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管理【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第一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学校管理理论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西方国家有代表性的教育管理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侧重分析研究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关系,认为学校组织是属于学校中各种职位的成员所组成的社会系统。

这些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受到组织内外对他们的期望的影响。

学校每个成员都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时又有一定的角色行为标准。

通过角色的扮演,个体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并由此参与学校管理活动。

角色期待、角色知觉和角色实现。

(二)过程理论古利克、厄威克创立了著名的“POSCORB过程论”,认为基本管理过程有七个步骤,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这七个步骤也就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过程理论是从管理过程角度研究行政管理人员职能的,以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及其工作步骤。

它在探索和解释一般行政过程的规律性方面。

(三)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当代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之一。

学校组织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输入、也有输出过程的有机体。

学校系统有赖于社会系统的存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支。

学校系统是由许多交互反应的元素构成,包括个人、各种团体,它们在结构形式、目的、态度、动机、状态等方面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同时受到社会系统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技术及社会问题的影响,并发生交互作用。

(四)素质理论素质理论认为教育行政人员的优劣,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的成败。

教育管理的任务在于选择适当的学校行政人员,安排适当的行政职位,并赋予适当的责任。

素质理论的研究工作,着眼于分析优秀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进而依据素质标准选择人员,再予以训练、任用。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行政人员的共同素质是:友善、自信、果断、机智等,主张以此作为辨别教育行政人员优劣的标志。

在素质理论基础上,行为科学学者重视对领导和领导行为的研究,认为成功的领导不完全靠天赋素质,而与后天的学习、训练、经验积累有关。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第11章当代教育评价1.怎样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答: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自学校教育产生时就开始了。

但是,教育评价在概念上得到明确界定,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发展,却是从20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的。

(1)教育评价的兴起和概念的无统一性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1933~1942)的评价工作。

在“八年研究”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评价理论,“八年研究”之后,教育评价开始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技术进一步发展。

由于教育评价的领域十分广泛,各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各不相同,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评价需要来界定评价概念,到目前为止,教育评价尚无统一的定义。

(2)西方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西方学者大多是根据评价目的来对教育评价定义的。

这些定义主要有: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评价是一种对优缺点或价值的评估(斯克里文);评价是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克龙巴赫、斯塔弗比姆等);评价是对某些对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美国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等。

(3)我国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我国学者也对教育评价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界定。

一般认为,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对教育评价的具体定义,不仅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而且还考虑了构成评价活动的基本要素方面,即评价的要素结构。

这些定义大同小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总之,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评价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是在逐渐加深,更科学的概念最终会形成。

2.教育评价有哪些功能?请进一步分析实现各种评价功能需要哪些条件?答:教育评价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第6章当代学习理论1.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答:在教育情境中,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在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个体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即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方面。

(2)学习的形式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

大量的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

(3)学习的全过程性。

从时间来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时代,整个人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一生。

(4)学习的全方位性。

从空间上来看,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学习,还包括家庭学习、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学校学习。

(5)学习的创新性。

学习不仅在于模仿和继承,而且更注重创新。

(6)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的态度、方法、能力共同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和成效。

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据此,他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等。

虽然不能直接把巴甫洛夫的研究纳入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开创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先河。

②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进行了他的著名学习实验。

在试验中,饿猫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建立了打开门闩(踏到开门机关)与开门取得食物的联系。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化)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资本理论发挥着很⼤的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对⼈⼒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的能⼒,只是⼀种标识个⼈能⼒的⼯具,它揭⽰了已内含于⼈的未来的⽣产特征,表明了⼀个⼈固有的⽣产⼒,从⽽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

个⼈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能⼒的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能⼒的装置。

(2)劳动⼒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物有⽪奥雷、多林格、⼽登等。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采⽤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量的影响⽽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公司、⼤企业的⼯作,次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企业、⼩公司的⼯作。

教育的作⽤不在于提⾼个⼈的知识技能,⽽在于它是决定个⼈是在主要劳动⼒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市场上⼯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元论”著称,故⼜被称为“⼆元劳动⼒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其创始⼈是鲍尔斯和⾦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教育提⾼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化,不同的⼯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网授精讲班【共23课时】电子书(题库)•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C.教育口号D.教育隐喻【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一、选择题1.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活动。

A.人格B.品德C.情操D.修养【答案】B2.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A.道德品质教育B.自我批评教育C.道德规范教育D.道德情感教育【答案】A3.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科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依德【答案】B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答案】C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答案】A6.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答案】B7.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答案】B8.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答案】C二、概念题1.德育的发展原则(华东师大2002研)答:德育的发展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进展的一种原则。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

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

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大大增加。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的教育是指“制度化”的教育,即人类学校产生之后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重要原因。

在衡量社会发展的诸多标准中,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来适应社会进步呈现出的新特征。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思想也与之相应的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曾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推动教育思想的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不断的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改革,促使教育向前发展。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人口、科技、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以上两方面——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1)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设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具有一定等级的特权阶级可以享有权利接受学校教育,而普通民众没有权利,或者只有很少的权利来享受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维持等级不平等的工具,而不会发挥融合不同等级的作用。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第一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一、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一)文化概念的演变所有的文化定义都注意把文化与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联系起来,都承认文化是独立于各种遗传素质和机体的生物特征之外的,不可能通过遗传或其他生物和机械的方法获得。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等。

(二)文化的构成1.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

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

2.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每种文化体中一般都有一个主流文化和若干个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3.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如婚礼仪式等。

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如崇古、豪放。

4.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

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单纯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只有凝聚了人类智慧结晶,表达了人类价值取向或知识以及审美情趣的物体,才具有文化意蕴。

(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二、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渐变性的影响。

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日渐提高,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流派。

一、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

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的。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增长是依赖于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增长的。

二战后,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

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含义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投资: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倡导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个人的教育水平与个人的收入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

因此,国家通过平均性的教育发展政策减少国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从而相应缩小国民收人分布的方差,最终促进社会的平等。

二、筛选理论(一)筛选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扩展——并且带了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阿罗等质疑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提高生产率的主张,并把教育的作用归之于其筛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筛选理论(Screening Theory)”。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之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这一章里我们先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进行具体分析,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讨论。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交互影响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含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环境与教育——“三因素论”遗传素质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的实践的结果。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13-16章)【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13-16章)【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3.1 复习笔记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

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生产的三个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

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

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

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1)筛选理论的产生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第一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反映,国家政权则是政治的核心。

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直接或间接地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更主要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

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基本制度,便直接受制于政治的制约,因此形成了教育的“政治”属性。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教育从属于政治”到“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近代以来,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以“民主、自由、平等”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统治的口号,这就使得资本主义教育有可能不再是专制统治的附庸。

另一方面,近代教育思想的先驱极力主张“教育自由化”、“教育中立化”、“教育世俗化”、“学校与宗教分离”等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错综复杂。

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但同时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延续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教育是特权阶级利益与专制统治的产物。

等级性、专制性、道统性及刻板的教育方法等,都是反民主的。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即所谓“人权”);二是以民主代议制、法治作为公民参政及保障权利的形式。

社会主义不承认任何形式的特权,它把政治的民主、教育的平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第二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与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后者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保障。

一、教育平等的概念(一)教育不平等的历史渊源1.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是简单的和连续的。

2.斯巴达的教育:公民的教育特权。

斯巴达社会分层非常清楚严格。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4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 其二,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无明确界限,很难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其三,道德课实为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其说是实施德育,不如说是在实施智育,道
德不仅仅是知识,难以用像讲授科学知识那样的方法讲授道德;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 育,容易导致知与行的分离;
亲社会行为。
儿童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依赖于儿童的认知(知识
与理解力),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
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3 / 16
圣才电子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当代学校德育
第一节 道德、品德与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德的教育。
一、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特点与德育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大多数行为规范却 不包含这种标准。 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 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 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 个人良心——内心信念。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二)道德类型与德育 道德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人类生活可以分私人生活、国家与社 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调节这三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分别是私德、公德和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

第14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14.1 复习笔记一、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1.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古代社会的“教育依附于政治”,到近代社会以来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由于教育在选择国家意识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性,形成了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多种模式。

2.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从历史进程来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二、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与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后者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保障,两者共同促成了教育民主化的演进与发展。

1.教育平等的概念探求教育的平等,可以先从教育的不平等着手。

因为教育平等是相对的,而教育不平等却是绝对的。

(1)教育不平等的历史渊源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的个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原因,不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或不能享受同样的公共教育资源。

教育不平等有得到法律或政府认可的不平等和没有法律或政府认可的客观上的不平等两种情况。

其历史演进历程如下:①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是简单的和连续的。

②斯巴达的教育:公民的教育特权。

③中世纪的教育和西方大学的产生:等级制教育。

④西欧双轨制教育:学校制度的不平等。

⑤现代社会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平等的涵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平等的涵义包含以下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

2.教育平等的理论教育平等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提出的,随后再具体化为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教育实践。

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平等成了许多国家教育政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20世纪中叶,更成为“教育民主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一)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育与智育的关系: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都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但不等同。

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除了进行智育,还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反过来,智育的实现除了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

教学只是它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几个环节、教学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二)教学的作用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突破时间空间及个人经验局限,扩大个体认知范围;系统性组织性强——科学的身心发展;学习活动是实践活动——掌握人类经验。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主体部分、基本途径。

学校的其他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二、教学理论概念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
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又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
(1)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

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

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其创始人是鲍尔斯和金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总之,这三个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挑战,逐渐促进了有关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2.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

同样,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

办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

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动机。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③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事业内部的各种比例失调。

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所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⑤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根据经济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改善管理方式。

所以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

(2)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的继承和积累通过教育来实现。

教育对已有的科学技术经过加工,成为简约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手段,为新一代人掌握和继承,得以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并为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学校所进行的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也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和高效率的再生产。

③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科技成果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高等学校由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研究后备力量充足,学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丰富等特点,而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3.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
答: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不同类型的结构,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来实现的。

(1)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
①教育的水平结构制约着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形成。

劳动力的水平结构从其复杂程度上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力的水平结构直接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程度。

教育普及的程度越高,劳动力结构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②教育的科类结构制约着劳动力工种和岗位类型结构的形成,教育结构的失调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专业和岗位对口。

③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劳动力地区结构的形成,不同地区教育普及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劳动水平。

(2)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结构性就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取决于劳动力结构——不同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不同工种的劳动力、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在劳动力总体中的构成——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否适应,取决于劳动力本身在文化技术方面是否符合经济增长的要求。

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只能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实现。

发展教育事业和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支出,可以使劳动力的结构适合于经济增长对不同技术水平和
不同工种的劳动力的需要。

当然,在这里重要的是要使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4.阅读有关资料,分析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答:我国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且从实际出发,想办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1)投资波动较大
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呈现出波动现象,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

近几年教育投资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仍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特别是“文革”期间欠债较多,增加的投资具有“还债”性质;二是增加的教育投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政策性开支,这种状况在中小学更为突出;三是人员超编过多,增加了“人头费”的开支;四是“通货膨胀”,教学用品涨价,使得教育经费贬值。

(2)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不适应
从我国教育投资的实际看,较多的时期存在着教育投资过少,与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失衡等问题。

近些年来,在人力资本理论和国际对人才竞争的影响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投资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想方设法加大了投入,但直到目前为止,教育经费短缺,仍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育经费短缺的现状,不仅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而且也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3)投资总体水平低
我国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水平仍然很低,政府所支出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偏低。

不仅总体上低于国际平均的水平,而且在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很低,导致
我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1985年教育投资占GNP 的比例,世界平均为5.7%,发达国家为6.1%,发展中国家为4.0%,而我国为2.94~3.12%。

(4)投资差异大
这种差异主要是指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差异,主要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显著,教育经费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东部地区教育投入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城乡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的发展水平,由此带来城市教育经费投入高于农村的问题。

在全国水平上,按收入水平作地区分类所进行的比较分析显示出更为令人不安的差距扩大趋势。

总之,教育经费投入出现的问题在逐渐的扩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教育的发展状况。

5.如何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答:影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因素很多,如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投资中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的多少、学校规模的大小等。

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必须从减少单位产出的投入量和增加单位投入的产出量两方面考虑,即进行成本核算,发挥管理效率。

(1)教育成本核算
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厉行节约,减少单位产出的投入量的重要测控手段,它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果。

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经费中用于直接、间接从事和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教职员的费用,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和生活福利等费用;全部的教学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办公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