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散文

合集下载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说和诗歌一、填空题1、17年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17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王蒙在17年的代表作是:短篇_______和长篇_______。

4、1956年的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被称为__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和_____。

5、魏巍的报告文学代表作是: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2、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青春万岁》4、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桥梁工地上》、《红豆》5、《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二、名词解释1、三红一创2、第一次文代会3、民歌体叙事诗4、“杨朔体”参考答案1、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

“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

“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

2、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于1949年7月2日——19日。

第一次文代会是左翼作家的会师大会,从解放区、国统区、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各条战线上的左翼作家都汇集北平。

第一次文代会既是对过去的新文学史的一次总结,又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会议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以及下属的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为新中国文学的组织领导机构。

3、民歌体叙事诗: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到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种诗体,其主要特征为以某一民族民间歌谣的格式所写的叙事性诗歌。

主要代表诗人有李季、张志民、阮章竞、闻捷等。

4、“杨朔体”:人们从杨朔散文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散文的体式,这种体式成为八十年代以前的当代散文的最理想模式。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31、《宋老大进城》西戎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41、《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1958年东风文艺出版社42、《城南旧事》林海音(林含英)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43、《婚姻的故事》林海音(林含英)1963年台北文星书店44、《将军族》陈映真(陈永善)1964年发表于《现代文学》45、《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於梨华1965年皇冠叢書46、《雪地上的星星》於梨华1966年台湾皇冠出版社47、《一朵小百花》聂华苓1950年香港真理学会出版48、《失去的金铃子》聂华苓1958年大林书店出版49、《窗外》琼瑶(陈喆)1963年50、《几度夕阳红》琼瑶(陈喆)1964年51、《酒徒》刘以鬯(刘同绎)1963年海滨图书公司52、《书剑恩仇录》金庸(查良镛)1955年53、《射雕英雄传》金庸(查良镛)1958年54、《飞狐外传》金庸(查良镛)1960年55、《雪山飞狐》金庸(查良镛)1959年56、《连城诀》金庸(查良镛)1963年57、《白马啸西风》金庸(查良镛)1961年58、《时间开始了》胡风1950年海燕书店59、《天山牧歌》闻捷1956年出版60、《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1959年红旗杂志社61、《遗失的笑》草明194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62、《新夫妇》草明1950年北京天下图书公司63、《孩子的控诉》草明1952年沈阳通俗文艺出版社64、《爱情》草明1956年工人出版社65、《延安人》草明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66、《草明短篇小说集》草明1957年作家出版社67、《草明选集》草明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68、《解放区散记》草明1949年哈尔滨东北书店69、《在和平的国家里》草明1952年东北青年出版社70、《南游记》草明195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71、《探索细胞奥秘的人》草明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72、《火车头》草明1950年工人出版社73、《私访记》刘绍棠1957年作家出版社74、《中秋节》刘绍棠1956年通俗读物出版社75、《运河的桨声》刘绍棠1955年新文艺出版社76、《山楂村的歌声》刘绍棠1955年新文艺出版社77、《青枝绿叶》刘绍棠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78、《窗》萧也牧1956或1957年出版79、《荣誉》陆文夫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80、《二遇周泰》陆文夫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81、《走向胜利》(诗集)艾青1950年文化工作社82、《新文艺论集》艾青1950年群益出版社83、《欢呼集》(诗集)艾青1950年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84、《艾青选集》艾青1951年开明85、《新诗论》艾青1952年天下86、《宝石的红星》(诗集)艾青1953年人文87、《艾青诗选》艾青1955年人文88、《黑鳗》(长诗艾青) 1955年作家89、《春天》(诗集) 艾青1956年人文90、《海岬上》(诗集) 艾青1957年作家91、《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 艾青1960年新疆人民92、《星火集续编》(散文集)何其芳1949年群益出版社93、《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何其芳1950年海燕出版社94、《西苑集》(论文集)何其芳1952年人文出版社95、《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何其芳1956年作家出版社96、《散文选集》何其芳1957年人文出版社97、《诗歌欣赏》(论文集)何其芳1962年作家出版社98、《方珍珠》(话剧)老舍1950年晨光出版社99、《龙须沟》(话剧)老舍1951年大众出版社100、《老舍选集》老舍1951年开明书店101、《过新年》(曲艺集)老舍1951年晨光出版社102、《柳树井》(戏剧)老舍1952年宝文堂103、《消灭病菌》(戏剧)老舍195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04、《春华秋实》(话剧)老舍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05、《大家评理》(戏剧)老舍1953年大众出版社106、《和工人同志谈写作》(理论)老舍1954年工人出版社107、《青年突击队》(话剧)老舍1959年大众出版社108、《西望长安》(话剧)老舍1955年大众出版社109、《老舍短篇小说选》老舍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0、《十五贯》(戏剧)老舍1956年人民出版社111、《福星集》(散文集)老舍1958年北京出版社112、《茶馆》(话剧)老舍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13、《红大院》(话剧)老舍1959年作家出版社114、《女店员》(话剧)老舍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15、《青霞丹雪》(戏剧)老舍1959年北京出版社116、《老舍剧作选》老舍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7、《全家福》(话剧)老舍1959年作家出版社118、《宝船》(话剧)老舍196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19、《荷珠配》(话剧)老舍196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20、《小花朵集》(评论、创作经验合集)老舍196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21、《神拳》(话剧)老舍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22、《出口成章》(理论、经作经验合集)老舍1964年作家出版社123、《雨后集》(诗集)郭沫若1951年开明124、《海涛》(散文集)郭沫若1951年新文艺125、《奴隶制时代》(史论)郭沫若1952年新文艺126、《雄鸡集》(诗集) 郭沫若1959年北京127、《洪波曲》(自传)郭沫若1959年百花128、《蔡文姬》(剧本)郭沫若1959年文物129、《潮汐集》(诗集)郭沫若1959年作家130、《骆驼集》(诗集)郭沫若1959年人文131、《武则天》郭沫若1962年中国戏剧132、白蛇传(十五集京剧)1955年,作家出版社133、田汉剧作选,田汉1955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34、名优之死(三幕话剧)田汉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5、西厢记(六场京剧)田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6、关汉卿(十三场话剧)田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37、月光曲(剧集)田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38、田汉选集(戏剧集)田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中考散文阅读

2017中考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7分)杌凳①情缘凸凹看见眼前这只杌凳,我内心温柔。

这只杌凳,出自先父之手。

儿时家里打家具,锯下碎板木条,父亲怜惜材料,自制了几只杌凳。

他做得认真,挖榫楔钉,一丝不苟,便做得很牢固,用它抛击野狗,也摔不坏。

直让人觉得,只要人敦厚..,器具也随之敦厚。

那年我娶妻,带新人回家省亲。

因为新人貌美如花,又善解人意,父亲喜不自胜。

正好摘下来当年核桃,父亲就稳坐在杌凳上,给新人砸食。

新核桃口感好,新人极喜,几乎是父亲砸一颗,她吃一颗。

父女情浓,让人感动。

临走时我要了那只杌凳,一则以纪念,一则以砥砺我们的爱情,让父辈放心。

后来父亲病逝,送到殡仪馆火化。

抱骨灰盒时,我让三弟随身携带好杌凳。

依山里习俗,抬起来的棺材就不能放下,不能在中途沾土,抬棺人欲歇,就要在棺下支上两张条凳。

骨灰盒是浓缩的棺木,自然要有小小的杌凳相匹配。

骨灰送至祖坟要走百里山路,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一旦身累,就把骨灰放在杌凳上。

大礼完毕,我又把杌凳带回来。

殡仪用具,依乡俗或陪葬,或烧毁,以免带回鬼魂;但父子情重,且他生前我已竭尽孝道,即便有魂跟来,定会护佑我。

我真正的用意,是要留下念想,以便睹物思人。

后来我有了一定的文名,有了正常的文学生活,杌凳就从属于我的读写活动。

书架高大,想拿到最上一层的书籍,就要踩在杌凳之上;而最下层的书册低近脚面,查找翻阅时,又离不开杌凳之坐。

一踩一坐之间,竟有了近二十年的时光,即便是铁打的杌凳也会散架、变形,而它依旧结构坚实,不晃不动。

它好像是对你无声地发出一个宣言:我从山中来,带着认真与稳重,有着不变的品质,你尽管用。

但是,它的确丑陋:凳面乌黑,不见本来底色;凳脚因匝以复榫,鼓鼓凸凸,毫无秀气模样。

因此在妻子的眼里,即便经久耐用,也不过是一个卑贱的物件,所以她并不敬重——买来排骨,把案板放在它身上,用力剁;享受干果,譬如核桃、杏核,就以其做砧木,用力砸。

以至于乌黑凳面又添了累累伤痕,凸凹不平,愈加丑。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指出杨 朔 、 秦牧 、 白羽的散文 结构摆脱 不 了文章开 头引 刘 人人“ , 着 开拓 与 升华 思 想 意境 , 后 点 出所 载 的 境” 接 最 “ 这样 的“ 道” 三大块” 结构模 式。特别是 杨朔 的“ 头设 开 悬念 , 中间转弯子 , 卒章显其志 ” 的构思套路受到很多人 的
十七年散文 创作 可 分 为两 个 阶段 :99—15 14 9 6年是 第一阶段 ,97—16 15 9 6年 是第 二 阶段。但 这两 个 阶段 的 散文创作 总体上选材方面逃不 出以下内容 :. 1 反映 国家建 设和抗美援 朝战争 ;. 2 对祖 国建设和美好风光 以及英雄人
模仿, 而诗意化和 “ 散神不 散 ” 形 的创 作 理论则 被人们 绝 对化 , 忽视了创作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再看 看十七年 散文 的写作 风格 , 总 体上 是延 安散 文 审美 风范 的延续 。即 其 “ 个性意识的淡化 , 群体意识 的强化 , 散文从 自我 内心 的观 照转向 ‘ 身外大事 ’ 的观照 ; 审美 观念的削 弱, 功利观念 的 强调 ,工具 ’ ‘ 论取 代 了 ‘ 自娱 ’ ; 论 主观抒 情成 分减弱 , 客 观记叙 成分增强 , 抒情 小品体制 让位 给通讯特 写体制 ; 以 文化 ‘ 现代化 ’ 为核心 的‘ 方热 ’ 西 消退 , 民族化 、 大众 化运 动勃兴 , 文 由 多 元 的 横 向 借 鉴 转 向 单 一 的 纵 向 继 散 承 。 ( , 白羽的作 品《 ” 如刘 J 青春 的闪光 》 《 、珍珠 》 金 和《 达莱》 无疑 都贯 穿 了 ‘ ’ 但 大都 是只有 共性 的 ‘ 中“ 我 , 大 我 ’ 而缺少 独具个 性的 ‘ , 自我 ’ 。因此 , 他常 常来不 及对 客观事物进行细致 深入 的观察 与体验 , 出 自己真 实、 写 深 切 、 特 的 内 心 感 受 , 急 于 以 共 同 的政 治 理 念 来 替 独 而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年小说与散文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年小说与散文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 一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 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外 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港、 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 《乘风破浪》(草明) •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而复(1914--2004),原名 周祖式。安徽 旌德人。1938 年毕业于上海 光华大学英国 文学系。
干预生活
• • • •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人情人性
• • • • •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第二节
《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 ) 作 家 吴 强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 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 →革命成长主题叙事 ——《青春之歌》、《红旗谱》 ↘革命斗争题材 ——《红岩》、《小城春秋》
《 青 春 剧 之 照 歌 》
《 青 杨 与 春 沫 之 歌 》
(←)作家出版社1958年1月出版
三、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一)历史 (二)现实
(一)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高云览) 《青春之歌》(杨沫) 《三家巷》(欧阳山) 《红旗谱》(梁斌) 《党费》(王愿坚) 《七根火柴》(王愿坚)

第6周 上 五六十年代散文

第6周 上 五六十年代散文

3、善于用绚丽华美的语言显示文采,尤其 是以缤纷的排比造成气势。 不足:刘白羽“战歌散文”的模式,由于过 分强调主观感情的抒发和深刻哲论过多,过露、 过浮。
三、《长江三日》在处理景、情、理三者的 有机结合上的独到探索。 1、作者所要揭示的哲理,所要表现的情感是 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感受中逐渐产生的, 这样,散文的思想含蕴就不显得架空。 2、在景物的描述上,既做到具体真切,又有 一个明确的焦点。 3、作者还巧妙引用一些故事、传说,语录书 简,拓展了作品的时空和容量,使散文的哲 理色彩更加突出的得到了强调。
语言举例

说起野花,也是海岛的特色。春天有 野迎春。夏天太阳西斜,漫山漫坡是一片 黄花,散发一股清爽的香味,黄花丛里, 有时会挺起一枝火焰般的野百合。凉风一 起,蟋蟀叫了,你就会闻到野菊花那股极 浓的药香。 到冬天,草黄了,花也完了,天上却 散下花来,于是满山就铺上一层耀眼的雪 花。 (《海市》)
第三章 50~60年代的散文
●重点关注的问题:
★散文三大家的创作特色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概述 一、两个阶段、两个高潮
1、49—56年 50年代初中期 叙事散文大丰收 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
2、57—65年
抒情散文的黄金期 61年被称为“散文年”
① 抒情散文的繁荣 ② 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重记事到重写人,强调时代感和新闻 性。 ③ 杂文的兴盛 《三家村札记》(吴南星) 作者: 邓拓、吴晗、廖沫沙
语言举例



“有神气蛮横的犀牛,鬼鬼祟祟的麝猫,俏皮的 羚羊,怯生生的角马,还有一摇一摆迈着八字步 儿的鸵鸟”, (《生命泉》) “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 挤进门缝来。” 《泰山极顶》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 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 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 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 《画山绣水》)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散文考点七:把握文中语句、语段的表达作用 附参考答案解析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散文考点七:把握文中语句、语段的表达作用 附参考答案解析

散文考点七:把握文中语句、语段的表达作用常见问法:①请你说说文章开头(结尾)有何作用。

②结合全文,说说某段有何作用。

③请你说说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

技巧点拔:①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②中间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记叙文、小说);点明题目,深化主题;照应全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17】冰窗花(2017天津,16-19,15分)任随平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

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

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

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

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

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

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

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十七年散文与散文三大家

十七年散文与散文三大家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创作(3课时)(一)课程导入:散文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

2:真实。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

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

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

因为五四的个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的美文、林语堂的小品文。

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繁盛。

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兴起。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

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1)叙事性散文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A:杂文。

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

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B:回忆录、史传文学。

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

如《红旗飘飘》(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

所以更具艺术价值。

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

A:百花文学时期。

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

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课件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课件

四、艺术特点
(一)联想奇巧 1.有明显的触发点和聚结点。 2.联想有层次进行。 (二)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1.语言生动而富有诗意; 2.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风格; 3.多种修辞手法的交替使用——排比、引用、拟

一、《社稷坛抒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大开大阖,形散而 神不散。这篇散文抒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作 者时而凭着“想象的羽翼”上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在“一家家的 门口”看到农民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时而又“走 出了黑暗的历史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想起了我们这个 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 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作者驰骋于历史长河之上,上下数千年, 纵横捭阖,但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贯穿全篇,放得开,聚得拢, 形成丰富博大、汪洋恣肆的风格。
10
二、《社稷坛抒情》文章思路
社稷坛
祭拜社
神、谷 联想

劳动者
五色土
联想 思想家 (中华文化)
哲学 历史 文艺 科学 生活传闻
抒写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强烈自豪之情
三、主题
以“社稷坛”为触发点,以五色土为主线, 展开丰富联想,盛赞中华大地,盛赞中 华民族及其伟大的创造,抒发了抒写作 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强烈自豪之情。
志愿军英雄传》 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小品选》《
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③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中的
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中的女青年
二、知识渊博、想象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是《社 稷坛抒情》的突出特色。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即向读者介绍了社稷坛 和五色土的含义与由来。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

五、秦牧的散文
秦 牧 ( 1919—— 1993 ) : 原 名 林 觉 夫 ,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五、秦牧的散文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 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 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 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 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 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 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 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 道想方设法的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 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 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 育自己的母亲。 ——《土地》
七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1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杨朔诗人气质诗人气质散文散文诗诗刘白羽刘白羽战士战士散文散文武器武器秦牧秦牧学者学者散文散文无所不谈无所不谈七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2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十七年散文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 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 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 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 《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 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十七岁的青春散文

十七岁的青春散文

十七岁的青春散文十七岁的青春散文我不知道青春究竟发出怎样耀眼的光芒,以至于那么多人都憧憬和缅怀它,成为每个人心中永远的风景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十七岁的青春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十七岁的青春散文(一)不久前,有位素未谋面的朋友给我发来一条讯息,内容是:“今天立冬,记得吃饺子哦!休息保暖!冬天美美的!”。

心里微微一颤,猛然间突然就是冬天到了,原本还沉浸在秋叶静美的绚烂中的我,有丝丝的不安。

岁月如梭啊!忽然脑海中闪现着过往烟尘,轻似梦,日子就像那附着在怪兽身上的虱子一样,在你不经意间抖动身体的时候,有些飘落如尘埃,没有闪烁着光泽,有些还紧紧地吸附在它的身上,隐隐的你看不见他的样子。

而只有在你卸下漂泊的脚步,在这浅浅冬天里围在火炉旁,温一壶茶,静静的等待岁月那深邃的眼眸,不痛不痒却是深深的镌刻的记忆里,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就是青春!17岁,多么轻的青春啊!于我而言,就是那不经意间的回眸,不经意间心底的涟漪泛着一圈、一圈,远了、远了的牵着个魂。

我魂不守舍,那么近却显得那么遥远!17岁,那个时候似乎还是懵懂的青春年少,也在为着读一个好的大学,一个美丽的梦而努力着,怀着多么美妙的梦想,做着无与伦比梦境,幻想的青春不管怎样的不知天高地厚,怎样的不食人间烟火事,都不为过的年纪。

那时候,世界没有烟尘飘散,是那么的奇妙,连偶尔的嚎啕呐喊都变得惊奇,像是给世界一个热闹的点缀,可以坐在校园的老松针树下聊个三天两夜,依然意犹未尽的渴望着,那是对美好的世界最好的怀想。

青葱的岁月!你已经开始懂得了花开的声音,是佛主坐下的莲,美艳得时时闯入你的梦境中,搅扰了你一夜又一夜的天明。

这种声音闻着就像那夜来香,淡淡的'沁入你的夜,你刚刚开化的心灵。

17岁,你站在夜深人静的校园里,数着天空中流星划过的样子,掉落的却是一个个心。

夜里灯亮着的样子,也许你会细心的观摩过酣睡中同桌的梦呓,常常幻想着也许眼睛不眨一下的盯着,你会有幸一睹昙花一现的匆匆,时光如它,生命亦是如此不堪回首月明中。

17年散文发展

17年散文发展

第一节17年散文发展概况一、建国初到57年上半期——散文创作欣欣的向荣(1)反映抗美援朝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2)反映农村革命和农村建设:柳青:《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在皇甫村》秦兆阳:《王永淮》《姚良成》《老羊工》(3)反映工业建设的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杨朔:《石油城》华山:《大戈壁之夜》(4)反映领袖们的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 (5)反映教育的:何为:《第二次考试》(6)抒情散文华山:《童话的时代》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靳以:《到佛子岭去》郭风:《叶笛》柯蓝:《早霞短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碧野:《天山影物记》(7)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二、1957年下半年——1959年,散文创作的痛苦裂变期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万炮震金门》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巴金:《廖静秋同志》李若冰:《祁连雪纷纷》陈残云:《珠江岸边》菡子:《黄山小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西谛:《石湖》三、1960—1966年散文创作的空前丰收时期刘白羽:《灯火》《冬日草》《平明小札》《长江三日》《樱花》杨朔:《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秦牧:《土地》《花城》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樱花赞》《一只木屐》吴伯箫:《歌声》《记一辆纺车》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魏钢焰:《船夫曲》碧野:《武当山记》方纪:《挥手之间》《桂林山水》林遐:《手册》翦伯赞:《内蒙访古》严阵:《牡丹园记》冯牧:《湖光山色之间》于敏:《西湖即景》李健君:《雨中登泰山》菡子:《小醉翁》袁鹰:《青山翠竹》。

十七年短篇小说

十七年短篇小说



2、峻青的故事多写得紧张,曲折,惊险,并且成 功地运用悬念。 王愿坚的故事平淡无奇,短小单纯,作者 通过对人物动作,人物行为的细致描写,来刻画 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出生活的深刻内涵,找到 蕴藏在生活里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美的 诗意。 3、峻青喜欢写景,重彩浓抹,烘托渲染,由此来 表现惊心动魄的场面,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多 变的情节,英勇豪迈的人物,造成一种浓郁悲壮 的抒情氛围,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愿坚写景少,对环境描写细致,风格上显得深 沉,真挚,简洁,凝重,写景写人大多用白描手 法,淡淡写来,但情深意长。感情比较含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百合花》的风格特点

《百合花》是建国后17年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作品之 一。作者用凝炼、含蓄、清丽的笔法创造了情诗一 样优美深远的意境,整部作品与同时代同类题材相 比别出一格,显得委婉、柔美、细腻,色彩柔和而 不浓烈,调子优美,意境优美和谐。诗化了的人物, 以及人物之间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感动着无数读者的心.作者无意于着重情感的阶级 性与革命性,而是将线索引向平常生活。《百合花》 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二、《百合花》的情节
“护送”,“借被”、“献身’、
“献被’这样几个隋节,按照故事 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 的。
三、《百合花》的人物形象

1.小说着力塑造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当然“我” 也很重要,她的意义在于,不但直接进入了微妙的 感情纠葛,而且不论是作为贯穿性人物和叙事人, 还是作为故事情节推动者和见证人,她搭建了小通 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人物关系。整个小说的故事就 是在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之间展开的。小说 叙述的就是小通讯虽这个男性与“我”、新媳妇两 位女性之间纯真而微妙的情感纠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征:
1)选材上,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的 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2)立意上,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 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 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 的新意上做文章。
五、杨朔的散文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 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 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 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 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 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 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 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雪浪花》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局限: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 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 字表述不够清晰,不够洗练与清通。
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四、 杨朔的散文
杨朔创作之路
1、探索期 1937~1948年 2、发展期 1949~1959年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抗 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 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 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 赋》等。
四、 杨朔的散文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 法。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 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 新天地,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 婉转蕴藉的风格。
四、 杨朔的散文
• 杨朔散文的模式(局限) •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 • 2、刀刻斧凿的痕迹明显,给人雕饰甚至别扭 的感觉。 • 3、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 描写景物,借喻比人,点明哲理。 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升华意境。 • 杨朔散文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产物 2、作家自身的局限
王磊、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 选材精、开掘深、详略得当。 • 结构巧、叙述多样化。
穆青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 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本质。 • 对人物与环境的典型化描写,善于描写 心理。 • 语言朴实,叙、抒、议结合。
其他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特写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多次的 创作“高潮”。如1958年“大跃进”期间, 又如1963年到“文革”前夕。 • 郭小川的《旱天不旱地》,魏钢焰的《红桃 是怎么开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 《特别的姑娘》,孙谦的《大寨英雄谱》等, 影响广泛,参与了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的 创造。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 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 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 《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 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 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 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 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 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 《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 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马铁丁”杂文
• 60年代初由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在 《长江日报》轮流撰写《思想杂谈》时 合用的名字,是此时的与“三家村”齐 名的杂文创作群体。不仅针砭时弊,而 且创作了以爱录: 高玉宝自传《高玉宝》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 革命史传文学 《红旗飘飘》《星火燎原》《在烈火中永 生》 • “内部出版”的回忆录:溥仪。
五、秦牧的散文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 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 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 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 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 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 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 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61 年被称为 “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 《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 泼辣。
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 (4)抒情 杨朔——一座园林 刘白羽——一团烈火 秦牧——一座花城
邓拓的《燕山夜话》
•1961.3—1962.9,150多篇,涉猎广泛、 蕴涵博大、深入浅出、情文并茂。 •深刻的思想性:视野开阔,取材广泛, 与知识中见思想,于议论中见情趣。《说 大话的故事》《王道与霸道》 •强烈的知识性:取材天文地理、文史哲 经,誉为“小百科”。《一个鸡蛋的家当》 《生命的三分之一》
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主要为豪言壮语式 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 不高。
四、杨朔的散文
杨 朔 (1913-1968) , 原 名杨毓瑨,山东蓬莱县人, 致力于艺术散文的写作, 结集有《亚洲日出》、 《海市》、《东风第一 枝》、《生命泉》。这些 抒情散文先后写于 1955— —1965 年间,其中大多数 作品在 50 、 60 年代广为传 颂,有些当时就被选入中 学课本。
60年代初散文的繁荣:其他散文家
•曹靖华的《花》,收入的大都是对旧日生活的回忆文字,如 记叙他与鲁迅交往的《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雪雾迷蒙访书画》、《智慧花开烂如锦》等。
•吴伯箫早期的散文,收在30年代出版的集子《羽书》中。60 年代的作品如《记一辆纺车》、《窑洞风景》、《菜园小记》、 《歌声》等,记叙的是有关40年代初延安的生活。在当时对战 争年代精神传统发掘的社会思潮中,吴伯箫以有个性色彩的记 忆作出反应。 •冰心《小桔灯》《樱花赞》《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碧野《天山景物记》诗意浓郁
60年代初散文的繁荣: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 (吴南星)《三家村 札记》有感而发,大 胆泼辣。 •吴,吴晗;南,马南 邨,邓拓发表《燕山 夜话》用的笔名;星, 繁星,廖沫沙写杂文 用的笔名。
三家村杂文
•“三家村”杂文是当代文学史上值得深入 探讨的一种文学现象,因邓拓、吴晗、廖 沫沙合集《三家村札记》得名。“三家村” 是1959—1962年期间的一个杂文创作集体, 以创作内容宽泛、知识丰富的“新基调杂 文”为主,风格博识、严谨、新奇、从容。 三家村在左的思潮干扰下异军突起,是当 代杂文史的一次传奇式辉煌。
魏巍的报告文学
•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抗战爆发后参加八 路军,长期生活在晋察冀根据地,以“红杨柳”的 笔名写的诗,结集为《黎明风景》。50年代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春天漫笔》 等。另有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出 版于80年代。两次到朝鲜前线,先后发表了《汉江 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 和祖国》、《挤垮它》等作品,它们以《谁是最可 爱的人》为名结集出版。该书在1951年出版后到 1960年,三次再版。
五、秦牧的散文
秦 牧 ( 1919—— 1993 ) : 原 名 林 觉 夫 ,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五、秦牧的散文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 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 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 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 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 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 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 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 道想方设法的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 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 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 育自己的母亲。 ——《土地》
魏巍的报告文学
• 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1、表现在善于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散文的 叙写手法巧妙揉合,强化抒情。以抒情性议 论来提升事件意义的方法,是作品获得众多 读者的原因。 2、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对“典型情景”的 选择与提炼,有利于开掘英雄战士纯美崇高 的心灵。 3、行文舒展自由,文学意味浓厚。
五、秦牧的散文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 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 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 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