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注重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整理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撰写一篇关于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比较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与前朝的差异,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案例分析
1.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岳飞抗金,组织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
六、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演变中,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政治、军事制度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 9 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边疆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2.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此前的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对于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然而,对于两宋时期的具体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及边疆政策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使学生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
4.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使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边疆政策。
2. 教学难点: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边疆政策,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宋时期,我国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有哪些特点?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和国家的?二、政治制度的演变1. 宋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继承介绍宋朝的建立背景和过程阐述宋朝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宋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 960 年,当时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高中历史_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讲北宋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及其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北宋初年的社会危机2、通过史料总结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增强史料解读的能力3、学会用唯物史观来评价王安石变法4、通过变法深刻体会王安石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
【课堂设计】第一部分跨越时空析危机大事年表979年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993-996年李顺、王小波起义1004年宋辽签定“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0-1042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1043年范仲淹等人的主张整顿吏治,即所谓"庆历新政"1043年王安石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1044年庆历和议,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1045年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复习回顾: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宋政府运用大量人力物力供养和增置军队,本该兵强马壮,勇猛无敌,但……宋军步兵站不成列,骑兵上不了马,有的甚至“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北宋社会出现了什么危机?第二部分透过史料看风云材料一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以下就是两人的一场论辩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应该从贵族官员做起,希望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能够谢绝皇帝的赏赐。
初中历史_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段轻音乐以及关于北宋和赵匡胤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事实由教师边讲解边进行导入。
2.学习目标(起立齐读)期间教师板书3.说明本课的两个子目,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4.北宋的建立伴随着一场兵变建立的引出陈桥兵变播放视频—陈桥兵变看课件提问北宋建立的相关内容对比赵匡胤和李煜两位君主的区别,引入《虞美人》说明当时李煜作词的背景,引出北宋灭中原及南方割据政权的方针。
说明未统一全国,只是局部统一。
通过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图提问五代短命更替频繁的原因,引出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说明其他两点原因。
5.讲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解除进军将领的兵权(历史剧由学生来表演)替他方面老师讲解。
统兵权和掉兵权的分离。
经常调动军队将领。
政治上—分化事权,用北宋中央政治机构图说明宋朝宰相权利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得到削弱。
地方也是文臣和通判分化事权。
财政上,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利,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转运使将财赋转归中央影响:生答6.由两幅图,唐和北宋武将的心声,引出重文轻武宋太祖和宋太宗重文轻武的措施。
图片和表格说明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另一个表现—重文教,改革科举制(表现生答,意义由教师引导,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引出前两层意义,四大发明和宋代文学家画家引出第三条意义)7总结重文轻武积极和消极影响8.一棵大树总结北宋的政治特点:强干弱枝,内重外轻。
初中历史_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在对教材研习、分析、学习中,对教材认识的三个视角:1、仰视教材:认为教材高不可及,课堂成为零散知识的堆砌。
这种认识是粗浅的,不能从整体上认识、利用教材。
2、平视教材:把教材当做教的主要依据,导致课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也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对教材的拓展与再生成不够。
3、俯视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实现整体感知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体系与零散知识的有机结合,确保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拓展性。
认识到教材是工具,对教材应有整体性、拓展性、成长性!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奇奇的旅行”一目,让学生准确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赏析图片资料,提高识图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和组织学生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操作多媒体、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深刻认识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并让学生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开展瓷器拍卖会,让学生撰写广告词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与感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通过让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建议,引导学生尊重科学、重视人才、注重环保等方面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爱国爱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我的课堂教学思路:课前预习:课前学生学习预习并跟踪课前预测,由小组长和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对本课的知识浏览与学前预测,为上课做好准备。
课堂学习:速读课本,感知历史——侧重让学生读教材,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整体感知,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也可反放在课前,如“课前预习”。
利用课前预习练习进行反馈。
不足之处对学生把握有偏差。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 9 课,主要讲述了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本课内容在整个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了解宋朝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到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两宋时期的历史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等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了解历史的真相。
3. 时空观念: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4. 历史解释:通过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历史事件的解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2. 教学难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2.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3.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高中历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有四个子目,四个子目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清晰,对于如何处理这四个子目的内容,我们团队进行了几次探索。
既要落实教材内容,又要有新意,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最终决定以“忧”字贯穿始终,即“何以为忧”、“何以解忧”、“再添新忧”、“再解新忧”,以及“偏安忘忧”,学生通过这种设计更容易理解本课内容的线索和联系。
2.本堂课设计了很多问题,通过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保持思维活跃,锻炼了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运用了地图,引用了史料,融合了信息技术等,有助于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次使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问题。
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本堂课内容的理解。
5.在导入部分,使用了学生录制的视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在“南宋的偏安”部分使用了视频,简化了本部分的学习,既可以减轻课堂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起到更大的触动作用。
6.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历史做题方法的讲解,对于学生的解题和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7.本课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课前设计导学案,学生对教材熟悉程度不够,以至于回答问题时很拘谨,不敢畅所欲言。
教师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加强引导,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
高中历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的第九课,讲述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上承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下启辽夏金元的统治,在本单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由四个子目组成,分别是“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
宋初统治者太祖、太宗大力加强专制集权,其措施延至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凸显。
对此,王安石大举改革,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偏安一隅。
学情分析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从兴趣爱好上来说,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比较感兴趣,通过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对宋朝的历史很感兴趣。
从知识储备上来说,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宋朝的相关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开展本课的学习较为有利。
同时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外历史纲要上》,对高中历史有了一定认知,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但是他们的知识不成体系,比较零散,还需加强学习。
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两宋政治体制的新变化,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2.时空观念:掌握两宋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观察两宋时期地图的变化,理解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等相关内容;4.历史解释:对两宋政治上强化集权的特征及利弊以及军事上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交往的描述,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认识和见解;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体会范仲淹和王安石为国家民族富强而奋斗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教学难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板书设计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一、何以为忧1.节镇太重2.君弱臣强二、何以解忧1.控制地方2.分散相权3.抑制武将三、再添新忧1.政治危机2.边防危机3.财政危机四、再解新忧1.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五、偏安忘忧教学过程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教师活动:课前老师让大家录制了一个《百家讲坛进校园》的视频给我,我选取了胡婷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3.教师简要回顾已学的两晋南北朝历史,强调历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介绍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特点、演变及其影响,包括: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宋政治、军事制度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事物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问题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两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军事制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3.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宋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民族荣辱与政治、军事制度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教学内容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两晋南北朝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详细介绍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特点、演变及其影响,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课堂巩固: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宋词二首课堂实录教案导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宋词二首》课堂实录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崔海鸿【设计说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并强调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借助关键词整体感知文章,找到阅读理解古诗词的钥匙,高效地完成大容量的课堂学习任务。
我把本课的重点设计为体会词人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在比较阅读中把握诗词豪放之风。
创设形象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习小组交流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享有充足的自我体验、探究、分享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感受艺术形象,把握诗词意境。
2.熟悉怀古词的特点,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体会词人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
比较同一流派的诗人情感的不同。
3.比较鉴赏主题不一、风格相近的两首宋词,体会豪放的词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师:(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大家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有什么样的感觉啊?生:雄浑生:激昂生:豪放生:好听(学生笑)师:是啊,我们都感觉到了雄浑豪放、意兴昂扬。
在这震撼心灵的乐音中,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品味并比较鉴赏两首极具豪放之风的两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
(板书:宋词二首)师:下面请欣赏名家的朗诵录音。
(播放《念》《永》的配乐朗诵录音)(同学们发出赞叹声)师:在聆听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文本的美。
大家在诵读时一定要把握好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
下面我们强调几个字音:淘táo 初嫁了liăo 英发fā纶guān巾樯qiáng橹lŭ华huá(通假字)发fà还huán(古音)酹lâi 榭xiâ胥xū佛bì(古音)狸lí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两首词,他们读完后请其他同学作评点。
高中历史_高考历史类型题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教材,夯实基础,为高考进行知识储备;进入二轮复习之后,就得突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从近期的做题情况来看,学生在二卷方面暴露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解题思路和技巧的缺乏,基于这个实际,我们想以高考不同类型题为设计成小专题进行逐一讲解。
本节课主要是概括类习题。
一、具体环节设计如下:第一个环节:明确学习目标,链接高考真题,从2013年到2017年部分高考二卷材料题的设问和分值,看出概括类习题在二卷“频率高,角度多,分值大”,来引起学生重视。
第二个环节:结合对学生试卷的展示和点评,直观暴露学生的问题,明确概括不是什么;通过对习题具体分析讲解,引领学生从认真审题入手,对材料进行具体分层,获取有效信息,再进行解读概括,也就是手把手交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
在这一环节中回顾了表格类习题的解题方法,进行了变式训练,归纳答题模板和解题方法。
第三个环节:设计【学以致用】环节,运用概括类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习题训练,并鼓励学生上台分析展示。
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点拨并归纳。
最后则是对整堂课的小结,我总体串联,学生进行反思整理。
总之,我的思路就是针对问题讲方法,总结归纳后当堂运用,最后反思整理以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情分析经过高三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进入二轮复习则需要在进行专题复习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侧重于能力的提升。
但从近期的做题情况来看,学生在二卷方面暴露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解题思路和技巧的缺乏,类型题答题模板的欠缺,对材料的分析解读仅仅停留在获取有效信息层面,另外部分学生的试卷存在字迹潦草,答卷不规范等问题。
效果分析通过对近六年高考真题问题设计的分析,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提升概括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习题的具体分析,包括如何审题、如何对材料进行分层、如何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等,并总结归纳相关类型题的答题方法和模板,使学生明确审题技巧和解题思路;从课堂上习题训练的情况来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审题步骤,并能对材料进行分层,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1)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通过对比分析两宋时期政治、军事制度与前后时期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两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两宋时期军事制度的发展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
(3)两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两宋时期的历史,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等,以提高对两宋历史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章节内容,特布置以下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两宋政治和军事制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1)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两宋时期军事制度在战争中的作用。
(3)评价两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内容:
(1)简述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分析两宋时期军事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
3.历史事件与人物:
(1)讲述两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澶渊之战、宋江起义等,分析其背后的政治、军事原因。
(2)评价两宋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探讨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行讨论:
5.课堂展示:
鼓励学生在下节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分享研究成果、课外阅读心得或视频观后感。
高中历史_宋明理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的基本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在史料解读基础上理解宋明理学的概念及儒学陷入危机的原因。
(2)通过与先贤穿越时空的能够概括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的主张,并通过对比说出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从而理解“理”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求。
(3)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探究宋明理学的影响;形成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学科素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理学精神的现实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家国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
难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宋明理学的影响。
突破:借助史料和有趣的事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启发对话法、阅读指导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概念)1.视频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入学习宋明理学。
与先贤对话,全面了解理学思想和感受理学精神。
2.从理学的历史概念入手教师问题设疑:从概念看理学好抽象,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疑问:北宋儒学家为什么要与佛老思想相抗衡?为什么要融合佛道思想改造儒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寻找答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儒学困境探究1:结合课本P12引言和第一目思考为什么要与佛老思想相抗衡?生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被严重削弱。
探究2:阅读补充材料从佛道优势、儒学自身困境、及统治者对的态度的变化思考怎样对抗佛道,重建儒家权威?师: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什么时代?生:思考回答。
师: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在战乱、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能够广泛流传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佛教解释世界的本原是空,人生苦难的原因,提供了人生的出路:涅槃。
高中历史_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
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效果分析我将课本内容整理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变法的评价”三大部分,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
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
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到内容,再到王安石变法宣传标语的设计展示,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
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引导者、点拨者,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
课堂上的很多结论,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
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
历史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过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学,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王安石勇敢、坚强、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无疑将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的力量。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王安石变法: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讲的就是变法的前提和具体措施。
本课的地位在本单元中我把它定位于承前启后,前一课介绍北宋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让我们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一课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给当时社会带去的影响,所以学习好本课是学习下一课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历史两宋的说课稿
高中历史两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转折意义的时期——两宋时期的说课。
两宋时期,即北宋和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世的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导入在正式开始我们的说课之前,我想先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引起大家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这部小说吧?它的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北宋末年,描述了一群受到官府迫害的英雄好汉聚集梁山泊,反抗腐败政府的故事。
而北宋的灭亡,也与官军和梁山好汉们的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南宋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宋时期的历史长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北宋的政治与经济北宋(960年-1127年)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中国再次实现了大一统。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帝位,他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通过和平手段解除了将领们的兵权,避免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在经济方面,北宋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国家财政和调控经济的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引起了一些社会矛盾。
三、北宋的文化与科技北宋时期,文化和科技同样达到了一个高峰。
以苏轼、王安石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词、散文影响深远。
同时,书画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科技方面,北宋时期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南宋的坚持与变革北宋末年,由于内忧外患,特别是金朝的入侵,北宋最终灭亡。
1127年,赵构在南京即位,建立了南宋(1127年-1279年)。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教案、教学设计
-经济发展:讲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等。
-文化成就:阐述儒学、诗词、书画、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2.分析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
-内外开放:两宋时期国内外贸易繁荣,海外联系广泛。
-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两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氛围。
-通过讲述两宋和元朝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剖析两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宋时期的成就及其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历史比较等方法,分析元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提高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政治、民族关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解读史料,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程。
5.学习方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史料解读、案例分析等,但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1.撰写小论文: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两宋时期或元朝的一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评价,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朝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中国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掌握两宋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概括。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三教合一的内涵和原因。
了解两宋诗词、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耕经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目标】通过对两宋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史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宋朝的变与不变。
【本课难点】了解宋朝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本课地位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在必修一、二、三当中都有,主要讲述宋朝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讲述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演变及相关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本节课重点交代了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方面的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
本课还讲述了文化思想多元开放,理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贯穿一主题线索:宋在10—13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高峰。
宋朝时代的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中心。
【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近三年的学习,对于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知,初步具备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
宋朝的历史内容繁杂,学生们在一轮复习时有过专门史的分类学习,但是在整合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所以二轮的专题史学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也促使学生对宋朝通史全貌的理解。
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还插入了《清明上河图》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符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导学案,熟悉宋朝的有关背景知识,上网查询或到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宋朝的知识整合。
2、教师准备:准备导学案、教学设计、课件;有关宋的背景知识,《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图片,相关知识介绍,形成优秀教学成果。
3、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设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面对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仿佛置身于东京开封府的街头,亦真亦幻。
正如歌中唱到的雕刻在石碑上的印记,是否隐藏着秘密,是谁的墨笔,用淡淡的胭脂隐藏了思绪,一切都充满了吸引力,吸引着我们去探寻遥远的过去,探寻她的神秘与华丽。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版和歌手李玉刚所唱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宋朝历史的激情。
二、讲授新课(一)知识梳理提前下发本课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学案预习案中的问题,1、明确宋朝的时空观,2、结合所学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点评小组成员构建的知识体系,并实物投影本组同学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点评和展示,再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首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己在课下搜集相关材料,形成完整知识认知,再动手构建知识体系或画出思维导图,用体系化、网络化的知识板块巩固知识,注重形成完整的通史概念。
同学点评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互相指点,最后老师点拨,形成最终的完整的知识架构。
(二)有的放矢课件展示往年高考试题中关于宋朝的试题考察的考点(部分),考察的题型、主题、主干知识等。
这个整理工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上和老师共同完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分析考试规律,高考试题中大量的考查了两宋的变化发展情况,从政治制度到税收到文化各个角度,突出骨干知识点。
尤其偏重与经济,与今天的经济改革相互照应,学以致用。
教学策略: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多角度掌握两宋之际的社会变化;2、新情景新材料下提取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是提高师生的备考精确性,从老师的高考研究,试题的设置,到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整合,都应以高考的高频考点为标准,做到精准备课,精准教学以及学生的精准备课。
(三)课堂探究【探究一】不少学者认为“两宋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阶层等方面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给学生大约2分钟的时间讨论,5分钟的时间自主完成探究题,然后请学生回答,展示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进行方法点拨。
【探究二】阅读下列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从中提取两条与经济有关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图一:(久住)王员外家图二:赵太丞家(门上对联:“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图一:十千脚店(小规模的饮食店);图二:正店(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根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清明上河图,不过是一艺术作品,上面画的可信吗?”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再现,是当时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张择端是宋朝人,画的是他亲自经历和所见所闻,应该有很高的可信度;但需要有印证材料,如史书记载;不过艺术作品应该有一定的夸张和艺术创作。
通过学生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学艺术和一段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对史料的鉴别和使用等问题。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首先通过著名的历史名画提高学生的兴趣,再者提高学生的对图片类史料的解读能力,结合宋朝有关知识,看图中的变化发展,以及宋代开封商业、城市发展状况,最后培养学生的理论总结能力,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形成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认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回顾了宋朝的辉煌,领略了其纷繁复杂的历史,看到了两宋的矛盾,探讨了两宋的变与不变,宋朝的文明不仅带给中华文明无尽的荣耀,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宋神宗在谈到死蘑菇编写的《资治通鉴》时曾经说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回顾过去,是为了瞻望未来。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伴随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交往,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把握住这个历史的机遇,以充分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必将在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辉煌!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了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加油!!【设计意图】此处设计通过宋神宗对资治通鉴的看法,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历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成就。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评测练习】1.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2.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
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3.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4.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5.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
宋诗的这一特色A.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6.《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
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
……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
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
……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鲜体的号召,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白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并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
“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
……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
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
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