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01006 研究现状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1
月
2. 昝启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3. 董显堂《对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认识论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第
8期
4.郭小磊《国外学者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研究概述》,《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5. 王才干《客体辩证法简论》,《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
6.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建研究》2001年3月
7.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8. 车永洙《论模糊性思维及其现实意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9. 王荣江《马克思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0.车红兰金成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和谐观》,《东疆学报》2005年第4期
11. 马静松《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12. 刘志远《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3.吴俊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14.胡珍生《认识辩证发展的思维机制初探》,《长白学刊》2004年第5期
15. 窦文烈《认识论的巨著、辩证法的力作》,《文史博览》2005年第18期
16.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7. 郑文标曹欢荣《时间观念辩证发展探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04期
18. 张红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19.高峰《思维与认识辨析》,《长白学刊》1999年第6期
20.吴婷《新时代下再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财经界》2006年2月
21.胡珍生杜福洲《形象思难在认识形成过程的中介作用》,《党政干部学刊》1997年第
12期
22.胡珍生《论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长白学刊》1997年第2期
23.胡珍生《系统思想与形象思维心理机制建构》,《长白学刊》1996年第3期
24. 胡珍生《形象思维心理机制探析》,《长白学刊》1993年第5期
25.胡珍生《创造性思维(狭义)在认识形成过程的导向作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年第5期
26. 胡珍生《试论抽象(逻辑)思维在认识形成过程的支撑点作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3月
27. 王锡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与毛泽东实践认识论之比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8.许雅范《论<实践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扬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年第2期
29.刘秀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新探讨》,《岭南学刊》2007年1月
30. 张铁山《科学派自然主义认识论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影响》,《学术论坛》2007年1月
31. 张剑平《新时期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成就》,《河北学刊》2007年1月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
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实现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人们的认识任务就是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应是具体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应是历史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童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党
建研究》2001年3月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了各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了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了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阶段。”
毛泽东认为这个感觉和印象阶段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可称为感性认识阶
段。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通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因此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仅仅认识其现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达到“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阶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
经过“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按照毛泽东的理解,如果“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由于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就跟随着推移和发展”。因此,一次正确的认识必须要经过多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过程。
-----余满晖《论毛泽东<实践论>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06年4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但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生产和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在消费和认识中,客体主体化。随着主体对客体的不断改造,使其不断适应自己的目的,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达到了认识主客体的一种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表现着主客体的和谐,主体的主观意识和被感知的客观现象共同构成和谐范畴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