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精品文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

学术界对唐五代时期成都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可观,比如冯汉镛先生的《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3、《唐五代的回族医人发微》4,刘扬忠先生的《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5和韩云波先生的《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6等等。但这些研究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是不够的。而严耕望先生的《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从成都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城郭与公署、坊市与四季集市、工业与商业、寺观与佛道两教、文学艺术与民风、都市户口数额略侧等七个方面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全面的论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

《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虽然以唐五代时期的成都为中心,全面介绍了成都的发展,但是为了使论文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严耕望先生开篇先介绍“中古时代成都发展史概观”,以此来说明成都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的形成历史,引出下文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论述。接着,严耕望先生从多方面详细考察当时成都的情况。

从成都府在全国政治军事上之地位来看,自安史之乱后,剑南节度“不仅限于西南边防,且于中央政府之拱卫亦有积极之作用”7。作者引用《新唐书》和卢求《成都记序》,举其著作《唐代交通图考》等书,论证唐都长安在外有强敌内有动乱的形式之

下仍能百数十年不动摇之原因,乃南恃剑南节度成都为支援、为退避之内室。

唐五代之成都有三市:东市、西市、南市,记载于《资治通鉴》与《锦里耆旧传》。此外,左思《蜀都赋》、韦庄《有伤灼灼》等作品也可以辅证作者的论述。在本节中,先生还详考了成都四季集市(春曰蚕市、夏曰扇市、秋曰药市、冬曰七宝市)的起源,成都集市游乐之盛可以看出成都集市之繁荣。

宗教方面,成都佛道兩教皆盛,最有力之考证是成都众多的名寺。严耕望先生从《益州名画录》等各种史料得出,成都“共凡五十七寺院”,“共二十一宫观”。除此寺庙道观之外,活跃在蜀地高僧之多及与佛道相关之民间风俗亦能看出兩教的兴盛。

地方民风,在生活上、文化各方面皆足表现。严耕望先生归纳出成都民风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教气氛之浓厚;二是蜀民荡于逸乐。唐代蜀中人文之盛从先生前文所举的众多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作者认为:“唐末五代之词作家,亦大抵以南唐与西蜀为多,论最高成就,固当推南唐李后主,但人才之众,词风之盛,恐当转推西蜀,此赵崇祚所以有《花间集》之编集也8”。成都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举天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9”,《益州名画录》之记载,便可见成都在绘画上的成就之高。

最后一点是严耕望先生对成都户口数额的一个略侧,先生认为正史地志所记的户口,与实际户口不相符合,除百姓为逃脱赋

税而隐匿人口外,合法之人又不入户口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据粗略估计,先生认为盛唐时成都当近十万户四五十万人,唐末五代时当有二十万户一百万口以上。就分布而言,唐初稠密区在城西城北,唐中叶以后,转至城南。

唐代中叶,成都与扬州并称为首都长安以外之两个最大城市,当时虽有“扬一益二”之言,但严耕望先生认为“唐末五代时期,成都不但为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亦且为当时中国文学艺术之最大中心。10”提出这样的观点,先生搜集了大量史料加以佐证,此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材料囊括了史书、类书、诗词、文集等各类,用严耕望先生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这是三十几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历年所搜录……的史料如国疆、军镇、人口、都市、物产、民族、宗教、民风等约近十万条,分类编列,为一资料集……结果写成了这样一篇论文。”11

由此可见,《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这篇论文史料之详实,严耕望先生治学之严谨。《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所以能够全面精细地考察当时成都的情况,便在于丰富的史料收集。先生不单搜集了史书方面的资料,也善于搜集如诗词等文学作品作为佐证。除此之外,严耕望先生之严谨耐心不仅体现于撰写论文之时,更体现于论文完成之后。“本文撰成之始,自知非一完善论文,七年来随时留意,续获史料不少……”12先生完成这篇论文之后,并不是将其搁置一边,而是随时留意,以期将其更加完善。1981

年初稿发表之后,1988年增补,费时一周,1989年再增补。在此之间,补录史料有蒙文通先生遗著《成都二江考》所录欧阳忞《舆地广记》双流县一条,高骈罗城南墙在郫江故道之南一条,王文才《成都城坊考》关于坊市的记载等等史料。一篇《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印证了严耕望先生治学治史的如此细心严谨之态度。

注释:

[1]《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上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5—231页。1981年1月18日初稿,27日增订,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二期。

[2] 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序言”,第175页。

[3]冯汉镛:《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文史杂志》,2007年5月5日,第3期,总129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7年5月29日。

[4]冯汉镛:《唐五代的回族医人发微》,《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4月28日,第五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刘扬忠:《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文史知识》,2001年07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8月15日。

[6]韩云波:《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8月20日,第四期。

[7]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第182页。

[8]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第223页。

[9]李石:《府学十咏》之五《礼殿晋人画》,收入《成都文类》卷四。

[10]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序言”,第176页。

[11]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附记一”,第229页。

[12]严耕望:《唐五代之成都》,“附记二”,第230页,1988年8月12日增补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