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精品文档
天下所无蜀中有——唐、五代成都的音乐与戏剧
唐、五代时期, 和中原相较 而言, 整个川蜀地区基本未受到战
1 卷九 谏雅州
争破坏, 经济稳定发展, 故唐人 一则曰 国家之宝库
讨 生羌书 202
与三万余件经卷文书 一起存入莫高窟 藏 经洞
于 1908 年,
被法国人伯希和劫往 巴黎, 现藏 巴黎图 书馆东 方部, 此即著 名的
敦煌琵琶谱 , 编号是伯 3808(卷 背 )。 这部有二百余首乐曲
13 24
的 王氏女琵琶谱 即 唐代佛教 法曲之遗响。
此期由成都辑成并传入 中原的 曲谱很 多, 如唐德 宗时, 剑南
转抄了这部乐谱梁氏由洛阳返回敦煌途中经张掖而遇盗身亡雷氏活动主要在四川中部绵阳成都邛崃峨眉一带主要成员转抄件大部分遗失仅残存一卷带回敦煌后来于i002年稍后活动时期在唐开元至开成年间o8127唐末雷氏尚有孙息不坠与三万余件经卷文书一起存人莫高窟藏经洞于1908年业精妙天下无比也
第 11卷第 1 期 2011 年 1月
怨 、哭颜 回 , 常时, 胡琴不弹徵调也。
据何昌林 考,
南平国主高从诲曾将这部 乐谱 作为礼 物献 给后唐 明宗, 934年
闰正月, 敦煌僧侣梁幸 (行 ) 德等人 入贡 洛阳, 参与 讲经 活动, 遂
转抄了这部乐谱, 梁氏由洛阳返回敦煌途中, 经张掖而遇盗身亡,
转抄件大部分遗失, 仅残存一卷, 带回敦煌, 后来, 于 1002年稍后
其兄即荆南推官 王少 监贞 范也, 为 制序 刊石 其 曲名 一同 人
世, 有 凉州 、伊州 、 胡渭州 、 甘州 、 绿 腰 、 莫靼 、 项
读唐五代词札记
书馆 出版 了林 大 椿 编 的 《 五代 词》 唐 ,此 集 收 录
唐 五代 词 作 者 八 十 一 人 ,词 作 一 千 一 百 四 十 七
首 。未 收 入 敦 煌 词 。 18 9 6年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十 二 ,卷 四百 二十 三 ,卷 四百 八 十 三 。这说 明所
谓的 《 七令》就 是 《 字 至 七字 诗》 一 一 ,是 诗 ,
说 ,根 据文 献 资 料 ,这 些 《 柳 枝 》 肯 定 是 词 。 杨 另外 八 十 五首人 副 编 ,而这 八 十 五 首 的情 况也 并
不完 全 相 同 ,根 据 “ 辨 ” 考 ,有七 十 一 首 是 “ 属
诗属 词 ,难 以 判 定 ” 的 ; 有 八 首 是 “ 府 诗 ” 乐 ;
非 ‘ ” 词 ’还有 距 离 。
畲编 的 《 唐 五代 词 》卷 一 据 《 律补 遗》 收人 全 词
张籍 、令 狐楚 、白居 易 、韦 式 、魏扶 、王起 、范
尧佐 、元 稹 、李 绅 等 九 人 的 《 七 令 》 一 。查 《 全
唐 诗》 卷 四百 六 十 二 载 白居 易 《 字 至七 字 诗 ・ 一
中 图 分 类 号 : I 7 2 2 ,3 0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4 6 (0 2 4 0 1 7 6 1 7 0 2 0 )0 —0 0 —0
一
、
中华 版 《 唐 五 代 词 》 全
悉 会 兴化 池亭 送 别 ,酒 酣 ,各 请 一 字 至 七 字 诗 ,
处 。例 如本 书共 收 录 了七 言 四 句 体 的 《 柳 枝 》 杨
一
百一 十 二首 。其 中二十 七首 收 入 正 编 ,这就 是
成都城唐代就定型
成都城唐代就定型高骈修罗城后成都略图江南馆唐宋时期的地下排水系统。
隋唐时期成都略图。
袁庭栋提供“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在唐朝诗人李白的笔下,唐朝的成都是极美的城市。
在杜甫的笔下,这里“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如果说今天成都是“第四城”,由国际范让成都人觉得成都还蛮“高大上”的时候,历史上的唐朝则是成都最繁荣的朝代。
“扬一益二”,成都不仅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按照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的说法,唐时的成都城,也是当时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城市。
这并不是无意义的怀古伤今,而是讲述一座城市真实的历史变迁,我们今天熟悉的成都城,并非一朝形成。
我们现在很多熟悉的成都城市形象,都是始于唐朝。
郫江改道成二江抱城其实今天的二江布局并非与历史上始终一致。
谭继和介绍,唐亁符三年(公元87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时,围绕成都城的两条江才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成都二江”是秦国蜀郡守李冰建都江堰时所挖。
“(李)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四川文史馆编撰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一书中考证:宝瓶口以下的引水干道,李冰有意将其分为两支,一条偏南,一条偏北,两江各有路线,最终集中于成都城区的南部。
谭继和在纸上画图示意郫、检二江的位置:郫江在北,从成都城的西北部向南流,流至东南角的时候转向东去。
检江在南,从西南方向向东流。
当时高骈在修筑城墙之余,还将郫江改道,想将改道后郫江作为护城河,也是防御工事的一部分。
“高骈在城区西北部修了縻枣堰堤,在此处将南流的郫江改道,使之向东流,环绕罗城北缘,再回转向南,绕罗城东缘,然后在罗城的东南方向与流江汇合。
”新开的这条河,当时叫“清流江”。
罗城奠定成都城形唐朝时期,成都虽然商业发达,但是如果认为当时成都是安定的大后方,就错了:“当时成都,算得上已经靠近西南边陲了。
高骈开挖护城河,修罗城,就是为了增强成都的军事防御能力。
”罗城修筑前,南边的南诏政权多次进攻四川,起码攻进了成都城两次,不仅抢市民东西,还俘虏了不少人回南诏。
论成都理应是中国“大古都”
论成都理应是中国“大古都”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繁荣之地,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也被誉为“天府之国”,“大西南”的中心城市。
因此,成都理应是中国的“大古都”。
成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
在古籍《尚书》中,成都就已经被记录为“蜀”的首都。
秦代统一中国后,蜀地成为了大汉江山中的一部分,成都成为了西南的中心城市,成为了西南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古代成都的繁荣是无数历史事件的见证。
尤其是三国时期,刘备带领蜀汉,建设了西蜀政权,成都成为蜀汉的中心城市。
在此期间,成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庞大的文化资源和人才储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盛景。
成都还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城和商业城市,繁荣几乎一直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成都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其成为经济与政治上的重要城市。
成都向来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繁荣、发达、富有的城市,由此产生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如犁、鼓、锁等工艺品,一直备受历代各朝王朝官府和商业巨头的关注和青睐。
在现代,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了中国西南“五大城市”之一。
成都也是许多国际公司和外国投资者的首选之地,由此改变了成都的经济结构和质量。
除此之外,成都还以其特有的政治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和食品文化著称于世。
成都的“四大名著”——《长恨歌》、《红楼梦》、《西厢记》和《庐山谣》,以及成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成都是中国的“美食之都”,有许多美食,如麻辣火锅,串串,川菜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因为自古以来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繁荣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成都理应被称为中国的“大古都”。
从三千年前的秦朝,到如今的中国经济中心,成都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所缺少的一部分。
在成都,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拥有的财富,让我们更加深入并了解一个精彩的城市——天府之地。
汉唐想象与乡关记忆:论陆游成都诗作中的空间书写
第""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 Vol.1 2019 年1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_____________________Jan.2019汉唐想象与乡关记忆:论陆游成都诗作中的空间书写商宇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想象汉唐疆域以示恢复、回忆乡关地理以明归隐,这是陆游成都时期诗作的两大主题。
对此进 行频繁、集中地交错书写以形成情感张力,是陆游该时期诗作的重要特色,并在其后半生的仕宦创作中不断 发酵得以定型,成为陆诗的一种空间书写范式。
一方面,诗人借助对汉唐地理空间的想象,塑造了南宋王朝 关于实现九州完整、继承汉唐政权合法性的政治隐喻,并彰显着自己的功名意识与平靖海内的壮志;另一方 面,诗人通过回忆乡土地理,以寄寓其壮志落空后的惆怅情绪与退居意识。
陆游东归后仕宦创作中的空间书 写,无论在情感力度、思想深度或艺术境界上,究其实质亦不外乎是诗人成都时期此类诗作的持续延伸与演 绎。
通过分析陆诗的这种空间书写范式,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在其中所表达的身份认同困境。
关键词陆游;成都时期;空间书写;仕宦创作;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2491 (2019)01 -0038 -08《唐宋诗醇》将陆游的一生简要划分为三个时 期,即“少历兵间,晚栖农亩,中间沉浮中外,在蜀之 日颇多”。
其中“在蜀之日”,即诗人自乾道六年*1170)入巴蜀任夔州通判起,至淳熙五年*1178)返 棹东归,共八年,是陆诗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此 时期,又可依时间先后分为夔州、南郑、成都三个时 期,而其中“成都时期”实占据了诗人蜀中岁月的绝 大部分"。
本文的研究对象“成都诗作”,即陆游于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全部诗歌。
陆游成都时期的诗作颇受学界瞩目,不少学者 对此开展了具有启迪意义的研究。
似知金马客,时梦碧鸡坊——《成都城坊古迹考》读后感
似知金马客,时梦碧鸡坊——读《成都城坊古迹考》来成都游玩的时候,不想去热门景点,也没有导游。
朋友推荐《成都城坊古迹考》,号称有了此书,见到的都是不为常人所知的老成都风景。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翻阅了几页,果然很有意思。
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此有了这篇小文。
《成都城坊古迹考》由五部分组成,主要有《建置篇》《城垣篇》《水道篇》《街坊篇》《杂考篇》,讲述了自秦设成都县来,成都的建制沿革、城垣变化、河道变迁、街坊变革以及名胜古迹。
纵观此书,读懂成都两千多年城市发展变迁史。
在《街坊篇》,我看见了两个熟悉的名字,“金马坊”“碧鸡坊”,非常好奇。
曾在昆明游玩的时候,对游客打卡点金马碧鸡坊记忆犹新,不明白为何在成都也有了这么一个地点。
查了资料后发现,在云南大姚、墨江等地都有金马碧鸡的传说,非常有趣。
先来看看金马、碧鸡到底是何物。
两者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
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
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
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
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
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
归兮翔兮,何事南荒。
”《汉书·郊祀志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蘸祭而致。
”颜师古等人解释说:“金形似马,碧形似鸡。
”意即益州郡出产金玉。
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认为金马碧鸡可能是当时各少数民族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清楚最初的金马碧鸡到底是神名,还是金玉。
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金马碧鸡最早出现在益州郡,也就是今天云南一带,而并非蜀郡,即四川一带。
为何后来又在成都出现金马坊、碧鸡坊了呢?最迟在唐代时,金马坊、碧鸡坊已经出现在成都。
杜甫诗中的成都记忆
公元759年初冬,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由盛而衰转变的杜甫,由从八品左拾遗谏官变为漂泊的寒士,踏上艰难的蜀道。
在成都,杜甫创作诗歌200多首。
多数诗对成都当时的风貌、四季景观、民风民俗等有描写和反映。
这些散落在他诗中的成都记忆,至今仍然色彩鲜明、生动有趣。
喧然名都会在唐乾元二年(759年)年底到达成都后,杜甫在友人资助下,选址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茅栋”建“万里桥西一草堂”(《狂夫》)而居。
诗人《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表明在成都生活四载,实际只有三年零九个月。
唐时,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商贸繁华,有“扬一益二”之称。
经历蜀道艰险到达成都的杜甫,立即赋诗《成都府》,抒发了他对成都繁华的赞美和自己的惊喜之情:“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成都很大,不仅有秦时所建的大城、少城,还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谓“曾城”——500多年后,《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关于成都城墙有三城的记载。
“曾”与“层”通,“曾城”即重城。
成都气候宜人,到了岁末,树木仍然苍绿。
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热闹,各种娱乐声不绝于耳,名都“扬一益二”的传言果真名不虚传啊。
眼前的成都印象让诗人油然感叹道:“信美无与适”。
在成都居住一年后,一场春雨夜降成都,诗人以欣喜的心情写下了《春夜喜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想象这场夜雨后,天明看处处皆是红花沾雨,分外娇艳,成都一定是花团锦簇、繁花似锦了。
汉代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
在写《春夜喜雨》的同一个春天,诗人独自沿浣花溪畔踏青赏花,写就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四”中有成都少城的描写:“东望少城花满眼,百花高楼更可怜”。
少城在大城之西,草堂在西郊,又在少城之西,故诗人是东望少城,繁花盛开,绚烂如霞。
“百花高楼”是当时少城地标楼屋,抑或是知名酒楼,在诗人眼里和想象里都是分外可爱。
天府之国 宜居之城——唐宋诗词中的成都形象
卑 多雨润 , 天暖少秋 霜 ” ( 《 成都暮 雨秋 》 ) 。作 为北方
人 的杜 甫一到成 都也有深 刻体会 , “ 季冬 树木苍 ” 。成
都春 秋 多夜 雨 , “ 蜀 天常夜 雨 , 江槛 已朝 晴 ” ( 《 水槛 遣 心二首》 之二) ,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 生。随风潜入
上?
代 著 名史 学家 常璩 在所 著《 华 阳 国志》 说得 更深 入 :
“ 蜀沃野 千里 , 号称 ‘ 陆海 ’ , 旱则 引水浸 润 , 雨 则杜塞 水门, 故记 日: 水旱从人 , 不知饥馑 , 时无荒年 , 天下谓 之 天府也 。 ” 后来 “ 天府 之 国” 用 以专 门指代 四川盆
闲适。 因此 , 旱 在三 国时期 , 诸 葛亮就 在《 隆中对》 里
说: “ 益 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 之土 , 高祖 因之 , 以成 帝业 ” , 这 是 四川 被称为 “ 天府 ” 的最早 文字记 载。 晋
干 家万户 , 繁华美丽 , 如在 画中 ; 白云青 山, 草木茂盛 , 鲜 花盛 开 , 灿若 锦绣 , 长 安所 在 的秦 川 , 哪里 能赶 得
地 区以及沈 阳一带 。除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外 , 其余
五个地 方只是个 别典 籍偶尔誉 之 , 昙 花一现 , 影 响甚 / J 、 。 唐 以后 , 陕 西关 中地 区生态环境 逐渐 恶化 , 战乱 频仍, 经济凋敝 , “ 天府 之国” 名实俱 亡。相沿成 习、 最
为 我们提供 了观 照成都 的生 动资料 。诗人们 的感 受 是 敏感 、 细腻而真 切 的 , 本 文试从 有关成 都 的古典诗
《成都:历史和文化》笔记
《成都:历史和文化》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2)1. 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 (4)1.1 史前文明遗迹的发现 (5)1.2 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6)2. 成都的古代历史 (8)2.1 古代政治与军事的发展 (9)2.2 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11)3. 近现代成都的发展变化 (13)3.1 政治体制与社会变革 (14)3.2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15)三、成都的文化特色 (17)1. 方言文化 (18)1.1 成都方言的特点与形成原因 (19)1.2 成都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21)2. 蜀汉文化 (22)2.1 蜀汉时期的文化特色 (24)2.2 蜀汉文化对成都的影响 (25)3. 川菜文化 (26)3.1 川菜的特点与烹饪技艺 (28)3.2 川菜在成都文化中的地位 (28)四、成都的名胜古迹与文化遗产 (30)1. 历史遗迹与古建筑 (30)1.1 古代遗址与文物的重要性 (32)1.2 古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33)2. 名胜风景区与自然资源 (34)2.1 著名景点的介绍与分析 (35)2.2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探讨 (37)一、内容描述当我们谈论成都,我们谈论的是一座拥有超过30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化都市。
成都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波光粼粼。
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古蜀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誉为“蜀文化”的发源地。
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老的祠堂、庙宇、古城墙,到精美的锦绣、独特的川剧、麻辣的火锅,都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成都的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上,更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无论是传统的川剧变脸、茶艺表演,还是现代的音乐、舞蹈、电影,成都都展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气息。
成都人热爱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成都的文化。
在现代成都,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宽窄巷子、锦里古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看到现代化的购物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等。
两次入蜀:温庭筠的花间成都(下)
两次入蜀:温庭筠的花间成都(下)五代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伎乐俑,印证了《花间集》的流行。
本报资料图片温庭筠(注:用作人名读音为yún)□许永强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诏入侵成都,西川节度使杜元颖率成都军在邛州南迎敌大败,南诏攻陷邛州,引兵抵成都西门。
唐王朝迅速调兵遣将,才将战事平定。
壹不得志怀才不遇空跑路在这场战争中,各地援军皆著功劳。
温庭筠与分散十年的“蜀将”重逢,回顾往事,感慨怀才不遇,有功不受封赏,写了《赠蜀府将》: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剑关,即剑门隘道,历来为军事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唯一通道;锦水,即锦江。
剑关与锦水一昔一今,一写十年前于蜀地分离,一写十年后在蜀地相逢。
诗中感慨蜀将与自己的际遇:蜀将戍川多年,若苏武持以汉节,在平蛮中又功劳卓著,却始终未见封赏,而自己从军出塞,本为打开仕途,建功立业,结果奔波多年,仍是一介转蓬,尚无归宿。
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效忠国家的气节。
处于国运衰敝的晚唐社会,温庭筠想尽快登上政治舞台,大显身手。
于是他选择出塞从军作为入仕捷径,但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运用典故、对比手法,既有对蜀将不得升迁的愤愤不平,也流露出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叹。
温庭筠在蜀地知交并不多。
大和四年(830年)冬十月,李德裕以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
温庭筠素来敬重李德裕,第二次入蜀就是为投奔他,希望能被招为幕僚。
然而入蜀后才知“蜀将”虽战功卓著,却并未升迁,同自己一样牢骚满腹,更谈不上向李德裕推荐自己了。
除《赠蜀府将》外,温庭筠还在新津写了《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
并起别离恨,思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
王祭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在嘉陵江边,写了《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
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
郑立群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27
【摘要】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从地理形势上看为“中国西南部纵横数千里间之天然的交通、经济中心”2。
加之特殊的政治形势,唐五代时期成为成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契机,在这一时期,成都达到了在中国史上的巅峰时代。
因此研究唐五代时期的成都对认识成都的发展和变化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郑立群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2
【相关文献】
1.读《唐五代语言词典》札记 [J], 王绍峰
2.晚唐五代敦煌寺院香料的科征与消费——读《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乾元寺科香帖》札记 [J], 郑炳林
3.读唐五代词札记 [J], 马兴荣
4.唐五代时期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成都的传播与交融 [J], 包德述
5.隋唐五代中国西部地区耕畜关系文书掇拾——休休室读史札记 [J], 傅衣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城记》之《成都》随感
《五城记》之《成都》随感原文:对整个中国版图来说,群山密布的西南躲藏着一个成都,真是一种大安慰。
我初次入川,是沿宝成铁路进去的。
已经看了那么久的黄土高原,连眼神都已萎黄。
山间偶尔看见一条便道,一间石屋,便会使精神陡然一震,但它们很快就消失了,永远是寸草不生的连峰,随着轰隆隆的车轮声缓缓后退,没完没了。
也有险峻的山势,但落在一片灰黄的单色调中,怎么也显现不出来。
造物主一定是打了一次长长的瞌睡,把调色板上的全部灰黄都倾倒在这里了。
开始有了隧洞,一个接一个,过洞时车轮的响声震耳欲聋,也不去管它,反正已张望了多少次,总也没有绿色的希望。
但是,隧洞为什么这样多呢,刚刚冲出一个又立即窜进一个,数也数不清。
终于感到,有这么隆重的前奏,总会有什么大事情要发生了。
果然,不知是窜出了哪一个隧洞,全车厢一片欢呼:窗外,一派美景从天而降。
满山绿草,清瀑飞溅,黄花灼眼,连山石都湿渌渌地布满青苔。
车窗外成排的桔子树,碧绿衬着金黄,硕大的桔子,好像伸手便可摘得。
土地黑油油的,房舍密集,人畜皆旺。
造物主醒了,揉眼抱愧自己的失责,似要狠命地在这儿补上。
从此,我们一刻也不愿离开车窗,直至成都的来到。
有了一个成都作目的地,古代的旅行者可以安心地饱尝入川的千里之苦了。
蜀道虽难,有成都在,再难也是风雅,连瘦弱文人也经受得了。
中华文明所有的一切,成都都不缺少。
它远离东南,远离大海,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紧紧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富足而安逸。
那么多山岭卫护着它,它虽然也发生过各种冲撞,却没有卷入过铺盖九州的大灾荒,没有充当过赤地千里的大战场。
只因它十分安全,就保留着世代不衰的幽默;只因它较少刺激,就永远有着麻辣的癖好;只因它有飞越崇山的渴望,就养育了一大批才思横溢的文学家。
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
隋唐五代时期的成都
作者: 李金彝
出版物刊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81页
主题词: 隋唐五代;成都县;后蜀;开皇;三级制;剑南道;唐政府;三年;安乐公主;五代十国时期
摘要:<正> 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由隋朝把它统一起来了。
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隋文帝取消了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因为这时的州郡,数字大大增加,北周末年,县为1,124个,郡为508个,州为211个。
这样一个郡只领一两个县,实际上成了多余一级的政区,所以隋文帝把它撤销了。
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又改州为郡,和秦朝的郡县制很类似。
大业五年(公元609),全国共有190个郡,1,255个县。
成都县仍为蜀郡的治所。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唐诗里的成都生活素材
唐诗里的成都生活韩氏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乃"轩辕黄帝之神方",内含:"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
"他说:将以上八味剉碎,"以绛囊贮,岁除日薄晚挂井中,令至泥。
正旦出之,和囊浸于酒中,东向饮之。
从少起至大,逐人各饮小许,则一家无病。
候三日,弃囊并药于井中。
"这些记述秉承了民间传说,神秘色彩大于科学含量,不过所列八味药材其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可以说对身体有利无害。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里 "岁旦屠苏酒方"的配伍又有所不同:"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总共七味中药。
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铢为0.65克。
孙氏所讲的制法也是将药包悬沉井中,而要求更加具体:红色"绛袋"沉井的时间要在"十二月晦日日中",并非晚上;沉井的深度亦以"至泥"为准,也就是要悬到井底;取药(注意:不是取水)的时间则精确到元日"平晓",天刚放亮的时候;饮用前,要将井水泡过的草药"置酒中煎数沸",而不是直接喝井水或浸酒饮用;饮用的地点也有讲究,要选在朝东的窗内;饮者的次序也是先从年龄小的开始,而多少随意。
如此这般,"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酒喝完三天后,把药渣投置井中,仍能饮而用之,年年坚持,可保一世无病。
如果庭里家外均有井,就都投上,这样可以"辟温气",也就是辟除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
进屠苏要先幼后老,并非从唐始,打晋代就已如此:"少者得岁,故贺之",让其先喝;"老者失岁,故罚之",令其后饮。
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眉山三苏之苏轼诗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辙诗云"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皆为明证。
070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读记
070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读记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五首其五》读记(小河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二月,时杜甫53岁,在从阆中至成都途中。
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生事:指家当。
《和王护军秋夕诗》(南北朝-鲍照):“生事各多少,谁共知易难。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唐-李白):“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观稼》(唐-白居易):“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获。
”几:坐时用以靠身的家具。
《说文》:“几,坐所以凭也。
”乌皮几:乌色羔皮裹饰的几。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唐-王维):“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唐-杜甫):“拂拭乌皮几,喜闻樵牧音。
《归东阳临岐上杜使君》(唐-贯休):“红锦帐中歌白雪,乌皮几畔抚青英。
”大意:我在锦官城西的草堂的家当不值一提,最喜爱的乌皮几一直带在身边,可我还是想回草堂。
(好像不全是实话。
至少前一段想的就不是草堂,而是“荆南”。
当然,听说严武来了,情况变了。
)颔联: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乱兵:指徐知道之乱。
宝应元年(762)七月中旬发生徐知道兵变。
《通鉴》:“秋七月癸巳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
”杜甫因之避往梓州。
邻人非:指邻居物是人非。
《王子乔》(唐-宋之问):“遗庙今在而人非。
”《商山路有感》(唐-白居易):“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
”《过萧尚书故居见李花感而成咏》(唐-刘长卿):“往年啼鸟至,今日主人非。
”大意:过去离开草堂是忧虑叛军入城,现在回来又担心邻人意外。
颈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侧身:置身。
“侧身天地”即置身于天地之间。
指人生在世。
《蜀道难》(唐-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嗟。
”《巫山高》(唐-戴叔伦):“故乡回首思绵绵,侧身天地心茫然。
天下所无蜀中有——唐、五代成都的音乐与戏剧
天下所无蜀中有——唐、五代成都的音乐与戏剧
邱志诚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1)001
【摘要】唐、五代时期,成都盛称都会,俗乐、宗教音乐尤为发达,乐器制造在古代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科白剧、歌舞讽刺剧、武打戏、猴戏、傀儡戏等各剧种常具一种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名作、名伶辈出,臻于时代高峰;舞台技术亦冠绝当世.【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邱志诚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
【相关文献】
1.唐、五代成都的绘画和雕塑 [J], 邱志诚
2.晚唐五代時期城防戰探索——兼論五代後唐滅梁戰爭的致勝因素 [J], 關棨匀
3.晚唐五代巴蜀文学与蜀中才女 [J], 邓经武
4.唐五代时期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成都的传播与交融 [J], 包德述
5.张之洞:“湘事难办,天下所无” [J], 吴剑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唐成都记叙
晚唐成都记叙晚唐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负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人物,如李冰、李世民、李白、杜甫等等。
本文将主要从成都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景和特色美食等几个方面来介绍这座城市。
一、历史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是中国西部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唐朝时期,成都因其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地位而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管理着广大的地方。
成都的历史远古而又悠久,充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努力。
今天,成都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拥有着闻名遐迩的成都熊猫基地和美食文化等等。
二、文化成都是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有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名胜。
成都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涵盖了文学、艺术、武术、茶文化等方面。
成都重视民间文化,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名人都在文化和书法方面有所造诣,如居士周文儒、段成式、林则徐、王羲之、张伯英等。
此外,成都也是以茶文化和美食文化为主的城市,茶楼和美食街如今已成为成都市区米其林指南建议的必去之处。
三、建筑成都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成都的传统建筑风格以村落建筑为主,常见的建筑风格有灰瓦、灰墙、白鹭等等。
成都市的蒙顶建筑、雕刻技术与园林建筑也是独具魅力。
成都的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房屋建筑上,还体现在寺庙、宫殿和园林等共同体上。
四、景色成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非常美丽。
在成都,著名的景点有春熙路、金沙遗址、杜甫草堂等等。
此外,成都还拥有大熊猫、四川大剧院、锦里古街等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胜地。
不仅如此,成都的夜景也非常美丽,成都夜市也非常有名。
五、美食成都也是全国有名的美食之城,以火锅和川菜为主。
著名的川菜有麻婆豆腐、水煮肉片、回锅肉等,其中又以麻辣味道为代表。
成都的美食可以说是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每一道菜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黄裳《成都散记》
黄裳《成都散记》成都散记关于成都,我最初的记忆是从几位唐朝诗人的诗句里得来的。
杜甫晚年曾在这里流寓过一个不短的时期,他住在故人严武的军中。
等到严武一死,他就只好再流浪,流浪,不久就客死在耒阳。
在这位大伟人的晚期的作品中,我找不到什么光与色,除了那一种重重地压在人心上的衰飒的气氛。
其次就是那一位中国的堂(DonJuan),晚唐的诗人李商隐,也在诗歌里赞颂了成都。
出现在他的诗里的是美酒,当炉的厨娘,和妓女。
这使我想起他生活着的时代,中原正是在大乱之后,然而在“蜀”这一隅,还是“升平的世界”。
当时的人们所寻求的,除了鲜艳的肉和芳醇的酒以外,似乎就更没有什么了。
“美酒成都堪送老”,他是预备在酒的麻醉中过了这一生的。
当我所搭的载重汽车从驷马桥驶入成都以后,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
先是远远的就已经望见了隐在灯雾里的迷离的城市。
在经过了二三小时的夜里行驶以后,心里是早就盼望着早早赶到了的。
我站在卡车的前面,迎着早春的夜风,望着越驶越近的布满了华灯的街道,心里微微的感到了一些温暖,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
在车上就已经受到了两位住在成都的商人善意的警告,说成都的旅馆是常常没有空房间的,担心着会有露宿的危险,所以车一停就跳上了黄包车。
看那黄包车夫的行动真是悠闲得很,不过才两个转弯,就已经到了预先打听来的那家旅馆的门口,在最热闹的春熙路上。
侥幸我被接待到一间最后空着的楼上的房间里。
这旅馆的布置和北平的旧式旅馆差不多,一进门是一个狭狭长长的过道,里边是一个大的天井,四周环绕着客房。
我的房间在里边的第二进里,天井里种了两棵大芭蕉,当我走出我的房间凭倚在栏杆边上的时候,正好摩着它的大而绿的叶子。
安放了行李,洗了脸,我就又走到街上来了。
正在旅馆对面是一家茶楼,窗子开着,里边坐满了茶客,还有着急促的弦管的声音。
我看见他们一面品茗一面听歌的姿态,真是悠闲得很。
然而我却不想走上楼去,因为我不愿再看到那些歌女的姿态。
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已经厌恶了这个。
街子古镇游感赋
贺古镇音乐会成功叶知银杏赞街子古银杏历世千载,传言晩唐唐求所栽!虽无证可考!然银杏历遭牛马之践,梢断心枯,枝垂叶落,均未乾枯!庆幸改革开放,政通人和,政府耗巨资以挽枯萎,施高科技促其容华!重得天地灵气,活跌古镇青悠,标志盛时繁荣!愚,伴古杏七十余年,爱如身首,特祝古杏永葆青春,与山河同寿!醉笔而赞也:能标志古镇之神韵者,唯千年银杏也!傲冰霜而挺拔,遮烈日而绿荫,春吐浓郁馨香,秋冬披黄金甲胄,视华容举世无双,论英姿破古一流!维当今之珍贵文物者,街子千年银杏也!风光依然秀,种树人已非,见树思人,独怆然而涕下也!(知道雪霜终不変,永留寒色在堂前。
)屈节辱命于青城,骑牛促膝共民生,傲王侯之勇志托与银杏,爱庶民之浓情存于诗瓢,散墨香渲染江波,溢文思濡润旷野,亲于民!远于利!躹躬尽粹,以身为教,启蒙于古镇之后来者,不沽名利之唐公也。
万树无遗,独五杏犹存者焉!嗟乎!历冰霜无数,风雨无数,雷击又还无数!阅尽人间之春色也。
浩气常存,青春永住。
顶长空而伟然屹立,撑大地矣抖擞雄威:挡暴雨叶如广厦,阻狂飚干似长城!绿荫轻爽于千亩之外,馨氲醒蒙于万家之中。
寻幽于古镇之游者,无不坐芳菲而留恋忘返也!清风拂面,暗香盈袖,陶陶然,悠憩而醉也!舒心抬眼,枝盈千尺,叶茂百重,开眉低视,繁花万种,菲茵露浓,托宝塔而竞美,隐古镇以增辉,华世之美,浑然天成。
聚万古之春色而丽古镇者,千年银杏也!岁次戊戍之春,于街子古镇【漱江楼】谒唐求石像有感调寄《江神子》有序唐求,约公元八五一年,生于街子古镇,晚唐时期的诗人,他胸怀匡扶社稷,拯救黎民之志,任职青城县令时期,不顾个人安危,大力惩恶扬善,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获得全县人民的爱戴!声誉振动川西,王建赏识特重金相聘。
他刚直不阿,一心为民的史实,街子人民至今不忘,特雕石像以祭之。
此时我默默地瞻仰着,昻首挺立,神采飞扬而又审时度势盯着青山绿水的青城县令,我心中思绪万千:伟大的诗人阿,你为什么流出了热泪,莫非:你从破碎的晩唐时期走来,目睹着曾经拯救人民的青城县旧地,如今已是天上人间无可分変,而顿然豪情激荡,诗兴忽来么?挥动你的诗笔,重写古镇春秋吧,我想到此,特写(江神子)以记之味江岸上跨青牛,赏碧流,咏诗酬。
杜甫成县生活文章两千字
杜甫成县生活文章两千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48岁的杜甫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弃官携家至秦州(今天水)。
寓居三个月后,当他举步维艰、无衣裹身、无米可炊时,幸有同谷(今成县)“佳主人”之邀,带着小弟杜占、妻子杨婉、儿子宗文、宗武和女儿杜蓉,一路途经赤谷、铁堂峡.长道盐井、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饱受颠簸、泥泞和饥寒之苦,马不停蹄地来到同谷。
被后人称为“画圣”的吴道子用画笔记录蜀道山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纪元,而“诗圣”杜甫则将用自己的诗歌对这段艰险的旅途和壮丽的风景做了文学性的描绘。
他的山水诗作以及对同时期山水画的品鉴文字,对中国绘画进入“文学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8岁的杜甫,像一块钢板,经过命运的不断锤击、淬炼,反而让他逐渐锋利起来,发出耀眼的光。
在抵达成都、修建草堂之前,杜甫与家人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和一段艰辛的旅程。
旅程的起点位于如今的甘肃省,陇南市,成县。
这是座位于秦岭西部余脉中、沿丘陵河谷而建的山城,成县东部与徽县接壤,南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连,东南与陕西省略阳县相望。
距离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凤凰山麓、青泥河岸,如今有后人修建的杜少陵祠,以纪念杜甫在此度过的短暂时光。
在1200年前,成县被称作同谷县,隶陇右道,是唐帝国与吐蕃之间交错的前沿地带。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一月,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携家人抵达同谷。
在此之前,他以为这将是一段旅程的终点。
来同谷前,老杜的睡眠不太好,他经常在半夜惊醒,同时也不断做梦。
连续几夜,他都梦见那位生死未卜的老大哥李白,也梦见将自己的身体喂食凤凰,以换取太平盛世,等等。
这些梦中,也包括对同谷的憧憬。
在秦州时,他早已受够了寒冷和饥饿,于是将同谷幻想为物产丰富、温暖富庶的南方安乐窝。
他听闻这里有肥沃的农田,地里盛产山药、山中有野生的蜂蜜、林间有鲜嫩的冬笋,况且这里比秦州更靠南方,应更暖和,连衣服不足的问题也都可一并解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
学术界对唐五代时期成都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可观,比如冯汉镛先生的《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3、《唐五代的回族医人发微》4,刘扬忠先生的《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5和韩云波先生的《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6等等。
但这些研究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是不够的。
而严耕望先生的《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从成都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城郭与公署、坊市与四季集市、工业与商业、寺观与佛道两教、文学艺术与民风、都市户口数额略侧等七个方面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全面的论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
《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虽然以唐五代时期的成都为中心,全面介绍了成都的发展,但是为了使论文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严耕望先生开篇先介绍“中古时代成都发展史概观”,以此来说明成都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的形成历史,引出下文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论述。
接着,严耕望先生从多方面详细考察当时成都的情况。
从成都府在全国政治军事上之地位来看,自安史之乱后,剑南节度“不仅限于西南边防,且于中央政府之拱卫亦有积极之作用”7。
作者引用《新唐书》和卢求《成都记序》,举其著作《唐代交通图考》等书,论证唐都长安在外有强敌内有动乱的形式之
下仍能百数十年不动摇之原因,乃南恃剑南节度成都为支援、为退避之内室。
唐五代之成都有三市:东市、西市、南市,记载于《资治通鉴》与《锦里耆旧传》。
此外,左思《蜀都赋》、韦庄《有伤灼灼》等作品也可以辅证作者的论述。
在本节中,先生还详考了成都四季集市(春曰蚕市、夏曰扇市、秋曰药市、冬曰七宝市)的起源,成都集市游乐之盛可以看出成都集市之繁荣。
宗教方面,成都佛道兩教皆盛,最有力之考证是成都众多的名寺。
严耕望先生从《益州名画录》等各种史料得出,成都“共凡五十七寺院”,“共二十一宫观”。
除此寺庙道观之外,活跃在蜀地高僧之多及与佛道相关之民间风俗亦能看出兩教的兴盛。
地方民风,在生活上、文化各方面皆足表现。
严耕望先生归纳出成都民风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教气氛之浓厚;二是蜀民荡于逸乐。
唐代蜀中人文之盛从先生前文所举的众多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作者认为:“唐末五代之词作家,亦大抵以南唐与西蜀为多,论最高成就,固当推南唐李后主,但人才之众,词风之盛,恐当转推西蜀,此赵崇祚所以有《花间集》之编集也8”。
成都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举天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9”,《益州名画录》之记载,便可见成都在绘画上的成就之高。
最后一点是严耕望先生对成都户口数额的一个略侧,先生认为正史地志所记的户口,与实际户口不相符合,除百姓为逃脱赋
税而隐匿人口外,合法之人又不入户口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据粗略估计,先生认为盛唐时成都当近十万户四五十万人,唐末五代时当有二十万户一百万口以上。
就分布而言,唐初稠密区在城西城北,唐中叶以后,转至城南。
唐代中叶,成都与扬州并称为首都长安以外之两个最大城市,当时虽有“扬一益二”之言,但严耕望先生认为“唐末五代时期,成都不但为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亦且为当时中国文学艺术之最大中心。
10”提出这样的观点,先生搜集了大量史料加以佐证,此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材料囊括了史书、类书、诗词、文集等各类,用严耕望先生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这是三十几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历年所搜录……的史料如国疆、军镇、人口、都市、物产、民族、宗教、民风等约近十万条,分类编列,为一资料集……结果写成了这样一篇论文。
”11
由此可见,《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这篇论文史料之详实,严耕望先生治学之严谨。
《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所以能够全面精细地考察当时成都的情况,便在于丰富的史料收集。
先生不单搜集了史书方面的资料,也善于搜集如诗词等文学作品作为佐证。
除此之外,严耕望先生之严谨耐心不仅体现于撰写论文之时,更体现于论文完成之后。
“本文撰成之始,自知非一完善论文,七年来随时留意,续获史料不少……”12先生完成这篇论文之后,并不是将其搁置一边,而是随时留意,以期将其更加完善。
1981
年初稿发表之后,1988年增补,费时一周,1989年再增补。
在此之间,补录史料有蒙文通先生遗著《成都二江考》所录欧阳忞《舆地广记》双流县一条,高骈罗城南墙在郫江故道之南一条,王文才《成都城坊考》关于坊市的记载等等史料。
一篇《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印证了严耕望先生治学治史的如此细心严谨之态度。
注释:
[1]《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上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5—231页。
1981年1月18日初稿,27日增订,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二期。
[2] 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序言”,第175页。
[3]冯汉镛:《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文史杂志》,2007年5月5日,第3期,总129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7年5月29日。
[4]冯汉镛:《唐五代的回族医人发微》,《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4月28日,第五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刘扬忠:《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文史知识》,2001年07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8月15日。
[6]韩云波:《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8月20日,第四期。
[7]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第182页。
[8]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第223页。
[9]李石:《府学十咏》之五《礼殿晋人画》,收入《成都文类》卷四。
[10]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序言”,第176页。
[11]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附记一”,第229页。
[12]严耕望:《唐五代之成都》,“附记二”,第230页,1988年8月12日增补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