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分析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总结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总结

福泽諭吉教育思想总结福泽諭吉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对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福泽諭吉的教育思想是以贯彻实用主义和发展综合素质为核心,主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重视道德教育和国民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日本公民。

福泽諭吉的教育思想强调实用主义,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他主张学生要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应该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

福泽諭吉在创办早稻田大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中的人才,不仅注重学术能力,还注重实践经验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这种强调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对于日本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福泽諭吉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发展综合素质,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创造力等。

他认为学生不仅仅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福泽諭吉提出了“贤人教育”,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不能只是传递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能力。

福泽諭吉的教育思想还重视道德教育和国民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福泽諭吉提出了学生应该自觉行善的理念,主张教育要注重品质教育和道德培养。

此外,他还提出了国民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日本国民,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福泽諭吉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日本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福泽諭吉主张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让他们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应该关注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要同社会联系起来的理念,希望教育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1月下旬刊M 128教育探索丨J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张园晓(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摘 要】 本文分析了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形成动因,介绍了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福泽谕吉教育思想做出了评价。

认为,福泽谕吉教育思想在近现代日本公民教育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他通过创办西式学校,传播洋学,为日本国民了解世界、学习借鉴欧美文明开启了窗口,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并为日后在医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铸造辉煌提供了知识积淀和人才支撑。

但他一味否定汉学、“脱亚入欧”和军国主义倾向使他的教育思想日益变得丧失理性,偏离了国民教育的初衷,使其成为“畸形教育”。

【关键词】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文明开化;实用主义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赫赫有名的启蒙思想家,身为日本家喻户晓的著名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兴办私塾和著书立说,为日本文明与独立鞠躬尽瘁,也为日本教育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负有“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盛名,被誉为“日本伏尔泰”。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教育救国”,崇尚“经世致用”的西洋“实学”,倡导“文明开化”,谋求“独立自尊”,实现“强兵富国”。

注重“实用主义”、“民族主义、”“文明开化”、“和谐发展”成为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实现“独立自尊”、“强兵富国”成为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终极目的。

一、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形成动因福泽谕吉出生在一个下级武士家庭,其父富有才学,因受封建等级身份制度束缚而终生报国无门,空怀不平,抑郁而终。

福泽谕吉因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饱尝下级武士的辛酸与苦楚,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火种,他深刻认识到“门阀制度是父亲的死敌。

”[1]福泽谕吉13岁才得以入村塾学习汉学,熟读《四书》《五经》,但他并不信奉封建伦理道德。

福泽谕吉19岁开始学习兰学(当时主要是指学荷兰语或借助荷兰文研究西洋学术的学问),他热衷于研究荷兰文的物理学和医学,这培植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和厌恶儒学的情愫,也为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对日本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教育思想深远影响了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思考上,他提出了“教育兴国”、“以实用为主”、“教育全民”等重要教育理念,对日本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对日本教育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一、教育目的:教育兴国福泽谕吉倡导的“教育兴国”理念,强调教育是国家兴盛的根本之道。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技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福泽谕吉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爱国、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繁荣。

二、教育方法:以实用为主福泽谕吉主张以实用为主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马上应用于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育内容:教育全民福泽谕吉在教育内容上提出了“教育全民”的理念,他主张应该普及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分贫富,不分贵贱,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就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

他强调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全民”的思想。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远见和深刻理解,他致力于探索一种适合日本国情和国家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为日本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基督教思想和西方现代化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日本国情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福泽谕吉教育思想。

本文将对福泽谕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探究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一、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内涵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用主义教育观:福泽谕吉主张教育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应该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强调教育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他强调学校应该教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2. 教育与道德: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应该是道德的教化和培养。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

3. 国民教育观:福泽谕吉主张普及教育,提倡国民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和强盛的基础,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主张建立全民教育制度,普及义务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

4. 家庭教育观:福泽谕吉认为,家庭是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步。

他主张加强家庭教育,提倡父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家风家教的培养。

5. 教育与社会:福泽谕吉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要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注重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二、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影响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对日本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福泽谕吉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为日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日本在福泽谕吉的影响下,建立了以实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2. 福泽谕吉的国民教育观,促进了日本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他的倡导下,日本建立了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实现了全民接受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成为日本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

张之洞的学问怎不如福泽谕吉管用

张之洞的学问怎不如福泽谕吉管用

张之洞的学问怎不如福泽谕吉管用晚清中国,在学问上声望最高的官员,既不是科举落榜生袁世凯,也不是一生没留下一本像样著述的李鸿章,而是准状元郎、官至总督的清流领袖张之洞。

政见上,此人既不保守,也不激进。

品性上,清廉自律。

学问上,著述颇丰。

在很多读书人心目中,是官学双丰、时代大师级人物。

张之洞的学问怎不如福泽谕吉管用就政治派别而言,张之洞总体属于晚清洋务派,他主持的南方,搞洋务比李鸿章主持的北方早。

其理论水平也高于李鸿章。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大多干吏,理论不成体系,而洋务派中唯一像模像样的文字东西,是张之洞作品《劝学篇》。

《劝学篇》主要写了什么?其中心思想可用书中一语概括——“中体西用”。

何谓“中体西用”?张之洞在《劝学篇》阐述得比较清楚,即:在中国传统政体政教不变的情况下,引入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强国。

具体说来,什么是“中体”?那就是帝制儒教。

坚持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制,坚持传统国家核心价值观孔子儒教。

而“西用”呢?则主要指欧美“火器”,坚船利炮,先进的军事装备。

张之洞的《劝学篇》,为他在国内圈了大量的粉丝。

其中不乏一些学术达人。

比如,张之洞帐下有个幕僚名唤辜鸿铭,是个翻译家,精通多门外语,号称学贯中西,但却是“中体”的坚定维护者。

后来清廷被推翻后,他坚持不剪辫,以“小辫学者”著称。

辜鸿铭喜欢辩论,可谓张之洞手下的“首席辩士”。

作为能言善辩的“文化怪杰”、香帅的拥趸,辜鸿铭不遗余力地为“中体西用”之“洞见”鼓吹,留下了不少辩论“佳话”,其中一宗甚是辛辣——公元1898年,卸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造访清国,南下拜会张之洞,香帅令辜鸿铭随同出席,并令辜将他的成就——儒教经典教材《论语》英译本送给伊藤博文。

张之洞和辜鸿铭本以为,收到此礼的日本客人会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料率直的伊藤博文却对辜鸿铭一通抢白:“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喜欢辩论的辜鸿铭并不感到难堪,顺势反弹:“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浅析福泽谕吉教育伦理思想述评

浅析福泽谕吉教育伦理思想述评

浅析福泽谕吉教育伦理思想述评论文关键词:福泽谕吉平等和谐发展实学与独立“三位一体”论文摘要:福泽谕吉作为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著名教育家,其教育理念中深蕴着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教育伦理思想:“天斌人权”的教育平等观;“德智体”和谐发展观;“三位一体”的环境观;提倡“实学”,培养“独立,,观等。

福泽谕吉(i),日本庆应义塾的创始人,(?余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力求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

他曾被日本人称为“近代教育之父”、‘旧本的伏尔泰”、“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启蒙家”、“民间的教育部长”、“文明之父”等。

在其教育理念中深蕴着教育伦理思想的内容,值得我们今天整合研究。

一、“天赋人权”的教育平等观福泽谕吉经历过贫寒的生活,感受到日本腐朽的门阀制度,他积极接受西方近代“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并多次强调:“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而在幕府时代法律特权下,好像平民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借来的一样。

福泽谕吉认为豪商之于万金和糖果小贩之于分文,其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而守护的心理是一样的,因此他提出天赋人权的教育平等观。

教育的权利不分士农工商,人人应该享有。

而面对现实中人的贤愚、贫富、贵贱之别,福泽谕吉认为正是由于学与不学造成的。

“一国的暴政未必只是暴君酷吏所造成的,事实上又是由于人民无智而招致的灾殃。

”因此,他主张通过“劝学”来治愚脱贫,消除不平等的现象。

“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体会,而后士农工商各自经营家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可以独立了。

&#;”他希望消除封建等级的差别,不同家庭背景的人都能接受教育。

福泽谕吉站在人类平等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提出教育的平等还包括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他认为天下既不可一日无男,也不可一日无女。

因此,他主张女子也应受到教育。

女子在成长中应和男子一样专心于体育锻炼,识文断字,女工针线,书信言辞,整理家务,学会算账,进行道德教育等。

而且他认为女子的教育关涉到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注意以造就真正的国民的母亲的女子为目的。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多受到德国启蒙思想
的影响。

福泽谕吉主张的教育观旨在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以此为基础,
推动日本现代化的发展。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教育”观念
福泽谕吉主张的是一种强调民族自信和国家意识的教育。

他认为,只有通过民族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人才。

这种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懂得自
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宗旨。

二、强调实用主义教育
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应该是实用主义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技能。

他主
张学生应该学习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国家
的现代化进程。

三、注重道德教育
福泽谕吉主张道德教育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
识和技能,还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强调诚实、正直、勇敢
和责任心等品质的培养,塑造优秀的人格。

四、推崇自由主义教育
福泽谕吉强调学生应该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
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强加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够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综上所述,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民族自信和国家意识的实用主义教育,注
重道德教育,并推崇自由主义教育。

这些观点对日本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
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日本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泽谕吉倡导了以“立国”为教育之本,提出了“教育为我族之幸福”、“学者之生命为教育”、“教育与国之立国”等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对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展开研究,分析其思想内涵和对日本教育发展的影响。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为国家之幸福、学者之生命即为教育、以及教育与国之立国。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应当以国家的利益为根本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他主张教育不应当仅仅满足于个人的需要,更应当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将国家放在教育的最高位置,以国家的利益为起点和归宿。

这种观点成为了日本近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日本教育的方向与发展。

福泽谕吉提出的“学者之生命即为教育”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者应当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天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学者应当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为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

这一思想强调了教育家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福泽谕吉还提出了“教育与国之立国”的观点,强调了教育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建设的基石,国家的繁荣与富强离不开优质的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主张国家应当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以期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思想引导了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建设,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对日本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倡导下,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推动了日本教育体制的现代化。

他的教育思想为日本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热情,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实施。

他的教育思想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浅析摘要:作为晚清名臣重儒,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安邦强国的一大举措,并创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在此意义上,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尤其突出。

本文拟就其师范教育思想加以阐述。

关键词:张之洞师范教育师范学堂近代教育新体制引言关于张之洞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其中,很多专题研究性的论文多集中在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

本文试图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创新改革着手,考察其究竟如何从一个封建官员逐步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师范教育的教学实践管理等的贡献作一下阐述。

一清末,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备受列强的欺凌,内忧外患使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可谓是忧国忧民。

在中法战争时,由于人才的匮乏,不得不起用七十有余的冯子材为国效力,而中国不败而败的遭遇对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刺激之大可想而知。

作为封建官僚的张之洞已感到必须要改良当时的社会,并与他的幕僚们一致认为:中国缺少西方的“坚船利炮”,更缺乏懂西方、明西政、会洋务的人才。

他认识到:强国之道在于得人才,“中国欲图自强,舍培植人才更无下手之处”。

①培养人才就要广兴学校,但是“学堂必有师”的条件又难以兑现。

于是,张之洞便从最根本的入手,把眼光转到了师范教育的领域。

由此,张之洞即把兴教育作为作为立邦强国的重大举措,设立学校以造就人才,其一生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背景下,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即开始在湖北大规模的举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

1902年,张之洞将在湖北教育的情况向朝廷写了《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他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界造端之地,关系至重。

”“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创办师范学堂成为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其他新式的学堂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他说“设定初级师范学堂,今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入焉,”“设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员为宗旨”。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差异的原因探析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差异的原因探析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差异的原因探析【摘要】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是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两位著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各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概述,分析其教育理念差异,并探讨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对两位教育家思想形成的影响。

张之洞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承,注重德育;而福泽谕吉则更加注重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引进,倡导实用主义和社会适应性。

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是造成两位教育家思想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封建传统与日本的西方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国教育思想的方向。

通过对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多样性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张之洞、福泽谕吉、教育思想、差异、社会背景、文化差异、比较、反思、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张之洞(张謇)和福泽谕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两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家。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教育家,曾任湖北、湖南巡抚,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政策。

福泽谕吉则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家,推动了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影响深远。

两人的教育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了解两人之间教育思想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特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本文中,将针对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

1.2 研究意义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是中国和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两位杰出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在当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比较分析他们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教育发展的背景和特点,探讨教育理念的异同之处。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教育体系的演进历程,还能够为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代表了中国和日本在近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和联系,他们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两国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分析研究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分析研究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分析研究作者:张贤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摘要: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中日近代教育史的两位巨匠,分别各著一部《劝学篇》,两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都分别影响了中日早期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本文主要对两者教育思想中的教育作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张之洞;福泽谕吉;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49-001张之洞(1837-1909),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

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举动,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被时人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福泽谕吉(1835-1901), 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毕生从事翻译、写作和教育活动,出版专著几十种,被誉为“日本伏尔泰”、“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分析两位先贤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

一、论教育的作用张之洞重视教育,在其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当中,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把兴学育才和求才治国提到自强救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他在《筹议海防要策折》中,把“储人才”看作当时的第一要务,疾呼“战人较战具尤为急”。

张之洞认为:“国势之强弱在乎人才,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他主张以育才为宗旨改革教育制度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并指出“智以救亡,学以益智”。

福泽谕吉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贯穿一生。

他主张用教育这种渐进的文化手段改造社会,对教育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并一生身体力行之。

二、教育目的张之洞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这就是他在著名的《劝学篇》中提出的“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

他兴学育才数十年,目的始终如一,即培养思想立场“卫道”,知识能力“开新”的忠实干练的“经世致用”之才。

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

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

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作者:王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5期摘要:在亚洲教育思想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劝学篇》。

这三部不同年代的巨著,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强调后天学习非常重要。

越数千年,近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政治家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他在自己的《劝学篇》中表述“中体西用”的思想。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无独有偶,也发表了同名论著,对日本当时的教育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变革,皆影响深远。

关键词:荀子;张之洞;福泽谕吉;《劝学篇》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090-04一、古今中外《劝学篇》作者身世及作品问世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况(BC313—BC238年),其所处的时代为前秦时期,封建社会已逐渐形成,荀况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要求。

战国到了末年,社会发展历史已有进行总结的客观需要。

在儒家经典传授方面,荀况的作用远大于孟子。

孔子整理的“六艺”后来多经荀况流传后世,从学术发展史上看,荀况占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他不仅对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做了详细的论说,而且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还做了一一说明。

他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和社会实践对先秦前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各家学说,成为先秦时期囊括各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著《荀子》一书,开篇为劝学篇第一:荀子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贫富、贵贱、智愚等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是人不能被动地受环境影响,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可以使本性得到改善,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

2019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语文

2019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语文

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各自所著的《劝学篇》,分别是日中两国近代史上有关中西方文明本土文化取舍交融的近代理念之集大成者,代表了两国在文化的具体层面上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主流态度。

其内容侧重点之一,便是培养怎样的国民以应对西方文明的步步进逼,各国列强觊觎跃试的“亘古未有”之局面。

那么究竟是“东洋道德西洋技艺”,谨遵纲常伦理的封建臣子于国家有益呢?还是近代意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国民更适应时代发展?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即对二者的国民观作一分析比较。

一、“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与“人人与国为体”“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1)与“人人与国为体”(2),分别是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国民观思想的要旨,尽管表述相类,却内含了不同的理念。

福泽谕吉从自然、国家与民众素养三方面有机地阐述了“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国民思想。

一、福泽从启蒙主义的自然法出发,声称:“人生来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没有上下之别的。

……就这些人的基本权利而论,则是完全平等,毫无区别的。

”(3)而这个基本权利,就是人人重视其生命、维护其财产和珍视名誉。

”(4)这也就是说,人们享有天然的自由,具有自由的支配自身和财产的权利,具有平等的不受他人支配的权利。

二、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有人权思想推衍到人民主权、政府论的思维顺序有所不同。

作为极具现实危机感的日本知识分子,福泽以人权论为基点,直接将社会状态的国民观理念与之结合并予以阐述发挥。

从福泽的思想脉络来看,就是把“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相结合,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国民思想。

首先,针对传统政府的封建绝对权威和平民的卑微意识,福泽强烈抨击“国恩”之说。

他提出“本来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只是实际上的强弱不同,在权利上并无不同之理。

”而“所谓‘国恩’的意义,据说是能使农民商人等不怕盗贼暴徒,安居乐业,就是政府的恩惠。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之比较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之比较

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 2007 题目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之比较——以二者《劝学篇》为中心学生姓名海韵学号 07034017指导教师姓名秦熠职称讲师2011年5月7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1)(一)问题的提出 (2)(二)文献回顾 (2)(三)相关概念界定 (3)二、历史洪流中的两位教育思想家 (4)(一)西潮冲击下的历史关头 (4)(二)两位教育思想家的实践 (4)三、张之洞和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比较:以两部《劝学篇》的文本对比分析为中心 (5)(一)对传统思想遗产的态度 (5)1、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5)2、对传统思想遗产与西学关系的认识 (6)(二)教育的对象 (7)1、两部《劝学篇》的教育对象及倚重人群 (7)2、从两部《劝学篇》行文风格看其教育对象 (7)(三)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8)1、对人的思想塑造 (8)2、教育与民族独立 (9)(四)教育核心:治学理念 (9)1、实学教育 (10)2、教育的程序 (10)四、宏观背景下看两者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11)(一)相似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契合 (11)(二)相似历史背景中暗含的本质不同——走向分歧 (12)1、二者时代背景的再比较 (12)2、二者个人经历的再比较 (14)五、社会影响: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15)(一)二者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所产生的结果 (16)1.张之洞——“种豆得瓜” (16)2.福泽谕吉——“种豆得豆” (16)(二)两种结果的深层原因分析 (16)1、路径选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16)2、政治原因 (17)3、社会原因 (17)余论 (17)(一)对张之洞所持“中体西用”理论的个人见解 (17)(二)中国近代化改革受挫原因分析 (18)(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18)注释 (18)参考文献 (21)致谢 (23)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之比较——以二者《劝学篇》为中心摘要: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叩关,先后揭开了中日两国近代化改革的序幕。

中日《劝学篇》西学思想比较

中日《劝学篇》西学思想比较

中日《劝学篇》西学思想比较【摘要】19世纪中、日两国试图通过西学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但西学结果却截然不同,通过对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之《劝学篇》的比较,发现张之洞主张从技术层面西学,而福泽谕吉主张从制度和文化层面西学,本文认为,两国政府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西学之路施行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技术制度文化西学现代化如何通过西学从而使国家走向富强,这是19世纪中、日两国人民和政府的共同追求。

几乎同时发表的张之洞《劝学篇》与福泽谕吉《劝学篇》就体现了这种愿望,而且两国政府采取的西学方式基本上就是两位作者的西学方式,所以比较两篇文章对了解晚清的衰败和日本崛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两篇《劝学篇》对西学的主张是不相同,张氏的《劝学篇》主张“中体西用”,试图立足传统价值观的同时学习西方技术层面的东西,通过有限的变革实现强国梦。

反观,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不仅从技术层面西学,更强调从制度和文化等价值层面西学,主张对日本进行一次全盘式变革。

正是这种两种不同的主张在两国西学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晚清日渐没落并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日本的明治政府却借机走向富国强民之路。

一技术、制度和文化:概念与联系随着19世纪西方国家开始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同时,开始通过枪炮等手段砸开了还处于比较落后国家的大门,于是在落后国家掀起了一股西学的浪潮,试图通过西学走向民族强大、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这股西学浪潮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对西方技术的引进和对西方价值观的全盘式吸收,前者就是技术层面的西学,后者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西学。

那么,什么是制度?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康芒斯认为,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4]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制。

诺斯(North)则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更正式地说,是人们制定的、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约束条件。

”[5]这与我国学者王跃生教授对制度的理解比较一致。

他认为,“所谓制度,不过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经过不断冲突、磨合后建立起来的交往规则。

论谈中日现代化异同

论谈中日现代化异同


事 项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相差 年数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擅长学习他国长处"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由落后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强 国。而以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中国洋务派只是部分地引进西欧的科学与军事技术, 这虽在客观上对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起过一些作用,但从本质上看其目的却是在 于拥护和强化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包括洋务派在内的那种封建愚昧的思想观念 和腐败意识,充满弊害的传统道德观依然阻碍着人们学习先进诸国。我国和日 本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观,正反映出两国19世纪以来各自不同的历史进程。
大陆文化与岛国文化
我国和日本同文同种,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容易使人们忽视两 国在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是大陆文化,而日本是岛国文化。
对于外来文化的引进方式而言,我国是 “消极摄取型”;我国文化长期处于优越的 地位,因而形成唯我独尊的基本形态。 日本对外来文化不像我国这样等闲视之, 而是谦虚好学和积极引用,只要对我有用,就 可以心安理得地大胆引进。还有,在引进外来 文化之际,不单单是技术,也包括哲学思想和 文化艺术等,是全面地引进,并且不是分散地 而经常整套整套地引进。这种基本的文化形态, 可谓“全面摄取型”,这也是日本吸收外来文 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 以精英教育应对近代化的挑战 近代化时期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的实施经历波折 穷国办大教育 重视教育的经济和政治功能 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进行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分析研究
摘要: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中日近代教育史的两位巨匠,分别各著一部《劝学篇》,两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都分别影响了中日早期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本文主要对两者教育思想中的教育作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张之洞;福泽谕吉;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1)4-149-001
张之洞(1837-1909),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

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举动,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被时人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福泽谕吉(1835-1901), 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毕生从事翻译、写作和教育活动,出版专著几十种,被誉为“日本伏尔泰”、“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分析两位先贤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

一、论教育的作用
张之洞重视教育,在其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当中,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把兴学育才和求才治国提到自强救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他在《筹议海防要策折》中,把“储人才”看作当时的第一要务,疾呼“战人较战具尤为急”。

张之洞认为:“国势之强弱在乎人才,才之消长在于学校,
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他主张以育才为宗旨改革教育制度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并指出“智以救亡,学以益智”。

福泽谕吉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贯穿一生。

他主张用教育这种渐进的文化手段改造社会,对教育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并一生身体力行之。

二、教育目的
张之洞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这就是他在著名的《劝学篇》中提出的“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

他兴学育才数十年,目的始终如一,即培养思想立场“卫道”,知识能力“开新”的忠实干练的“经世致用”之才。

张之洞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比较早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体用兼赅,先后有序”,在强调德化主义的同时,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具有近代教育思想的意蕴。

福泽谕吉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个人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首先,教育要造就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教育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知识渊博、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再次,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

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人的独立能力和独立人格,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而最终推动国家的强大与富强。

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他们都主张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或协调发展,但在具体的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

张之
洞更强调德育在这三者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德育是灵魂,智育和体育要为其所用;而福泽谕吉只是将体育作为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并没有提到三者之中哪个更重要。

在教育的目的上,张之洞更突出强调了教育应为国家服务的观点。

他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多强调了保卫国家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和学术是为国家的存在而服务的,这是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而福泽谕吉则认为教育是个人获得独立的基本手段,他认为文明精神的根本是个人的独立的精神。

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他关心社会和政府能否保障个人才智的发挥,防止人民的自主活动免受政府干扰,倡导独立不羁的精神,具有个人本位的特征。

三、教育内容
张之洞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尽相同的。

张之洞认识到教育的内容必须扩充,结构必须调整,中心必须转换。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认定的教育内容,已远远突破经史子集、休齐治平的陈旧范畴,而以“新旧兼学”、“政艺兼学”为旗帜。

所谓“新旧兼学”,是说既要学习四书五经,又要学习西政、西艺、西史。

尽管张之洞的教育内容仍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但其中新学内容已开始占了不小的比重。

福泽谕吉根据日本当时的实际需要,反对封建时代的空理虚谈和向学生传授脱离实际生活的儒学知识。

他甚至认为日本之所以不能“真正开放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完全是汉学教育之过”,为此,他坚决主张放弃空疏无用的儒学,提倡实际有用的实学。

福泽谕吉
所说的实学,实际上就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具体是指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

他要求以西方文明为目标,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他在庆应义塾的教学改革计划中提到,要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教学科目以“实学”为主。

通过教育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改变本国的现状,但相对来说,后者的学习主动性更强,接受西方文化的愿望更加迫切,显得更加开放;而前者所坚持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审视西方文化时就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不情愿性,也就显得相对保守一些。

四、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张之洞既推崇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

譬如他在《创建尊经书院记》中写道:“山长之教法,非善诱不可”,并列举了“善诱第十二”条目,详尽介绍了“善诱”的方法;他吸收了传统教育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主张教学活动中,应针对知识的繁简、难易程度,采取由近及远,由浅而深,自简及繁的方法。

同时,他又推行了一些新的、生动的教法,如班级上课制,按日上课,一日数门课程,还主张直观性教学。

福泽谕吉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应发现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既不放纵,又不能去祈求学生。

可见,两者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很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更注重的是教师的作用,是在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下,引领学生获得新知识,而后者无疑更多所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要靠学生的自
觉来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48
[2]徐汝岭.外国教育史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69
[3]李爱民.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比较探析[j].云南教
育.2002,(24):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