《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与东北地区农业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农业发展的现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课本知识,设计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农田,观察农作物生长状况,与农民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讨论农业发展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图片,如金黄的麦田、丰收的果实等,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产生直观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农业环境污染,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对策。
2.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观念。
3.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积极为家乡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的特点。
2.介绍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生长周期、产量、分布特点,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优化方向。
3.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采用课堂讲解法,系统地传授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分析能力。
4.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认同。
2.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并掌握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并学会分析这些条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字数充足、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师(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生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板书: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师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

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

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

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

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表述: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学生情况分析优势: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第三章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对比(第一章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我校学生还具有绘画的特长。

不足: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三)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启发教学为主的学案教学。

依据上节课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本节课对东北地区的三个农业生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这三大方面展开的。

利用学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本节课板书采用的是框架式,把区域农业的分析思路清楚地呈现给学生。

为了强化学生对区域农业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最后环节,选取了研究“北京市的农业发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和已有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学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确定依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清单项目内容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4.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5.社会、经济条件:重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农业布局特点6.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7.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8.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9.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0.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1.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13.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14.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考点梳理考点1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例1】针对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A.商品粮、棉基地B.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C.商品粮、油菜基地D.商品棉、林业生产基地【解析】东北地区的自然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三方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

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

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

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

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两部分,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既可以对“农业区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理论基础。

此外,区域农业发展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B、掌握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A、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B、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精神。

B、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C、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和比较教学法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得出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在全国的地位1、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结合书本72页的活动和书本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取信息,加以说明为什么东北地区能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2、主要的林业基地3、畜牧业生产基地(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这些基地主要分布的地区,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的特点) 二、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结合书本70页活动,让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学习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方法1:通过图片及第二单元的问题研究:分析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和到保护北大荒的变化。

方法2:给资料“黑土流失触目惊心”进行分析。

(见后边资料1)引导提问: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北黑土地区面临着什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黑土资源?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教师适时点拔,从而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东北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共2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第二课时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发展方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

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 2.松嫩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问题: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下图)影响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复习上课时内容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基础、市场、交通、人口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多媒体播放图4.4和图4.5][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东、中、西部各大概是多少mm?2.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南、中、北部各大概是多少度?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大于700mm,中部是400—700mm,西部小于400mm。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

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

【教学难点】
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小组讨论学习法。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下图)影响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

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一)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教学手段东北农业分布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三、教学过程说明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布局特征,引出问题。

资料分析,落实重点。

案例研讨,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引子: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资料1:东北农业分布图资料2:20XX 年我国粮食总产突破 万亿斤大关,其中松嫩和三江大平 原贡献最大,产粮达900亿斤,所 提供商品粮超过660亿斤。

但是在 辉煌背后却潜在许多问题。

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东北 农业区分布形成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本节课我们将以三江平原为例深入探讨东北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落实区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学习新知识:环节一:探究三江平原农业发展问题 资料呈现:资料一: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在初垦时,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

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资料二:资料三: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图文资料信息展开讨论问题1:三江平原土地肥力下降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三江平原旱涝灾害从1949年—20XX年发生了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问题3:概括目前制约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问题有哪些?设计意图: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问题链引领思维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及解读信息的能力,体现区域空间及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地理学科综合联系的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发言。

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观点,整理讨论要点;发言人:简要说明问题及产生原因。

要求:讨论过程有评价记录。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抚远县位置图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体现教学过程性评价,关注生成性问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目前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开垦沼泽,旱涝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土地肥力下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落后,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个问题的得出难度较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和完成。

环节二:探究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呈现案例:“日前,佳木斯市抚远县国家级三江平原自然 保护区管理执法人员,依法铲除了保护区核心区 非法耕种的30亩大豆。

这块湿地两年前还草木 茂盛,如今却被人为的破坏掉了。

保护区工作人 员于今年春天在这块被破坏的湿地上栽种了2500 余株树苗,使之尽快恢复原始状态。

如今又有农 民私自拔出树苗,种植了大豆。

据保护区管理 局科研人员介绍,这块湿地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 将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引发乌苏里江沿岸的 坍塌,最终导致国土流失。

”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案例呈现矛盾的情境,以小冲突(农民与保护区人员的冲突)凸显大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教师活动: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展开和深入。

(1)对这次双方冲突你如何评价?(2)如果你是种植大豆的农民能接受保护区工作人员这种做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3)如果你是保护区管理人员如何说服农民接受你的观点? (4)你能给农民们提出哪些建议?设计意图:细化矛盾冲突,强化角色意识,表面上看是一次偶然的农民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冲突,但其背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的呈现,这正是本节课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到的核心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研究案例情境,自愿选择角色,分析各自心态,提出合理化建议。

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以农民的心态和角度分析农民的可能想法是:不能接受!我在荒地上种庄稼,提高收入,解决温饱没有错!拔了我的豆子要赔偿我的经济损失!管理人员的观点是:发展农业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有长远眼观,不能只图眼前利益!没了土地啥农业也发展不了!环境改善了,发展多种经营也能有收入。

一举多得!农民的想法:在这水泡子地上有啥多种经营的办法?管理人员的建议:发展水产业养殖业、种植水稻、发展湿地旅游等等记录员:记录大家的观点,整理讨论要点设计意图:学生在对矛盾冲突的深入分析中,在角色的交锋中加深理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角色体验增强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利用这一环节讨论,突破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师活动:补充信息与资料资料四:设计意图:提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这是三江平原湿地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学生模拟的保护区工作人员提供可利用的知识素材背景,这也是未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资料五: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基因育种技术,培育出了一批具有高产、抗虫、抗病、抗旱涝等特征的农作物品种。

20XX年,美国来自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的收成创造的400亿美元价值中,一半是源于运用生物技术对种子进行改良的作物。

提出问题: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什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深入分析科学技术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中国的三江平原农业,可以发现由于技术落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呼应前面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解决这一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性保护是基础。

途径:退耕还湿,耕地用养并重,治理与保护相结合。

(2)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保证。

途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商品粮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3)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生态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炼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结全课: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是:了解区域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发现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措施,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完善构建农业区域发展分析过程思维框架。

设计意图: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由现象分析上升到方法的归纳。

课后拓展:1.对东北西部草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对北京延庆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要求:选择一个区域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写成一篇800字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同时,这两个区域的选择也是精心设计的,一是东北西部草原区,弥补案例所选三江平原地区的局限性,能够完整呈现东北地区区域空间差异;另一个是北京延庆山区,一方面山区农业发展问题与解决途径不同于平原地区,同时北京是学生较熟悉的地域环境,可以深入分析和探究。

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课堂讨论过程评价记录表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引导学生的分析讨论,作为教学过程的评价依据。

四、教学反思与创新说明1.关注学习体验的过程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本节课的设计无论是对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还是对区域农业发展途径的提出,都是基于对事实与图文资料的分析,是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得出结论,而非教师直接导引学生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