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常见8种心理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三个工人正在砌墙。

一个小朋友路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工人甲冷漠地说:没看见我在砌墙吗?

工人乙抬头笑了笑说:我在建一栋漂亮的房子。

工人丙停下了哼着的小曲,开心地说:我在变魔术,让城市更美。十年后,甲依然是一名砌墙工人;乙成了工程师;而丙则成为了工程项目的负责人。

由此可见,拥有积极向上的心志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纵观违纪党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因缺乏这种心志,渐渐陷入心理误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那党员易入的心理误区,究竟有啥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以作警示与提醒。

心理误区一:混淆标准的攀比心理

案例:

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于少东在担任城口县副县长后,一些商人随着锰矿的开发很快发迹。于少东在与锰矿老板长期交往中,看到别人一顿饭消费成千上万,而自己辛苦一年的工资还抵不了几顿饭钱。“我的心态也就渐渐失去了平衡。”于少东在忏悔录中说。于是,他开始追求额外的金钱。

▍点评:

在追求金钱、享乐方面心理失衡,这些贪官一开始就摆错了坐标。党员干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忠诚干净担当为本色,仰望的应该是始

终以群众利益为先的优秀党员干部,比的应该是为民务实、开拓进取的实绩。斤斤计较于物质利益的得失,是私心蒙蔽了初心。

心理误区二:查不到我的侥幸心理

案例:

于2014年1月落马的四川省农业厅原巡视员胡相全在自己的忏悔书中这样写道:“关于红包礼金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我粗浅地认为,收受红包礼金行为比较隐蔽,你知我知,成本低、风险小,一般会抱以侥幸心理,如东窗事发怪运气不好,如幸运过关,则名利双收。”

▍点评:

心存侥幸要不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正风反腐的持续高压态势下,党风政风发生了显著转变,但仍有极个别党员干部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违纪,铤而走险。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抓常抓长,咬住不放,让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在心底绷紧纪律红线,不存任何侥幸念头。

心理误区三:身不由己的从众心理

案例:

贵州省纳雍县扶贫办原主任朱江在忏悔书中写道,他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不良风气“顶礼膜拜”,思想松懈,置党和人民的重托于不顾。特别是看到少数认识的领导干部也在“发财”,觉得“别人拿得,为啥自己拿不得”,于是一步步滑入腐败深渊。

▍点评: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消极腐败现象,党员干部应当坚守原则立场,自觉摈弃随波逐流的心态,切实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定力彰显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以信念筑牢拒腐防变防线,以实际行动诠释清廉守正。

心理误区四:事不关己的看客心理

案例:

2015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电网络公司兴业县分公司总经理梁声超,因2013年至2014年多次让下属用公款购买购物卡送礼,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事发前,他一直认为,“机关、事业单位贯彻执行规定比较严,我们企业打点擦边球不要紧”。

▍点评:

不把自己摆进去,纪律就会把你摆进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量到底的纪律尺子,上至高级干部,下到普通党员,不管是在党政机关工作,还是就职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不管是中央部门,还是村居组织、基层站所等,谁违反了都要受到严肃查处。铁规面前,绝无例外。

心理误区五:面子作崇的虚荣心理

案例:

2015年5月1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南赛乡派出所民警杨洪亮,安排8名朋友到扁鹊庙景区免费游玩,被县纪委暗访组逮个正着,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原本想在朋友面前“长长脸”,结果变成了结结实实地“打脸”。

还有种显摆,是用公款宴请私客,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敬老院院长孙慎伟就是这样的典型。2015年10月至12月,孙慎伟利用敬老院食堂,先后四次违规公款宴请同事和朋友。最终,他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退赔违纪款项。

▍点评:

“搞特权有面子”“揩公家的油有本事”,这些错误观念根本上反映了权力观、利益观、价值观的扭曲。党员干部要带好头,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坚持公私分明,特别是在与同学、朋友、亲戚的人情往

来中,要理清“公”“私”二字。不能为了满足虚荣,用公款消费给自己撑场面,否则势必触碰“红线”,为党纪所不容。

心理误区六:帮人办事的补偿心理

案例:

湖南省常德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武福曾作为援藏干部在西藏南部地区、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担任过县委书记。雪域高原艰苦环境的锻炼,本应成为卢武福的一笔精神财富,但卢武福却觉得自己吃了苦,应该要补偿回来,因而放纵自己,大搞权钱交易,追求奢靡享受,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点评:

“补偿亏欠”其实只是这些贪官自欺欺人的借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党性弱化、信仰缺失,漠视纪律规矩,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工作不是“等价交换”,不能斤斤计较职务、报酬、待遇,如果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摆在首要位置,不能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心态就会失衡,轨道就会偏离。

心理误区七:私欲膨胀的“天花板”心理

案例:

贪腐金额达上亿元的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自认为在魏县县委书记任上工作成绩很好,下一步应该到市里工作,但没想到被调去永年继续当县委书记,心有不甘,于是从那时起自己开始敛财。在永年县就任多年后,满以为能当市领导的边飞却被调到经济水平远不如永年县的大名县做县委书记。市领导的迷梦再次落空,他感觉很不满,大肆追求金钱利益。

▍点评:

贪官因“天花板”心理而走向贪腐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思想上放松了要求,放弃了原则与底线。假如把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理想狭义地定义在拥有权力的范畴,就陷入了“官本位”思想的泥沼。当个人晋升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狭隘认知占据上风,陷入“天花板”困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摆脱干部的“天花板”心理,必须彻底铲除“官本位”思想。干部手中的权力,当为民所用、为民谋利,党员干部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进退留转,方能稳住不乱,在现有岗位上实现价值、作出贡献。

心理误区八:擅权任性的放纵心理

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