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汉字建议书

汉字建议书

汉字建议书
尊敬的领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汉字的
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因此,我们特向您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汉字教育。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汉字的教育。


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汉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应该加强对汉字书法的教育,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汉字书写技巧。

二、推动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加强对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
通过举办汉字书法比赛、举办汉字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热爱汉字。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汉字的数字化
和智能化发展,让汉字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汉字保护工作。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汉字的保护工作。

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监管等措施,保护汉字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防止汉字被滥用和侵权。

同时,可以加强对汉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修复工作,让汉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加强汉字教育,推动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汉字保护工作,让汉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领导
能够重视这些建议,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让汉字文化在新时代焕
发出新的光彩!
谨呈。

敬上。

二十世纪文字改革争鸣综述

二十世纪文字改革争鸣综述

二十世纪文字改革争鸣综述文字改革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最重大的运动。

文字改革运动是以“汉字落后论”为前提的,因此必然伴随着不同意见的争论。

最激烈的两次论战分别发生在1957年和1986年以来的新时期。

1957年的那次论战,非学术因素的强行干预不仅窒息了民主空气,还严重妨碍了语言文字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文字应用工作的健康开展。

新时期的论战,则更多地带有反思的意味。

总结和重新审视文字改革的争辩,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字改革”的含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已经有了文字改革的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毛主席在1951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这是文字改革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提出的“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说的是记录汉语的文字要“改革”,由现行的属于表意性质的汉字改变为表音性质的拼音文字,也即“拼音化”。

这是文字制度的改变。

在实现拼音化之前要做三件事情,就是: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由此可知,“文字改革”的确切含义就是记写汉语的文字的“拼音化”。

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这三件事情本身,都不属于文字改革,而是文字改革的准备工作。

其中汉字简化是在文字拼音化实现之前“以利目前应用”的一种非长远措施。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在全国实现拼音化扫除障碍。

汉语拼音方案,起初是作为拼音文字来设计的,叫做“拼音文字方案”,但由于许多技术问题并没有解决,1954年改为“汉语拼音方案”,其功能相应地改变为汉语拼音工具,并用于某些汉字不方便使用的地方,同时也可用作拼音文字的试验。

文字改革论辩的根本问题是:记录汉语的方块汉字究竟有没有必要改变为拼音文字。

这个问题的根子出于对汉字和拼音文字两种文字制度的比较。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

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

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

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

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

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汉字改革一夕谈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汉字改革一夕谈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汉字改革一夕谈
吕叔湘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84(000)003
【摘要】<正>《文字改革》的编辑同志要转载这篇文章,征求我的同意,我倒有点踌躇了。

一则在彼时彼地写关于汉字改革的文章,不期然而然的写得火气大了点。

二则文章发表将近四十年,我国情况大有变化,人口增加了,文盲减少了。

四十年前,识字的不到一亿人,不识字的有四亿;现在,识字的有七亿多,不识字的不到三亿。

文字工具得来不易,要放下已经学会的一种另学一种,决不象脱下长袍换短装那么简单。

四十年前自然不会对此作出足够的估计。

可是我最后还是同意转载,因为我相信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拼音文字还是有它的优越性,我的论点还是站得住的,我要让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的人有机会认真的想一想。

我国的文字改革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两种文字互相补充,互相比赛,最后将不是孰存孰亡的问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何者为主的问题。

【总页数】16页(P3-18)
【作者】吕叔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汉字不需要“泰西”的归宿——浅谈汉字改革与拼音化道路 [J], 白健;
2.谈汉字改革的缘起——对百年文字改革运动的反思 [J], 邹德文;孙淑琴
3.百年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的探索和反思 [J], 徐时仪
4.近代福建切音字运动史论--切音字运动和汉字改革 [J], 王曦
5.论汉字改革的路线问题——评唐兰先生“汉字拼音化”路线 [J], 傅铭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规律”质疑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规律”质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a p i t a l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第 6期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趋 简 好 繁 尚同 别 异 》: “ 汉字演化 , 从 理
论 上来说 , 应该 是对 着简 易 的 目标前 进 的 , 不 过有
些 时侯 , 有 人 又 觉得 还 是 繁复 的好 , 由繁 而简 , 由
简 而繁 , 总是 跟 着 风 气 跑 的。 ” 并列举 了繁、 简 两
是非 规范 字 和非 汉 字 主 流 , 不允 许 使 用 在 正 式 书

行 为所 造成 的汉 字 简 化 现 实 , 并 不 能 必然 导致 更 不 能验 证 “ 汉 字 简化 是汉 字发 展 的规 律 ” 的结论 。 一 般说 , 凡是 重大 的改革实践 , 都 是 理 论 先 行, 才 实践 跟上 。我 查 了查文 改前 的有关 资 料 , 发
现 自清 末 民初 以来 , 由于 西学 东渐 , 针对 当时我 国
是汉 字简 化 的 现 实 , 是 否 就必 然 导致 并 验
证 汉 字简 化 , 是 汉 字 发展 必 然规 律 的结 论 ?二 是 汉字 简化 先有 实践 , 后 有理 论 , 这是 否符 合行 事 的 科 学 程序 ?答 案 当然 是否定 的。 现实 和理 论 是 两 回 事 。汉 字 简 化 的现 实 , 是
的载体 , 保存 了 中华 文 明史 , 而且 它本 身就 是 文化 , 蕴含 着 古文化 的 大量信 息 。
关键 词 : 汉字 简化 ; 汉 字发展 规律 ; 繁 化和 简化 ; 汉字 和文化 中图分 类号 : H1 2 4 .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9 1 4 2 ( 2 0 1 3 ) 0 6— 0 0 7 9— 0 7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书法教育转型思考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书法教育转型思考

·主持人语·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

国势盛,则文化盛,而文化盛,则要求教育盛。

教育部于2011年和2013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并在2014年底审核通过了相应的书法教材。

近10年来,书法教育无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在校园实践中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的全民素质教育中凸显出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与此同时,书法教育工作者们对新时代下如何通过校园教育使孩子们乐于书写、擅于书写和得益于书写,对书法教育方法如何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如何建立新的书法教育理念等问题,一直在进行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

本期呈现部分学者的思考和教师的实践案例,希望能引发我们用新思维进一步探索书法教育的本质,引领我们切实做好书法学科建设,充分体现书法学科效能。

本期主持人:何诗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书法教育转型思考*张克*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19YBYS150)及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我国大中小学书法教育一体化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0-GX-256)阶段性成果。

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相连,学科核心素养又要通过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来体现。

在当下的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关注不够,导致书法教学目标的混沌、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教学方式的机械化、学习评价的主观化。

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不断追问的过程。

[1]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书法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核心素养应当指导、引领、贯穿书法课程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与书法课程的关联核心素养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到来的大背景下,对当代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当代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

汉字的文字改革与规范化

汉字的文字改革与规范化

汉字的文字改革与规范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的使用方式和规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文字改革和规范化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文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汉字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人们对于文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汉字书写方式存在着繁琐和冗长的问题,给人们的阅读和书写带来了困扰。

因此,通过文字改革,可以简化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提高其可读性和书写效率。

例如,简化字的推广就是一种文字改革的尝试,通过减少繁体字的笔画和复杂结构,使得文字更加简洁明了。

其次,规范化是汉字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书写和阅读,还涉及到计算机输入、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因此,对于汉字的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规范化主要包括字形、字义、用法等方面的统一和规范。

例如,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形,可以通过统一的书写规范来避免歧义和误解。

另外,在字义和用法方面,也需要通过规范化来确保汉字的准确表达和使用。

然而,汉字的文字改革和规范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汉字的改革需要考虑到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进行文字改革时,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特点,避免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和破坏。

其次,文字改革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汉字的使用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在进行文字改革时,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之,汉字的文字改革和规范化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文字改革,可以提高汉字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通过规范化,可以确保汉字的准确表达和使用。

然而,文字改革和规范化并非易事,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认可。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广泛的参与,才能实现汉字的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发展。

作文汉字简化的研究报告

作文汉字简化的研究报告

作文汉字简化的研究报告作文汉字简化的研究报告引言:汉字简化是中国汉字改革的重要一环,其意义在于提高文字的传播效率和降低汉字学习的难度。

然而,简化汉字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本报告将对汉字简化的历史、现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汉字简化的历史:汉字简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起初,简化范围较小,只涉及一些常用汉字,例如“门”、“山”等。

后来,简化的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汉字被简化为更易书写和识读的形式。

1977年,中国政府通过《汉字简化方案》,正式推行了简化汉字。

二、汉字简化的现状:目前,简化汉字已成为中国大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区通用的文字表达方式。

简化后的汉字在形状上与传统汉字有一定差异,但其语义和音义仍相同。

简化汉字在提高文字传播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得汉字的书写速度大幅增加。

然而,简化汉字也受到争议和批评。

一方面,有人认为简化汉字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和历史传统,丧失了一部分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简化汉字引起了一些混淆和歧义,给读者带来了理解困难。

例如,“记”字的简化形式为“讠”,与“言”字非常相似,易引起混淆。

三、汉字简化问题的探讨:1.引起文化断层:简化汉字追求方便和效率,但也可能带来文化断层。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破坏了汉字的形态和结构,也可能与传统文化和历史脱节。

2.导致误解和歧义:简化汉字会导致一些字形的相似性,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这种混淆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法律和医学领域。

3.影响对传统文献的理解:许多中国古籍和文化遗产都使用传统汉字书写,简化汉字可能会影响对这些文献的理解和研究。

结论:汉字简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汉字改革措施,确实提高了文字传播效率,并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

然而,简化汉字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包括引起文化断层、误解和歧义等。

在推行简化汉字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及简化形式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

汉字简化利弊谈

汉字简化利弊谈

汉字简化利弊谈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现在还在为我们所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延绵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文字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在今天还能看懂古书,能读到古人的思想,能学习中国的古文化,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正是因为汉字的稳定性。

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而这个发展演变的总的趋势就是由繁趋简。

汉字简化的大概经历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后的金文、大篆、秦始皇时期统一的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而其中的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还部分保留了象形的意味,而隶变之后,隶书把古文字的圆笔变为方笔,把曲笔变为直笔,使字形平直方正,古文字的象形意味被破坏。

在此以后的汉代,魏晋,宋朝等朝代,汉字就已经出现了简体字,“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发展”(见《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而且有些简体字被采用为现在通行的简化汉字。

如:“亂”,在北魏时代就已经简化为“乱”了。

20世纪初,特别是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批爱国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远远落后于西方,汉字是落后的根源,所以他们要求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鲁迅先生亦是废除汉字论的倡导者,临死时还留下“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言论。

(鲁迅.鲁迅全集(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而要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对汉字进行改革,使之既符合发展的趋势又能保留自身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汉字进行了简化,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的制指导下,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汉字进行整理,通过简化原字、简化偏旁、重新采用古字等方法,编制了《简化字总表》,并于1965年5月发行。

从《简化字总表》发表以来,人们对简化汉字就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态度。

有人赞同汉字的简化,“繁体字是到了要精简字数的时间”(《汉字简化的利弊》印刷杂志——陈政雄)“我也觉得使用的繁体字有简约笔画、检讨字数缩限很有必要。

简化汉字反思

简化汉字反思

4、简省笔画和改换偏旁有得有失
有些简化字采用原来繁体的一个部件,简省了许多笔画,这个办法是可以的。如"医、声、垦",原来的笔画较多,简化后也不容易混淆,并且很容易联想到繁体字。有的偏旁笔画较多,换成笔画较少的偏旁也是可行的。如"岭、歼、拥、优",声旁能较好的表音,合乎形声字的特点;又如"阴、阳、泪"合乎会意字的特点。只要数量不太多,可为群众接受。但有些简化字与其他字的字形相近,如:儿-几、习-刁、拨-拔、术-木、么-幺。本来汉字有些形近字已经是读写的难点了,笔画减少必然会增加形近字,如果能避免,能作到两全其美就好了。
如果当初推行简化字时不那么急,数量不那么多,只推行一些繁体笔画多、早已为群众接受的简化字,如"党、铁、礼、龟"等两三百个,大家会非常拥护的,与港、台同胞交流起来困难也会少些,可能所有炎黄子孙都会乐意接受。1935年南京政府公布过324个简体字,其中多半与我们的简化字相同或相近,这些字还有相当部分在台湾流行。随着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如果大家平心静气将汉字作为科学来研讨--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讨论,"书同文"完全可以逐步实现。更主要的是汉字会更稳定,汉字的特点保持得更好,炎黄子孙的团结也会加强。巴金先生说:"我们是个多民族、多方言、十亿人口的大国,把我们团结起来的就是汉字......简化字用得越多,我们同港澳同胞、同台湾同胞在文字上的差距越大。因此搞汉字简化必须慎重。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汉字是团结全国人民的重要工具。"(同上)语言文字的分化会导致民族的分裂,欧洲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分化,民族存在分裂的危险,秦统一后"书同文"的举措是很正确、及时的,功垂千秋万代。

关于汉字改革的争论

关于汉字改革的争论

1.钱玄同(1887—1939):“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1918年钱玄同首先在《新青年》上发难,在这篇《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中。

2.陈独秀(1879—1942):“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3.吴玉章(1878-1966):“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

”,“为了根本解决文字改革问题,使汉字走上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4.鲁迅(1881~1936):“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5. 瞿秋白(1899.1-1935):“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必须罗马化,就是改用罗马字母,要根本废除汉字。

汉字是十分困难的符号,聪明的人都至少要十年八年的死功夫……要写真正的白话文,就一定要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6.蔡元培(1929─1930):“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7.胡适态度稍显温和一些,认为一切都得慢慢来,先把汉字变成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因为文言文里有太多的单音节词,“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语看上去便像是被雨水冲散了的法文,像是拉丁版的方块字,既不流畅,也不美观)。

胡适持此主张,虽是权宜之计,但他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

所以才有今日汉字与拼音同生共气的机会,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体西用”的案例了。

8.傅斯年曾批评汉字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作者:许曼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1期由汉字繁难而引发的汉字改革问题,自五四运动前就是一些学者文人广为讨论的话题,到五四运动时达到了高峰,此后一直常论不衰。

汉字究竟难不难学,难不难认,难不难记,这个问题恐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问题。

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作为成年人,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我们应该对于汉字的日常使用不会有困难,因此也就很少去想这个问题。

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现代汉字发展的历程当中。

一、汉字发展的现状最近读到王开扬先生的著作《汉字现代化研究》,此书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书中用了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来论证汉字的繁难、不合时宜,以及拼音文字的简便、发展前途。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在实行拼音文字的国家,儿童只要掌握了字母和拼写规则,就能自动进入阅读和写作。

这个过程是很短的,少则一个月以内,最多是一年半到两年,这由他们的表音文字和口语的密合程度来决定。

”①初读至此,觉得不可思议,简直天方夜谭(也许是拿自己学汉字的心理来做比较吧)。

就是学习拼音文字,比如英语,它的26个英文字母倒是好学,但要达到能够拼写和阅读的程度,恐怕也不会这么容易吧。

本人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惭愧之至,英语水平还是不怎么样。

因为规则是有,但不合规则的东西也有很多,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死记硬背。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非母语的问题,因为拼音文字和口语的结合比较紧密,我们不会说,当然学起来就困难重重了。

接着又看到一个材料:“语文现代化前辈学者刘泽先生说:‘儿童获得文字的充分读写能力,据说,德国大约要一年半,英美大约要两年,而使用汉字的国家,例如中国和日本,大概要多好几年。

’”②不知道这个“据说”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要真是可靠的说法,那么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要可怜得多了。

真是“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侯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驾驭汉字了,可能对当初初学时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写的艰难和辛苦已经淡漠了,当看到孩子们依然重蹈覆辙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语言文字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国际化进程也日益受到。

然而,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剧,汉语拼音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对汉语拼音化进行反思,探讨其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汉语拼音化是指将汉字转化为拼音文字的过程。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广汉语拼音化,以促进汉字的普及和简化。

然而,拼音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拼音文字难以完整地表达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拼音化后,这些信息将失去,对于那些不懂汉字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损失。

此外,拼音化还会对汉语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人来说,学习汉字可能比学习拼音更加困难。

拼音化可能会使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汉语拼音化的问题,可以考虑多种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汉字文化的传承。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增加汉字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的魅力。

其次,可以推广拼音混合拼写。

即在保留汉字的基础上,将拼音作为辅助工具,用于标注汉字的发音。

这样既可以保留汉字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方便非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汉语。

混合拼写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汉语拼音化的反思告诉我们,在追求国际化的道路上,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重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加强汉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拼音混合拼写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汉语拼音化所带来的问题,推动汉语的国际化进程。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言的交流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

因此,我们要在推广汉语的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百年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的探索与反思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是近百年来中国语言文字领域的重要话题。

重读吕思勉的《论文字之改革》

重读吕思勉的《论文字之改革》

( 1 ) 汉字是否劣于欧美文字 吕思勉《 字例略说》 就是针对当时拼音字而写 的。
在《 论文字之改革》 一文里 , 他引用了 日 本人山木宪《 息
邪论》 一文中的许多观点 , 陈述 自己维护汉字反对汉语
拼音化的理 由。山木之文 , 载于杜亚泉的《 东方》 杂志 , 由杜氏翻译并评点。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有“ 废汉字、 节
吕思勉指 出, 力主简化字的人主要深厌于笔画之 繁, 于是力求将 手写体与印刷合一 , 但“ 手写之体 , 本求 自喻 , 或者但喻极少数人 , 其为简初 无底止。旧简体变 为通行之字 , 新 简体必陋之而生 , 与相追逐永无止时” ,
即只是追求笔画简单那么永远不会有终了。他认为凡 文字都是由大众所造 , 经长期试用而后通行 , 因此创造 不能甚速。历来都有简化文字 的, 但这一过程是漫长 的。一下子推广数百个简化字以后 , 就会造成许 多意
来, 将来青年要读 古籍 的话 , 必须识两种文字。这岂不
是反增加难度 了吗?即使全部能用简字代替繁字 , 也
没有什么益处 , 因为所省去 的不过是笔画 , 笔画之繁并
不是汉字之大患 。关键 汉字 自有其造字规律和原则 ,
行之几 千年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吕思勉的结论
些见解在 当时非常难得 , 需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 既必 须表现 出专家 的精审判断 , 又需要有关心民族 文化具 有历史的眼光 。从吕思勉 的一些文章看 , 他并不是一
吕思勉 认 为 : “ 学 某样 东 西 有 一定 年 龄段 , 六 岁 以
然后 , 山木宪从欧美文字与汉字的各种构词规则、 具体用法进行对比论证 , 让读者看一看究竟汉字有何
6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85.03.02•【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一九八五年三月二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文字改革是关系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应该重视并支持这项工作。

要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研究整理现行汉字,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方块汉字和汉语拼音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省、自治区、直辖市要认真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成立相应的机构。

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要为一九八五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共同作好各项准备工作。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我们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北京召开了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研究新时期文字改革工作的方针任务和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有关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二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文改机构的代表以及有关人士,共六十多人。

会议期间,胡乔木同志听取了会议情况汇报,并提出了重要意见。

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问题:一、关于新时期文字改革工作的方针任务会议认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要坚持文字必须稳步进行改革的方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这并不影响汉字的继续存在和使用。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将会并存并用,相辅相成,共同为现代化建设。

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主要是: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研究整理现行汉字并制订现代汉语用字的各项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汉语拼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完善化、规范化,加强有关文字改革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进行各种规模的实验,并努力为社会服务。

二、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字改革工作机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国务院设有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汉字危机议论文_

汉字危机议论文_

汉字危机议论文_现在我们使用电脑的次数是越来越多了,书写汉字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了。

我们遗忘汉字的种种窘境屡见不鲜,这种遗忘的速度令人咋舌的同时也令人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汉字危机的议论文,仅供参考。

汉字危机议论文篇一20xx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

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

“成人体验团”现场抽测,“癞蛤蟆”三字难倒了七成的现场观众,“熨帖”一词更是只有10%的正确率。

“成人汉字书写低能”的话题。

引起人们反思。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对这样的“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而许多毕业于正规大学中文系,而且现在正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在看完节目后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汉字危机议论文篇二近些年来的汉字繁简之争,其实是繁、简体字现实境遇的一个缩影和折射,即在国际社会中,使用简体字的地区、人群越来越多,而则面临着越来越边缘化的危机。

繁简之争与简体字无关,因为一种文字怎么都不可能从更简化的状态退回到更繁难的状态,它本质上是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态,究竟有没有保护的必要?从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情况来看,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然是文字更重要和更主流的价值。

如何看待鲁迅汉字和拉丁化一文

如何看待鲁迅汉字和拉丁化一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观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其著名的文章《论语学与白话文学》中,鲁迅曾经对汉字和拉丁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这篇文章既是对当时语言文字状况的批判,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如何看待鲁迅对汉字和拉丁化的见解,对于我们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对汉字的批判在《论语学与白话文学》一文中,鲁迅指出了汉字的繁杂和不适应现代文学、科学和生活领域的问题。

他认为汉字是越野文化、禁锢人的智慧的产物,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人的思维发展。

他批评说:“我国人之学与读书的方法,竟全系在文字上,并非无可惜也。

”这种批判态度引起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广泛共鸣,也对当时的文化语言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拉丁化的展望相对于对汉字的批判,鲁迅更看重拉丁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

他认为拉丁化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字形式,更利于科学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他也指出了拉丁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性,认为拉丁化可以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西合璧的语言文字发展在鲁迅看来,拉丁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字并非可以完全替代汉字,而是要与汉字相结合发展,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字形式。

他强调“文字之盛,由文字及笔划所代表之意义,既非限于一种文字,则作为一种工具可以随时供给外国与古代的也,要其密切地融为一体”。

这也反映出了鲁迅对中华文化和国际文明的交融的看法。

四、对鲁迅见解的思考与启示鲁迅对于汉字和拉丁化的思考,不仅是在当时我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历史背景下的思考,更为我们提供了对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启示。

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交流快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又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融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

通过深入研究鲁迅对语言文字的见解,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如何看待鲁迅对汉字和拉丁化的一文,不仅是对鲁迅思想观点的理解,更是对我们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语言文字发展的思考。

汉字建议书

汉字建议书

汉字建议书
亲爱的读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
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汉字的传承和应
用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字的学习和应用
进行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汉字的学习和传承。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
该自觉地学习和传承汉字,了解其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不断提高
自己的汉字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汉字教育,培养下一代对
汉字的热爱和认同,让汉字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汉字的应用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汉字的
应用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在科技领域和商业领域,汉字的应用受
到了一些限制。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汉字的应用和创新,推动
汉字与现代科技、商业的结合,让汉字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应
用和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弘扬汉字的优秀传统。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比如书法艺术、诗词歌赋等。

我们应该积极弘扬这些优秀传统,让汉字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汉字的学习和传承,注重汉字的应用和创新,弘扬汉字的优秀传统,让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谨以此建议书,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汉字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让汉字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谨上。

汉字危机建议书

汉字危机建议书

汉字危机建议书
尊敬的教育部领导: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汉字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汉字的认知和
运用能力也在逐渐减弱,汉字危机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的语言文字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汉字教育。

加强对汉字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能力培养,让学生
从小就能够掌握正确的汉字书写和使用方法。

二、推广汉字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汉字书法比赛、汉字文化节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
爱汉字文化,增强对汉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些汉字学习的手机应用、网站等,让学生在课余时
间也能够通过手机学习和认识更多的汉字。

四、加强汉字保护。

加强对汉字的保护工作,禁止汉字的恶意篡改和滥用,保护汉字的纯正性和完
整性。

五、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汉字教育的重视和教学水平,让他们能够
更好地传授汉字知识。

希望教育部能够重视汉字危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语言文字文化,让汉字继续繁荣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谨呈。

敬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由汉字繁难而引发的汉字改革问题,自五四运动前就是一些学者文人广为讨论的话题,到五四运动时达到了高峰,此后一直常论不衰。

汉字究竟难不难学,难不难认,难不难记,这个问题恐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问题。

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作为成年人,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我们应该对于汉字的日常使用不会有困难,因此也就很少去想这个问题。

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现代汉字发展的历程当中。

一、汉字发展的现状最近读到王开扬先生的著作《汉字现代化研究》,此书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书中用了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来论证汉字的繁难、不合时宜,以及拼音文字的简便、发展前途。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在实行拼音文字的国家,儿童只要掌握了字母和拼写规则,就能自动进入阅读和写作。

这个过程是很短的,少则一个月以内,最多是一年半到两年,这由他们的表音文字和口语的密合程度来决定。

”①初读至此,觉得不可思议,简直天方夜谭(也许是拿自己学汉字的心理来做比较吧)。

就是学习拼音文字,比如英语,它的26个英文字母倒是好学,但要达到能够拼写和阅读的程度,恐怕也不会这么容易吧。

本人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惭愧之至,英语水平还是不怎么样。

因为规则是有,但不合规则的东西也有很多,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死记硬背。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非母语的问题,因为拼音文字和口语的结合比较紧密,我们不会说,当然学起来就困难重重了。

接着又看到一个材料:“语文现代化前辈学者刘泽先生说:‘儿童获得文字的充分读写能力,据说,德国大约要一年半,英美大约要两年,而使用汉字的国家,例如中国和日本,大概要多好几年。

’”②不知道这个“据说”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要真是可靠的说法,那么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要可怜得多了。

真是”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侯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驾驭汉字了,可能对当初初学时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写的艰难和辛苦已经淡漠了,当看到孩子们依然重蹈覆辙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现在看来,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确实有其不易学的一面。

中国的孩子们在学前所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是由家长口头传授的,而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孩子们,从书本上自己直接获得知识的年龄,明显要早于中国儿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差距。

那么怎样解决儿童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之间的矛盾呢?王开扬先生在书中认为用汉语拼音文字,就能解决这一矛盾,这也是一部分语言工作者和语言学家所提倡的。

而且,通过局部性的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为什么仍然使用汉字而没有用汉语拼音文字呢?因为汉语拼音文字从宏观原理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它得以推行的条件还不成熟。

首先,汉语拼音是记音文字,它要求各地区的语音的一致性,而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有七大方言区,更有许许多多的次方言区,有的方言区之间甚至根本无法用方言沟通,虽然我们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而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要实现全国人民都讲普通话,可能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因此,如果用拼音来拼写各地的方言,交流起来恐怕就很困难了;再者,有很多方言区的语音不是单纯的26个拉丁字母就能拼写的,而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各种方言的拼写规则,制定有困难,推广更有困难,还不如就用汉字来得简便。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并不是只有学会了普通话才能学会拼音文字,推行拼音文字也是推广普通话的有力工具,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正如王开扬先生所说:“若果真这么做,则全社会冒的风险太大。

文字改革工作牵涉到全社会方方面面,可说是最大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这个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收回成命,那给全社会带来的混乱、造成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文字改革这种工程,哪怕是百分之十的风险,也是不能冒的,从总体上必须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而且必须先做实验,然后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使新老文字尽可能自然地衔接和过渡。

”③也就是说只有好的愿望是不成的,而且理论上合理的东西在现实中不一定就合适,因此,必须得有一套可靠的可行性方案,才能够实施。

而目前看来,除了外部的因素不允许拼音文字的实行外,拼音文字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比如标调的问题、分词连写的问题、同音词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而且,一旦推行拼音文字,可能还有很多的具体问题会浮现出来,这些我们不能不考虑到。

虽然汉字不容易学习,但是它毕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系统,这是汉语拼音文字所无法相比的;从目前来看,虽然汉字在中文信息处理等一些专业技术应用领域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是毕竟一些基本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电脑汉字的输入、输出、编辑等,也就是说现在的简化汉字基本上还能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使用需求。

并且还有使用习惯、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汉字拼音化即拼音文字的实施,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再者,我们不能只急于向前跑,有时候回头看看、想想也是有必要的。

拼音文字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和表达我们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的传承有没有不良的影响?比如汉赋、唐诗、宋词等等这些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果转变为拼音文字后,能不能准确地传达出诗词的意蕴,孩子们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呢?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样与现代口语比较接近的词句倒是好理解,但是像一些与现在口语有差距的诗词,翻译为拼音文字后就不大好懂了,比如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用汉字书写就很容易体会到诗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但用拼音书写的话,由于一些同音词的干扰,以及古今语言的差异,是不好理解的。

当然,并不是说古诗词用汉字书写就很容易懂了,这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只能靠翻译成白话文才能理解,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良好的区别性能,以及词义的继承性,在传承古代文化方面,汉字具有拼音文字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然,我们可以把古诗词、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我们也可以把成语中的文言词汇翻译过来,但是如果全都翻译成大白话之后,这些优秀的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美感、语言的意蕴,还怎么来得以体现呢?特别是像一些歇后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谐音和比喻来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等等,这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生生的语言形式,目前来说,用拼音文字同样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汉字改革的条件从汉字发展的现状来看,实行拼音文字的措施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需求,汉字也不能止步不前,在现有的条件下,汉字也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革。

从汉字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改革有其自身的规律,汉字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基础。

1.汉字改革要遵循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汉字并非造于一时,也并非出自一手。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粗暴地对它进行改革,而只能客观地以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来规范它,也只有遵循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首先,汉字的简化要遵循汉字发展的理据性。

虽然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汉字的理据性从来都是相对的,汉字的发展和改革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以冲破构形理据的束缚来实现汉字的简化的,但这种简化往往是人民群众在书写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继而推广开来的,有社会基础,是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

如秦始皇在实施“书同文字”的措施时,就是把当时在秦国已经通行的小篆加以整理而推广的,小篆对金文、大篆的省改,是秦国人民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虽然也丧失了汉字的部分理据性,但大部分还保留着,也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而如果我们不遵循汉字发展的理据性,强行改变一些汉字的写法,虽然也达到了简化的目的,但却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我国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所遭受的批评和指责,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汉字发展要考虑到汉字规范工作的不同层面性。

这是古今汉字规范工作都会遇到的客观实际情况。

“宋·刘奉世推断:‘赵高作爰历,狱吏用之。

’胡朴安根据司马彪‘太史令掌天时星历’的说法,认为胡毋敬《博学篇》所记‘乃当时天时星历所用的字。

’看来,《仓颉》《爰历》《博学》三本汉字规范字集可能是为适应不同层面用字的需要而编辑的。

”④可见,注意到不同层面的不同用字需求,是有历史传承的。

就现在而言,汉字的规范工作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通用层面,一个是社会特用层面。

通用层面即指日常生活中的书面交际,特用层面即涉及语言文字教学、研究,考古、书法及跟使用繁体字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方面。

因此,汉字改革工作要同时注意尊重这两个层面的不同需求,不能以此废彼,要使它们各得其所,各效其能,这也是文字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

2.汉字的发展需要国家行政力量的规范和支持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特别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汉字使用的广泛性和使用者的多层次性,要求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汉字有一个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我们说汉字的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并不是说对汉字的发展听之任之,让汉字自由发展。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国家行政力量的规范和支持。

秦建国后,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李斯等人做字书以为世规范,法定天下通用秦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虽然由于诸多原因,这一政策并没有彻底地执行,但是其政令之强制性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也确实对文字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字规范、改革措施,如异体字的整理,简化字的推行等等,这些规范和措施对于我们的文字的发展,对于文字的教育和普及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应该说,成就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每个时期的汉字改革工作,都难免存在考虑不周,甚至粗疏草率的地方。

秦王朝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自然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制定出一个让大众满意的文字标准体系。

而我们在新时期的文字改革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憾,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因此,在今后的文字工作中,我们要慎之又慎,既要考虑到用字大众的需求和实际,又要兼顾到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确保汉字的健康、稳定发展。

王宁在《汉字的优化和简化》一文中提到的衡量汉字优化的五个标准值得我们共勉:“(1)有利于形成和保持严密的文字系统;(2)尽量保持和维护汉字的表意示源功能;(3)最大限度地减少笔画;(4)字符之间有足够的区别度;(5)尽可能顾及字符的社会流通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