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晶间腐蚀

合集下载

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

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

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
晶间腐蚀,是金属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一种腐蚀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金属在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杂质、非金属夹杂物、加工方法、作料和硬度。

晶间腐蚀中,金属晶界处的氧化物与金属的强度相差较大。

在高温或经化学处理后,金属晶界处的氧化物的抗腐蚀性能会严重下降。

此时,金属晶界处的氧化物处于易受腐蚀的状态,不仅会延长材料的弯曲时间,而且还会使所处环境中的水分子侵入金属晶界,从而导致晶间腐蚀产生。

晶间腐蚀还可能受到外来杂质的影响。

在金属晶界处,碳元素等非金属原子会加强晶界的势能差,提高晶界与溶液或环境中含有的化学物质的反应活性,使金属晶界受到腐蚀。

此外,非金属夹杂物的存在也可以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非金属夹杂物包括硅、铝、钙等元素,这些元素会形成金属夹杂并位于金属晶界处。

这样一来,金属晶界处就会更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

加工方法也可能是晶间腐蚀发生的原因。

高温下,如果采用了过度热处理或热处理时间过长的加工方法,则会影响金属的结构和抗腐蚀性能,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作料的成分也是可能导致晶间腐蚀的原因之一。

对于某些作料来说,含氧量较高的化学成分容易对金属加速腐蚀,比如含氧化铝较多的高铝水泥,容易引发晶间腐蚀。

同时,硬度也与晶间腐蚀产生有关系。

在金属相互摩擦或应力下,金属晶界处的氧化物会受到擦动或挤压而产生应变,从而导致晶间腐蚀。

总之,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诸多因素相互交织。

而正确的材料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作料成分,能够有效减少晶间腐蚀的发生,从而会提高工业制造的安全性能和质量水平。

晶间腐蚀的名词解释

晶间腐蚀的名词解释

晶间腐蚀的名词解释
晶间腐蚀是一种金属腐蚀现象,通常发生在金属晶粒之间的区域。

这种腐蚀通常发生在晶界附近,由于晶界处的原子排列方式与
晶内不同,使得晶界区域更容易受到化学腐蚀的影响。

晶间腐蚀通
常会导致金属表面出现裂纹和脆化现象,降低金属的强度和耐久性。

晶间腐蚀通常发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比如高温、高压、含有腐蚀性物质的环境。

在这些条件下,金属晶界处的原子结构容
易受到腐蚀介质的侵蚀,从而引发晶间腐蚀现象。

晶间腐蚀对于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
此在工程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选择合适的材料、
改变工作环境、采用防腐涂层等方式来减轻或避免晶间腐蚀的发生。

总的来说,晶间腐蚀是一种金属腐蚀现象,发生在金属晶界附近,容易导致金属材料的脆化和损坏,需要引起工程师和科研人员
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1.沿着金属晶粒边界发生的选择性腐蚀,称为晶间腐蚀(lntergranular Corrosion);锈钢、形式,发生在金属晶体的边缘上形式,发生在金属晶体的边缓得很松弛,机械强度大大降低。

经过晶腐蚀的金属表面,外表看上去好像还如很完整,但因失去了机械强度,所以稍加轻轻敲击,便会碎成细粒。

晶间腐蚀由于肉眼无法看出,常常成设备及重要构件突然破坏,危害性极大。

例如,不锈钢、镍基合金、铝合金、镁合金等都存在腐蚀问题。

航空零件上采用的高强度铝合金镀硬铬,尤其是含铜量高的铝合金,如果热处理未处理好,就有可能在晶粒边缘连续地析出CuAl2的硬化相颗。

粒,这样晶粒近旁的含铜量就比晶粒内部的含铜量少,结果晶粒边界附近就成为阳极,为阴极,在一定的腐蚀条件下,腐蚀微电池产生,界腐蚀就发生了。

此外锌、锡、铝等金,也会发生晶间腐蚀。

2.另一种晶间腐蚀现象就是穿晶腐蚀或称为腐蚀破坏。

其腐蚀的破坏形式是沿最大张应力线发生的,可穿透晶体,所以被称为穿晶腐蚀。

例如,金属在周期交变载荷下的腐蚀及在)。

例如,金属在周期交变载荷的属性):成开裂,通常称为腐蚀裂要开。

这类腐蚀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合金材料,由于不同金属元素,它们之间审代取真,濟窿。

旨油韵胖解呀队等因素,这种腐蚀便会加速,直至腐蚀裂开。

3.黄铜的脱锌所形成的开裂称为季裂(Season :应力Cracking),也就是指黄铜的缉分之中去,造成铜组分富集在合金盼表面上,这蚀实属晶间腐蚀,当有应力存在时,便造成开裂实际生产中,也经常发现rosion )现象,就是金属腐蚀后于晶间腐蚀的一种特殊形多与穿晶腐蚀相似,多数发生在高粥例如,机翼的上淳窝结构等多冠妄三劣情况下,使该部位凳纹的侧墜金产生剥蚀腐蚀。

4.另外,还有空穴腐蚀( Cavitation Corrosinn竽生物腐蚀( Microbiological CorroSion)【电镀设备厂】属的晶格同样存在着影响,紲严,与所受的介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很危险,必须引起重视。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1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金属或合金中氧化物晶间腐蚀的实验方法。

这种试验可以用来评估金属或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在该实验中,将晶间腐蚀损伤的金属表面和无特殊腐蚀性的晶间相比较,以测定特定温度和腐蚀剂的条件下金属的耐腐蚀性。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一般分为两步,即暴露试样和检验试样。

在暴露试样阶段,将试样完全暴露在腐蚀剂浴中,使其腐蚀损伤程度达到事先计划好的程度,然后放入不锈钢腐蚀试验箱中。

在检验试样阶段,先根据腐蚀剂浸渍的条件,用恒温恒湿装置将浸渍的试样放在不锈钢腐蚀试验箱内,然后进行腐蚀剂和重氮浸渍,并将其对比检查,当对比检查结果发生明显变化时,就可以得知该金属或合金的晶间腐蚀性和腐蚀性了。

腐蚀剂流动可以伴随着不锈钢晶间腐蚀测试,其原因可能包括晶间腐蚀产生、温度变化、填充物等因素。

与液态腐蚀剂相比,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更具时效性,对氧化物更容易辨认,结果可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评估金属的晶间腐蚀性和腐蚀性。

因此,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金属和合金腐蚀耐受性能的重要实验方法,是评估金属和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基础,对金属腐蚀研究有重要意义。

晶间腐蚀c法验收标准

晶间腐蚀c法验收标准

晶间腐蚀c法验收标准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简称IGC)是一种在晶界处发生的腐蚀现象。

晶界是晶体内部不同晶格结构之间的界面,而晶间腐蚀则指晶粒与晶粒之间发生腐蚀的现象。

晶间腐蚀对于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金属材料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加工、焊接、热处理等工艺过程后,晶界处往往会出现显微组织变化,形成脆化的晶界。

这种脆化的晶界使得金属材料容易发生晶间腐蚀,导致材料机械性能下降、变形、破裂等问题,严重影响材料的可靠性和寿命。

为了评估金属材料的晶间腐蚀程度和严重性,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验收标准。

这些验收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试验样品的准备:根据所需检测的金属材料类型和规格,制备试验样品。

样品通常采用金属板材切割成特定尺寸,然后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以获得平滑、清洁的表面。

2. 试验环境的设定: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或特定要求,确定试验环境的温度、湿度、介质和时间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设定应该符合实际使用情况,以真实模拟金属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腐蚀行为。

3. 试验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金属材料和晶界腐蚀类型,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常见的试验方法包括金属腐蚀试验、电化学腐蚀试验和显微组织分析等。

4. 试验评估指标:通过试验结果,评估材料是否存在晶间腐蚀问题以及程度。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腐蚀速率、腐蚀程度、晶界脆化程度等。

5. 结果判定标准:根据验收标准,判断金属材料的晶间腐蚀情况。

通常采用一定的评分系统或分类标准,如无晶间腐蚀、轻微晶间腐蚀、严重晶间腐蚀等。

总之,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问题,对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准确评估晶间腐蚀程度,人们制定了一系列的验收标准,包括试验样品准备、试验环境设定、试验方法选择、评估指标确定以及结果判定标准等。

这些标准的使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金属材料的晶间腐蚀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和修复晶间腐蚀问题,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晶间腐蚀的原理

晶间腐蚀的原理

晶间腐蚀的原理
在不锈钢中,碳与硫、磷等杂质元素的存在,会导致晶间腐蚀。

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这些杂质会逐渐积聚在不锈钢中,并沿晶间的缝隙向基体中扩散,形成疏松多孔的组织,导致强度下降、脆性增大。

尤其是磷元素,当其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使不锈钢产生“点蚀”。

“点蚀”是一种典型的晶间腐蚀形式。

点蚀是指不锈钢表面出现小孔或凹坑等缺陷的现象。

在金属腐蚀过程中,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金元素的偏析
在金属晶体形成时,由于不同元素在晶体内的分布不同而导致原子序数和电子层数的不同。

合金元素的偏析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来检测。

例如在不锈钢中加入少量Si、Al、Ca等元素,就会形成第二相沉淀物(Al2CuO4)。

这些第二相沉淀物不溶于水而溶于酸或碱中,当它们溶解于酸或碱中时,就会破坏原不锈钢中所含有的第二相沉淀物而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称为腐蚀产物。

—— 1 —1 —。

晶间腐蚀的机理

晶间腐蚀的机理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进行均匀化处理
焊后, 将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重新加热至850~900℃, 保温 2 h, 使奥氏体晶粒内部的铬有充分时间扩散到晶界, 使晶界处 的含铬量又恢复到大于12%(质量分数) , 贫铬区得以消失, 这叫 均匀化处理。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铁素体含量的影响
合格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与钢表面敲击,有清脆 的金属敲击声 弯曲 90°,无裂纹;若 开裂,开裂边缘没有晶 间腐蚀迹象。 微观金相:作为上述两 试验的补充,在上述两 试验存在争议时,提供 判定依据
三、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核电设计中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标准 敏化处理条件 适用范围 加 热 至 650±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5min,保温10min后,立刻水冷 低碳(C≤0.06)18-10钢 加 热 至 675±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5min,保温10min后,立刻水冷 含Mo低碳(C≤0.06)18-10钢 加 热 至 700±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RCC-M MC 5min ,保温 30min 后,缓慢随炉冷 超低碳(C≤0.03)18-10钢;含稳定化元素(Ti,Nb)的18-10 1310 却(60±/h)至后,空冷 钢 加 热 至 725±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5min ,保温 30min 后,缓慢随炉冷 含Mo超低碳(C≤0.03)18-10钢;含稳定化元素(Ti,Nb)以 却(60±/h)至后,空冷 及Mo的18-10钢 超低碳(C≤0.03)钢或稳定化钢(添加Ti或Nb),压力加工 试件 超低碳(C≤0.03)钢或稳定化钢(添加Ti或Nb),铸件 焊后还要进行以上热加工的焊接件
四、晶间腐蚀要求 RG1.44对于工艺评定的要求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晶间腐蚀,局部腐蚀的一种。

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展的腐蚀。

基本概念晶间腐蚀:主要由于晶粒表面和内部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晶界杂质或内应力的存在。

晶间腐蚀破坏晶粒间的结合,大大降低金属的机械强度。

而且腐蚀发生后金属和合金的表面仍保持一定的金属光泽,看不出被破坏的迹象,但晶粒间结合力显著减弱,力学性能恶化, 不能经受敲击,所以是一种很危险的腐蚀。

通常出现于黄铜、硬铝合金和一些不锈钢、镍基合金中。

不锈钢焊缝的晶间腐蚀是化学工厂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产生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当受到应力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强度几乎完全消失,这是不锈钢的一种最危险的破坏形式。

晶间腐蚀可以分别产生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HAZ)、焊缝或熔合线上,在熔合线上产生的晶间腐蚀又称刀线腐蚀(KLA)。

晶间腐蚀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10~12%。

当温度升高时,碳在不锈钢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大于铬的扩散速度。

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很小,约为0.0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23C6等。

数据表明,铬沿晶界扩散的活化能力162~252KJ/mol,而铬由晶粒内扩散活化能约540KJ/mol,即:铬由晶粒内扩散速度比铬沿晶界扩散速度小,内部的铬来不及向晶界扩散,所以在晶间所形成的碳化铬所需的铬主要不是来自奥氏体晶粒内部,而是来自晶界附近,结果就使晶界附近的含铬量大为减少,当晶界的铬的质量分数低到小于12%时,就形成所谓的“贫铬区”,在腐蚀介质作用下,贫铬区就会失去耐腐蚀能力,而产生晶间腐蚀。

含碳量超过0.03%的不稳定的奥氏体型不锈钢(即不含钛或铌的0Cr18Ni9不锈钢),如果热处理不当则在某些环境中易产生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检验方法

晶间腐蚀检验方法

晶间腐蚀检验方法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简称IGC)是一种金属晶间发生的腐蚀现象,是一种隐蔽的材料失效问题。

晶间腐蚀通常发生在金属晶粒边界区域,特别是一些易于形成与腐蚀敏感的化合物相的晶界位置。

晶间腐蚀可能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下降,从而对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晶间腐蚀检验方法对于材料失效的预防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标准腐蚀试验法这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研究方法,通常使用强酸或浓碱溶液作为腐蚀介质,对试样进行浸泡腐蚀。

腐蚀时间、温度和腐蚀介质的浓度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进行调整。

通过观察试样的腐蚀程度,可以评估材料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2.焊接连接处腐蚀试验法通过模拟实际的焊接接头,对焊接连接处进行腐蚀试验。

这种方法更接近实际应用环境中的情况,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材料在焊接热影响区域的晶间腐蚀情况。

通常采用电化学方法进行试验,如恒电位法或交流阻抗法。

3.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法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往往与晶间腐蚀敏感性密切相关。

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的金相组织,可以评估晶粒边界的特征和化合物相的分布情况。

晶间腐蚀敏感性通常与晶界的特征有关,如晶界的偏聚现象和特定化合物相的形成。

4.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通过对试样进行化学分析,检测晶界区域的元素异常含量,从而间接评估晶间腐蚀敏感性。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总结来说,晶间腐蚀检验方法包括标准腐蚀试验法、焊接连接处腐蚀试验法、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法和化学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均可以评估材料的晶间腐蚀敏感性,为材料的设计和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在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检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为晶间腐蚀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选择。

晶间腐蚀裂纹特征

晶间腐蚀裂纹特征

晶间腐蚀裂纹特征
晶间腐蚀是一种局部破坏现象,表现为不锈钢的晶界优先受到腐蚀破坏。

这种腐蚀现象的特点如下:
1. 裂纹分布: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晶间腐蚀裂纹由表及里沿晶界扩展。

裂纹通常出现在焊接接头和熔合线处等高温受热区域,也可能出现在介质与不锈钢相接触的整个界面上。

2. 裂纹扩展方向:晶间腐蚀的裂纹扩展方向紊乱,没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腐蚀与所受应力的性质、数值的高低以及应力的方向性等因素联系较小。

3. 腐蚀痕迹信息诊断:晶间腐蚀表面腐蚀产物和腐蚀破坏程度都比较严重。

轻轻敲击遭受腐蚀的不锈钢,听不见清脆的金属声,用力敲击时,材料会碎成小块或粉状。

晶间腐蚀的产生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晶界物质的组织形态与晶粒尺寸不同;二是特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腐蚀溶液。

这种腐蚀一般是大面积广泛分布,而其他腐蚀失效类型的裂纹是集中分布。

晶间腐蚀试验报告内容

晶间腐蚀试验报告内容

晶间腐蚀试验报告内容1. 引言晶间腐蚀是一种金属材料在高温环境下遭受腐蚀的现象。

晶间腐蚀会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甚至造成材料的断裂,对金属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晶间腐蚀的特性、机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材料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 实验目的本试验的主要目的包括:1. 研究晶间腐蚀现象,分析其特性和机制;2. 评估晶间腐蚀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3. 探索不同参数对晶间腐蚀的影响。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本试验选用了实验室常用的316L不锈钢作为试验材料,其化学成分如下:成分C Si Mn P S Cr Ni Mo- - - -重量% 0.03 0.75 2.00 0.045 0.015 16.00-18.00 10.00-14.002.00-3.003.2 实验步骤1. 制备试样:从316L不锈钢板材中切割出尺寸为10mm ×10mm ×2mm的试样,表面抛光至镜面光洁度。

2. 实验设备:选择合适的腐蚀设备,例如电化学腐蚀测试仪(SPR)或搅拌腐蚀槽等。

3. 腐蚀试验参数设置:控制腐蚀液的温度、浓度、腐蚀时间等参数。

根据需求,可以设定不同参数组合以研究其影响。

4. 腐蚀试验程序:- 将试样放入腐蚀设备中,并确保试样完全浸泡在腐蚀液中。

- 根据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腐蚀试验。

- 完成腐蚀后,取出试样,清洗并进行表面形貌观察。

5.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4. 实验结果与讨论本试验首先对316L不锈钢进行了晶间腐蚀试验,通过表面形貌观察和显微镜观察,发现试样表面出现晶粒边界处的腐蚀现象。

进一步的金相分析表明,腐蚀主要发生在晶粒边界附近,形成了晶间腐蚀缺陷。

接着,对不同腐蚀条件下的试验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腐蚀液温度的升高和腐蚀时间的延长都会加剧晶间腐蚀的程度。

此外,腐蚀液浓度和氧气浓度也对晶间腐蚀起到一定影响,但效果相对较弱。

晶间腐蚀试验 (2)

晶间腐蚀试验 (2)

晶间腐蚀试验引言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 IG)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沿着晶界发生的腐蚀现象。

这种腐蚀形式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晶间腐蚀的研究非常重要。

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晶间腐蚀倾向。

本文将介绍晶间腐蚀试验的原理、常用试验方法以及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原理晶间腐蚀的发生与金属材料的晶界特性有关。

晶界是相邻晶粒之间的界面,它通常具有较高的能量和活性。

在特定条件下,晶界上可能出现化学成分不均匀或局部应力集中等不利因素,从而导致腐蚀敏感区域的形成。

晶界的特性对晶间腐蚀倾向有重要影响,如晶界结构、晶粒尺寸等。

晶间腐蚀试验的原理是将金属材料暴露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试验方法和条件,评估材料在晶界处的腐蚀倾向。

试验过程中,通常会检测材料的晶界腐蚀程度、腐蚀产物的形貌和物理性质等参数。

试验方法1. 铺盖试验法铺盖试验法是一种常用的晶间腐蚀试验方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铜合金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试样切割成适当的形状和尺寸。

2.清洗试样表面,去除污垢和氧化物。

3.在试样表面涂覆一层酸性溶液,覆盖整个试样表面。

4.在酸性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晶界处发生腐蚀反应。

5.取出试样,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晶界腐蚀程度。

2. 泡热法泡热法是一种对高温合金等材料进行晶间腐蚀试验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试样,对材料进行预处理,如打磨、抛光等。

2.在高温环境下,将试样浸泡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

3.控制浸泡时间和温度,使材料在晶界处发生腐蚀反应。

4.取出试样,观察和记录晶界腐蚀情况。

3. 加速腐蚀试验加速腐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快速评估晶间腐蚀倾向的方法,通常使用特殊的试验设备和试验介质。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试样,如片状样品或者盘状样品。

2.将试样置于试验设备中,通过控制试验介质的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参数,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腐蚀环境。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7
8
例 如 将 奥 氏 体 不 锈 钢 1Cr18Ni9 加 热 至 1050~1150℃固溶碳的固溶度为 010~015% , 随后进行淬火,经固溶处理的 1Cr18Ni9 钢是一 种碳过饱和体,不会产生晶间腐蚀。在 700~800℃ 温 度 范 围 内 , 碳 的 固 溶 量 不 超 过 0.02%,过饱和的碳要全部或部分从奥氏体中析 出,这时碳将扩散到晶界处,并与晶界处的铁 和铬化合生成含铬量高的碳化物Cr23C6,消耗了 晶界区的铬,而铬在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比其 在晶界处的扩散速度要慢得多,来不及补充晶 界区消耗的铬,因此在晶界区形成贫铬区。
5.4 晶间腐蚀(intercrystalline corrosion)
定义:
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晶界发生 的一种局部选择性腐蚀。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1
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交界。由于晶粒有着不同的位 向,故交界处原子的排列必须从一种位向逐步过渡到另 一种位向。因此,晶界实际上是种“面型”不完整的结 构缺陷。 晶界上原子的平均能量因晶格畸变变大而高于晶粒内部 原子的平均能量。所高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为晶界能。纯 金属的晶界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度比晶粒本体的腐蚀 速度快,原因在于晶界的能量较高,原子处于不稳定状 态。
26
2、弯曲法:对晶间腐蚀试验后的试样进行弯曲,观察 其显示晶粒之间已丧失结合力的裂纹。
3、其它:重量法、声响法、电阻法、强度法、超声波 法、涡流法、颜色法。
27
13
影响晶间腐蚀的因素:
1、热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影响:不锈钢在能够产生晶间腐蚀的电位区,是否 产生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程度如何,都由钢的热处理制度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所决定,即取决于受热的程度、时间及冷却速度。

晶间腐蚀试验

晶间腐蚀试验

晶间腐蚀试验1. 引言晶间腐蚀是一种在金属晶界附近发生的一种腐蚀现象,它通常会导致金属材料强度下降和断裂风险增加。

晶间腐蚀的发生与金属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环境条件等相关。

为了对金属材料的抗晶间腐蚀性能进行评估,需要进行晶间腐蚀试验。

本文将介绍晶间腐蚀试验的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的分析以及对试验结果的讨论。

2. 试验目的晶间腐蚀试验的目的是评估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抗晶间腐蚀性能,为材料的选择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 试验方法3.1 材料准备选取符合试验要求的金属材料样品。

根据试验需要,样品应具有明确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3.2 试验装置搭建适当的试验装置,包括腐蚀液的储存容器、试样支架、电极系统等。

3.3 试验参数设置设置合适的试验参数,包括腐蚀液的温度、pH值、腐蚀试验时间等。

3.4 试验步骤•将金属材料样品切割成合适的尺寸。

•清洗样品,除去表面的污垢和氧化物。

•将样品放置在试验装置中,并加入预定量的腐蚀液。

•开始试验,记录试验时间和试验条件。

•在试验结束后,取出样品,进行表面观察和性能测试。

4. 试验结果分析通过对试验样品的表面观察和性能测试结果,可以对晶间腐蚀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4.1 表面观察观察样品表面是否出现腐蚀现象,包括晶间腐蚀的腐蚀坑、溶洞、裂纹等。

4.2 性能测试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如拉伸试验、硬度测试等,评估晶间腐蚀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5. 试验结果讨论根据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晶间腐蚀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材料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6. 结论经过晶间腐蚀试验,对金属材料的抗晶间腐蚀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材料的晶间腐蚀程度和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试验结果的讨论,可以为材料的选用和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1.Smith J., et al. (2010).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in Met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2), 326-340.2.ASTM G28-02. (2002).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etecting Susceptibility to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in Wrought, Nickel-Rich, Chromium-Bearing Alloys.3.Gonzalez-Rodriguez J., et al. (2015). Evaluation of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Susceptibility of Stainless Steel Weldments Us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otencial Re–Activation.4.王晓明,李建中,冯亮,等. (2009). 镁合金晶间腐蚀研究进展[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9(11), 1923-1933.。

晶间腐蚀c法

晶间腐蚀c法

晶间腐蚀C法1. 什么是晶间腐蚀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简称IGC)是金属晶粒边界区域受腐蚀侵蚀的一种现象。

在金属的晶界处,由于晶界比晶内原子结构不规则,容易形成电化学反应的腐蚀偏析区域,从而引起腐蚀。

2. IGC的危害晶间腐蚀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晶界处的腐蚀会导致材料的断裂和疲劳裂纹的扩展,降低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

因此,IGC是金属材料失效的一种重要原因,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IGC对材料的损伤更为严重。

3. 晶间腐蚀C法的原理晶间腐蚀C法是一种通过加入化学试剂来检测金属材料是否存在晶间腐蚀的方法。

C是Chemical的缩写,代表着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试剂与晶间腐蚀发生反应。

晶间腐蚀C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3.1 金属晶界处的电位差金属晶界与晶内存在着电位差。

由于晶界的结构不规则,晶界处的电位较低,容易形成阳极区,从而发生腐蚀。

而晶内则是相对的阴极区,相对不容易发生腐蚀。

晶间腐蚀C法通过加入化学试剂,可以加速这种电位差的形成,从而更加明显地检测出晶间腐蚀。

3.2 化学试剂的选择晶间腐蚀C法所使用的化学试剂是一种能够与晶间腐蚀发生反应的试剂。

常用的化学试剂包括酸性溶液或酸性盐溶液。

这些试剂能够与金属晶界处的阳极区形成特定的化学反应,形成可见的腐蚀产物,从而可以通过观察腐蚀产物的形成情况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晶间腐蚀。

4. 晶间腐蚀C法的应用晶间腐蚀C法主要用于金属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腐蚀评估。

通过对材料进行晶间腐蚀C法测试,可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晶间腐蚀问题,并评估材料的腐蚀程度。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定相应的防腐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5. 晶间腐蚀C法的步骤晶间腐蚀C法的测试步骤如下:1.准备要测试的金属材料样品。

2.将样品加入适量的化学试剂中,并进行浸泡。

3.观察样品在化学试剂中的反应情况。

如果样品发生明显腐蚀,说明存在晶间腐蚀。

6. 晶间腐蚀C法的局限性晶间腐蚀C法虽然是一种简单、快速的金属晶间腐蚀测试方法,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腐蚀现象,常常出现在不锈钢等合金材料中。

晶间腐蚀的产生原因复杂,不同的金属材料和使用环境可能存在不同的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晶间腐蚀的产生条件:
1. 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
晶间腐蚀通常是由于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出现问题而引起的。

晶间腐蚀倾向通常与金属晶界位置处的离子分布状态有关。

例如,在某些合金材料中,晶界处的铬离子会被耗尽,使其周围形成了具有腐蚀性的化合物,并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2. 使用环境的影响
金属材料使用环境的酸度、氧化性和温度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晶间腐蚀的产生。

例如,在一些高温、高压的腐蚀介质中,产生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会被吸附到晶界处,导致晶间腐蚀。

而在一些酸性介质中,晶间的电位还可能被调节,形成了更具有腐蚀性的区域。

3. 工艺加工的影响
材料在工艺加工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晶间腐蚀的问题。

例如,在某些材料中,焊接加工会引起晶间碳化,使晶间出现不锈钢材料中常见的晶间腐蚀现象。

材料在加工中受到了应力集中,晶界处也可能出现高应力状态,这可能进一步助长晶间腐蚀。

4. 材料选用不当
最后,材料选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晶间腐蚀的产生。

例如,选择错误的金属材料或不合适的环境可能会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通常,因为晶间腐蚀是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离子吸附和反应导致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金属成分可以有效地防止晶间腐蚀的产生。

综上所述,晶间腐蚀的产生条件是复杂的,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使用环境、工艺加工和材料选用等。

可以通过优化材料设计和选择,改进工艺加工和环境控制,有效避免晶间腐蚀的产生。

5.4 晶间腐蚀

5.4 晶间腐蚀
5
6
晶间腐蚀机理
贫化理论、晶间相析出理论、晶界吸附理论。 1、贫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易析出 第二相,造成晶界某一成分的贫乏化。 ①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因晶界析出Cr23C6相,造成晶界贫 铬,则为贫铬理论; ② 对于镍钼合金,晶界析出Ni7Mo5,晶界贫钼;
③ 对于铜铝合金,晶界析出CuAl2,造成晶界贫铜。
16
3、腐蚀介质的影响: 不锈钢在酸性介质中晶间腐蚀较严重。尤其在H2SO4或 HNO3中添加氧化性阳离子,如Cu2+、Hg2+、Cr6+等能增大 阴极过程电流密度。使晶间阳极溶解速度显著加快。
17
晶间腐蚀的控制方法:
1. 降低或消除有害杂质。如降低C、N、S等杂质的含量。
2. 加入稳定化元素或晶界吸附元素。如在不锈钢中加入Ti、 Nb或B。
1、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铁素体不锈钢是种要求在高、低温时均 无相而仅具相的钢。晶间腐蚀特点是, 导致其具有晶间腐蚀倾向的敏化处理以及 抑制或消除其晶间腐蚀倾向的处理条件正 好与奥氏体不锈钢的情况相反。
因为在铁素体中,铬的迁移速度要比在 奥氏体不锈钢中要快得多,所以即使自高 温快速冷却,铬的碳化物也能析出,造成 贫铬区,引起晶间腐蚀。但如果在 700~800摄氏度退火,将使亚稳相Cr23C3 转化为稳定相Cr23C6,同样能使铬分布趋 于均匀,从而消除晶间腐蚀的倾向。
2
3
晶间腐蚀的特征
晶间腐蚀的特征是在金属表面还看不出破坏时,晶粒之 间已丧失了结合力,也失去了金属的清脆声,严重时只要 轻轻敲打就会破碎成粉末。
产生晶间腐蚀的条件: 1. 金属或合金中含有杂质,或者有第二相沿晶界析出。
2. 晶界与晶粒内化学成分的差异,在适宜的介质中形成腐 蚀的电池,晶界为阳极,晶粒为阴极,晶界产生选择性 溶解 3. 有特定的腐蚀介质存在。在某些合金-介质体系中,往往 产生严重的晶间腐蚀。例如奥氏体不锈钢在弱氧化性介 质(如充气海水)或强氧化性介质(如浓硝酸)的特定 腐蚀介质中,可能产生严重的晶间腐蚀。 4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1.产生条件:①金属或合金中含有杂质,或者有第二相沿晶界析出。

②晶界与晶粒内化学成分的差异,在适宜的介质中形成腐蚀的电池。

③有特定的介质存在。

2.机理现代晶间腐蚀理论,主要有贫化理论、晶间б相析出理论和晶界吸附理论。

①贫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第二相,造成晶界某一成分的贫乏化。

以奥氏体不锈钢为例,因晶界析出Cr23C6,造成晶界贫铬。

(如图1)由于晶界钝态受到破坏,在晶界析出的碳化铬周围贫铬区成为活化的阳极区,而碳化铬和晶粒处于钝态而成为钝化的阴极区,在腐蚀介质中构成活化—钝化微电池。

该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的面积比,加速了晶界区的腐蚀。

②晶间б相析出理论对于低碳和超低碳钢,已不存在因碳化物在晶界析出引起贫铬条件。

可是超低碳不锈钢,特别是含高Cr(﹥20%)、含Mo不锈钢,在650~850℃内热处理,易引起б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在晶间沉淀析出而产生晶间腐蚀。

④晶界吸附理论实验表明,当固溶体中P达到100ppm或Si为1000~2000ppm时,它们在高温区会被晶界吸附,并偏析在晶界上。

这些杂质在强氧化剂介质作用下便发生溶解,导致晶界选择性的晶间腐蚀。

3.影响因素①腐蚀介质。

在酸性介质中,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比较严重。

②温度。

由于450~850 ℃为敏化温度,所以在加热过程特别是在焊接时,应尽量避免敏化温度区。

图2为不锈钢TTS(时间—温度—敏化)曲线。

图2 不锈钢TTS(时间—温度—敏化)曲线③冷却速度。

不锈钢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在敏化温度区停留时间越短,发生晶间腐蚀的几率越小。

④含碳量的影响。

碳元素对不锈钢的晶间腐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当碳含量较小时,就没有足够的碳析出与铬结合。

当碳含量高于0.08wt%时,析出的碳逐渐增多,在晶界处形成的碳化铬也随之增加,从而就产生了贫铬区,造成了晶间腐蚀。

⑤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奥氏体不锈钢的相结构中,如果仅仅是单相奥氏体时,抗晶间腐蚀性能较差。

晶间腐蚀astm g28a法合格,腐蚀深度不超过100um

晶间腐蚀astm g28a法合格,腐蚀深度不超过100um

晶间腐蚀astm g28a法合格,腐蚀深度不超过100um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是一种在金属晶粒间发生的腐蚀现象,即在晶粒间界面发生的腐蚀现象。

ASTM G28A是一种用于检测晶间腐蚀程度的试验方法,对于通过该试验合格的材料,其腐蚀深度不超过100um,这意味着晶间腐蚀现象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较小。

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腐蚀现象,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晶界是金属中晶粒的边界,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由于晶粒内的成分和结构存在差异,导致晶界处形成了一些化学和电化学上的不均匀性,从而引发了晶间腐蚀的发生。

晶间腐蚀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较大,会导致材料的断裂和失效。

因此,对于某些关键性的金属材料,要求其具备较好的晶间腐蚀抗性。

ASTM G28A试验方法可以评估材料的晶间腐蚀倾向程度,它是通过对材料在一定温度和腐蚀介质中的腐蚀实验来评估材料的晶间腐蚀抗性。

ASTM G28A试验方法是一种经过科学验证和标准化的方法,可以用来检测晶间腐蚀现象。

该试验方法需要将被测材料放入一定温度和腐蚀介质中,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腐蚀。

然后,通过对材料表面的腐蚀深度进行测量,来评估晶间腐蚀的程度。

根据ASTM G28A的要求,合格的材料的腐蚀深度不应超过100um。

这意味着,该材料具备较好的晶间腐蚀抗性,不易发生晶间腐蚀现象。

晶间腐蚀深度的限制是为了确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晶间腐蚀而导致失效。

对于通过ASTM G28A试验合格的材料来说,它们具备较好的晶间腐蚀抗性,可以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下使用。

这些材料经过严格的腐蚀测试和评估,具备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工程实践中,合格的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高要求的机械零部件、化工设备以及核能设备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STM G28A试验方法仅仅是评估材料晶间腐蚀抗性的一种方法,它并不能完全代表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

因此,在选择材料和设计工程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其他性能指标,以确保材料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体SS、Ni基合金、Al及其合金都有 晶间腐蚀问题。
• A体-F体双相SS是目前抗晶间腐蚀的 优良钢种。
6
实例1:催化裂化装置再吸收塔填料 严重腐蚀
• 催化裂化装置再吸收塔约20米高。进 塔贫气含少量H2S,CO2及H2O。97年 9月启用,2000年检修发现塔内填料上 部严重腐蚀,35~45ºC 。
• 结论:晶界上析出碳化物而使填料在 CO2-H2S-H2O酸性介质中产生了晶间 腐蚀。
• 建议 • 采用超低碳的304L不锈钢。 • 改用碳钢制填料但喷涂一层耐磨耐腐
蚀的涂料。
9
实例2:化纤行业粘胶短纤维纺丝机 滤壳腐蚀泄漏
• 材质:1Cr18Ni9Ti • 滤壳由螺纹、直筒和八角螺母三部分焊接
• 管内壁和管口焊缝外表面腐蚀轻微。 • 管内壁靠焊缝熔合线处有一皮下气孔,对
应的堆焊层下CS管板已大部被腐蚀掉。
15
实例3:尿素生产装置高压甲铵冷凝 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腐蚀破坏
16
实例3:尿素生产装置高压甲铵冷凝 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腐蚀破坏
• 焊接留下了皮下气孔。 • 经长期运行,以点蚀为主的焊缝腐蚀
• 往往有侵蚀性卤素离子,作用顺序为 Cl离子>Br离子>I,与氧化剂共存。
• 对给定的金属—介质体系,存在特定 的临界电位。
21
实例4:柴油加氢换热器腐蚀
• 某公司1987年建四台柴油加氢换热器。除 第一台外,其余3台为串联式。图中从左至 右依次为2﹑ 3 ﹑4 ﹑1 台。
• 换热器壳体基材料为2Cr-1Mo钢,厚 24mm, 内衬3 mm厚的347不锈钢。管材材 质为316不锈钢。
• 填料材质为1Cr18Ni9Ti 。
7
实例1:催化裂化装置再吸收塔填料 严重腐蚀
• 再吸收塔顶出来的干气中含有 CO2﹑H2S和 H2O,塔内是偏酸性的介 质,构成晶间腐蚀的外因条件。
• 可能是填料在加工过程中在敏化温度 范围内停留时间较长而使晶界上析出 碳化物。
8
实例1:催化裂化装置再吸收塔填料 严重腐蚀
• 使用超低碳SS。
• 用1Cr18Ni9Ti材质焊接后要进行稳定化处 理。但由于Ti在焊接时易烧损,最好使Ti/C 比﹥10~13 或使用1Cr18Ni9Nb。
• 采用小电流,快速焊,焊缝强制冷却。多 道焊时,前一道焊缝冷至60℃以下方进行 下道焊接。
13
实例2:化纤行业粘胶短纤维纺丝机 滤壳腐蚀泄漏 • 提示:
• 结论:滤壳泄漏是由于1Cr18Ni9Ti材质焊 接敏化,焊后又未进行稳定化处理所导致 的刀口腐蚀造成的。八角螺母连接部位比 直筒部分含碳量高,其熔合线刀口腐蚀更 严重,是滤壳主要泄漏处。
12
实例2:化纤行业粘胶短纤维纺丝机
滤壳腐蚀泄漏
• 采用CS制作滤壳并进行SEBF涂装技术内 外防腐处理,使用六个月,效果优异,既 解决了腐蚀问题,又降低了成本。
而成。焊后未做其它处理。
• 滤壳内通过的介质为粘胶。滤壳外部处于 凝固浴的气相中,温度25~30ºC,湿度90 %。凝固液成分为:H2SO4 130g/L, ZnSO4 14~18g/L,Na2SO4 240~260g/L, 温度45~50ºC 。
10
实例2:化纤行业粘胶短纤维纺丝机 滤壳腐蚀泄漏
• 使晶粒间结合力削弱,不易被检测。 • 危害性↑。
4
材料 介质
• “可能引起晶间腐蚀的环境”必须是存 在电解质的电化学腐蚀环境。
• 可能引起A体SS晶间腐蚀的电解质主 要是酸性介质,如工业醋酸、甲酸、 铬酸。乳酸、硝酸,草酸、磷酸、盐 酸、硫酸、亚硫酸、氨基甲酸铵等;
5
材料 介质
• 通常,化学纯醋酸、醇、醛、酮、醚、 苯,酚,烷、汽油等溶液及气相介质 对A体SS不会产生晶间腐蚀。
使皮下气孔暴露,甲铵渗入气孔内。 • 气孔快速扩大,与堆焊间缝隙连通。 • 介质从管外壁向内壁发展,直至蚀穿
管壁,同时将CS管板以更快的速度腐 蚀掉。
17

实例3:尿素生产装置高压甲铵冷凝 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腐蚀破坏 • 结论:制造质量不良引发点蚀→晶
间腐蚀造成次此泄漏事故。
18
实例3:尿素生产装置高压甲铵冷凝 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腐蚀破坏 • 提示: • 腐蚀事故往往产生于多种机理; • “制造”与“操作”是影响腐蚀的
• 运行18个月后陆续发现泄漏,经用 Al32焊条补焊,使用几天至几十天后 再次泄漏。
• 内部腐蚀轻微。 • 八角螺母处的焊缝为搭接接头角焊缝,
熔合线已成为贯穿裂缝。
11
实例2:化纤行业粘胶短纤维纺丝机 滤壳腐蚀泄漏
• 沿着两条熔合线存在较长的由外向内的裂 缝。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裂缝前端沿熔合 线存在一条黑色析出带。裂缝前端较钝。
• 管程走反应后柴油和氢气,4MPa,270~ 280ºC。壳程走原料柴油。壳程除第一台为 240~250ºC,4MPa压力外,其余3台约为 180ºC,1MPa压力。
22
实例4:柴油加氢换热器腐蚀
• 1989年运行4个月后封存,充0.1MPa氮气, 后发现压力消失,空放。
• 1997年3月启用前检查,换热器壳体内有水 痕和大量蚀坑,多在底部。
实例1、实例2都说明: 1Cr18Ni9Ti 易引发晶间腐蚀,属 不推荐钢材。
14
实例3:尿素生产装置高压甲铵冷凝 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腐蚀破坏
• 某化肥厂高压甲铵冷凝器有2550根 φ25×2.5×12000换热管,材质为316L。 碳钢管板厚470,其上堆焊两层8mm厚 316L。运行2.5万小时,管端部位泄漏。
承压设备的腐蚀与控制
——晶间腐蚀、点蚀
1
目录
1. 定义 特点 2. 实例 1~8 3. 影响A体SS晶间腐蚀因素 4. 防止A体SS晶间腐蚀、点蚀措施
2
常见腐蚀形态示意图
3
定义 特点
• 晶间腐蚀:晶间腐蚀是沿着金属或合金的 晶粒边界或它的邻近区域发展,晶粒本身 腐蚀很轻微或不腐蚀的一种局部腐蚀。
两大要素。
19
定义 特点
• 点蚀:在金属表面的局部区域,出现 向深处发展的腐蚀小孔,其余地区不 腐蚀或腐蚀很轻微的一种腐蚀形态。
• 是一种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的局部腐 蚀。
• 是一种自催化加速的腐蚀。
20
材料 介质
• 多发生在表面生成钝化膜的金属和合 金上,如SS和Al合金;或表面有阴极 性镀层的金属上,如CS镀Cu、Cr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