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精品】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精品】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兴国县洪门小学郭显清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许多刚毕业的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现就结合我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在此,我结合自身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和感受,谈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以及相关的对策。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时下小学作文教学远远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由于农村相对闭塞、落后的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受到各种各样条框束缚,作文的内容大多是表达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也不是自己的真实情感,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状况。

(一)表达与育人不能协调统一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写作是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

写四个方面来说,写作是学生展现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最佳方式,就像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作文即做人”,即“文如其人”。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创新,个性化的文章, 只讲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内容与思想情感是否真实已不重要,导致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弄虚作假。这跟我们七十年代的作文教学如此类似,如有的学生在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一文中,把做农民的父亲写成了工程师,这其中的情感自然是虚假的,把实际生活中所不曾出现的事物妄加想象,如写《参观XXX》一文,有些学生从小未离开过农村家乡,不知什么叫参观,却写出星期天全家去度假参观的文章。农村生活条件落后,有的学生从未见过公园,却也写出习作《我家的星期天》全家去公园游赏的经历。凡此种种,不得不使人深思:表达得如此完美的,却是虚伪的情感,失却的真情实感哪里找寻?如何才能让学生说出真实的经历,道出内心的情感,是我们老师苦苦寻找的答案,然而路在何方?

(二)重视写作知识与技巧的传授指导,忽视了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

在农村,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许多老师求功心切,在作文教学时, 常常是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如公式般地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有的老师更甚,在考试前印制一学期来的习作范文,每生一册,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等到考试时再生搬硬套。于是在期末测试就出现了全班考卷作文内容完全雷同的怪现象,不禁令批卷老师大伤脑筋,最后自然是以皆大欢喜而告终。从而使得一些老师尝到甜头,学生轻松应试。却不料学生作文积极性下降,反而热衷于背范文。毕

竟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过程,这种做法,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使学生失去了自我。

(三)只注重书面表达,忽略口头训练。

作文教学是由书面表达与口头训练两部分组成的,而且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日常交流都使用当地方言,普通话只限于课堂使用,甚至于有的村级小学至今仍在课堂上实行“双语”教学,即用当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仍然没有意识到口头训练的重要性,为追求教学进度,甚至教科书中在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里的“口语交际”训练忽略不上。在后来的习作教学中更不曾让学生“先说后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下降、退化。有的演变成课堂发言结结巴巴,条理不清,发言的同学急得抓耳挠腮,满面通红;可是, 一旁倾听的同学如在云里雾中,不知其所以然。

(四)注重课堂训练,忽视了让学生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感受和体验。写作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观察周围不断变化的事物,并且时时处处能留心身边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但是,在农村孩子们的生活似乎比较单调乏味,做不完的家务,繁忙的农活,这一切做得多了就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也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因而,在习作选材的过程中常常把这些经历排除在外,其实不然。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就是采取封闭式的训练,坐在教室

里稍微指导之后,任由学生在那里冥思苦想,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曾有个学生在课堂中写《我成功了》一文,写学炒菜,经过三次试炒才成功的经历,由于没有实际去感受体验,觉得无话可说,在表达时出现了把一次经历反复叙述三次, 而且是一字不漏,只不过在最后一次添了“好吃”、“成功”的字样。无独有偶,有些学生写下象棋,因为没有实践,一知半解的。同样说不出个所以来。也有老师试图走出课堂,最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早早于未然之中。就这样,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了生活之水的灌溉,无所适从,言不由衷,写出来的文章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五)注重指导,忽略讲评。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审题、构思固然重要,但是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的一次全面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师生思想、认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在农村,学生作文能力太差,使得有些教师采取了“握苗助长”的做法,即在批改作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帮学生增删文章的内容,原文的痕迹不复存在,弄得面目全非,把学生的感受与情感搁置一旁不顾,完全是老师的意愿;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抄写修改后的文章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学生一无所获。由于修改详细,讲评时自然简略,没有剖析习作的得与失,没有去寻找可贵的闪光点欣赏,没有鼓励,使他们丧失了信心。

二、相关的对策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自信心。

苏霍姆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才能学写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开始写作时,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 清规戒律束缚他们,努力消除学生学习习作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轻松环境下无拘无束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再现,激发写作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也不必要求学生的每次习作都告诉读者一个“道理”,表明某种观点、认识。只需把事情说清楚、写明白,自己和别人能看懂就行。同时作文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随意提高标准,多给学生肯定和激励,尽可能多组织习作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书面表达的乐趣,体验到习作成功的自信和喜悦。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旧有了写作的动力,才能有朝一日促成“大成就。”

(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观察能力是指写作能力的基础。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观察能力是指学生借助感觉器官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觉察事物特征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堂,或写什么才观察什么,而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并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热爱生活、体验生活,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人和事。仔细观察上至天文,春秋季节的更替,气候环境的变化;下至地理,沧海桑田的变迁, 涓涓细流的汇聚;再到飞鸟鱼虾的生活习性,牛马走兽的雄姿;从浑朴天琢的大自然到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时代的活水。这样,在习作时才能有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作文教学时,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的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可以采取如“活动导写”等方法,春天,领着孩子踏青,寻找春的足迹;秋天和孩子们到田野果园中,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如习作《我成功了》,课前可以带领学生先做后写,留心做的过程;写作时对精彩环节要求“定格”、“重放”、“慢放”,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其次,结合学校开展组织的各种活动,及时动笔,有感而发。如全校性的故事演讲比赛,观看露天电影的难忘经历等,写观后感,及时捕捉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挥洒自如,意犹未尽。

(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是为应试,它是生活和发展的一种需要。要大胆放手,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话,都是珍贵的。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既能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个性、才智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拘形式的说自己的心里话,才能做到感情真挚,避免“口是心非”的现象,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习作时多给学生一些好题,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材,自主命题,让学生能流露真情,表白内心世界,使他们人人有

话说,人人能说好。使写作从外在要求转为内在需要。在语言与感情表达方面,不必去统一要求,写作其实是最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所以要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让习作与阅读相辅相成。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课文是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段训练,如语序结构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等语言感染力训练,还可以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储备知识的能力。大文学家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如果没有书本知识的积累,写作时就会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 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领会其构思、剪裁等好处,并且每读一遍就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能力在一步步提高,反过来也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以及各类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因此,可以在班内组建“小小图书角”, 多种渠道收集各类书籍,让学生能有条件、有机会欣赏学习各种文章。所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就是要广

积博蓄,厚积薄发。

(五)评价的角度由“挑刺”转为“插花”。

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评价由注重甄别转向注重激励,因为评定学生的作文是提供给他们一种正确的反馈,从而完善自我的学习;所以,评价应尊重学生的思想感受、情感认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对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评价。教师要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阅读学生的习作,从他们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几个优美的词语或句子,使学生在接受老师点评时不再是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而是眉飞色舞,跃跃欲试,充满期待和自信。

(六)教师身体力行,下水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我们应该亲自尝试写作,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习作从生活中来,从老师的范文中受到启发、鼓舞。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文教学这块热土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相信在教改潮流地推动下,《语文课程标准》将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我们期待并努力探索着。

此外,我认为还应注意: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

望一一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一一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一一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解决“写好”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 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