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的异化

科学技术的异化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异化的范畴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

在科学技术方面,具体来说,是指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创生、发展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然而,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能实现的同时,出现了有悖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使自然界向着不利于甚至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演进。

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1)、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

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2)、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

(3)、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

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物化或者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即科学技术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力量,同科学技术劳动相对立的东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科学技术劳动、剥削和压迫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手段。

(4)、科学技术劳动与科学技术劳动者相异化。

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的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结果却使科学技术劳动者的生存遭到其束缚、限制和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二是想进一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结果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劳动成为人们谋生和谋利的手段,成为与动物的求生本能相似的活动,进而否定了人的本质;再者,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三是想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结果却出现了计算机战胜人类的事实,使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第四,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四是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进而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但是其结果是使人和自然关系紧张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黑格尔在哲学中引入异化的概念,用以说明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机制。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一词用于泛指精神实体作为主体自身的分而为二即自身对立化或产生自身的对立物。

他把这种对立化以及扬弃对立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作“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的过程。

费尔巴哈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批判中,他明确地宣称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异化概念,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科技异化思想。

早期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是私有制背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存在的种种消极的因素。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体现了这一思考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同人的异化。

然而,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只是停留于发泄道德学上的义愤,而是进而揭示了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个人之间自发的必然的联系。

因而,中后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应该从历史评价的维度上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是他们的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的根源、实质、表现开工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

“只有在一切科学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才导致异化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不到的”,然而,“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

科技异化成因与弱化途径研究

科技异化成因与弱化途径研究

科技异化成因与弱化途径研究科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进步。

从交通的便捷到信息的快速传播,从医疗水平的提升到娱乐方式的丰富,科技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科技异化。

所谓科技异化,指的是科技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其原本服务人类、造福人类的初衷,反而对人类自身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是危害。

那么,科技异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利益驱动是导致科技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例如,一些化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违规排放污染物,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经济利益,但却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同样,在互联网领域,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以实现商业价值,可能会侵犯用户的隐私,导致用户信息被滥用。

其次,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是科技异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尽管科技在不断进步,但我们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

在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比如,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我们对其长期影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使得这一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再者,科技的不合理应用也是导致异化的重要因素。

当科技被用于战争、犯罪等非法活动时,其危害是巨大的。

核武器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但也给人类带来了潜在的毁灭威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

此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技异化。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监管制度的缺失或执行不力,使得一些科技企业能够逃避责任,肆意妄为。

同时,社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短期利益的价值观,也促使科技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

浅谈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浅谈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浅谈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可以用来发展生产,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随着工具理性的一脉独张,它也会变成生产力和社会畸形发展的原因。

如何防止科技对人的压抑和对大自然的破坏,使科技的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融洽一致,成为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科技异化”是指破坏了“科技至真本性”,使得科学技术脱离了其本性。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科技本身并不导致科技异化,关键在于应用科技的过程.“科技异化"与“异化劳动"相类似,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

是人与科技产品相异化,如:核武器;2。

是人与自然生态相异化;如:“变性者”;3.是人与自身存在相异化,如:“沉醉异己而不知归路”;4.是人与社会关系相异化,如:“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

谈到科学技术的异化,就不能不涉及到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在西方的文化范式中,重工具、重手段的思想根深蒂固,文艺复兴运动的理性启蒙则使工具理性得以升腾,从而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工具理性的引导下,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西方世界完成了由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科技革命。

一方面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用科技成果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进化。

也正是在科学技术为人性,同时,也是为人类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背景下,科技由于其在工业和社会生活中取得的实用性效果受到了民众一致的接受和认可,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征,科学主义观念形成并且逐步深入人心,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一步步地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理解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理解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理解一、概念定义科学技术异化现象是指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原本用于改善人类生活、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人的初衷,产生出与人预期目标相反的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对人类生活、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等带来负面影响。

二、表现形式1.人类生活: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导致了人们对科技的过度依赖。

例如,现代通讯技术使得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过度关注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情感交流。

2.社会稳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但也导致了网络犯罪和信息泄露等问题。

3.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例如,工业化生产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原因分析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技术发展过快: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其掌控能力有限,难以预测其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2.价值观念影响: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科技对人类价值和伦理道德的挑战。

3.利益驱动:科技的发展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导致长期的生态和社会问题。

四、影响评估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影响因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而异。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科学技术异化现象将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科技风险评估和管理,提高公众对科技异化现象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五、应对策略为应对科学技术异化现象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建立科技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建立科技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新技术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2.促进科技与伦理的融合:在科技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伦理道德的关注和引导,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要求。

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技术异化现象是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滥用,导致技术逐渐脱离人的控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导力量。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使得人们对于机器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人们开始将机器视为劳动力的延伸,希望通过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逐渐超越了人的控制,使得人们成为了机器的奴隶,被机械化流水线所束缚。

这种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们变成了机器的操作者和工具,丧失了创造性和主动性,甚至出现了工作过度的问题。

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还可以追溯到信息化时代。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人们开始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娱乐消遣的主要工具。

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泄露和信息隐私等问题。

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对于真实生活的关注度下降,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这种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们对于技术的依赖程度过高,忽视了技术背后的风险和问题,对于技术的掌控和理解能力减弱。

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还可以追溯到现代消费社会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科技不断创新,推出了各种新产品和新技术。

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大量推出,人们渐渐成为了技术和商品的被动接受者。

人们开始盲目追求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了“换代迭代”的消费习惯。

这种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们的需求不断被满足,但也在无形中失去了对技术和产品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技术异化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主要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现代消费社会的崛起。

这些根源导致了人们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滥用,使技术逐渐脱离了人的控制。

为了解决技术异化问题,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控,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实现科技与人的和谐发展。

最新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

最新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

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目前, 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 科技异化现象随之凸显, 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

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深深的困扰着人类, 尤其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浪费等问题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应该对科技异化进行哲学的反思, 探寻消除科技异化的途径, 并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科技异化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 最终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科技异化的含义关于科技的异化的出处,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大致分为两个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技异化”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中“劳动异化”概念的借用和引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正如人用脑创造了上帝而受上帝支配一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工人创造了财富, 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用来支配和奴役工人, 这种财富的占有以致于劳动本身和人的本质都异化为与工人相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建立在费东巴哈哲学意义上的异化的基础之上的。

他赋予异化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可见,“异化”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现实的人, 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其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的客体成为外在力量, 反过来奴役、支配和统治主体本身。

因此,科技异化概念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其活动产物的科技之间的异化关系, 其主要含义为: 作为人的创造物, 科技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异己力量, 它导致了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 失去了生存意义上的终极关怀, 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 而成为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正如霍克海默所言, “人类已经被科学抛弃,……反过来人类为科学服务, 并且作为外在于科学的东西从属于科学。

由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而作的几点思考

由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而作的几点思考

由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而作的几点思考摘要: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是从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入手的。

通过对劳动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异化”的思想。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异化”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共产主义社会有无“科学技术异化”以及该异化的消解。

关键词:科学技术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异化的消解;一、“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关于科学技术异化的含义,我国的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伯鲁教授的观点。

他认为,所谓科学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技术活动及其技术系统转化成了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使人性扭曲或畸形发展的倾向”。

马克思所处的是一个工业大发展的的时代,这时机器化也成为一种趋势与潮流。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机器的使用上有很明显的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家的共产里的机器也愈发先进,愈发的不需要人的技术干预。

也正因为如此,机器对人的统治也就愈发的严重。

正常情况下,机器是由人来操作的,而且这些机器也都是人生产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机器控制却控制了人,工人成了机器的奴隶。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机器等科技成果逐渐就产生了一种反抗、敌对情绪以致对于工厂也产生抵触心理。

这个时候工人的劳动就不在是出于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这样就如同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时所说的那样:“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异化是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的应用这一原因所引起的。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资本就是为了增殖,其他的一切都要附属于这一条件。

资本家使用新机器既不是从工人的角度考虑,也不是从为社会开发新科技的角度考虑,而只是从他在竞争中的利润的角度考虑。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资料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资料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资料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人类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改善,生活回归更加舒适便捷。

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各种环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有些人对科技表现出来了盲目的崇拜,认为科技可以解决现如今出现的所有问题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得到解决。

这就表明人类文明成果与自然界之间已经出现日益强烈的对撞。

在错误科技观的影响之下,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也逐步延伸到了认了社会,出现了诸如人口、能源等方面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科技的对我们生活的改善使得人类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类本身的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们应该对科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异化现象进行哲学反思,探寻消除科技异化的方法,并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科技异化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最终实现科技与人类及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一、科技异化的基本内涵及其集中表现简单地说,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异化就是由于不当使用科技成果给人类和人类社会造成恶性后果的问题。

具体地说来,科技对人和自然界的异化伴随着人类技术革命发展的每一步和每一个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技对人的极大满足,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页发展到了历史的极致--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这人类生存空间的丧失;内燃机的发明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却使人其变得喧嚣和狭窄;核能的发现使人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却使人始生存在核武器和核泄漏的阴霾之中;生物转基因的成功应用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食物,却降低了食物的质量。

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的生活,却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更多危机。

科学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时候,也让我们进入了无边的虚无。

正如《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中所提到的:科学技术成就已把我们和这个星球带入前途暗淡、危机四伏的境地。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科技异化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导致的一种现象,即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科技异化既是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也是科技带来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科技异化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化解科技异化的可能路径。

一、科技异化的原因1.人与科技之间的差距:科技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人与科技之间的差距加大。

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人们无法跟上科技的脚步,使得人与科技之间的差距加大。

人们在使用科技产品时,无法完全掌握其操作方式,使得科技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累赘。

2.科技产品的普及:科技产品的普及使得人们与自然环境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与其他人交流,但这也导致了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并增加了人们与自然环境的疏远感。

二、科技异化的影响1.人与自然关系的疏远: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人们更多地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

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减少,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远。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交方式,例如社交媒体和网络交流。

虽然科技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减少,人们更多地生活在虚拟的关系网络中。

三、化解科技异化的路径1.提高科技素养:通过提高科技素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技产品。

政府应加强科技教育,提高人们的科技素养水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减少科技异化的发生。

2.倡导面对面交流:政府和社会应倡导面对面交流,鼓励人们通过面对面交流来沟通。

通过面对面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

3.推动可持续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的需求为导向,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政府应制定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政策,推动科技的绿色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科技异化是科技带来的问题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关于科技异化的思考

关于科技异化的思考
本文从科技异化的概念着手,指出科技在帮助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其异化现象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潜在危机。科技异化表现为科技成果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人为加速被实践主体人控制的现象,这不利于人类和自然的发展。虽然文档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设立科技监督部门、坚持适度原则等解决途径,以力求使科技回归人性,实现科技的终极关怀,但并未具体展开科技异化的实例。因此,为了更深入理解科技异化,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如过度依赖科技导致的社交障碍、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是科技异化的具体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理解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理解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理解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是指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由于被部分人或组织利用,导致将科学技术从为人类服务转变为压迫、剥削人类的工具的现象。

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的被动性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在相对便利的生活条件下过于依赖科技,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变得越来越被动。

2. 生产方式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过程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人与工作的关系逐渐变为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劳动者面临着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时间延长等问题。

3. 资本主义的异化:科技的应用常常导致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科技和资本的结合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更加迅猛地扩张,资本积累不断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4. 文化和环境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5. 科学技术的军备化: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被军事利益利用,导致军备竞赛和战争的加剧,对和平和全球安全造成威胁。

对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背
后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思考如何将科学技术发展引导到符合人类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上。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摘要: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

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

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又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桎梏。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

1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

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

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

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2005年7月第21卷 第3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ul.2005Vol.21 No.3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3邢广桥,吴 夺,王 新(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

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就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

传统的科技观误把科技的社会属性看作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发现科技的自然属性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 科技异化;科技的自然属性;科技的社会属性〔中图分类号〕G 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5)03000103 3本文是A 类课题(项目编号:04014)“关于科学技术适度发展研究”的成果之一,得到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的资助。

〔收稿日期〕20050420〔作者简介〕邢广桥(1971—),男,安徽明光人,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2级硕士研究生。

吴 夺(1979—),男,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王 新(1973—),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一、什么是科技的异化“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 ,具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之意;德语“异化”(entf remdung )由动词entfremden 变化而来,有“分离、疏远、陌生化”等含义。

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在翻译《圣经》时从希腊文《新约全书》移植到新高地德语中的,用来意指疏远上帝、不信神、无知。

把异化一词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黑格尔用它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

马克思科技异化思想

马克思科技异化思想

•科技异化思想概述•马克思的科技异化思想•科技异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科技异化的解决途径•马克思科技异化思想的现实意义目录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的产品、工具、机器等,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人的控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思想、价值观和生存环境,使人的本质发生变异。

科技异化源于人们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追求,导致技术对人的生活、社会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科技异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相矛盾。

科技异化的定义科技异化的发展历程科技异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在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时,提出了“机械怪物”、“赤贫者”等概念来描述科技异化的现象。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科技异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

当代的科技异化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科技异化的研究现状当前,科技异化研究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批判转向对整个社会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从单纯的理论分析转向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

一些学者提出了“技术反思”、“技术批判理论”、“技术人文主义”等理论观点,探讨如何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另外,一些实践性的研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政策制定、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式减轻和避免科技异化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对科技异化的认识科技异化的定义01科技异化的表现02科技异化的根源03时代背景理论背景马克思科技异化思想的形成背景劳动与资本的矛盾马克思科技异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人的本质的异化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010203生产力提升经济结构变革劳动力市场变化环境破坏科技异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调整科技政策,减少科技异化科技政策的制定应注重人文关怀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应考虑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需求和福祉。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科技异化是指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过程中,与人类的自然本性和社会需求发生冲突,造成人与科技的脱节和对科技的依赖过度的现象。

科技异化的存在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科技异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原因和化解路径进行探究。

科技异化指的是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新形态的矛盾。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依赖,但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科技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对科技的使用过度依赖,缺乏对科技的理解和批判能力;二是科技使得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却被科技忽略了;三是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导致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人类关系的异化。

科技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科技的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社会对科技的盲目追求和滥用使得科技变得异化。

二是科技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密切,科技依赖于利润驱动的动力,往往会忽视人类的真正需求。

三是科技的发展是一种非线性现象,人们往往无法在发展初期预见到后果,导致了科技的滥用问题。

为了解决科技异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一是加强科技教育和理论研究,提高人们对科技的理解和判断力。

科技教育不仅是让人们学会使用科技,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去思考和评估科技的发展方向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是加强科技和社会伦理的结合,推动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价值的平衡。

科技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导向,而不是单纯追求科技的创新和利润。

三是加强科技与社会的对话和参与,建立科技决策的民主参与机制。

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生活方式,应该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科技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发展。

科技异化是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本性和需求产生冲突,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化解科技异化现象,我们应该加强科技教育、推动科技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建立科技决策的民主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使科技的发展真正为人类服务。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和进步,但与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科技异化现象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科技异化指的是科技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疏离和扭曲,导致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不再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成为了人们的敌人而非朋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技异化的原因及其化解路径,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科技异化现象的原因1. 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变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被科技带来的便利所围绕,但同时也失去了原始生活的纯粹性与原始性。

这种变迁导致了人们与自然的疏离,进而产生了科技与人的疏离感。

2. 科技产品单一化在市场上,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但其中大部分产品的功能和设计都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这导致了科技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单一和枯燥。

长时间使用这些科技产品,人们会对科技感到厌倦和疏离,产生异化感。

3. 技术应用的风险与副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隐患和副作用。

电子产品的辐射、网络信息的泄露等问题,让人们开始怀疑科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导致科技与人的关系变得紧张和不安。

1. 科技教育的推广科技教育是科技与人关系和谐的基础。

通过科技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科技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科技教育也能够提醒人们,在使用科技产品时要注意安全和合理使用,避免科技的负面影响。

2. 科技产品的多样化设计为了避免科技产品单一化带来的异化感,科技公司和设计师应该注重产品的多样化设计。

科技产品应该更加符合人们的个性需求,注重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和创新性,让人们在使用科技产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欢乐和愉悦感。

3. 科技伦理意识的培养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科技伦理的培养。

人们在科技使用中要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感和伦理意识,遵守科技的使用规范,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滥用科技等行为,从而使科技发展更加人性化和社会化。

科学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

然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

在异化状态下,技术日益超出人类控制的范围,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而成为支配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在力量,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2、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1)科学技术异化对自然地作用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球上自然资源体系。

早期空调的发明和使用本是为使人类生活空间更加清凉,最终却异化为使人类共同生活在更热的环境中的一个原因。

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也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2)科学技术异化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和行为世界发生了异化。

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像凶猛的洪水铺天盖地般涌入人们的生活,人类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繁杂的信息容易使人麻木,细腻的感情变成信息后也常常为人所忽视。

人类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

这时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现代机器大工业中自动化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工人成为机器的零件盒奴隶。

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浅析高科技异化根源

浅析高科技异化根源

以 “ 具理 性”又 叫 “ 工 功效 理性 ”或 者说 “ 率理性 ” 效 。工具
人本 主义学者 们把 高科技 异化 的祸根 归结为 高科技 自身 , 理 性 把 理 性 的 作 用 完 全 变 成 了 一 种 使 人 能 够 统 治 自 然 的 知 识
认 为 正 是 高 科 技 自己 导 致 了高 科 技 异 化 。 高 科 技 视 为 社 会 动 形 式 , 追 求 事 物 的 最 大 功 效 , 为 人 的 某 种 功 利 的 实 现 服 务 , 把
三 社 会 的根源分 析
1社 会 发 展 的 需 求 趋 势 导 致 .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求 趋 势 无 疑 是 其 社 会 根 源 的 重 要 因素 之 一 ,
主要代表马尔库塞 和哈贝马斯把高科技 异化的根源统统 归结为
“ 达 工 业 社 会 或 晚 期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一 种 新 的 统 治 形 式 和 意 发
识 形 态 , 为 科 学 之 所 以 异 化 主 要 是 科 学 技 术 的 消 极 的 社 会 功 毕 竟 高科 技 本 身 的 自然 属 性 不 是 导 致 高科 技 异 化 的 重 要 原 因 。 认 能 方 面 ,并 从 技 术 与 理 论 、科 技 与 统 治 、科 技 与 意 识 形 态 、科 高科技之 所 以为 人类所创 造发 明 , 归根结 底还是 因为 它要为人 技 与 人 的 未 来 等 方 面 来 剖 析 科 技 异 化 ” 。 类 服 务 ,要 为 人 类 社 会 服 务 。每 个 时 期 的 社 会 发 展 状 况 不 同 ,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学 者 们 对 科 技 异 化 的根 源 分 析 主 要 是 从 对 传 所 需 要 的 高 科 技 服 务 也 就 不 一 样 。“ 克 海 默 认 为 :并 不 是 科 霍 统 科 技 观 的 扬 弃 和 对 后 现 代 科 技 观 的 肯 定 上 。 要 讨 论 日益 发 学 技 术 本 身 , 在 于 那 些 阻 碍 科 学 发 展 并 与 内 在 于 科 学 中 的 理 主 而 展 的 高 科 技 对 生 态 环 境 的 摧 残 , 达 的 工 业 社 会 科 技 已 经 造 成 性 成 分 格 格 不 入 的 社 会 条 件 ” 发 。 环 境 恶 化 , 发 大 量 的 疾 病 肆 虐 。 且 把 科 技 异 化 的 根 源 主 要 引 并 像 因 社 会 发 展 需 求 而 导 致 的 科 技 异 化 随 处 而 见 , 一 个 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7月第21卷 第3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ul.2005Vol.21 No.3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3邢广桥,吴 夺,王 新(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

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就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

传统的科技观误把科技的社会属性看作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发现科技的自然属性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 科技异化;科技的自然属性;科技的社会属性〔中图分类号〕G 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5)03000103 3本文是A 类课题(项目编号:04014)“关于科学技术适度发展研究”的成果之一,得到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的资助。

〔收稿日期〕20050420〔作者简介〕邢广桥(1971—),男,安徽明光人,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2级硕士研究生。

吴 夺(1979—),男,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王 新(1973—),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一、什么是科技的异化“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 ,具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之意;德语“异化”(entf remdung )由动词entfremden 变化而来,有“分离、疏远、陌生化”等含义。

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在翻译《圣经》时从希腊文《新约全书》移植到新高地德语中的,用来意指疏远上帝、不信神、无知。

把异化一词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黑格尔用它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

然而,黑格尔仍是在该词固有的基本含义上,在外化和分离的意义上来使用它的。

只是到了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1]此后,异化的这种哲学解释,逐渐被学术界认同。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一般认为,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

”[2]关于科技的异化,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大体相近,大都是建立在费东巴哈哲学意义上的异化的基础之上的。

一种观点认为,科技的异化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

”[3]另一种观点认为,科技的异化是指,“按照人的愿望形成的技术的体系,一旦存在,也就开始具有自主性。

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开始违背人的意志,变成反对人的力量。

这就是技术的异化。

”[4]总之,科技的异化,就是指对人类来说,科技作用的非正常化、畸形化或者病态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形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

在这声势浩大的科技潮流中,科技这柄“双刃剑”的正面作用无疑得到了空前的彰显,但与此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得到了凸现。

由此,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大有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的趋势。

科技与伦理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是科技异化的直接后果。

科技的异化,集中表现在科技对自然的异化、科技对社会的异化以及科技对人的异化这三方面。

正如舒尔曼所指出的,人们“在技术发展中首先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异化,然后感受到人与其文化和环境的异化,最后是人与人性本身的异化。

”[5](4)二、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1、对科技异化根源的传统认识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科技异化的种种表现很早就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为了应对科技的异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不可否认,现有的科技观在探寻科技异化的原因和如何克服科技异化的征程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从总体上来看,现有的科技观不够成熟。

虽然它发现了科技异化的“病症”,但对“病因”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全面准确,大都是从科技的社会属性这个角度进行的,把科技异化的主要责任归于主体对科技的不恰当应用,强调如何规约应用科技的行为,轻视甚至忽视了科技的自然属性,对科技本身固有的缺陷关注不够,没有看到科技自身也是导致科技异化的重要根源,因而不能开出对症下药的有效“药方”。

2、正确地认识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科技发生异化,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强调科技异化的主观原因,轻视甚至忽视科技异化的客观原因,认为科技异化的根源主要在于科技应用的主体对科技的不恰当的应用(滥用和恶用),在于科技的社会属性,而不在于科技的自然属性。

科技本身没有罪过,罪过在人。

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科技乐观主义。

本文认为上述观点难以成立,值得商榷,理由是:第一,按照这种逻辑推理,我们还可以推理出,科技所起的正面作用是主体人对科技的正确运用,而不是科技本身在起作用,科技本身没有功劳。

显然,这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相矛盾。

矛盾的出现,说明此种逻辑的错误。

第二,科技发生异化,虽然科技的社会属性也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在于科技的自然属性。

科技的自然属性是指科技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所具有的属性,也叫做科技的客观属性。

科技的社会属性是指科技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支配下体现人的目的的一种属性,也叫做科技的主观属性。

科技发生异化,固然有科技的社会属性方面的因素,有科技应用的主体对科技误用、滥用和恶用的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科技的自然属性。

首先,科技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利弊共存性。

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一个整体,绝对是好的或绝对是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作为人的创造物的科技也是如此。

“就像任何药物即可治病又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一样,完全没有负效应的技术是没有的”。

[2]“因此,从客观上讲,不存在什么绝对安全的技术或者无公害的技术,技术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是相伴而生的,技术价值的正负效应具有共存性。

”[2]也就是说,科技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而不只是有利无害的“单刃剑”,因此,即使人们按照良好的愿望去使用科技,其负面作用也会同时产生。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曾指出,包括以“消解”自然界报复为目标的技术在内的一切技术都是有缺陷的。

随着自然界某一报复现象的克服,新的报复又将开始。

这只不过是转嫁危机的权宜之计。

因而,任何技术都将对自然造成破坏,从而对人造成危害。

这与科技由谁来使用,如何使用无关。

[6]其次,科技自然属性的“弊”的一面,为恶用和滥用提供了可能性。

科技自然属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三点:“其一,现代技术(科技)具有较强的进攻性。

它们是用来打乱自然界的秩序,实现人对自然界的统治的”“其二,现代技术(科技)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扩散性。

由于现代技术的功能日益强大和复杂化,其有益于人类的正面影响空前增长,其负面影响也随之变得无孔不入。

”“其三,现代技术(科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现代技术发展在很多方面的确体现出按自身需要运行的特点,其后果往往超出人们的事先预测和想象。

”[7](36-38)由于现代现代技术(科技)具有较强的进攻性,所以,一旦它被应用于战争,就会产生极强的杀伤力。

“尽管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武器,但是原始社会以石砾与棍棒为武器的战争,中世纪骑士的刀光剑影之战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与当代毁灭人类的核战争、生物战争、信息战争怎能相提并论?……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升级,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8]由于现代技术(科技)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扩散性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所以,即使我们善用科技,也难免会出现科技异化的现象。

“技术是合自然与反自然、合目的与反目的的矛盾统一体,技术异化是其本质上所固有的。

具体地说,这与技术的不确定性有关。

”[9]可以说,科技异化是科技发展到现当代所特有的现象,“我们无法想象在原始社会有臭氧破坏、水污染、垃圾公害等社会问题,也不能设想封建社会会有核威胁。

”[8]再次,科技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不对称性。

也就是说,在科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科技自然属性的表现程度远远大于其社会属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自近现代科技诞生以来,科技的恶用和滥用次数不多,主要表现为二次世界大战和几次区域性的战争,误用的情况也为数甚少。

科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处在善用的状态之中的。

尽管如此,科技的负面影响仍然由小到大,科技的异化依然有增第21卷第3期邢广桥,吴 夺,王 新: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3无减。

究其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自然属性使然,与科技的社会属性关系不大。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并不决定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制度下才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至少是一种天真的看法。

”[10](253)“我们期望科技尽其所能实现其正面价值,但其‘负面’效应并未因‘社会主义’的运用方式而根本减少。

”[11](291)比如说,无论是美国人、德国人还是中国人、日本人,使用轿车的目的都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出行,提高办事效率。

但由于使用轿车的人越来越多,道路就显得越来越来窄,交通事故也就在所难免;由于使用轿车的人越来越多,排放的尾气就越来越多,这不但带来普通的大气污染,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健康,而且还能引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也就是说,科技的异化主要是在善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如,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12](127)就是人们在善用科技时不知不觉产生的。

当代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也是人们在善用科技的过程中始料不及的。

既然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是科技的自然属性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那么,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不仅要千方百计地禁止科技的滥用和恶用,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对科技自身的发展进行必要而又适当地限制和引导。

这就需要树立和落实科技的适度发展观,使科技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都限制在不影响人类持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1] 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74.[2] 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3] 李桂花.科技异化和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1):84.[4] 贾星客等.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科技哲学,2004,(6):37.[5] 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6] 许良.技术的不可承受之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12.[7] 王前.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8] 史兆光.“双刃剑”片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8.[9] 张黎夫.技术批判之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4,(3):50-52.[10]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科学出版社,1999.[11] 吴文新.科技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学沉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陈凡,李兆友.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黎 草)The Source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DissimilationXIN G Guang2qiao,WU Duo,WAN G Xin(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henomen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simila2 tion grows from covert to overt,which imposes a great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o solve this prob2 lem effectively,it is essential to find out its source.The traditional view mistook the social attribute as its main cause. However,through logical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we find that the natural attribute is the real main cause of sci2 ence and technology dissimilation.K ey w 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similation;the natural attrib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ocial attrib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