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三人的交往表面上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死观或多或少都会发生
看是人与人的交往,而实际上却是人与道的交往、道自身 一些变化。一些人或乐生惧死,或寻死厌生,前者容易导致
的融合,这一切的实现要落实到身处在世俗之中的体道者 欲望泛滥的纵欲主义,后者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厌世主
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 —这就是通过 之间者”(《天地》),能够“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
34
“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
也”(《天道》)。“抱神”、 “神未尝有所困”就是使精神宁定而
收稿日期:2012- 12- 20 作者简介:张昱洋(1986-),男,山东寿光人,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争夺、欺瞒等等能够伤害人之本性的东西全然不存于心,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 则人的精神便得自由与解放。庄子的“无心”还有另一名
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 称,即“神”。“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
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心斋”与“坐忘”的核心
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在于“心”。庄子之“心”观可分为两层含义:其一为“机心”,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
即心的思虑、谋划功能;其一为“无心”,即“心”的无知无欲
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 的超然状态。庄子对“机心”是持否定态度的,“心斋”与“坐
二、对仁义礼教与腐朽政治的批判 如果说外物使人性堕落,属于物之层面的话,那么仁 义礼教的兴起亦容易使人性堕落,属于人伦与社会政治之 层面。在道家看来仁义礼教的兴起非是正途,“多方乎仁义 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骈拇》)况且 当仁义与政治结合而被当权者利用后,仁义便极易沦为纯 粹的教化工具。面对以仁义为主的伦理教化和当时腐朽黑 暗的政治统治,庄子及其后学予以无情的鞭挞。① 在《马蹄》 篇中,处于“至德之世”的人们并不知道君子、小人之分,没 有智巧之心亦无贪欲之心,完全是朴素之民,而“及至圣 人,蹩 为仁, 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 礼,而天下始分矣。”仁义礼乐的创设本是在于引导教化人 们,使社会向着合理有秩序的方面发展。但这样做的结果 就是让人们“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在《 箧》篇中甚至有 “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惊世奇言。庄 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何要如此反对仁义礼乐以及他们的倡 导者“圣人”呢? 这是由于仁义礼乐非道家之“道”,非是“自然”,而是 “有为”,这种“有为”容易让人争名逐利,虚伪造作便由此 而生,进而丧失掉人的自然本性;而战国中后期是一个由 统治者相继炮制悲剧的时代,各国内忧外患不断,人民“方 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田成子之流不但窃国己 有,连仁义也一并窃去,这种窃国的大盗假借仁义之名行 不义之事却又安然无恙《 篋》,此种名实分离的社会现实 让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悲愤不已。庄子及其弟子对仁义礼 乐以及圣人的否定实际上是对一切“有为”以及腐朽政治 戕害人性、人心的控诉。无为而治才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社 会法则。也就是说,伦理教化、政治统治都应统一于顺任自 然的人性之内。人是自然而然的,伦理、政治便应当是自然 无为的,这样,人生便不会悲苦。可见,庄子及其弟子借对 “有为”的批判,旨在说明人生的应然。
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 态下,人的精神纯白而安定,从而进入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 此一境界便是逍遥游(简称为逍遥)。逍遥游的境界是广阔
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则阳》)诚 无涯、无边无际的,《逍遥游》篇开始便说大鹏展翅高飞,其
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
合理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3)06- 0034- 03
《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 境界。这种心灵境界无待于外物,而是通过内心的“若一
① 一般认为,《庄子》中的内篇是庄子亲笔,外、杂篇是庄子后学所作。但是,在没有进一步的史料出现的情况下,笔者
35
认同杨国荣等人的观点,可将《庄子》与庄子本人一致看待。另,陈鼓应指出《骈拇》、《马蹄》、《胠 篋》、《在囿》“是庄子后学所
作,多少是受老子思想影响的庄子后学。”《老庄新论》,第 2 7 0 页。
自然的相交。《大宗师》对此有详尽的述说:“子桑户、孟子 为而治”;对于个人而言是相互争名争利。而政府中的某些
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 官员为己之私利,贪污腐败、巧立名目,更加败坏了社会风
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 气。如此汲汲于名利之间,社会焉得安泰,人生焉得幸福?
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 意在于告诉人们“开放的心灵,须有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间
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 来培养;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舒展一个辽远的心灵
在。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 视野。”[1]202 心灵一旦开放,则俗世间的外物,人与人之间的
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 也。”(《天地》)在“心斋”与“坐忘”的共同作用下,人将进入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 无知无欲、无念无我的超然状态,《齐物论》中称之为“吾丧
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 我”。陈鼓应指出“:人世上,一切的是非争论都由偏执的我
之质也”(《庚桑楚》)。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 忘”的过程就是由“机心”到“无心”的过程。庄子认为:“有
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 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
朴而民性得矣。”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 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
身上,这种精神实质大于外在形式的相交是庄子理想的交 义。他们对生死的态度都不能像庄子那样在自然规律中体
友方式。除此之外,庄子还与惠子相交。在庄子看来,惠子 悟、把握,都是过分地让自己的欲望、情感伤害了生命。我
Zh e Xu e Ya n J iu
☆哲学研究☆
不受困于外物与机心。因其“神”(“无心”)关键地位,故而进 入逍遥境界的人,可称之“神人”。《逍遥游》中谓“神人”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 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物莫伤之,大浸稽天而 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熟。”“神人”不受俗世的浸 染、不受外物的伤害,精神处于至高的逍遥境界,形体冰洁 而完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庄子认为人之本性自然无 为,所以“神人”就其最初的产生来说则是先天的,但是庄子 将“神人”作为逍遥境界的主人,其最终目的是告诉世人:成 为“神人”,达到心灵的虚静逍遥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 义所在,即人生而为人就应该秉持着先天的自然之性来生 活。对于世人来说,在丢失了先天本性之后,则只能通过抛 弃外物、凭借内心的修养来完成。当“坐忘”与“心斋”使人 达于大道之后,天人便可合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 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
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 间世》),使人的心志专一、虚静无虑,此即为“心斋”。“心
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 斋”需以“坐忘”并行。“坐忘”便是要让人“堕肢体,黜聪明,
The ory Re s e a rc h
学 ★★ 理 ★★ 论
谛:“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 现当代社会所出现的种种弊病和问题的根源,并找出合理
过乎!”所谓“游于形骸之内”即是“交心”,而不应以貌取 的解决办法。要而言之,其根源在于人们的过分“有为”。这
人,但是这种“心交”却非造作之交Hale Waihona Puke Baidu而是体于大道、不事而 种过分“有为”对于政府而言是不懂得顺任民性、民心的“无
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 见产生。‘丧我’便是摒弃偏执的我。‘吾’乃是开放性的、本
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 真的自我。摒除了偏见与独断之后所呈现的真我,才能从
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然 狭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1]210 在这种“吾丧我”的超然状
The ory Re s e a rc h
学 ★★ 理 ★★ 论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张昱洋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 要:《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
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
三、庄子的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庄子主张完全脱 离社会的结论,但是就《庄子》一书的整体来看,庄子并不 赞同人应当与社会完全脱节。《刻意》篇曰:“刻意尚行,离 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 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 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若夫 不刻意而高”, “无江海而闲”, “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当人 通于大道,在广漠的精神世界遨游之后,“刻意”便不系于 心,则人就不需要为隐而隐、为闲而闲,一切皆在无意之 中,人可以在俗世中体道、行道。《天下》篇评价庄子说“: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 处。”这就是庄子对现实人生的基本态度:现实的人生应当 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以安顿。那么,庄子是如何具体看待现 实的人生、生命,以及人应当如何同现实的世界相处呢?我 们将从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这三个方面来考察。这三个 方面并非问题的全部,但也能让我们对庄子如何回答这一 具体的问题做一大致的了解。 1.生死观 在常人看来,人的悲哀莫过于死亡。然而,在庄子看来 生与死都是自然之事。“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养生 主》)人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的,这是自然之理,及至死去 也是顺应了自然之理。既然都是自然之理,只要做到安时 处顺,那么在面对生死这样的问题上又有什么好欢乐、悲 哀的呢?《大宗师》 中也出现了对待生死应安时处顺的观 点,并进一步点明“死生存亡为一体”的道理:“彼以生为附 赘县疣,以死为决 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 在!……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面 对妻子的去世“鼓盆而歌”更显示出其对生死的放达态度。 惠子前去吊唁,见到庄子不哭反歌便指责他,庄子却认为 人的生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然变化,如同春夏 秋冬四时的变化,故而“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 然随 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 庄子指出了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要符合生命的自然 规律,具有积极意义。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他对待生死的 超然态度是与其逍遥无我的心灵境界相一致的。如果执着 于生死,并为此哀乐,就会束缚并伤害自然本性,也就不能 逍遥于世了。人若能安时处顺,则精神不受生存与死亡的困 扰、威胁,便可与“道”逍遥。庄子还将生死观推而广之到一 切可以影响人类内心的事情上,让人们做到“无情”,即“不 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这里 的“无情”非指人类没有感情,而是说不要让好恶之类的感 情来伤害内心。总之,内心不得伤害是逍遥游心的前提。 2.交友观 在《德充符》中,庄子借申图嘉之口道出了交友的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