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合集下载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宋时盛(笑破红尘)一引子我们在读前人的诗作,分析声律结构时发现,一类是普通的格律诗,使用律句,讲究平仄粘对;另一类是古体诗,不讲平仄粘对,只是一堆有意境的口号而已。

但是有一类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律体,也不同于古体:讲究平仄,讲究不粘、不对,讲究使用拗句。

因为这种体材中,有较多的、刻意追求的拗格句式,故称之为拗体诗。

那么,什么是拗体诗?什么是拗句?在此,还须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

(一)格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平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仄起平收式:(4)仄起仄收式:对于七绝的正体组合模式(常用模式),不必死记硬背,根据七绝组合模式的三项原则(一是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起句联间平仄相黏;三是偶句押韵脚分明)。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句式,其下面三句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例如平起仄收式*,其组合模式是:(—)—(|) |(—)— |(|)| ——(|) | —(|)|(—)—— | |(—)—(|) | | ——(*: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这就是七绝的正体平仄谱的四种标准律句之一——(1)平起仄收式的的组合模式(去掉开头两个字就是五绝的正体格式),其余三种标准句式类推。

因为下面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关,所以温故而知新。

(二)拗句与拗体诗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王力先生有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因此,相对于正体格式讲,“拗”就是不顺、不合、病态。

这种具有特定的不合声律要求的格式称为拗格,拗格的诗句就称为拗句;而拗体诗,则是这种拗格病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刻意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

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请注意,诗中出现拗句,不一定就是拗体诗,而在拗体诗中一定是拗格成堆之地。

二拗句种类在正体平仄谱中,这四种标准句式,除了孤平、病句以外,每一种句式中组合模式的第一、第三字是加圈的(标红),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绝句拗救概览

律诗绝句拗救概览

出四拗对三救,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 (五字互救) 罕救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 (出六拗,对五救) 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 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四、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 五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仄 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平 对句又一三互救 七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本句已 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 对句又 一三互救 五、“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 其一: 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 对原则)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双拗 :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改仄五改 平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特殊的 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
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 举例: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仄平仄仄仄仄仄拗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句子中处于重要位置的字如果违反了平仄,叫做“拗”。

初唐早期的诗歌中有一些拗句,中唐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

有的句式,在特定的位置上平仄是不能变动的。

如“仄仄仄平平”句式,只有第一字可以不论,第三字是不能不论的。

如果第三字不论,就会出现“三平调”,这是格律诗所绝对不允许的。

有的句式,某字平仄拗了以后,允许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相应的位置上改变平仄。

改变了以后的句式是可以用的。

这叫做“拗救”。

这里介绍常见的拗救句式:1.本句救第一种情况: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

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

这就是“孤平拗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欲平。

“故”字当平而用了仄(拗),“芜”字当仄而改用平(救)。

以下可类推。

往来成古今。

月光明素盘。

恐惊天上人。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字当平而仄(拗),“何”字当仄而平(救)。

抱病起登江上台。

山雨欲来风满楼。

双鬓向人无再青。

溪柳自摇沙水清。

第二种情况:五言诗句“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成为“平平仄平仄”。

七言诗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无为在歧路。

“在”字当平而用了仄(拗),“歧”字当仄而改用平(救)。

以下例句可类推。

何时倚虚幌。

正是江南好风景。

记取江湖泊船处。

竹叶于人既无分。

弟妹萧条各何往。

惶恐滩头说惶恐。

其实,这种句式在格律诗中很常见。

在尾联的出句上甚至比正常句式还要多,可能是诗人故意追求平仄的变化。

2.对句救五言诗的“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三、四字,如果违反了平仄,可以在对句第三字救。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仄(或: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不”当平而用了仄(拗),“吹”字当仄而用平(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诗律浅说》【对仗】【拗救】《诗律浅说》【拗救】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

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

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象《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完整)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完整)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谈起拗句和拗救,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常常感到茫然,所以经常有博友问起这个问题.拗句和拗救之所以让初学者感到茫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拗句和拗救都规定得很具体,让人觉得不胜其繁。

其实,如果系统梳理一下,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拗句,简单地说,所有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叫做拗句。

但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进行拗救。

事实上,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是可以拗救的。

拗救,其实就是针对几种特殊拗句进行补救.拗句和拗救,极大地拓展了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大大增强了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律诗的表现力.下面就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一、“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

二、“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句自救。

三、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

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若要补救,则: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可仄,下同)2、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如果对句第一字用仄,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时,一个平字,就补救了本句的仄和出句的仄,这种情况叫做一字两救。

四、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这个原则很重要,可惜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掉.笔者见过很多有一定功底的诗词爱好者不注意遵守这条规则。

格律诗的拗救,附:《格律诗拗救对照表》

格律诗的拗救,附:《格律诗拗救对照表》

格律诗的拗救,附:《格律诗拗救对照表》格律诗的拗救,附:《格律诗拗救对照表》,帮你拗救泽光书院2019-09-09 23:45:09拗句和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

⼀般来说,该⽤平声的地⽅⽤了仄声,后⾯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个平声。

常见的有:1、特定的⼀种平仄格式:在五⾔“(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七⾔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旦⽤了这种格式,五⾔句第⼀字,七⾔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是很常见的,⼏乎和常规的律句⼀样常见:[唐]王维《观猎》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洛城⼀别四千⾥,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变衰⾏剑外,兵⼽阻绝*边。

思家步⽉清宵⽴,忆弟看云⽩⽇眠。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平平仄仄平”的地⽅,第⼀字⽤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

七⾔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救。

[唐]李⽩《夜宿⼭寺》例如:[唐]李⽩《夜宿⼭寺》危楼⾼百尺,⼿可摘星⾠。

不敢⾼声语,恐(拗)惊天(救)上⼈。

3、该⽤“仄仄平平仄”的地⽅,第四字⽤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唐]⽩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例如:[唐]⽩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拗)尽,春风吹(救)⼜⽣。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

5、在该⽤“仄仄平平仄”的地⽅,第三字⽤了仄声,七⾔是第五字⽤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格律诗拗救(2)对句相救

格律诗拗救(2)对句相救

格律诗拗救(2)对句相救格律诗拗救(2)对句自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格律诗拗救

格律诗拗救

格律诗拗救近体诗中,凡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是拗句。

句子中出现了拗字,一般就要在相关的某个地方做补救,称作拗救。

拗救是后人根据唐人格律诗的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如果某个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适当的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拗救的常见方式,有本句救、对句救和半拗可救可不救三种。

1、本句自救在仄平脚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

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得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

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自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若用了仄声,而第一字用了平声,就不算是孤平,或者说是用第一字的平声救了。

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也属于本句自救的一种,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分别在第四字和第六字换用平声字作为补偿,即“救”。

2、对句相救本句没办法救,那就在对句救。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倒数第二、三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

这样本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种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七言对句第三字,允许为仄声字。

3、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

七言则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第六字(倒数第二字)依旧保持平声。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_河北春秋律诗中的拗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

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

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

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具体用法如下: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

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

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

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

律诗基础第五讲.拗救

律诗基础第五讲.拗救

律诗基础第五讲;拗救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一三五不论”。

一三五不论,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是指135句不押韵(不论),246句必须押韵(分明)。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格律诗的拗救问题。

在探讨拗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搞明白,什么是拗救,?其实拗救应该分开了说,是“拗”和“救”两个概念。

拗是诗句没有按马蹄韵写而犯了拗口的毛病。

是一种诗病。

“救”就是进行救治。

有病了就要治疗。

那么这样合起来称谓“拗救”。

事实上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应该叫“救拗”。

不过人们习惯使然就叫“拗救”了。

一般一句诗中平仄的比例不能超出两个(包括两个),如果超过两个(包括两个)就是拗句了,而一联中平仄的比例是平等的是1比1的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我们写格律诗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为固定词语或者是没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据诗的脉络、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这么写,没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

有了拗句那就必须要拗救了。

还有就是你要是给人家点评一首诗,或者读一首古诗词,人家用了拗救,你不知道的话,那就出了大笑话了哈。

杜牧的一个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所以尽管我们写诗不主张用拗救,但是我们必须来了解它。

对于初学者我们就简单地了解了一下。

但是要更高层次地学习古诗词,我们有必要更仔细地研究一下关于拗救的问题。

好我们从头开始一步步学习。

大家都知道: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叫"拗"。

有拗有救,才为不病说白了就是说,按标准格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相反,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

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就叫"拗救"。

学诗笔记(九)拗救:有些古人写格律诗也很任性

学诗笔记(九)拗救:有些古人写格律诗也很任性

学诗笔记(九)拗救:有些古人写格律诗也很任性“拗”读ào的时候,在现代汉语是“不顺”的意思。

在格律诗中,句中出现格律不顺的地方,这种句子就叫做拗句。

拗句只在格律诗中出现。

诗人明明懂得格律,那么拗句为什么还会出现呢?那是因为有时候诗人写诗,诗兴来了,会特别想用某个字,词不害意,那么先不管平仄,就用这个字了,在其他地方救一下好了。

一、几成特殊格式的拗救之前说过一种常用到几乎成了特殊格式的拗救: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二、孤平自救现在再说一种,孤平的自救: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假如用了仄声,成了孤平句“仄平仄仄平”的话,我们就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仄平平仄平”这样就不犯孤平了,反正第三个原本也是可平可仄。

对于七言也是这样:(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举个例子: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每句的平仄是这样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摘”是入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恐惊天上人”,这句与第三句相对,原本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为了用“恐”这个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孤平的自救句式。

当然,有人会问,那如果是七言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我不在第五个字上补一个平声,在第一个字上补,变成“(平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的平声,前面不也有两个平声字了吗?还是那句话,这种句式是否还犯孤平,目前学术界的争议比较大,尽量不要去写这样的句子。

三、大拗句和小拗句1、大拗句假如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四个字一定要用仄声的话,变成了“仄仄平仄仄”,律诗同句偶字平仄相对的要求就被彻底打破了。

这时候在对句救。

它的对句原本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我们就规定它的第三个字必须要平,用来还上句多出来的那个仄字,这样两句加起来总体来说平仄还是和原来差不多的。

这种句子叫做大拗句,必须要救。

变化之后: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举个例子: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讲解。

2、拗句的救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五分钟搞懂格律诗的拗救——只为赏析更通顺,创作更简单

五分钟搞懂格律诗的拗救——只为赏析更通顺,创作更简单

五分钟搞懂格律诗的拗救——只为赏析更通顺,创作更简单我这里所说的五分钟搞懂,是基于格律知识基本已经掌握的情况。

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

有拗救的格律诗,可以称作拗律体,不视为出律。

学过格律的朋友就知道格律分析以五言为主,七言相对只是在前面增加两字平仄,对结构关系没有影响。

拗救也一样,所以我们用五言来分析拗救。

拗救的方法,分为三种。

句内拗救五言中的“平平仄仄平”是平起平收格式。

如果首字不论,这种五言格式的第一个字发仄音,就会出现“仄平仄仄平”,即“孤平”。

孤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需要做出拗救的。

这种出律的拗救方式就是把第三字原本发仄声的字换成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这样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念起来通顺一些——注意,整体并没有失替,这种句内拗救与律句规则无关,只是拯救孤平。

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就是这种句内自救孤平的例子。

对句拗救对句拗救是在出句无法进行自救的情况下,通过下一句中的字平仄调整来做出拗救。

这种拗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

如果第四字的仄音字变成了平声字,就出现二四六关键位置上的失替,必须做出拗救,而本句已经接近最后一个字,所以只能在对句拗救。

三四字全部变成仄音,是大拗,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像这种极端情况,我们如何在对句做出拗救呢?作为“仄仄平平仄”的对句,平仄原为“平平仄仄平”,把第三字的仄音换成平音,既保证了对句本身不失替,又救了出句。

所以“向晚意不适”的对句是“驱车登古原”,平仄连起来就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格式中三四两字出律的拗救。

混合拗救“仄仄平平仄”的出律,需要对句拗救,而“仄仄平平仄”的对句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那么在对“仄仄平平仄”出句拗救的同时,“平平仄仄平”也很有可能出现“孤平”的现象,需要进行自救。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对句相救。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

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

并加以说明: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什么是坳句?
在格律规定可平可仄之外的字位,若更动了平仄,便出律了,这样的诗句叫做“拗句”(除特拗 句外)。特拗句下面会讲解。 2,什么叫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要注意补救的字一点要 在指定的位置,更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如何拗救后面会讲解。 3,什么叫做特拗句子?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 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 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这种写法已经千年有余,最先是江西派的诗人创立的,以后诗界就认可了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七言举例 例句是:任是深山更深处 原格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更改后: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特拗句,但我要重申:如果你写成了特拗句式,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就不 得再任意了。(七言的第一字可以任意)。 4,什么叫做尾三平? 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对句结尾连用了三个平声字,此为律诗的忌讳,应当 杜绝。即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了;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 第三字应仄而平了,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如: 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平平仄仄平平平。 又如: 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尾”在古诗中较多,近体诗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 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近体诗忌三平尾。 5,什么叫尾三仄? 尾三仄就是指出句结尾连用三个仄声字,也叫“三仄脚”,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 五字应平而仄了,写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了, 写成了“平平仄仄仄”,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如: 依法修行可入道 仄仄平平仄仄仄 修改一下: 依法修行能入道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平尾和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 6,什么叫做犯孤平? 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平声字以外,句子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叫做“犯孤平”。 此慨念针对七言诗,五言诗没有那么严格,不可误会。五言只有一种句式是孤平,即五言“平 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成了“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但可以拗救。稍后讲解。 现在诗界里关于五言句式孤平的问题众说纷纭,如下请看例句 野店正分泊 仄仄仄平仄:不是孤平!
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仄仄:不是孤平 高阁客竟去 平仄仄仄仄:不是孤平!(阁入声字,仄) 到家日已曛 仄平仄仄平:孤平! 只应伴月归 仄平仄仄平:孤平!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尾字平声外,前四个字里面只有第二个字是平声,定为孤平,其它的就不 是孤平了。其它的句式是不是孤平?我想有待研究。 在网页里、论坛里对五言格式的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讲的五花八门,不知道听谁的好,有一 些人凭个人意识在讲,找了一些古诗做例句。古诗本身就有很多不讲究格式的,怎么能够做例 句?我个人认为,只有句子中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的句子最好,读起来最有韵味。大家请注意 正格,如下: 格式是这样规定的: 五言: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是四个分句,每一句都有两个平声在一起 中字表示可平可仄 大家就按照格式写吧,这样不会引起纷争。 不过“平平仄仄平”可以一拗三救,救了以后,也 有两个平声字在一起了 ,仄平平仄平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七言句式的孤平问题: 原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把第三字变动了,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 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故称孤平。一般来说可以“救”,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 某个平声字,使平,仄声的比例恢复大体上的平衡。 还有一个句式是:原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把第五字变动了,就成了“中平仄仄仄平仄”, 第五六七就成了两仄夹一平,也意味着孤平。如:既一个平声难以发挥其平声的声调,第六个 字,为了避免“犯孤平”,某些句子的“一、三、五”诸字也不能不论, 凡是“仄平仄”的句 子,要注意不能犯孤平。如何防止?二四六字是“仄平仄”时,第三字或第五字中必须有个平 声。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于诗的格式不熟练的人暂时不用,对于诗的格式熟练的人可以用,好表达诗意,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特别是有一些名词,地名,典故,年代,人名,等等,特别是有一些名词,地名, 典故,年代,人名,等等,不懂拗救,不方便用诗词检测仪器,,必须学懂,凡是通过拗救的句 子,就算合律。 7,孤仄,同孤平一样的道理。 但是,孤仄在格律诗里面还算不上大忌,放的宽一些。 8,四连平和四连仄,即连续四个发平音的字,或者连续四个发仄音的字。持续高音和持续低音, 对声韵有妨害,不可。 9,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怎么解释? 这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不是说所有句式中一、三、五的地方都不要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几 处第一、三、五字的地方还是要论的,不然,就会出现“三平尾”、“三仄尾”以及“孤平”现 象。下面我会讲到的。“二、四、六分明”是一种很严谨的说法,即句中的第二、四、六字不得 随意出格。关于第二个字,无能是五言还是七言,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d)中平中仄仄平平、
12,律诗中出现了拗句,一般要补救,这就是“拗救”。拗救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a、孤平拗救。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 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但是,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怎么办? 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这种救法, 五言(简称一拗三救),七言(简称三拗五救)。也叫本句自救,如:
变格式: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一种是出句的第三、四字都拗了,也是到对句的第三字补救。 如果“仄仄平平仄”,只有第三个字变动了,不要救, 我们再来看七言的大拗如何补救: 原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补救后: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就是出句的第六个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个字补救。就是出句的第六个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 个字补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出格,也用同样的方法补救(即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最好不 出格,补救太麻烦。但是,王力先生说,可以不补救 关于第五个字出格,目前有两派意见 一个是补救,一个是不补救 要补救就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请看对句相救。如: 野火烧不尽,(出句四字拗) 仄仄平平仄,(原格式) 仄仄平仄仄,(拗格式) 春风吹又生。(对句救出句) 平平仄仄平。(原格式) 平平平仄平。(对句三字救) d,对句救出句,然后又本句自救,如下: 紫竹夜宿雨,出句三四字拗 仄仄平平仄,正格 仄仄仄仄仄,变格 媚娘红绣妆。对句救出句又自救 平平仄仄平。正格 仄平平仄平。救出句又自救格 媚娘红绣妆,是本句自救,即一拗三救,“红”字即救了出句的“夜、宿”又救了本句的“媚” 字,这个实在太复杂,大家知道就行了,不要模仿。衣服上的补巴打多了,总是不好看。一首 是里面的拗救最好不要超过两处。 再如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半拗可救可不救。这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写成 了平声,是小拗,可以不救。 b,还有一种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个字出格了,过去也叫小拗,现在很多论文加以 了评论,不可出格,出格了要在对句的第五个字补救,(目前成了两派意见)。王力先生得意见: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 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没有很清楚地说明是该补救还是不该补救)。 c,“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字出格了,是小拗,可以不救。 d,另外,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个字没有出格, 只有第三个字出格了,可以不救。我们 写诗,尽量不要用拗句。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格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律绝诗里可以有拗句,包括新韵和古韵,但填词不允许有不合词谱的拗句。
(b)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三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中仄平平仄;第五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 五字随意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也有人不主张补救,第七个字是 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