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日本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已有多年之久,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从目前来看,这一政策的效果仍在持续影响着日本的经济走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对这一政策进行分析。
一、效果分析1、经济刺激效果显著自2012年以来,日本央行不断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对资产购买规模、稳定化基金的规模、负利率政策等进行了多次调整,通过大量投入货币,刺激了市场的需求,推进了经济的增长。
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在货币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增速逐年提升,以2018年为例,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47.2万亿日元,经济增速达到1.8%。
2、通货膨胀加快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度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加强,通胀逐渐得到了缓解。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日本通胀率持续上升,其中CPI季调后同比增长已经达到了1.3%左右,通货膨胀的加快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原因分析1、经济复苏压力大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陷入经济低迷期以来,一直在寻求恢复经济增长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日本政府和央行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
2、恢复通货膨胀压力催促2000年代之前,日本一直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问题,恢复通货膨胀一直是政府和央行面临的核心任务。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紧缩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恢复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迫使政府和央行采取更激进的政策,如加强货币政策,以促进通货膨胀的恢复。
总结: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在严峻经济形势下,日本政府和央行为了推动经济恢复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而采取的措施。
尽管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其对于日本经济的刺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对比及原因分析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对比及原因分析作者:赵圣楠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1期摘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于2008年起先后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是全球最早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
日本于2001年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解决日本通货紧缩和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
同样的政策,由两个国家实施,其结果却大不相同。
本文将从两国的经济结构差异,国情,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分析其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目标;政策效果;政策对比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3一、引言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当作是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的良药,越来越多的国家跟进该政策。
该政策是否真的能达到各国的预期效果?决定该政策效果和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决定是否跟进该政策要考虑哪些因素?笔者选取了日美两国,对比分析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及原因。
通过对该政策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回答上诉问题。
日美两国,前者是历史上第一个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后者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国家。
①因此,日美两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影响和决定因素的典型国家。
通过对两个国家政策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能让我们对该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本文将通过对比两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效果和影响,以及从两国的融资模式、货币地位和国际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政策效果和影响的差别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阐述该政策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两国政策的对比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该政策。
二、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提出及其目标提到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消失的十年”。
所谓“消失的十年”,是指日本在20世界80年代末的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萧条的十年。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及其启示
2 0 1 3年 第 1 2期 总 第 3 0 1期
2 9
改 革 探 索 i M 【 l _ I I h I v
AI N AN
、 Hale Waihona Puke A NCE 、 …
1 . 缝 化 宽松 货 币政 策 的 持 续 承 诺 2 0 0 1 年 3门 , 1 1 木
但 在 零 利 率 约 束 下 ,可 以通 过 购 买 长 期 国债 来 影 响 长 期
利率 B e r n a n k e ( 2 0 0 3 ) 建议 日本央行采取 向市场承诺在低 期 国债利率下降 . 进而影 响市场利率整体水平 。此外 , 央
行 还 可 以购 买 “ 次 级 资 产 ” 以 提 振 市 场 和 金 融 机 构 的信
而有助于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而摆脱通货 紧缩局 面。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1 2
作者简介 : 曹协 和 ( 1 9 6 3 一 ) , 男, 湖 南益 阳人 , 管理 学博 士 ; 吴竞 择 ( 1 9 6 4 一 ) , 男, 重庆 人 , 经 济学 博 士 ; 戴鸿广( 1 9 7 3 一 ) , 男, 江 西 武 宁人 ; 金为华( 1 9 8 2 一 ) , 男, 浙江 武 义人 ; 江 凯 ( 1 9 8 3 一 ) , 男, 江 西 景德 镇 人 。 以上 作 者 均 供 职 于 中 国人 民银 行 海 口 中心 支行 。
一
、
量 化 宽 松 货 币 政 策 的理 论 和 操 作 手段
( 三) 持 续 向市 场 提 供 流 动 性 支 持 中央 银 行 可 以通 过 不 断 扩 大 资 产 负 债 规 模 ,持 续 足 超 额 准 备 金 水 平 ,这 些 额 外 的流 动 性 将 通 过 金 融 市 场 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
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以日本为例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以日本为例一、概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近年来被多国央行用于应对经济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
其核心在于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大量流动性,降低长期利率,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达到提振经济的目的。
日本作为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先行者之一,其经验不仅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揭示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效果。
日本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政策调整。
这一政策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长期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使得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效果有限。
在此背景下,日本央行开始尝试通过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增长,其主要手段包括降低政策利率至近乎零的水平,以及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来扩大基础货币供给。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在日本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效果。
这一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市场利率,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有利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也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对于改善企业盈利和提振消费者信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与此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了诸如资产泡沫、银行利润压缩以及对退休金影响等潜在问题。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日本的实践既展现了其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也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借鉴日本经验的也需要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实际情况,审慎评估并合理使用这一政策工具。
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定义与背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其核心在于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通常在利率已经接近或达到零的情况下实施,被视为极端条件下的应对措施。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多源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如调整利率等可能已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因此央行需要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来恢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长。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简介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QE”,是日本央行实施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措施。
该政策于2013年4月启动,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并摆脱通缩困境。
QQE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信托基金等金融资产,以增加市场流动性和稳定金融市场。
央行还设定了通货膨胀率达到2%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
QQE政策的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力度强,为日本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益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日本政府积极评价QQE政策的效果,认为其为日本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提供了有效支持。
也有声音认为QQE政策存在通货膨胀目标难以实现、金融不平衡风险加剧等问题。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提振经济、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需求。
2. 正文2.1 货币政策目标及措施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通货膨胀率,并最终实现通货膨胀目标。
该政策的措施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公司债券、ETF等金融资产,以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日本央行还采取了负利率政策,向商业银行收取超额储备的利息,以鼓励银行增加贷款投放,从而促进经济活动。
除了以上措施,日本央行还积极进行货币政策沟通,通过发布政策声明、召开例会等方式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提升市场信心。
日本央行还定期评估和调整货币政策,以确保政策实施效果符合预期,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进行政策调整,以维持经济稳定。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各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政策实施效果,促进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率目标的实现。
2.2 效果分析效果分析部分主要针对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概述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是指日本央行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稳定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利率水平的目的。
这一政策始于2013年,是日本政府为应对长期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推动经济活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振整个经济体系。
该政策也会导致国内货币贬值,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方式包括购买国债、购买其他金融资产,以及维持短期利率水平等措施。
这些举措旨在提高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的储备金并刺激信贷活动,从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刺激通货膨胀水平,提高就业率和生产活动水平。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具体效果,并探讨实施该政策的原因。
2. 正文2.1 政策目的与实施方式政策目的与实施方式是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
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增长。
实施方式包括央行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设定短期政府债券的利率水平为零,并设定甚至为负的长期政府债券利率,以及通过量化措施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
日本央行还通过与政府合作,制定长期经济增长战略和结构性改革措施来支持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
通过这些方式,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成功实现了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和提振通货膨胀等目标,对日本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2.2 量化宽松政策效果分析日本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政策旨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
在对该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_基于日本的经验_杨晶晶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基于日本的经验杨晶晶周定根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摘要:日本在2001 2006年首次进行量化宽松政策实践,该政策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是流动性陷阱、零利率约束以及弗里德曼法则。
通过梳理该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传导机制与预期效果,结果显示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帮助稳定了金融体系,降低了长期利率。
但由于货币乘数的下降以及银行的惜贷,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并没有使货币供给同比增加,私人部门需求依然疲弱,开放条件下政策溢出也削弱了效果;同时该政策还带来了财政困局以及储户巨额利息损失的负面作用。
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
关键词:量化宽松;流动性陷阱;弗里德曼法则;传导机制;政策效果中图分类号:F8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25(2013)04-0072-11一、引言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继续执行原来的“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st)①;并宣布将到期的债券和抵押支持证券所获得本金投入到新的购买中,利率保持在0% 0.25%的超低位,且承诺在2015年年中之前不会终止。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与日本政府共同发表“关于摆脱通货紧缩、实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声明,以“无限购买资产方式”来达到2%的通货膨胀率目标,意味着日本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田泓和李宁,2013)[1]。
两大发达经济体相继实行量化宽松收稿日期:2013-05-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71240026)、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1016112003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JJ5046)、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B080)。
作者简介:杨晶晶(1980-),女,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周定根(1987-),男,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及几点启示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及几点启示作者:全丽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8期摘要 20世纪90年初,日本由于股市和楼市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增长陷入长期低迷,日本央行通过不断下调中央银行调贴现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以抵抗通缩和经济增长缓慢的状况,在常规的以利率为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持续出现通缩而毫无办法时,日本采取了非常常规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自2001年3月至2013年4月,日本经历了三次持续时间较长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阶段,从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的效果和经验中,总结几点对我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效果启示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手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向市场提供基础货币供给,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操作手段如下:设置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
Krugman(1998)、Bernanke(2003)和Posen(1998)建议日本央行设立一个足够高的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将来通胀率的承诺,Krugman(1998)建议日本在15年内采用4%的年通货膨胀目标,Posen(1998)则建议日本最初可以制定3%的通胀目标率,几年后下调到2%。
Bernanke(2003)和Svensson(2001)建议中央银行设定物价目标,如果实体经济出现持续通缩则可以根据“物价正缺口”原则制定高于当前物价水平的目标,以打破公众通货紧缩的预期,使当前物价难以下跌。
持续零利率或低利率承诺。
虽然短期名义利率为零,但未来长期实际利率大于零,而长期利率对社会公众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央银行通过持续承诺短期利率为零或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目的是为了降低中长期实际利率,进而有助于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而摆脱通货紧缩局面。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近年来,日本一直在积极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
这一政策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都对其效果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分析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原因,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以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和提高通货膨胀率的一种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以解决通缩问题和促进就业增长。
日本一直以来都在推行这一政策,以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日本的GDP增长率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有所上升,经济活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通货膨胀率也有所上升,虽然并未达到政府和央行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就业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失业率有所下降,就业人口有所增加。
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进行分析。
尽管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率过快上升,甚至引发通货膨胀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些人则认为,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有助于缓解经济困境,促进就业增长。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来进行评估。
政府和央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浅谈授课提纲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浅谈一、日本央行(一)日本央行(1)概述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
总部设在东京。
日本银行开始是仿照英格兰银行制度建立的,是政府和私人合股的股份公司组织,资本额为1亿日元。
其中政府股份占55%,私人股份占45%,45%的私股中没有相当于私人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或类似于股东大会的出资人大会制度。
股东完全没有权利参与日本银行的经营,他们惟一的权利是每年5%的红利。
日本银行的利润除分配红利和公积金外,其余全部交纳国库。
(2)结构15个部门,32个分行,14个办事处,7个海外代表处。
最高决策机构: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
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日本银行的管理。
委员会成员共9名,由日本银行行长和两位副行长以及六名审议委员组成。
六名审议委员来自不同的行业背景。
工商业、金融或学术领域的人士,一旦成为审议委员,即成为日本银行的专职人员,与其他机构不再有关系。
委员会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会议,讨论关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决策。
只有在三分之二的成员出席的情况下才能开会和投票。
政策委员会决策采取投票表决的形式,一项决定只有在获得参加会议的成员一半以上票数时才算通过;当支持票数和反对票数相同时,主席有最后决定权。
财务大臣(或其代表)、财政经济担当大臣(或其代表)可以参加会议并就货币调控的有关问题提交意见,他们没有投票权。
政策委员会的职能: ①指导和监督日本金融业务;②调节货币信用;③按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货币政策。
日本央行结构如图:(3)职能①政府的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②银行的银行:担任“最后的贷款者”③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4)行长:黑田东彦,第31任日本央行总裁,前亚洲开发银行行长,2013上任。
(二)《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法》的诞生、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日本银行诞生,并且不断争取独立性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日本银行条例》时期。
背景:依照1882年6月公布的《日本银行条例》,1877 年西南战争爆发后,明治政府为了筹集军费,滥发了不兑现的纸币,结果,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整个通货制度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
量化宽松政策(QE)
量化宽松政策(QE)量化宽松政策(QE)量化宽松政策(QE:Quantitative Easing)简单理解就是“印钱”。
其中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量化宽松简介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
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周期也较长。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从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
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微调,而是开了一剂猛药。
从美联储实施QE以来,美联储扭转经济颓势的思路的本质是通过短时间内向市场投入大量货币,构成“财富溢出效益”,进而期望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促进美国经济的最终复苏。
但是其实质还是走消费提振经济的老路,这与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的“再工业化”的夯实美国实体经济的改革思路是不符合的,说到底就是将美国经济从进一步恶化边缘拉回来的一种临时举措而已。
当然从美联储的角度来说,由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毕竟有限,美联储能够做到如今的程度已经非常不易。
但是如果实体经济的基础得不到修复和发展,即使未来失业率达到美联储的目标,也只能是下一轮经济危机的爆发所做的铺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举措,在缓解危机和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着眼于解决美国经济的长期问题,启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奥巴马政府采取了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出口扩大、推进“再工业化”、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进金融监管改革等一系列措施。
日本货币政策
一、日本数量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一)背景日本在90 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经济萧条,尽管日本央行于90 年代末已经将利率降至0,但经济平均增长率仍显著下滑,物价亦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如图1。
图1 日本90年代末陷入流动性陷阱自1999年2月起,为应付经济停滞和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日本银行采取了所谓“量的缓和”措施,自从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使日本经济有所复苏,向恢复性过渡。
GDP增长率由1999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2.8%。
消费物价指数、通货紧缩势头明显在减弱,通货紧缩不应再是货币政策关注的焦点。
此外,日本银行认为零利率政策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措施”,如果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既不利于金融发挥正常作用,长期采用零利率这种超常规的极端政策实际等于完全丧失利率杠杆的效用;也不利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应尽快解除。
基于以上理由,日本银行认为解除零利率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复苏的判断却极其谨慎。
尽管政府持反对态度,日本银行还是于2000年8月做出了解除零利率政策的决定1,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0.25%。
但是,出乎日本银行的预料,进入2001年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内外环境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在明显恶化。
物价指数降至-0.7,GDP增长率到2002年降至0.3%,日经平均股价跌破13000日元大关,银行的自有资本损失剧增,企业设备投资减少。
日本经济面临着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颇为相似的状况,以不良债权为背景的金融不安再度趋强,金融、经济危机再燃的可能性急剧高涨。
(二)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货币政策1、景气起伏期(2000—2001):从紧缩到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受当时美国IT泡沫破灭的影响,终于导致日本经济再次跌入谷底。
2000年、2001年消费物价指数降幅增大,分别达到-0.5%和-1.0%,2001年GDP增长率降至-0.8%。
日本央行历次主要货币宽松政策演进
日本央行历次主要货币宽松政策演进手机免费访问2013年01月21日 15:34 经济通日本自1999年首次出现「量化宽松」的说法,且为全球首个实行这一措施的国家,2001年迄今十一年间已进行多次货币宽松。
下表谨参考坊间的日本QE11的说法,非官方称唿。
2001年至2012年日本历次货币宽松政策公布日期主要内容------------------------------------------QE12001年3月19日将银行在央行的储备金总额由大约4万亿日圆提高至2006年3月到5万亿日圆,恢复零利率政策QE22009年12月1日以0﹒1厘固定利率向商业银行借出3个月短期贷款,变相向市场注资10万亿日圆。
时任日银总裁白川方明称此举相当于「量化宽松」。
银行贷款计划在2010年3月及8月相继扩大至20万亿日圆及30万亿OE32010年10月25日调低基准利率到0至0﹒1%区间,并推出5万亿日圆购买资产计划QE42011年3月14日3.11大地震后,将购买资产规模扩大至10万亿日圆,并向银行体系注资最多18万亿日圆QE52011年8月4日维持零利率政策不变,资产购买规模增至15万亿日圆,银行贷款计划规模增至35万亿日圆QE62011年10月27日资产购买规模增加至20万亿日圆,隔夜拆借利率维持于0至0﹒1厘不变QE72012年2月14日利率维持在0至0﹒1厘,购买资产规模增加至30万亿日圆。
首次提出「中长期物价稳定展望」,实质设立1%通胀目标QE82012年4月27日资产购买规模增至40万亿日圆,银行贷款及资产购买总规模增至70万亿日圆QE92012年9月19日增加日本国债购买规模5万亿日圆,增加贴现国库券5万亿日圆。
取消在资产购买计划项目下购买日本国债时的0﹒1%最低收益率限制QE102012年10月30日扩大资产购买规模11万亿日元,货币宽松政策总规模达到91万亿日圆QE112012年12月20日扩大资产购买规模10万亿日圆,货币宽松政策总规模升至101万亿日圆QE1 2001年3月19日将银行在央行的储备金总额由大约4万亿日圆提高至2006年3月到5万亿日圆,恢复零利率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组合一般是针对通货紧缩形势下采取的干预性政策。
那么,宽松的财政政策有哪些?店铺为您分享。
宽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给与补贴增多,减少税收以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与以前作比较,显得较为宽松。
都知道前一段我国经济过热,所以央行连续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投资,缓解经济过热情况。
进来经济增长放缓,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前一阵央行推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这样的政策被称为宽松的。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概念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做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设立货币政策的时候会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短期利率水准上,央行通过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或者是抽离资金来使该利率处于目标位置。
此时中央银行希望调控的是信贷的成本。
而定量宽松货币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
对于这个政策而言,“量”意味着货币供应,而“宽松”则表示很多,当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标。
采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因为对于央行而言,他们不可能既控制资金的价格又控制资金的数量。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票”,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该政策通常是往常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起源量化宽松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经济学词汇,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央行提出——在2001年到2006年间,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下滑与投资衰退,日本央行在利率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于零的水平。
通过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迫使银行在较低的贷款利率下对外放贷,进而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促进投资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一)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是由中央银行、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整个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2年。
1942年颁布《日本银行法》。
1949年成立政策委员会。
1997年修订《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
日本银行的主要职责是:1)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保证结算系统顺利、平稳运行,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别的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扮演着“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等重要角色,引导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
但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日本同他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政策方面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在政府面前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
(二)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欧美色彩,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分业经营。
其长期金融和短期金融、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等业务军事严格区分、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事。
具体来说,以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是普通商业银行,有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日本的外籍银行,这些银行是日本银行业的主要部分;提供长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是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减轻普通银行的长期资金供给负担。
日本银行业与证券投资业相分离的原则是在1947年的《证券交易法》中确立的。
1949年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只有制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金融改革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松动。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
日本企业筹措资金的手段除了内部积累外,主要是通过借取长期资金。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被称为Abenomics,是安倍政府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
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推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提高通货膨胀目标等。
本文将分析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实施该政策之初,日本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内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并降低利率。
通过这样的措施,日本央行试图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该政策在短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大规模购买国内国债使得国债利率下降,降低了政府的负债成本。
降低利率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融资,鼓励他们增加投资。
该政策还通过贬值日元的方式提升了出口竞争力,刺激了出口。
在中长期来看,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虽然政策一度刺激了经济增长,但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存在。
日本的通货膨胀率长期低迷,难以达到政府设定的2%的目标。
该政策也加剧了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问题。
日本政府依赖于国内银行和其他机构购买国债以满足财政支出,这可能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该政策是对日本经济长期增长乏力的回应。
自1990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面临着低增长、通货紧缩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消费和投资低迷。
该政策是为了对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日本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并防止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该政策还是为了解决日本长期货币政策的限制。
由于长期低通胀和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无法发挥作用。
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内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
译文《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Effectiveness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Japan’s Quantitative Monetary Easing Policy 出处:The Japanese Economy,Spring2009,作者:Yutaka Harada and Minoru MasujiMa译文(一):第一、二、三部分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由来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转变了其操作目标:由原来的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短期利率水准上转变为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
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其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路。
日本央行的流动资产数量是其所持有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的数量。
这些流动资产加上市场流通的现金之和就构成了基础货币。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控制基础货币的规模以及放松货币供给量。
日本央行的最初目标是使其流动资产增加一万亿美元,由原来初始的四万亿美元提高到五万亿美元。
然而,最终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期间流动资产目标达到了原来的九倍,截止2004年1月已经达到了30-35万亿美元。
2006年3月9日,经济似乎恢复了稳定,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比上一年有了增加,日本央行决定改变这个操作目标,建立一个使利率保持在几乎为零的水平上的目标。
这标志着日本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
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是经济尚未恢复,由于活期贷款利率的下降使得短期利率甚至降到几乎为零以及正在发生的通货紧缩。
此外,由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多。
此时就需要有一个政策去克服这些困难,并且这个利率要比零利率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又缺乏一个能够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被传输的通道。
本研究旨在确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体影响以及通过何种渠道使这些影响在经济系统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日本QE史——无法解决通缩和日元汇率问题?
日本QE史——无法解决通缩和日元汇率问题?2013年04月14日12:02文/ 莫西干By Philip Pilkington相关文章:日本QE史(下)——能刺激股市却无法改善实体经济今年一月,我已经注意到,日本政府正着手于起草经济刺激计划,并评估计划是否有效。
那个时候,媒体对刺激计划的评价是有褒有贬的。
一些人表示,刺激会以完败告终,而另一些人则比较乐观。
我对刺激计划的效果则更为保守。
日本的问题是,日本政府看起来已经有一段长时间无法令消费者打开钱包消费了。
2009年当日本政府大幅增加公共支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苏。
然而,当政府开始收缩公共支出规模,经济又迅速下滑,因为消费者又回到他们“典型的”节俭状态。
以上内容我只是想说明,日本政府最好刺激经济的途径是,实施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
然而,因为这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主要因为日本政府负债水平已经超过GDP规模的200%),我必须考虑另一种刺激方法的效果——有限的财政刺激加上促使日元贬值刺激出口的方法最终能走多远。
我当时就指出,自从2009年实施上一次刺激计划以来,日元兑美元已经出现了大幅的升值,如果日元汇率要回到那时候的水平,日元还需要再贬值10%。
而现在日元已经出现大幅贬值,并贬值到了2009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水平——但这是否足够促进经济复苏需要的出口增长,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了。
然而,现在大家的焦点都从财政刺激移开了,并转向日本央行已经发布的最新一轮QE计划。
日本央行已经在本月初承诺,未来两年将基础货币增加一倍。
受该消息刺激,市场的投机者已经把日元拉低至2009年兑美元的汇率水平。
日元汇率走势过去几周一直在围绕这些消息发展。
至今,看起来效果还是很好的。
但真正的问题是,最新一轮的QE计划除了能短期应对日元走强问题,还能有更多成效吗?毕竟,日本央行在2001年就开始实施QE计划,但鲜有成功的例子。
可以肯定,日本央行表示准备将基础货币翻一番,可能促使了市场投机者在短期选择抛售日元,但这效果可以持续吗?我们是否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日本经济基本面问题上呢?在任何时候,实时衡量QE规模的最好指标可能是非常直接的数据:那就是,商业银行的“货币账户余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s)”水平。
小议日本货币政策与货币乘数原因分析-最新范文
小议日本货币政策与货币乘数原因分析-最新范文小议日本货币政策与货币乘数原因分析摘要:“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于长期停滞的泥潭。
作为应对措施,日本银行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乘数下降。
本文从影响日本货币乘数的因素入手,分析了日本货币乘数下降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货币政策货币乘数原因分析一、“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通货紧缩,货币供给低迷。
为了摆脱困境,日本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增加货币供给。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银行频繁变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政策操作目标,采取持续宽松的金融政策。
1991年7月11日,日本银行公布将公定贴现率由6.0%下调到5.5%,随后经过9次调整,至1995年将公定贴现率下调到0.5%的历史最低水平。
1999年2月12日至2000年8月11日,实施了为期18个月的“零利率”政策。
在此期间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为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
这期间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曾降到0.02%的低水平,若除去手续费支出,利率几乎为零。
在“零利率”政策调控无效的情况下,2001年3月19日至2006年3月9日,实施了为期约5年的“量化宽松”政策。
日本银行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转变为日本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余额。
根据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所制定的余额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长期国债,增加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并诱导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接近零,以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
日本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余额目标由2001年3月19日的5万亿日元不断提高,2002年10月30日达到15-20万亿日元,2003年10月10日为27—32万亿日元,2004年10月20日达到30—35万亿日元。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中央银行增加的基础货币将通过货币乘数过程成倍地增加货币供应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1]张鑫.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尹小平.吉林大学,2013.
摘要: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和主权债务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和恶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将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应对经济增长停滞以及通货紧缩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
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经济和金融平稳运行时鲜有运用,其内涵是在以利率为核心指标变量的常规货币政策无效时,中央银行刺激国民经济的政策手段。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一直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通过政策工具影响市场利率,再由市场利率调节------------------------------------------------------------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
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
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
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
抓大放小,逐层细化。
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
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
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
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左右吧,你就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200-500篇非常专业,且最贴近你所写论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基本能涵盖所有和主题相关的论文,然后会让你从目录中再挑选出其中30篇左右最贴近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全文给你,全文文字都可以复制黏贴的哦,就是这些精选后的论文内容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血肉。
就这样子,本来拖延了进度的我,仅仅花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我的论文,成为一篇立意新颖,博采众长的优秀论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
------------------------------------------------------------
货币供给量,使之满足于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
有别于以利率为中介变量的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
其操作方式是央行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其他私人机构的金融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实现货币创造。
使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是极为低的名义利率水平诱发了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导致常规货币政策失效,此时量化宽松就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扩张来抵御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选择。
实际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思想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大萧条成因的理论探讨。
持有新自由主义货币思想的经济学家认为,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往往是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不稳定、市场流动性不足时错误使用紧缩政策所导致的,为了避免普通的金融市场动荡演变为经济危机,就必须向市场持续地注入流动性;如果央行不能通过利率来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那就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资产来向金融机构提供货币。
这种货币政策思路在主流经济学界渐渐成为一种共识。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首次实践是日本在2001年到2006年间完成的。
为了应对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宏观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的境地,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自1991年起开始低利率政策,到了1999年初的名义利率水平降至零时继而实行零利率政策。
低利率政策和零利率政策与其他刺激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共同配合,再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消弭刺激了出口量反弹,日本的宏观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然而2000年秋天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拖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被迅速遏止,通货紧缩现象持续恶化,企业的债务违约现象大量出现,破产倒闭时有发生,与之对应的是大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急剧上升,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纷纷倒闭,甚至多家大型金融机构也未
能幸免。
由于之前日本银行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零利率政策已将市场利率降至零水平,日本跌入流动性陷阱,常规货币政策操作不起作用。
在此种背景下,日本银行在2001年初改变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将操作目标从隔夜拆借利率调整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央行的经常账户余额,正式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到了2006年日本银行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霾。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其从事银行性业务的综合会计记录,反映了央行作为一国金融管理当局的业务特点,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由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是依赖于央行购买金融机构资产来完成的,所以此种货币政策势必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规模产生较大的改变和影响。
本文的逻辑思路和主体框架为,首先明确选题背景和意义,阐明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视角来考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意义。
文章主体部分,第2章从理论角度说明量化宽松政策思想的发展过程,从而提炼出量化宽松的内涵和其实施条件。
第3章谈日本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动因和过程,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金融市场、宏观经济表现以及货币政策操作问题出发,说明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进而陈述日本银行实施量化宽松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第4章从日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视角出发,从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分析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的方式和程度。
第5章对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给出客观评价,最后提出结论,尽管量化宽松政策确实使日本摆脱了通货紧缩,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也得到解决,然而由于受到投资意愿不足和金融机构惜贷现象严重的桎梏,量化宽松所提供的超额流动性大部分留在了金融系统内部,并未放大全社会的信贷规模,从而未能有效刺激实体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