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赏析式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赏析式教学案例

问题与背景:

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尤其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自从事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实践课堂有效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次成果展示,我为我校旅游系的教师上了一次题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的哀愁与美丽》的示范课。《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画、还是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

我所面对的教学主体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过诗歌学习的经历,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可突破诗词教学朗读与串讲的一般模式,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侧重赏析与感悟)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进人情境,自己去品

诗,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作。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指导学生搜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雨霖铃》这首词牌名的由来、它的感情基调、柳永其人、该词的写作背景,文意的疏通、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确定该词“伤离别”这一情感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组――绘画组、评说组、朗诵组,并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第二课时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展示课。该课通过赏画,感悟别情;通过评说,品味别境;通过诵唱,感受别韵。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细致地研读该词,画出四幅与文意非常契合的图画,绘画组和评说组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从四幅画中的意象、对应该词的词句、以及它们怎样围绕“伤离别”这一中心展开等问题进行讲解,同时,朗诵组的同学思考为了凸现“伤离别”的中心,在读这几句词时,该运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一问题,为最后的朗读做铺垫。

案例叙述:

在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完第一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图后,学生紧紧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所画的图画进行评析。下面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幅:“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图

学生:在我们这幅画中,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有一对执

手相对的青年男女,正是词人柳永与他所心爱的女子。两个人四目相对,没有一句话。因此,这幅画所对应的句子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让我想到“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但在这首词中,词人却是要离开心爱的女子了。(这一点出乎我的意外)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教师:咱们这组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好得出乎我的意外。竟然能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师竟没有想到,真是教学相长,非常感谢咱们同学。但我想,情感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喷薄而出。咱们不妨看看前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饮酒没有好的情绪,其实正是词人当时的情绪,“催发”二字,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地依依不舍。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感情一下子到达高潮。因此,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第三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图(这幅图本身就给我很多的启发,本图色彩暗淡,与词中意象色彩相符,在图的左上方有一排大雁南飞。)

学生:大家能看出我们这幅画与其他几幅画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吗对了,我们这幅画的色彩是比较暗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绵长的烟波、沉沉的暮霭和无边无际的楚地的天空。因此,我们这幅画所对应的词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大家看,在我们这幅画的左上方,还有

一群南飞的大雁,表明秋天到了,而这也与作者科场失意,为寻求做官,到南方四处奔波的境遇相通。(大大出乎我的意外)这里,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想像别后一路所看见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他的离愁别绪。

教师:咱们这组给我了三个惊喜。第一个惊喜是这幅画本身是如此地契合这句词的意境;第二个惊喜是你们竟会用大雁南飞暗喻词人科场失意,宦游南方;第三个惊喜是语言组织是如此之妙。但,咱们同学忘了“念去去”这一句,这三个字点明了他们从此一别,去而又去,远而又远的意旨,可是比较抽象,词人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这三件事物来加以渲染便衬托出了“去去”的山遥水远与离情的深沉浓重。甚至有的人认为,词人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他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里不仅仅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因此,读这一句时应在原有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第四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图

学生:我们这幅画的意象很明显,主要是杨柳、残月,但通过杨柳摆动的方向,还可以猜出晓风。因此,我们这幅域所对应的词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拂晓

的风和残缺不全的月亮都给人一种凄凉、孤独之感。词人在这里设想旅途中的情景,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这两句是千古俊句,学生有可能体会得出意境的凄美,但不一定能说出所以然来,需要老师的引导与补充)

教师:这两句之所以被人称作“千古俊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