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面子文化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虚荣,所以中国人要适度谋私利,那谁都不会给面子, 所以不仅自己要面子还要给他人给面子。对面子的 态度应该是有之淡然、失之坦然,这样才算是不失 中国人的面子。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陈婷(1990 ~),女,西北师范 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
中如何对待“面子”提供参考。 一、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人的心理状况或情绪总是通过脸面而表现出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面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深植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又在西方社会的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中西方关于面子的研究,以期揭示面子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首先对面子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
接着,回顾并分析中西方关于面子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探讨面子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
总结面子研究的未来趋势,以期为面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东方文化中,面子往往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资本。
而在西方社会,面子虽然不如东方文化那样显著,但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希望通过对比中西方关于面子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面子现象的理解,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面子的定义与内涵面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和社会心理意义的概念,它广泛存在于中西方的社会生活中,但在定义和内涵上,两者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色。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几乎可以说是社会交往的基石。
它通常指的是个体或团体在公众场合的形象、尊严和地位,表现为个人或团体希望获得的尊重和认可。
面子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它与权力、地位、荣誉等紧密相连。
个体为了维护或挽回面子,常常会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如送礼、请客、道歉等。
在中国社会中,失去面子往往意味着尊严和地位的丧失,甚至可能影响到个体的社会生存。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中的面子概念更为复杂和多元。
它既可以指个人的自尊和尊严,也可以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并不总是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需要维护的事物,有时它也可以是一种负担或压力。
例如,个体可能因为过于在意面子而避免某些可能失败或丢面子的行为,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
尽管中西方面子在定义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和尊严问题。
对于面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模式,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共性和差异。
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荆楚在线消息(湖北日报)对中国非常友好的英国进步学者罗素生前曾谈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要面子’觉得很可笑,殊不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风气。
”罗素认为“要面子”的害处在于,“影响效率,同样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真诚。
”要面子深入到国人潜意识中,这是一个事实。
当然,面子是很重要的,面子是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只是面子与里子不能脱节,面子不能比里子高一个层次独立存在。
民国初年,京城那些穿着马褂、提笼架鸟的遗少,外头硬撑着气派和光鲜,回到家可就惨了,只能啃咸菜窝头,因为原本赖以撑起面子的“铁杆庄稼”,早已随着满清的倒台而失去了。
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彻底消亡。
愈是渗透于潜意识中的东西,就愈是不容易改变,这种顽固性,必当正视方可。
在新的条件下,要面子的作法也常以新的形式出现。
只是,要面子的主体常常不是个人,而是以集体的方式出现,这就更隐蔽,而危害性也更大,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一种“面子文化”。
这种文化的特点是,自我表扬的彰显意识、程式化的自夸方式、不计成本的投入气派和迫不及待的行事节奏。
按这种面子文化做事,就好像演戏时,一切只为赢得个碰头彩,而不管后头是不是喝倒彩。
因为碰头彩有了,就可急急拿去表功,面子是有了。
至于后面是不是因演得太差而收不了场,甚至是不是演砸了或坍了台,那就不管了。
其秘诀是,碰头彩可以凭一两招换得,也是可以组织人喝彩的,而领导一般也最注重有没有碰头彩。
人们见怪不怪,这是面子文化非常有腐蚀性的一个危害。
如果一个单位为争面子浪费一点社会财富,千百个单位累计起来,损失就非常可观。
有句阿拉伯谚语说:不结果的树是没有人去摇的,惟有那些果实累累的树才担当得起人的信赖。
如果不为争面子而产生浪费和牺牲效率,就可以有更多养分转换成更多更大的果实,这样的树虽然不言,却自然可以下自成蹊。
面子文化的流布,与务实的价值取向呈矛盾状态。
人的心理就这么复杂,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总是有人做,这是因为心理上虚幻收获的吸引力,甚至比实际的利益吸引力还要大。
浅析面子文化对中国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探索, 但在“ 面子” 的定义上仍未达成统一的定论。 但 我们 可 以在 以下 方面达 成共 识 : 1面子 是 一 个 心 理 学 概 念 , 在 儒 家 思 想 的 . 是
影响下 形 成 的中 国特 有 的文 化 ,反映 了中 国人 的
特殊文 化心 理 。
社会关系等息息相关 。人们为 了维护 自己的整体 形象 , 就要在消费中体现面子 , 以通过这种体现出
第2卷 第 1 5 期 21 00年 1 月
乐 山师 范 学院 学 报
J un l fL s a ec esC l g o ra e h nT ah r ol e o e
Vo . . . 1 No 1 25
Jn2 0 a .01
浅析面子文化对中国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王 茹 , 黄安 民
脸的行为后的 自我评价判定及其在他人心 目中的 序列地位, 也就是心理地位。 因此面子在根本上是 种 由于个人 表 现 出来 的形 象类 型 而导 致 的能 不
一
能被 他人 看得起 的心 理 和行 为 。” 此外 还有 黄光 嘲
收稿 日期 :09 0 — 3 2 0 — 4 0
作者简介 : 王茹( 94 , , 18 一)女 山西晋城人 , 华侨 大学旅 游学院 2 0 07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闲与娱 乐管理 。 休
6 9
国、 有晖 、 何 朱瑞 玲 、 王秩 楠 , 中芳 、 国枢 等学 杨 杨
面子需求 。
者从 面 子 的多个角度 进行 研究 。 由此 可见 , 近现代
( ) 子文化 下 中国人对 价格 的敏感 度不 高 二 面 面 子是 个人 在社 会上有 所 成就 而获 得 的社 会 地位或声 望 ,是个人 为 了让 别 人对 自己产生某 些 特定 印象 , 而表现 给别人 看 的一种行 为 。 与 中国 它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熟人社会和儒家文化相关。
面子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的尊严,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
标签:中国人;面子;社会互动;印象管理;文化心理Arthur Smith最早对中国人的面子作了研究,他认为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其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多。
直到20世纪40年代,胡先缙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本土的面子概念,此后出现了一系列面子的跨文化研究。
中国网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调查表明,认为“面子”在中国人社会交往中很重要的占83.33%;认为一般的占11.98%;认为不重要的仅占2.61% 。
认为“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谈不上好不好,反正很有用的占51.00%;认为是文化中的糟粕,应该抛弃的占28.35%;认为非常好,利于人际沟通的占15.60%;而认为有没有面子无关紧要的仅占5.06%。
〔1〕可见,面子在中国人心目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面子的文化心理含义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即面子有时甚至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因此,胡先缙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成就的承认。
〔2〕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子。
〔3〕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和顺从。
〔4〕翟学伟的面子定义是个体对做出良好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
乐国安认为“面子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拥有、自尊的表现,然后再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以实现。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脸与面子来解释与调节社会行为。
如何看待“面子文化”?
如何看待“面子文化”?如何看待“面子文化”我们再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它是“实事求是”的最大敌人,不是技术上不能“实事求是”,而是人们几千年以来一直都不愿“实事求是”。
正是它的顽固存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因此,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由于面子不仅牵涉到个人在其关系网中的地位高低,而且涉及他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以及他可能享受到的特殊权力,因此,在中国社会中,“顾面子”便成为一件和个人自尊,甚至是个人利益密切关联的重要事情。
“面子”侵蚀着组织的执行力在华人社会里,有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的原则。
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好面子”,无论阶层高低,即使在穷苦的农村也不妨碍“有面子”,因为这意味着他得到了周傍的尊重与认同,体现了独特的价值与地位。
掌权者更有资本获得“面子”,通过对资源给予的掌控,逼迫周边社会给予其“面子”;如果有人不给其“面子”,他则可能就不给予该人资源了,或者是开始所谓“穿小鞋”;而是否能够获得资源、利益,可能不是你是否能干、有想法,而在于你是否能够给掌握资源的人“面子”。
如此一来,是否有“面子”,是否能给别人“面子”,成为了社会评判的重要尺度,而不是将创造价值、贡献社会等作为标准。
“面子”文化终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内化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具备着强大的、持久的延续惯性;即使在今天的中国,面子文化依然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在中国社会里,不论是上对下或下对上的关系方面,一个善于“做人”的人,通常都是善于顾及他人面子的人,他会为了在公开场合不驳别人的面子,明明不同意却不提出反对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是为了给别人添加面子,而表示赞同这个方案。
因此,中国绝大多数组织中的绝大多数议案在“面子”的干扰下,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甚至是应有的争论,就被轻松通过了。
而中国组织没有法治习惯,因此,被轻松通过的方案被轻松地“不被执行”,因为领导者的面子被照顾了,他也需要照顾下属的、同事的面子,这样一来,“不执行“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正红旗下》是老舍笔下的一部著名小说,主要描写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小城市。
在小说中,老舍深刻地探讨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尊严和声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面子”往往比事实上的财富或实力更为重要。
因此,人们会在各种场合下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不惜付出很多代价。
在《正红旗下》中,老舍描写了很多关于“面子”文化的场景。
比如,在小说中,一个叫王二的城市领导,在接到一条命令后,非常担心命令下达过早会影响自己的“面子”,于是他不仅不按命令行事,还劝说其他人也不要执行命令。
他的做法是出于对自己的“面子”捍卫,但却导致了很多恶果。
另一个例子是崔航这个人物,他在城里的一家银行工作,因为误差而亏了很多钱,但是在逃避责任的同时,他还想方设法地维护自己的“面子”,让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很赚钱,不断骗取他们的信任。
最后,他不得不逃离城市来躲避这些工作人员的报复。
这一系列行为都归结于他们对于“面子”的过度挂念,而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破裂和最终的失败。
通过这样的描写,老舍展示了中国文化中“面子”文化的深刻根源,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危害。
首先,“面子”文化使人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很多虚幻的幻想,导致人们无法冷静地看待问题。
其次,它也让人变得不真实,虚伪的行为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信任。
最终,“面子”文化还可能导致涉及到的人物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在《正红旗下》的小说中也有体现。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这种文化现象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面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它的弊端。
为了避免类似于小说中的种种苦果,我们应该推崇实事求是,注重真实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于现实问题面对现实,真正去做到以实际行动去反映自己的价值和实力,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面子文化生活中例子
中国人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
要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
这也就是很多老于世故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
只要高帽子一顶顶地送,保住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人在职场,行走江湖,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高旗在宏达经纪公司企划部工作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可谓公司的“老江湖”了,也做出了好几次漂亮的策划,深受公司重用。
由于他熟谙公司的运作规律,再加上在专题策划上摸爬滚打那么多年,在完成公司的企划任务上可谓驾轻就熟。
与他共同承担企划任务的大杨则不同,他原先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刚跳槽过来做企划不久,论经验、谈资历、比悟性,都比高旗逊色许多。
前不久,公司要在市内广场借助沿江休闲晚会的东风,搞一次啤酒节,于是宣传、策划的任务自然地就落到了他们二人的身上。
部门领导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便要求每位策划专员都要拿出一份详尽的企划报告,并激励大家,谁的方案终入选,将会有红包。
结果,高旗当仁不让,拔得头筹。
红包到手,高旗也没有忘记将这份喜悦跟大家一起分享,特地邀请大家去馆子搓一顿。
席间,三杯酒下肚,高旗就得意洋洋起来,开始大言不惭道:“自从主管布下这一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就预感到,胜利非我莫属!为什么?哥们儿来这里都六个年头了,什么方案能获得领导青睐,什么方案驴头不对马嘴,我打眼一瞧就八九不离十了。
哈哈,比如大杨,他那方案,好则好矣,但太不切合实际了,出局在所难免……”他这一番志得意满的豪言壮语可让席上的大杨如坐针毡,颜面尽失。
本来他刚跳槽到公司不久,一直江有足以证明自己的亮点做支撑,正在心急火燎呢。
这次机会来了,虽说自己十分用功,但无奈对本企业的脉络把握不够,他的企划方案第一轮就被主管给PASS掉了,挫败感和苦闷心理让他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
今天听高旗这么一说,他的血气开始顺着酒劲往上涌:这高旗,拿着别人的痛苦说事,打我的脸成就他的掌声,欺人太甚了!这样想着,大杨便握着酒瓶站起身来,对高旗怒目而视:“闭上你的臭嘴,老子今天扎了你!”幸好被旁边的同事及时拦住,才避免了一起同事相残的悲剧发生。
论中国的面子文化
论商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摘要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自古以来形成的面子文化对于人们的商业活动渗透的更加深刻。
面子文化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了解面子文化在商业文化中占据的位置,对我们理解当前种种商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规范。
关键词: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商业文化一、“面子”文化概论(一)“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爱面子其实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理因素。
但是形成的面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现象。
中国“面子文化”的形成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就是“脸面”,古人外出活动前都要洗脸打扮,在镜子面前照上一照,梳洗完毕才能做正式的工作——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
中国人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正是看重这样的有形脸面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的内涵“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
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著述当属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
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2。
而中国文豪林1[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2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语堂认为,“面子触及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3。
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正红旗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上海的国营纺织厂为背景,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群体形象,以及上层社会与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不仅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苦难和奋斗,也深刻地批判了面子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根深蒂固。
面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中国人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巧妙地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展现了面子文化对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深刻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正红旗下》为例,从不同角度探讨老舍对面子文化的揭示和批判。
老舍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揭示了面子文化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影响。
在小说中,主人公聂正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也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
在外人面前,他总是战战兢兢,生怕被人发现他的丑陋和不足。
在与同事闲聊时,聂正民总是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家庭问题和烦恼,生怕被嘲笑和看不起。
这种对面子的重视,反映了中国传统面子文化对人们内心深处的影响。
人们将面子看作一种社会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因此不愿意被别人看到自己的丑陋和不足。
面子成为了一种内心的负担,使人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劳累和虚伪。
老舍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安排,揭示了面子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小说中,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经常会陷入矛盾和冲突之中。
在工厂中,同事之间经常因为面子问题而发生争吵和冲突。
有的人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胸怀,常常会在同事面前大放厥词,结果引起了同事的反感和不满。
有的人则因为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对同事们故意撒谎和遮掩。
这种为了维护面子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老舍通过这些情节,深刻揭示了面子文化对人们心灵和社会关系的扭曲影响,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和面对自己的面子问题,不要为了虚荣和自尊而伤害他人和自己。
中国人都爱面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为何都要面子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对此有一段精辟的描述:“鲍千灵连连拱手,和各诸英雄招呼。他可真还不敢大意,这些江湖英雄慷慨豪迈的固多,气量狭窄的可也着实不少,一个不小心向谁少点了一下头,没笑上一笑答,说不定无意中便得罪了人,因此而惹上无穷后患,甚至酿成杀身之祸,那也不是奇事。”在这部小说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事:萧峰便是因为在洛阳牡丹花会上没看马夫人一眼,而被陷害得难容于天地之间,马夫人临死前说得明白,在她看来,萧峰对她视而不见,便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武功天下第一的傲慢家伙”。
人们之所以对认错人这样的“小事”做出极其激烈的反应,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有损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而那就绝不是小事了。别人的一个眼神或无意的忽视,便可能使人感觉“你瞧不起我”。看似奇怪的是,这种狂暴的防御性攻击,往往却出自受害者的心态,一个敏感、自卑的人,释放攻击时常常极其强烈,因为他们把攻击仅仅看作是适度的自我防御。在耻感文化或面子文化中,人们在交际中往往都要小心翼翼,可别什么地方不注意,就惹人不快,或被人看作是“不把人放眼里”。就算你内心对这些不以为然,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毕竟也不愿无意中与人结仇。
耻感文化并不只是东亚所有,希腊学专家E.R.
Dodds在1949年所著的《希腊人与非理性》一书中便已提出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属于耻感文化,更不必说整个中东、近东地区至今如此,在那里,最好不要当众批评。但不可否认,这在中国文化中尤为根深蒂固。“面子”固然成就人格价值,但害怕丢面子、对他人的行为(尤其是批评)反应激烈,睚眦必报,乃至因而结仇,这不能不说是威权性格的体现。殷海光曾说“中国文化分子多带权威性格”,便是因为发现很多人在学术讨论中常常下意识地将他人无恶意的批评看作是有意针对自己的攻击。毫无疑问,如果在公共讨论中,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地注意对方的感受,那大概也就很难作出严肃的批评,而只能说些片儿汤话走过场。
跨文化交际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交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西方的文化环境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够让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有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空间。
今天就来说说关于中国文化环境中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爱面子是众所周知的事,“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也许世界上没一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爱“面子”。
中国人可以什么都什么都不要,但就是不可以不要面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说法。
无论是什么人都要保住自己的面子,穷人要面子,富人也要面子;普通老百姓要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顾及自己的面子。
社会赋予“面子”的价值是有双重的。
一方面,它指的是经由正当途径取得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这样,面子就有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即“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在这里“脸”和“面子”两个概念之间是差异。
“脸”代表社会群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都会履行他应尽的义务。
它代表社会对其自我德行的信任,一旦失去它,个人便很难在社群中正常生存。
“脸”不只在约束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同时也构成一种内在的制约力量。
大家应该已经看出,“脸”的维护或丧失是以整体来看的。
“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它代表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不能丧失或有所破损。
“面子”代表中国社会中广受重视的社会声誉,它是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借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也是个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经营所累积起来的声誉。
不论在什么时候,自我都必须依赖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才能获得这种声誉。
“要面子”就是要提高或维护超过个人实际地位的名声。
跨文化交际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学好跨文化交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和外界交流,儒鸿书院经常会有一些外国人在学习书法国画,那么在这里能够让文化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更加和谐。
浅谈面子及中国的面子文化
摘要:面子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面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面子心理也调节着社会行为和关系。
面子文化的形成既与自然条件有关,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它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的特点,并对个人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面子;中国人;面子文化一、面子的内涵(一)国外面子概念的研究面子的内涵是多元化的,多维化的,多层次的。
许多西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面子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比如西方研究面子的代表学者戈夫曼提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
戈夫曼提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强调了社会交换和自我、他人的认同。
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在沿用戈夫曼的面子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对修辞学界、语用学界和社会语言学界影响重大的面子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
负面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
其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sepener-oatey 则从面子和身份的关系分析建立了关系管理模型,认为“面子与身份都与个体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只不过前者通常与一些受到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相联系,而后者不仅包括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还包括那些受到负面评价或执行评价的那些个人特征或特性。
”4此外sepener-oatey在分析日常生活交际情景中涉及的面子时还第一次使用了“面子敏感因素”。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把面子定义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中国人的脸面文化
中国人的脸面文化——读《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表征》有感一、前言。
英文中有个词组叫“lose face”,它最初是中国式英语,后来进入正式的英语词汇中。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在逐渐影响着西方,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中国人的面子的微妙特殊难以准确描绘。
“面子”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常常出现的词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
积极的方面包括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消极的则包括丢面子、撕面子,即“破罐子破摔”。
另外有给面子、双面子等等。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面子”等同于“脸面”,果真如此吗?中国人重视脸面,西方人呢?带着种种疑问,本文将通过对翟学伟教授的《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一书的解读,对中国人的脸面观展开分析。
二、脸面研究历史简述。
对脸面的研究,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学课题。
19 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史密斯1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第一次把脸面归结为中国人的第一性格,揭开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人脸面观的序幕。
20 世纪40 年代初,胡先缙2女士首次用人类学的方法,对中国人脸面的历史、内在含义、运用情境进行了研究。
50 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脸面问题。
60 年代,脸面研究在台湾学者中兴起。
八十年代末,开始有大陆学者研究脸面问题。
其中代表人物便是翟学伟教授。
翟教授综合前人研究,对脸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本土化研究,其基本观点是——脸与面是不同的。
脸在中国表示个体据其所处的社会圈而认同的做人标准,根据这种做人标准进行形象展示后,便会受到来自该个体所处社会圈的各种反应、议论和评估。
而面子就是该个体根据他人的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
.三、脸面的含义初界定。
1、脸面与戏,戏与人生。
在对脸面研究的早期学说中,美国传教士史密斯把脸面、戏曲、表演、台词合为一体,旨在说明中国人的脸面与做戏有因果联系。
这一点在南京方言中巧妙展示出了。
若一南京人生了女孩,朋友会说一句“你么得戏啰!”对此翟教授在书中表态:认为其观点值得商榷,脸面与戏的关系不是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解释,而是一种行为的两种表达。
闲谈“面子”
zhigong falütiandi美文悦读在中国人眼里,面子可是一件大事。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要是不要脸面,人人都不屑与其为伍,所以才有了“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这句话。
中国人要面子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具体资料记载。
据传,孔子就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
孔老二的儿子孔鲤死了,他没钱给儿子买棺材,颜回劝他卖掉车马为儿子置办一副棺材,孔子坚决不同意。
他说:“当官的没有车马,那像什么样子?”最后孔鲤的尸体怎么处理的,已经不可考究,但从那以后人们开始特在乎面子,当然在乎面子的大多都是有脸面的人物了。
古代最要脸面的人还有项羽。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打败。
有人劝项羽渡过乌江,以求东山再起,可他说:“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遂拔剑自刎。
可怜一代英豪,就这样付之东流!说只有有脸面的人才要面子也不对。
阿Q 就是一个没有地位,没有钱财,被未庄人拿来取笑的角色,虽然不是什么有脸面的人物,但是他就很要面子。
有人让他丢了面子,他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捞回面子。
有人打了他,他会忍受着肉体的痛苦说道:“我就算被儿子打了。
”现在不少中国人都要面子。
几个哥们儿喝酒,不论酒量大小,都要充英雄,讲义气,“哥俩好,要喝倒”,最后真的倒在了地上,别人去扶他,他还说:“别管我,我没事!不行咱哥俩在整几个?”可话又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那么在乎面子。
越王勾践就是一个。
他吃了败仗,被吴王夫差弄到吴国做人质,虽然丢尽了脸面,却不肯像项羽一样拔剑自刎,而是选择隐忍,为夫差牵马坠蹬,端茶倒水,俨然一副奴才像。
他不要面子是为了捞回面子。
他卧薪尝胆,终于麻痹了夫差,东山再起,最后起兵灭掉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其实,有的人一时丢弃脸面,也是一种气度。
古语有“大丈夫能屈能伸”也算得上一种境界。
以上这些故事,早已超出世人所理解的普通“丢颜面”的范围。
有些人“自取其辱”“甘丢颜面”,那是一种智慧。
表面上他们丢了脸面,实际上他们是衡量了“要脸面”和“丢脸面”之间的利弊得失之后,做出的一种低调的姿态。
(完整版)面子
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和过分追求,似乎“面子”成了中国人的典型的文化性格。
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说“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角色期待,特别是自我角色期待的满足。
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在别人面前,我们都装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十分轻松。
其实,我们很累,我们也想好好放松放松,我们也想放下面子,不理会那些流言蜚语,放开真正的自我。
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中西文化中“面子”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
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
公共面子不是强调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
而Brown和I_evinson的“面子”则强调个人面子(Mao,1994),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_evinson,1987:61)。
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
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
根据Mao(1994)的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
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部分。
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 和“脸”都更接近于Brown和I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
例如,在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停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同一群体的资格。
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
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
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
下面,笔者透过具体的言语行为,来探讨一下中西文化中“面子”的差异性。
中国面子文化 参考书目
中国面子文化参考书目中国面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尊卑有序等方面,其核心是追求个人的尊严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面子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中国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面子文化的参考书目及相关内容。
1.《中国人的面子观》(朱光潜著)这本经典著作由中国著名学者朱光潜所写,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对面子的理解和追求。
书中指出,中国人普遍追求个人和他人的面子,它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交行为和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面子的哲学: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学》(洗礼-尽头著)这本书是中国社会学家洗礼-尽头的著作,它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书中分析了面子在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人际关系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并且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中国面子文化。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研究,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特点和内在机制。
3.《面子:中国文化的隐秘密码》(高阳著)这是一本揭示中国面子文化的通俗读物,作者高阳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面子文化的各个层面。
书中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面子的重视、面子在工作场所的表现、面子与家庭关系等内容。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解释,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4.《中国传统文化与面子文化》(胡冰著)这本书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面子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社会结构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渊源和形成过程,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人对面子的追求。
这本书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是了解中国面子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以上是关于中国面子文化的一些参考书目,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面子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影响,为在中国的交往中更加理解和尊重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提供帮助。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正红旗下》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浓厚的“面子”文化。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探讨《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正红旗下》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大家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面子”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斯克利是一个德国人,他娶了一个中国妻子,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圈子。
在中国社会,一个人的“面子”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比真实的情况本身更加重要。
斯克利经常面临着与中国妻子及其家族的矛盾,因为他不能理解和接受中国人对“面子”的看法和追求。
小说中,斯克利的妻子冯琦的家族非常重视“面子”,他们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不惜一切代价。
冯琦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子,被教育成为一个顺从家庭和婆婆的好媳妇。
她把尊重长辈、维护婚姻和家庭的“面子”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她经常为了家族的“面子”而选择了自己无法接受的方式和妥协。
这种对“面子”的追求使冯琦和她的家庭陷入了矛盾和纷争中。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斯克利的朋友柳云社,他也是一个极端重视“面子”的人。
柳云社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商人,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惜以自己的妻子作为交易的筹码,将她嫁给一个有钱人。
他认为只有有了“面子”,才能在商业交往中取得成功。
柳云社和斯克利是朋友,但在对待“面子”的问题上却有很大的分歧,他们经常因为这个问题争吵和矛盾。
《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背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面子”是与家族、社会地位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只有有了“面子”,才能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尊重。
人们常常通过展示自己的财富、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来获取“面子”,并且在社会交往中,尽量避免丢失“面子”,这也是中国人重视礼仪和面子的原因之一。
《正红旗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中浓厚的“面子”文化。
中国面子文化论文
The "face" culture in ChinaⅠ. IntroductionThe "face" culture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deep and wide influence on many fields in China. As Russell said that westerners couldn't imagine the "face" culture of Chinese. Abstract and intangible, it is yet the most delicate standard by which Chinese social intercourse is regulated as it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our mind. In the following essay, I will make some explanation of the "face" culture and express my opinion on it.Ⅱ. The exploration to the sources of the "face" cultureThe "face", as a peculiar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s a sense of worth that comes from knowing one's status and reflects concern with the congruency between one's performance or appearance and one's real worth. It can be emotionally invested, lost, maintained, or enhanced, and must be constantly attended to in interaction.From the literal level, the "face" refers to the former part of one's head, as physical symbol. As the improve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 it extended to the field of the social intercourse. Since the 4th century B.C., it has been a symbolic mean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history.There are four factor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at causes the commona lty of the "face" culture. 1. The "face" and Confucian traditional culture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priety" in Confucianism evolved into the secular etiquette. According to the Confucian theory, the "propiety"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 get along well with people and the base to hold the rank correlation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that is to say, every person has his position in society, and our behaviour should befit our position. If not, we will lose our face. Therefore, the propriety is specialized as the "face".The reason why the "f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image to confirm one's achievement is that it is relevant to the aims of self-cultivation, namely, his social fame and influence. In the Confusion system, it is the social extension of perso nalethics. The "face" culture is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Confucianism.2.The "face" and the shame-based cultureIn the sense of shame,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ace". The feeling of guilt is to judge the things whether conform to one's principles rather than the things themselves by self-examination. However, the pure "shame" i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actions of other people, which surrender the tendency of principle-based judgement.In China, the shame in their mind is not only the shame caused by others' ridicule or awareness(the social "face"), but also the self-discipline(the moral "face"). The shame is an essential mechanism to control one's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 the socialism of the Chinese, we always are required not to lose their face by our precedents. All of these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face" culture.3.The "face" and social orientationThere are four orientations in the social orientations, including family orientation, relation orientation, authority orientation and other ori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orientation, Chinese tend to emphasis on the collectivism rather than individual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Relation orientation refers that to keep harmony in contact with others, the person endeavor to do what others expect to save their face and avoid the conflict. Authority orientation is a kind of behaviour orientation to respect the higher rank in history. The other orientation means that Chinese pay most attention to other people's opin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on them. All these orientation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They show that to save others' face is equivalent to save oneself's face to conform to collectivism.4.The "face" and the ways of the world.As a kind of resource to contact with people, is the social norm to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 for Chines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ocial behaviour: firstly, peopl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by giving gifts, greetings or visits; secondly, while the person in our relationship web suffers from hardship, we have the sympathy for him or her. "Courtesy calls for reciprocity", that is the plain performance of theChinese "face" culture.Ⅲ.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the "face" culture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Y an ying was appointed as ambassador to the State of Chu. When the king of the Chu was so informed, he wanted to humiliate him. While he was across the gate of the palace, he was asked to cross the smaller gate next to the bigger one in the excuse of his shorty and he rejected implicitly by saying,"I only cross the dog door while I am sent on a diplomatic mission to the dog country." His smart utterance dealt with the awkward position and gained the respect from others, which was also a way of saving his face, even his nation's face."What man was ever immune from death? Let me but leave a loyal heart shining in the pages of history" this was a famous saying of our national hero Wen Tianxiang. In the most dangerous period of our country, he took the nation's benefit as the highest goal. Even the thought of surrender had spread at court, he insist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uthority at any time. He faced execution bravely and got his deserved honor. He is a positive model of Chinese people's "face" culture, which could also be understood as self-respect.The overlord in the West Chu Period Xiang Yu was a typical Chinese who pay most attention to the "face". Even though he made all his efforts to hold his field, Liu Bang took the upper hand and pushed him to the verge of total failure. W hile he was in dilemma in the bank of Wu Jiang river, he rejected the fisherman's beg to cross the river by his little boat, saying that he was too ashamed to go back to see his countrymen. There is no wonder that he was a person who takes his "face" as his whole life. If he had creep as well as soar, there would have had another history.Ah Q, the well-known character written by Lu Xun, is the prototype of many Chinese people.One spring, while he was walking along in a state of happy intoxication, he saw Whiskers Wang sitting stripped to the waist in the sunlight,catching lice. Ah Q sat beside him and had a long search yielded only three or four lice. However, he felt disappointed, then resentful: the despicable Whiskers Wang could catch so manywhile he himself had caught so few -- what a great loss of face!There is no wonder he is the typical person of the bad side of the "face" culture in China.The most remarkable event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s Beijing Olympic Games. What impressed us most was the grant opening ceremony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Even though we enjoyed the great performance it offered to us, even the world, many western critics held that whole ceremony was too pomp and cost too much money, which should resulted from our "face" culture.All of these above show the preference to the "face" in the Chines culture. The "face" is connected with many aspects, such as personality or position. To save face, he would get respect from others and also conform to his own principles. He might lose his career, even his life and fame. Whatever they get or lose, Chinese hold the "face" at very important place all the time, forming the Chinese peculiar "face" culture.Ⅳ.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e" cultureThe "face" culture has its social functions. A person gets the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rom the society by his talents or endeavor, which means he gains his deserved face. The individual acts by conforming to his position to join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and that is helpful to build up the right etiquette. Besides, Chinese make full use of the "face" in social interaction. It can be used as a exchangeable resource and we are able to build up our social relation by giving or taking the "face".Also, to some extent, it promotes the harmony in humans' relationship. The "face" culture affects the ways to deal with social relationship in a positive way among the Chinese.However, the Chinese tend to emphasize the external patterns rather than the internal ent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e" culture."We must choose the best position, employ the French designer, …" all of these are the testimony of our "face" concept. What's more, it may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those unhealthy practices, such as corruption. The more power a person has pr the richer the person is, his social relationship is more complicated. As a result, he takes the upper hand in socialinteraction and gained more position, wealth and "face", which is unfair to other social members. Also, he gains his face on the expense of his own life values.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a right attitude toward the "face" culture. Only we take it in the right position can it be beneficial to us.Ⅴ. Conclusion:The "face"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times. Its emergency and development are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in reverse, it forms the peculiar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Not only the celebrities but also the average Chinese deal with the social interaction by the "face" principl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which is a typical Chines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e may get or lose our face during our life but do not forget to have right attitude to it so that we could really gain our fa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商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摘要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自古以来形成的面子文化对于人们的商业活动渗透的更加深刻。
面子文化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了解面子文化在商业文化中占据的位置,对我们理解当前种种商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规范。
关键词: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商业文化一、“面子”文化概论(一)“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爱面子其实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理因素。
但是形成的面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现象。
中国“面子文化”的形成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就是“脸面”,古人外出活动前都要洗脸打扮,在镜子面前照上一照,梳洗完毕才能做正式的工作——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
中国人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正是看重这样的有形脸面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的内涵“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
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著述当属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
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2。
而中国文豪林1[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2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语堂认为,“面子触及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3。
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
无论学者们对“面子文化”怎么理解和定义,“面子文化”的存在有自其合理的地方。
“面子”问题给中国人带来很多好的东西,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东西。
适当的要面子是人们的正常心理活动,面子代表着人格、体面甚至是尊严。
吴晗称之为“骨气”,鲁迅称之为“中国人的脊梁”。
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人为了保住个人和国家的“面子”而甘愿遭受冷落和侮辱。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文天祥“宁愿玉碎,不为瓦全”、孔子“渴不饮盗泉之水”都是为了保全面子背后的气节和人格所做的义事。
然而在当前经济化时代的现代社会,面子文化与新兴商业庸俗文化相结合,使得面子文化的弊端被凸显和放大的更加明显和严重。
一些人过分讲究面子,将面子问题带向物欲化和极端化。
这也引起了许多研究“面子文化”方面专家和学者的注意。
二、“面子”文化对中国商业文化的影响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过去传统的封建伦理和文化土崩瓦解。
“面子文化”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却丝毫无损地传承了下来,并且成功地植入到代表现代社会的商业文化中。
充斥了“面子文化”的商业文化对一些商品销售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商业文化的影响主要还是庸俗性的,而且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展和放大,“面子文化”引起的“面子问题”加重了商业文化中的物欲性和极端性。
“面子”文化在中国商业文化中主要体现两点:一是人情往来的商业文化中的间接体现;二是在具体的商业策划与销售的环节中的直接体现。
二者有紧密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一)“面子”文化与传统人情往来对商业文化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整个商业活动和商业文化也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与西方侧重“契约”社会不同,中国社会传统的人情往来占据了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并对商业文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而这样的人情往来中,“面子文化”又起来到它特殊的支撑作用。
人情往来中送礼是最常见的现象,送礼是最涉及到“面子问题”的一部分。
3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203.面子是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4。
对富人而言,比他没钱就是“面子”,送礼要讲究健康、实在具有特殊性。
许多土特产就是针对富人的一些猎奇心理设计的。
对贫穷的人来说,礼物越贵越显得有“面子”,因此送礼要适当地超出他们的生活预期即能显示出你的诚意。
对廉洁的人来说,名节就是“面子”,送礼不能太贵,要注重心意、简单实在即可。
对于一些“贪者”而言,有可能下属忠诚才是炫耀的“面子”,往往一些礼品会带些表示忠诚或者溜须拍马的含义。
对勇者而言,别人都怯懦才是他的面子,自己怯懦才是丢脸,晏子用桃子这个礼品(奖品)来个“二桃杀三士”正是基于这个“面子问题”。
选礼物涉及到“面子问题”,到了真正送礼的时候就更能看到面子的问题的虚伪性了。
一些受礼人对送礼人送出的礼物明明是“垂涎三尺”,却连连摆手,口中说:”不要不要”。
好一番推辞下来才应了礼物。
正是因为如此的看重面子问题,许多商业活动针对礼品的问题有好一番研究。
这其中很多人们互相高抬,彼此看重面子的面子文化,加剧了商业文化中浮夸和铺张浪费的现象,给个人和国家的财富造成了白白的损失和浪费。
这些极端物欲化的现象在具体的商业策划和商业销售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二)“面子”文化在商业运行中体现和影响面子文化在商业运作中有其一体两面的效果,首先是促进商业销售的繁荣。
商家利用人们手中拥有富余的金钱来做商品的附加价值的销售。
这附加价值中就包括了人们的“面子”。
所谓“面子”值千金,商品的销售中正暗合这样的道理。
然而无论在商业策划还是商品的销售中,过分的将“面子”的价值太高,并随之融进商品的价格中。
不仅有违正常的人情往来,也不符合实际的商业伦理道德。
对于“面子”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抱着欢迎和欣赏的态度;而对于有悖道德和法律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和积极抵制。
1.“面子”文化在商业策划中体现和影响商业策划的作用在于能够促进商业销售的成功。
有些成功的商家成功地利用了“面子文化”在人类消费中的作用。
有一些策划是利用人们心理层面中存在的正常的攀比心理,所谓隐形的“面子文化”。
以前在苹果手机刚出来时,有人问4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有关其向度的若干假设.文化、心病及疗法[M],1994.7:338-348.公司的销售高层,老板们都习惯了用传统的、便宜的黑莓手机等,谁还会有功夫去换个自己不习惯的花哨的苹果手机呢。
结果销售高层告诉他,老板们一开始都不会用,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员工和助手都在用的时候,他还会好意思用他的老旧的便宜货吗?老板可不能被员工比下去,被员工嘲笑是个老土货,这就是面子问题驱动的消费结果!在一些极端的的商业策划中是毫不修饰地告诉人们买什么东西才是最有“面子”的。
有的广告是年年播、天天播,直到人们掏钱购买还不罢休,直指人们心理的如“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韩国大街上的整容广告:“只有你还没有整容”等。
造成了人们如果不买他们的商品便是没面子的心理环境。
但是事实上,脑白金很贵但是具体的药用效果却远没有人们想象的要好,而在看重“面子”的美女经济环境下,许多女生因为面容丑陋而不惜冒巨大风险尝试整容,却往往不遂人愿,落得个沉重的代价。
另一方面来说,很多女生才富五车,就因为生的面容一般便无人问津。
针对“面子消费”的商品营销,除了广告更有一些新型的销售策略。
这几年流行的饥饿营销,厂家明明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手机,却刻意地先行生产少量产品,造成供不应求的场面。
抢到的人先用到带有最新设计和最新功能的手机,便非常有面子,可以在亲朋好友间炫耀。
当然除了最新设计和功能今年甚至闹出了颜色稀缺的销售手段。
土豪在前一段时间成为热门词,是有钱的象征。
以前代表庸俗的土豪金颜色居然成了热门的颜色,很多手机厂家刻意稀缺土豪金颜色的手机来满足人们当回“有钱人”的面子。
“面子文化”带动的面子经济在商业策划中一览无遗,客观上带动了商业文化走向庸俗性。
2.“面子”文化在商品销售中体现和影响面子文化对商业策划中的促进作用会直接导致商品销售量的增加。
在实际的日常购买行为中,“面子”问题主要体现在商品的面子——包装上。
有些商家通过人们对礼品的正常需求,在包装上达到足够多的溢价效果从而赚下额外的金钱。
以中秋节的月饼销售为例,普通纸包的豆沙月饼一条才10块钱左右。
而那些号称莲蓉的、海鲜月饼在经过层层包装后随便一盒都能卖到200以上。
价格差距上有20倍。
而实际上二者月饼馅的生产成本几乎没什么区别。
当然这是商品化时代的正常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差别化和多样化是必要的,适当的包装化产品可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面子问题”的极端性和庸俗性在销售中的体现在与对平常人来说,如果要刻意买假名牌来彰显身份也无可厚非,偏偏有一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要穿一身真名牌,来满足虚荣心的背后的“面子”。
针对这样的心理因素,许多厂家的销售是力求产品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前些年冯小刚的电影《大腕》中都有这样的台词,正是对这种奢侈浮夸的面子问题的绝妙讽刺。
近些年来,许多人迷信国外的产品,以买国外的奢侈品为荣,在别人面前可以刻意的炫耀,显得有面子。
现实生活中、网络生活中这样可以彰显“面子”的现象特别多。
然而“只求最贵,不求最好”的商品终究是浮夸的,站不长久的。
前些年爆出来的“达芬奇”家具丑闻就是极好的例子,许多产品明明是Made In China却起了个洋名来满足国人的面子,许多在国外很便宜的产品(如星巴克咖啡等)却在国内卖的非常贵,都是为了满足人们高人一等的面子问题。
三、树立正确的“面子”观面子问题可以害死人,晏子的“二桃杀三士”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虽不至于此,但是过分看重面子,也会给个人和家庭甚至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影响。
在当前中国繁荣的商品化时代,树立好正确的“面子”观,去除过分注重“面子”的坏的因素,发扬合理要“面子”是对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有着正面积极的意义。
面子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于对个体人际交往行为的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顾全他人的面试起码的礼貌,为了保全面子则是维护良好自我形象、保护自尊的必要行为5。
树立正确的面子观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对于人情往来,要有“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的意识。
君子之交淡如水,人情往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会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二在平时的购买行为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面子陷入互相攀比的恶劣之风去,要记住比物欲化面子更重要的其实还有精神层面的面子,真诚地对待家庭和朋友,踏实地做好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面子”。
四、结论“面子文化”在中国的诞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商品化时代产生的商业文化更多融合了“面子文化”所具有的物质性和庸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