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作品简介《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

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2、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3、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4、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

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三、剧情概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高中必修选修学案《哈姆雷特》导学案答案

高中必修选修学案《哈姆雷特》导学案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雷特》导学案答案【探究案】(第二课时)1.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

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

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

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3.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

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他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致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忽然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完整word)哈姆雷特导学案(教师)

(完整word)哈姆雷特导学案(教师)

第3课: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重点难点】1.能够知道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

2.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学法指导】诵读•讨论探究•点拨预习案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2.了解作品《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所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雷特导学案教师版

哈姆雷特导学案教师版

哈姆雷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生于1564年4月26日,卒于1616年4月26日。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著名的作品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一般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诗歌、历史剧和喜剧。

当时正值伊莎白女王执政的鼎盛时期,英国空前统一、强大,资本主义顺利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成了暂时的联盟,政治局势比较安定。

这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情绪,他歌颂友谊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第二时期(1601~1608),主要成就是悲剧。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

面对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动荡不安的现实,莎士比亚感到人文主义的理想难以实现。

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一系列悲剧,描写人文主义理想的爱情、友谊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愤怒抗议和猛烈抨击现实的黑暗。

第三时期(1609~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在理想同现实尖锐对立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莎士比亚不得不以乌托邦式的幻想来加以调和。

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剧本对黑暗的现实虽有所揭露,但都以宽恕和谅解作为主题,人物和背景富有传奇色彩,戏剧矛盾冲突的解决常借助于偶然的机缘巧合。

代表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导学案(最新稿附答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最新稿附答案)

第四册第3课《哈姆莱特》第1学时一、学习目标1.梳理结构,把握情节。

(重点)2.鉴赏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难点)二、学法指导1.通过分角色朗读,个人反复诵读,梳理结构,把握情节。

2.结合故事背景和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把握哈姆莱特艺术形象。

三、知识链接全剧剧情:《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莉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主题。

2.了解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

3.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知识链接】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辍学()酝酿()庇护()铿锵有力()悲怆()挑唆()忐忑()大腹便便()刚愎()专横()抵牾()脍炙人口()2、写出下列注音字的字形。

闻名xiá()迩声名quâ()起hóng ()沟cāng ()桑mâi()力迷wǎng ()跌dàng ()打hùn ()cuàn()位3近义词辨析质疑:提出疑问。

3哈姆莱特导学学案

3哈姆莱特导学学案

3.《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2、了解《哈姆莱特》剧情3、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4、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网Z+X+X+“【学习重点】目标3、4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 —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 —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教师版)

哈姆莱特(新授课)【学习主题】《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

2.体会课文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较系统的思想形态是和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14世纪下半叶,新兴资产阶级在欧洲历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批自由劳动力。

而当时生产的主力军却是中世纪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他们被禁锢在马克思所说的“动物式的”世袭等级制度的最底层,还没有获得真正的人身自由。

要解放出自由劳动力,就得重新肯定人的价值。

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大规模思想文化运动在欧洲兴起。

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兴起的、很快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诞生。

人本主义所追求的就是通过人文科学,以笔和舌为武器,在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大力赞美和宣扬人的伟大、尊严、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中就有一段对人的精彩赞颂:“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是多么像天使!论了解是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人本主义者对人的伟大与神圣的歌颂,对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然本性的渴望和追求。

(推荐)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哈姆雷特

(推荐)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哈姆雷特

应县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039必修四·《哈姆雷特》编写:唐志强审核:马天敏课型:预习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熟读课文,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研习戏剧冲突。

3.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学习重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熟读课文,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研习戏剧冲突。

【学习难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研读,梳理归纳。

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

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

二.【知识链接】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的作品,使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充分,艺术性也最高。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著名的作品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一般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诗歌、历史剧和喜剧。

当时正值伊莎白女王执政的鼎盛时期,英国空前统一、强大,资本主义顺利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成了暂时的联盟,政治局势比较安定。

这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情绪,他歌颂友谊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第二时期(1601~1608),主要成就是悲剧。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把握剧情,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以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提示与建议:了解全剧剧情,揣摩人物语言,理解剧本主题。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剧情简介《哈姆莱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王后误饮,雷欧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阿谀.()忏.()悔教诲.()破绽.()印玺.()枭.()雄宿.()怨赦.()免宽恕.()昭.告()蟊.贼()刹.()那山鹬.()嗣.()位献媚.()2.根据注音写出字形鲁mǎng qiāng 害 cuàn 夺编zuǎn 繁文rù节 rù暑kāi 油 xié同3.解释下列词语①孟浪②为非作恶③扣人心弦④自投罗网⑤拾人牙慧⑥前例可援§文本精要探究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矛盾冲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课文《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哈姆莱特这一经典角色的复杂性格与内心矛盾,感受其在面对家族复仇、道德困境时的挣扎与抉择。其次,通过分析剧本中的语言特点,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修辞手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此外,学习剧本的结构安排与人物塑造技巧,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与启发。最后,通过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人性弱点,加深对人生、爱情、权力等议题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精神。
三、预习检测题
1. 哈姆莱特在剧中表现出哪些复杂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
2. 剧本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请分析并解释其中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哈姆莱特在面对家族复仇和个人道义之间的冲突时,他是如何抉择的?这一抉择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 剧本中的哪些情节或细节体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请简要概述。
人物对话的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的划分依据。当主要角色的对话结束,或者对话的主题发生变化时,通常可以进行段落划分。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话的含义以及对话在推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表达的变化也是划分段落的一个考虑因素。哈姆莱特在剧中的情感变化丰富而复杂,包括愤怒、悲伤、迷茫等。当他的情感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时,你可以考虑进行段落划分,以便更好地把握他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3. 哈姆莱特在面对家族复仇和个人道义之间的冲突时,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想为父报仇,又担心复仇过程中违背自己的道德观念,导致更多的混乱和痛苦。这种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反映了他复杂而敏感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导学案及答案

3 哈姆雷特 2 六中陈雷《哈姆莱特》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巩义六中陈雷审核人:杨保卿【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2.了解《哈姆莱特》剧情3.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4.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学习重点】目标3、4【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 《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语文版必修四《哈姆莱特》word导学案

语文版必修四《哈姆莱特》word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1、课余时间分角色朗读,从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2、合作探讨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课文初步感悟1、阅读课文,划分剧情结构,归纳各部分意思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比剑过程:道歉----比剑-----中毒-----报仇(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的思想冲突)2、探讨剧中人物及关系剧中人物及身份:如,哈姆莱特王子克劳狄斯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乔特鲁德王后波洛涅斯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王子挚友奥斯里克大臣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背叛王子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什么样的人际环境?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亲情爱情友情仇人二、合作探究(C级)1、如何认识雷欧提斯这个人物形象。

导学案《哈姆莱特》

导学案《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哈姆莱特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

2.了解哈姆莱特的天命思想。

3.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人物形象及意义【学习方法】观看、阅读、探究【学习过程】一、课前语言积累建构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近日,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双创模范”荣誉称号,对于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②朱光潜先生正因为对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谈美书简》。

③2016年8月22日晚,在河南武陟县黄河滩一辆杀虫车正进行杀虫作业,车顶大灯一开,害虫自投罗网....,引得观众啧啧称赞。

④初春时节,天气常常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五风十雨....,常常让一些急于脱下厚重冬装的青年人捉摸不准,不知所措。

⑤2016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宣布清理近千件失效文件,减少繁文缛节....。

⑥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解析:①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需感到惭愧。

②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不合语境。

③自投罗网:自己投到罗网里去。

比喻自己送死。

④五风十雨:风调雨顺。

望文生义。

⑤繁文缛节:指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

⑥官样文章:指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贬义,感情色彩不对。

答案: B2、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求。

________。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哈姆雷特》节选1《哈姆雷特》(节选)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人物的方法;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教学程序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

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

(幻灯片2)三、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幻灯片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

(幻灯片4)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完整版)哈姆雷特学案

(完整版)哈姆雷特学案

(完整版)哈姆雷特学案《哈姆雷特》自主导学案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著名的作品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时代的灵魂”——本·琼斯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

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别林斯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2、故事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3.字词(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混淆()淆()乱崤()山佳肴()繁文缛()节被褥()溽()热匍匐()戏谑()暴虐()诙谐()难堪()怪诞()踟蹰()踌躇()彳亍()踯躅()迷惘()延宕()虔()敬紊()乱劝诱()嫁奁()陨落()横()暴脚镣()瞭望()燎原()燎了眉()毛枭首()棕榈树()伴侣()编纂()攥住()篡夺()戕害()蟊贼()闷热()闷声闷气()闷沉沉()甲壳()躯壳()地壳()金蝉脱壳()藩.属()吐蕃()宿怨()山鹬()颤栗()颤抖()昭告()忏悔()阡陌()纤细()纤夫()悬链()三着()偃旗息鼓()揠苗助长()都江堰()(2)写汉字。

哈姆莱特导学案学生版

哈姆莱特导学案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导学案学案编号:ywbx4—01—03 主备:刘毅军审核:李晓凤【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

2、了解《哈姆莱特》剧情。

3、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

4、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

【学习重点】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1、课余时间分角色朗读,从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

2、合作探讨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 《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哈姆莱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个悲剧形象,使学生对“悲剧”这个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剧中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通过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更全面的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了解悲剧的一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悲剧的本质特征,理解封建宫廷的罪恶,准确理解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悲剧实质。

2.难点:《哈姆莱特》悲剧命运分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赏析)、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扫清字音障碍,了解故事情节发展。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
【课时安排】一个早自习
【知识链接】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上逐渐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文化上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利益,但当时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

他们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中发现了于已有利的唯物主义哲学、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因而大肆弘扬学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其中新思潮是人文主义,注重人的各种现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与中世纪教会神权相抵抗,并且提倡理性,尊崇科学,宣扬仁慈、博爱和平等,与世俗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压迫、愚昧主义及神秘主义相抗衡。

不过,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却不能整个埋葬天主教和基督教,某些宗教戒律如严禁个人复仇仍深有影响,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但君主地位仍至高无上,弑君被视为最大的恶德。

到了莎士比亚写作《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已处于“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之间存有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哈姆莱特》就深刻揭示出这个矛盾。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名家论莎翁: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
“时代的灵魂”——本·琼斯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

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别林斯基
参考阅读: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P96-100
【知识梳理】
1.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是时期国最伟大的和。

生于1564年4月26日,卒于1616年4月26日。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著名的作品有、、、。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代表作品:
答案
1.文艺复兴英国诗人戏剧家《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2.chuòyùn niàng bìkēng qiāng chuàng suō tǎn tè pián bì hèng wǔ kuài zhì qiāng máo
rù lì fān zōng lǘ xǐ sìē yú bǐng zǎo shǔn kāi shì cuàn
一.图略。

国王与哈姆莱特的矛盾;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矛盾。

二.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

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

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

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

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

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三.事件①,破坏国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勇敢、机智;事件②哈姆莱特掉入国王设计的比剑圈套,敌对双方同归于尽,草率、冒失,做事没有计划性总是处于被动,事前不做周密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内容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国王高居王位、老奸巨猾。

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薄,鲁莽草率,不善于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

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国王的阴谋已成功大半。

仅仅在比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再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厄运的。

四.悬念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会同意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过往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⑤国王的毒计能否成功?等。

悬念的好处:每一个悬念都围绕着国王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是否能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的处理能紧扣读者的心,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状态。

五.①哈姆雷特基本特征:勇敢、机智、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②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③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六.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七.除恶扬善,为父报仇,让父亲的亡灵的到安息,既是出于一种孝道又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因为他的复仇也残害了更多无辜的人,包括自己以及爱人奥菲利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