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描写柳树的诗词《忆江南·春去也》阅读

合集下载

《杨柳枝》原文、翻译及赏析

《杨柳枝》原文、翻译及赏析

《杨柳枝》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它有三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杨柳枝 / 柳枝词唐代:刘禹锡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译文一湾清澈的江水,岸边碧柳千条,回想起二十年前在这旧板桥上的事。

曾经与佳人在此告别,只可惜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注释今朝:今日。

鉴赏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

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

“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

“一曲”犹一湾。

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

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

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

“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

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

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

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

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

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

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

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1忆江南刘禹锡唐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赏析】: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

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

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

“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

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

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

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

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

刘禹锡忆江南之观

刘禹锡忆江南之观

刘禹锡《忆江南》原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兰丛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嚬。

解读:哀而不伤,伤不断肠,似有无可奈何之境也,“谢”字婉转而柔情四洒,“疑”“似”皆含情而无所适,故有独之境也,虽笑而含嚬,其亦适心也。

细解:吾以为,春去之意,有伤春之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流水不还。

孔夫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伤春之人,不忍离别,佳人有别,亲人远去,朋友适走,。

大有落幕之感,春去也,是人去也,是心伤也。

佳作所出,有春去而伤春,有春去而怀春,有春去而别春。

春去伤春之人,流连之意,浓重于心。

春去怀春之人,感念万物,虽逝而不伤,止纠结处,无语话凄凉,有无奈之感。

春去别春之人,物皆有逝,作洒脱之状,无故飘零乱人心,故多流连山水以自适,而求自然纯真之生活之状。

春去别春,无忧肠寸断,凄迷娇淫。

梦得之作忆江南,是春去怀春,有高格之人,是浸染温情,而无矫揉造作之断续。

梦得去春而得情,无埋怨之感,咋天地之间,人飘浮如沧海之一粟,既有高格之拿捏者,不可不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一“谢”妙万物,有言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此中之意,尔等待曼妙处,是人心所得,谢中有得,却无乐府旧作之《有所思》般决绝无情。

梦得婉谢旧人,回想旧景。

知生民之所凄迷。

得人潮之所未得,斗转笔锋,柳风交织,兰衣相伴。

“疑”“似”二字,有踌躇无奈之举,欲罢还休之境也。

终以独笑含嚬而归终以“独”字而落幕,有流连之意,心有所属,而不堪离别之情景,故春去怀春,而与春去伤春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故适大道,以字化悲情,以情化生死。

洒落之全新生活之境界,婉转而有深意,流连处有超越之境。

气象即成!。

《忆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忆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忆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忆江南三首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注释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

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诗词

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诗词

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诗词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

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

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

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刘禹锡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忆江南春去也词牌名:忆江南|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其一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其二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忆江南·春去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作,此词共27个字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诗人通过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是唐代民间歌曲之一,后来变成了词牌名称。

刘禹锡被贬夔州期间,学习民歌体,写了《浪淘沙九首》,内容多是写蜀地的淘金劳动。

它与《竹枝词》等诗,在诗人集中归在乐府类。

这是第六首。

诗的开头两句“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描绘了一群妇女淘金劳动的情景:清晨,雾气笼罩大江,不一会,太阳出来了,雾散天开,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澄澈江水中的小洲。

这时,三五成群的淘金妇女结伴而来,她们捋起衣袖,赤着双脚,挤满在“江隈”,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江隈”,江边弯曲的地方。

江中金沙,往往夹杂在泥沙当中,江岸弯曲处水流缓慢,容易沉积,所以淘金的妇女便挤满在那些地方。

一个“满”字,写出了淘金妇女众多。

后两句即景抒情。

诗人看到淘金妇女这种艰苦的淘金场景,不禁感叹起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原来美人头上的首饰和王侯手中的印玺所用的金子都是这些淘金妇女辛辛苦苦地从“沙中浪底”淘洗出来的。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洞仙歌·咏柳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翻译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

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

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

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的日渐削瘦了。

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看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地名。

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

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

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

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婉约词《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忆江南·春去也》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忆江南·春去也》原文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二、《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三、《忆江南·春去也》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提示:以上是婉约词《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忆江南·春去也》作者介绍,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忆江南唐朝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染来”,互文见义。

染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忆江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忆江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忆江南体裁:诗题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作者:名字:白居易年代:唐代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原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译文: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原文能不忆江南?译文: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

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二:思想内容《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这首词为第一首,总写了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赏析三:艺术特色杜甫写景,善于着色。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

《忆江南》诗意及赏析

《忆江南》诗意及赏析

《忆江南》诗意及赏析《忆江南》诗意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忆江南》诗意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者简介]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常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也常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有《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

今编诗三十九卷。

[注释]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此指蓼蓝。

《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二首》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二首》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二首》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忆江南·春去也作者:刘禹锡其一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其二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注释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译文其一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其二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赏析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

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引第二首词写的是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作者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

词中即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这两首词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

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说:“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

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提到:“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

《忆江南》译文及赏析

《忆江南》译文及赏析

《忆江南》译文及赏析导读:《忆江南》译文及赏析1《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忆江南-春去也》春去也!多谢洛阳人。

①弱柳从风疑举袂,从兰裛露似沾巾。

②独坐亦含嚬。

③【注释】①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即洛阳。

②袂(mei妹):衣袖。

(yi益):通“浥”,沾湿。

③嚬:同“颦”,皱眉,是忧愁不乐的样子。

【译文】旖旎的春天就要匆匆地去了!临别向爱赏春光的洛阳人频频致意,缱绻情深。

柔弱的柳丝随风飘舞,恍如她在挥手举袖依依惜别;碧绿的丛兰沾满露珠,就象她正难分难舍泪洒罗巾。

洛阳少女独坐一隅,双眉紧锁,为春的消逝而寂寞惆怅,黯然销魂。

【集评】近代·况周颐:“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

刘梦得〔忆江南〕云:‘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

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

”(《蕙风词话》卷二)现代·龙榆生:“这样解散五七言律绝的整齐形式,而又运用它的平仄安排,变化它的韵位,就为后来‘倚声填词’家打开了无数法门,把文字上的音乐性和音乐曲调上的节奏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长短句歌词的发展。

”(《词曲概论》上编)【赏析】这首词写一个洛城少女的惜春、伤春之情。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不先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写来,最后再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显得构思新颖,手法奇曲,宛转有致,耐人寻味。

词作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其时作者政治失意,年届老暮,疾病缠身,有青春难再和处境落寞之慨,故词作或有一定寄寓。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这是有关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标志着词体已由“选词以配乐”的萌芽形态发展到“由乐以定词”的成熟阶段,对后来词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词史上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古诗忆江南词·共惜艳阳年翻译赏析

古诗忆江南词·共惜艳阳年翻译赏析

古诗忆江南词·共惜艳阳年翻译赏析《忆江南词·共惜艳阳年》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前言】《忆江南词二首其二》写的是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作者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

词中即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注释】⑴艳阳年:即艳阳天,阳光灿烂的春天,这里指暮春⑵无辞:无语,默默地⑶竹叶:竹叶酒⑷醉尊:酒杯。

尊,同“樽”⑸惟待:只等⑹青天:无云的天,指晴天【翻译】春光正在离去啊,都来珍惜这阳光灿烂的暮春天。

那小溪的潺潺流水上,还漂浮着美丽的桃花花瓣;最好是默默无语地看呀想呀,沉醉在竹叶酒的酒杯前。

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春景,只盼天天遇上万里无云的晴天。

【赏析】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

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

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OrG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柳是一阕春词阅读答案

柳是一阕春词阅读答案

柳是一阕春词阅读答案
柳枝词[唐]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柳枝词[北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⑴两首诗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什么图景?抒发的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⑵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什么相同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试题答案:14.(8分)⑴两首诗都描绘了春日送别图景。

刘诗表现长安城外春风吹动着酒馆的酒旗,在傍晚时分行人与亲友饮宴结束后挥袖依依惜别。

郑诗描绘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送行的人殷勤劝酒,作最后一刻的`流连。

(2分)两首诗都抒发了离愁别恨,依依惜别之情。

(2分)(共4分)⑵拟人(移情)。

(2分)刘诗说郊外树木林立,无穷无尽,可只有杨柳牵人衣袖与人送别。

一个“绾”字将杨柳拟人化,蕴含无限情思。

(1分)郑诗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将离恨拟人化,化虚为实,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更为形象。

忆江南春去也【唐】刘禹锡

忆江南春去也【唐】刘禹锡

实际上依谱填词可能要早得 多,因为这种风气早已传到日本。 日本嵯峨天皇(809-828年在位) 新仿张志和《渔歌子》作有《渔 歌子》五首,刘禹锡作此词时, 嵯峨已不在位。日本尚如此,中 国本土当早得多。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俞陛云《唐五代词选释》: 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 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从风:随风; 举(mei):挥袖。 浥露:沾露。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巾。 含颦:皱眉,形容哀愁。
俞陛云 《唐五代词选释》: 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 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 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 堪?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 游一派。 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 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
忆江南
刘禹锡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 曲拍为句。
春去也, 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写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三年 (838),作者与白居易、 牛僧孺、裴度等一大批居高 位却赋闲东都洛阳。
和乐天春词, 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关依曲 填词的最早记录,标志

杨柳枝刘禹锡阅读答案鉴赏

杨柳枝刘禹锡阅读答案鉴赏

杨柳枝刘禹锡阅读答案鉴赏杨柳枝刘禹锡阅读答案鉴赏刘禹锡(一)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8.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

(5分)9.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6分)杨柳枝刘禹锡阅读答案鉴赏8、“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

“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9、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

总之,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杨柳枝刘禹锡阅读答案鉴赏这首杨柳枝是对隋宫表示黍离麦秀之悲。

隋炀帝是一个荒淫的君主,他从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即行宫)四十余所,以供游赏之需。

这儿所说的行宫,是濒临汴水的那一所。

词中写了隋宫的荒凉破败,字里行间也寓有对隋炀帝佚乐生活的批判。

古人写诗讲究诗眼,词也讲究词眼,因为眼乃神光所聚,能映照全体。

(说见清刘熙载《艺概》卷四)此词“残柳”二字,不仅用来入题,同时也是一篇之眼。

诗人的创作冲动当自“残柳”而来。

大概他的思路是因先看到隋宫中的残柳,才联想到隋炀帝的衰亡。

但这种怀古之情,他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而需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于是他便以残柳进行构思,从残柳柔弱的形态,写到柳絮的飘飏,借以抒发他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描写柳树的诗词《忆江南·春去也》阅读
忆江南·春去也
唐代: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
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
见青天。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
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
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
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
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
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
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
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
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
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
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
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
声“去也”。

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
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

“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

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体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