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唐雎在面对强秦威胁时的英勇无畏和机智应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2、刘向(约前 77—前 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安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3)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4)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5)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一词多义(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2)以:以大易小(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因为)(3)于:受地于先王(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4)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愿终守之(它,指代安陵);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三、重点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是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唐雎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使者。

唐雎在外交使命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聪明,不辱使命,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一次外交危机。

以下是关于《唐雎不辱使命》的知识梳理。

1.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齐国是其中之一、各个大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斗,外交使者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友好关系的重要职责。

2.主人公介绍:唐雎是齐国的一名使者,他并非出身世家,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却因为聪明才智和勇敢性格,被选为使者。

3.动身使命:齐国的国君派唐雎去越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齐国与越国之间的纠纷,维护双方的利益。

4.外交危机:越国国君听到齐国派使者来访后,故意刁难并且不给予应有的礼遇。

唐雎面对这个外交危机,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化解。

5.智慧应对:唐雎在面对越国的刁难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暗器,利用大象顶住门板阻止越国士兵进入,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同时,他淡定从容地与越国国君进行交流,表现出自己的大义和智慧。

6.越国国君的认可:越国国君通过与唐雎的交谈,认识到他的智慧和胆识,表示愿意解决双方分歧。

他同时明白唐雎的来意和齐国的要求,并表示愿意与齐国建立友好关系。

7.解决纠纷:唐雎在越国国君的支持下,成功地解决了齐越两国之间的分歧,恢复了两国的和平关系。

8.家国情怀:唐雎在完成使命后,回到齐国向国君报告,并将自己在越国取得的友好结果呈现给国君。

他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他对家国的忠诚和报效家国的情感。

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1.聪明才智:唐雎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外交危机。

这告诉我们,聪明才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身份和背景。

2.勇气和胆识:唐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

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胆识,勇往直前。

3.和平友好:唐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纠纷,实现了和平友好关系。

这告诉我们,和平友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和睦相处,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1、正音唐雎(jū)怫然(fú)跣(xiǎn)抢地(qiāng)谕(yù)韩傀(guī)休祲(jìn)缟素(ɡǎo)色挠(náo)庸夫(fú)2、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5)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3、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6)与臣而将四矣(四: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7)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4、一词多义(1)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2)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3)徒A、免冠徒跣(光着)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4)夫A、此庸夫之怒也(fū成年男子名词)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发语词无义)(5)以A、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D、以大易小(以介词,用)(6)而: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7)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8)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9)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10)虽: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11)于:1.受地于先王(从)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12)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上)5、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学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考点知识点精解【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还是答应我吧!”【释文】秦王:即秦王嬴政,也就是秦朝的秦始皇,因当时尚未称帝,故称秦王。

使人:派人。

使:动词,派遣。

谓:动词,告诉,对……说。

安陵君:安陵国的君主。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寡人:秦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太平无事,就自称寡人;如果遭遇祸患,就自称为孤。

“寡人”一词在古代意为“寡德之人”,这是古代君主的谦辞。

春秋战国时期,王、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称为“寡人”。

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欲:动词,想要,打算。

易:动词,换,交换。

其: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希望”“还是”“应当”一类的词语。

许:动词,答应。

【原文】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释文】大王:是当时对一国之主的尊称,“大”指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

战国时,人们往往用“大王”或“君王”来尊称一国之主。

加:动词,施加,给予,施与。

惠:名词,恩惠。

以大易小:用大的地方交换小的地方。

这里的“大”是介词“以”的宾语,“小”是“易”的宾语,“大”“小”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甚善:很好。

甚:副词,表示程度高,很,非常。

虽然:虽然这样。

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

受地于先王:倒装句,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

“受地于先王”的常规语序是“于先王受地”,译为“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

先王:死去的国王,这里是安陵君称他的父祖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10、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又名《国策》、《国事》。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动态。

《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门庭若市”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线索。

《史记》(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编年体: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事实。

《春秋》《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战国策》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氏春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置,放)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二、一词多义(一)使1.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二)徒1.亦免冠徒跣(裸露)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三)然1.虽然,受地于先王(代词,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四)夫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五)虽1.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2.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六)与1.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吗)2.与臣而将四矣(和、同)(七)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八)亦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不过)(九)怒1.秦王怫然怒(发怒,动词)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此庸夫之怒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十)之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代“它”,指土地)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取独)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他,指唐雎)5.聂政之刺韩傀也(取独)(十一)于1.受地于先王(从)2.唐雎使于秦(到)3.休祲降于天(从)4.仓鹰击于殿上(在)5.何至于此(到)(十二)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以君为长者(把)4.徒以有先生也(因为)5.以头抢地耳(用)(十三)而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2、与臣而将四矣3、挺剑而起4、长跪而谢之曰5、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6、而君逆寡人者三、词类活用1.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2.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3.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灭亡”)四、古今异义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两个词)今义:连词3、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直线4、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古义:句首发语词,无意义今义:增加6、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7、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五、特殊句式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2019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是一部体史学著作,又称。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由西汉编定,共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秦国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故事的发展)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故事的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007《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笔记

007《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笔记

唐雎不辱使命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注释: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易:交换。

其:表示祈使语气。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注释:加惠:施予恩惠。

翻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注释:翻译: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4.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注释:翻译: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我的,这是为什么?5.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注释:错意:在意。

错,同“措”。

翻译: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加以注意。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注释: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增广,扩充。

翻译: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7.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注释:翻译: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8.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注释:岂直:哪里只是。

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9.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注释: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三、一词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读阴平声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读阳平声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而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1.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2.虽然,受地于先王(转折连词,虽然)于1.受地于先王(从)2.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四、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

今:转折连词)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复习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精选13篇)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精选13篇)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精选13篇)九班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学问点整理篇1【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每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兴奋)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赔礼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慧)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假如)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赐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访)⑺逆寡人者(违反)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莫非)(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凡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赐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非常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情愿始终守护它,不敢(任凭)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刘向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整理编辑《战国策》,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

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3.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

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

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

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

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

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④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谕”通“喻”,明白(2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②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古义:交换今义:容易⑤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⑥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⑦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⑧大王加.惠古义:给予今义:增加⑨以头抢.地今义:抢夺,抢占(3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的意思为“派遣”;第二个“使”的意思为“出使”)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②徒:亦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④然: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⑤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介词,与“为”连词,可译为“把……当作”)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⑥之:聂政之刺韩傀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代“它”,指土地)⑦于:受地于先王(从)唐雎使于秦(到)休祲降于天(从)仓鹰击于殿上(在)⑧而:剑而起(表承接,不译)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⑨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愿终守之(代词,它,指代安陵的国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取独,不译)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代唐雎)⑩者: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朝代)刘向(人名)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题目中“不辱使命”的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2.弗敢易.交换3.大王加惠..也在意错,同“措”..施与恩惠 4.故不错意5.请广.于君增广、扩充6.岂直..五百里哉哪里只是7.秦王怫然...帽子裸露赤脚..怒愤怒的样子 8.免冠徒跣9.以头抢.地尔碰,撞 10.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11.天下缟素..动词,穿白色丧服 12.挺.剑而起拔 13.秦王色挠.屈服14.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15.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16.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三、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一、翻译本文重点词句1.易安陵(交换)2.错意(通“措”,放置)3.请广于君(扩充)4.岂直(通“值”,价值) 5.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6.仓鹰(通“苍”) 7.休祲(吉凶的征兆) 8.色(屈服)9.长跪而谢之(道歉) 10.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11.缟素(穿上丧服)12.以君为长者(以……为/把……看作) 13.公亦尝闻(曾经)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寡人想用五百里的土地去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意交换。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换五百里的土地呢?二、感知与赏析本文相关知识点1.安陵君为什么要婉言拒绝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恩惠”呢?因为安陵君已经识破秦王骗局,但又不可当场拆穿,毕竟敌强我弱,要使自己有周旋的余地。

2.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引出下文情节与故事高潮开端,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3.唐雎对秦王的步步逼近,说了一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却把安陵君的“弗敢易”做了一个反问句,有什么好处?表明自己态度沉着明朗,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拆穿秦王的狡诈骄横。

4.秦王的性格最突出的是“前倨后恭”,那“前倨”与“后恭”分别表现在哪两方面呢?前倨:自恃为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恭:是迫于唐雎的强势,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一倨一恭,形成对比,有力揭示秦王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色厉内茬,外强中干。

5.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唐雎与秦王的角逐,但是又为什么提出安陵君这个人物呢?这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但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出走出险地的途径。

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及考题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及考题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及考题精练卷【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基础知识1.字音唐雎.( jū) 加惠.( huì) 怫.然( fú) 跣.( xiǎn ) 缟.素( ɡǎo ) 谕.( yù) 韩傀.( ɡuī)休祲.( jìn ) 色挠.( náo ) 要.离( yāo ) 以头抢.地( q iāng )2.通假字秦王不说.( 说:同“悦”,愉快,高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同“措”)轻寡人与.( 与:同“欤”,语气词)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3.一词多义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徒徒以有先生也( 副词,只,仅仅)秦王佛然怒( 动词,发怒)怒怀怒未发( 名词,愤怒,怒气)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动词,派遣)使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以以君为长者(介词,把)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此庸夫之怒也(名词,读fū,成年男子的统称)夫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语气词,读fú,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折,但是)而挺剑而起(连词,表顺承)愿终守之(代词,指安陵的国土)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从)于仓鹰击于殿上(到)请广于君(给,让)4.词类活用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古今异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

《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唐雎勇敢地承担使命,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故事。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的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文章。

1.唐雎:唐雎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

他年轻时出入名家,学识渊博,善于谏言,深得司马相如赏识。

后来,他奉命出使匈奴,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坚决完成了使命,为国家争得了和平。

他的品质和勇气感动了天子和世人,被封为昌文君。

2.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代朝臣,出使匈奴的使者。

他曾和唐雎一起学习,深知唐雎的才能和品质,因此推荐他出使匈奴。

他鼓励并支持唐雎,希望他能够为国家立下战功。

3.出使匈奴:出使匈奴是唐雎的重要使命,也是他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在他出使的期间,他要充实自己的谋略和智慧,与匈奴的首领进行接触和交流,争取匈奴的支持和合作。

同时,他还要面对匈奴的种种考验和威胁,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4.名将种莫:在唐雎出使匈奴的过程中,匈奴的首领种莫对他进行了多次考验。

种莫担心唐雎来带去汉朝强大的武力,使匈奴处于劣势,因此多次试图杀害唐雎。

唐雎凭着机智和勇气,成功地化解了种莫的威胁,并最终取得了种莫的信任和支持。

5.反向思维:唐雎在面对种莫的考验时,采取了反向思维的策略。

他不仅要维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还要争取种莫的支持。

唐雎用智慧和勇气回应了种莫,向种莫表达了汉朝的诚意和善意。

这种反向思维帮助唐雎成功地应对了种莫的考验,并赢得了种莫的信任。

6.奇智谋生:唐雎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

在使命中,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识破匈奴许多阴谋,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并赢得了匈奴首领种莫的支持。

他的奇智谋生帮助他不辱使命,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7.身份转变:在使命期间,唐雎的身份发生了转变。

他从一个汉朝的使者,成功地获得了匈奴首领种莫的信任,成为了匈奴人眼中的朋友。

这种身份转变不仅需要唐雎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他对自身使命的坚守和忠诚。

8.使命担当:唐雎作为一个使者,肩负着国家的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知识点梳理10.《唐雎不辱使命》【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专题02《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汇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

专题02《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汇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汇总本文选自《战国策》,题目是后人加的。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

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代表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

1.“唐雎”是人名,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使命,出使的任务。

题目是后人加的,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2.国别体,是指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五百年的史实。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四百八十六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笔记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作者。

- 西汉刘向编订。

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二、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 古今异义。

-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 一词多义。

- 使。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 徒。

- 亦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以。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 重点实词。

- 唐雎不辱使命(辱:辱没、辜负;使命:出使的任务)- 请广于君(广:扩充)- 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轻寡人与(轻:轻视)- 岂直五百里哉(直:只,仅仅)- 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跣:脚)- 以头抢地耳(抢:撞)- 天下缟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秦王色挠(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长跪:直身而跪)三、内容分析。

1. 故事背景。

-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这一事件。

2. 人物形象。

- 唐雎。

-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面对强秦的无理要求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他毫不畏惧。

在与秦王的对话中,他以其坚定的信念、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挫败了秦王的阴谋。

例如,当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唐雎以“士之怒”针锋相对,并且列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决心,最终使秦王色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是一部体史学著作,又称。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由西汉编定,共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
秦国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故事的发展)
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
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故事的结局)
四、字音字形
唐睢()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祲()
缟()素色挠()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实词
⑴不辱使命⑵易安陵
⑶其许寡人;。

⑷大王加惠⑸故不错意也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

⑺逆寡人者⑻非若是也
⑼虽千里不敢易⑽岂直五百哉
⑾秦王怫然怒⑿布衣之怒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⒁以头抢地耳:
⒂庸夫之怒⒃非士之怒
⒄休祲:⒅秦王色挠
⒆寡人谕矣⒇免冠徒跣
(二)重点虚词(根据释义从文章中找出句子)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

②代词,相当于“他”,或“它”。

如:;。

③连词,起连接主谓作用,不译。

如:;。

2.而①表示顺接关系。

如:;。

②表示转接关系。

如:。

①相当于“在”。

如:。

②相当于“到”。

如:;。

③相当于“从”。

如:;。

④相当于“给”。

如:。

①相当于“凭”、“靠”。

如:。

②相当于“拿”、“用”。

如:;。

③相当于“因为”。

如:。

④相当于“把”。

如:。

(三)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

②故不错意也。

③仓鹰击于殿上。

(四)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

②请广于君。

③天下缟素。

(五)一词多义
①徒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②惠大王加惠。

汝之不惠。

③若非若是也。

若士必怒。

(六)古今异义
长跪而谢之古义:今义:。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 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
(“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 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0.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八、文章主旨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布衣精神,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

从而揭示了的原因。

九、内容理解。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5、概括人物形象:
十、写作特点归纳。

1.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

3.布局谋篇精巧,详略得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