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合集下载

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原因分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原因分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2001-2011年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原因分析广州市作为中国重要的门户城市, 在2001年-2011年间, 在一系列政策规划的推动下, 以及借助承办亚运会的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进入加速期, 城市用地不断扩展。

因此, 研究这个时段内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以及原因对于今后广州市城市用地合理科学有序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2001年-2011年间广州年鉴、广州土地利用现状图、广州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等资料作基础, 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展速度、城市用地扩展强度系数、信息熵等相关指数, 分析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 得出如下结论:(1)广州市城市用地扩展速度高, 2002年-2005年间是城市用地扩展顶峰阶段, 但研究期内速度呈现减缓趋势。

(2)城市用地扩展强度不断上升, 上升幅度较为平稳。

(3)城市用地扩展新增土地效益一直维持高位水平, 于2010达到最大值后有所回落, 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说明新增城市用地得到有效利用, 城市用地的扩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4) 城市用地扩展结构有序度偏低, 但整体结构渐趋均衡, 居住用地面积偏小, 用地结构仍有待完善, 但总体已达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标准线。

(5)人口弹性指数偏高, 城市人口增长低于城市用地扩展速度, 但整体呈下行趋势, 城市扩展渐趋合理。

(6)确定了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策利好、人口增长、交通系统的完善以及亚运会的承办, 为这段时期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的原因。

关键字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原因广州市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Guangzhouin 2001 – 2011Z()Abstract:Guangzho.a.a.importan.gatewa.citie.i.China.200..2011.drive.b..serie.o.polic.pl .Games.Guangzho.urba.develop nd.There fore.t.stu n.expansio.i.thi.perio.a.wel.a.th.drivin.f orc.i.meaningfu.t.Guangzho.fo.th.orderl.expansio.i.th.future..map.Guangzho.C n.expansio.characteristic.an.th.dr n.expansio.strengt.c rmatio.entrop.index.Th.mai.researc.conclusion.ar.a.follows.(1.Gu nd.Th.spee.o.expansio.reache.it.pea.i.2002.followe.n.are.i.increasing.an.th.overal.present atio.o.th.stabl.an.health.developmen.trend.(2)n.Expansio.intensit.risin.an.t h.increas.i.relativel.stable.(n.efficienn.expansio.ha.maintaine..hi g.level.fel.bac.i.201.afte.reachin.th.maximum.bu.th.overal.upwar.trend.Thi.show.t ha.th.nn.expansio.an.economi.developm en.ar.mutuall.reinforcing.(4)n.Expansio.Structu r.i.low.bu.th.overal.structur nd-us.structur.ha.ye.t.b.perfec ted.Bu.i.genera.ha.reache.th.standar.lin.o.China'n.structure.(5) n.expansio.mode.Th.urba.populatio.expansio.inde.i.hig.tha.th.growt.o nd.However.th.overal.down war.trend.urba.expansio.ha.becom.mor.rational.(6)in.qualitativ.an.quantitativ. .t.th.geographica.location.economi.development.an.favo rabl.p . n.Expansio.o.th.period.Key Words : Guangzhou Urban land Extended feature Driving force目录1 引言 (1)2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2.1研究区域 (2)2.2研究方法 (1)2.2.1城市用地扩展速度 (2)2.2.2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指数 (2)2.2.3城市用地扩展经济弹性指数 (2)2.2.4城市用地扩展人口弹性指数 (2)2.2.5信息熵 (3)2.2.6城市土地利用均衡度和优势度 (3)2.3数据来源 (4)3城市用地扩展特征 (4)3.1城市用地扩展速度特征 (4)3.2 城市用地扩展强度特征 (6)3.3 城市用地扩展结构特征 (7)3.4城市用地扩展人口弹性特征 (10)3.5 城市用地扩展新增土地效益特征 (11)4 城市用地扩展原因分析 (12)4.1 地理位置因素 (12)4.2 经济增长因素 (12)4.3 人口因素 (14)4.4 规划政策因素 (15)4.5交通因素 (16)4.6 亚运会因素 (17)5 结语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21)1.引言随着城市化加速期的到来, 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成为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特征。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输出

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输出

3 土地 利用现 状 图输 出为彩 色 线 划 图 , 是 不 填充 图 。颜 色 主 要 有 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0 GO B ) ( 7 R 0 、 R1 0
体注 记 字头方 向如 图一 所示 , 度注 记 保 留小 数 宽
点后 一位 , 例如 : 状 地物 宽 度 为 1米 , 记 应 为 线 注
家 、 厅 的 数 据 是 ArG S 的 s a ei 省 cI h p f e数 据 。 l
ArGI c S以 GI S功 能 强 大 , 制 图功 能 方 面 相 对 在 薄弱 , ArGI 在 c S中难 以 完成 1:2 0 0 0标 准 分 幅 土地 利 用 现 状 图 。 因此 , 行 需 要 二 次 开 发 程 进 序 , s a ei 数 据转 换 为 Auo AD 的 d 将 hpfe l tC wg格
[ 摘 要 ] 标 准分 幅 土地 利 用现 状 图制 作 与 输 出是 广 州 市 第 二 次全 国 土 地 调 查 的 一 项 重 要 工 作 。 由 于
国 家、 没 有 1 2 0 省 :0 0土地 利 用现 状 图的 标 准 或技 术 规 程 , 据 我 市作 业 模 式 、 据 特 点 , 定 了技 术 要 求 , 根 数 制 开
自动 生 成 , 据 需 要 移 动 注 记 根

\ 厂~ 、、



线 状 地 物
6 9 19

~ ~ ~
自动生成 , 根据需要 移动注记 日刨土肭 ’ 恹晒而 。 位 穸
要 素 类 别
图 片
白 云 区第 二 次 全 国 土地 调 查 土地 利 用 现 状 图
长 腰 岭 村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1广州市概况1.1自然环境因素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

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米。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平均相对湿度77%。

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

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境客水资源量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

广州属于赤红壤分布地区,有两个土种,分别是麻赤砂泥和厚泥赤土。

前者为砂质粘壤土,后者多为壤质粘土,土体都比较厚,多为中性或微酸性,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较低。

除此以外还有经改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州市位于中国南部,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著名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中心之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的最显著特点是城市化进程迅猛。

以广州市区为例,城市化率高达87.6%,城市化规模和速度在全国都属于领先水平。

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以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住宅、商业、工业、交通、绿地等各类用地。

近年来,广州市大量的土地用于新建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等,形成了庞大的城市建设规模。

其次,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前的广州市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田和农业用地占据了绝大部分土地面积。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田被转为建设用地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地的规模和比例都在减少。

同时,城市建设的需求也导致了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增加,形成了以城市建设、工业与商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

再次,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还表现出对生态保护和绿地建设的重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密封和绿地的减少。

为了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广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广州市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增加绿地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较快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供求不平衡;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低下,部分土地被闲置或浪费,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此外,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环境保护等问题也给土地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综上所述,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城市化进程迅猛、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生态保护重视等特点。

然而,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土地利用,广州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黎海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

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科学性。

1 导语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

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

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利用现状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优化土地利用,对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业用地方面。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耕地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耕地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分配方式,许多耕地被分割成小块,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部分耕地质量下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来说说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

城市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业园区不断扩张。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比如,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导致土地闲置和浪费。

一些新建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由于规划不合理或招商引资不力,大量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长期荒芜。

同时,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失调,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

在生态用地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等,生态用地面积不断减少。

这不仅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

造成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土地的规划、审批、监管等环节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土地利用的无序和混乱。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惜牺牲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公众的土地保护意识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珍贵和有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意破坏和浪费土地。

关于广东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分析及对策探讨

关于广东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分析及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1] 丁健,周永章. 广东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面临的问 题及对策研究 [J].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4 [2] 张海伟,千怀遂. 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主成分分析 —以广东省为例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 [3] 周慧娴. 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分析 [J]. 经济 视野,2015 [4] 陈军. 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及对策 [J]. 城乡规 划,2015
技术工程 /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广东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分析及对策探讨
胡 兵 黎 诚 缑武龙 ( 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已经成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建设用地作为城市发 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 国建设用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建设用 地利用效率不高,需增强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意识,提高土地 的利用率。本文简要论述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 方案 引言
3. 2 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体系,并将评 估结果应用到实际的土地开发、管理等活动中,在进行城市建 设过程中,以消耗尽量少的建设用地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体系,应综合考量土地建 设涉及人为和自然等各方面因素,以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为目标,对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3 推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的建立 推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建立土地有形 市场和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土地有形市场的建立,能够为土地 的流转提供一个广阔公平的交易平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制度 的建立,同时应根据地方实际将 “三旧” 改造、城乡建设用 地增减挂钩等工作纳入其中,既能够有效的推动新农村的建 设,加快城乡统筹的脚步,同时也是保护耕地和提高建设用地 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3. 4 优化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配置 优化城乡的土地资源配置,就要采用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土地, 加大土地的开发和置换力度。同时可以增收土地闲置费,迫使开 发商加快土地闲置用地的开发和利用。对于 “三旧”的改造,要 尽快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对于旧村庄的改造,可在城市中规划 预留建设用地,用于旧村的拆迁安置,也可在市郊规划出工业园 区,将原来的旧厂搬迁至新的工业园区,实现旧厂的集中改造。 4. 结束语 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对于促进我国土地改革,加快 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需 要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通过政府的政策 干预,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的监管体系,才能保证建设用地 利用的高效性,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 格等形式进行呈现,以 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 据。
参考文献A: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 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 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 地承包法》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文件
参考文献B: 学术著作
01
《土地利用规 划学》
02
《土地资源学 》
《土地经济学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调 查,发现生态环境问题, 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对城乡土地利用的调 查,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供 决策支持。
02
调查范围和方法
调查范围
行政区域
对特定行政区域内的土地 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包括 城市、农村、山区等。
拓展跨学科合作
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和 发展。
05
附录和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设计
针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和内容,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包括土 地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利用方式、利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通过实地走访、邮寄、网络等多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确保问卷 的回收率和有效性。
土地集约利用度
衡量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 、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密集程 度。
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土地资源短缺
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土地权益纠纷
土地征收、流转过程中涉及的权益纠纷问题。
04
调查结论和建议
调查结论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广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

广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

大 量转 为建 设 用 地 , 建设 用地 面积 的 大幅 增 长 : 究 区域 土地 利 用 建 设和 城 市 开发 有 分 散 的 趋 势 , 研 老城 区 的 土地 开发 利 用的 形 态最 为 紧凑 , 都 次 之 , 花 南沙 番 禺地 区 最低 , 态相 对 最 不 紧 凑 ; 个 区域 的 熵 值都 比较 高 , 明 土地 利 用 开发 处 于 比较 分散 和 平 均 的 状 态 , 形 三 说 而 其 中又 以南 沙番 禺地 区的 熵值 增加 最 快 , 表 明 了这 一地 区的 土地 开 发 利 用 有 分散 的 趋 势 。 也
关 键 词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 间 分 析 ; 州 市 空 广
S to e po a na y i fm a n u b n La d-u e pa t r n an z u pa i -t m r la l sso i r a n s te nsi Gu g ho
LIYig e l( c o l fG o rp ia ce c s G a gh uUnv ri , a gh u 5 0 0 n t a S h o e ga hc l in e , u n z o iest Gu n zo , 1 0 6) o S y
Ab t a t Ba e n t e if r t n o n - s swhc a c i v d b h ael e rmoe s n i g T i g 9 n 0 6 t i p p r sr c : s d o h n o ma i fl d u e i h w s a h e e y te s tl t e t e sn M ma e i 1 0 a d 2 0 , h s a e o a i n 9 to h i r a r a o a g h u a t d r a t n l z t t cu e a d d n mi s o a d s h n e , s we s t e s a a - o k t e man u b n ae fGu n z o s a s y a e o a ay e i s u t r n y a c fl n —u e c a g s a l a h p t l u s r l i tmp rlv n f n o e l n - s y d n mi e r e o a d u e a d u e c mp st i d x a d te c mp cn s fc n t c o a d i e o a a a o ft a d u e b y a c d g e fl n - s ,ln — s o o i n e , n o a t e so o s u t n ln n i h e h r i l e w t h a g o n o y h e ut h we h t 1n u e c mp s e i d x s o h i r a r a i a g h u wee i l i i t e Ch n f e  ̄ p .T e r s l s o d t a a d— s o o i n e e f te man u b n a e n Gu n z o r n al n h s t ic e s d te d a t ua l n c n t c o a d- s .A lr e n mb r o a ml n , o ln ,g r e s a d wae s t r e n o c n tu t n n r a e r n ,p r c lry i o sr t n ln u e a g u e ff r a d wo da d ad n n tr u n d i t o sr c o i ui i ln u e ,s o sr ci n ln u e a e s ma e a sg i c n r w h ;r go a a d u e a d u b n d v l p n a d- s s o c n tu t a d- s r a d in f a tg o t . e in l ln s n r a e eo me t ̄e d r c t r d l o i n s a e s at e ,od e a e ' d v lp n n t ia in i h s c mp c F , ol w d b a u P n u a d Na s a a e r mi m, h h p s mo t o r as e eo me ta d ui z t st e mo t o a t o i fl e y Hu d , a y n n h r a a e mi mu te s a e i l o f n o sn t c mp c e aie y h e e in a e h g e n o y t s o e h td s r t n o a d u e a d d v lp n s mo e s a tr d a d t e o a tr l t l ;t re r go s h v ih r e  ̄ p ,i h w d t a e c i i f ln s n e eo me ti r c t e n h v po e a e a e s t , a y n n h r a h s t e fse tg o i g a e f n o y a n h h e , lo s o s t a h ra o n e e o me t v r g t e P n u a d Na s a a e a h a ts r w n r a o  ̄ p mo g t e t r e a s h w h t e ae fl d d v l p n a s e t a a d u i z t n h s a dsrb t d te d n t ia o a it u e r n . l i i Ke r s a d u e sr cu e s aila ay i; u n z o t y wo d :ln — s tu t r ; p t n lss G a g h u Ci a y

广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研究

广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研究

广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研究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方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产生着深远影响。

广州市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集,土地利用变化显著。

因此,对广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

在广州市的中心城区,高楼大厦林立,商业和居住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郊区,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相对较多,但也面临着被开发建设的压力。

二、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与评估方法生态服务价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市场价值法适用于能够在市场上交易的生态服务,如木材的价值。

替代成本法则通过计算提供相同服务的替代方式的成本来评估生态服务价值,例如净化水质的价值可以通过计算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成本来估算。

影子价格法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最优配置原则来确定生态服务的价值。

三、广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在测算广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时,首先需要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例如,耕地具有粮食生产、土壤保持等功能;林地具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水域具有蓄水、洪水调节、水产品生产等功能。

然后,根据选定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数据,对每种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价值量化。

例如,对于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可以根据粮食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其经济价值;对于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森林涵养的水量以及水的价值来评估。

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获取广州市的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农产品价格等信息。

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测算结果的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通过测算,得到广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

结果可能显示,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高,而建设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较低。

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生态环境
生 态环境状态
生 态环境响应
指标 居民点用地比例/ % 独立工矿用地比例/ % 交通用地比例/ % 未利用地比例/ %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 万元 km- 2 ) 地均劳动力数/ ( 万人 km- 2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m2 / 人) 人均道路铺装面积( m2 / 人) 地均财政收入/ ( 万元 km- 2 ) 地均工业总产值/ ( 万元 km- 2 ) 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万元 km- 2 ) 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 ( t km- 2 ) 单位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 ( 万 m3 km- 2 ) 单位面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 t km- 2 ) 公共绿地面积比例/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 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率/ % 森林覆盖率/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工业粉尘去除率/ % 环境投入占 G DP 比例/ %
( 1. Colleg e of Public A dminis tration, South China A gr icultur al Univ er sity , Guangz ho u 510642, China; 2. A cademy of Geosciences and M ap p ing Engineering, East China I nstitute of Technology , Fuz hou, J iangx i 344000, China)
表 2 土地利 用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 生 态环境
年份
年份
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 综 合指数
1995 - 2. 812 - 2. 428 2002 0. 002 1996 - 2. 442 - 2. 442 2003 0. 645

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模板

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模板

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模板注:广州市辖区内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送审查时,需附报告摘要。

摘要需载明以下内容,格式参照本模板。

模板一(适用于不需开展详细调查的地块)一、基本情况地块名称:占地面积:地理位置:土地使用权人:地块土地利用现状:未来规划: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单位:调查缘由:(按以下四种情形选择符合的作表述,需具体化。

如:从事过电镀行业的企业用地,拟收回土地使用权。

)(一)经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地块。

(二)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地块。

(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用途变更或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的地块。

(四)从事过有色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造纸、印染、汽车拆解、造船、医药制造、铅酸蓄电池制造、废旧电子拆解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等行业企业用地,从事过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的用地,火力发电、燃气生产和供应、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市政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理处置等用地,其用途变更或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的地块。

二、第一阶段调查第一阶段调查工作开展时间为××。

根据调查情况,地块此前为××(简要概括地块土地利用历史沿革,及各使用阶段的涉污生产工艺)。

根据相邻地块土地利用历史沿革,××(简要概括相邻地块土地利用历史沿革)。

(一)根据污染识别结果,调查地块在各个历史使用阶段内,××(根据《广州市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引(试行)》的7项内容简要概括地块情况)。

因此,调查地块在当前和历史上均无潜在的污染源,周边环境引起调查地块土壤污染的可能性很小,调查地块作为(拟规划用途)进行开发建设的人体健康风险可接受。

(二)根据污染识别结果,调查地块内重点关注区域为××,需关注的污染物包括××。

第1讲:土地资源与利用研究展望——以广东省为例分解

第1讲:土地资源与利用研究展望——以广东省为例分解
硕士研究生课程
2018/10/24
《土地资源学》
一、广东省土地资源现状及其问题
1,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
(2)类型多样,山地多耕地少
广东省山地、丘陵、平原以及海洋水域构成多样 的土地类型 ,为因地制宜、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开 展多种经营,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需求提供了有利条 件。 广东省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 称,虽然有94%以上的土地可以利用,但耕地数量不 多。2009年末全省耕地面积253.2万公顷,仅占全省 土地面积的14.1%,人均不足0.04公顷,仅是全国人 均耕地水平的一半。
Ⅰ熟
Ⅰ熟 Ⅱ熟 Ⅱ熟
5/6—9/29
4/20—10/7 4/16—10/21 4/1—11/2
68.12
73.98 89.03 89.63
8446.6
9173.6 11139.7 11114.2
3378.7
3669.4 4415.8 4445.7
西
南 贵 南 长 广

京 阳 昌 沙 州
Ⅱ熟
Ⅱ熟 Ⅱ熟 Ⅲ熟 Ⅲ熟 Ⅲ熟
非农建设占用土地 GDP增长1个百分点对土 (公顷) 地需求(公顷) 53824.08 33203.07 28800.38 21225.51 19863.29 44049.00 33367.00 31025.00 33169.67 4411.81 4024.62 4180.03 1500.04 2145.06 4159.61 2193.93 2184.86 3099.99
2018/10/24
我 国 土 地 资 源 潜 力 区
2018/10/24
《土地资源学》
广东省GDP增长与非农建设占用土地情况
年度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平均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2 0 0 8

:§ 3 jⅪ
帮 {
La
n
d &Re
s o u rc e s
He
ra
ld
广 州 经 开 区 存在 两 大 土 地 利 用 潜 力 区 分 别 是 东 区 西 南

3
3 1

对策 及 措 施
加 大 闲 置 土 地 处 理 力 度 切 实盘 活 存 量 建 设 用 地

片 和 永 和 区 东北 片
在用地 结构和产业 结构 中的主
9 9 2 4 km
永和 区
16 9 8 4 8 km0

广 州经 开 区 土 地 按土 地 利 用类 型 可 划 分 为 己 建成 城 镇 用地 已 建成 农村 建 设 用 地 和 未 建 成 用 地 三 者 分 别 占总 面
、 ,
②居 住 用地 总体偏低
住人


大部 分工 薪 阶层 择市 区 而 居 职
维普资讯
v o L 5 No 3

特 潮 策 聃
广

◆ ◆
叶 苓
( 广 州 市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编 制 中心



广东
广州
5 1 005 5 )

广 州 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 为 例 通 过 对 其 土 地 利 用
, , ,

现 状 及 结 构 分 析 指 出 了存 在 的 问 题 并提 出 了 对 策及 措 施


工 业 用地 为 2 4 3 6 1 k m



占其 总 面 积 的
从 3 个 区工 业
用 地 所 占 比例 来 看 西 区 工 业 用 地 比 例 最 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技术-广州大学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技术-广州大学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方法技术
大纲
目的意义 主要任务 工作步骤 控制面积确定与调查比例尺规划 技术方法 地类认定 地类调查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主要成果 变更调查简要介绍
目的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 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 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 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 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 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 发展、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及国土 资源管理的需要。
包括已有的土地调查图件、表格、文本和数据库等。
资料准备
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
包括县级、乡级基本农田地块划定和调整图件、 表格、文件、说明等资料。
土地管理有关资料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转用、土地开 发整理复垦等资料。
各种表格
有关土地调查的各种表格。
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
包括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计算机、外 设和软件系统,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
一级类
二级类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3 林地
含义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 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 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 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 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资料准备
基础地理资料
近期地形图、DEM,以及各等级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遥感资料
近期航空、航天遥感资料。
界线资料
包括国界线、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行 政区域界线等资料。
土地权属资料
包括《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 议原由书》,以及宗地权属来源和土地登记等资料。

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吴大放;姚漪颖;刘艳艳;刘毅华;陈绮娴;陈浩龙【摘要】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文献查询法、统计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法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从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分析了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阐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导致耕地大量减少,耕地从1996年的129 286 hm2下降到2012年的84 567 hm2;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幅度较大,交通用地单一动态度接近7.1%.通过对广州与其他发达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天河区和越秀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增加率呈现较高水平.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广州市未来土地利用需要更好地协调各业用地之间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土地整治活动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广州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2)006【总页数】10页(P166-175)【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可持续化;广州市【作者】吴大放;姚漪颖;刘艳艳;刘毅华;陈绮娴;陈浩龙【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广东广州510055;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引起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学者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作为研究的热点[1]。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经济学论文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土资1101学号:A03110379姓名:郑惠玉1.导言 (3)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3)1.1.1研究背景 (3)1.1.2研究区概况 (4)1.2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4)1.2.1研究思路 (4)1.2.2技术路线 (5)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6)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来源 (6)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7)2.2.1经济观点的涵义 (7)2.2.2生态观点的涵义 (7)2.2.3社会观点的涵义 (7)2.2.4动态观点的涵义 (8)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8)3.1 数据来源 (8)3.2 研究方法 (8)3.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3.4目标权重的确定 (9)3.5目标的归一化处理 (11)3.6城市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13)4.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13)4.1评价结果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表 (13)4.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特征分析 (16)5.广东省城市的土地利用的对策 (17)5.1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已采用的措施 (17)5.2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的建议 (17)6.结语 (18)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三个要素与八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各指标值得归一化处理,最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判断。

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深圳、广州等集约度较高,呈现向东西两翼减小的趋势; 并从区位、经济等方面,对我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广东省; 层次分析法1.导言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1.1.1研究背景在我国多数城市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占到了30%左右,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并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加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大多是粗放型的,致使城市土地利用产出非常低,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

基于SPSS分析的广州土地利用规划

基于SPSS分析的广州土地利用规划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

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科学性。

1 导语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

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

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2 1999年末~2008年末土地利用动态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表1列出了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10年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减少了6532.00公顷和2515.00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9046.00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 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1 广州市概况1.1 自然环境因素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 分32 秒,东经113 度15 分53 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 分至114度3 分,北纬22 度26分至23度56 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

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 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 米。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C左右,最高温度38C, 平均相对湿度77%。

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 毫米。

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境客水资源量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 倍。

广州属于赤红壤分布地区,有两个土种,分别是麻赤砂泥和厚泥赤土。

前者为砂质粘壤土,后者多为壤质粘土,土体都比较厚,多为中性或微酸性,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较低。

除此以外还有经改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在生物资源上,广州市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自然条件。

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 多种。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已发现矿产47 种、矿产地820 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

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

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1.2 社会经济条件广州市辖10 个区和2个县级市。

10个区是: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萝岗。

两个县级市是:增城市和从化市。

总面积724711.08 公顷,人口1270.19 万,外来常住人口475.98 万。

劳动力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讲都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近年来攀升较快。

2010年广州人均GDP达81223元,地区生产总值8215.82 亿元, 工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

在交通条件上,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

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市内交通线交接有致,网络成熟,类型众多,以公交跟地铁为主,常规公交平均线路长12.91 公里。

但公交站点覆盖率不高,地铁站点的覆盖率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点,除了中心城区外的区域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足。

2 2010 年土地利用数据图表2.1 下表为2010 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表:203村庄 40558.45 5.60% | 204 米矿用地2667.11 0.37% 205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2919.41 0.40% 合计 135072.14 18.64%2.2下图为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及比例饼状图。

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及比例饼图2.3下图为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条形图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条形3 土地利用状况兗通运输用地怏草地城镇村及丄矿用地35%其他士地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戢13%3.1 土地利用类型由上表可知,广州市一级类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以及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而比例较大,所占面积较广的二级地类有水田、水浇地、果园、有林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河流水面、坑塘水面、城市、建制镇和村庄,从上文提及的广州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可得知,广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特点影响了植被分布,使得林地、果园面积较广,发展势态较好。

而交通网络的不断交接发展体现在公路用地面积的比例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交通运输用地中铁路用地仅占总体用地面积的0.21%,但是铁路用地面积达到1507.41 公顷的城市并不多,占总体交通用地面积的 5.33%,这个比例其实不算低,铁路作为主要的城市间人员和贸易的交流工具,能促进各经济区域联系交流,包括人员和物资,延伸铁路的交接触点和扩大连接范围,对城市发展会有较大的影响。

机场用地和港口码头用地占交通运输用地的10.34%,如此之高的比例表明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辐射能力较强,因为机场用地和港口码头用地涉及特殊的交通方式,成本交通范围与一般的近距离不同,因此他们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一个一级城市,它与所处的经济地区、本国甚至世界的经贸交流能力,一个综合性的城市,能有这种比例实属不易。

而河流水面和坑塘水面得源于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 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 条、总长约913 公里,全市水域面积7.44 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

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 亿立方米,这些水面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水面整治和水体维护也是不少的挑战,广州在这方面诟病甚多,因此要加强管理。

3.2 土地利用结构在结构上,以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分别占广州市用地总面积的35.34%和18.64%,而草地与其他土地比例最少,仅占0.60% 和0.75%。

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最大,达237108.55 公顷,占总体比例32.72%,而工矿仓储用地中二级地类仅有一项为采矿用地面积为2667.11 公顷,占总体比例0.37%。

由此可看出,广州市林地面积广,比重大,与上文中植被丰富,生物资源量大相对应,这也与广州市气候有关,地处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更易于林木生长。

有林地多处于山地丘陵,天然林极少,以次生林和人工林地为主,且树木郁闭度各地区大小不一,这也与当地林业用途与管理方式有关,以防护林地和经济林地为主,这也是响应了广东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客观上促进形成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 多种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上,与广州市城市发展有关,广州人口密集,总人口达1270.19 万,外来常住人口475.98 万,因满足人员生活工作需要,城市和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在地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广阔,面积不少。

再者,广州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有关,广州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 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

种类多样,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因此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也占有一定的面积,这使得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总体用地面积中占有一定比例。

草地比例较少,其中人工牧草地比例极低,与土地投资回报率高低和市场需求有关,土地租金迫使人工牧草地存在于极小的范围,这不但影响到牧草地,其他草地在总体比例中也不高。

除经济因素外,广州气候条件更适宜林地生长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同时,受植被条件影响,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大于等于70%的裸地面积也很低,再者耕地面积为88265.26 公顷,占总体面积8.35%,与之配套的田坎和设施农用地也不多,面积仅为0.15 公顷和2525.98 公顷,因此,其他土地的用地面积也不多。

总体上来讲,受自然因素影响,广州的农用地比重最大,所占比例高达67.47%,总面积513732.55 公顷,建设用地次之,比例为23.88%,面积为173047.69 公顷,未利用地最少。

从城市发展方式以及广州市本身经济条件,人口压力的角度来看,广州土地利用结构还是比较均衡的,但可供发展的土地比例不高,因此要尽量提高已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利用率。

与2008 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2008 年的农用地比例为71.83%,建设用地比例为22.29%,未利用地为5.89% ,相比可知2010 年农用地数量下降较快,两年内达 4.36 个百分点,建设用地略有升幅,为1.59 个百分点,对于广州市这类用地需求较大的一级城市来说,升幅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现在因把目光主要投放在保护好农用地上,维持结构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土地利用布局状况3.3.1 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地类中,采矿用地分布零散,面积较小,在广州市东、西、南面较多,点缀于从化市、增城市、南沙区、花都区、番禺区等地,在市中心地区想成真空带。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在全市零散分布,城市用地呈面状集中分布,四面均有,但南面面积最大;建制镇在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密集,在西部和南部呈块状分布3.3.2 有林地在东北部分布极为密集,西部稍逊,南部覆盖率较低,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呈星点状交错分布于有林地中,林地的分布状况与广州市地形有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人口密度与开发程度较南部来说低不少,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是大部分人口工作生活的地区,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不高。

3.3.3 耕地中水田分布形状与林地相似,但面积极小且极为松散,主要分布于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和从化市。

而水浇地在广州实现了全面均匀的分布,除极个别地区外,总体状况相差无几。

旱地在东部较为密集,西南部较为零散,北部几乎没有。

3.3.4 园地中,果园除西南部外,其余地区都有分布;茶园于东北部极少地区零星分布,仅增城市跟从化市有;其他园地于西部密集分布,南部零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