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当代文学的性质:现代文学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倾向的文学;

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延续发展。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并不一定科学与合理。

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新文学是相对于旧文学,传统文学而言的,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学样式,最早的新文学定义是由胡适、周作人奠定的,它的理论起源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周作人《人的文学》。

因此,胡适将新文学称为:“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

当代文学的命名

新文学这个概念沿用到50年代中期,它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中,把新文学定义为“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学史观”,并用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与现代文学同时出现的是当代文学的概念。

50年代中期,新文学被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段。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新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

当代文学诞生的依据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新民主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

这种划分是错误的、片面的,它完全依靠政治行为把文学人为的切成两端,忽视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80年代后,对于这种命名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对当代文学的概念,有三种论调。

一、打通论试图用整体的眼光来重新审视20世纪文学。1985年以后,钱理群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要求打通近代、现代、当代历史;

陈思和提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取消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概念。

二、不宜论认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代表人物是严家炎。

三、重写文学史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因此,在1999年,同时出现了两部当代文学史著作: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出现这三种论调的思想依据:

李泽厚的“新启蒙主义论”,他认为80年代的思想状况是五四启蒙传统的继续。李泽厚1986年发表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当代文学的特征1、当代性2、开放性

当代性:既是当代文学,当代性就是它不同于既往的历史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运动同步而行,与当代人的精神情感同感共鸣。﹙1﹚选取当代题材。﹙2﹚作家的观念。

作家以当代观念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使得当代文学常常充当当代思潮

开放性:社会主义文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文学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创建自己的文学。恰恰相反,一方面,它与本国本民族的文学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对世界文学中的积极成果有着吸取和交

融的关系。

同时,开放是双向的,从社会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来看,它也是面向全世界的。当代文学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一、“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时期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

﹙1﹚基本内容:

建国之初,歌颂新生活,缅怀革命史。

小说:有《登记》、《三里湾》(赵树理)、《不能走那条路》(李准)、《铜墙铁壁》(柳青)、《保卫延安》(杜鹏程)等作品问世。

话剧:老舍的话剧《龙须沟》、《明朗的天》(曹禺)等。

诗歌:《放声歌唱》(贺敬之)、《致青年公民》(郭小川),都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产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等散文、报告文学轰动一

五十年代中后期,表现社会变革和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新矛盾。

农村题材:《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

革命历史题材:《青春之歌》(杨沫)、《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苦菜花》(冯德英)、《红旗谱》(梁斌)和《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工业题材:《上海的早晨》(周而复)、《百炼成钢》(艾芜)

百花文学作品: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等可作为代表。

历史小说《李自成》(姚雪垠)、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

诗歌:长诗有《杨高传》(李季)、《赶车传》(田间)、《复仇的火焰》(闻捷)及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和《雷锋之歌》(贺敬之)问世。

戏剧:历史剧的创作使得老作家大显身手。有《茶馆》(老舍)、《蔡文姬》、《武则天》(郭沫若)、《关汉卿》、《文成公主》(田汉)和稍后出现的《胆剑篇》(曹禺)。

创作特点

1.富有革命激情和鲜明的社会政治性。

面对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作家们的高度的政治热情,直接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潮流之中,注目重大的现实社会题材,追寻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革命过程,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色。

2.文学把创造英雄形象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当代文学在气质上是以历史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于文学史上,追求文学的史诗性效果,即表现大的历史过程和对革命英雄的赞颂,必然把英雄人物放在创作的中心地位。

3.开始显示出多种风格的形成。

“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如赵树理、周立波、老舍、孙犁、柳青、梁斌、茹志鹃、李准、郭小川、贺敬之、秦牧、杨朔等。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孙犁、茹志鹃的诗意的浪漫风格峻青、王愿坚的崇高的悲剧风格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八个“样板戏”和一些图解政治的作品: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长诗《西沙之战》、电影《反击》。

少数好作品:《闪闪的红星》(李心田)、《大刀记》(郭澄清)、《万山红遍》(黎汝清)、《昨天的战争》(孟伟哉)、《春潮急》(克非)等作品。

潜在写作:这些作品以手抄本形式在地下秘密流传。《第二次握手》(张扬)、《公开的情书》(靳凡)则伸张了正义,从政治上公然怀疑“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共鸣。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三、新时期文学——1977年至今

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1.多种文学潮流交错或并行出现。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新写实。

2.文学主题的开阔与深化

新时期的文学主题具有多向性的特点,突破了以前时期当代文学主题单调的局限。

新时期的文学视角广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爱情、风俗民情、民族心理、自然景物等等,皆成了文学主题,使文学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与主题扩展的同时是主题的深化。

3.创新与探索的活跃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自我变革和外来新思潮的涌进,推动了文学创新与探索的活跃,新时期以来,文学经历着一个文学观念发展、更新的过程,突破了单一创作方法的约束,为艺术思维的解放敞开了大门。朦胧诗的出现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这是文学探索的最初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