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理论基础:肺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概念

合集下载

肺泡通气量及其相关概念

肺泡通气量及其相关概念

肺泡通气量及其相关概念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内用于气体交换的气量,是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介绍了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和相关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肺泡通气量的相关知识。

一、肺泡通气量的概念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内用于气体交换的气量。

它是由潮气量(tidal volume,VT)和无效腔气量(dead space volume,VD)决定的,公式为:V A=(V T−V D)×f其中,f为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即每分钟呼吸次数。

二、肺泡通气量的测定方法肺泡通气量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通过间接方法推算。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改良Bohr法改良Bohr法是利用呼出末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和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无效腔通气比值(VD/VT),从而推算出肺泡通气量。

其原理是:呼出末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等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而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等于毛细血管血中的二继续回答:二氧化碳分压(PvCO2),因此PECO2/PaCO2=PACO2/PvCO2。

由于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按照二氧化碳分压的梯度进行的,因此PACO2和PvCO2是相等的,即PECO2/PaCO2=1。

但是,由于无效腔中的气体不参与气体交换,而呼出气中包含了无效腔中的气体,因此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会低于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PECO2/PaCO2<1。

根据稀释原理,可以得到以下公式:V D V T =PaCO2−PECO2PaCO2其中,VD/VT为无效腔通气比值,PaCO2为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为呼出末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

由此可推算出肺泡通气量:V A=(V T−V D)×f=V T×f×(1−V DV T)=V T×f×(1−PaCO2−PECO2PaCO2)改良Bohr法的测定步骤如下:(1)受检者取坐位,休息15分钟,加鼻夹,含咬口器,待呼吸平稳后,收集呼出气,测定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免责声明:本资料仅供临床医学10级学习交流使用,基本覆盖上课重点。

凡应只使用本资料应试而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均由使用者承担,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Fei2012年5月6日第5章:肺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是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和呼吸机等。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肺顺应性C L:是指肺容积变化与跨肺压变化的比值,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约为0.2L/cmH2O。

潮气量TV: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平均潮气量约为500ml。

补吸气量IRV: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

补呼气量ERV:是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900~1200ml。

残气量/余气量RV:是指最大呼气末仍存留于肺内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深吸气量IC:是指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等于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C:是指尽力吸气后,从肺中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肺总容量TLC: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地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并分别测定第1秒末、第2 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为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各为80%、96%、99%。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终末细支气管气道内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气道的容积称为~。

通气/血流比值V A/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肺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概念

肺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概念

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呼出或吸入肺的气体总量。

它与肺容量相比,能更全面地反映肺通气功能。

2.每分钟通气量:
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进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3.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人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它是与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构成解剖无效腔。

其计算公式为: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学名词解释4

生理学名词解释4

第一章绪论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2.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反馈(feedback):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7.远距分泌:体内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8.旁分泌:体内一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9.自分泌:体内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分泌后再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10.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11.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律变化。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细胞代谢供能并在膜蛋白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6.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生理学课后总结

生理学课后总结

呼吸一、名词解释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变形性,是指单位跨壁压的变化所导致的肺容积的变化;跨肺压指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体量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出入肺的气体总量,反应肺的通气功能,呼吸频率(12-18/min) ×潮气量(500ml)肺泡通气量:每分钟通过能够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的容量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易于测量、重复性好,是肺通气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做大吸气后尽力快呼气时,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VA/Q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0.84)氧离曲线:反映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CO2解离曲线: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二氧化碳分压关系的曲线。

波尔效应: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酸度增加,亲和力降低氧饱和度:Hb氧含量(实际)与氧容量(能)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度何尔登效应:氧气与Hb结合可促使二氧化碳释放,而去氧Hb更容易与二氧化碳结合。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陷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存在的不同于呼吸中枢但可以影响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二、填空题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部分。

2.肺和胸壁之间的胸膜腔含有少量浆液,其作用是润滑和使两层胸膜贴附。

3.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内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和外呼吸三个环节。

4.人工呼吸的原理是造成大气压和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来推动肺通气。

5.参与平静吸气的主要呼吸肌为肋间外肌和膈肌。

6.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即可能是吸气的阻力也可能是吸气的动力,而肺的弹性回缩力总是吸气的阻力。

7.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相当于67%左右的肺总容量,此时胸廓的弹性回缩力零。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重点知识总结

第五章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之一。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肺顺应性二肺容积的变化/跨壁压的变化。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二型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它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及保持肺泡干燥作用。

肺活量(vc):尽力吸气后我会内所能呼出的最大剂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不补呼气量之和。

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测定1,2,3S末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1=83%,FEV2=96%,FEV3=99%。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的总量,无效腔中的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健康人平卧时,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解剖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为呼吸膜.由外向内:肺泡液体层,肺泡上皮,基膜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吸气后再用力最快的速度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胸内负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因其比大气压低,故称为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肺牵张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肺牵张反射可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Hb的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尿钠的作用,并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降低。

另外还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2和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也受抑制。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

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

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

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

刺激:能被细胞、组织或机体所感受到而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

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以及外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

抑制: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时,由活动变为安静,或由活动较强变为活动较弱的反应。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51、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我国正常青年人安静时约为100mmHg。
52、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 pressure,CVP):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与心脏射血能力呈反变,与静脉回心血量呈正变,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一般为4~12 cmH2O。
47、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约为100-120mmHg。
48、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DP):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在心舒末期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舒张压约为60-80mmHg。
14、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ly-gatedchannel):机械门控通道是指能感受机械刺激并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通道样结构,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
15、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6、阈值(thresholdintensity):将刺激持续时间固定,测量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阈强度)。它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内环境(environmentalism):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等。
2、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1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

2 能量系统:是指提供ATP在合成的能量供应系统,依据不需氧和需氧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氧化系统。

3 磷酸原系统:是指A 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 TP—CP系统)。

4 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 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6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7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8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即一次机械性收缩。

9 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0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1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扯的同一块的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2 肌紧张: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基础,其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在脊髓,在正常状况时它经常受到上位中枢的调控。

13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4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 氧离曲线: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6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的物质主要是NaHCO3,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

17 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习惯上称为碱储备。

18 血红蛋白氧含量:每1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正反馈: 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负反馈。

兴奋性: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细胞凋亡: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编程性死亡极化: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

阈电位:外加刺激能使细胞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一项重要功能指标,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低10-15mv。

强度-时间曲线:把能够引起兴奋的不同刺激强度和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绘在坐标纸上得到的一条曲线血细胞比容:将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率,称血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

血清:未抗凝血凝固后1-2h血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将因吸水而膨胀,细胞膜终被胀破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一现象。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种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交叉配血实验:在37℃下进行,若两侧均为阴性时输血无妨,若主侧为阴性,次侧为阳性,则只能在紧急情况下输血,且实行少量,缓慢输血。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一个心动周期。

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

窦性节律: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称之为心脏的正常(最高)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窦性节律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后,给予人工刺激或心室受到病理性的异位起搏点刺激,则心室肌可以接受这一额外的刺激而产生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有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磷酸原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2.乳酸能功能系统: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能量系统。

3.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肌肉的这种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4.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被称为等长收缩。

5.前庭功能的稳定: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6.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以最大气量为肺活量。

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7.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其计算共公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min)8.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9.心指数: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排出量。

10.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1.心力贮备:是指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2.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13.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的侧压力。

14.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的肌肉与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参与运动的肌肉以及内脏器官的血液减少,运动出其皮肤血流量减少,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的体温调节机制是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促进散热。

15.乳酸阈:人体在从事氧供能系统的增渐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减少时,血乳酸浓度与一般的安静是的值接近。

可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是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为乳酸阈。

16.个体乳酸阈: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乳酸阈值并不都是4mmol/L,其变化的范围大约在1.4~7.5mmol/L之间,因此,乳酸浓度被称为“个体乳酸阈”。

河南专升本名词解释生理学

河南专升本名词解释生理学

生理学(一)绪论1.兴奋性:活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兴奋: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运动状态,或原有的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

3.抑制:机体或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由运动转为相对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

4.阈值:能使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5.阈刺激:以阈值为标准,把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细胞的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故将其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7.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8.体液调节:是指体液因素(激素、特殊化学物质和某种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各部分所进行的调节。

9.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10.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

11.非条件反射:机体先天遗传、生来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

12.条件反射:机体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通过后天学习产生的反射,称条件反射。

13.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14.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称为正反馈。

15.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称为负反馈。

16.新陈代谢:机体要生存,就得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物质,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

这种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17.生殖:机体繁殖后代、延续种系的一种特征性活动,称生殖。

18.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19.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内环境稳态。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重要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称通道。

2.载体:介导多种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跨膜运输的一类整合膜蛋白,称载体。

肺泡通气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是指在一分钟内进入肺泡的空气量,也被称为肺泡分钟通气量,通常用V/Q比例说明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呼吸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肺泡灌注量和V/Q比例共同决定了呼吸换气的效率和肺部气体交换的有效性。

肺泡通气量的计算通常需要考虑肺泡的有效通气量和无效通气量。

有效通气量是指空气进入肺泡并参与气体交换的量,而无效通气量是指空气只进入了呼吸道而没有参与气体交换的量。

因此,肺泡通气量的计算需要减去无效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的正常范围是每分钟4-8升,但是这个范围会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肺泡通气量异常可能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总之,肺泡通气量是一个重要的呼吸生理学指标,它与肺部气体交换的有效性和呼吸换气的效率密切相关,对于研究和诊断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ea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ea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一、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响,是神经活动的根本方式。

4、负反响:反响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响,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正反响:反响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即正反响;典型的正反响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二、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到达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根底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

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呼出或吸入肺的气体总量。

它与肺容量相比,能更全面地反映肺通气功能。

2.每分钟通气量:
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进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3.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人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它是与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构成解剖无效腔。

其计算公式为: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