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 近代篇论文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科技史论文浅谈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历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农业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农业科技文化贯穿始终,清晰的表明了我国古代先进的社会生活形态及生产方式,让我们全方位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中外农业交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国外作物品种、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正是在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中外农业交流问题一直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朱宏斌、王雯在《试论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一文中,对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根据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同周边地区及民族的远近亲疏和控制方式的差异,提出了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存在立体移植型、辐射渗透型和远接互化型三种模式。
随着交往程度和控制程度的弱化,农业科技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途径、内涵及影响方面呈现出同步的弱化态势。
在作物品种传播方面,四川大学张箭的《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认为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种植和饮用。
20世纪初咖啡传入云南,中国大陆开始栽培咖啡。
随着咖啡种植、饮用的扩大,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饮食文化。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严小青的《宋代及其以前域外香料的传入和影响》,对西汉至宋代期间香料传入的途径、香料种类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香料贸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认为香料传入对中国内地的饮食、医药以及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羌建的《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探讨了我国引种美洲陆地棉的时间、路线和过程,分析了引种和推广美棉的原因和成效。
在农业技术交流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的《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系统地介绍了清朝后期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引进问题,认为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呈现出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三个特点。
科技史论文
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独一无二辉煌灿烂的文明,从领先世界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到领先世界千余年的钢铁冶炼技术,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到巧夺天工的手工业机械,无不让同时期的全世界,尤其是作为近代科技发源地的欧洲,难以望其项背。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在清朝末期迅速衰落,科技水平也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内被西方迅速反超,中国的传统科技也被西方的现代科技彻底击败、征服、同化。
本文尝试从社会环境与科技辩证关系,教育与科技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中国的传统科技没有孕育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之前,已经有无数专家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约瑟先生。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被科学界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对李约瑟难题出现过各种角度的不同解答,通过不同的史观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将通过简析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尝试对李约瑟难题做出解答。
目录一.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2)1、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2)1、政府对教育文化资源的垄断 (2)2、政府对手工业生产的垄断 (2)3、古代中国的经济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3)1、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3)2、商业的不正常地位 (3)3、古代中国的文化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1、统治人们思维的儒家文化 (4)2、重文轻技的文化传统 (4)二、中国古代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1、教育内容 (4)2、教育方式 (4)3、教育目的 (4)三、古代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4)1、过分重视经验积累,忽视抽象总结 (4)2、拥有一套非理性的迷信科学体系(阴阳,五行) (4)3、与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相冲突 (4)4、过早进入了成果总结的停滞阶段 (4)一.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政府对教育文化资源的垄断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史是一个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和中央集权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
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注重伦理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
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关注现象,面向现实。
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
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
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
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
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
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5则范文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5则范文第一篇: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
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
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
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
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1、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六、十七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论文
科技发展的尽头,人类的终结在19世纪至21世纪,人类科技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人类文明。
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科技将发展到尽头,而那个尽头,便是人类的终结。
人类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人类总想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改变世界,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代之后,这种成绩更为突出。
在近代前期,自然科学和机械论自然观诞生,人们开始思考和研究自然的普遍现象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不再认为上帝和神安排好了一切。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出版《论天球的旋转》,冲击了神学中地球为中心的观点,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
在这段时间,开普勒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创造了新的科学实验传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些成就,开创了一个理性时代,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然。
这些自然科学上的发现影响了人们的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开始产生,笛卡尔认为,自然界是纯粹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在本质上就是一台机器,在自动地运转着。
“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应当理解成这样一种观念,它把物理宇宙看成一台巨大的机器,一经启动,就可以因其构造而完成所要完成的工作”。
①近代后期,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英、法、德,美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并且在各个科学领域都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发现。
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面,提出了原子论、质量守恒定律和元素周期律;在生物学领域,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在天文学方面,星云假说被提出;在地质学方面,提出了地质渐变说。
前面说到,牛顿力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使得机械论自然观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进行科学研究①[荷]E•J•戴克斯特霍伊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41.的主导思想,这一思想被引入哲学,便成了行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行而上学的自然观却限制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从另一方面看来,近代后期在各个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发现,也在挣脱着机械论自然观的束缚,并对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高速发展的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动。
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活动有它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税器,在理论上的不断总结与概括,就是科学的发展讨程。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在长期的自然实践中,人类不断的积累着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又不断地利用这些经验和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积累的过程,就是技术的发展过程。
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过程。
科学技术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说到科学技术的发端和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已学会把石块打碎,然后从中挑选形状合适的碎石当做砍砸器、刮削器和手斧等,从而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序幕。
打制石器成为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
人类祖先在技术上取得的一项决定性的进步是学会了用火,正如恩格斯所说:"尽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革命…但是,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同动物分开。
",火的使用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世界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工取火是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
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是创造文字。
人类通过对图画的简化对记号的改进,创造出了文字。
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事件,契约,还能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今日汉字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半坡村彩陶上的符号。
而西方文字的祖先则可一直追溯到古代西腓尼基人的文字,及至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人的楒形文字。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漫谈科学技术发展史班级:学号:姓名:本学期短暂学习了科学技术发展史这一课程,通过学习大致了解了古今中外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知道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记得在家时无意中听到当中国处在乾隆年间时美国正处在华盛顿独立战争时期。
这让我感到了在近代时期中外的差距,感受到了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
而在明代之前中国的科技还处在世界的巅峰,四大发明之类的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应该互相参照的。
因为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的世界科学技术史是不完全的。
下面将对中国和世界在近代以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进行对比。
总体来说,四大文明古国孕育了古代科技文明,其中古代中国的文明相对较晚,成就也较低。
在封建社会早起时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一枝独秀,而同期的西方由于宗教战争等原因处在停滞的状态。
到了近代,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欧洲成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中心,而中国由于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停滞不前。
到了现代,世界科技全面发展,相互进步。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孕育了古代的科技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巴比伦、印度河的印度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1世纪的两河文明称为苏美尔文明。
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
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
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近代科学的诞生小论文
近代科学的诞生小论文近代科学的诞生小论文谈到科学,人们自然而然要追溯它的起源。
学术界一般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即近代科学的源头定在古希腊,特别是其自然哲学传统、或理论传统、或理性精神。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近代科学的诞生小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此外,还有当时的工匠传统或实践传统——这种传统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进化为实验传统或实证精神。
这是近代科学的两个主要的源头。
对此,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具有远见卓识:“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以我之见,人们无须惊讶,中国的贤哲没有迈出这两步。
令人惊讶的事情是,这些发现全都被做出来了。
”怀特海也英雄所见略同:“科学之河有两个源头:实践之源和理论之源。
实践之源在于使得我们的行动直接获得预定的目标。
……理论之源则在于求知欲。
”理论传统和实践传统归根结底是人的传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穷源推本是人的精神,因此人在科学的起源中扮演中心的角色——在此我们并不否认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自然界所起的作用。
事实上,追求科学的萌芽也许很早就在人的心中萌发了——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许是无意识的。
面对日出日落、月亮盈亏、繁星有序、四季交替、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植物枯荣、动物生灭以及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具有本能求知欲和认知需要的人岂能无动于衷?正是人在漫长岁月与自然相互作用——认知、探究、参与、适应、改造——的过程中,才逐渐出现促使近代科学诞生的两种传统,并进而孕育出近代科学。
珀尔曼在一一列举人的因素在科学诞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之后得出结论:“科学不是呆板的命题。
它不光是技术。
它也不仅仅是被一小群有学问的人创造的或为其服务的方程组。
它是人和他的环境之间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他理解、参与和处理自然事件的尝试。
科学起因于我们生存的努力、我们天然的好奇心和我们对于表面上任性的和敌意的世界中的秩序的探索。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400年前,现代科学还不存在,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和现代医学显然也不存在。
当时的世界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
400年前,我们现在使用的得益于现代科学的一切东西尚不存在。
没有电对琥珀吸引力的科学研究始于1600年,直到19世纪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人类才能产生、理解和计算电流。
人造光只能来自蜡烛或火把。
没有投影仪,没有麦克风,也没有由塑料制成的一切东西这是19世纪末的一种化学产品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头、石头等天然材料构成的。
没有汽车、火车甚至自行车。
即使有少数人经过童年成功地幸存下来,其寿命一般也不会超出45岁很多。
这样的例子永远也举不完,但我想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确。
现代科学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先决条件,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祖先的生活迥然不同。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化生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汇,且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
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
中国古代科学的其它分支,虽然也各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可说是各有体系,但与中医药学相比较,都不如它那么完整和完善。
中医,自古远的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取得重大成就,成为神州大地灿烂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在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有了医学分科。
战国时的扁鹊,创造了四诊法,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论文
科学简史结课论文2011-06-07 16:04:51|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摘要:懂得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近代物理学的关系,用近代物理学从发生到发展的全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了解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许多杰出科学家的贡献,以加深对物理学规律的理解,并学习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同时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对近代物理学的贡献,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这对使我们成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物理近代物理学物理学家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首先发现了力学杠杆的巨大作用。
他曾夸下海口:“给我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而在一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第一次指出了科学技术这个社会杠杆的巨大作用。
他深刻的分析道:分工、蒸汽力和机器,这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所以纵观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
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科学技术决定了人类社会的进程。
人类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
而在人类科学史中,物理学无疑是最辉煌的那一篇章。
近代物理学作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想有作为的当代大学生都应了解的历史。
第一章发展中物理学回顾一下十七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令人感到,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
这就是这样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首先要寻找这些要素,要阐明这些要素所服从的规则。
类似于这种想法,以下称之谓要素论。
当然,构成近代物理学基础的原子论无疑是最典型的要素论的自然观。
迄今几乎所有的物理学的理论体系都具有要素论的结构。
1.相对论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
它的建立是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对物理学、天文学乃至哲学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对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电磁理论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发展,是物理学各有关分支又一次综合的结果。
相对论经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及爱因斯坦等人发展而建立。
科学技术史 近代篇论文
璀璨的世界近代文明摘要:世界近代文明灿烂辉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将其毕生所学全部都倾注在了那些科学著作中,从而得以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然而这些名作犹如惊世矿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去学习。
关键词:数学、物理、医学、农学、科技《天演论》——以古雅耐读之笔述中西学问同异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
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
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
他将《天演论》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加了按语。
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
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
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轩轾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
《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鸦片战争前后)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
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及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及启示众所周知,我国作为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而这与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水平是世界领先的。
我们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还有三大技术(建筑、纺织、陶瓷)以及四大传统学科(天文、算术、农学、医学)。
一些科学研究的结论,我们的前辈得出的时间也远先于西方科学家。
如圆周率的推算,数学家祖冲之的研究成果比外国科学家早一千年。
中国,可以说一度是世界科技文明的中心。
然而后来,在欧洲从文艺复兴迎来思想解放潮流,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解放与发展,再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的腾飞的几个世纪里,中国的科技发展却走上了停滞不前的道路,以致到黑暗的近代,惨遭欧洲钢铁炮火的蹂躏。
这真是令世代的中国人为之唏嘘,也为之思考。
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显然是意识到了科技发展在中国是何等迫在眉睫的事。
由他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开始,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拉开了序幕,越来越多的国人提出了在中国发展科技的要求,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如魏源、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
其中魏源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但是科技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
在鸦片战争的炮火燃烧之前,中国的科技长期处于靠“经验积累”的水平,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科技的发展受到极大抑制,而统治者又长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西方先进科技嗤之以鼻。
这使中国的科技在一次次失去随世界发展的契机后,处于十分落后的地步。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统治阶级为中国科技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及民用企业,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对外派遣留学生。
在民间,民办企业也逐渐兴起,如张謇的大生纱厂等。
这些都推动了科技在我国的发展。
然而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不仅是起点落后这一问题。
官僚垄断经营、侵吞商股压制民族资本;清政府召回留学生;因为司机坐在自己前面,慈禧认为此是不敬而鄙夷汽车;一段铁路修好了,民众却将火车当成怪物。
近代中国科学与技术的落后的原因(5篇)
近代中国科学与技术的落后的原因(5篇)第一篇:近代中国科学与技术的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科学与技术落后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下滑的边缘。
当然中国的科学与技术更是落后于世界的步伐,但是近代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却在不断进步与创新。
这让之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无地自容,甚至还受到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这不得不让人深深地思考其中的原因。
纵观近代中国,社会一直在退步。
其中的原因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这些因素的不断累积导致了近代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倒退。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谈,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君主专政,政治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的手中。
在这种老旧的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拥有新的成长动力。
一直沿袭了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在近代到达了巅峰,权利总揽于一人。
这样必然会导致决策的主观性与盲目性,因为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
这样高压的政权统治下,官员渐失原有的廉洁色彩。
中国近代官员腐败成风,官场黑暗。
如慈禧,一个国家幕后的决策者,竟然也挪用军费为自己办生日宴会。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尚且如此腐败,那他手底下的官员必然会有样学样。
近代中国社会贪婪腐败成风,一心只为营利,谋取财富,怎会有多余的心思去关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呢?就是因为这种封建统治制度,这些贪婪的官员......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不断退步。
在这种退步的大环境下,中国科技只会倒退,无法获得新的发展。
接下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一下。
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不主张发展工商业。
中国的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是农业---自然经济。
因此,中国长期以来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异常缓慢。
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萌芽,但那毕竟只是一个萌芽,想要发展壮大还十分困难。
失去了经济活力,社会财富会不断减少。
缺乏了经济基础的支持,想要获得科技的发展,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思想是把商排在所有职业的末尾,人们很少愿意去从事商业,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共5篇)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共5篇)第一篇: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日期:2012-02-22 发布:1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考导向】�1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的考查�近年来高考主要以考查基本知识为主,涉及内容基本是某项科技成就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偶尔涉及分值较大的主观题,内容局限在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方面。
如选择题多次把考点选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经典力学、近代物理学的巨大成就,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影响等;至于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内容,不仅在每年各地的高考选择题中出现,而且也时有材料解析题或者问答题,涉及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蒸汽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古今中外科技差异等内容。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考查�对于本部分知识,近年来高考主要考查文学艺术方面的背景、流派和影响等内容,以选择题为唯一形式。
今后高考仍将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及成就,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等。
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研究
科学技术史论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研究机缘巧合的选择了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虽然对科技方面很感兴趣,但上大学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只是对科技方面有一些粗略的了解,对于科技方面的问题也没能深入思考。
但这次选修课却给了我机会,让我在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中不仅涉猎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让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16世纪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在先进的基础上并未产生世界意义的近代科学。
为什么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已成为科技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长期讨论。
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
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
科学家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大多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中国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体现。
当一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能否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从而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其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亚里士多德等人创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为西方人建立科学理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代表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都是充分运用形式逻辑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形式逻辑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科学。
同样,关于实验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缺乏观察和实验研究,牛顿力学也是不可能建立的。
物理学如此,近代诞生的其他学科门类亦如此。
因此爱因斯坦强调逻辑和实验在近代科学建立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正确的。
极简科技史征文
科技,作为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其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极简的方式回顾科技史,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利用简单工具进行生产活动,如石器、火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奠定了科技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自然界,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逐渐兴起,为后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进入中世纪,科技的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印刷术使得知识的传播不再受限于手写复制,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随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为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8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球。
蒸汽机、纺织机、铁路等科技成果的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进入20世纪,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如今,科技仍在不断进步。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正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探索更广阔的宇宙。
回顾科技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智慧的伟大。
从远古的石器到现代的人工智能,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和创新。
让我们期待科技在未来继续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中国近代科技之路
此时的西方,数学方面在微积分的基础上又有了级数展开式、变分学、椭圆 函数论等新开拓,概率论、几何学、方程轮也有很大进展。物理方面,热功当量 和能量守恒是一大进步。电学成果也为电能的利用开辟了前景。化学合成也有很 大进展。技术方面,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第三,为了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各类实业学校相继出现。如 1875 年到 1890 年创办的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两湖书院以及各地的水师学堂等。这些 学堂培养了大量的新式科学技术人才。1888 年,京师同文馆建立了天文台和物 理实验室,并开设了格致馆。从某种程度上说,京师同文馆的天文学知识的引进、 学习和实验己经超出了以实用科学技术为要的范畴。
通常所说科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学,一是技术。二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单独研究任一个意义都不会很大,本文起初有意只讨论科学发展,但最终发现二 者相互影响,不以单独存在的形式发挥作用,也很少纯粹的单独发展。故本文将 二者结合考虑,必要时将作以对比。
2.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情况概述
2.1. 明清中西科技发展简述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力图摆脱乾嘉以来繁琐的学术风尚,鼓吹一些在 当时看来“经世致用”的思想,中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面对西方的侵 略活动,他们主张坚决抵制和反抗,同时学习西方各国先进科技。以此为目的, 他们编译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洲志略》《海录》《英吉利记》等书,介绍 外国情况,使人们耳目一新。其中《海国图志》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附有 附图,有一定意义。来自科学与技术2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璀璨的世界近代文明摘要:世界近代文明灿烂辉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将其毕生所学全部都倾注在了那些科学著作中,从而得以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然而这些名作犹如惊世矿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去学习。
关键词:数学、物理、医学、农学、科技《天演论》——以古雅耐读之笔述中西学问同异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
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
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
他将《天演论》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加了按语。
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
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
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轩轾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
《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鸦片战争前后)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
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
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
”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推荐理由:《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
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
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和血。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其之所以如此风行,除了它的思想足以警世这一主要原因以外,译笔古雅耐读,也是原因之一。
《天工开物》——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他的著作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
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推荐理由:《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自然系统》——自然力量的彼此交错在16世纪和17世纪,随着欧洲人的海外扩张,他们认识的生物种类大大增加了。
古代的植物学著作只描述了大约500种植物,而1600年时欧洲人认识的植物达到6000种左右,1700年时达到12000种左右。
对生物准确命名和分类,成为当务之急。
林耐的《自然系统》一书,就担当起了这个任务。
此书的副标题是:"即可以在大自然的三个界中,按纲、目、属、种进行系统的分类"。
林耐说:"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植物学研究当前最迫切的需要是"识别植物,系统地命名,包括属名和种名"。
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林耐把自然界分成了三大界:矿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对植物界,林耐主要依据雄蕊的数目和特征分为24纲,每纲再分为若干目。
对动物界,林耐主要依据心脏;呼吸器官、生殖器官、皮肤及感觉器官的特征,分为哺乳纲、鸟纲、两栖纲、鱼纲、昆虫纲、蠕虫纲,共六大纲。
林耐《自然系统》一书给出的分类体系有几个重要特点:(1)增设"纲"、"目"两个分类等级。
亚里士多德以"种"为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相近的"种"划为一"属",这已经延用约两千年。
林耐又把相近的"属"归为一"目",相近的"目"归为一"纲",适应了生物种类大大增加的新形势。
现在使用的分类体系,在林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门"和"科"两个新等级。
(2)采用双名制。
过去生物只有俗名,各地依方言命名,很不统一,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很多。
为克服命名上的混乱,特给每一种生物都定出学名,它是由属名与种名两个名字组成,故称双名制。
学名之后还有加上为之命名的科学家的名字,并附上这种生物的特征介绍,记录在案。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了。
双名制虽不是林耐最先倡导,但是,是林耐《自然系统》一书最早系统运用双名制。
这种双名制一直沿用至今。
林耐《自然系统》给出的分类体系,对克服生物分类上的混乱现象有重要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种人为分类体系,即按分类者的意愿选取少数特征作为分类依据,而没有全面考虑生物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林耐主要依据雄蕊的数量和特征把植物分为24纲,结果同一纲内有些植物性质相差很远。
林耐知道他的分类体系不是"自然"的,但他强调他的分类体系使用方便,切实可行。
他说:"人为体系只告诉我们如何辨识植物,而自然体系却还能告诉我们各种植物的性质",这是人为体系的缺点。
但他又说:按自然体系,很难形成一种公认的分类体系,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
推荐理由:林耐《自然系统》一书出版后,他成为世界公认的植物分类权威。
各种标本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寄到林耐手中,请他命名并定出其分类地位。
很多业余的、不知名的植物学家的最大愿望,就是林耐承认他们发现了植物新种,并用他们的名字给新种命名。
《自然系统》一书的第一版于1735年出版,只有12页厚。
此后林耐不断扩充其内容,到1768年出第12版时已厚达1327页,书中仅植物就收载约一万种。
虽然与植物分类相比,《自然系统》在动物分类方面的成就稍为逊色,而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以后,生物分类走上按亲缘关系进行自然分类,林耐《自然系统》一书给出的分类体系过时了。
但是该书在生物分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否认,至今林耐创造的某些方法仍在应用,而林耐定出的许多种生物的学名也一直被我们采用. 林耐的分类法和命名法,使已知的各种生物可以排成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束了过去生物学在分类命名上的混乱现象。
这就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心血运动论》——黑暗中生理学的巨大一步威廉·哈维(1578~1657),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胚胎学家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
《心血运动论》这本书于1628年公开发表,但他的理论因为有悖于权威的理论,所以,书出版之后,就遭到当时学术界、医学界、宗教界的权威人士的攻击,说他的著作是一派胡言,是荒谬而不可信的。
幸好,哈维当时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御医,受到国王的宠幸,这才使他没有像前辈维萨里、塞尔维特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
通过自己的解剖学实践,哈维批驳了盖仑的许多错误说法,尤其是这一提法,即脉搏和呼吸的目的都是为了吸入元气,以保证血液的通风散热。
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的脉搏快速有力地跳动时,呼吸却可以保持平静;发烧时的脉搏也要快于平时,但这时的呼吸反而更慢。
足可见呼吸(即肺脏的运动)与脉搏(与心脏的运动有关)不是一回事。
解剖学也告诉我们,肺脏的结构与心脏的结构迥然相异。
哈维力图予以证明的是,心脏排出、动脉接受的是物质(即血液)而不是空气(或所谓的元气),并且动脉和静脉里流淌着的是同一种物质,即血液。
哈维强调自己是通过活体解剖和实际观察来研究心脏运动及其与脉搏的关系的,这一点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