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学期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8课《灯下漫笔》教案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共需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杂文的特点,对作者鲁迅作些简单的介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第二课时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2. 杂文简介(教师介绍)。

3. 鲁迅简介(教师介绍)。

4.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5. 课堂练习:词语辨析(教师指导)。

6. 小结。

第二课时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3. 课堂练习:思考“练习一”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4. 小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5. 布置作业。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课文《灯下漫笔》阅读教案

课文《灯下漫笔》阅读教案

本篇文章将针对课文《灯下漫笔》制定一份阅读教案,通过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对于这篇杂文的阅读能力提高。

一、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灯下漫笔》的作者是鲁迅,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2、篇目简介《灯下漫笔》是一篇散文,是鲁迅于1924年发表在北京的《晨报月刊》上的一篇杂文。

文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过程,从一个“追寻成功”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作家。

3、文本分析(1)结构分析本文分为六段,每段大约1000字左右。

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由“误入歧途”、“思想改变”、“感动之后”、“焦虑与挣扎”、“追求真理”、“重获新生”六个部分组成。

(2)语言风格本文语言风格简练、意犹未尽、重在表达思想。

语言中富有诗意,表达细腻,值得一读再读。

二、阅读目标在阅读《灯下漫笔》后,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鲁迅探讨的官场腐败问题,弄清“为官一任,如践坑蒙”,“桃花扇子”,“典籍糊涂”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2、理解鲁迅探讨的教育问题,弄清“智慧与审美”的关系及其对文化素质的影响。

3、理解鲁迅探讨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弄清“今之主人公有如元朝世贤”,“鬼迷心窍”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

4、善于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及演绎推理,了解鲁迅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鲁迅的文艺思想并进行评析;分析文中表现的官僚主义、教育问题和历史问题,并且从中提炼出鲁迅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文艺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合作。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鲁迅思想;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感受鲁迅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听、说、写、演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性教学,将鲁迅思想的核心观点、文艺思想、文化视野等方面作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可以使用PBL教学模式,以小组探究课题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选题、策划、设计、组织演示。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能够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

(2)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原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能够识别并解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灯下漫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特点;(2)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关键字词和成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3. 合作学习:(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次灯下漫笔的写作;(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相关研究;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灯下漫笔》的解析和评论。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利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第二步: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语言和表达。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灯下漫笔》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3 作品意义阐述《灯下漫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3.2 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四章: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分析4.1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描写手法等。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3 写作特色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讨论5.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展示6.1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6.2 学生展示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6.3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互动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创作。

7.2 写作指导与辅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7.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灯下漫笔》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将文章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提高自学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4.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灯下漫笔》。

(2)提问:“漫笔”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做好笔记。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中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以“灯下漫笔”为主题的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文章背景解释文章“灯下漫笔”的含义。

简述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整体结构解读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呼应主题。

3.2 段落分析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指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句。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分析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担忧。

4.2 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讨论文章主题在当今社会的相关性和意义。

第五章:写作手法与修辞技巧分析5.1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事实、例子和对比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5.2 修辞技巧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修辞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六章:词汇与语句学习6.1 词汇学习挑选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短语,提供解释和例句。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6.2 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和修辞表达。

讲解语句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第七章:阅读理解训练7.1 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和主旨。

7.2 细节理解练习题目设计,检测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和例子。

第八章:批判性思维培养8.1 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的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

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

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

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

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三、课文浅析(1)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文章结构按照《教参》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

这样说来,这五段似可看成“赋比兴”的“兴”了。

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

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

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

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

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

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这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在一些论述中的深刻含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和文章的信息。

利用板书,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2.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2. 分析文中使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漫笔”的理解;(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和疑难问题;(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内容理解:(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2)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写作实践:(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3)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2)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和思考。

中职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中职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中职语文灯下漫笔教案(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鉴赏重点是情理交融,要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从而感悟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

鉴赏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思路,鉴赏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中心,否则情和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所依傍。

在理清思路的同时,鉴赏关键性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品味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课堂我主要立足于整体感知,领悟重点,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从而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领悟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爱国主义的主人翁意识能起到启发性作用。

课堂授课必须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时我采取的是难文简教,长文短教的方式,立足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鲁迅的“即时”智慧:能从一件小事入手,引申出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来,由小及大,由事入理。

2.能力目标(l理解杂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会通过生活小事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情感态度目标(1)领会文中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教学难点)“两个时代”观点的得出及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读探究。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我们都非常熟悉鲁迅先生,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自嘲)诗,有两句是自我评价的。

是?明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先生的一篇杂文(灯下漫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杂文的文体特点。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鲁迅有关知识的镜像回忆。

2.大屏幕呈现以下资料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教案3 《 语文版》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第八课 《灯下漫笔》

教案3 《 语文版》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第八课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一、解题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

从语言讲情感基调。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这篇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二、关于作者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归纳1、要注意鲁迅生活的时代。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灯下漫笔》鲁迅
教学目标
一、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分钟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4分钟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0分钟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

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
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第7~9段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3分钟
(1)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2)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加点词语的理解。

30分钟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
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为什么
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7分钟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

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

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三.作业 3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