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如何学好董氏奇穴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
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问及讨论第十六回(2010年7月号)查查362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问及讨论第十六回(2010年7月号)查查362编按 : 本期本应继续承接上期,推出是动病、所生病、十二经病候,以及经别、根结、气街、四海等的答问题,但由于最近适逢杨维杰医师在中国济南及美国洛杉矶讲授董氏奇穴全修讲座,学员医生们提出了不少问题,这里就先针对这些问题来回答。
本答问自刊出以来,甚受针灸界之关注,现已超过一百三十题,有不少是杨维杰「董氏奇穴全修讲座」及「高级董氏奇穴讲座」的内容。
不少读者要求出版单行本,听到这些声音,杨医师已就一些题目加以补充整理,使其更为完备,并去掉一些不甚重要的题目。
一挨达到一定数目的答问题,将因应读者要求印刷出版,敬请期待。
一(总121) 、您提到多项身躯及手脚对应,请问在这些对应中怎样选择应用 ?答 : 这是在济南讲课时一位学员提出的。
以这个问题问老美白人学员,他们的回答是 : 「根据董老师书中的应用来应用,」这种答法虽然简单一点,但还算适中切用。
凡是接触及用过董氏奇穴一段时间,就能清楚的理解对应之应用,下面就以董氏奇穴书中的应用来说明。
对应源自于太极,一物一太极,手足亦各有一太极,即各以肘膝为太极〈肘为手臂之太极,膝为大小腿之太极〉,对应于肚脐,因而有顺对及逆对,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
身躯对应可分四项 ( 见下表 ):对应部位头胸脘(背) 脐下腹(腰) 阴部手躯顺对肩上臂肘下臂手手躯逆对手下臂肘上臂肩足躯顺对髋大腿膝小腿足足躯逆对足小腿膝大腿髋例如: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可称为手躯顺对,则有如下对应:即肩与头,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对应。
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
董景昌老师以手指之大间等五穴治疝气:以妇科穴及还巢穴治疗妇科病,即与此一对应有关。
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称为手躯逆对,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 (以大白治疗头痛,叉三治疗五官病;腕顺一治疗颜面病;及目前流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董氏奇穴-阳光老师和杨维杰合影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从载体切入,可以看一些「注」解或析「疏」,赖金雄师兄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与我1980年的《董氏奇穴发挥》都是发挥穴位的书,都不能算是注。
有人要我为奇穴做注写疏,「注」「疏」两个字的意义要先搞通,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历代研究经典的方式有「经」、「传」、「注」、「疏」等形式。
对「经」的解说为「传」,如《周易大传》。
「注」也是解说「经」的一种形式,是对「经」逐章逐句的解释,如东汉郑玄作《周易注》,魏.王弼做《周易注》,近代高亨做《周易古今注》等。
「疏」是对「注」的「注」,给「注」再作「注」,成为「疏」,例如王弼作《周易正义》,之后晋韩康柏作注,唐孔颖达作疏,清.王夫之也曾作《周易稗疏》。
也就是说先要有「注」,「注」中「注」才是「疏」,否则文不对题,就会闹出笑话。
作「注」要有相当的实力,作中医临床书籍的「注」,就要有更多的临床实力,少说也要有十年八年的临床经验吧,写「疏」更要加倍,大概二十年的临床少不了吧!过去我有些学生要写董氏奇穴「注疏」的书,因医学书牵涉到生命,不能急着出书,都被我劝退了,现在有几位学生奇穴临床都超过二十年或更多,不久就会有几本第二代真正与临床结合的奇穴书籍要出版了。
其实我虽未写注疏,但已注解的很清楚,也析疏的很明白。
1990《董氏奇穴针灸学》,加入了用穴的原因,属「注」的范畴,2003年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系对《董氏奇穴针灸学》进一步的解析,就属「疏」的范畴。
此外研究董氏奇穴可以从原书没有,而其他人发挥的,包括穴位主治、原理、治疗等入手,这种学习研究法是从董氏奇穴的整体针灸学出发。
包括了穴位学、原理学、治疗学。
这是进一步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的较好方法。
不过其他师兄弟有发挥增补的只有赖金雄师兄一位而已。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
杨维杰:董氏奇穴精华录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多个穴位联合作战,与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作战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占战。
)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
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
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
体应针法就是:一、以体治体: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二、以体治脏:以骨治肾,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筋治肝,以脉治血……。
三、以体治象: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指飞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
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
为甚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甚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甚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甚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
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
由于在《医经精义》(清.唐宗海着)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
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肝与大肠通)特效;用内关(胃与包络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这些都写于我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1978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
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
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
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
二、问: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答:用六冲来叙说脏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
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见下图(见红字标明)),但六阴宫就说不通。
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
董针大家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医话荟萃(名家补充系列一)杨维杰董氏奇穴医话荟萃一、“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经验落枕为临床常见病证,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悬钟;落枕穴;后溪;风池、天柱等穴。
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
盖《灵枢●杂病》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不能前后抬仰,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遇有颈项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
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穴治疗落枕亦甚效(正筋正宗之穴位及应用请参阅“董氏奇穴发挥”)。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通玄指要赋》、《得效应穴针法赋》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处落枕,加承浆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
因此本人近十余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一次则愈。
[重子穴]:在手掌虎口下一寸,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重仙穴]:在手掌于大拇指骨与食指骨之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取穴方法】:一寸针,进五---八分。
二、“肾关”穴治疗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经验简介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
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即迅速又确实。
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
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
谈董氏奇穴与东垣针灸-杨维杰
談董氏奇穴與東垣針灸—兼談金元四大家針灸楊維傑前言:有人說董師是道家針法,觀老師行跡似未用過道家手法,亦未曾修練過道家養生之法;有人說董師是禪家針法,觀老師雖常獨坐靜思,然似未作過禪修,亦未曾進入禪家離象不惑之境;有人說董師是以家針法,老師常於酒後醺然之際特有靈感,下針效果甚佳,有詩以李白飲酒詩境彌高之風。
然此皆與董師之學術淵源無關,此篇皆不涉此,僅以臨床之實際觀察體會及驗證進行探索。
董氏奇穴(董氏奇穴者,恩師董景昌老師之家傳針灸也)當今在世界頗為風行,已成針灸的一門顯學,但迄無一篇探索其淵源承緒之文章,猶記七零年代曾與台灣第一名醫馬光亞老醫師談起董氏奇穴之可能淵源,馬老認為董氏奇穴及針法頗有東垣針法之風範,本人亦有同感。
蓋一九七四年時,馬醫師景仰董老師,曾由本人報告董老師後,董老師欣然邀馬醫師前往診所,兩老曾數次見面相談甚歡。
個人在七零年代後期曾寫過幾篇探索中醫學派的文章(見中醫文摘1981第二、三期)將四大家歸為河間學派及易水學派,也曾對董師之可能淵源進行過研究,董氏奇穴顯然與金元四大家之針法,頗為相像,與《東垣針法》尤為類同。
當年(1975年)余參加中醫師特考時,曾讀破兩本《針灸大成》,其中列有《東垣針法》,亦讀之甚詳。
今日回頭再次研讀李東垣之著作及《東垣針法》,再次進行探索,認為董氏奇穴確然與金元四大家之針法,頗為相像,與《東垣針法》則更為類同,看來,這些探索仍有其一定意義。
研究針灸者多半皆知:針灸自晉唐以降,側重於經脈、俞穴位置之考訂。
又唐代重灸術而輕針刺,以致在針刺理論未見提高,手法方面亦無新的創見,對於方劑和藥物的整理研究,亦忽視理論的研究和提高。
及至金元,此一形式乃突然丕變。
《四庫全書總目》說:「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金元時期醫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震亨,醫史學家將此四人稱之為"金元四大家"。
這幾位人物皆是針藥精通者,他們除在藥物的應用有其獨特突出的經驗外,在針刺的應用理論上也各據他們的學術特點提出新的創見,其中不少觀點對金元以至明代甚至現代的針灸學術都有一定影響。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一一部位
杨维杰讲董⽒奇⽳:⼀⼀部位1973年版董⽼师著作之《董⽒针灸正经奇⽳学》原书,关于⽳位的取⽳,写的⽐较简单,以⾄于⼀些⼈看了仍然不会取⽳,把⼀个好东西⽩⽩空置了许多年,1979年维杰出版了第⼀本诠释董⽒奇⽳的《董⽒奇⽳发挥》,创造性地发明发展了⼏种取⽳⽅法,并对⼀些⽳位有了较明确的说明,董⽒奇⽳易找易⽤,⾛出了发展的第⼀步。
维杰取⽳⽅法对于董⽒奇⽳取⽳的便利性与准确性,有⼏项重⼤⽽实⽤的创举,⽅便寻找⽳位,便于应⽤,第⼀点即是:⼀⼀部位分线及⽐例分点取⽳法。
此处之「⼀⼀部位」即指《董⽒针灸正经奇⽳学》原书⼿指部位,不论阴掌(掌⼼)及阳掌(掌背)皆属之,《董⽒针灸正经奇⽳学》⼀⼀部位原载廿⼋个⽳名,其中有些⽳道,⼜由好⼏个⽳位组成,因此总计有五⼗⼆个⽳点之多,董师(或说董⽒先祖)能在⼿指上研究发现这些⽳道确属不易。
这些⽳道,皆有其独特疗效,但是仅在⼿指,董⽼师原书部位即有五⼗⼆个⽳点之多,着实令⼀般⼈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位,⽽且原书所写⽳位位置所⽤之语汇,⼀般⼈亦很难理解,因此不容易找到正确⽳位。
维杰经多年临床,经实际印证之探索,找出了董⽼师原书⼀⼀部位⽳位分布之规律,并将其规格化、公式化,定名为⼀⼀⽳位分线及⽐例分点新定位取⽳法,简称“分线分点新取⽳法”,经董⽼师⾸肯同意此种寻⽳法,维杰于1973年授课时开始以此法定位,已经四⼗多年矣,学习者⽆不认为此法简单⽽正确。
以下即就个⼈创研之⼏个分点找⽳⽅法介绍于后,⽅便找寻应⽤。
1.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经所经之掌⼼⽽⾔,靠⼤指侧(桡侧)称为「外侧」,靠⼩指侧(尺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指侧)⿊⽩⾁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指侧)⿊⽩⾁际,为E线,E与C之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董⽼师阴掌⼿指原书⼀⼀或⼆⼆部位之⽳位,关系甚为重要(图1-1)。
2.阳掌三线⼿指阳掌,董⽼师原书部位之奇⽳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内侧(近⼤指之掌侧,简称⼤侧,外侧(近⼩指之⾻侧,简称⼩侧,或称尺侧),内侧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缘下针,中央则刺以⽪下针(图1-2)。
杨维杰如何学好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缔组织掺杂而成,故又有纤维肌瘤、肌纤维瘤及纤维样瘤等不同名称。
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类。
本病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3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
临床所见部分妇女绝经后不再生新的肿瘤,原有肿瘤亦可自然缩小。
子宫肌瘤在中医学中属“胞宫瘀结”范畴。
(一)临床表现(1)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这是典型症状。
(2)出现贫血,尿频,尿急,便秘等一系列继发症状。
(3)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酸背痛,出现痛经。
(4)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尤其悬吊在阴道内的有蒂肌瘤,于感染、坏死、溃疡、出血时可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
(5)盆腔肿块,双合诊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瘤。
此外,因子宫肌瘤的压迫可以引起输卵管位置改变或造成扭曲,常成为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2.实验室检查B超、宫腔碘油造影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可确定位置及肿瘤大小。
(二)病因病机本病系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宫,与内湿相合,瘀血凝结,蕴蓄化热,胞宫日渐增大。
日久则出现崩漏淋漓,面色白光白等气血两虚现象。
(三)中医辨证(1)气滞型: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2)血瘀型: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型: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畏寒,胸脘痞满,小便不多,包块时时作痛,按之柔软,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
(四)掌诊在手掌的坎方子宫区域出现岛纹,岛纹是单纯的岛纹,而没有其它纹线侵袭,掌诊时一定要看就诊者的年龄,有的未婚少女也出现岛纹,应提示为子宫肌瘤,由于社会生活食物多含不同的激素,孕妇也不注意饮食,导致少女子宫肌瘤,临床中发现4岁的女孩患子宫肌瘤的病案。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咳嗽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如何治疗咳嗽认识咳嗽(一)董师原书设穴支气管炎小间穴咳嗽重子穴,火腑海穴吐黄痰小间穴解析支气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咳嗽为主症,老师的设穴较少,有小间、重子、火腑海。
临床验证治疗支气管炎咳嗽有效,但总觉力量尚差一着。
吐黄痰,倒不一定有咳嗽气喘,多半是肺有热,可以用小间穴。
小间穴的位置在大肠经上,大肠与肺相表里,此穴位置属荥穴范围,能清热,可治疗肺热吐黄痰。
(二)临床常用选穴01针水金、水通特效(维杰特殊经验)。
02曲陵、土水亦甚效(维杰特殊经验)。
03老慢支,再加上肾关、灵骨更好(维杰特殊经验)。
04十四经效穴:鱼际穴、尺泽穴。
解说治疗支气管炎,水金、水通最有效。
鱼际(土水中)、曲陵(尺泽)也有效。
治疗咳嗽,用水金、水通特效,是我个人发展的。
嘴唇下的太极对应倒象为支气管,包括了水金、水通。
皮下进针,往两边腮骨刺入,两个腮骨的太极对应是肺,这样进针就从支气管透到肺,治疗咳嗽、气喘都非常有效。
目前我一般只用嘴角下面的水通穴。
我发挥水金、水通成为治疗咳嗽气喘的特效针,原理除了太极对应之外,还有就是它既然能够通金水,那么金是肺,主肃降,水是肾,主受纳,理气作用很好。
再加上这里又是胃经所过,土金水三性都有,它治疗咳嗽气喘的作用跟手上的土水穴一样,土水穴在肺经上,也是含土金水三性。
读书要读于无字处,有的时候没有明写出那个字来,并不表示它没有,因为这是基本知识,应该了解,所以省略不必讲。
含土金水三性的穴位,治疗咳嗽气喘都是很好的,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再有土在中焦斡旋,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呼吸功能,含土金水三性的穴位理气作用最强。
事实上,只要有金水两性,就可以理气,治疗咳嗽气喘。
含有土金水三性更好。
含金水两性的穴位,治疗闪腰岔气也非常有效,之前在痛症已经讲过,因为闪腰岔气可以算作是肾的气病,就是水的金病,所以含有金水两性的穴,都可以治疗闪腰岔气,例如土水穴(鱼际)、水通穴、水金穴。
时间久的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较多,常兼有脾肾阳虚症状,就可以加针有木火两性的穴位温阳,可针灵骨,因为它介于合谷与阳溪中间,即介于木与火中间,当然有木火两性。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七回一(总四十二)、有些董氏奇穴书中提到指挥针,这是什么针法 ?答: 指挥针应系「指飞针」之音误,老师为加强倒马作用创有「指飞针」法。
由于老师山东土音甚重(我与董老师系同乡,所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因此有些人听成「指挥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因此距离不能超出经穴之外,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
再如治疗网球肘,可取「曲后」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针效果更强,此三针虽成三角状排列,但仍然在一条经上。
曲池即为指飞针。
( 「指飞针」之渊源系当年山东德州有一飞地在河北,但仍属山东,取名之意盖从此来,一如老师将凤朝改为还巢,即系根据凤还巢而来) ) 。
「指飞针」的意义,一则在不失其经的基础上,更正确定位;一则加强治疗作用。
二(总四十三)、倒马针与齐刺及傍针刺有何区别 ?答:倒马针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
也就是主針,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针刺(见图一)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齐刺(见图二)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
齐刺及旁针刺主要治疗局部之深痹久痹,而倒马针之治疗范围较广,非只治疗局部而已。
杨维杰如何学好董氏奇穴知识讲解
《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缔组织掺杂而成,故又有纤维肌瘤、肌纤维瘤及纤维样瘤等不同名称。
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类。
本病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3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
临床所见部分妇女绝经后不再生新的肿瘤,原有肿瘤亦可自然缩小。
子宫肌瘤在中医学中属“胞宫瘀结”范畴。
(一)临床表现(1)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这是典型症状。
(2)出现贫血,尿频,尿急,便秘等一系列继发症状。
(3)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酸背痛,出现痛经。
(4)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尤其悬吊在阴道内的有蒂肌瘤,于感染、坏死、溃疡、出血时可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
(5)盆腔肿块,双合诊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瘤。
此外,因子宫肌瘤的压迫可以引起输卵管位置改变或造成扭曲,常成为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2.实验室检查B超、宫腔碘油造影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可确定位置及肿瘤大小。
(二)病因病机本病系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宫,与内湿相合,瘀血凝结,蕴蓄化热,胞宫日渐增大。
日久则出现崩漏淋漓,面色白光白等气血两虚现象。
(三)中医辨证(1)气滞型: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2)血瘀型: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型: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畏寒,胸脘痞满,小便不多,包块时时作痛,按之柔软,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
(四)掌诊在手掌的坎方子宫区域出现岛纹,岛纹是单纯的岛纹,而没有其它纹线侵袭,掌诊时一定要看就诊者的年龄,有的未婚少女也出现岛纹,应提示为子宫肌瘤,由于社会生活食物多含不同的激素,孕妇也不注意饮食,导致少女子宫肌瘤,临床中发现4岁的女孩患子宫肌瘤的病案。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认识感冒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俗称“伤风”,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发病急,患者畏寒、高热(有时体温迅速达到39℃以上)、头痛、全身肌肉酸楚重痛、乏力、食欲减退,并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流行。
中医学认为此病属于“风温”“冬温”“春温”等外感范畴。
感冒是季节多发病,针灸能通过调整机体气血,提高抗病能力,驱邪外达,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一)董师原书设穴感冒重子穴;火腑海穴、地士穴、天士穴;分金穴(特效针)、人宗穴;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三棱针)重感冒感冒一穴、感冒二穴;五岭穴(三棱针)、后心穴(三棱针)、感冒三穴感冒头痛感冒一穴、感冒二穴;七星穴(三棱针)过敏性感冒金耳穴风寒入里后心穴(三棱针)解析老师书中所列治疗感冒的穴位很多,重子,火腑海,地士、天士,分金、人中,二二、三三、四四部位都有,耳朵刺血也能治感冒。
当然不是每穴都用,一般只用一组即可。
老师最常用的是感冒一穴、感冒二穴。
治疗轻重感冒,老师都喜用感冒一穴、感冒二穴。
感冒一穴在姐妹二穴向里横开一寸。
感冒二穴在感冒一穴直上二寸半处是穴。
主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感冒头痛。
感冒一二穴对感冒确能收到减轻症状之效,当年尝见老师经常使用。
穴在大腿上部,对应上焦肺,且肉多,走阳分、表分,故善治感冒。
穴位在大腿上部,位置很高偏内侧,几乎跟阴部左右平行,30年前老师是隔衣进针,当时并无不便。
现今对于尴尬穴位就要特别注意。
五岭穴(三棱针)位于背部,因穴位呈五行排列,且位于身体较高之背脊部位,故得名。
总计有四十穴。
治疗感冒时一般只取第一行二、三椎之穴位,及第二行(第二椎旁开三寸)二、三椎之穴位即可,这几个穴在背后督脉,及膀胱经所在,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即见效,善于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此与督脉主阳,膀胱经主表有关。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倒马针法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倒马针法“倒马针”是董老师所创的名词,我们知道:董氏奇穴有着古法针灸的痕迹,可以说是正统的古法针灸,此针法自古即有,但董老师的用法较之古法更有发挥。
倒马针法系董师常用的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应用,此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以下是维杰对倒马针法的阐释及发挥。
一、倒马针的意义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在董老师的著作《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维杰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并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回马针与倒马针意义相同。
“倒”有导转之意,“回”即回转、返回,所以倒马针又称回马针。
回马一枪形容其威力强大。
二、倒马针法的具体操作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针,类同方剂君臣之君。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这一针类同方剂君臣之臣。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宁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三、倒马针的必要条件倒马一般要在同一经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手臂及小腿的穴位,一般是在经穴及合穴之间,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相邻两穴或为五行相生,或为同气。
例如肾关(又名天皇副穴),既为天皇穴之副穴,即表示有密切关系,常一起连用形成倒马针。
又其气亦与天皇穴相同,天皇穴为脾(土经)之合穴(属水),天皇副穴亦有土水两性。
杨维杰:三才思维诠解及应用董氏奇穴
三才思维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源于《周易》。
《易传·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此种思维方法之后为《内经》吸收融会成为其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内经》的“人与天地相参”,通过天(上)、人(中)、地(下)的分位与联系,引导人们随时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
由此去观察分析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此一思维方法用于中医的许多方面必须因地、因人、因时而异,从整体到部分系统的认识生理、病理,从而达到正确完善的治疗。
这里谈谈个人应用三才思路解析及发挥董氏奇穴的方法。
一、部位分三才,分治上中下三焦病变每个局部都可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诊治头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诊治牌胃肝胆疾病,下部诊治肾与膀胱下肢疾病。
每一部亦皆有倒象,便成为上部诊治肾与膀胱下肢疾病中部诊治续胃、肝胆疾病,下部诊治头部及心肺疾病。
这些在太极篇章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略加提要。
(一)头面头面部的三才划分,一般是以两眼以上至额头主上焦;两眼以下至鼻准为中焦,主肝肝胆脾胃,鼻准以下至下巴为下焦。
根据每一部位曾有正象及倒象,头部也有倒象,则承浆之下以应喉部;口应心脏;人中应食道;鼻应胃;眼周应肾;额部应肠;额顶应膀胱、子宫。
这些与太极思路有交集,在太极思路篇已经有过介绍了。
每个局部也都可分为三部分。
即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诊治头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诊治脾胃、肝胆疾病,下部诊治肾与膀胱下肢疾病。
例如将手抬高举起,从腕至肩为正象,则手臂之前部治上焦头面心肺病,中部治中焦脾胃、肝胆疾病,下部治疗下焦肾与膀胱下肢疾病。
如前臂前部之内关穴治疗心悸,前臂中部肝门治疗中焦病肝炎,前臂下部之心门治疗下焦病膝痛及尾椎痛。
四肢部位也有倒象,将手自然下垂,则可谓之为倒象。
从倒象来看,也是上部诊治头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诊治脾胃、肝胆疾病,下部诊治肾与膀胱下肢疾病。
引徕效应:董氏奇穴牵引针法之灸法应用
引徕效应:董氏奇穴牵引针法之灸法应用近日研究董氏奇穴,读台湾杨维杰的“牵引针法”,很受启发,这与安徽周尔晋老先生的“人体X形平衡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以致用,那么,如何运用到导引灸法中去呢?(杨维杰先生)【牵引针法的操作】第一步:先在对侧(健侧)远程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可参考“人体X形平衡法”寻找高升点,即上治下,下治上,左治右,右治左。
第二步: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牵引之疏导穴有两种:一是以取患侧该经之荥输穴为主,所谓“荥输治外经”,尤其是痛症,多以输穴为主。
输穴在阳经属木,在阴经属土,木主筋,土主肉,因此治疗筋骨疼痛效果甚好。
另一种是以患侧远程之特效针做牵引,例如自古膝痛多取行间或太冲,此两穴为治膝痛特效针,取穴时就不必拘泥哪条经了。
第三步: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第四步:令病人痛点稍微活动或按摩后,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
也有许多病人,当在两端穴位施针时,未用手法即已止痛,这就是两穴相互感应的关系(可以说穴位也有牵引的作用)。
第五步:收效后按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
留针时,中间需要频频或定时捻针以催气。
【牵引针法的机制】学者们从循经传感的研究中发现引徕效应,即:“在人体表面,如果先后施以两点刺激,后一点的感传向前一点传导”。
牵引法是能将气牵引拉过来的针法,“引徕效应”在此表现为:或同时在两点扎针,再将一针拔掉时,此点虽只留下气的痕迹,另一点的气即被吸引向此而来,最终到达此点为止。
如此,我们如果在此一点给予短时间的刺激,此点即成为另一点的牵引点,那么在另外一点再针刺,此针的气即向原来的牵引点传来,这就是牵引法的基本依据。
此外牵引针还含有一原理,就是“缪刺法”和“巨刺法”,牵引针法之治疗,针对侧或对侧远程,含有交叉取穴之意。
针对侧是缪刺,有平衡作用;针对侧远程则为巨刺,有上下疏导作用。
牵引针一般针患侧远程,治疗针更多时候是针健侧远程,如此一针在上,一针在下,两穴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使其可以“动引其气”,实寓有“交济”之意,痛点在中间,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由于上下相通、“通则不痛”,治疗疼痛症效果尤其。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四)-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四)-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8、平补平泻三法我在1975年九月出版的「针灸经纬」的序中,提到「本书⋯⋯⋯承老师⋯⋯」,这本书是老师看过的,其中记述了「⋯⋯⋯平补平泻的三种手法⋯⋯,」这是我已应用四十年的针法。
内容有董老师常用之「动气」、「倒马」及我个人创用的「牵引针法」。
8-1:倒马针法:「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著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倒马针法系董师所创用之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8-2: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
本人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刊于1975年版(针灸经纬),老师亦甚赞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状前亦可使用。
究其作用原理,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穴皆可治疗十数种病或更多,需知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由于动气活动患处时精神集中患处,所谓「动引其气」,穴位之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针。
8-3「牵引针法」系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复根据动气针法的基础研究创出的一种针法。
这种针法对于痛痒麻症,疗效尤佳。
这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良好,例如左肘痛,可在右侧曲后刺一针,再在左侧灵骨刺一针,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肾关取穴,再针右侧中渚,可以立止肩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缔组织掺杂而成,故又有纤维肌瘤、肌纤维瘤及纤维样瘤等不同名称。
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类。
本病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3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
临床所见部分妇女绝经后不再生新的肿瘤,原有肿瘤亦可自然缩小。
子宫肌瘤在中医学中属“胞宫瘀结”范畴。
(一)临床表现(1)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这是典型症状。
(2)出现贫血,尿频,尿急,便秘等一系列继发症状。
(3)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酸背痛,出现痛经。
(4)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尤其悬吊在阴道内的有蒂肌瘤,于感染、坏死、溃疡、出血时可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
(5)盆腔肿块,双合诊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瘤。
此外,因子宫肌瘤的压迫可以引起输卵管位置改变或造成扭曲,常成为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2.实验室检查B超、宫腔碘油造影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可确定位置及肿瘤大小。
(二)病因病机本病系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宫,与内湿相合,瘀血凝结,蕴蓄化热,胞宫日渐增大。
日久则出现崩漏淋漓,面色白光白等气血两虚现象。
(三)中医辨证(1)气滞型: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2)血瘀型: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型: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畏寒,胸脘痞满,小便不多,包块时时作痛,按之柔软,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
(四)掌诊在手掌的坎方子宫区域出现岛纹,岛纹是单纯的岛纹,而没有其它纹线侵袭,掌诊时一定要看就诊者的年龄,有的未婚少女也出现岛纹,应提示为子宫肌瘤,由于社会生活食物多含不同的激素,孕妇也不注意饮食,导致少女子宫肌瘤,临床中发现4岁的女孩患子宫肌瘤的病案。
有此纹者,先天生殖器官薄弱,可出现痛经或月经不调状况(见图71-1)。
子宫肌瘤掌诊歌诀(一)(二)坎位上下生命线,蛛丝蚂迹把病辨;掌诊妇科问年龄,未婚己婚要分清;若有岛纹坎宫生,早防肌瘤莫轻心。
命线坎宫现岛纹,子宫肌瘤随岁成。
子宫肌瘤纹图70 子宫肌瘤掌诊示意图(五)辨证施治(1)寒凝气血瘀滞,加味生化汤(肿瘤良方大全:当归24克,川芎15克,炙甘草3克,炮姜3克,桃仁3克,益母草30克,炒芥穗9克,日一剂浓煎代茶饮。
(2)脾虚湿阻,瘀血阻滞,四君子汤加减:党参30克,白术24克,茯苓15克,甘草9克,三棱30克,牛膝15克,日一剂饭后服,早晚各服一次水煎服。
(3)干血内结:大黄庶虫虫丸蒸大黄75克,黄芩60克,甘草90克,桃仁200克,杏仁200克,芍药120克,干膝30克,干地黄300克,虻虫200克,水蛭100克,蛴虫曹200克,庶虫虫100克,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次黄酒吞服五粒,日2次。
处方:生地20克,败酱草20克,天葵子20克,紫草20克,红藤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鹿含草30克,半枝莲30克,丹皮10克,炙龟板15克,鬼箭羽15克,黄柏6克,大黄炭6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10克。
主治:黏膜下肌瘤。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注:可配合使用畅弘牌祛斑贴脐散,疗效更佳。
1.还巢穴、姐妹三穴2.在重子穴、重仙穴直线上点刺出血有效。
3.妇科穴甚效,配还巢穴更佳。
4.内踝至三阴交之间点刺出血有效。
基本上治疗子宫肌瘤(子宫筋肿)是用妇科、还巢针刺,而且作为主穴应用,重子、重仙直线上点刺放血效果也很好,但或许会较痛些。
或者是在内踝到三阴交的青筋上放血也很有效。
这些穴可以配合应用或者是轮流交换应用,子宫肌瘤如果比较小的话还是可以消的,但是体积超过六公分的话就很难治了。
一般来讲治疗最好是针、药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
对于子宫肌瘤常用的处方以桂枝茯苓丸加软坚散结药为多,长瘤的病活血化痰的药方用的很多,妇科的疾病使用活血化痰的机会也很多,一般化痰多半是用二陈汤,因为二陈汤里面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一般来讲提到化痰都是用二陈汤。
关于二陈汤,其中之半夏、陈皮能燥湿行气,为化痰之重要药物。
但茯苓能渗利水湿,治疗生痰之源,使已成之之痰由袪湿而去,并经由袪湿防止痰之生成更为重要。
从《伤寒论》基本的处方里面来看没有陈皮,多半都是用茯苓来化痰化饮,而且用茯苓的状况最多。
比如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就是用茯苓来化痰而作为主药的。
活血化痰是用来治疗『难治病』(疑难杂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董景昌老师常常用四花外穴来治『难治病』,四花外穴的位置与丰隆穴位置基本上是很相近,或可说是相合,丰隆穴是胃经的络穴,有关脾与胃的病都能治疗。
又因『痰会丰隆』,在此穴位针刺可以治痰病,如果在这里放血还可以治疗血症,所以可以把痰与瘀血症一起治好,也就是中医学说的『痰瘀并治』,中医理论说久病多瘀、难病多瘀、杂病多瘀、怪病多瘀,又有人说久病多痰、难病多痰、杂病多痰、怪病多痰,综合起来不论是那一种久病、难病、怪病、杂病,似乎都与痰瘀有关,可用四花外刺血作为治大病的一个主要穴位。
现在来谈谈有关子宫肌瘤软坚散结的药,常用的有香附、玄蔘、浙贝母、生牡蛎,如果病重的话可加入穿山甲或者再加三棱、莪术来活血效果会更好。
以针灸活血化瘀可在内踝内侧到三阴交之间放血,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方是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痰,再加上香附、玄蔘、浙贝母、生牡蛎等理气软坚散结的药效果为最好。
有时用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也很有效。
请【中医中药】子宫肌瘤特效验方(一百多块钱搞定,绝对特效)本文引用自中国中医院《【中医中药】子宫肌瘤特效验方(一百多块钱搞定,绝对特效)》子宫肌瘤特效验方本文引用自华佗《子宫肌瘤特效验方(一百多块钱搞定,绝对特效)很多女人都会长子宫肌瘤,长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个方子是个老中医给我的,我把它给过3个得过子宫肌瘤的朋友,她们的状况不是很差,瘤子只有大拇指那么大,都是吃1-2个疗程就好了,之所以把它放上来,是希望如果哪一位女士得了这种病可以花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把它治好!【组方】银花25克,土茯芩30克,黄柏18克,夏枯草25克,连翘20克,诃子15克,半枝莲20克,野菊花25克,元胡15克,乌药15克,车前子15克,泽泻25克。
【服法】水煎服,日服3次,一个疗程3剂,2个疗程搞定。
严重的自己视病情加疗程。
大医院治这种病少着几千,多着几万,吃这个药花一百来块钱就搞定了。
吃好了记得给我捧场,没吃好也记得来骂我几句绝对特效。
楊維傑对董氏奇穴的回答1請問三叉三穴及小節穴之位置及作用。
答:這個答案請看新編「董氏奇穴講座」內容如下:【三叉三穴】(圖13-2)(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位置: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握拳取穴。
主治:感冒、頭痛、肩痛。
五官科疾患。
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症肌無力、益脾補腎。
原理及發揮:本穴在四、五指間,但尤貼近第四指,從筋下骨旁進針,即貼筋貼骨進針,因此能肝腎並治。
又透達中白(中渚)、下白等俞原穴之位置,又能健脾益氣。
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
本穴脾肝腎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機能,治療上述諸症確實有效。
【小節穴】(圖13-3)(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位置:位於大指本節掌骨旁(在肺經上)黑白肉際上,握拳(大拇指內縮,見圖片)取穴。
主治:踝痛踝扭傷特效。
亦治頸痛、肩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胸痛、胃痛、慢性腹瀉、腕肘痛。
原理及發揮:本穴治療腳踝疼痛及扭傷,首先係基於對應關係。
其次內踝與脾關係密切,外踝與膀胱經關係密切。
本穴在肺經上,透過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及肺與膀胱通,故治內外踝痛甚效,治療與肺及膀胱經的頸、肩、胸、腰、背、坐骨神經痛皆有效。
與脾相通,穴與土水穴有相合之處,故能治便溏、咳喘。
又與重子、重仙穴亦有相合之處,故也能治肘、腕、手掌痛。
2.請問楊大師你是怎樣學好董氏奇穴的?答:我是怎麼學好的呢?我只知道我是下過極深的功夫,不只是董氏奇穴,也包括其他中醫及針灸的研究。
數十年如一日,平均每天至少要讀六個小時以上的書籍。
這其中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我喜歡作筆記,也歡喜參閱他人的筆記。
當年隨董老師學習,就曾收集了至少五位同學的筆記〈因為每個人不可能天天跟隨著老師〉,因此我在開始時就學得很全面,很完整。
在隨董老師學習時,我即常利用閒暇及機會義診,將所學立刻求證,並有所新悟。
在1975年我第一本著作出版時,即已累積達六萬人次臨床經驗。
由於歷經嚴格的中醫師荚嚒疵績赡昕荚囈淮危B考三天,數千人錄取不到一百人,錄取率低於百分之三〉,中醫基礎比較紮實,對以後之研究及臨床幫助甚大。
自1972年即教授中醫及針灸,長期以來以教授經過考試及格的中醫師為主,比醫學院學生層次較高,教學相長,收益甚多。
由於喜歡讀書,所以購書視為必要,費用也很可觀。
1975年至1990年每年多次至香港購書,之後幾年則常到大陸購書,近幾年來也是此地最大中醫書局的最大顧客,雖與當年不成比例,但每月購書亦至少數百元美金。
購書時與老闆聊起,知道此地醫師讀書風氣不佳,頗為感嘆。
經常作一些專題研究,並發表於期刊之上,以致日後累積成書。
在美國缺乏有水準的期刊,幾乎沒有發表的園地,對於學術研究者,必須寄稿遠投於中國,的確很無奈。
總之,讀書、購書、教書、寫書、臨床及研究,這一切的總合成了我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學好,用好,教好中醫、針灸,當然包括董氏奇穴。
3.有人說下三皇的位置在書上有出入,到底下三皇的正確位置何在?答:下三皇主要是指腎關〈天皇副穴〉及人皇(三陰交,但董老師之定位則係距踝上緣三寸為主,或可謂之上三陰交,),再加地皇穴(定位為內踝上七寸,如此則上三陰交再上三寸,則或可謂為董師之漏谷,卽一般之漏谷上一寸))。
不過董氏門生及聽過我講課的同學都知道,董老師取地皇穴常是浮動取穴,有時在腎關下三寸,有時在人皇上三寸,但上下兩針亦卽腎關與人皇則是不變的,其浮動取穴所夾之處,正是其應用玄妙所在。
構成了脾肝腎並治的全息大倒馬,是很常用很有效的穴組。
4請問董氏奇穴之淵源為何?那些人才能教好董氏奇穴?答:董老師在世時,雖不與學生談深奧理論,但學生向其詢問淵源,董師曾說:「董氏奇穴與內經、難經、易經及道家學說有關,並來自於臨床實踐。
」。
因此,若對「內難經」、「易經」及一些道家醫學之認識不夠,而又未經臨床十年以上之操練,是很難教好董氏奇穴的。
一般要學董氏奇穴的人求師應有如此基本的認識。
5.董氏奇穴有理論體系嗎?答:董氏奇穴原來並沒有任何理論及體系,只是散在的十二大組穴位。
在董老師唯一的遺作「董氏正經奇穴學」(本書英譯本由巴頓於1973年完成問世) 中,只有穴位及治療的簡單組列,沒有任何理論及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