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2苏教版
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教学重点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请学生说说画出来的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目标展示】1.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近代史和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新知研习】(一)讨论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明确:(1)回答了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问题(2)点明了作者对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
(3)点题、总领全文。
(二)阅读2-5节,思考: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雄伟——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庄严——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装饰花纹象征……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三)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
一千八百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四)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8个历史事件?东销毁鸦片烟 1839 旧民主主义金田起义 1851南武昌起义 1911五四运动 1919 新民主主义五卅运动 1925西八一南昌起义 1927抗日战争时期 1937北胜利渡长江 1949 解放战争(五)阅读6-10节,分析十幅浮雕。
初中语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4)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5、班内展示、交流,老师补充。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从…走去,越过…踏着…走到…踏上…到了…瞻仰:从…起往南转到…西面…来到…走下…离开…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1、边读边理:找出作者参观路线的方位词,试着画出参观路线图。
2、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涉及到的说明文知识,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等,梳理全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一)读课文2—5节,思考:1.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2.从远处来看(2、3两节)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3.从近处来看(4、5两节)写了纪念碑哪些内容?4.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二)读课文6—10节,思考:1.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3.展示交流,明确(1)东一:“虎门销烟”(2)东二:“金田起义”(3)南一:“武昌起义”(4)南二:“五四运动”(5)南三“五卅运动”(6)西一:“八一南昌起义”(7)西二:“抗日敌后游击战”(8)北一:“群众支援前线”(9)北二:“胜利渡江,解放全国”(10)北三:“人民欢迎解放军”明确顺序: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
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三)找一找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例: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巍峨的特点(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例: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如果去掉后就太绝对了。
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拓展延伸:朗读第四段的碑文1、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纪念的英雄究竟是哪些人?2、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3、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四、巩固训练:《学习与评价》五、课堂小结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大概是四年。
十一《人民……》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学习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3、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和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教学重点】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②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历程【教学难点】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学法指导】1、关于说明文:(1)说明文,是一种以为基本表达方式,常用于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的一种文体。
具体来说,即说明事物的、、和等;解说事理。
(2)阅读说明文,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第二:第三:(3)说明的顺序有:、、.2、关于题目:文章以作为正题,这是的亲笔题词,提示了全文的主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是,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这是全文说明的对象。
(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表现主题的范围。
)【教学过程】一、1、初读课文,总结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2、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是。
于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于月日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
从地面到杯顶高米,用了块花岗石和汉白玉。
周围栏杆使用的材料是。
纪念碑的碑心石重吨,高米。
正面题词是,是写的;背面的碑文是(谁)起草,书写的。
碑身两侧是组成的花纹。
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由组成的大花圈。
碑顶是具有民族传统的。
10块汉白玉大浮雕雕在纪念碑的,从东到北共长米,高米。
按时间顺序排列各浮雕。
二、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一)(1)说明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心情和总的印象。
(二)(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以及碑的构造、碑文、浮雕等。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三)(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通过对文章结够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
[说明顺序]瞻仰路线观察内容空间、方位顺序矗立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整座碑的高度整座碑的质料四周的汉白玉栏杆正面:毛泽东同志的题字碑身背面:周恩来同志亲手写的碑文两侧:装饰花纹碑座:四周的花圈碑顶:小庑殿顶十块浮雕的高度、总长度、耐久性等二幅浮雕第三、四、五幅浮雕第六、七幅浮雕第八幅浮雕及九、十两块装饰性浮雕1、全文采用边瞻仰、边介绍的形式,根据作者的观察所得,围绕纪念碑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顺序为主,以纪念碑顺序为辅组织材料的方法。
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
2. 人民英雄纪念碑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如建造时间、地点、设计者等。
3. 教学内容:教师详细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如碑身、碑座、浮雕等,并分析其设计理念。
4. 意义价值:教师阐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英雄人物事迹,进一步感受英雄精神。
七、情感态度:1.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2. 学生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实地了解其建筑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照片,记录纪念碑的细节,回校后进行分享。
九、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鄂教版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从而由衷地敬仰和爱戴先烈。
品味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内容介绍与情感表达水乳交融的写作方法。
依据方位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关系。
【教学导引】1. 目标点击:(1)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热情。
(2)画出文中表示地点变换和时间变换的词句,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3)体味饱含感情的语句,赏析文章中介绍内容与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学法指导:(1)查阅相关资料,辅助解读课文。
(2)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积累知识,学做读书卡片。
3.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周定舫,1931年生,浙江省海淀县人。
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2)背景资料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 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
经全国广泛讨论,最后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
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的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
七年级语文下册《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教学设计
-分组讨论时,教师应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4.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如:撰写英雄事迹感悟、创作以英雄为主题的诗歌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课文中的英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认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
-课文中哪些表达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为他写一篇传记,要求突出其英雄事迹和崇高品质。
2.情感体验:
-学生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绘制一幅图画,展现英雄形象和精神风貌。
-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研究性学习:
-分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位英雄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有着天然的情感共鸣。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但对于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态度的把握还有待提高。本节课的课文《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纪念碑之一,它是为纪念在中国革命斗争中为人民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烈士而建立的。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景、设计和意义,使学生了解并珍视英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 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3. 培养学生尊敬英雄、珍视和传承英雄精神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2. 视频资源: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英雄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立的目的和起源。
三、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建造(15分钟)1.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图纸,并简要解读其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
2. 向学生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具体的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
四、探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15分钟)1. 分组合作,让学生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并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纪念碑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感悟英雄精神(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有的英雄名字和事迹,让学生了解不同英雄的贡献和精神。
2. 引导学生思考,英雄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下自己对英雄的敬意和感悟。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 分组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纪念碑,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对英雄的纪念方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英雄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七、总结回顾(5分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让学生加深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理解和感悟。
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迹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
2.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认真听讲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它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景和意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提问:“这座纪念碑有什么特点?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
(2) 教师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意义。
(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收获了什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
4.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含板书及反思)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及重要意义,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及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
2.难点: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
历史渐行渐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汗血与牺牲的岁月。
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并继续开拓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背景1.出处:选自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有改动。
2.背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建成。
3.意图: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三.预习检查:字音词义(见课件)四.整体感知1.根据文章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2.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巍峨、雄伟、庄严3.既然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呢?除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段落,其余段落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
五.梳理思路1.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优秀6篇)
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优秀6篇)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教育学生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的革命传统。
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
3、品味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发言后归纳: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下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1、正音正字。
(挂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奠(diàn)基砌(qì)墙伟绩(jì)镏(liú)金上溯(sù)五卅(sà)不朽(xiǔ) 幅(fú) 天堑(qiàn)镶(xiāng)嵌(qiàn)发髻(jì)2、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2.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3.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难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和背后故事。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感受英雄精神。
3.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九、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其他英雄纪念碑和纪念场所。
2. 组织学生研究英雄人物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11(表格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11(表格式)课题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时1 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理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对象的特征;体会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重难点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难点: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1、导入新课2、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能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并能指出作者的观察点;(3)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能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4)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2、积累字词。
3、了解课文思路4、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5、认识纪念碑的结构。
6、阅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说明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做好批注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正题:标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中心意思。
副题: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
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2、见课件3、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4、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5、6见课件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1.给下列画横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A、接近B、流传C、挂下D、低下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B、认真仔细地观看C、从近往远观看D、从低往高观看2、找出第五小节中哪些造型体现出其民族风格,哪些造型体现出其新时代精神?3.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1苏教版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碑文内容以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具体知识点梳理如下:
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的背景,包括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革命斗争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纪念活动意义
③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纪念活动与英雄精神的传承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情景模拟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英雄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共鸣。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5.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爱国情怀的培养: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6.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讨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包括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对历史的学习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7.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纪念活动: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的纪念活动,如清明节祭扫、纪念碑修缮等,感受社会对英雄的尊崇和对历史的传承。
1.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碑文内容,感受其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得到锻炼,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3.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课时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的历史背景。
2.学习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教师郑重朗读:(出示课件2)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周定舫(1931-1993),记者。
浙江定海人。
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课文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期间经历5年8个月。
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课文背景:(出示课件7、8)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此单元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单元。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人文主题主要指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以“文明的印迹”为人文主题。
五篇课文内容不同,各有特色,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的创造能力。
其中有关动物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了解说明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此单元的课文,可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单元学情分析此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也是学生初中阶段首次遇到说明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文知识,为以后的说明文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是分析和概括能力还较弱,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同时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逻辑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
2.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参考——人民英雄纪念碑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参考——人民英
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于1949年9月30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兴建的。
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5月1日揭幕。
从此,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到此瞻仰,以表达他们对革命先烈们的敬仰及缅怀之情。
同时,前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元首,也常来此敬献花圈。
碑身正面镌刻有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背面是由毛泽东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书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座四周镶嵌有8幅汉白玉石大浮雕。
从东面起按历史顺序排列为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
最后一块的两旁,装饰有两幅浮雕,即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每块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人物170个,
生动概括地反映了中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表彰了人民英雄们千古不朽的光辉业绩。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教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传承革命精神。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革命精神传承。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准备1.课件: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相关历史资料。
2.教学素材:有关人民英雄的诗歌、散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建筑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初步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与讨论1.教师简要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3.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几个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的案例,如革命先烈的事迹、纪念碑的修建过程等。
2.学生分析案例,从中感悟革命精神,体会人民英雄的伟大。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1.学生搜集有关人民英雄的诗歌、散文等,进行阅读和欣赏。
2.写一篇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主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掌握程度如何?2.学生是否能够深入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所蕴含的深刻内涵?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六、教学延伸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
2.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感悟,传承革命精神。
3.邀请革命先烈后人或相关人士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历程,激发爱国情怀。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探究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讲解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十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案
十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英雄的定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讲述一个英雄的故事,如岳飞、杨家将等。
2. 讨论:什么是英雄?英雄具备哪些特质?教学活动:1. 讲故事:教师讲述一个英雄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英雄的定义和特质。
第二章: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背景。
2.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构成和寓意。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外观。
2. 视频播放: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第三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含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永垂不朽”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永垂不朽”的含义解释。
2. 英雄事迹的传承与弘扬。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永垂不朽”的含义,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英雄的精神。
第四章:英雄的事迹与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英雄事迹。
2. 培养学生学习英雄精神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述不同领域的英雄事迹,如科学家、军人、运动员等。
2. 分析英雄事迹中所体现的精神,如勇敢、坚韧、奉献等。
教学活动:1. 讲故事:教师讲述不同领域的英雄事迹,引发学生兴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英雄事迹中所体现的精神。
第五章:向英雄学习,做有志少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向英雄学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有志少年。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向英雄学习。
2.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奋斗。
教学活动:1. 讨论:如何向英雄学习?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计划。
人民英雄纪念碑乐高教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乐高教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乐高中班教案
作品名称: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砖块进行复原。
2、通过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由来,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情怀。
结构原理:了解互锁原理。
教学过程:
1、搭建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下往上开始搭建,先搭建纪念碑的台基底座,搭建的时候,需要在四周搭建四个台阶。
一层层往上搭建的时候,注意需要使用互锁结构,使搭建更加牢固。
2、台基搭建好之后,开始搭建碑身。
碑身的搭建,先慢慢由大往小缩,同样,搭建的时候注意互锁。
教学总结:每个小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小脑袋里都有各种奇思异想。
搭建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纪念碑上浮雕的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浮雕的画面和内容,学习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2、懂得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3、赏析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的方法。
2、学习文章用文字及画面特征对十幅浮雕进行描
述以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碑文
二、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
出的巨大代价。
讨论:
1、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2、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
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
众)──这是记叙部分。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
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三、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
填好表格后
学生交流。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
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
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
再如介绍10幅浮雕
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
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出示幻灯片: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
(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南(3)─→西(2)——北(3)
(1839年—1851年)─→(1911年-1919年—1 925年)─→(1927年-抗日敌后游击战)→北(3)解放战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3.背诵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