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徽派建筑艺术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具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徽派建筑艺术的特点与审美价值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有机形成了它的整体美学理念。徽派建筑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得以保护性的开发研究和科学利用,使其能“古为今用”。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对徽派建筑的布局、环境、造型、装饰、环保等进行了剖析,以了解徽派建筑这种图像符号所透露出的固有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徽派建筑;美学;当代建筑;应用
引言
在众多探讨美学的著作中,对于美的本质的解释倾向于关系属性方面。美,反映事物的一定特性,是指事物某方面的特性,如色彩、外形等,与人们意识和经验中诸多方面相吻合而激起人们内心的愉悦感。美的形成需要依赖于事物的本身和审美者两个方面。
而在纷繁多样的建筑世界中,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形式美,即“比例、尺度、均衡、统一、韵律与秩序”五大原则。然而,形式美只限于建筑形式本身外在联系,唤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要通过它的艺术形象。
“徽派建筑”的典雅、清秀、神秘,华贵、天人合一;自然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建筑形式,以其深远的文化思想内涵和特有的艺术气质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东方古代建筑文化的典范,这一艺术明珠的美学价值,影响着一代代的建筑师们。(图1)
正文
一、“徽派建筑”的布局、环境、造型、装饰、环保之美学价值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最具特色的是传统民居村落,它从布局、环境、造型到装饰美化、环保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地域美学的特点。这里是古代越人的聚居地,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中原的“四合院”形式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图2)
(一)徽派建筑群体布局之美
这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古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严森完备,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抵御外族入侵,古徽州人聚族而居。风水文化观念认为村落的整体布局所勾勒出图形轮廓的寓意,直接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从而决定宗法建筑物统一规划的必然性。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以供,建筑的统一规划有效遏制了耕地的肆意侵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确保家族繁荣的理想途径。这种聚族而居的群体建筑充分体现徽州人驾驭建筑全局的智慧和能力。(二)依山傍水环境之美
我国传统经典著作《皇帝宅经》总论的修宅次第法称:“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本为毛皮,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1]这段话精辟地阐明民居建筑同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
村落的规划选址遵循:前有朝山,后倚来龙山,有形为狮象、鬼蛇的山把手水口、河流。这既为了调节风力与温度、风向、湿度,形成温和气候,同时也是人们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故“徽派建筑”群体布局很重视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植被水域,或枕山跨水,或依山傍水,力求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居家环境舒适雅致、静谧优美、如诗如画。(图3)
(三)造型,结构的空间对比之美
从美学角度来说,虚与实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墙体越大,空间越小,这种心理反映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粉墙黛瓦一种民居天然之美,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错落有致,色调总是那么素雅清淡,很像一幅水墨画。徽派建筑的取材单纯,多为砖、木、石,都使用小青瓦.建筑师依据徽州人特有的美学意识,设计了灰白的色彩基调,这种单色色彩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涵。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风吹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驳地脱落,从而出现一种冷暖相交的重复色,不同的光线、不同的环境都会给这白色的墙染上自己的色彩,虽然失去了白色的纯净和明朗,却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底蕴。2)马头墙(图4)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等等。这种高大的封火墙起着隔断邻居发生火灾的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这种设计,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建筑上的高超技术。
3)巷道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通常各家各户建房时,比邻为壑,不肯与别人合用外墙。于是房屋之间形成一条条狭窄小巷;较大的村落中,近百条小巷形如迷宫相互勾连。(图5)
(四)居室的装饰之美
外观朴素几乎是所有民居所共有的特色,但在内部的装饰装修上,则并不是所有民居都如外观一样平淡、朴素[2]。民居在装饰方面有着大量精美的雕刻,包括石雕、木雕、砖雕则是徽州民居装饰艺术的经典与集中的体现,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其手法和表现内容因不同的建筑部位各异。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漏窗、照壁、水池、花台、柱础、石狮、抱鼓石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麒麟、仙鹤、雄狮、猛虎、大象、祥云、八宝、博古和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居室内的装饰与布置典雅、精致,取决了栖居者的文化修养及审美意识的程度,是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五)“徽派建筑”的节能环保之美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的艺术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不难发现,它的“天人合一”、“依山傍水”的总体规划思想;“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单体形式;“天井”以改善室内小气候环境;“地孔”利用地气起到冬暖夏凉的天然空调效果及有效地利用当地的青石、黏土、石灰、山木材料等,与当今强调推广运用当地材料的环保、节能、节材思想是完全相符的,因而这种设计手法也是科学的、合理的。它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建筑规划及总体设计思想中的先进性,这与“徽商”的发展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二、“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在当代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遗留的古建筑年久失修,光线弱,湿度大,隔音差,生活不便的矛盾日益突出,己经不能满足现代居住的要求。而对徽派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创造,也在同时进行着。
万科第五园项目主打特色是现代中式建筑风格,在单体上,则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如安徽的马头墙、北京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广东的“镬斗屋”、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再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及手法运
用,将传统与现代融合。通过空间、时间的对比和共性,在碰撞中寻求一种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维度限制的全新建筑环境。在色彩上,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觉。(图6图7)
第五园的整个建筑风格不仅在文脉上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