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与指导 (1)

合集下载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发布时间:2022-10-09T05:53:59.21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1期作者:姚莹[导读] 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的激发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有效的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语姚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一、阅读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的激发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有效的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即对话。

但中小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整本经典好书的阅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美丽的鸿钩。

经典整书阅读的归宿,是学习、是成长。

因此,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规划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和过程的完整性,尤其是阅读过程的监控,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

我们组老师主张把“知识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以问题、项目和任务驱动,以个体阅读与学习共同体合作研讨等方式落实真实的阅读。

(展示读书计划表格。

)具体安排如下: (一)前期激励任务群:图说一路行程(路线图展示)看封面、读序言、读目录,了解全书概要,回溯写作的历史背景,还历史以生命,给人物以血肉。

这一环节一共设置了三个任务活动:任务一:解说标题读序言,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

任务二:聚焦天问溯历史,研讨斯诺去延安的原因。

任务三:图说行程懂斯诺,绘制地行走路线图。

(二)通读提炼任务群:读懂一群人物(专题报告展示)一本厚重的书,一定有你喜欢的人物和细节。

阅读中运用“理时空,绘人物,说故事”的方法,把握中国共产党领袖、红军战士和国民党将士三方面人物。

速读,梳理人物主要经历;批注,让你感动的故事和细节;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

第一至四章阅读任务单:画出周恩来的人生轨迹图,列表概括贺龙的相关事件和人物性格。

第五至八章阅读任务单:绘制一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重点标注重大会议、重大战役、重大困难、红军牺牲情况,并用原著的评论语段来总结长征胜利的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阅读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内涵,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挖掘《红星照耀中国》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红军的革命精神”、“长征的艰辛历程”等,进行深入探讨。

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整理观点。

3. 互动问答: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补充观点,教师给予点评和引导。

4.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姊妹篇《地球的红飘带》,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阅读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持续阅读此类优秀作品。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阅读心得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学生如何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

五、教师自我反思本次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都有所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讨论不偏离主题;2. 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3.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注意推荐的作品与主讲作品的内在联系。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红星照耀中国》
“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吧,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白求恩
·寻找“红星”
• 阅读提示: •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 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印象。
众多闪耀的“红星”
造反者( ) 贺龙二三事( ) 红军旅伴( ) 苏维埃掌权人物( )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
• 任务二:
谁是你心中最闪耀的
“红星”?
朱德
周恩来
毛泽东 红小鬼 徐海东
彭德怀 贺龙
·为何能够“照耀”中国?
• 阅读提示 •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读明白作者想 用事实说什么“话”。 • 任务三 • 再次阅读序言,结合材料研读“红星” 的“事实”,探究人物品质。
·探究“照耀”
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我发现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
“他们精神极好。”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 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 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 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 希望。”
众多闪耀的“红星”
作者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 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 长经历中,寻找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 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探究“照耀”
“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 亮眼睛。”
“他们精神极好。”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 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 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 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 希望。”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备考-《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如何高效地展开整本书阅读活动?一、阅读阻力为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优化《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现状,抽取了某城镇学校八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分析样本,并对学生的阅读反馈作了梳理,认为学生阅读本书时存在的阻力如下:(一)时代的疏离感《红星照耀中国》“纪实”却不“及时”,反而增加了隔膜感。

时代的隔膜造成了初中生接受的障碍,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读完了一遍,说明初中生对于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

因为,如果学生不熟悉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够真切地了解那个列强欺凌、军阀混战的混乱时代。

例如书本中所出现的“苏维埃”“哥老会”都是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的产物,学生不能理解这样的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概念,自然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文本的疏离感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一名外国记者,在翻译的版本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母语阅读给初中生带来了障碍;2.本文以采访记录、个人讲述和重大事件描述为主,情节不连贯,故事性不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三)阅读指导的疏离感一半以上的同学非常或者比较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说明这本书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具备可读性的。

但是不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机械有余,活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缺乏学习任务群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帮助与指导;最后,在学生读完作品之后,缺少思维的碰撞和专题的研讨,没有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思维更上一层楼。

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唤醒,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时代、文本和阅读指导上存在的疏离感,造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困境。

若要突出重围,就必须要寻求合适的路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这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一、引言《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的纪实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斛口欣赏这部作品。

二、指导策略激发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故事情节等方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小组等,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阅读心得。

引导阅读方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可以通过讲解阅读技巧、指导阅读笔记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深入解读文本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需要深入解读文本。

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修辞、情节等元素,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喻,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拓展阅读视野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可以通过推荐相关作品、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样式^口主题。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和时代背景,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实践建议制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总之,《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深入解读文本以及拓展阅读视野等方面。

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和实践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才是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阅读指导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阅读指导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1课时)教学目标:1.浏览第一篇目录,了解主要内容。

2.了解在通往红色大门的过程中,作者遇到哪些问题。

3.选读人物故事,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浏览第一篇目录,了解主要内容。

2.了解在通往红色大门的过程中,作者遇到哪些问题。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二、速读第一篇,概括主要内容。

1——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带着世人皆问的诸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日常生活如何?红军兵力多少?红军为何能抗击长达九年之久的军事联合力量?苏维埃是怎样的?共产主义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等等一系列未解之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打了几针预防针,只身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和一些笔记本、两架照相机、二十四卷胶片等新闻记者必备的装备就出发了,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等秘密。

2——去西安的慢车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

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简单经历介绍),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简单经历介绍)。

3——汉代青铜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王化人)的来访安排。

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給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简单经历介绍)。

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同时,本小节中比较详细介绍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4——通过红色大门黎明离开西安府——渭河——宗蒲县——洛川(见到西北窑洞)——延安,越过倆军之间的无人地带进入苏区,跟随的只有一个带路的骡夫,负责把斯诺及其简单的行李送到红军的第一个前哨,斯诺终于闯进了红色大门。

刘龙火先生接待并安排斯诺如何进入安塞。

三、专题探究1.作者带着哪些问题出发的?请列表呈现。

2.用线型图标注一路遇到的人和事,了解作者进入红区的方式和路线。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有这样一个人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有这样一本书
中国 万千青年 走上革命之路 加拿大 白求恩 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一个特殊的年代
铜墙铁壁 新闻封锁
未解之谜
红军? 苏维埃? 共产党的政策?
红 色 中 国 解

关于红军
叛徒(关于周恩来)(37)
彭德怀印象(234)
关于贺龙(43)
为什么变成红军(239)
红色伴侣(48)
红色窑工徐海东(276)
苏维埃的巨头(关于毛泽东)(54) “红小鬼”(305)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毛泽东传)关于朱德(317) (92)
选读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
要求:速读,疏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 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摘录作者评 论人物的关键词,写下你的感受。 (写在学案上)
义。
2.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阅读规划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三阶段 (11月20 日-11月 28日)
举行读书 汇报会
1.选择一个主题发言:①我最 喜欢(敬佩)的红军;②我心 中的长征;③我所了解的苏维 埃;④难忘的西北之旅;⑤探 究报告文学的艺术魅力。 2.写一篇读后感。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 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之 旅
整本书的阅读方法:
知作者→解标题→读序言→读目录→读正文
阅读指导一:知作者,看作家简介,了解作者。 阅读指导二:解标题,弄清文体、题意。 阅读指导三:读序言,解谜内容。 阅读指导四:读目录,看事件梗概。 阅读指导五:读正文,圈点勾画,批注,做读 书卡,做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与指导 (1)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与指导 (1)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与指导 (1)阅读任务单(一):第一周预读在第一周,我们将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序言部分以及八年级语文课本第64页,并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2.这本书的问世有何意义?3.如何理解书名的含义?阅读任务单(二):第一周阅读第一章在第一周阅读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带着哪些问题出发?(使用批注法在文中标注)2.了解作者进入红区的方式和路线,以及作者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

(使用线性图标注)阅读任务单(三):第二周阅读第二章在第二周阅读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并思考以下问题:1.画出___的人生轨迹,了解他的成长史。

2.列表概括“___”的相关事件和人物性格,以及提炼内容和解读人物性格。

阅读任务单(四):第三周阅读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第三周阅读第三章“在保安”和第四章“一个___的由来”,思考以下问题:1.以《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他人”》为主线梳理其“童年”、“青少年求学阶段”、“参加革命之前”对其产生影响的人和事,以及___的思想发展。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方式呈现,也可以自己设计)2.阅读第三章“苏维埃掌权任务”和第四章“一个员的由来”,并为___写一个小传。

阅读任务单(五):第四周阅读第五章在第四周阅读第五章“长征”,并完成以下任务:1.手绘红军的长征路线图,标注重要事件和地点。

2.绘制一张表格,记录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如何应对,理解红军长征的精神。

3.根据红军长征的具体数据,绘制一张创意数据图,并谈谈感受。

阅读任务单(六):第五周阅读第六章在第五周阅读第六章“红星在西北”,以“___其人”为题,为___同志写一篇人物简介。

阅读任务单(七):第七章在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中略过。

阅读任务单(八):第八章和第九章在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和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中阅读。

阅读任务单(九):第十章在第十章“战争与和平”中阅读。

阅读任务单(十):第六周阅读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在第六周阅读第十一章“回到保安”和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并完成以下任务:1.完成人物档案,包括外貌形象、言谈举止、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受教育状况、参加革命原因和经历。

主问题引领 多维度细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主问题引领 多维度细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课堂•对话ketang52279@163.C〇m栏目编辑张莉莉教艺会展.看课案41主问题引领多维度细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李士稳(盐城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盐城224000)摘要: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必须了解作品特点、重点和难点;然后围绕这三个点确定一个主问题逐步深入。

《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就是如此,先确定“ ‘红星’的光芒体现在哪里”这个主问题,然后从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比较细读,引导学生在文字间来回穿梭,直击作者写作的心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主问题;比较细读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20)12 -0041 -03《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当时影响很大。

它不仅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及领导者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还多角度展示了中国的希望;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开辟了新闻类作品写作的新路径—即使是纪实作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筛选,更可以倾注作者的人文关怀,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

因此,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引起了世界级的轰动,各界对其评价非常高,一本书照亮了中国的天空,让无数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力量。

时隔几十年,学生对那时的时政状况很陌生,无法感受当时的历史风云,阅读本书陡增了不少难度。

假如不能引导学生感受这本书在当时所散发的光亮,阅读体验必然索然无味,毕竟这本书不像一般小说那样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采用主问题引领、多维度比较细读的方法,直击作者写作本书的根本目的。

―、纵向比较,品“红星”的生命力作者千辛万苦冲破重重封锁深人红区,目的是什么?他想全面真实地了解传说中的“红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是带着外界对红区的许多误解甚至污蔑前往的,会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红区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呢?显然作者没有先人为主,而是如实地报道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因此,作品一经面世就彻底改变了外界关于红区的种种传说和对红区的误解;作品也就在人们惊讶的目光中熠熠生辉了。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说课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说课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教案指导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产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欲望,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这种欲望;能理解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去陕北地区实地采访的心理原因并能对作者的这种行为做出自己的评价。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清此书的内容架构,并调用自己所知来印证书中的部分内容;能对作品所写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做初步的了解,并产生诸多与事实有关的阅读问题。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指导课进行中激发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产生需要通过阅读才能解决的问题,并着手拟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开始泛读,并产生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的心理冲动。

指导重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指导难点阅读方法在阅读行为过程中的落实一、激趣导入作者1.与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书能称为“百科全书”?2.请学生就“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这一评价,谈自己的理解。

3.以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故事为引,激发学生对斯诺的认知欲望。

二、激活阅读期待1. 浏览,产生了解作者的冲动。

浏览封面、作者简介、前言内容、第一篇及后序,然后交流:(1)你眼中的斯诺是个什么样的人?(2)斯诺会什么“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3)在他人眼中,《红星照耀中国》有什么价值?2.调动自身所知,理解“冒险”的含义。

(1)说一说自己亲身经过的自认为是“冒险”的事儿。

(2)说一说斯诺进入“红色大门”之前遇到了哪些“险”,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进而理解斯诺“冒险”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激发阅读欲望(1)猜读。

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深入陕北后,你最想了解的事是什么?最想采访的人是谁?(学生在前言及目录页的空白处,以旁批的形式,列个采访提纲,师生交流提纲所涉及的问题,教师指导做好分类,以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时能针对问题做检视阅读。

教师以序言及第一章中可供采访的话题为内容,教学生做相应的梳理,以让学生产生检视阅读的欲望。

)(2)略读,跟着斯诺去陕北。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阅读指导教案-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阅读指导教案-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1 课时)教学目标:1.浏览第一篇目录,了解主要内容。

2.了解在通往红色大门的过程中,作者遇到哪些问题。

3.选读人物故事,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浏览第一篇目录,了解主要内容。

2.了解在通往红色大门的过程中,作者遇到哪些问题。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二、速读第一篇,概括主要内容。

1——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带着世人皆问的诸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日常生活如何?红军兵力多少?红军为何能抗击长达九年之久的军事联合力量?苏维埃是怎样的?共产主义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等等一系列未解之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打了几针预防针,只身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和一些笔记本、两架照相机、二十四卷胶片等新闻记者必备的装备就出发了,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等秘密。

2——去西安的慢车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

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简单经历介绍),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简单经历介绍)。

3——汉代青铜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王化人)的来访安排。

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給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简单经历介绍)。

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同时,本小节中比较详细介绍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4——通过红色大门黎明离开西安府——渭河——宗蒲县——洛川(见到西北窑洞)——延安,越过倆军之间的无人地带进入苏区,跟随的只有一个带路的骡夫,负责把斯诺及其简单的行李送到红军的第一个前哨,斯诺终于闯进了红色大门。

刘龙火先生接待并安排斯诺如何进入安塞。

三、专题探究1.作者带着哪些问题出发的?请列表呈现。

2.用线型图标注一路遇到的人和事,了解作者进入红区的方式和路线。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
⑥ 他们的生活、娱乐、教育、公共卫生等怎样?
⑦ 红军的兵力有多少?
⑧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
⑨ 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停止内战,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2.在去西安的火车上, 埃德加·斯诺为什么会“身上有点不舒服, 可是心里却非 常兴奋”?
① “身上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害怕感染疾病, “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 一切预防针”.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 文中记叙了毛泽东的“反抗”行为和感悟, 请列出来. 2. 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是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发表了怎样的政见? 3. 毛泽东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一词, 是在什么刊物上?
1.文中记叙了毛泽东的“反抗”行为和感悟, 请列出 来.
① 十岁时“罢课”, 在家附近转悠了三天, 感受到父亲和老师对自己对态度有转变.
1.埃德加·斯诺遇到的第一个红军战士是谁? 遇到时, 这位红军战士正在干什么?
① 姓姚的二十五六岁的战士. ② 正在河里洗澡. 2.周恩来为埃德加·斯诺做了怎样的安排? 开列了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3.埃德加·斯诺眼中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个子清瘦, 中等身材, 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
② “心里却非常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 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 地方: 我是到‘红色中国’去”. 那个地方是不为人了解和作者渴望了解 的.
3.埃德加·斯诺遇到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是谁? 他促成了一件什么事? ① 王牧师, 真名叫董健吾.
② 董健吾促成张学良飞往延安与共产党谈判, 建立了东北军与共产党统 一战线.
眼睛富于热情, 有吸引力. 讲英语有点迟缓, 但准确.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章节阅读指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章节阅读指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表—— 江西
四川来的农村少年 铁老虎——湖南
还有另外来自福建、浙江、江西、四川、陕西、甘肃的少年
第三篇 在延安
1. 在《苏维埃掌权人物》中,埃德加·斯诺谈到了对毛泽东的印象,请你 列出至少六个印象。
2.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3.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条件是哪几个?
学生不满,带领军队投奔共产党。 ③敢于反抗、英勇善战:一把菜刀建立一个苏区。 ④威望高、口才好 :能把哥老会成员编进红军,部队愿意跟他走。 ⑤身体强壮、生活简单:长征路上背部下,和部下一样生活。 ⑥性格急躁又谦虚:总希望别人提意见,从不违反党纪。
5.《红军伴旅》中,记叙了哪几个红军少年?
老狗——福建苏区
1.在《苏维埃掌权人物》中,埃德加·斯诺谈到了对毛泽东的 印象,请你列出至少六个印象。
① 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 ② 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
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 ③ 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④ 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 ⑤ 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⑥ 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
在长沙参加学生军后,从订阅的《湘江日报》上知道的。
第五篇 长征
1. 彝族首领为什么会允许红军通过他们控制的区域? 红军放回了被军阀当作人质的彝族首领,彝族和红军有共同的敌人,红军主张 的各少数民族自治符合彝族人民的要求,给彝族武器和弹药,与彝族总首领歃 血为盟。
2. 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 红军到达了目的地,核心力量完整无损,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坚强一如往昔。 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为后来开展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上册语文红星照耀中国专题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红星照耀中国专题一
幽默乐观、自信豁达
最亮的星
片段二:然而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够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 敬仰,……巴莱托的中国门徒们也许要嫌他粗鲁的吧。我记得有一天 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 寄生物……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毛泽东却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 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他随便的习 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
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同情穷人。 南昌起义后,他和朱德转移到山头。他的残部去了内地,但是贺龙却逃 到香港。后来偷偷地去了上海,从那里化了装回湖南。一九二八年、贺 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个人 魅力
同情穷人 英勇无畏
生活简朴
仇视地主
6
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猜一猜,他是谁?
一丝不苟,军事天才
精力过人,身体健康 博览群书,熟悉政治 极具威信,幽默风趣
6
最亮的星
片段一: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 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有一次吃晚饭 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 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 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只得笑着认输了。
最亮的星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同志是怎样的形象呢?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背有些驼,一头浓密长黑发,双眼有神, 鼻梁高,颧骨凸出。 “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人物名片: 毛泽东
他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 家庭出身 兵。后来,他父亲回到他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每一章(第一章到第五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每一章(第一章到第五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每一章(第一章到第五章)《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一章读完《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塔山战斗》后,我深感震撼和敬佩。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塔山战斗的情景,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刻画,使我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首先,我被书中对战斗环境的描绘所震撼。

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战士们在险峻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中进行战斗的艰苦。

他们在寒风中奋勇冲锋,他们在狭小山谷中巧妙布阵,他们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坚守阵地。

这种艰苦的环境使战斗倍感困难且危险,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奋发向前。

其次,我被战士们的英勇坚韧所感动。

书中描写了战斗的细节和战士们的表现,他们冲在最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国家、人民的尊严。

他们紧握武器,毫不畏惧,勇猛奋战,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英雄的敬佩。

还有,书中展现了战友情谊的深厚。

战士们相互扶持,肩并肩作战,无私地关心和照顾同袍。

他们相信团结的力量胜过一切,共同面对敌人的进攻,以团结和合作为基石,共同向胜利前进。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的战士们。

他们具备的坚韧、勇气和团结精神,是我们学习和崇敬的榜样。

这一章只是《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小说的开端,但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后续章节,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故事和精神,传承着这份光荣和责任的血脉。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二章读完《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牵手黄绵》后,我深受感动和思考。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战士们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互相扶持的情感纽带。

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节,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和困境,以及战友之间的牵挂和默契。

首先,这一章生动地展示了战士们在战争年代所面临的艰苦生活。

他们生活在简陋的军营里,物资匮乏,条件恶劣。

他们要经受着缺乏食物的饥饿,没有足够的衣物来抵御寒冷。

而在这种极寒的环境中,他们依然要坚守岗位,执行任务。

好书推荐 《红星照耀中国》

好书推荐 《红星照耀中国》
另一个:“我们长征过四川时农民给我们送来了他们自己 做的草鞋,一路上给我们送来了茶和热水。”
第三个“我在刘志丹的二十六军里在定边作战的时候,我 们的小分队保卫一个孤立的岗哨,抵抗国民党将领高桂滋的进 攻。农民们给我们带来了吃的和喝的。我们不用派人去搞给 养,人民会帮助我们,高桂滋的军队打败了。我们俘虏了几 个,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有两天没水喝了。农民们遣人员的增援部队马上开到,孙上尉率部进 攻总司令住处。警卫人员猝不及防,没有久战,不过有足够时 间让吃惊的总司令逃跑。孙上尉到蒋介石的寝室时,他已经逃 跑了。孙率部搜索,爬上宾馆后面的白雪掩盖、岩石嶙峋的小 山。他们马上就发现了总司令的贴身仆人,接着不久就找到了 总司令本人。他只穿着睡衣睡裤,外面披着一件长袍,赤裸的 手脚在急急忙忙爬上山时给划破了,嘴里也没有假牙,身子索 索地在寒冷中哆嗦着,躲在一块大岩石旁的小洞里——这块大 岩石是长城建造者秦始皇陵寝所在地的标志。
好书相伴 与书为友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课
第一部 《红星照耀中国》 (一)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 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 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 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 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2.结合选文,谈谈本书的艺术特色之一。 选段中写了作者斯诺与红军战士们的问答,作者直接引用了多 位红军战士的回答,体现了这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纪实性 非常强的艺术特点。
3.《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不因时过境迁、依然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影响力?
(1)《红星照耀中国》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具体丰富 的真实材料,向全世界实事求是地报告了“红色中国”的真 相,有着保持时代特征的强烈的新闻性。(2)作者斯诺很擅长 在叙事中穿插自己的评述和议论,调动各种文学手法对人物和 事件做异常生动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行文既严谨又 活泼。

【深圳】《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章:导读(教学设计)

【深圳】《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章:导读(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章:导读新安中学(集团)初中部黄慧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本名著,它的名字叫《红星照耀中国》,这节课我们进行读前导,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开启新的阅读旅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看看桌面上的这本书。

如果在书店里遇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你会买它吗?师: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会买,归纳起来大家的理由主要是觉得这本书太厚、又红又专、对政治主题不感兴趣……看来同学们对这本书的兴趣不大,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走进这本书,看看我们能否对这本改观。

二、读图质疑,了解背景(一)看报刊图片,猜人物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胖子图片),能猜出是谁吗?猜不出来,那再多给一些信息,这张照片出自于1937年的日本《周报》,猜出是谁了吗?(二)看真实照片,揭晓人物(屏显:毛泽东真实照片,出自书中插图)师:这是谁?毛泽东。

那我们印象中的毛泽东是这样的吗?不是,应该是这样的,这张照片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的插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书中是如何描写毛泽东外貌的,请同学们快速翻到书本69页第二段(“他是个面容瘦削……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可见当时的报道非常失真,对共产党的报道消息被严格封锁。

(三)看视频,了解写作背景(播放视频: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预告片)师小结:这本《红星闪耀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

1936年6月,一位在旧中国生活了八年的外国记者,带上一封用隐色墨水所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加“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由北平秘密出发,开始了充满风险与传奇的陕北之行……这本书发行后“一个月、五版、10万册以上。

”有人读了这本书后说“原来还另外有一个中国啊﹗”这样一部传奇之作,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我们一起走进书本,慢慢探寻。

三、走进书本,初涉情节(一)走进目录插图:初步感知,激发兴趣1、何妨乱翻书请同学们快速翻看插图和目录,找找熟悉的人,谈谈你感兴趣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阅读与指导
(假期“通读”+开学后“研读”)计划六周阅读任务单(一)第一周预读——阅读序言部分,及八上语文课本64页,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2.这本书的问世有何意义?3.如何理解书名的含义?
阅读任务单(二)第一周阅读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带着哪些问题出发的?(批注法:在文中标注出来)2.作者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了解作者进入红区的方式和路线。

(文图转换:用线性图标注)
阅读任务单(三)第二周阅读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思考以下问题:1.画出周恩来的人生轨迹,了解周恩来的成长史。

2.“贺龙的精彩人生”,列表概括“贺龙”的相关事件和人物性格。

(提炼内容,解读人物性格)
阅读任务单(四)第三周阅读第三章“在保安”。

阅读第四章“一个共产党的由来”,思考以下问题:1.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少人和事对其产生影响,请以《毛泽东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他人”》为主线梳理其“童年”、“青少年求学阶段”、“参加革命之前”对其产生影响的人和事,及毛泽东的思想发展。

(可以用思维导图方式呈现,也可自己设计)2.阅读第三章“苏维埃掌权任务”、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说说你对毛泽东的印象。

(为毛泽东写一个小传。

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指导)
阅读任务单(五)第四周阅读第五章“长征”1.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标注出重要事件。

(手绘路线图,标志重要地点及事件) 2.阅读后就以下问题绘制一张表格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红军如何应对(理解红军长征的精神)3.根据红军长征的中的具体数据绘制一张创意数据图,简要谈谈感受。

阅读任务单(六)第五周阅读第六章“红星在西北”1.根据原著内容,以“志丹其人”为题,为刘志丹同志写一篇人物简介。

阅读任务单(七)阅读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略)阅读任务单(八)(略)阅读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阅读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
阅读任务单(九)(略)阅读第十章“战争与和平”
阅读任务单(十)第六周阅读第十一章“回到保安”,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 1.完成人物档案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于家庭童年经历受教育状况参加革命原因参加革命的经历 2.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党人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像,又有哪些地方不
同? 3.有人说“红星照耀中国”并不过时,它在每一位中外读者的解读传播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结合你对全书的阅读体验,填写下表:阅读者作用和影响白求恩美国历届总统日韩“我” 4.哪一个故事印象最深,将给大家听。

(“西行漫记”故事会) 5.对比《朝花夕拾》和《西行漫记》了解回忆性散文和纪实性文学的异同,结合课本67页的指导学习纪实性文学的阅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