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选读-天命之谓性61页PPT
《中庸》解析最新PPT课件
? 在办事情时,孔子主张“过犹不及”,“子贡问:‘师 (颛师孙—— 子张)与商(卜商 —— 子夏)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2020/4/26
? 在进入原著讲解之前,我们先要介绍一些儒家的中 庸思想。
2020/4/26
4
? 在儒学创立之前,中华文化圣人就已经产生了中庸 的思想。
? 按照朱熹的解释,尧再传位于舜的时候告诉他: “允执厥中”,舜在传位于禹时加上了三句“人心 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形成 了圣人的千古“心传”。
2020/4/26
26
? 第二层意思是说君子 要慎独,即在别人看 不到地方也要保持自 己的善行,不要随波 逐流,因为天道是无 所不在的。遽伯玉不 欺暗室。东汉杨震的 “天知、地知、你知、 我知”。
2020/4/26
27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
2020/4/26
31
?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终极的真理,春秋战国的 混乱,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这个不可或缺的“大 道”。例如孟子“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颜氏家训》说:“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 徒,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节 文尔。”
2020/4/26
30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 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天命之谓性”: 《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27 13:32:21 点击:1摘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即教育活动的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
在今天看来,《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仍有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天;命;性;生命;《中庸》“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
一、“天”、“命”与“性”的本质内涵1. 天: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本源存在《中庸》中的“天”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①一样,具有多重含义:其一,自然之天。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中庸》第二十六章)这里所言的天是对地而言,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
其二,人格意义上的天。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朱子注解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中庸章句集注》)“诚”即是真实无妄。
“天”的本性真实无妄,其运行也真实无妄。
由“诚”到“诚之”,由“天之道”下贯成“人之道”,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庸》之“天”具有的某种人格上的意义。
其三,主宰之天。
《中庸》还说:“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中庸》解读ppt课件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中庸—天命之谓性
中庸—天命之谓性【张居正讲评】这书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中是无所偏,庸是不可易。
子思以天下的道理,本是中正而无所偏倚,平常而不可改易。
但世教衰微,学术不明,往往流于偏僻,好为奇怪,而自失其中庸之理,故作为此书以发明之,就名为中庸。
【讲解1】这一部分文字,我觉得不需要专门地来翻译,应该是都能够读懂。
只是,有一些文言文词语,我需要去略微解释一番。
张居正所说的平常,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平常,多少有点不一样。
张居正所说的平常,指的是经典的话语,应该是作为法则,作为你的平时所遵循的典范。
因为经典的经字,就有永恒,万事不可改易的意思。
所以呢,这种平常,它的含义,有点儿法则,规则,规范的含义,但是又不同于我所说的这几项。
大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当注意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偏僻,在张居正那里,指的是偏颇邪僻的意思,跟现代汉语所说的偏僻的角落中的偏僻不是一个意思。
而且,在古文里面,偏和僻,各是一个文言词语,跟现代汉语中的组合词偏僻,成分与结构并不相同。
发明,古文中的发明,指的是阐发和讲明白,而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说的科技发明。
一般地,经典中的话语,有很多的不易理解,有很多的容易解释错误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一些个前人解读错误,或者是其他人解读错误的地方,某人将这一段经典的话语给阐发和讲解明白,这个叫做发明。
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发明,往往会含有新发明的一点意思。
那就是说啊,某人在解释经典的时候,如果这样的解读含有前人所未讲的道理与含义,这样的阐发与讲解,往往被称为发明。
我们的讲解中,多数的解读,都是直接从张居正那里搬过来的。
但是呢,局部的地方,会有前人所未讲的解读,因而,我们的讲解,会是存在着一些个发明的。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张居正讲评】这是《中庸》首章,子思发明道之本原如此。
命字,解做令字。
率,是循。
修,是品节裁成的意思。
子思说:“天下之人,莫不有性,然性何由而得名也?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必赋之理以成性,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
关于中庸的ppt演示
第二,中庸不是和稀泥。
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知,有两个读音,既读知识的知,也读智慧 的智。孔子说,阿由啊,让我来告诉你,什么叫 做知识?什么叫做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识。 所以,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主张和稀 泥。
第三,中庸不是没原则。
原 的或 或 中种 子 文 动『 卓 一 性 变 端 中 文 。昙 晴 卓习 。 注 』人 越 种 才 更 的 庸 注 』花 朗 越惯 因 ) (形 才 艺 显 而 平 并 ) (一 的 方: 此 ; 《成 行 术 露 变 均 非 《现 一 面『 〄 我 伦这 为 修 自 更 数 像 伦的 天 的人 卓 们 理些 举 养 身 〄 ; 数 理一 就 一的 越 反 学美 止 〄 。 并 它 学 学瞬 能 种善 并 复 》德 正 我 卓 且 随 的 》间 形 作行 非 而 〄是 确 们 越 只 着 中 〄也 成 用是 一 行 第由 合 并 是 对 环 项 第是 春 ;灵 种 〄 卷于 理 不 靠 成 境 恰 不天 魂行就 人我是训熟中恰 卷能 一 在 动 形 〄采 们 因 练 而 左 是 〄便 样 正实 举 成 第取 才 为 有 有 右 精 第人 〄 如现 止 目 节了 拥 有 素 灵 各 确 节幸 一 一圆 〄 前 。这 有 了 而 活 种 可 。运 朝 只满 而 这 样 这 道 得 性 情 计 得 一 飞生 是 个 的 些 德 来 的 况 的 福 夕 燕命 一 样 原行 的 或 的 理 的 两 ; 2 1 7 …… 4 —— ——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 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 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 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 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 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 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中庸之道》优秀PPT课件
鲜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2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
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 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17•24)
.
9
三、如何中庸 ?-内涵
结合第4、6章(中庸的道德修为)
第4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第6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3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出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翻译: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中庸》天命之谓性
《中庸》全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第0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以上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02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节选课件
运用《中庸》的智慧,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平衡的 决策。
团队协作
通过理解和运用《中庸》的理念,可以更好地协调团 队内部的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
将《中庸》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塑造更加和谐 、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
在教育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
通过学习《中庸》,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 平,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01
《中庸》节选的实 际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关系
01
通过理解和运用《中庸》的智慧,可以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保持家庭和睦。
人际交往
02
在与人交往中,运用《中庸》的理念,可以更好地把握分寸,
避免过犹不及。
自我修养
03
通过学习《中庸》,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
德。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诚者天之道
认为真诚是自然规律,是为人处世的 根本原则。只有内心真诚,才能达到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
慎独
强调在独自一人时仍要保持谨慎,严 于律己,追求内在的品德修养。
01
《中庸》节选内容 解析
节选章节的选择理由
体现《中庸》的核心思想
所选章节能够充分体现《中庸》所强调的中庸 之道、诚之道等核心思想。
对个人修身的影响
01
02
03
培养中庸之道
通过理解《中庸》节选, 个人可以培养中庸之道, 即追求平衡、和谐和适中 的生活态度。
提升自我修养
节选内容强调自我反省、 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有 助于提升个人的内在品质 和道德水平。
培养积极心态
节选中的思想可以帮助个 人调整心态,培养乐观、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 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ppt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
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终年八 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
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
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
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 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 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君子恐惧乎其所不闻:东窗事发
传说秦桧杀害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 秦桧死后,在地狱里受苦,王氏给他作道场,并派道士去 探访他。他对道士说:请告诉夫人,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 露了。后遂用“东窗事发、东窗事犯”等阴谋败露,将被 惩治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 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
《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 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 下功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 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 坚强。
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 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 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⑤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
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 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 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 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三达德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 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 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 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 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 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 品质。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ppt课件
二、理解文本内容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二、理解文本内容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
知:通“智”,智慧。
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率:遵循。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见:通“现”。
二、理解文本内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中:符合。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去爱自己。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中庸》
二、理解文本内容
好学
知
力行
仁
修身 治人 治天下国家
知耻
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理解文本内容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 怀诸侯也。
二、理解文本内容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诸父昆弟:叔伯父以及兄弟,泛指亲人。
《中庸》(节选)教学课件
研读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 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 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 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初识中庸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 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道合一 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性与人性合一
内外合一 理性与情感合一
研读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 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 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 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 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研读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 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 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 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 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柔必强。
中庸节选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中庸》名言
❖ 4、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5、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6、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
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2)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 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 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 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 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 的人际关系。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 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 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 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 安抚诸侯。
故君子慎其独也
❖ 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民鲜能久矣
❖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 博学之,审问之
❖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梳理文脉
❖ “中庸”释义
❖ “中庸”之于君子、小人
❖ 中庸之道 民鲜能久
❖ 世教不行 中庸衰落 ❖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
至诚尽性
六言六弊
❖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 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 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篇》
作文
中庸之道对工作、学习、生活至今仍有其积 极意义,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请以“生活中 的中庸之道”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三达德” “五达道”
《中庸》的哲学思想PPT教学课件
(三)《中庸》的哲学思想
1,性-道-教的相互通达
所构成的礼乐生活境域
性、道、教三者的相互贯通为主轴而建构的乃是一“构 成”中的礼乐生活世界,一个“非现成化”的生活境域, 在境域中,性、道、教进入到了一个相互指引、彼此缘 发牵涉的视域总体,这个境域总体就是人“文”之“文” 或文化之文。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 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子何!”《周易》:“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 之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作者情况
《孔丛子》记载:子思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 易》。祖君困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 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四十九篇。
《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与此相合: 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作《中庸》。
《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中庸》、《表记》、 《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
(二)“中庸”的内涵
上下通达之“上下”:上帝(神,天)与人;上代与下 代
上层与下层等等多种内涵。
上下本身也是立体性的,它既包含时间的维度,也包括 空间的维度。(一)从时间的角度看,以前的世代(上 代)与以后的世代(下一代)如同河流之上游与下游, 二者之间的贯通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历史之流。正是在这 一河流中,当下之人遭遇到他的先祖、往古的圣贤等等, 而与已逝之斯人之沟通,正是生人与鬼神(先祖、往古 圣贤等)相会之实质性内涵,而未来世代也是在这种沟 通中被纳入当下的。(二)从空间的角度看,天人之间 的沟通,或者说天空、大地与人之间的相互贯通又内涵 在这个立体性的结构中,构成了人生在世的总体境域背 景。(三)社会上层与下层的流动也是上下沟通的一个 侧面。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