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操作,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接触和操作经验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分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认识和使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正确操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显微镜和望远镜实物,以及相关的观察样本。
2.准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3.划分实验室,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重点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目镜和物镜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学生先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再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在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显微镜和望远镜,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事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搜集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制作一份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示形式新颖。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计算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场所,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学会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3.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其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4.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国防意识。
2.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操作中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技能。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交流、协作,提高团队效率。
4.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实践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实物,并描述观察结果。
教师及时批改练习,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会利用透镜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
●过程与方法
1.能独立完成探究活动,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能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奇妙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2.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显微镜、望远镜、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白纸、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焦距分别为5cm、10cm)、显微镜、植物细胞装片
【教学过程】
己动手制作一台显微镜?
分组探究,发现显微镜工
距的作目镜;物镜成的像要。
八年级物理上册《望远镜与显微镜》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合作操作望远镜和显微镜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3.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公式和计算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在教授放大倍数计算时,应结合实际观察现象,让学生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要求:文章需包括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内容,字数不少于500字。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望远镜与显微镜发展历史的文章或书籍,了解我国在光学仪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就,拓宽知识视野。
3.掌握望远镜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计算,学会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断未知物体的大小。学生能够运用放大倍数公式,结合实际观察结果,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望远镜与显微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首先介绍望远镜的组成部分,如物镜、目镜、焦距等,并结合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2.接着,教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包括物镜、目镜、载物台、粗准焦螺旋等,并通过多媒体演示显微镜的工作过程。
3.针对放大倍数计算,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观察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望远镜与显微镜,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善于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勇于质疑,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显微镜和望远镜初二物理教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初二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组成以及原理。
2.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3.意识到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一、显微镜(微。
观世界)1.1 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放大微小物体的仪器。
它由以下部分构成:•眼镜:用于观察样品的镜片,通常为两个。
•物镜:放置在样品下方,用于观察的镜片。
物镜有多个镜片叠加组成,可以放大样品的大小。
•台架:用于支撑样品的平台。
•调焦机构:用于调整物镜与样品的距离以获取清晰的图像。
•光源:用于照亮样品的光源,通常为白光源或LED光源。
1.2 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利用光学原理将物体的细节放大并成像在眼睛前。
具体来说,它利用物镜放大样品的像,再通过眼镜观察到该像。
二、望远镜(大。
视野)2.1 望远镜的结构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观察远处物体的仪器。
它由以下部分组成:•物镜:与显微镜中的物镜类似,用于放大远处的物体。
•起光镜(或称反射镜):用于将光线反射到目镜处。
•目镜:放置在望远镜顶部,用于观察物体的镜片。
•架体:用于支撑物镜和目镜的主体。
•三脚架:用于支撑架体的平台。
2.2 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利用物镜放大远处物体的像,再通过起光镜(或反射镜)将这些像反射到目镜处,观察者就可以在目镜中看到远处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1.1 组装显微镜1.将显微镜两边的眼镜安装到显微镜架体上;2.将物镜与调焦机构安装到台架上;3.打开光源,将光源照在样品上,进行调整。
1.2 使用显微镜1.将待观察的样品平放在显微镜的台架上;2.调节物镜与样品距离,最好是距离样品约0.5mm处;3.调节样品与眼睛的距离,可以通过调节眼镜位置实现;4.调节焦距,直到在眼镜中能够清晰地看见样品。
二、望远镜2.1 组装望远镜1.将物镜和起光镜(或反射镜)安装在架体上;2.将架体与三脚架组装在一起;3.将目镜安装在起光镜(或反射镜)顶部。
2.2 使用望远镜1.将望远镜放置于水平平台上;2.手柄或旋钮实现对望远镜的镜头调节;3.看着望远镜目镜,轻轻调整镜头,直到可以清晰看见目标。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5. 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播放ppt图片,同步讲解】1.显微镜的构造主要由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短,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2)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长,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3)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4)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观察的物体。
2. 显微镜成像的基本原理(1)物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被观察物体首先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落在了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2)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物镜形成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3)物体通过整个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4)显微镜的成像光路图:【边画光路图边讲解】3.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微小的物体通过显微镜后被两次放大,因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般在镜头上标有“n×”字样,例如n=5,即为放大望远镜示意图双筒望远镜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
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
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另一方面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2)望远镜的原理①物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处于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②目镜: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两次成像,先缩小,后放大。
(3)望远镜的成像光路图【边画光路图边讲解】注意: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
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
最后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
(由于物体距望远镜的距离很大,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且无限靠近焦点,可以近似地认为在焦点处,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物理教案-显微镜和望远镜
物理教案-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2. 望远镜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3.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4. 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2.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四、教学准备1. 显微镜和望远镜实物或图片2. 教学PPT或黑板3. 实验材料(如玻片、标本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包括取镜、安放、观察、调整等步骤。
4.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不同的标本和景物,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后辅导,确保学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2. 利用实物演示、PPT或黑板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创新等。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深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显微镜和望远镜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故事。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结构及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3)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保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2)通过观察不同样本,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3)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结构及工作原理;(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及保养。
2. 教学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节方法;(2)如何正确观察和分析样本。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2)不同类型的样本(如植物叶片、昆虫等);(3)实验操作手册。
2. 学生准备:(1)预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知识;(2)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背景知识;(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出疑问。
2. 教学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样本;(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教师点评实验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操作手册的相关练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
2. 学生报告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内容完整、分析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的理解。
3. 学生提问与回答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评价学生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价值,以及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
4.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协助他人解决问题。
显微镜和望远镜+示范教案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了解天文望远镜。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2个放大镜、凹透镜、望远镜等。
四、相关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认识显微镜.mp4、【情境素材】太阳系内外看行星的运动.mp4、【知识探究】视角。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请同学拿一个凸透镜看手纹和远处的物体。
教师讲述: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如果把两个凸透镜迭加在一起其成像情况又会有新的不同,可以用两个放大镜试一试。
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要用望远镜。
教师活动: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下拍摄的照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讲述: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叶绿体,这是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草帽星系。
很显然这些情景我们的肉眼从未见到过。
【新知讲解】(一)显微镜教师活动:展示显微镜(或显微镜的图片)。
讲述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教师讲述: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教师讲述显微镜的成像过程。
教师讲述:来自待测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例如细胞。
播放【教学实验】认识显微镜.mp4此图片为视频资源截图,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认识显微镜.mp4 (二)望远镜教师活动:展示望远镜(或望远镜的图片),讲述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教师讲述: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物镜的焦距较长,目镜的焦距较短(f物>f目)。
物体距离物镜都很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5望远镜和显微镜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望远镜和显微镜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和宇宙结构的历程。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三、教学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还不具备很好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求不能太严。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学生还很模糊。
所以这节课应多鼓励学生勇敢的进行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科技活动中, 我们总会遇到看不清楚物体的情况。
要么是物体太小,要么就是它距离我们太远! 所以能否看清楚物体与物体大小有关, 也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一般情况, 正常人把物体放在眼前25厘米左右,看得最清楚,眼睛最不易疲劳。
活动一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看一看这些规律对我们看清物体有着什么样的效果。
显微镜组合方式引入当我想看清一个微小的物体,我们可以借助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但是当一个凸透镜达不到理想的放大效果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多个凸透镜对物体进行连续放大呢?比如投影仪和放大镜组合在一起,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组合方式呢?思考一下,一会一起发在我们的屏幕上。
下面,由老师来为大家演示第一种组合方式下找像的过程。
首先,第一个透镜实现投影仪的效果,我们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时我们撤走光屏,仍然能够看到这个实像。
显微镜和望远镜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2. 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2.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2. 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模型。
2.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和说明书。
3. 实验箱中的物品。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 教师出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询问学生他们对这些器械的了解。
2. 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
Step 2 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1. 出示显微镜的结构图,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镜筒、目镜、物镜、台座等,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
2. 讲解显微镜的原理,即通过物镜放大物体的像,再由目镜放大物镜形成的像,使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物体的细节。
Step 3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包括调节焦距和明暗度。
2. 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Step 4 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1. 出示望远镜的结构图,让学生了解望远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镜筒、目镜和物镜等,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
2. 讲解望远镜的原理,即通过物镜聚集光线形成物体的实像,再由目镜放大物体的实像,使观察者能够看到遥远物体的细节。
Step 5 望远镜的使用方法1.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望远镜,包括调节焦距和观察物体的姿势。
2. 组织学生进行望远镜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遥远物体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Step 6 总结归纳1. 让学生总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2. 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Step 7 拓展延伸1. 提出一些问题,如显微镜和望远镜有哪些应用?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它们观察到更多的细节?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结构及原理;(2)学会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3)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维护保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2)培养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的精神;(3)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的原理及结构:(1)光的传播原理;(2)透镜的放大作用;(3)显微镜的组成部分。
2. 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1)光的折射原理;(2)透镜的放大作用;(3)望远镜的组成部分。
3.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4)收镜。
4.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维护保养:(1)清洁;(2)调整;(3)存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维护保养。
2. 教学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放大原理;(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节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望远镜、标本、星空图等;2. 学具:笔记本、笔、清洁工具等;3.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显微镜?什么是望远镜?它们有什么作用?(2)简要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历史发展。
2. 新课导入:(1)讲解显微镜的原理及结构;(2)讲解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3)引导学生对比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异同。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练习;(2)引导学生观察标本和星空;(3)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强调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鼓励他们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目标。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方法。
5.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共同成长。
3.定期进行测试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
4.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案例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际应用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光学仪器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未来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2.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不同的物体,体验探索的乐趣。
3.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有趣的物问题,如“为什么显微镜可以看到微小的细胞?”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围绕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应用等方面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种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形成物理观念。
2.尝试应用已学的透镜成像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获得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
3.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重大活动,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两个、橡皮、刻度尺、量角器等。
新课导入问题1:你知道哪些能起到放大作用的光学仪器?谁的放大本领最厉害?问题2:(回顾)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在七年级生物课上已经有了使用光学显微镜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回顾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引发学生对光学显微镜原理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一、显微镜1.演示用两个凸透镜两次放大的现象。
提问:(1)图中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将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再用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去观察,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__的像。
(3)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过渡:这就是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逐步认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易于理解与记忆。
2.讲授显微镜的主要结构: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3.通过光路图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图,讲授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强调像的变化。
4.梳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成像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条理化的梳理,辅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5.拓展: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望远镜1.引入:课件展示视力表。
提问:你能看清第几行?想要看清更小的字,你有什么办法?答:走近看,用望远镜看,用手机拍照然后放大……教师:这些方法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接下来我们从望远镜入手,了解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望远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显微镜和望远镜——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二)显微镜(microcope)在用两凸透镜做望远镜试,看不清的同学你试如何摆放凸透镜的?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组合透镜,来看你们头发丝,你会有什么发现?恭喜大家,你们制造出了一个显微镜。
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
我们不可以看见远处的物体,但是我们可以看见细小得物体。
这就变成了显微镜。
现在手边只有一只凸透镜能不能制作凸透镜呢?生: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
学生操作生:头发丝变的很粗。
(用学生的矛盾和疑问引入显微镜。
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感觉,激发探索的欲望!设疑、学生思考)小小发现大家在这个透明的塑料盒上滴一滴水,在把旁边带有小箭头的纸片放到它的正下方,看箭头有什么变化?这个水滴的作用和什么是一样的?我们再试着用大凸透镜作为目镜来观看水滴,缓慢调节透镜和水滴的距离,你回看到什么现象?我们把箭头换成头发丝,观察一下?在我们缺少凸透镜的条件下,怎么制作显微镜呢?小结:原来自物体的光先通过物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又一次被放大,这样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比实物大很多倍。
(展示显微镜实物)这个就是我们生物实验室用的显微镜,哪为同学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显微镜的有关知识。
生:变大了。
生:凸透镜。
生:箭头变的特别大。
生:头发变的很粗。
生:可以用小水滴等代替凸透镜。
学生介绍。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课件叙述。
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生:学会了制作望远镜和显微镜。
1.凹透镜作为目镜,以凸透镜作为物镜,可以作成望远镜。
2.以焦距较小的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可以作成望远镜。
3.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可以作成显微镜。
4.没有透镜,我们可以找生活中的物体来代替。
(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课后巩固。
回家后,利用透镜制做望远镜和显微镜。
没有透镜的,我们可以找一些透镜的替代品!有关知识:一.望远镜1、望远镜的作用:可以将远处的物体变的很近。
显微镜和望远镜-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特点和作用;
2.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构造;
3.理解光学原理,明确光的折射和反射;
4.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特点和作用;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构造;
3.光的折射和反射。
三、教学难点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2.显微镜和望远镜实验操作。
四、课堂教学
1.通过讲授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特点和作用,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构造,让学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3.讲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作用原理。
4.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手动操作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五、课后作业
1.通过文献资料和网络搜索,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更多应用并做笔记。
2.自行搭建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
3.上课所涉及的重点进行总结和复习。
六、教学评估
1.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并进行检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显微镜和望远镜——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Microscopes and telescopes-the first volum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显微镜和望远镜——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设计]
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透镜的重要应用,不需要学生对他们的原理了解很深入,重点在于能够动手制作望远镜和凸透镜,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前调查。
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望远镜、显微镜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课堂猜想,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如何制作望远镜、显微镜。
而且还有多种途径,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的有关常识。
2.会利用透镜自制望远镜,显微镜。
3.对透镜的应用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操作愿望,
体会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1.学生用器材:(每桌一套)凹透镜一只,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透明的塑料架一个,
2.教师演示用:望远镜,显微镜(实物)。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透镜自制望远镜,显微镜。
[课前研究课题]
1.调查望远镜、显微镜的发展史。
2.调查望远镜、显微镜的应用。
[教学过程]
共同探索过程教师导航学生活动说明
一、投石问路
师问:我们前面学习透镜有那些作用呢?
生答: (1)可以用凸透镜制作照相机,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制成的。
(2) 用凸透镜可以将物体放大。
(3)用凹透镜来矫正人的视力。
(为本节课作铺垫。
)
师说:神话故事《葫芦娃》中有一位葫芦娃有特殊的本领,他有千里眼,能够看到很远以外的东西.设问:大家想不想拥有和他有一样的本领呢?
生答:想!
师:我们只需要借用一特殊的工具就可以实现大家的愿
望,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望远镜!(板书)-----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望远镜(telescope)引出与望远镜相关的物理名称
这是大家平时见到的双筒望远镜(展示实物)。
我们注意观察它有几个透镜构成的?什么样的透镜呢?(展示望远镜的框架图)这两个透镜有特定的名称,靠近眼睛的透镜,我们叫它目镜;另一个叫物镜,因为靠近被观察物体。
生:有两个,都是凸透镜。
实物给学生一个立体的印象,再用课件展示双筒望远镜的框架图(突出透镜,忽略其他的器件,避免新的难点出现)。
师问: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的?用过的举手。
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介绍以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呢?
大多数同学都举手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介绍自己找到的信息资料。
课前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用课件的形式展现。
学生探究实践营造探究氛围
师:同学们介绍的都很好!如果我们身边有透镜,自己能不能用透镜来组成望远镜呢?如果能,哪怎么样组合呢?首先大家观察一下你身边有那些透镜,有几个?大家按照我的要求组合透镜观察物体,注意透镜的变化和每个透镜的位
子!
1.先取用一只凸透镜和凹透镜,凹透镜作为目镜,以凸透镜作为物镜,缓慢调节两个透镜间的距离,直到看的最清楚为止。
你看到远处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它的作用和什么使一样的呢!我们可不可以用透镜自己做望远镜呢?怎么做?我们凹透镜作为目镜,以凸透镜作为物镜,可以制造望远镜,那么,把两个透镜调换位子,凹透镜作为物镜,以凸透镜作为目镜可以么?大家试一试!那么两个凸透镜可不可以制作望远镜呢?如果可以怎么组合呢?我们按照前面的做法来试一试,看看到底是否可行?可以作成望远镜么?认为可以的,你是如何组合两块不同的凸透镜的呢?其他同学试一试,以焦距较小的的凸透镜代替凹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缓慢调节两透镜的距离。
看行不行?谁能总结一下,我们有几种方法来自制望远镜?
生: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凸透镜,一个凹透镜。
学生动手操作
生:远处的物体变近了!生:望远镜生:可以!凹透镜作为目镜,以凸透镜作为物镜。
学生操作。
生:一片模糊,不可以学生操作生:可以!还有说:不可以!生:以焦距较小的的凸透镜代替凹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调节两透镜的距离就可以了。
学生按要求操作。
生:远处的物体变近了!生:两种1.凹
透镜作为目镜,以凸透镜作为物镜。
2.以焦距较小的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
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两透镜之间移动不能快,使人头晕!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教师不断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
(二)显微镜(microscope)
在用两凸透镜做望远镜试,看不清的同学你试如何摆放凸透镜的?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组合透镜,来看你们头发丝,你会有什么发现?恭喜大家,你们制造出了一个显微镜。
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
我们不可以看见远处的物体,但是我们可以看见细小得物体。
这就变成了显微镜。
现在手边只有一只凸透镜能不能制作凸透镜呢?
生: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
学生操作
生:头发丝变的很粗。
(用学生的矛盾和疑问引入显微镜。
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感觉,激发探索的欲望!设疑、学生思考)
小小发现
大家在这个透明的塑料盒上滴一滴水,在把旁边带有小箭头的纸片放到它的正下方,看箭头有什么变化?这个水滴的作用和什么是一样的?我们再试着用大凸透镜作为目
镜来观看水滴,缓慢调节透镜和水滴的距离,你回看到什么现象?我们把箭头换成头发丝,观察一下?在我们缺少凸透镜的条件下,怎么制作显微镜呢?
小结:
原来自物体的光先通过物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又一次被放大,这样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比实物大很多倍。
(展示显微镜实物)这个就是我们生物实验室用的显微镜,哪为同学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显微镜的有关知识。
生:变大了。
生:凸透镜。
生:箭头变的特别大。
生:头发变的很粗。
生:可以用小水滴等代替凸透镜。
学生介绍。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结合课件叙述。
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学会了制作望远镜和显微镜。
1.凹透镜作为目镜,以凸透镜作为物镜,可以作成望远镜。
2.以焦距较小的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可以作成望远镜。
3.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可以作成显微镜。
4.没有透镜,我们可以找生活中的物体来代替。
(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
课后巩固。
回家后,利用透镜制做望远镜和显微镜。
没有透镜的,我们可以找一些透镜的替代品!
有关知识:
一.望远镜
1、望远镜的作用:可以将远处的物体变的很近。
用一架好的双筒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见月球上的环行山,还可以看到许多平时看不到的星星。
2、发展史:
(1)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制造商无意间通过凹透镜(作为目镜)和凸透镜(作为物镜)看远处的物体,意外的发现远处的物体变近了,从而导致了望远镜的发明.(2)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609年他用自制的望远镜(如图4—18所示)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由于伽利略长期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晚年时不幸双目失明.
(3)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凸透镜代替凹透镜作为目镜,用两个凸透镜组成望远镜,如图4—19所示.这种望远镜视野较广,特别适宜于观察行星和月球,通常称开普勒望远镜.
(4)请大家图4—12,这个外形很像雷达是射电望远镜
抛物面天线,经计算机连接可以组成一台超级望远镜.(5)请看图4—21,这个就是哈勃空间望远镜,1990 年被送入太空,使我们观测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二.显微镜。
1.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超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放大率可达1500倍,使人能直接观察到原子。
2.982年发明了隧道显微镜,不仅分辨率高,而且可以操纵单个原子或分子,改变物质结构。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