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小说复习之叙事技巧
2019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技法 小说必备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 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不是孤立的,它毕 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折射,可以 根据生活中的一角一面来认识大千世界,折射重大问题。小小 说篇幅虽小,但它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 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中已经明确了命题的关注点——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高考对小说的命题角度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 命制的。所以考生需要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文体特征与命题点的结合 (一)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 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 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 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 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
(2)小说情节起着 情节 展示人物性格、 表 现作品主题的作 用 情节 作用题
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7· 高考山东卷, T19)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3)在情节具体安排 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 (2)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 社会环境, 都要运用一定 的手法去描写, 让其特点
高考 命题点
考题例证
分析文中画波浪 环境描写 线段落景物描写 手法题 手法。(2015· 高 考湖南卷,T16)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 2021-2022学年 高考复习分析小说情节技巧之叙述视角与人称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改变了叙述视角,由作者全知全能的视角,变成了小说中人物李小二的视角,“是李小二眼中事”(金圣叹语),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作者让讲故事的人以何种人称及身份来讲
4、变换人称和中叙述人称也可以变换。通过这种叙述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就可以叙述得更生动。情感态度的抒发也较为自由。
作者让讲故事人以何种人称及身份来讲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这样处理,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讲故事的人的观察立足点
二、限制视角(内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1、主人公视角优点: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使小说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局限性:受讲述人物本身条件,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使小说不可信。另外,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第三,这种视角不利于描写主人公的外部形象。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之叙事技巧
第三人称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 者,叙述人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冷静且客观,视角或有 限也可无限。 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 生活。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项链》中叙述人对马蒂尔德的生活境况无所不知,仿佛一个上帝俯瞰 着马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我”——小说中的特殊人物和它的特殊作用
(1)人物:一般作为次要人物参与故事,衬托主要人物; (2)情节: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
“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 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作为小说的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
(3)主旨:作为小说的代言人,代替作者议论、抒情,和主要人物椅子表达 主旨。 (4)读者:作为小说的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 距离,便于抒情。
四、情节手法补充(80--81页)
设问方式(一)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第九节车厢》(2011年高考浙江卷)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2016年全国3卷)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老校长的 雨靴》(2019年潍坊一模)
三、叙述顺序:53本第80页
(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来写。 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文字,再接续原来的内容。 作用:补充相关情节,使内容丰富/使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铺垫或照应。 (4)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为后面作必要交代,使结构严谨,情节完整/行文富于变化,情节波澜起伏/铺垫或照应 (5)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作用: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便于展开故事情节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技巧课件
01 叙述人称
总结:第三人称——“他”——全知视角;有限视角;或两者相互转换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 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计述故事,视角 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客观冷静;全方位、多角度;抒写自由,不受限制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01 叙述人称
二、第二人称(一般与叙述视角无关) 作用:拉近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和亲切感,便与感情交流。
01 叙述人称
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全知有限视角相互转化)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由于叙述者 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因而造成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 私。
(追叙) 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
跌宕起伏;突出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平叙 (分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 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
两种方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 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时而说甲,时而 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 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作用:可以把头 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作用: 1.表现祥林嫂的贫穷、驯顺、处境艰难。 2.暗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精神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以至精神枯 竭至精神枯竭、濒于死亡。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节奏是叙事类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指的是叙述
过程中起伏变化所产生的话语的音乐感和跌宕美。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叙述是没有意味的。叙述需要详略得当,详细的东 西需要放慢节奏,而简略的东西只需一笔带过。空白点和省略可以加快叙述 的节奏。
• 重复:强调和突出某种特殊的意义 ; 表现主题
重复中的变化:推进故事、塑造人物、
如:《老人与海》中鲨鱼的五次进攻
重复中的变化: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老人的工具越来越简陋,体力越来越衰 弱,大马林鱼被咬掉的体积越来越.....
作用:
以鲨鱼接连不断的进攻,表现老人处境的艰难;在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凸显老 人的坚毅和勇气。
如:《三国演义》如三让徐州、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 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牲畜林》朱阿一次又一次举枪,旁人一次有一次的劝阻; 《活着》一次又一次的苦难; 《桥边的老人》一次又一次说动物; 《祝福》阿毛的故事:我真傻真的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频率:叙述手法之重复与变化。
视角补充
女性视角: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以其母
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 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 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
;更客观冷静真实;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 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 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技巧课件61张
2020全国1卷 2019全国1卷
《越野滑雪》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
《理水》 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19全国3 卷 2019浙江卷 2018全国1卷
《到梨花屯去 》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 文分析。
3.熟悉考题的多样性。一是题目的问法是多样的,但离不开叙事、叙述、 讲述这样的字眼;二是题目的难度不断提高,有反套路的倾向,考到最后是考 阅读理解能力;三是题目有精细化发展趋势,不是笼统地考叙事方式,而是就 某一叙事方式进行具体考察。因此,备考过程中要熟悉不同题型,并在训练中 得到提高。
晓文语文何老师精心整理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
次要人物 ,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
参与者 里。
次要人物
艺术效果:“他”的视角所知有限,强化神秘的氛围,给读者留下
想象空间。
全知视角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
(第三第人二称人)称来算龙不去上脉一,种知叙道述所角有度人,物因的为一虽切然隐“秘你,”特是别小是说其中复的杂人微物妙,的但心故理事变的化叙。述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有限视角(叙述者=人物) 客观视角(叙述者<人物)
1.散文化、魔幻化、客观化、幽默化 2.对话式、独白式、讲述式、意识流式、交织 式(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荒诞、叙事与写景)
1.线索 2.一波三折(摇摆延迟) 3.开头与结尾(悬念、欧亨利) 4.抑扬、伏笔、照应、铺垫、对比、衬托、
(2017全国卷1 《窗子以外》)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中叙述方式和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技巧》课件
• 3、使情节更丰富完整。 • 4、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
性。
• 5、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层层铺垫,层层推 进。照应开头、标题。
• 艺术效果(读者感受):
• 1、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
• 2、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3、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让读 者感同身受。
• (2)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 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 程。
• (3)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结尾部分霞光 灿烂的景象,照应了题目,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 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 【2016全国3卷】 【试题改编】“我”作为事件 的参与者,想到状告酒店,获取赔偿,这一叙 述安排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
• 【答案】推动情节发展。“我”的想法,促成 了第二天的见面,情节得以往后发展;
• 【模拟题】 【试题改编】1、“鸟”在文中起 什么作用?
• 【答案】是小说线索,串联小说情节,使情节 发展紧凑集中。文中“他”不爱鸟,又高价求 购,生病,送鸟,错判案件等情节都是围绕 “鸟”展开的。
• 【试题改编】2、文末揭示盲眼老头的儿子可能 就是阿捷,前文有伏笔,请找出来。
个推进 • 2、将情节串联,使行文更紧凑集中。以考场演奏的乐曲为线
索 • 3、照应标题。回忆梁老师吹笛子照应题目“魔笛” • 4、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回忆梁老师的高超技艺,为后文
评委老师们“沉默、记得他”做铺垫(暗示他是音乐学院的老 师,前后形成伏笔、照应) • 5、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现实与回 忆交织,使故事产生波澜
• ③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 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技巧归纳课件
叙述技巧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着故事的呈现方 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还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常见类型及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使读者能 够清晰地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倒叙
先交代故事的结局或某些关键情节,然 后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造 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 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 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否则,容易出现罗列 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账,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先交代结果再逐步推进
倒叙法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 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 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作用
视角转换可以丰富文本内涵,使故事 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揭示人物心理, 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可以深化主 题,引导读者思考。
如何运用视角转换丰富文本内涵
运用多重视角展现事件全貌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可以展现事件的不同侧面,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 的了解。
运用视角转换揭示人物心理
通过视角的转换,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02
第一人称叙述技巧
身临其境,真实感人
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 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增强阅读的代入感。
2019届高三语文小说复习之叙述视角分析类答题思路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 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 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 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 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 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 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 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 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 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 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 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 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叙述视角
• 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 作者的叙述视角,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 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一是小说 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 物角度看人看事。 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 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林黛玉进贾府
• 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 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规律总结p51
(一)叙述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 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 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2、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 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 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2、“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 她有些恍惚。”蛇感到“有些恍惚”的原因是什么?流露 出她怎样的情感?(4分)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小说专题复——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考点分析作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常常在以下题型中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是属于小说考点中情节的艺术技巧。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从《2018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来看,除了考试内容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选考变为必考,考情变化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这意味着高考语文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
叙述视角与人称是小说的难点,也是整个一轮复的难点之一,搞懂这个知识点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1.高一、高二在上课文中的小说单元和小说专题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到叙述视角及人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
2.一轮复教材《创新方案》分册一中对这个点讲得很简朴,要对这个知识点联合教材和考题进行扩大。
教学目标1.经由过程教材实际研究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一轮复资料《创新方案》分册一26-27页,做导学案。
2.重温教材必修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思考其叙述角度的独到的地方。
教学内容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概念解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改编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小说复习之理解叙事知识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小说复习之理解叙事知识【复习任务】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事人称、视角与叙事方式。
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前备知识——叙事三组】01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叙事人称常见的叙事人称有三种:(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所有人称的变化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不同人称的出现会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种人称常常交叉使用,单纯使用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比较少见。
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扩大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常有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也叫叙事聚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类。
(1)全知视角,又叫外视角或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的叙事作品多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比如《水浒传》中这么写,“李逵想……”“宋江想……”,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
但由于过多的叙事自由,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剥夺了阅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大部分权利,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
(2)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一、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
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
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
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
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2019届高三小说之叙述视角鉴赏(公开课)(刘)
2、“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 她有些恍惚。”蛇感到“有些恍惚”的原因是什么?流露 出她怎样的情感?(4分)
①全家福里的老人其乐融融,眼前正在吃饭的老人孤单 冷清,两相对比,蛇感到时光易逝,人事变化之大,因此 “有些恍惚”。(2分) ②流露出蛇对人世沧桑以及老人当下凄凉、孤寂、辛酸 的独居生活的同情、感伤与无奈之情。(2分)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意思对即可)
【温故知新】
思考:
《祝福》中叙述视角有哪些变化?有什么效果? ①首尾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真实 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 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 ②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视角 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 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 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情节更 简洁,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林黛玉进贾府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 银,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 才要称“姑奶奶”,只见周瑞家 的说:“他是平姑娘。”又见平 儿赶着周瑞家的叫他“周大娘”, 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
规律总结
(二)人物视角: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 世界。 这种叙述的特点: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 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 份、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 而也叫有限视角。如《天嚣》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 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如: 莫言作品中会经常采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变换的方式来使故事 发展下去。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 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 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 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 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 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 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 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 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 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 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 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 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小说叙事类答题技巧
作文
• 问题: • 1、书写乱,字数不足。 • 2、只写一个方面,没有兼顾两个方面,没
余年,勤奋专注,有时很多天不梳洗。他为皇帝书写《列女 传》,没有一个字的差错。 • B. 虞世南忠直恳诚,为人峭正。唐太宗与他商讨古今政事, 有一句话的差错,他也会怅惘恼恨;而隋炀帝则因他为人刚 直,让他沉居下僚,多年未得提拔。 • C. 虞世南身兼五绝,深受追思。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 之才,不仅为人忠谠友悌,且通晓文献诗书。他去世后,皇 帝下诏让他陪葬昭陵,追赠官职。 • D. 虞世南体恤百姓,刚烈敢谏。虞世南借陇右山崩之事,劝 谏太宗施惠天下、重审冤狱。他认为皇上所做 宫体诗不够雅 正,也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传于世,影响不好。
(五)补叙:叙述技巧之一。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在 叙述的结尾,对情况或事件作某些解释、说明或 交待,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使其更为严谨、细密、圆合和富有主体感。
• 不同的叙述方式有不同的作用。 一、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 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二、倒叙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 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 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辑。
• 练一练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 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积 极探索的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由 人民日报社注册成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负责 日常运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首批推出的重点 项目中,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使用了国内一流人工 智能技术团队开发的主流算法,在满足人民日报客户 端算法需求的同时,将面向媒体行业提供服务。短视 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由普通用户、专业用户生 产内容,以“人民问政"为主要特点,将通过对产品、 技术、内容、运营全方位把控,致力构建兼具主流价 值和创新活力的短视频内容生态。
高考小说叙事技巧考点突破
3、2020年山东卷散文《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2020年浙江卷《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5、2020上海卷《被劝进来的病人》本文重点写村民就医,而②③两段描绘集市场景,这
2、2014年全国二卷《鞋》以“鞋”为中心叙事,有何好处?
3、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作者在第四段通过虚拟的旁观者评说老头行为,这 样写有什么效果?
4、2015年全国一卷《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5、2016年全国三卷《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6、2017年全国二卷《窗子以外》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
初探心得
• 题型标志:题干有“叙述”“构思”“布局”“结尾”等字样。无论是单独 设题还是综合设题,题干均要求分析叙事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 总结1:思考维度仍紧扣小说的三要素+主旨+效果,但考查方式渐趋灵活。 总结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指向更明确。
• 总结3:多套试题考查叙述视角这一考点。 • 总结4:认真审题---是问“妙处”“艺术效果”,还是“作用”,还是针对叙事某个特
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精准审题,审出题型特征
• 1.单独提问 • (1)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样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 • (3)作品以对话形式叙述渡夫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小说采用了明暗或时间空间两条线索叙述,有什么好处? (5)小说以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请简要分析这样的好处? • 2.综合提问 • (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 • (2)作品是如何叙述……的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3)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分析情节技巧(叙述方式、叙述节奏、构思技巧)
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分析情节技巧(叙述方式、叙述节奏、构思技巧)叙述方式1.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用第一人称,正文部分大都转述“她”即祥林嫂的事情;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如契诃夫的《苦恼》,穿插了很多车夫约纳和乘客之间的对话,以及他的内心独白,有力地表现出了他丧子后极度悲伤却无人可以倾诉的痛苦。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对话与心理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节省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文章内容更集中,行文更紧凑)。
对话交代前因后果,体现人物冲突,叙述明快简洁。
内心独白、潜意识、主观抒情都属于此类。
如海明威《杀人者》多对话,伯尔《在桥边》多内心独白。
关联教材:《变色龙》用对话展现奥楚蔑洛夫的心理。
3.叙述与写景结合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放慢叙事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更加突出主题。
最典型的当属沈从文的《边城》,开篇便是: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处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美舒展的写景片段,这些写景和叙事相结合,写出了湘西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以自然风光之明净映衬出了当地民风人情的纯净美好。
4.回忆(历史)与现实交织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丰富内容(人物故事),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 2011· 浙江卷 《第九节车厢》
2014· 全国卷 《鞋》
• 二.设问方式 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 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 述„„故事的? • 三.答题角度总结: • 1. 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平叙 • 2. 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 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 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 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 描述。) 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 五、回扣教材: • 《祝福》在叙述谋篇上有何特点? • 1)采取了倒叙的手法。祥林嫂悲惨的结局 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 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 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故 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这个线 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3)现实与回忆交织, 把祥林嫂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与“我”对 她大半生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 故事,突出了人物形象。
• 4. 《雅盗》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 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 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 展开故事情节。②以赵仲的雅盗为线索, 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③设置了许多悬 念,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悬念 迭起。结尾赵仲的逃脱既在意料之外,也 在情理之中。④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 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 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 六、对应练习: •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 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 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 水。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 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 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这是 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 很完美。”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 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 几秒的时河,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 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 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 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 角。
•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 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 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 中的新鲜花朵。 5.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 有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 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 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 (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②现实与 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 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 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 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 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 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 间段(情节紧凑)。④前后照应,如开头 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 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 亮的面孔”。(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 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可酌情给分)
• 3. 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 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 突转、以„„话题引入。 4. 叙述安排上的技 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 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
• 四、例文答案展示: • 《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 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6分) •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 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 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 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 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 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2019届小说复习之叙事技巧
• 一、题型示例
2018· 全国卷 《赵一曼女 小说中历史与现 实交织穿插,这 一 士
种叙述方式有什 么好处
“我”在小说中的 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析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 夫的故事的?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以鞋为中心叙事写
2016年· 全国 《玻璃》 卷三 2014年· 全国 《古渡头》 卷一
•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 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 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 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 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 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 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 美得如他的梦境。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他是一个 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 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 头儿。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 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 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 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 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 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 珍重地放好。
• 4、前后照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 的描写,这种描写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 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 5、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鲁镇”这一地 点,集中在除夕“祝福”这一时间段,情 节紧凑。 6、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 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 与冷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 题。
•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他和工友急了, 追着讨要。又怕因此丢了饭碗。他和几个人商量, 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 了他。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 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 过脸去,不看他。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 他胸口闷疼。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 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天黑了。他回到工棚。 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包书的细白棉布躺 在地上,一片污浊。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 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 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 在地上。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 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终 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 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 受不了。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 水继续淹没着他。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 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 “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 光的金砂。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服, 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 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 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他的身 பைடு நூலகம்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 应该如约而至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 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 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 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 胸前。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 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 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 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 子也别想安生了。”
• 《我的昂贵的腿》在故事叙述方面有哪些 特点? • 1)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 现场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 2)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战争中失去腿的 过程,文章曲折有致; • 3)大量运用对话,情节在伤残军人与安置 局工作人员之间展开,对话交代前因后果, 体现人物冲突,叙述明快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