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https://img.taocdn.com/s3/m/5bc69a9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3.png)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氨气气味的特点,并让学生描述氨气的气味。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
1. 氨气的性质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属于碱性气体。
2NH3(g) + H2O(l) → NH4OH(aq)
氨气遇火燃烧,产生氮气和水蒸汽。
4NH3(g) + 3O2(g) → 2N2(g) + 6H2O(g)
2. 氨气的制备方法
工业上主要的制备方法是哈伯-玻希过程,通过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催化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实验室中可以通过铵盐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备氨气。
NH4Cl(s) + NaOH(aq) → NH3(g) + NaCl(aq) + H2O(l)
三、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氨气生成装置、试管、氨水、蓝色石蕊试纸。
2. 操作步骤:
a. 在试管中放入氨水。
b. 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c. 拿出一张红色石蕊试纸,将其放入试管中,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3. 结果分析:试管中产生了氨气,红色石蕊试纸变成了蓝色。
四、讨论与总结:
请学生谈谈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并总结氨气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在农业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氨气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结论,并写一段小结。
同时,请学生查阅资料,探究氨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cdff5bceb19e8b8f6babb.png)
氨气的性质教案氨气的性质教案【篇一: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b05849f705cc1754270912.png)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一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T提出问题T提出假设T实验验证T解决问题T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3、(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6813e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1.png)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氨气的基本性质和重要应用。
- 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够进行相关实验。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 氨气的组成和分子式。
- 氨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折射率等。
- 氨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溶解性等。
- 氨气的重要应用领域,如化肥生产、制冷技术等。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氨气的基本性质和重要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氨气的整体认识。
-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氨气的颜色和气味,测量氨气的折射率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 讨论法: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4.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导入:介绍氨气在化肥生产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思考。
- 讲授:讲解氨气的组成、分子式以及基本的物理性质。
- 实验: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观察氨气的颜色和气味。
- 总结:概括氨气的基本性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他们的问题。
第二课时- 导入:回顾前一堂课所学内容,引入氨气的化学性质。
- 讲授:讲解氨气的氧化性和溶解性,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 实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如使用氨气与酸反应产生氨盐等。
- 讨论: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索氨气的化学性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导入:引出氨气在制冷技术中的应用,并与学生分享相关实例。
- 讲授:讲解氨气在制冷技术中的作用和应用原理。
-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氨气在制冷过程中的变化。
- 总结:总结氨气的重要应用领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对氨气应用的思考。
5. 教学评估-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氨气性质的理解和实验能力。
-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
6. 教学资源- 教科书:提供相关教材,供学生阅读。
- 实验器材:准备氨气产生装置、试管等实验器材。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5f948c804d2b160a4ec04f.png)
氨气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氨的性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和催化氧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氨的性质,通过氨的用途分析,使学生认识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哈伯事迹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二、重难点及教学策略1.重难点分析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新课标的要求及近几年高考考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氨的化学性质”。
体现在“与水反应、与酸反应、催化氧化”三方面。
2.教学策略本节课以实验教学为核心,我自己改进了氨与水的实验,补充了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把氨与酸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边实验、边讨论、边验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假设探究及团体合作的能力与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新情境·激趣导入【PPT投影】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提问:学生都知道哪些重要的化肥种类?【学生回答】氮肥、钾肥、磷肥……【教师讲述】氮肥的主要成分是氮元素,氮元素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首要营养元素。
氮元素形成的重要化合物——氨,有哪些重要性质和用途?【实验1】请大家观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这个烧瓶中已经收集满氨气,请大家观察氨气的状态和颜色,用双孔胶塞塞紧烧瓶口,通过我的操作,分析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请同学们通过气压传感器观察烧瓶内的气压的变化,胶塞上的胶头滴管内装有水,在我挤压胶头的同时,认真观察烧瓶中的现象、传感器的数据变化。
【提问】1.水为什么会进入烧瓶?2.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的?【学生】1.从气压变化分析,气压下降,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2.氨的水溶液显碱性,使酚酞变红;3.氨易溶于水;氨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能电离出OH—。
【讲述】同学们的观察和回答都很出色。
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大家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质【板书】一、物理性质。
氨气的性质教案范文
![氨气的性质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ba41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9.png)
氨气的性质教案范文一、氨气的常见性质:1.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
其分子式为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03,密度低于空气,在常温下为2.856g/L。
氨气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可以与水形成氨水溶液。
2.化学性质:氨气是一种较强的碱性物质,具有中和酸性物质的性质。
下面列举氨气的一些常见化学性质:(1)与酸反应:氨气能与酸反应,形成相应的盐和水。
例如2NH3+H2SO4→(NH4)2SO4氨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2)与金属离子反应:氨气可以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例如Cu2++4NH3→[Cu(NH3)4]2+氨气与二价铜离子反应生成四氨合铜离子。
这种反应是一种测试氨气回路是否通畅的常用方法。
(3)与卤素反应:氨气能与氯、溴和碘等卤素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胺类化合物。
例如2NH3+I2→2NH2I氨气与碘反应生成氨碘化物。
二、氨气的制取:1.浓缩氨制取:(1)原理:在氨气比空气轻的原理下,利用氨气相对较高的沸点,可通过高温热分解一些含氮化合物来制取氨气。
(2)装置和工艺:原料一般选用铵盐,如氯化铵(NH4Cl)或硫酸铵((NH4)2SO4);加热设备选择炉子或炉管,通过加热分解铵盐来产生NH3气体;通入冷却水,将氨气冷凝回收。
2.氢气还原制取:(1)原理:利用合成氨反应,即通过将氮和氢反应生成氨气。
(2)装置和工艺:一般分为合成氨反应器、加热器、分离器和冷凝器等。
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条件,使氮和氢反应生成氨气。
合成氨反应的催化剂一般选用铁-铝-钾催化剂。
三、氨气的应用:1.农业上的应用:氨气可以用作植物的营养源,促进植物的生长。
氨气也可以用于制造化肥,如尿素、铵盐等。
2.化学工业上的应用:氨气可以用于生产化学品,如氮肥、氯化胺、盐酸、硫酸铵等。
氨气还用于制备一些基础原料,如酚醛树脂、纤维素纤维等。
3.医药和生物学上的应用:氨气可以用于消毒和杀菌,对于一些细菌和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d915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1.png)
氨气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氨气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氨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氨气的制备方法和主要用途。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氨气发生装置、试管、试管架、酚酞溶液等。
2. 实验材料:氨水、盐酸、氨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氨气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氨气的特点。
2. 提问:你知道氨气有哪些用途吗?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介绍氨气的物理性质,如氨气的颜色、气味和密度等。
2. 介绍氨气的化学性质,如氨气与水的反应、氨气与酸的反应等。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 实验一:制备氨气a. 将氨水倒入氨气发生装置中。
b. 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氨气的生成。
c. 收集氨气,并用酚酞溶液测试氨气的碱性。
2. 实验二:氨气的性质测试a. 将一小部分氨气通入试管中。
b. 将试管倾斜,观察氨气的颜色和气味。
c. 将试管中的氨气与酚酞溶液接触,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氨气的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的用途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问:氨气在哪些行业中被广泛应用?2. 让学生自主搜索并介绍氨气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氨气的性质和用途。
2. 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
2. 学生对氨气性质和应用的口头回答。
教学扩展:1. 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氨气相关行业的讲座。
2. 组织学生进行氨气的实际应用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氨气的性质和应用。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
《氨气》 教学设计
![《氨气》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b6ebb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f.png)
《氨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等。
(3)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氨气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氨气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教学难点(1)氨气与水的反应。
(2)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氨气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氨气。
2、讲授新课(1)氨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让学生观察氨气的颜色、状态,闻其气味。
引导学生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1:700)。
(2)氨气的化学性质①氨气与水的反应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氨气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的结论。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②氨气与酸的反应分别演示氨气与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氨气与酸反应生成铵盐的规律。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①原理: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
②装置:固固加热型装置,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相似。
③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④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产生,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优选.)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fb882c5b02020740bf1e9b00.png)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第1课时)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高中化学氨气的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氨气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7b0e9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f.png)
高中化学氨气的性质教案主题:氨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了解氨气的用途;
3. 理解氨气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二、教学重点:
1. 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氨气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氨气的物理性质
a. 外观、味道、溶解性;
b. 比重、沸点、凝固点等物理性质。
2. 氨气的化学性质
a. 与酸的反应;
b. 与氧气的反应;
c. 与氯的反应;
d. 与氯化氢的反应等。
3. 氨气的应用
a. 合成尿素;
b. 用作农药;
c. 用作清洁剂等。
4. 氨气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a. 对人体的危害;
b. 对环境的影响;
c. 防范措施。
四、教学方法:
1. 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氨气的性质;
2.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引出氨气的性质;
2. 学习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学习氨气的应用;
4. 学习氨气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5. 总结与讨论。
六、教学反馈:
1.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解答;
2. 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相关练习或实验。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思考氨气的应用和危害,提出自己的看法。
八、教学资料:
1. 相关的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剂。
以上为教学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组织实施。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24cf20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a.png)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教学设计说明:氨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氨气的性质和一些常见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1.氨气的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氨气的应用:介绍氨气的一些常见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安全问题:氨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学生需注意安全使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塑料瓶、塑料管、氨气、蓝色试纸、火柴等。
2.实验试剂:盐酸、碳酸氢钠溶液等。
3. PowerPoint幻灯片:用于展示氨气的性质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氨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这是什么物质?你了解氨气的性质吗?2.探究(30分钟):(1)氨气的化学性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将氨气通入盐酸中,会有白色的烟雾产生。
解释实验现象:氨气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固体沉淀,所以会产生白色烟雾。
(2)氨气的物理性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将氨气通入酚醛试剂中,试剂的颜色发生变化。
解释实验现象:氨气与酚醛试剂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
3.拓展(20分钟):(1)氨气的应用:通过展示幻灯片介绍氨气的一些常见应用,如合成农药、化肥、合成纤维等。
(2)安全使用氨气:提醒学生使用氨气时需要注意安全事项,如戴好防护眼镜、手套等,避免直接吸入氨气等。
4.实验操作(25分钟):学生在实验室中操作进行氨气的制备实验。
步骤1:取一个塑料瓶,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步骤2:用塑料管插入塑料瓶中,另一端放入盐酸。
步骤3:缓慢加热瓶底,观察瓶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步骤4:将放在瓶口上面的试纸变色。
步骤5:将试纸变色的位置与氨气的图像进行对比。
5.总结(10分钟):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氨气的性质有哪些?氨气的应用有哪些?使用氨气需要注意什么安全问题?六、课后作业:1.总结氨气的性质,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273a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7.png)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氨气性质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氨气的性质。
3.实验器材:准备氨气的制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烧瓶、试管、导管、氨水、酸等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准备其他相关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氨水的制备实验、氨气与酸的反应实验等。
6.题目:请解释氨气在制硝酸作为工业化学原料的应用原理。
答案:氨气在制硝酸的过程中,通过硝酸的氧化作用,将氨气氧化成硝酸。具体反应方程式为:4NH3 + 5O2 → 4NO + 6H2O。因此,氨气是制硝酸的重要原料之一。
7.题目:请解释氨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氨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施肥等。氨气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水质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
3.科学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他们将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4.科学探究:学生将参与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将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提出合理的结论。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将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将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交流思想,并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讲授的《氨气的性质》这节课,我感觉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比较高,也能够积极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但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氨气的性质。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但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于细节把握不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细节的讲解和指导。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dfadc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5.png)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主要关注氨气的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氨气的化学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该教学设计是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教学目标1.了解氨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常见用途。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氨气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1.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的结构和分子式。
氨气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氨气的酸碱性和中和反应。
2.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气味和状态。
氨气的溶解性和挥发性。
3.氨气的制备方法:氨气的工业制备方法。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4.氨气的常见用途:氨气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氨气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氨气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氨气相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研究氨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提供相关资料和教学讲解。
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出氨气的性质。
3.研究氨气的制备方法:提供制备氨气的实验演示和相关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4.研究氨气的常见用途:提供相关案例和应用实例。
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
5.总结与评价:结合学生研究情况进行总结。
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氨气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氨气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化学教育课程标准》化学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f856d647d27284b7351ff.png)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验教学目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一些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掌握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这为过渡到本章书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且氨承接在氮的氧化物之后,那么在此基础上学习氮的氢化合物——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氮元素的化合物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也为学习硝酸做铺垫。
再结合学生目前阶段的知识与能力情况,所以我制定了以下两个实验教学目标:1. 通过新闻视频及氨气实物观察,学生认识、总结氨的物理性质,培养观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及实验验证操作感受氨气的溶解性,掌握氨气与水、酸的反应,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及实验方案设计、评价能力。
二、创新实验内容与方法设计1.喷泉实验改进:实验仪器及装置如图1所示:注意:①装置气密性、②挤压塑料瓶前将尾气处理装置关闭图1教材实验不足之处:需要事先收集好氨气,久置氨气可能外逸,胶头滴管加水较难,从而导致实验效果不好,甚至失败。
改进实验的优点:(1)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2)省时,整个实验可在5min内完成;药品用量少,实验可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3)采用塑料瓶挤压水,改变了胶头滴管挤水难的问题。
(4)塑料瓶瓶干瘪变形严重,更容易理解喷泉实验原理。
2.氨水的不稳定性:加热氨水与酚酞的混合溶液实验仪器及装置如图2所示:图2注意:①需要橡皮筋将气球固定于试管口、②加热溶液不宜太多教材实验不足之处:教材对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一笔带过,造成学生机械记忆,不利于知识的消化。
改进实验优点:通过实验加热前溶液红色,加热后红色褪去,冷却后恢复红色的三时刻现象比较分析,不仅掌握了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还加深了对氨气易溶于水的记忆。
3. 魔棒生烟实验改进实验仪器及装置如图3所示:注意:务必确保装置的气密性,可选用大小相符的橡胶管链接图3 图4两注射器,如图4。
教材实验不足之处:由于浓氨水和浓盐酸挥发出的气体本身都可以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导致反应后形成的白烟现象不太明显,有学生会误认为这是浓氨水或浓盐酸本身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因而说服力不强。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和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014f3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5.png)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和反思《《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教给学生有关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给学生喷泉实验、空瓶生烟等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氨气的性质2、学会观察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3、掌握元素化合物的一般学习方法:类别找通性,价态找氧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认识喷泉和空瓶生烟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了解氨气在生产中的应用,明确元素化合物的一般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1、教给学生有关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明确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类别找通性,价态找氧还三、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有关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四、教学手段1、实验探究,资料探究。
2、小组讨论,归纳概括。
3、理解方法,实际应用。
五、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
2、分析归纳法。
3、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类别找通性,价态找氧还【演示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分组讨论】1、氨气能够发生喷泉实验的原理2、氨气的性质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分析、归纳、总结】1、氨气能够发生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后,使得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外部压强增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外面的液体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2、氨气的性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①装置气密性好;②气体纯度高;③烧瓶必须干燥【教师板书】一、氨气的物理性质:①通常状况下,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标准状况下,NH3密度比空气小③NH3容易液化(液氨),液氨气化时吸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④常温常压下,NH3极易溶于水(1︰700),且溶解得快(氨水)【学生分组讨论】氨水呈碱性的原因【学生分析、归纳】氨气与水反应,生成在水中能电离出OH-的物质【教师讲解和板书】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气能够与水反应NH3+H2O≒NH3·H2O≒NH4++OH-●氨溶于水时,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气和水,常温也会部分分解:NH3·H2O△NH4++OH-●在常温下,NH3·H2O中有一小部分(约1%)电离成NH4+和OH-,NH4+和OH-有部分又可以再结合为NH3·H2O●氨水有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学生分组讨论】氨水和液氨的主要成分【教师归纳总结】氨水的成分:NH3、H2O、NH3·H2O、NH4+、OH-、H+(少量)液氨的成分:NH3【教师提问】从碱的通性找出氨气的其他化学性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析总结】氨气的其他化学性质:氨气能够与酸反应、氨气能够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演示实验】空瓶生烟【学生讨论总结】空瓶生烟的原理: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板书】2、氨气能与酸反应NH3+HCl=NH4Cl(现象:白烟)NH3+HNO3=NH4NO3(现象:白烟)2NH3+H2SO4=(NH4)2SO43、氨气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Al3++3NH3+3H2O=Al(OH)3↓+3NH4+Fe3++3NH3+3H2O=Fe(OH)3↓+3NH4+【教师提问】从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推测氨气具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析归纳】氨气中氮元素是-3价,是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因此氨气具有还原性,能与强的氧化剂反应。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62f05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a.png)
氨气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氨气的基本性质;2. 掌握氨气的制备方法;3. 了解氨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1. 氨气的基本性质;2. 氨气的制备方法;3. 氨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展示氨气容器并解释其为何会产生气体,引起学生对氨气的兴趣。
步骤二:氨气的基本性质1. 氨气的颜色和气味:解释氨气无色无味,但有一种刺激性气味。
2. 氨气的密度:解释氨气比空气轻,可以升上天空。
3. 氨气的溶解性:介绍氨气高溶于水,并观察其与水的反应。
4. 氨气的燃烧性:说明氨气是可燃气体,可以用火源点燃。
步骤三:氨气的制备方法1. 氨气的制备方法:介绍氨气的制备方法,例如通过氨气水的分解、铵盐的热分解等方法。
2. 展示氨气的制备实验:使用适当的材料和装置展示氨气的制备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氨气的化学性质1. 氨气与酸的反应:介绍氨气与酸的中和反应,例如氨气与盐酸的反应。
2. 氨气与氧气的反应:介绍氨气与氧气的反应,产生氮气和水蒸气。
3. 氨气与氯气的反应:介绍氨气与氯气的反应,生成氮化氯和氯化氢。
4. 氨气与硫酸铜的反应:介绍氨气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氮化铜。
步骤五: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例如氨气与盐酸的中和反应,氨气与氯气的反应等,加深学生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步骤六: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总结氨气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
步骤七:练习与作业布置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氨气性质的掌握。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氨气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的掌握,以及对实验演示的观察和分析,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个人或小组展示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的性质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721ea79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b.png)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 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
2. 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3. 理解氨气在生产和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氨气的制备方法和物理性质。
2. 氨气的化学性质和与盐酸的反应。
3. 氨气的应用和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氨气制备装置、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等。
2. 实验物质:氨水、氧化铁粉、氢氧化钠等。
3. 图表资料:氨气的分子结构、性质表等。
四、教学过程:1. 氨气的制备和物理性质:(1)实验演示:介绍氨气的制备方法,通过加热氧化铁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收集氨气。
(2)实验现象:氨气呈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白烟。
(3)氨气的性质:氨气具有碱性,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
2. 氨气的化学性质:(1)实验演示:讲解氨气与盐酸的反应产生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实验验证。
(2)氨气与盐酸的反应:NH₃ + HCl → NH₄Cl。
(3)氨气对试纸的影响:将湿润红、蓝石蕊试纸暴露在氨气中,观察颜色变化。
3. 氨气的应用和环境关系:(1)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氨气用于合成硝化剂、合成尿素等化工过程。
(2)实验室中的应用:氨气可用于制备氨水、氯化铵等实验试剂。
(3)环境问题:介绍工业生产中氨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了解了氨气的制备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和实验中的应用。
同时也认识到了氨气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氨气的理解,做到安全使用和环保意识。
六、课后作业:1. 描述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列举氨气在生产和实验中的应用。
3. 思考氨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上为化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be0dd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0.png)
1.例题一:氨气的实验室制备
-题目:描述实验室中通过熟石灰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氨气的过程,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答案:实验室中,将氯化铵(NH4Cl)与熟石灰(Ca(OH)2)混合加热,产生氨气(NH3)和氯化钙(CaCl2)以及水(H2O)。反应方程式为:
2NH4Cl + Ca(OH)2 → 2NH3↑ + CaCl2 + 2H2O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确保讲授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创新,结合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课堂提问和讨论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受益。
3.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有:氨气实验室制备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安全问题;对氨气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可能存在误区,如对氨气溶解性、碱性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降低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环保意识:关注氨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笔记记录等方面的情况,评价学生对氨气性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堂专注度。
-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规范性。
-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方面。
2.例题二:氨气的物理性质
-题目:解释为什么氨气在常温常压下比空气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 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 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学生:一定是氯气与氨气发生反应后有氨化铵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呈白烟状,来 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 教师:反应原理:3Cl2 +2NH3 = 6HCl +N2 HCl + NH3 = NH4Cl。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大家能否根据氨气的性质推测氨气 可能具有哪些用途? 学生:小结氨的用途: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1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 课时—氨的性质。教材从氨的合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及其发现历史入手,使学 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本节内容放在了硅、氯、硫、氮的化合物之后,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属体 系,是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础。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 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2007 年 4 月 8 日早晨,一辆装有 22 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 泄漏,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哧哧”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 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包围。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 500 米,很有 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 思考 1 1、猜想一下泄露的是什么物质? 2、从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 3、这种物质对环境有何危害? 学生:小组讨论后,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板书
因为氨气易液化,故可作致冷剂;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故可制氨水; 因为氨气可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故可制氨肥…… [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氨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实验室如何来制 取氨气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布置] 1、当氨气发生大面积泄漏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或消除由此带来的 危害和损失? 2、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氨气还有那些用途? 3、用一充满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整个烧瓶后,烧瓶内的氨水的物 质的量浓度是(按标准状况下计算)多少?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加入到实验现象的观察、 知识点的归纳以及课堂练习中来,所以本堂课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2、在学习氨的性质时,主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学生观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掌 握氨的性质。学生通过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第四节氨气的性质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拿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归纳, 并与以上讨论结果进行对比。 问题一 应当如何闻化学药品气味? 学生:上讲台演示闻氨气的方法。 教师:小结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 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问题二 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对空中喷洒? (猜想: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情况) 教师: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展示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氨的水溶液有什么性质?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教师:水为什么不能充满整个烧瓶? 学生:可能收集的氨气不纯;可能氨气没有收集满…… 教师: 若某学生用氨气做喷泉实验,如果观察不到喷泉现象,请你分析可能原 因? 学生:可能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是收集氨气时烧瓶潮湿…… 教师:1 体积的水约溶解 700 体积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物质成分 粒子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液氨
氨水
学生:根据以上探讨的知识写出氨气与水发生的反应 板书
(1)与水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教师: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一位同学手拿玻璃棒蘸点浓氨水,另一位同学拿 玻璃棒蘸点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 不接触,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现象:两玻璃棒相互靠近时有大量白烟产生。) 板书
4.4.1 氨气的性质 一、氨的物理性质
(1)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2)易液化;(3)比空气轻; (4)极 易溶于水。 二、氨的化学性质
(1)NH3 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2)NH3 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方法二: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冷缩后
3
造成的压力差而引发喷泉实验。 教师:还有那些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 学生:NH3、HCl、SO2、NO2 都极易溶于水能形成喷泉。 板书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 问题一 氨水有刺激性气味,那么这个刺激性气味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说明氨水中有氨气分子存在。 问题二 水是中性的,氨气是非电解质,那么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氨水的成 分又是什么呢? 教师:假设 NH3 不和水反应,只是简单的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 NH3 分子和 H2O 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现象及结论:石蕊试液变红,表明氨水呈碱性。说明氨气和水发生了反应)
以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的实验为导向,通过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得出 氨的性质。 2、讨论法
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多个学生对答案进行补充,最终得到 完整的知识。 六、教学重点
氨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 七、教学难点
2
1、对“喷泉”实验的理解; 2、氨水的组成及其弱碱性。 八、教学准备
喷泉实验装置,浓氨水、浓盐酸。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据新安晚报消息: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太会灵活运用所 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较弱, 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本节中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和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氨气的性质,轻松愉悦的掌握本 节内容。 三、设计思想
教师:氨气溶于水与水分子结合成一水合氨 NH3+H2O
NH3·H2O ,一水合
氨发生电离,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NH3·H2O
NH4++OH- 所以溶液呈碱性。
学生:氨水中的粒子:分子 NH3、H2O、NH3·H2O 离子 NH4+、OH-、H+
教师: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问题三 液氨与氨水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液氨与氨水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 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 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动手、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 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性质; 2、了解氨气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新闻的阅读以及氨气的观察,通过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化学实 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得出氨气的性质; 2、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及其氨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 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 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实验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问题三 刚才喷泉实验中装满水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引发喷泉实验,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特性。 教师:如果没有胶头滴管我们怎么引发喷泉实验? 学生:方法一:用热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受热膨胀把玻璃 导管内的空气排掉,这样氨气可接触到玻璃导管下面的水,溶于水后引发喷泉。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液氨和氨气进行比较的时候,设计不到位,直接提出了液氨,没有进行铺 垫引导,过渡不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