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合集下载

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答复合应用题

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答复合应用题

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答复合应用题所谓的应用题是根据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

应用题通常分为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两类,用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解答的应用题就是复合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组合而成的,所以它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解题思路和解题办法也就比较复杂,因此重视和掌握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答复合应用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综合法”就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从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入手,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

例:某农场有两个果园共30亩,第一个果园收苹果3500箱,第二个果园收苹果2800箱,每箱苹果重100千克。

平均每亩收苹果多少千克?用“综合法”分析:已知第一个果园收的箱数和第二个果园收的箱数,可求出两个果园共收的总箱数;已知每箱的重量和总箱数,可求出总产量;已知总产量和总亩数,可求出亩产量。

“分析法”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探求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如果题中没有给出所需的条件,就提出新的问题,再探求解答这个新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直到所找的条件在应用题里都是已知的为止。

上题用“分析法”分析:要求每亩产量,必须知道“总产量”和“总亩数”。

题中总亩数已知而总产量题里没有给;要求出总产量,必须知道每箱的重量和总箱数,又每箱重量已知而总箱数题中没有直接给出;要求总箱数,必须知道第一个果园收的箱数(3500箱)和第二个果园收的箱数(2800箱),这些都是已知条件。

分析完毕。

“综合法”适用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比较直接的较简单的应用题,一般是一步、两步,最多是三步应用题。

综合法是按分析过程从前往后列出算式。

“分析法”适用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比较隐蔽、步骤较多的题目,一般都是三步以上应用题。

分析法要从后往前,逆向写出算式。

复合应用题的解答,首先要认真审题,紧扣题中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来理解题意。

综合法、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

综合法、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

综合法、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证明一个数学命题,重要的是寻找“条件”(已知)与“结论”(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的方法通常分成正面思考和反面思考两大类.正面思考的方法有综合法、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等,反面思考的方法有反证法和同一法等.(一)综合法所谓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定义、公理、定理等),一步步地进行推理,直至导出“结论”为止.综合法以“结论”为目标,由“已知”推出“可知”,逐步靠拢目标.因例1 如图1-1.已知:α⊥β,b⊥β且bα.求证:b∥α.【分析】由α⊥β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在α内,作垂直于α与β交线的直线c必垂直于β.从而由b⊥β、c⊥β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b与c重合或平行.若b与c重合,则bα,与已知条件bα不合;若 b∥c,则 b∥α.【证明】设α∩β=m,在α内作直线c⊥m.【解说】用综合法证明立体几何题,从“已知”过渡到“可知”时,必须注意挖掘几何图形的性质,充分运用性质定理去推证,这是综合法证题的一个规律.例2 如图1-2.已知:在四面体ABCD中,AB⊥DC,AC⊥BD.求证:AD⊥BC.【分析】由AB⊥DC和AC⊥BD可得出什么?注意到CD、BD都在平面BCD内,AB、AC都是这个平面的斜线,这样,已知条件就是平面BCD的两条斜线与该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垂直.因此,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得,两条斜线的射影也分别垂直于这两条直线.于是,作AH垂直于平面BCD,垂足为H,连结BH、CH、DH,则BH⊥CD,CH⊥BD.从而H是△BDC的垂心,可知DH⊥BC.由DH是AD 在平面BDC内的射影和三垂线定理,可得AD⊥BC.【证明】如图1-2.过A作AH垂直于平面BCD,垂足为H,连结BH、CH、DH.(二)分析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结论”入手,去追溯“结论”成立的条件(即在什么条件下“结论”成立),再把所得的条件作为结论,去寻找这个新结论成立的条件.像这样,追根求源,一直追溯到“已知”为止.例3如图1-3.已知A1B1C1—ABC是正三棱柱,D是AC的中点.求证:AB1∥平面DBC1.(1994年全国高考文科、理科试题)【分析】欲证AB1∥平面DBC1,即证AB1平行于平面DBC1内的一条直线.由于D是AC的中点,联想△CAB1的中位线的性质,只需找到B1C的中点E.而由已知易得B1BCC1是矩形,B1C与BC1的交点就是E.【证明】连结B1C、BC1,设B1C∩BC1=E,再连结DE.【解说】在本例的分析中,用分析法作了一番探索后,发现了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思维过程,为综合法证明铺平了道路.例4 如图1-4.已知:在四面体ABCD中,AC=BC,AD=BD.求证:AB⊥DC.【分析1】欲证 AB⊥DC,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知,需证AB垂直于过DC 的某个平面.因此,需找两条相交直线,它们都垂直于AB,且与DC共面.因AB 是△CAB和△DAB的公共边,问题转化为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AB⊥MC,且AB⊥MD,但这由已知条件CA=CB和DA=DB可知.【证法1】设M是AB的中点,连结MC和MD.【分析2】如图1-5.AB在平面ABD内,CD与这个平面相交.要证AB⊥CD,若CD是平面ABD的斜线,则问题转化为证CD在平面ABD内的射影 DH(CH⊥平面ABD)垂直于AB.因DA=DB,只需证∠ADH=∠BDH.由DA=DB知,只需证AH=BH,这可由CA=CB得出.若CD⊥平面ABD,则易得CD⊥AB.【证法2】(1)当CD不垂直于平面DAB时(如图1-5),过C作CH⊥平面DAB,垂足为H,连结AH、BH、DH.于是,由(1)、(2)可知,CD⊥AB.【解说】这两种证法都需要添置适当的辅助线,而这些辅助线都是在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中发现的.因此,分析法是立体几何中添置辅助线的一种重要方法.(三)分析综合法综合法由“条件”靠拢“结论”是正向思维,分析法由“结论”追溯“条件”是逆向思维.因此,在思维方法上,这两种方法构成一对矛盾.分析法和综合法是证明数学命题的两种有效方法,在立体几何中都大有用武之地,但是,使用这两种方法要灵活机动,因题制宜,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方法.有的题目,单用一种方法简直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一旦改换另一种方法,思维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因此,一旦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互相穿插使用,便能加快解题速度.这样,分析法和综合法互相配合就产生了分析综合法.这种方法从一个命题的两头(“条件”和“结论”)向中间靠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思维集中,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发现解题途径.例5 如图1-6,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BB1,截面A1EC⊥侧面AC1.求证:BE=EB1.(1996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改编)在平面A1CE内可作EG⊥A1C于G,设AC的中点为F,连BF、FG,【证明】如图1-6.在截面A1EC内,过E作EG⊥A1C于G,则由截面EA1C⊥侧面A1C,得EG⊥侧面A1C.■设F是AC的中点,连结BF、FG,则由BA=BC,得BF⊥AC.∵平面ABC⊥侧面AC1,∴BF⊥侧面AC1.∴BF∥EG.从而BF、EG确定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侧面A1C的交线为FG.又 BE∥侧面A1C,∴BE∥FG.于是 BE=FG.在△CAA1中,∵FG∥BE,BE∥AA1,∴FG∥AA1.又 F是AC的中点,。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

2.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能够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讲解(25分钟)
2.1 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综合法是从整体综合出发,从多个方面考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2.综合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念、多元观念和系统观念。

2.2 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分析法是从局部出发,从单个方面考虑,分析问题的方法。

2.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简化化、抽象化和精确化。

3. 练习(25分钟)
1.给学生提供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例子,让学生分别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

2.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采用哪种方法更适合。

4.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讲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提供练习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版选修2-2)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版选修2-2)

例1:已知a>0,b>0,求证a(b2+c2)+b(c2+a2)≥4abc 1:已知a>0,b>0,求证a(b 已知a>0,b>0,求证
证明:因为b 证明:因为b2+c2
≥2bc,a>0
所以a(b2+c2)≥2abc. 所以a(b 又因为c 又因为c2+b2
≥2bc,b>0
所以b(c 所以b(c2+a2)≥ 2abc. 因此a(b 因此a(b2+c2)+b(c2+a2)≥4abc.
2
sinθ cosθ = sin β
2 2
1 - tan α 1 - tan β 求 证: = . 2 2 1 + tan α 2(1 + tan β )
11
练习. P89 EX1,EX2,EX3
12
则综合
Q2 ⇒Q3

Qn ⇒Q
5
例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 ABC中 三个内角A、B、C 对应的边分别为a A、B、C成 对应的边分别为a、b、c,且A、B、C成 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证△ 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 BC为等边三角形 为等边三角形. BC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 a + b − 2 ab ≥ 0 所以 a + b ≥ 2 ab
a+b ≥ ab 成立 所以 2
只需证;a + b − 2 ab ≥ 0 只需证;
( a − b )2 ≥ 0 只需证; 只需证;
因为; 因为;( a − b )2 ≥ 0 成立
a+b 所以 ≥ 2
a b成立
8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一、综合法
1、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即由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其必要条件(由因导果),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故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综合法的依据:已知条件以及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在推理时要注意:作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命题一定要正确.
二、分析法
1、 1、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2、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分析法的书写格式:要证明命题B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命题B必为真。

3、用分析法证明的模式:
用分析法证:为了证明命题B为真,这只需证明命题B,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命题B: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命题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B必真.可见分析法是”,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特别提醒:当命题不知从何人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来解决,特别是对
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往往更是行之有效.用分析法证明时,往往在最后加上一句步可逆,这无形中就出现了两个问题:①分析法证明过程的每一步不一定”,也没有必要要求”,因为这时仅需寻找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②如果非要”,则限制了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得分析法只适用于证明等价命题了,但是,只要我们搞清了用分析法证明问题的逻辑结构,明确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那么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还是比较方便的。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2
x 3 x 2
x 4,
2
展开得 2x 5 2 x 1 x 4 2x 5 2 x 3 x 2, 即
x 1 x 4 x 3 x 2 ,
2 2
只需证 x 1 x 4 x 3 x 2 , 即证x2-5x+4<x2-5x+6,即4<6,这显然成立. ∴当x≥4时, x 1
(4)a2+b2+c2≥ab+bc+ca(a,b,c∈R), (5)a+b+c,a2+b2+c2,ab+bc+ca这三个式子之间的关系,由 (a+b+c)2=a2+b2+c2+2(ab+bc+ca)得出.三式中已知两式,
第三式即可由设等式用另两式表示出来.
例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别 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 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2 2
练习:当x≥4时,证明: x 1 x 2 证明:欲证 只需证 即证
x 3 x 4.
x 1 x 2 x 3 x 4 (x≥4),

x 1 x 4 x 3 x 2 x 4 ,
x 1 x 4

2 B A C 证明: B 3 A B C
b ac a c 2ac cos B ac
2 2 2
a 2ac c 0 a c
2 2
∴△ABC为等边三角形.
练习:在锐角三角形中,A、B、C为三角形内角,求证: sinA+sinB+sinC>cosA+cosB+cosC.

董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上课用

董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上课用

a+b 所以 2
因为;( a b )2 0 成立
ab成立
思考:上述两种证法有什么异同?
相同
不同
都是直接证明 证法1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 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 为止 综合法 证法2 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 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 条件吻合为止 分析法
分析
•将A,B,C成等差数列,转化为符号 语言就是2B=A+C; •A,B,C为△ABC的内角,这是一个隐含 条件,即A+B+C=180°; •a,b,c成等比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
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 步寻找角和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余 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进行证明.

Qn Q
作 业
P50
1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分析法
一、回顾复习——综合法(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 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其特点是:“由因导果”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 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例:已知a>0,b>0,求证a(b2+c2)+b(c2+a2)≥4abc
证明:因为b2+c2
≥2bc,a>0
所以a(b2+c2)≥2abc. 又因为c2+a2
≥2ac,b>0
所以b(c2+a2)≥ 2abc.
因此a(b2+c2)+b(c2+a2)≥4abc.

第2章 2.2.1(二)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第2章 2.2.1(二)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2.2.1(二)
2.2.1
【学习要求】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加深对综合法、分析法的理解,应用两种方法证明数学问 题. 【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 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的好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试一试· 双基题目、基础更牢固
也就是证明 2 a+2 b+2 c<2bc+2ac+2ab. 因为 a、b、c 为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abc=1, 所以 bc + ac>2 abc2 = 2 c ; ac + ab>2 a2bc = 2 a ; ab + bc>2 ab2c=2 b;
相加得 2 a+2 b+2 c<2bc+2ac+2ab.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2.2.1(二)
跟踪训练 3 如图,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 2,CE=EF=1. (1)求证:AF∥平面 BDE;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2)求证:CF⊥平面 BDE.
证明 (1)如图,设 AC 与 BD 交于点 G. 1 因为 EF∥AG,且 EF=1,AG= AC=1, 2 所以四边形 AGEF 为平行四边形.
研一研· 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2.2.1(二)
题型二 例2
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等式
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对应 1 1 3 的三边为 a,b,c,求证: + = . a+b b+c a+b+c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a+b+c a+b+c 证明 要证原式,只需证 + =3, a+b b+c c a 即证 + =1, a+b b+c bc+c2+a2+ab 即只需证 =1, 2 ab+b +ac+bc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2)-1.2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别和联系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2)-1.2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别和联系一、知识要点:综合法与分析法是中学数学解题思想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所谓综合法,是指“由因导果”的思想方法,即从已知条件或某些已经证明过的结论出发,不断地展开思考,去探索结论的方法.综合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已知…可知1…可知2…结论”.所谓分析法,是指“执果索因”的思想方法,即从结论出发,不断地去寻找须知,直至达到已知事实为止的方法.分析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括为下面形式:“结论须知1须知2…已知”;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①“分析法”证题的理论依据: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或者是充要条件②“分析法”证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是书写不是太方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分析法寻找证题的途径,然后用“综合法”进行表达⑴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常要用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换元的基本方法⑵用分析法探索证明的途径,然后用综合法的形式写出证明过程,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⑶“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就是“执果索因”,从所证的不等式出发,不断利用充分条件或者充要条件替换前面的不等式,直至找到显然成立的不等式,书写方法习惯上用“ ”来表达分析法是数学解题的两个重要策略原则的具体运用,两个重要策略原则是:正难则反原则:若从正面考虑问题比较难入手时,则可考虑从相反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由结论向条件追溯简单化原则:寻求解题思路与途径,常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在证明较复杂的不等式时,可以考虑将这个不等式不断地进行变换转化,得到一个较易证明的不等式。

二、综合应用(2)综合证明表述如下:∵ AF是直线,且∠1=∠2(已知),∴∠3=∠4(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又∵ BE=CD(已知),BC=BC(公共边),∴△EBC≌△DCB(边角边).∴ BD=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例1 已知AD是∠BAC的平分线,DE∥CA,且交AB于E(如图).求证:DE=AE.思路分析(1)用综合法探求,其思路如下: (2)用分析法探求,其思路如下:至此,恰好是题设条件,问题得到解决.评述:由于分析是执果索因,立足于寻找欲证结论的合适的充分条件,利于思考;而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立足于寻找已知条件合适的必要条件,适宜于表述.因此,对于一个新的问题,多半采取先用分析法寻求解法,后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例如对下面这道数学问题:例2 已知AF是直线,∠1=∠2,BE=CD,如图4-4.求证:BD=CE.思路分析 (1)分析思路如下:至此步骤,均为题设中提供的条件,问题获得解决.。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证法1:对于正数a,b, 有
( a
2 b ) ≥0
证法2:要证 ab ≤ a b 2 只要证 2 ab ≤ a b 只要证 0 ≤ a 2 ab b
2 0 ≤ ( a b ) 只要证
a b 2 ab ≥ 0 a b ≥ 2 ab ab ≥ 2 ab
只需证a

a b b b a a b 0
a ( a b ) b( a b ) ( a b )( a b ) 2 0
a b b 2 a , a 2 b 所以 b a
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 a=b 成立 所以
a b a b成立 b a
(a+b)(a2 ab b2 ) ab(a b)
即 a3 b3 a2b ab2 , 所以命题得证.
(变式练习)
1 1. 若a 0, b 0, 求证:a b 2 2. ab
ab 2. 若 a 1, b 1, 求证: 1. 1 ab
直接证明
1 概念 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 2 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
本题条件 已知定义 本题结论 已知公理 已知定理
引例一:证明不等式: x2 2 2 x( x R) 证法1:由 x2 2 2 x ( x 1)2 1 1 0 x2 2 2 x 2 ( x 1) 0 ( x 1)2 1 1 0 证法2:由
分析:由A,B,C成等差数列可得什么?
由a,b,C成等比数列可得什么?
怎样把边,角联系起来? 点评:解决数学问题
文字语言
时,学会语言转换; 还要细致,找出隐含 条件。
图形语言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2。

2.2 分析法课堂导学三点剖析一,利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1】 (1)设a>b 〉0,求证:333b a b a ->-。

(2)已知0〈α〈π,证明2sin2α≤cot 2α,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证明:(1)要证333b a b a ->-,∵a>b〉0,有3b a ->0, ∴需证(3b a -)3>(33b a -)3,展开得a —b 〉a —323b a +b ab -323, 即证明)(3333b a ab -〉0, 也就是证33b a ->0,在题设条件下这一不等式显然成立,∴原不等式成立.(2)要证2sin2α≤cot 2α,由0<α<π知sinα〉0,只需证2sinα·sin2α≤1+cosα,即证明4sin 2αcosα-(1+cosα)≤0,也就是证(1+cosα)[4(1—cosα)cosα-1]≤0,而1+cosα>0,于是只要证-4cos 2α+4cosα—1≤0,即—(2cosα—1)2≤0,就是(2cosα-1)2≥0,这是显然的。

∴2sin2α≤cot 2α,等号在2cosα=1,α=3π时取得。

各个击破类题演练1若a ,b,c 三数均大于1,且ab=10,求证:log a c+log b c≥4lgc.证明:由于a>1,b 〉1,要证log a c+log b c≥4lgc,需证b ca clg lg lg lg +≥4lgc,而lgc>0, 因此只要证b a lg 1lg 1+≥4,即证b a b a lg lg lg lg +≥4。

∵ab=10,有lga+lgb=1,于是只需证lga·lgb≤41, 而lga·lgb≤(2lg lg b a +)2=41。

∴不等式log a c+log b c≥4lgc 成立.变式提升1已知a>0,b 1—a 1>1,求证:ba ->+111。

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分析: (1)要求以后平均每天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以
后要装配的辆数(未知)和装配的天数(已知)
(2)要求以后要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要装配的
总辆数(690辆)和已装配的辆数(未知)
(3)要求已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已装配的天数 (8天)和每天装配的辆数(45辆)

(三)分析-综合法 例6、东方供销社从城里买了4500千克化肥,用一辆汽车和 一辆大车装运,汽车装的重量上大车的3倍还多100千克,求 两车各装运多少千克?
小组,则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人数的比是1:2, 原来两个小组690辆自行车,已经装 了8天,每天装配45辆,由于改进技术,剩下的 任务6天就可以完成,这6天中平均每天装配多少 辆? 综合法分析:⑴已经做了8天,每天装配45辆,由 此可求出已经装配的辆数。 (2)已知要装配690辆和已经装配的辆数,可以求 出还要装配的辆数。 (3)已求出还要装配的辆数和以后装配的天数 (4)可以求出以后平均每天装配的辆数。
2、 数学中到处蕴涵着化归思想
譬如运算。小学数学中减法是化归成加法、除法 是化归成乘法而完成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加 减运算法则的基本思想,是借助通分将其化归为同分 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运算,进而化归为整数(分 子)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运算。代数中,有理数的大小 比较与运算法则是借助绝对值将其化归为算术数的大 小比较与运算;整式的加减运算又是通过去括号、合 并同类项化归为有理数间的运算。 一般的说,总是将一种新的、陌生的运算化为 已掌握的、熟悉的运算。
• (二)转化问题
• 1、求自然数1—100中不能被3整除的所有
数的和。
• (三)转化整个题目
• 1、四个一样的长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大
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是49平方米,小正方形

高中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评估训练2 新人教A版选修1-2

高中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评估训练2 新人教A版选修1-2

第2课时 分析法及其应用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要证明3+7<25,可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最合理的是( ).A .综合法B .分析法C .反证法D .归纳法 答案 B 2.已知f (x )=a 2x +1-22x +1是奇函数,那么实数a 的值等于( ).A .1B .-1C .0D .±1解析 奇函数f (x )在x =0时有意义,则f (0)=0, ∴f (0)=a 20+1-220+1=2a -22=0,∴a =1,故选A. 答案 A3.如果x >0,y >0,x +y +xy =2,则x +y 的最小值是( ).A.32 B .23-2 C .1+ 3D .2- 3解析 由x >0,y >0,x +y +xy =2, 则2-(x +y )=xy ≤⎝⎛⎭⎫x +y 22,∴(x +y )2+4(x +y )-8≥0, ∴x +y ≥23-2或x +y ≤-2-2 3. ∵x >0,y >0,∴x +y 的最小值为23-2. 答案 B 4.设A =12a +12b ,B =2a +b(a >0,b >0),则A 、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解析 A -B =a +b 2ab -2a +b =a +b 2-4ab2ab a +b ≥0.答案 A ≥B5.若抛物线y =4x 2上的点P 到直线y =4x -5的距离最短,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 数形结合知,曲线y =4x 2在点P 处的切线l 与直线y =4x -5平行. 设l :y =4x +b .将y =4x +b 代入y =4x 2, 得4x 2-4x -b =0,令Δ=0,得b =-1. ∴4x 2-4x +1=0, ∴x =12y =1.答案 ⎝⎛⎭⎫12,16.设a ,b >0,且a ≠b ,求证:a 3+b 3>a 2b +ab 2.证明 法一 分析法 要证a 3+b 3>a 2b +ab 2成立.只需证(a +b )(a 2-ab +b 2)>ab (a +b )成立, 又因a +b >0,只需证a 2-ab +b 2>ab 成立, 只需证a 2-2ab +b 2>0成立, 即需证(a -b )2>0成立.而依题设a ≠b ,则(a -b )2>0显然成立. 由此命题得证. 法二 综合法a ≠b ⇒a -b ≠0⇒(a -b )2>0⇒a 2-2ab +b 2>0⇒a 2-ab +b 2>ab . 注意到a ,b ∈R +,a +b >0,由上式即得 (a +b )(a 2-ab +b 2)>ab (a +b ). ∴a 3+b 3>a 2b +ab 2.综合提高 限时25分钟7.p =ab +cd ,q =ma +ncb m +dn(m ,n ,a ,b ,c ,d 均为正数),则p ,q 的大小为 ( ).A .p ≥qB .p ≤qC .p >qD .不确定解析 q =ab +mad n +nbc m+cd ≥ ab +22abcd +cd =ab +cd =p . 答案 B8.对一切实数x ,不等式x 2+a |x |+1≥0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B .[-2,2]C .[-2,+∞)D .[0,+∞)解析 用分离参数法可得a ≥-⎝⎛⎭⎫|x |+1|x |(x ≠0),而|x |+1|x |≥2,∴a ≥-2,当x =0时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答案 C9.平面内有四边形ABCD 和点O ,OA →+OC →=OB →+OD →,则四边形ABCD 为________.①菱形 ②梯形 ③矩形 ④平行四边形 解析 ∵OA →+OC →=OB →+OD →, ∴OA →-OB →=OD →-OC →,∴BA →=CD →,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答案 平行四边形10.若f (n )=n 2+1-n ,g (n )=n -n 2-1,φ(n )=12n, n ∈N *,则f (n )、g (n )、φ(n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解析 法一 f (n )、g (n )可用分子有理化进行变形,然后与φ(n )进行比较.f (n )=1n 2+1+n<12n ,g (n )=1n +n 2-1>12n∴f (n )<φ(n )<g (n ). 法二 特殊值法.取n =1,则f (1)=2-1,g (1)=1,φ(1)=12答案 f (n )<φ(n )<g (n )11.已知a >0,b >0,用两种方法证明:a b+ba≥a +b .证明 法一 (综合法): 因为a >0,b >0, 所以a b+ba-a -b=⎝ ⎛⎭⎪⎫a b -b +⎝ ⎛⎭⎪⎫b a -a =a -b b+b -a a=(a -b )⎝ ⎛⎭⎪⎫1b -1a=a -b 2a +b ab≥0,所以a b+ba≥a +b .法二 (分析法): 要证a b+ba≥a +b ,只需证a a +b b ≥a b +b a , 即证(a -b )(a -b )≥0,因为a >0,b >0,a -b 与a -b 同号, 所以(a -b )(a -b )≥0成立, 所以a b+ba≥a +b 成立.12.(创新拓展)已知函数f (x )=ln(1+x )-x ,g (x )=x ln x .(1)求函数f (x )的最大值;(2)设0<a <b ,求证0<g (a )+g (b )-2g ⎝⎛⎭⎫a +b 2< (b -a )ln 2.(1)解 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 令f ′(x )=11+x-1=0,得x =0. 当-1<x <0时,f ′(x )>0,f (x )为单调递增函数;当x >0时,f ′(x )<0,f (x )为单调递减函数, 故当x =0时,f (x )有最大值f (0)=0. (2)证明 ∵g (x )=x ln x ,∴g ′(x )=ln x +1,其定义域为(0,+∞). 设F (x )=g (a )+g (x )-2g ⎝⎛⎭⎫a +x 2,则F ′(x )=ln x -lna +x2.令F ′(x )=0,得x =a . 当0<x <a 时,F ′(x )<0,F (x )为单调递减函数;当x >a 时,F ′(x )>0,F (x )为单调递增函数,∴F (x )有最小值F (a ). ∵F (a )=0,b >a ,∴F (b )>0,即g (a )+g (b )-2g ⎝⎛⎭⎫a +b 2>0.设G (x )=F (x )-(x -a )ln 2, 则G ′(x )=ln x -lna +x2-ln 2=ln x -ln(a +x ).当x >0时,G ′(x )<0,G (x )为单调递减函数. ∵G (a )=0,b >a ,∴G (b )<0,即g (a )+g (b )-2g ⎝⎛⎭⎫a +b 2<(b -a )ln 2.综上可知,0<g (a )+g (b )-2g ⎝⎛⎭⎫a +b 2<(b -a )ln 2.。

高中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导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1-2

高中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导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1-2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学习目标.2. 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4850复习1:综合法是由 导 ;复习2:基本不等式: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分析法问题: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0,0)2a b ab a b +≥>>新知: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反思: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 典型例题例13526变式:求证3725小结:证明含有根式的不等式时,用综合法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常用分析法探索证明的途径.例2 在四面体S ABC -中,,SA ABC AB BC ⊥⊥面,过A 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 ,过E 作SC 的垂线,垂足为F ,求证AF SC ⊥.变式:设,,a b 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1()2s a b c =++,且22s ab =,试证2s a <.小结:用题设不易切入,要注意用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动手试试练1. 求证:当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练2. 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2224--+≥c a b ab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P P⋅⋅⋅,直到所有的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12,已知P都成立.※知识拓展证明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区别:在综合法中,每个推理都必须是正确的,每个推论都应是前面一个论断的必然结果,因此语气必须是肯定的.分析法中,首先结论成立,依据假定寻找结论成立的条件,这样从结论一直到已知条件.※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其中最合理的是A.综合法B.分析法C.反证法D. 归纳法2.不等式①233x x +>;②2b a a b+≥,其中恒成立的是 A.① B.② C.①② D.都不正确3.已知0y x >>,且1x y +=,那么A.22x y x y xy +<<<B.22x y xy x y +<<< C.22x y x xy y +<<< D.22x y x xy y +<<< 4.若,,a b c R ∈,则222a b c ++ ab bc ac ++.5.将a 千克的白糖加水配制成b 千克的糖水(0)b a >>,则其浓度为 ;若再加入m 千克的白糖(0)m >,糖水更甜了,根据这一生活常识提炼出一个常见的不等式: .1. 已知0a b >>,求证:22()()828a b a b a b a b-+-<.2. 设,a b R +∈,且a b ≠,求证:3322a b a b ab +>+。

高二数学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高二数学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abcd. 即 ab cd
1 a b c d 2 abd bca cba dac
例4 已知a,b是实数,求证 a b a b . 1 ab 1 a 1 b
证明: 0 a b a b
ab

1
1
1
若 在 上 述 溶 液 中 再 添 加mkg白 糖, 此 时 溶 液 的 浓 度
增加到a m ,将这个事实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给出证明. bm
解 : 可以把上述事实抽象成如下不等式问题:
已知a,b, m都是正数,并a b且,则 a m a bm b
解 : 可以把上述事实抽象成如下不等式问题:

a
a a
abcd abd ab
b
b b
abcd bca ab
c
c c
abcd cdb cd
d
d d
abcd dac cd
把 以 上 四 个 不 等 式 相 加得
abcd a b c d abcd abd bca cbd dac
abc 故 a2b2 b2c2 c2a2 abc
abc
三、反证法与放缩法
(1)反证法
先假设要证的命题不成立,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已知条 件,应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等,进行正确的推理,得到 和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明显成立的事实 等)矛盾的结论,以说明假设不正确,从而证明原命题成 立,这种方法称为反证法.对于那些直接证明比较困难 的命题常常用反证法证明.
证明: 假设a,b,c不全是正数,即其中至少有一个不是正数, 不妨先设a 0,下面分a 0和a 0两种情况讨论. (1)如果a 0,则abc 0,与abc 0矛盾, a 0不可能. (2)如果a 0,那么由abc 0可得bc 0, 又a b c 0, b c a 0,于是ab bc ca a(b c) bc 0, 这和已知ab bc ca 0相矛盾. a 0也不可能. 综上所述a 0,同理可证b 0,c 0, 所以原命题成立.

高中数学—综合法与分析法

高中数学—综合法与分析法

∵∴即a2>(aab->-1bcb),(+b-bc-1)c(c+-ca)-1<a0, 0 成立.
5. 已知 m, nR+,
求证
m
+ 2
n
m+n
mnnm
.
证明: ∵ m, nR+,
要证
m+ 2
n
m+n
mnnm
,
只需证
(
m+ 2
n
)m+n
mnnm
,
(
m+ 2
n
)m+n
(
mn )m+n ,
∴只需证 ( mn)m+n mnnm,
b3+c3=(b+c)(b2-bc+c2) ≥(b+c)bc, c3+a3=(c+a)(c2-ca+a2) ≥(c+a)ca, ∴2(a3+b3+c3)≥(a+b)ab+(b+c)bc+(c+a)ca
=a2b+ab2+b2c+bc2+c2a+ca2 =a2(b+c)+b2(a+c)+c2(a+b).
配方计算得 (a-b)2+(b-c)2+(c-a)2>0,
∵a, b, c互不相等, ∴(a-b)2+(b-c)2+(c-a)2>0 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4. 已知 a>b>c,
求证
1 a-b
+
1 b-c
+
1 c-a

(完整版)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完整版)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tFAx82mkCG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已知“若,且,则”,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答案:若,且,则)2. 已知,,求证:.先完成证明→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已知a, b, 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2 + c2> + b(c2 + a2> + c(a2 + b2> > 6abc.tFAx82mkCG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tFAx82mkCG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③ 练习:已知a,b,c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④ 出示例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tFAx82mkCG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板演证明过程→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 练习:①为锐角,且,求证:. <提示:算)② 已知求证:3. 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 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tFAx82mkCG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θ,. <教材P100 练习 1题)<两人板演→ 订正→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3. 作业:教材P102 A组 2、3题.第二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tFAx82mkCG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讨论→ 板演→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求证.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板演证明过程 <注意格式)→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tFAx82mkCG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先讨论方法→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2:见教材P97.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⑤ 出示例3:见教材P9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tFAx82mkCG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截面积为,周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截面积为,问题只需证:> .tFAx82mkCG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框图示意)tFAx82mkCG三、巩固练习:1. 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即证:,即:,即证:<成立).2. 作业:教材P100 练习 2、3题.第三课时 2.2.2 反证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2. 提出问题: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 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tFAx82mkCG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过A、B、C三点,则O在AB的中垂线l上,O又在BC的中垂线m上,即O是l与m的交点。

【参考教案】《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A版)

【参考教案】《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A版)

《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A版)第一章:综合法的概念与特点1.1 教学目标1. 了解综合法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掌握综合法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1.2 教学内容1. 综合法的定义与基本原理2. 综合法在数学问题求解中的应用案例1.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应用综合法的问题1.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综合法的熟练程度第二章:分析法的概念与特点2.1 教学目标1. 了解分析法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掌握分析法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1. 分析法的定义与基本原理2. 分析法在数学问题求解中的应用案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分析法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分析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应用分析法的问题2.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分析法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分析法的熟练程度第三章: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3.1 教学目标1. 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2. 能够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3.2 教学内容1.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2. 不同类型问题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选择3.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与分析法的不同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需要选择合适方法的问题3.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区别与联系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方法的熟练程度第四章: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1. 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几何问题4.2 教学内容1. 几何问题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案例2. 常见几何问题求解方法的探讨4.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几何问题中的具体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4.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几何问题中应用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几何问题中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熟练程度第五章: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代数问题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1. 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代数问题中的应用2.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代数问题5.2 教学内容1. 代数问题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案例2. 常见代数问题求解方法的探讨5.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代数问题中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代数问题中的具体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代数问题5.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代数问题中应用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代数问题中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熟练程度第六章: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1. 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2.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物理问题6.2 教学内容1. 物理问题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案例2. 常见物理问题求解方法的探讨6.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物理问题中的具体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物理问题6.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物理问题中应用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物理问题中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熟练程度第七章: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化学问题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1. 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化学问题中的应用2.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7.2 教学内容1. 化学问题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案例2. 常见化学问题求解方法的探讨7.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化学问题中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化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化学问题7.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化学问题中应用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化学问题中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熟练程度第八章: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生物问题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1. 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生物问题中的应用2.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生物问题8.2 教学内容1. 生物问题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案例2. 常见生物问题求解方法的探讨8.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生物问题中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生物问题中的具体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生物问题8.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在生物问题中应用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生物问题中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熟练程度第九章: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1. 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9.2 教学内容1. 实际生活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案例2. 常见实际问题求解方法的探讨9.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9.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熟练程度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1. 总结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及其重要性2. 拓展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不同领域中应用的认识10.2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2. 探讨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10.3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2. 讲解:详细阐述综合法与分析法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3. 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涉及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10.4 教学评价1. 判断学生对综合法与分析法应用的总结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熟练程度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数学、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一、基础过关
1.已知a≥0,b≥0,且a +b =2,则
( ) A .a≤12 B .ab≥12
C .a 2+b 2≥2
D .a 2+b 2≤3 2.已知a 、b 、c 、d∈{正实数},且a b <c d
,则 ( ) A.a b <a +c b +d <c d
B.a +c b +d <a b <c d
C.a b <c d <a +c b +d D .以上均可能
3.下面四个不等式: ①a 2+b 2+c 2≥ab+bc +ac ; ②a(1-a)≤14; ③b a +a b
≥2; ④(a 2+b 2)(c 2+d 2)≥(ac+bd)2. 其中恒成立的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若实数a ,b 满足0<a<b ,且a +b =1,则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 ) A.12 B .2ab C .a 2+b 2 D .a
5.设a =3-2,b =6-5,c =7-6,则a 、b 、c 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
6.如图所示,SA⊥平面ABC ,AB⊥BC,过A 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 ,过E 作SC 的垂线,垂足为F.
求证:AF⊥SC.
证明:要证AF⊥SC,只需证SC⊥平面AEF ,只需证AE⊥SC(因为______),只需证______,只需证AE⊥BC(因为________),只需证BC⊥平面SAB ,只需证BC⊥SA(因为______).由SA⊥平面ABC 可知,上式成立.
二、能力提升
7.命题甲:(14
)x 、2-x 、2x -4成等比数列;命题乙:lg x 、lg(x +2)、lg(2x +1)成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若a>b>1,P =lg a·lg b,Q =12(lg a +lg b),R =lg(a +b 2
),则 ( ) A .R<P<Q B .P<Q<R C .Q<P<R D .P<R<Q
9.已知α、β为实数,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αβ>0;②|α+β|>5;③|α|>22,|β|>2 2.以其中的两个论断
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你认为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10.如果a ,b 都是正数,且a≠b,求证:
a b +b a >a + b.
11.已知a>0,求证:
a 2+1a 2-2≥a+1a
-2.
12.已知a 、b 、c∈R ,且a +b +c =1,求证:(1a -1)(1b -1)(1c
-1)≥8.
13.已知函数f(x)=x 2+2x +aln x(x>0),对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数x 1、x 2,证明:当a≤0时,f x 1+f x 22>f(x 1+x 22
).
三、探究与拓展
14.已知a ,b ,c ,d∈R ,求证:
ac +bd≤a 2+b 2c 2+d 2.(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