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合集下载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评估与防治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评估与防治
土层中地下水位的降落,有效应力的降低造成固结压密而引起地面沉
降。这类地面沉降多为区域性的,在一定条件下随沉降伴生地裂缝。 洞穴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地下采掘洞穴塌陷,塌陷的范围局限于洞穴 和地下洞室的影响带。 (1)区域性地面沉降 (2)岩溶塌陷地面沉降 (3)地下采空区塌陷地面沉降
主要危害
(1)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会造成建筑物的直接破坏,如 房屋、桥梁破裂跨塌,地下管道、通道的断裂和破损 等。
S黏1ave0 •Dp•H
① ②黏 粉土 细1砂2,m,15现m地下S水位黏地表D下pE1•0mH
③粉质黏土,27m。15年S后水位S地黏 表下4S0m砂
④细中砂,7m
⑤粉质黏土,18m
⑥黏质粉土,7m
⑦页岩,50m
水 压 力 为 : 1tf/㎡ =10kPa=0.01Mpa

1 层 沉 降 量 : S1
地层资料及有关参数 表 6.5.3.1
层序 岩性 层 厚 层底埋 物理力学指标
备注
(m) 深(m) g (kN / m 3 ) e
a (MPa -1 ) E(MP
a)
1
粉土
12
12
18
086 0.332
5.6 目 前 地 下
2
粉细砂 15
27
17.5
12.0 水 位 为 地
3
黏 质 粉 27
54
18.6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压密可以认为是一维的。压密的时间延滞将随土层的透水性而
u 异。此压密过程一般仍近似采用Terzaghif 的经典固结方程表示,即:
p(suf)(uw 讲-u 义f)
u t
c0
2u z 2
8.2.3 地面沉降预测及估算方法 1.预测地面沉降的前提条件 (1) 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压缩层和含水层。 (2)进行室内外测试,取得抽水压密试验,渗透试验、前期固结试验、流变试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规律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规律

贵州沿河一村庄发生地陷,村民跌入深坑失踪
2008年8月11日, 贵州沿河自治县 谯家镇韩家村桃 子坪发生一起地 面塌陷,造成一 人失踪,3间民 房及2亩耕地损 毁,危及附近农 户9户38人,房 屋24间。
2、损毁铁路、公路和水利设施
西安70米长路面塌陷,9辆货运汽车掉进 深约3米、长约70米的坑中附近群众以为 地震
基于SPOT-5图像解译的唐山市煤矿采矿沉陷区分布图 (李成尊等,2006)
二、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
1. 按地面变形的形式分类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渗透变形

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2.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类
内动力地面变形:地震裂缝、地震塌陷、构造地裂缝、火山地面变形等
水动力地面变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面变形,如由江河湖海波浪和 水流冲蚀而形成的库岸再造、岩溶水动态变化造成的岩溶塌陷、过量开采 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坡面流引起的地面冲刷等
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一号线地 面塌陷事故,造成75米的路面陷落 了15米,正在行驶的十一辆汽车包 括一辆公交车陷入坑内,17人死亡, 4人失踪。
我国东部岩溶区,铁路4010 公里,岩溶塌陷376处,近十 年间中断车1860小时,颠覆 列车3次。
3、引发矿井水患
2009年7月22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鑫永丰煤矿发生采空区地面塌陷,形成面积 约3000m2、深10余米的塌坑,由于正值降雨,水与流沙大量涌入坑内,使 矿井淹没,23名当班矿工被困井下。地ຫໍສະໝຸດ 面沉西安大雁塔




无锡市
地面塌陷
地裂缝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人为因素已经成为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二) 共生现象 岩溶地区在自然和人为因
素作用下除产生塌陷外,还可由于自身所具有 的条件出现与之共生的地面变形现象,如沉陷 和地裂。它们与塌陷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而 是与塌陷不同的另一类变形现象,认识它对于 区别塌陷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造运动形成的地裂可偶见外,较常见的是岩溶地区的红粘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而产生的地裂, 并常使建筑物开裂损坏。另一类地裂是由于地面沉降而引 起的,伴随地面沉降而出现和分布。沉降愈强烈,地裂也 愈密集,其延伸长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如江西乐平 花亭锰矿在放水试验时伴随降出现地裂150多条,最大长度 160米,可见最深2米。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 点及其防治措施
2009年 22日是第40个 世界地球日”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日子里,人 们都希望能减少日渐增多的地质灾害。中国是世界 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 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着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滑坡和泥石流是人们少见的地 质灾害,但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就比较常见。
1.4 岩溶塌陷的分布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 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 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 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给人类或物质财富带来严重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地裂缝、软土变形、滑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砂土液化、崩塌等,下面将5个主要影响地铁施工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

1.1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活动性断裂是指近期正在活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

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产生的断裂错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地铁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地铁隧道通过断裂带的围岩稳定性差,支护措施如不到位,容易发生塌方。

活动性断裂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害结果:造成地铁隧道沉降、塌方、透水等。

1.2 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的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

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上海、天津、台北、太原等最大累计地面沉降已超过2 m。

地面沉降是地铁建设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面坍塌事故,危害结果:造成地铁建筑不均匀下沉,地铁盾构断裂,铁轨扭曲,地铁隧道透水,基坑与路面坍塌等。

滑移或不均匀下沉,基础悬浮等,以及地铁隧道透水。

1.3滑坡与泥石流滑坡是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作整体性下滑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为山地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按成因泥石流分为自然泥石和人为流泥石流,如山西尾砂矿溃坝特大安全事故就是人为泥石流。

滑坡与泥石流均具有突然性与破坏力大的特点,滑坡与泥石流主要对地铁车站施工造成威胁。

1.4流砂、管涌流砂和管涌是渗透变形的两种形式,均属于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流砂多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而细的粉、细砂中,其表现形式是所有颗粒同时从似于管状通道被渗透水冲走。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被带出,逐渐形成管形通道,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地质灾害简介

地质灾害简介

地质灾害简介地质灾害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目录编辑本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编辑本段基本分类主要分类方法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介绍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火山喷发前、喷发过程中形成。
2. 非构造成因
不同地区由于其地质结构与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地 面沉降的范围与沉降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地面沉降 的面积较大,沉降速率多在80mm/a以上。
二、分布特征
分布:平原、盆地的大城市和油气开发区 沉降速度:几~几十厘米/年。 沉降量:几米~近十米。
我国的地面沉降区
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上海、天津、 沧州等) 小型河流三角洲区(福州、湛江、宁波等) 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北京、保定、郑 州等) 山间盆地和河流区(西安、太原、运城等)
北京市的地面沉降(最大速率):
1966年以前:缓慢形成,2~5mm/a。 1966~1973年,加速,10mm/a。 1973~1981年,快速发展,50mm/a。 1981年以后,下沉减缓,29mm/a。 196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70年代中期猛增。
2. 地下油气开采
开采油气造成地下压力亏损,引起地 面沉降。
三、形成机制
(一)形成的地质条件 (a)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 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质粉砂 粉砂 细砂 粗砂 砾石 (b)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近代河流冲积环 境模式
近代三角洲平原 沉积环境模式
断陷盆地沉积环 境模式:临海式 断陷盆地;内陆 式断陷盆地
(二)地面沉降的致因
如加州的长滩市的地面沉降量达9 米。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都出现地 面沉降。
3. 人类工程
地面建筑物增多,负荷过重。 地下隧道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1173~1185年,建 至3层,塔发生倾斜。 1274~1284年,建 至7层,塔斜增加。 1350年,塔建成, 塔顶偏离中心1.5m。

4. 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

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

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

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

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

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

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

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2)地基基础措施
①当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浅基,充分利用上覆性能较好的土层为 持力层或使基底与洞体间保留相当厚度的完好岩体。 ②当以岩石作持力层时,局部加深基础,通过钻孔灌注桩或墩穿过 单个洞体,使基础荷载传递到下部完好的岩体上 ③对已外露的浅埋洞隙,可采用挖填置换,清理洞隙后以碎石或混 凝土回填。当洞体深度较大,而两侧岩体完好,可挖填至一定深度,回 填体断面呈倒梯形,对有地下水活动的洞体,应回填反滤层并留有水流 排泄之通道。 ④当顶板薄、跨度大时,可在洞底设置附加支撑以减少洞跨,也可 加固洞顶,用浆砌块石嵌补洞顶岩体及洞隙边坡。 ⑤当洞体开口较小,开挖清理困难时,可用灌浆填塞,灌填材料视 要求而定,可选用砂石砂浆或混凝土,也可用小压力灌浆法加固基底下 一定厚度的溶隙及破碎岩体。
1986年.广西忻城大塘乡遭遇春旱,地下水位下降 产生了40多个塌陷,4月底一场大雨后,塌陷增至140多 个,使两幢房屋倾倒,地面多处裂缝。村舍变电所场地 开挖后,雨水蓄积渗入,也导致地面塌陷。
3.河水涨落致地面塌陷 岩溶裂隙、洞穴管道中的地下水与附近河水相通时, 随着河水位的升降,横向发育的岩溶裂隙、管道中的地下 水位也随之升降,这种作用也可导致地面的塌陷。 广西都安县位于红水河岸的一段公路,由于受河水涨 落影响,公路路面上发生了塌陷。
4.2 地面塌陷分类
根据地面塌陷成因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①自然地面塌陷;②人为地面塌陷;③复合型(自 然——人为)塌陷。 根据塌陷区是否在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发育地段分为: ①岩溶地面塌陷;②非岩溶地面塌陷。 按塌陷坑数量分为:塌陷坑大于100个者为巨型塌陷、 50~100个者为大型塌陷、10~50个者为中型塌陷、小于 10个者为小型塌陷。 在各类地面塌陷中,我国以岩溶地区塌陷分布最广, 已有22个省(区)发生此类地面塌陷,危害最重。矿山采空 区地面塌陷的分布和危害仅次于岩溶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一、地质灾害基本类型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作用下引发的,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一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可划分为12类48种,即(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断层错动;(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5)城市地质灾害:地基与基坑变形、弃土垃圾堆积;(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7)海岸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12)水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

贵州省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爆炸、突水、冒顶、塌方;水土流失、石漠化;塌岸、渗漏浸没;弃土垃圾堆积、地下水质污染、膨胀土胀缩、河水漏失、地方病等18种。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地面沉降等六种地质灾害是当前重点研究防治的对象。

二、地质灾害基本概念及特征1、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体,失去稳定,向下倾倒、翻滚、就地堆放的现象。

呈倒石锥状,结构松散、零乱。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的影响,而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分散向下运动的现象。

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坡角大于软弱面倾角时最易发生。

物质可为松散层、软质岩石、硬质岩石。

一个完整的滑坡应具有滑动面(滑床)、滑坡面裂缝和台阶、后缘和侧缘滑壁、裂缝及前缘鼓丘。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精品课件
广西合山电厂灰场塌陷 1999年5月6日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 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 埋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 等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 基。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 气降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 或墩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 及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地质灾害概述(二)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主讲人:赵其华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精品课件四.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指在人为和自然地质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 体中洞穴顶部向下断错坍塌,形成塌陷坑、塌陷洞、塌陷槽 的一种地质现象。
4.1 地面塌陷成因
地面塌陷,实质上是岩、土体内洞穴的抗塌力(洞穴顶 部支撑力)小于致塌力的结果。
精品课件
5.荷载导致地面塌陷
在有隐伏洞穴部位上人为增载(建筑物荷载、人 为堆积荷载等),当这些外部荷载超过洞穴拱顶的承受能 力时,将引起洞穴直接受压破坏,从而致使地面塌陷。
6.矿山采空致地面塌陷
地下采掘活动形成的采空区,其上方岩、土体 失去支撑,导致地面塌陷。这种由于矿山采动引起地面 塌陷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此类地面塌陷在许多矿区 都有发生,并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即损坏交通设施、 水利设施、建筑物、道路、农田等,甚至引起山体滑坡 和崩塌。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详解演示文稿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详解演示文稿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详解演示文 稿
目前一页\总数五十八页\编于十九点
优选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
目前二页\总数五十八页\编于十九点
一、概述
•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定义
广义:指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生变形
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和(或)人员伤亡的现象和过程。
如,构造运动引起的山地台升和盆地下沉;抽取地下水、开采地 下矿产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塌陷等。 狭义: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以地面垂直变形破坏或地 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
目前十三页\总数五十八页\编于十九点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到 2003 年 地 面 沉 降 面积已达到 93,855km2 ,形 成长 三角、华北平原、和
汾渭盆地等地面
沉降灾害严重区。
目前十四页\总数五十八页\编于十九点
泾渭分明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现在已经分不清楚那条河流的清与浊了,同流合污了。
Q
Q =Q 1+Q 2+Q 3
Q1
Q2
Q3
不同的开采布局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目前四十二页\总数五十八页\编于十九点
六、地面沉降的主要特点
区域易发性—三大区, 回忆
时间累进性-上海1921年
过程渐变性-累计才能显出,但稍一留心
,还是会发现许多细节:穿过城区的京沪铁路, 由于地面沉降,铁轨下面需要年年垫石,市区里
室了。 8.桩基础负摩擦,降低桩承载力-以后《基础工程》详细

不均匀沉降危害更大,造成房屋倾斜、开裂 、倒塌。
目前十九页\总数五十八页\编于十九点
地面不均匀沉降错断供水管道
建筑物受损
目前二十页\总数五十八页\编于十九点

七种灾害性地貌及其防治

七种灾害性地貌及其防治

七种灾害性地貌及其防治摘要:近些年来地貌灾害的频频发生,给我国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

常见的灾害性地貌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及火山活动。

本文就对这7种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做相应的的介绍,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灾害性地貌防治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它的主要类型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煤与瓦斯突出、火山活动等1。

鉴于我们的《地貌学原理》一书上未对地震、地裂缝与煤与瓦斯突出做相关介绍,所以,在此仅对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及火山活动这7种灾害性地貌做相应描述。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现对相关地貌做具体介绍:一.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崩塌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和崩塌方式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

山崩是山岳地区常发生的一种大规模崩塌现象,山崩时,大块崩落石块和小颗粒散落岩屑同时进行,崩塌体能达数十万立方米。

山崩常阻塞河流、毁坏森林和村镇。

河岸、湖岸或海岸的陡坡,由于河水、湖水或海岸的冲蚀,或地下水的潜蚀作用以及冰冻作用,再岸坡的水面位置常被掏空,使岸坡上部物体失去支柱而发生崩塌,称为塌岸。

散落是岩屑沿斜坡向下做滚动或跳跃式的连续运动。

2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在河南孟津县大柿树村就见山上的一些大石块从山顶滚落下来,速度非常快,不仅阻塞了上山的道路,还压断了山上仅存的几颗零零星星的树。

崩塌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崩积物崩塌、表层风化物、沉积物崩塌和基岩崩塌。

而按崩塌体的移动方式又可分为:散落型崩塌、滑动型崩塌和流动型崩塌。

对此不做过多描述。

崩塌形成的条件有:①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
严重,中段灾害次之,西段的破坏效应很不明显。(刘玉海, 1994) 剖面上,危害程度自下而上逐渐加强,累计破坏效应集中于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交接部位的地表浅部十几米深的范围 内。
3.灾害的渐进性
地裂缝灾害是因地裂缝的缓慢蠕动扩展而逐渐加 剧的。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和破坏程度日 益加重,最后可能导致房屋及建筑物的破坏和倒 塌。
1.定义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
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 的现象。
地裂缝一般产生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 与地面沉降不同,地裂缝的分布没有很强的区 域性规律,成因较多。
1968年7月25日,山东莒 县,郯城一带发生8.5级 强烈地震时,郯城某乡学 生李献玉的房内出现了地 裂缝,随即他被陷入缝 中,几次试图爬上来都没 有成功。正当他无可奈何 时,裂缝内突然喷涌出 水,一下子把他托出了水 面,他趁势爬了出来,安 然无恙。
形灾害区; 天山、昆仑山地震地面变形灾害区;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冻融塌陷灾害区; 青藏高原山地岩土冻融、地震塌陷灾害区。
地裂缝
主要内容
概述 地裂缝的特征 地裂缝的类型 中国地裂缝的分布 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 地裂缝的危害 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概述
三、地裂缝的类型
按形成的动力条件分类: 1. 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构造型) 2. 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非构造型)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 分布
主要内容
一. 概述 二.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 三. 中国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四. 地面塌陷 五. 地面沉降 六. 地裂缝
一、概述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定义 广义:指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埋 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 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基。 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气降 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或墩 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及 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现将地面塌陷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1.抽取地下水致地面塌陷
洞穴的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中,产生对洞穴顶板的 静水浮托力,当抽取地下水使之水位下降时,支撑洞顶岩、 土体的浮托力随之降低。此外,洞穴空腔与松散介质接触 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地下暗管道内的水流发生变化而产 生的温差效应,为此,出现了与抽取地下水同步发展的塌 陷现象。
江西省景德镇硬石岭火车站附近,1984年前居民饮用 水均抽取土层的潜水,未见地面塌陷。之后,距铁路50~ 500米附近的工厂掘成深达120米的机井8口,抽水量达4820 吨/天,水位下降至基底岩层面以下17~18米,最大30米, 于是在长3.72公里、宽0.5公用的范围内出现地面塌陷100多 个。塌陷使铁路行车中断、房屋变形、道路裂缝、农田和 果园遭到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昆明新机场岩溶强发育带中所见现象
在预报位置 kh411 : 一场降雪 后发生了 长6米、 宽2米、 深30公分 的长椭园 形塌陷。
2.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致地面塌陷
当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时,水在岩、土体内 的孔隙中运动,产生了一种垂向渗透力,改变了岩、土 体的力学性质。当渗透压力值达到一定强度时,岩、土 体结构遭到破坏,随着水流产生流土或管涌运移,进而 形成土洞,最后导致地面变形、塌陷。地表渗水包括: 河湖地表水、输水管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引起地表水、 工厂排污的化学污水和雨水等下渗。其中以雨水渗入致 塌最为常见,尤其是碳酸盐岩分布的岩溶地区,人为挖 掘的场地、机场、道路等降雨掺入后产生塌陷较为突出。
5.荷载导致地面塌陷
在有隐伏洞穴部位上人为增载(建筑物荷载、人为堆 积荷载等),当这些外部荷载超过洞穴拱顶的承受能力时, 将引起洞穴直接受压破坏,从而致使地面塌陷。
6.矿山采空致地面塌陷
地下采掘活动形成的采空区,其上方岩、土体失去 支撑,导致地面塌陷。这种由于矿山采动引起地面塌陷 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此类地面塌陷在许多矿区都有 发生,并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即损坏交通设施、水利 设施、建筑物、道路、农田等,甚至引起山体滑坡和崩 塌。
地质灾害综合讲解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四.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指在人为和自然地质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 体中洞穴顶部向下断错坍塌,形成塌陷坑、塌陷洞、塌陷槽 的一种地质现象。
4.1 地面塌陷成因
地面塌陷,实质上是岩、土体内洞穴的抗塌力(洞穴顶 部支撑力)小于致塌力的结果。
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复杂而种类繁多。归纳主要有①人 为因素:抽取地下水、坑道排水、突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 渗入、荷载及振动等;②自然因素:河流水位升降与地震等。
4.2 地面塌陷分类
根据地面塌陷成因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①自然地面塌陷;②人为地面塌陷;③复合型(自 然——人为)塌陷。
根据塌陷区是否在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发育地段分为:
①岩溶地面塌陷;②非岩溶地面塌陷。
按塌陷坑数量分为:塌陷坑大于100个者为巨型塌陷、 50~100个者为大型塌陷、10~50个者为中型塌陷、小于 10个者为小型塌陷。
(7)当采用桩(墩)基时,宜优先采用大直径墩基或嵌岩 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墩)以下相当桩(墩)径的3倍范围内,无倾斜或 水平状岩溶洞隙的浅层洞隙,可按冲剪条件验算顶板稳定;
2)桩(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无临空面或倾向临空面 的不利角度的裂隙面可按滑移条件验算其稳定;
3)应清除桩(墩)底面不稳定石芽及其间的充填物。嵌 岩深度应确保桩(墩)的稳定及其底部与岩体的良好接触。
广西都安县位于红水河岸的一段公路,由于受河水涨 落影响,公路路面上发生了塌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振动致地面塌陷
振动可引起砂质土的液化和粘质土由凝结状态发生液 化而成为溶胶或悬液(即触变现象)与失去液化能力(即失去 原有触变性的陈化现象),土体强度降低、抗塌力减弱, 在振动产生的波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下,可导致潜伏洞 穴的塌陷。
1986年.广西忻城大塘乡遭遇春旱,地下水位下降 产生了40多个塌陷,4月底一场大雨后,塌陷增至140多 个,使两幢房屋倾倒,地面多处裂缝。村舍变电所场地 开挖后,雨水蓄积渗入,也导致地面塌陷。
3.河水涨落致地面塌陷
岩溶裂隙、洞穴管道中的地下水与附近河水相通时, 随着河水位的升降,横向发育的岩溶裂隙、管道中的地下 水位也随之升降,这种作用也可导致地面的塌陷。
2.岩溶的处理
(1)地基不均性的处理:参考地基处理有关部分的内容。 (2)洞隙塌滑不稳定的处理
1)结构措施 在结构措施中,应选用有利于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并可适应小范 围塌落变位、整体性好的基础形式,如配筋的十字交叉条基筏基、箱基 等,同时采取必要的结构加强措施,如砖石结构加强圈梁设置、单层厂 房基础梁与柱连成整体,并加强柱间支撑系统等。 当洞隙深大,而两侧有可靠岩体时,可采用跨越结构,根据荷载及 跨度,可选用调整柱距,有足够支承的梁、板、拱及悬挑等方式。
在各类地面塌陷中,我国以岩溶地区塌陷分布最广, 已有22个省(区)发生此类地面塌陷,危害最重。矿山采空 区地面塌陷的分布和危害仅次于岩溶地面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区域
贵州构件厂抽水塌陷( 1993.5.2 (据岩溶所) )
云南乌东德岩溶洼地
广州地下通道施工造成 路面塌陷
广西合山电厂灰场塌陷 1999年5月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