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墨家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物⼀、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论语》、《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代表⼈物:⽼⼦、庄⼦、列⼦。
作品:《道德经》、《庄⼦》、《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 代表⼈物:墨⼦。
作品:《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
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两个不同方面。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而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两者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儒家将个人修养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层次。
其中,“修身”意味着个人应修养品德和修炼道德规范,以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齐家”强调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和尽职履责;“治国”注重国家治理和君主统治,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善待人民;“平天下”则表示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富裕。
墨家思想是由墨子创立的,强调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彼此兼爱,不分贵贱、亲疏;人们应该以利于民众为根本出发点,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人们应该尽力避免战争和伤害,主张和平共处和消除战争。
墨子还提出了“明效万物”的观点,认为人们应根据事物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评判,以实现目标的最大化效益。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同样重视伦理道德观念,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和家庭的和谐,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墨家思想则更加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和平相处。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
墨家思想的兼爱和人类共荣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心他人,关注公共事务,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墨子观后感儒家与墨家的辩证

墨子观后感儒家与墨家的辩证墨子观后感:儒家与墨家的辩证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工程师,也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墨子的纪录片,深深地感受到了墨子思想的独特性和对儒家学说的辩证。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探讨儒家与墨家的不同观点,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启示。
墨子学派强调的是兼爱和非攻的思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不谋而合,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墨子认为,人们不应该只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亲人和近邻,而是应该扩大爱的范围,将关爱和关心甚至扩展到陌生人和敌人身上。
这种兼爱的理念在墨子学派中十分重要,因为墨子认为只有当人们互相关爱和互相帮助,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这与孟子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墨子的主张更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墨子对非攻的主张。
墨子强调,应该摒弃战争和暴力,追求和平与安宁。
他提出了“非攻”的理念,认为战争只会带来苦难和破坏,应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冲突。
这种观点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些不同。
儒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以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实现和平的手段。
然而,墨子却坚持认为,战争只会导致更多的破坏和流血,只有通过和平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思。
尽管墨子的观点与儒家存在一些差异,但也能够看出他们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理念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
不同的方法或许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境遇,但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墨子思想的智慧和先进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墨子的观点中汲取灵感。
兼爱的理念提醒着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要关心弱势群体和陌生人。
非攻的理念则提醒着我们,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伤害,我们应该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解决冲突的途径。
总的来说,墨子的观点与儒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是对儒家的一种辩证。
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思想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为了人类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2019/5/19
4
•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 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 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 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 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 苦利他为己任。
• 总有人以为,中华文明难以和西方的现
代文明接轨,因为两者间差距太大,是
不兼容的。现在看看墨家,其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等思想就带了现代文明 的萌芽,虽然没能发展成主流,但说明
结 语
了我们还是有与西方文明接轨的土壤和
基础。着眼于未来,墨家思想的发展潜
力是巨大的。
• 在当今,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墨家弟子 那样以苦为极乐,但起码我们要学习墨 家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无父”不为过分。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那种 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空谈兼爱,是不现实 的,只能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而已。相对 而言,儒家伦理更有可操作性。 • 归纳:兼爱,在物质匮乏时,难以实现。
• 墨家另一受人推崇的主张为“非攻”。非 攻就是反对战争,客观上对人民当然有好 处。但是墨子是如何劝人非攻的呢?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代价值。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儒家仁爱墨家兼爱1前言“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墨家的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的借鉴意义。
2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3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先秦的“百家争鸣”,据说有名字的就有189家。
真正成为流派的是九大家,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家名声最响,之后是墨家、道家和法家。
现在重点说说墨家和儒家,因为这两大家,是针锋相对,处处水火难相容的两个家伙。
墨家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碰到的最大对手。
他们在西周的时候,是一批世袭的武士,礼崩乐坏之后,这些武士与儒生一样,也成了“丧家之犬”,流落到民间,谁雇佣他们,就为谁打仗,成了职业的雇佣军。
他们的首领叫墨翟,很有思想,被尊称为墨子。
读者大概很想知道,为什么墨家当年处处与儒家对着干,让孟子头痛死了?原因很简单,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冲突。
孔孟都出身贵族,儒家代表的也是贵族的想法与利益,他们一心想复辟的,就是贵族时代的周礼。
那么墨子呢?别看他出身比孔子还高贵,是殷商王室的后裔,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成了工匠,还有手工业者,经常与底层的手工业者混在一起,平民群体壮大起来之后,他们当然也希望有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新思想,甚至符合自己群体利益的新制度。
墨家思想,反映的正是这些底层平民的正当愿望。
墨子比孔子要晚,他咄咄逼人,墨家有三个问题和儒家针锋相对,直至水火不容。
孔子要维持没落的周代贵族秩序,“礼乐”是什么?就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秩序,父母死了,做儿子的,不仅要大事铺张,厚葬死者,而且还— 1 —要为父母守制三年。
可这个观点和做法让墨子看了很不爽,这不是铺张浪费吗?有什么实用价值?平民阶级都是过惯精打细算苦日子的,墨子就提出把一切劳民伤财的繁琐礼仪给废了,大家要勤俭治家,葬礼也要简朴,大禹时代的风气不就很好嘛,现在都被贵族的奢靡之风给搞坏了。
孔子虽然讲“仁者爱人”,但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具体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亲亲尊尊,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是西周封建等级制遗留下来的礼教。
墨子对此非常不满意,为啥?因为儒家是从人的角度谈论“爱”,墨家却是从天的视野看待“爱”。
“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凭什么有差别?想想就不难理解,墨家是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雇佣军,一起出生入死,假如还要分亲疏关系,这仗是打不赢的。
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总结

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总结儒家、墨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学派,每个学派都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三个学派的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核心观点和特点。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发展而成的学说体系。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个体责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尊重家族和社区的关系,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可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强调君子的修养和德行,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创造一个和谐、和平的社会。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包括仁、礼、孝和忠。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意味着关心他人、以他人为重、为他人着想。
礼是尊重社会规范和习俗的重要实践,孝和忠则涉及到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和忠诚。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培养这些美德,社会可以实现和谐,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与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不同,墨家思想则更加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墨家是由墨子创立的,他强调“兼爱”和对人类利益的追求。
墨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
他们主张反对大小权势和特权,提倡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平和平等。
墨家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战争和暴力行为的道德准则,主张和平、和谐和非暴力解决问题。
道家思想则更加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
道家由老子创立,主张追求自然的道,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们认为,追求力量、财富和社会地位只会带来痛苦和冲突,而通过放下欲望,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道家的核心观点包括道、无为、柔弱和自由。
道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或原则,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本质。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干预自然的发展和人际关系,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己发展。
道家还主张柔弱,认为柔性胜过刚强,通过顺从人性和自然规律,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1,儒家:其思想核心是“仁”,“仁”是孔子提倡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礼”是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
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又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标准.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孟子曾 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杨朱学说,专家认为 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则归墨”,可见当时最盛行 的只有儒墨道三种学说,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 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 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 位。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 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支解,并最终淡出 历史舞台,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 仍有多篇失佚。
《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 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日本漫画《墨子攻略》
• 内容讲的是墨家思想的继承者
革离为了发扬墨子精神(既
防守精神),不断帮助弱小的城 市守城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 是墨家首领撇弃墨家原来的精 神,帮助秦国,而革离却要一 直遵墨家信念,不但要和强大 的敌国对抗,更要和变味的墨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
除弊。
•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 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虽然两者都起源于同一时代,但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认为,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仁爱和道德的基础上的,而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通过正确的人际关系来实现。
孔子提出了“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些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所必需的品质。
他还强调了默默无闻的美德,例如忍耐、勤勉和孝顺等。
儒家思想追求和谐共存和社会稳定,通过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达到这一目标。
墨家思想则强调普遍的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两个核心思想。
他认为,爱是所有人的天性,并且应该扩展到对所有人的关爱,而不仅限于亲人和朋友。
他追求的是无私的爱,通过道德上的行为来实现它。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通过废除武器和兵器来实现和平。
这种主张是基于他对人类普世价值和社会稳定的追求。
墨子认为,通过爱的普及和非攻的实践,人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注重德和道德,追求人类的和谐与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秩序,通过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
它关注个体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并将这些准则扩展到社会层面。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秩序和公正的规则。
相反,墨家思想更强调普遍的爱和人类的和平。
墨家的爱主张更具普世性,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扩大自己的爱和慈悲之心,对所有人无私地关注和帮助。
墨家反对战争,主张通过消除武器和废除兵器来实现和平。
他们追求普遍的爱和和平,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尽管两者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发展,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在实现这些目标上有着不同的方法和重点。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规范和个体的责任;而墨家则注重普遍的爱和和平,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学派,其主张的思想各有千秋,代表人物也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家。
这里将详细对最儒道法墨四家作出详细介绍。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人物思想: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人物思想:老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庄子——“齐物论”、追求精神自由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人物思想:“法治”、“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四、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人物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2、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3、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1、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2、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3、法家以韩非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4、墨家以墨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是同一时期的吗?不是同一个时期的。
道家比儒家早。
儒家比墨家法家早。
道家思想从远古时代就开始起源。
从炎黄时期就有道家思想萌芽。
但是没有命名为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的丧葬制度。
墨家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流派。
法家思想流派产生的最晚。
是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舆论。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
由孔子创立。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
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
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儒墨道的治国主张

儒墨道的治国主张
儒家、墨家、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它们对于治国主张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观点: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孔夫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治国观点:儒家强调仁爱、仁政和礼治。
孔子提倡的“仁”是一种广泛的人际关系中的爱和仁慈,主张君子治国应以德治。
礼制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手段。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姐妹等社会关系的和谐。
二、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治国观点:墨家的治国主张以兼爱、非攻为核心。
墨子主张废除分封制度,设立官员选拔制度,反对战争和攻伐,提倡和平。
他认为君主应当对百姓兼爱,实行爱国主义,以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平等。
三、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思想也包括庄子的观点。
治国观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他们认为,君主应当遵循道的原则,不要过于干预社会的自然运行,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治理国家。
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强调谦逊和谨慎,提倡让百姓自由自在,不受繁琐法规的束缚。
这三大学派的治国主张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理念,为古代中国
提供了多元而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源。
在实际历史中,这些学派的观点也常常交叉影响,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政治理论体系。
为什么有的皇帝喜欢儒家,不喜欢墨家?

为什么有的皇帝喜欢儒家,不喜欢墨家?先说儒家的由来。
“儒”在当时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他们“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为人家办丧事混饭吃。
而孔子与当时混饭吃的“儒”不同,他不仅知礼仪,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关心政治,有一套哲学理论。
于是后来孔子这一派的人才越来越多(其中有的是从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中分离出来的)、势力越来越大,“儒家”就成了孔子这一学派的专名,这是儒家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有的皇帝喜欢儒家,简单地说,情况是这样:儒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而孔子一生所有政治主张都是为奴隶贵族服务,而受新兴封建势力的排斥。
但是,四百年后即汉武帝时期开始,孔子被奉为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的政治主张被改造为地主阶级的哲学,作为“仁政”的思想基础,对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又开始激化,为了缓和这一阶级矛盾的需要,封建统治者才利用孔子的“仁”思想(按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孔子很少讲仁,但《论语》讲仁达100条以上——笔者注)加以改造。
同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整理解释过的《六经》,又经过历代封建儒家的注释、发挥,成了封建王朝规定的教材。
所以有的皇帝喜欢儒家。
至于为什么有的皇帝不喜欢墨家,其原因是: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早年受过儒家的教育,做过大夫,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抛弃了儒家思想。
墨子所领导的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
这个团体的成员多半来源于社会下层,代表着劳动者、小手工业者的利益,过着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在政治上要求要有一些权利。
儒家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完全一致,而墨家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并不一致。
在墨家的学说上,墨家与儒家的立场、观点不同。
墨家一方面反对儒家,攻击礼乐。
另一方面又讨好统治者,结果统治者把它看作是危险的学说,彻底禁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
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
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
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
墨家之为政, 崇尚“耕织” , 重视生产。
“尚贤”是墨子政治思想的另一要义,是为政之本。
墨家认为应该唯贤是举,在选拔人才时,将贤作为唯一标准,“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儒家和墨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派,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家的相似性与不同点。
第一,“有差别的爱”和“兼爱”的对比。
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
但是,儒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
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里所谓的“爱”,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
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的区别。
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
”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
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这是一种不分国界、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
第二,“天命”与“非命”的对比。
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即《论语·颜渊》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儒家承认有“天”这一客观限制,故人生的意义是“尽人事以安天命”。
墨家否定儒家的这种“天命论”,而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奋发图强,“不敢怠倦”。
第三,不重鬼神与“明鬼”的对比。
墨家虽然主张非命,却又不是无
神论者。
墨家确信鬼神之存在,而且讲求“尊天事鬼”,宗教意味较浓,以天为最高而鬼神次之。
这与不重鬼神的儒家也是对立的。
孔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在观念上采用“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第四,在“尚贤”方面的对比。
墨家的“尚贤”说是对血缘宗法制度的挑战,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儒家讲“尚贤”,更多是限制和服从于亲亲、尊尊的血缘宗法范围内的,反映了上层贵族的利益,没有在根本上否定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墨子则把“尚贤”的范围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打破了血缘的束缚和世袭阶级的界限,反映了下层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
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
同时,墨子也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对于国家的官僚队伍,也应该优胜劣汰。
第五,对战争态度的对比。
儒家虽以仁政为要,但亦赞成战争有所谓“义战”和“不义之战”的分别。
墨家则提倡“非攻”,不论义与不义,反对一切的战争,因天下之大害来自战也。
墨子认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正义的犯罪行为,给个体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危害。
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
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主张。
第六,主张厚葬和主张节葬、节用的对比。
儒家从贵贱有别出发而重视礼仪。
特别是古代“厚葬”、“久丧”的礼仪,为儒家所维护和提倡。
据《庄子·天下》说,古代的葬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而丧礼据《礼记·曾子问》记载,是实行“三年之丧”;墨家则反对“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短丧”。
其出发点是节约社会财富,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
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
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
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
总之,墨家主张不因丧葬而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
同时,墨家的节用思想,与当时的各诸侯王国的王公大人浪费奢侈、讲排场的风气相抵触,这种主张并未被任何诸侯所采纳。
从小生产劳动者立场出发,任何时富的创造和积累
均不易,必须加以节省爱护,所以墨家主张节用,代表了这种阶级劳动者的思想特征。
第七,重乐与“非乐”的对比。
儒家不仅重礼,而且重乐,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中就包括了“乐”。
“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维护等级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在精神上抒发感情的活动与享受,但也应该有所节制。
不仅贵族享受,还要像孟子主张的那样“与民同乐”;而墨家主张“非乐”,反对音乐享受。
他指出,当时“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贵族们鸣钟伐鼓,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加重这些灾难。
他认为享受音乐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从事国家的管理和参与生产劳动。
因此他得出结论:要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必须要禁止音乐。
儒家和墨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品味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
现代西方思想与其中部分思想很接近。
墨家理论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在春秋战国时代,它是超过儒家的显学。
但在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时期,其“非天命”的思想使其受到了冷落。
儒家思想经过的两千年的历史沉淀依然为当今社会所推崇,可见其思想的宝贵性,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也经久不衰,由此可知儒家思想着实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相比起儒家,墨家是实用派的一类,墨家很讲究实用性,例如墨子就研究过防御器械、物理光学等等,不像儒家那样注重学理和框架构建,所以看出两者其实是互补的,一个用于“文能安邦”,一个用于“武能定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中完善着自己,面对这些思想文化,我们要学会扬弃,古为今用才是我们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