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01006 研究现状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一、概述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
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
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科学发展的辩证研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成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世界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科技为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无限的能力和广阔美好的我前景,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破坏了自己的生存基础,造成自我的毁灭,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有利也有弊,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科学与技术可以分开了论述,各有其内涵,但是又彼此联合,有着深刻的差别和本质性的联系。
科学一方面反映了科学的作用不仅有精神文明的方面,也有着物质文明的方面,特别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参加和发展科学的自觉性。
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副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
技术,通常是被认为为达到某种目的从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
科学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技术的幸运,因为科学的使用功能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发生作用是通过其成果显示出来的。
科学以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客观观念形态,技术以改变客体的形态为目的,其成果多为实物形态。
因此,相对与科学成果,技术成果对社会的作用要直接的多。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
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未来科技将向一下几方面发展。
①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②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③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④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⑤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⑥科技发展将带动相当部分国家和地区或先或后地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的核心。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
特别鸣谢 “大白兔”公司的支持 以及 董莹莹同学的奶糖
认识的无限性
•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过有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认识和客 观过程的规律性符合,并且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 结果,这时候,对于某一具体事物、具体过程的认 识来说,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 则并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整个世界是无限发 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 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就是说上述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 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 来越深化全面。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料
• 感性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理性认识是要进行抽象,概 括,必须有可靠概括的足够材料。依据零星的感觉、印象, 依据鳞半爪 的感性材料,不足以形成理性的认识。 • 二是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依据道听途说的东西是作不出正 确的结论的。显然,要获得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 ,就要深入实践,深入调查。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就是说的没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 理论结论。
• • • • • • •
1千虑一得 每考虑一千次 就有一次收获 2乡下佬等候在河边, 企望着河水流干; 而河水流啊,流啊, 永远流个不完。 ——康德引用贺拉斯的诗喻说哲学对绝对的 东西的无限追求
• 3马原的演讲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发展表明,它既 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 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对此,毛泽东作了 如下科学地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 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课件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推理等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 有抽象、概括、深刻的特点。例如,通过归纳、演绎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01
人们通过实践直接接触事物,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
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2
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强化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知识的可靠性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人类的认识是否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 现实?主观因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是 什么?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 系?
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靠?是否存 在绝对真理?如何评价不同知识之间 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02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例如,通过观察、感知来认识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可能性,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科学、文化和社 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认识论的主要流派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 先验的理性概念,通过演绎推理 和逻辑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可靠 的知识。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接触,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
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推动认识的进
一步深化和发展。
认识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理是人 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所以,追求真 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但不是的根本目的。
(3)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不断追求真 理,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达到改造世界的目 的。
5
2、下列典故最能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D 认识的是(
)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3、“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C 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
A.善于区分整体和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D.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6
不定项选择:
现象
1、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与事物的本本质质直接 和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说明
系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 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14 , 或者从那个方面表现着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
1、是什么?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 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 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为什么?
3、怎么样?
21
勤
劳
辨一辨:
有 益
× ⑴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⑵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变成
× 理性认识。( )
⑶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 因而理性认识总是正确的。 ( )
× (4)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界,因此, 人们还需要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 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 以修正和完善。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 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五年制马哲 第五章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某些特征
学习点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 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的错误;而经验论主义犯了类似经 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否认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 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做普通真理, 着两张倾向都是违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
父亲的格言
教师正在跟学生讲述格言“给予胜于接 受”。 一个小男孩叫喊道:“对啊,老师,我 父亲在工作中总是按照这个格言去做”。 “啊,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呀!他的职 业是什么?” “他是拳击运动员,老师。”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
判断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做出新的判断是认识发展的标志。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 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只有理 性认识才能深刻地反映事物,才能揭示和抓住事 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 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推动和促进作用。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 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坚持了认识 论中的辩证法。
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感觉 硬! 红! 甜! 知觉
一个又甜又#43;„„
感性认识: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现
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重要小贴士为了方便广大用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网络培训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能享受特惠专享价。
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师建平,郭静⊙编辑:小余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的辨证体系,但是辨证论治的提法在建国之前一直没有被统一,直到1957年,秦伯未撰写了《中医辨证论治概说》,全面阐述了辨证论治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它既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理论原则,又是解决诊断治疗等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然而,相对于现代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今后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辩证法与认识论上的研究状况辩证法思维蕴涵多种现代思维方法,著名医家颜德馨老先生曾指出,辩证法思维包括3大内容和两个层次。
3大内容是①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②以取象比类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③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的灵感思维。
两个层次是稳态结构和失稳态结构。
这里面体现出多种后人发展起来的思维方法。
辨证论证法则要求诊断疾病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病人体质的强弱,邪气盛衰,并联系地理环境、精神因素等的相互影响做综合分析,求得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整体反应的“证”。
这些“证”不仅具有阴阳五行、八纲归属的特征,而且具有脏腑经络各级分系水平的特征。
这种既重视整体又不忽视局部因素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就属于现在所说的“系统论”范畴。
另外,多层次一元辩证观和辩证统一体系的建立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辨证论治中贯穿着“一元论”思想,其根本特点即当病情复杂、隐蔽、多方面牵涉时,找到那个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而其他症状即随着这个症状产生而产生,转变而转变。
在中医辨证理论中诸如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适合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外感时病的辨证方法,另外还有六淫、七情两种审证求因的方法,诸种辨证方法虽侧重点不同,但相辅相成,仅用“一元论”的思维方法去进行辨证会使辨证结果和治疗方法产生各种主观性的偏差。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课件
理性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的来源是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方式获得对事物的初步印象和经验。
理性认识的形成
理性认识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概念的形成、判断的推理、推理的论证等,将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和概括,形成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帮助我们制定科学的计划和决策,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合理、有效和具有预见性。
要点一
要点二
机制
认识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实践检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等。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学术交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术交流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推动认识的更新和完善;思想碰撞也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交流和碰撞可以激发新的思想和创新。
03
认识的理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认识过程。
理性认识的概念
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思维性等特点。它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表达,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层面,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推动认识发展
理性认识能够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和创新,不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0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就无法形成理性认识。
02
认识的感性阶段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内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特点:1、反复性:手认识主体条件的限制(生理、心理等);手认识客观条件的限制(规律逐步显露);认识的辩证2、无限性:认识对象—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统一:(1)实践是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所以认识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统一(2)实践是历史的,人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超越或落后,左右倾思想内涵:从实践到认识,实质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片面的反映;直接性、具体性;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辩证过程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间接性、抽象性;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一次飞跃(二)相互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三)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指导感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来表达出来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感性认识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出来(四)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五)割裂二者的相互联系:强调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经验论,唯心or唯物;经验主义;强调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唯理论,唯心or唯物;教条主义;如何实现第一次飞跃:感性材料必须丰富、全面、正确;遵循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将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伪存真,取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内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为什么要第二次飞跃:1、实践的需要: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认识辩证过程2、理论的需要:理论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第二次飞跃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1、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相结合起来3、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实践观念4、理论必须由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群众是实践主体。
《认识论》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是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是人们离开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之后,事物
的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培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中 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 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理性认识的形式
伽利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认识的辩证过程
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它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 界。直接性是它的突出的特点。虽然是生动 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就是它的局 限性所在。
第6页,本讲稿共23页
②什么是理性认识
所谓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 系和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1页,本讲稿共23页
一、由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这两个阶段而实现 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
第2页,本讲稿共23页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
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 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 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 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 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 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 思想的阶段。”
第二,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还可以从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
第12页,本讲稿共23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这是由于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第一,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 问题。 第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要改造世 界,达到成功的目的,只凭感性认识是不行的, 要靠掌握规律,抓住本质,才能取得胜利。
第21页,本讲稿共23页
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意义
•我们反对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就必须努力 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 一。 •一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 理论,一面又要不断地研究总结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经验。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帆摘要: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经过学者的不断探索,近些年来认知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具体从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沿革入手,揭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机制,与此同时就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具身认知进行了阐述,并对认知心理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本文所指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是把人的心灵看作是信息加工的系统,把人的注意、知觉、记忆、心象、思维等认知过程看作是接受、加工、储存、运用和传递信息的历程。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具身认知1.起源及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研究方向, 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发展,其核心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是西方当代心理学中占主导的学术思潮或研究取向。
自建立以来, 认知心理学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当今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研究中,至今已广泛支配了心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
认[来自]知心理学对人的心智活动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心智现象及其内部过程的细微认知和理解[1]。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是对人的认知或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如皮亚杰对人的认知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完形心理学对人的内在心理意识的研究等。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是采纳信息加工的立场和观点对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这也被称之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和功能模拟的方法探讨人的内心活动和外显行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收信息、存储信息并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2]。
2.主要研究机制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取向。
一是信息加工取向, 也被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物理符号系统。
强调对认知过程进行抽象的串行的分析。
认为心理活动的机制类似于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心理过程就是心理程序的运行过程,它们对人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内部贮存的信息进行操作,使之符合当前的目标。
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思维过程的成就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认知发展划分阶段
阶段/ 阶段/年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特征和主要成就 儿童一生来就有的一小部分感觉运动反应开 始了生活。 始了生活。儿童发展出客体恒存性和开始进 行符号思维。 行符号思维。 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儿童改善 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了其符号思维的能力。 了其符号思维的能力。 儿童了解了守恒,儿童可以对具体的、实实 儿童了解了守恒,儿童可以对具体的、 在在的物体进行推理。 在在的物体进行推理。 儿童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 儿童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
Jean Piaget (1896-1980)
二、思维过程的成就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 同化 适应 顺应 平衡
二、思维过程的成就
图式(schemes) 图式(schemes)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图式。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 基础。 基础。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1)经过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于控制他们自身的思想和学习 经过发展的历程, 变得更为熟练。 变得更为熟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能够进行更为详尽的信息加工。 (2)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能够进行更为详尽的信息加工。 经过发展的历程, (3)经过发展的历程,人们渐渐能够成功地理解更为复杂的 联系。 联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 (4)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对他们的策略或其他信息使用 上的灵活性会渐渐得到发展。 上的灵活性会渐渐得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2. 昝启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3. 董显堂《对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认识论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第8期4.郭小磊《国外学者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研究概述》,《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5. 王才干《客体辩证法简论》,《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6.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建研究》2001年3月7.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8. 车永洙《论模糊性思维及其现实意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9. 王荣江《马克思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车红兰金成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和谐观》,《东疆学报》2005年第4期11. 马静松《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12. 刘志远《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3.吴俊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14.胡珍生《认识辩证发展的思维机制初探》,《长白学刊》2004年第5期15. 窦文烈《认识论的巨著、辩证法的力作》,《文史博览》2005年第18期16.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17. 郑文标曹欢荣《时间观念辩证发展探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4期18. 张红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19.高峰《思维与认识辨析》,《长白学刊》1999年第6期20.吴婷《新时代下再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财经界》2006年2月21.胡珍生杜福洲《形象思难在认识形成过程的中介作用》,《党政干部学刊》1997年第12期22.胡珍生《论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长白学刊》1997年第2期23.胡珍生《系统思想与形象思维心理机制建构》,《长白学刊》1996年第3期24. 胡珍生《形象思维心理机制探析》,《长白学刊》1993年第5期25.胡珍生《创造性思维(狭义)在认识形成过程的导向作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26. 胡珍生《试论抽象(逻辑)思维在认识形成过程的支撑点作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27. 王锡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与毛泽东实践认识论之比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28.许雅范《论<实践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扬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9.刘秀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新探讨》,《岭南学刊》2007年1月30. 张铁山《科学派自然主义认识论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影响》,《学术论坛》2007年1月31. 张剑平《新时期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成就》,《河北学刊》2007年1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研究观点摘录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实现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
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人们的认识任务就是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应是具体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这个统一应是历史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建研究》2001年3月“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了各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了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了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阶段。
”毛泽东认为这个感觉和印象阶段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可称为感性认识阶段。
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通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的内部联系。
”因此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仅仅认识其现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达到“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阶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
经过“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按照毛泽东的理解,如果“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但“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
由于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就跟随着推移和发展”。
因此,一次正确的认识必须要经过多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
但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生产和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在消费和认识中,客体主体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不断改造,使其不断适应自己的目的,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达到了认识主客体的一种统一的关系。
这种统一表现着主客体的和谐,主体的主观意识和被感知的客观现象共同构成和谐范畴的价值基础。
-----车红兰金成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和谐观》,《东疆学报》2005年第4期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马静松《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虽然是感性材料大量积累的结果但这决不是说,这个过程中只有量变,而没有量变过程中的部分变质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同其他一切事物的质变一样,也是通过不断的量变和不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来实现的。
-----窦文烈《认识论的巨著、辩证法的力作》,《文史博览》2005年第18期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不是费尔巴哈式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也不是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纯思维的内在过程,而是有其不可或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中能动方面的内容,并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这是十分清楚的。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在历史的实践中展开着的能动的反映论?解读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对于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内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仔细考察和分析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思想历程,结合施密特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识论中最为根本的东西,就是强调自然及其规律与人的主观目的之间历史实践的辩证统一。
-----王荣江《马克思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因而,马克思认识论必定具有生存论属性。
在马克思那里,认识论是放在生存论的维度上来考虑的,人的生存在世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人的认识也是在生存基础上的社会活动、感性对象性活动。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在马克思看来,传统认识论的内在困境及其无根性最主要地体现在它把理论、逻辑和概念予以神圣化和绝对化,而遗忘了前理论、前逻辑、前概念的人的现实的生活实践对于“思想”所具有的本源性、根基性作用,因而表现出一种“反思的天真、概念的天真和断言的天真”。
(伽达默尔语)马克思将传统认识论面临的主体困境转化为实践视角中的主体自觉,也就是说将传统认识论面对的认识可能的前提(即内在于人的主观思维如何超出内在性的界限达至无思维的客观对象)转化为人的一切活动(包括人的认识活动)的主观根据。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生存论转向是将认识的前提转向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认识论的解放旨趣具体表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活是彻底的异化生活,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独立的个性就必须消灭那些异己的力量,使自身的生活向属人的生活转变,马克思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同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为达此目的,就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建研究》2001年3月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认识发生。
”另一方面,“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思想史上的材料告诉我们,对于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不外乎以下两种看法:(1)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感觉是对外界事物的表面化的印象,不能代表有关事物的真实本质的知识,也就是不能达到对事物全面而彻底的多方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