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教案
标题:大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提升艺术素养。
3.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创作技巧。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手法3. 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欣赏4. 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的基本类型、历史背景和创作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音乐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音乐的基本类型、历史背景和创作手法,为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打下基础。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音乐视频、展示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讨论:组织学生就音乐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音乐作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音乐鉴赏能力:通过课后作业、音乐作品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4. 表达能力:在讨论和实践环节,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欣赏课后推荐的音乐作品,撰写欣赏心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创作,下节课分享。
《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26011课程名称:音乐欣赏英文名称:MUSIC APPRECIA TION课程类别:全院性通识选修学时:18学时学分:1学分适用对象: 本、专科在校大学生考核方式:论文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普及教育课程,对于被教育者来说,该课程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广泛涉猎和各种艺术鉴赏活动的参与,以期达到大学生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对于社会来说,音乐欣赏课程是一种国民教育,目的是使国民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时,具备起码的,而且是整体上的审美评判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ourse Brief:Music appreciation is an educational & spreading course for all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college). The course aims to promote the art culture and taste sentiment, figuring and perfecting the humanity through the widely hunting for art works and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of art appreciation. Meanwhile, the course brings a basic national education for people attending the social activities, providing them a primary ability of art taste and independent judgement as the whol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审美教育课程,属于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对于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人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
大学音乐赏析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经验。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应用。
2. 不同风格、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鉴赏。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会运用音乐鉴赏的方法分析音乐作品。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作品。
2. 音乐作品简介资料。
3. 音乐鉴赏表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音乐基本要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讲解音乐基本要素1. 介绍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
2.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三、欣赏音乐作品1. 播放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古典、现代、民族等。
2. 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四、讨论与总结1.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鉴赏音乐作品?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
2. 举例说明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二、深入鉴赏音乐作品1. 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梁祝》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分组讨论与展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部音乐作品进行深入鉴赏。
2.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鉴赏心得。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2. 拓展:推荐学生课后欣赏更多优秀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大学音乐欣赏说课稿
大学音乐欣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学音乐欣赏》。
下面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设置(一)课程定位《大学音乐欣赏》是一门面向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不同音乐体裁和风格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和音乐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3、素质目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选取本课程选取了涵盖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素材。
包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国民间音乐《二泉映月》、流行歌曲《青花瓷》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音乐要素的分析与理解,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
(2)不同音乐体裁和风格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2)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一)讲授法通过讲解音乐的基本知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为学生的欣赏奠定基础。
(二)欣赏法让学生直接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比较法对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导入课程。
(二)知识讲解1、介绍音乐的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并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2、讲解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介绍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曲家。
《大学音乐鉴赏》教学大纲
《音乐鉴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英文名称: music appreciation
学时数:32 学时分:2学分
课程类别:人文社科类适用专业:高职本、中职本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普及教育课程,对于被教育者来说,该课程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广泛涉猎和各种艺术鉴赏活动的参与,以期达到大学生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对于社会来说,音乐欣赏课程是一种国民教育,目的是使国民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时,具备起码的,而且是整体上的审美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普及教育。
通过赏析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了解中外经典音乐及有关基本知识;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养成欣赏音乐的文明习惯;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教学中要求有相关的辅助资料,如音乐文献资料、以及视听音像资料。
要求学生欣赏作品后提交欣赏感受。
考核方式采用提交论文的形式。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对其他课程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渗透在各课程当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三、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平时考评包括作业、出勤、讨论、课堂表现等综合考核。
本课程要求完成作业4-6个,并努力使作业构成一个整体,以充分涵盖社交礼仪的主要理论和环节。
期末考评中注意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知识的比例结构,应有必要的案例分析题。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讨开放式考核。
考评比例:平时考评50% 期末考评50%。
大学音乐欣赏教案
能够理解不同音 乐作品的风格和 特点
能够运用音乐欣 赏技巧进行音乐 分析和评价
能够通过音乐欣 赏提高审美能力 和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水 平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 力
音乐欣赏技巧
学会聆听:集中注 意力,感受音乐的 旋律、节奏和和声 等要素。
了解音乐基础知识: 掌握音乐的基本元 素,如音高、音色、 音量和时值等。
注重音乐情感表达: 理解音乐所传达的 情感和意境,培养 对音乐的感受力和 审美能力。
掌握音乐分析方法: 学习如何分析音乐 的结构、形式和风 格等,提高对音乐 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评价反馈
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学生对音乐欣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应用场景:适用于各 种学科,尤其适用于 需要展示具体形象或 事物的课程。
注意事项:教具的选 择要适当,演示要与 讲解相结合,同时也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和思考能力。
实验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定义:通过实验 的方式,让学生 亲身体验音乐作 品,从而加深对 音乐的理解和感 受。
目的:通过实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音乐作品的 内涵和表现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 的兴趣和欣赏能 力。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音乐文化背景
介绍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目的 介绍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介绍音乐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介绍不同音乐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及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英语系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音乐综合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导课,从音乐语言、民歌、器乐、声乐等方面进行一般性介绍,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配合大量音乐课外活动,包括欣赏音乐电影、以及民歌竞赛等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本课程起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和培养高尚品德、开发智力、提高欣赏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和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初步解决学生对音乐欣赏困难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音乐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提高人文素质,提高自身对真善美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名合格公民。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一)教学内容第一章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第一节音乐语言的内部结构第二节音乐语言的特殊性第三节怎样欣赏音乐重点: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
难点:语言。
第二章声乐艺术了解声乐艺术的发展原理及西方声乐艺术,掌握声乐作品体裁。
重点:声乐作品的表演。
难点: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三章民歌(12学时)理解民歌的概念,了解民歌的形式,掌握民歌的体裁。
第一节中国民歌第二节外国民歌重点:民歌的基本特征,民歌的体裁及欣赏。
难点:欣赏。
第三章中国曲艺和戏曲第一节曲艺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第二节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重点;大鼓和弹词的特征风格、京剧的欣赏难点:曲艺和戏曲曲种的辨析第四章中外乐器介绍及器乐作品欣赏了解中外乐器,区分各种乐器音色,掌握中国乐器的色彩。
第一节中国民族乐器第二节西洋乐器第三节管弦乐欣赏及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拉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打击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弓弦乐器、弹弦乐器、键盘乐器。
难点:实际操作、弓弦乐器。
音乐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无专业限制,参考学时:36学时)一、课程简介:《音乐赏析》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理论,中国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外著名音乐作品等,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开阔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
初步了解中西方音乐史及部分著名音乐家,懂得一般的音乐体裁及曲式结构,熟悉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养成欣赏古典音乐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
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要求: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音乐要素知识及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准确、敏锐地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内容的能力,逐步具备评价音乐内容和形式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
四、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一)、声乐作品及声乐表演常识。
声乐作品结构短小,音乐形象鲜明,比较容易把握。
声乐作品旋律一般较强,曲名和歌词使音乐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更为明确,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可供欣赏的声乐作品形式主要有:1、民歌。
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
欣赏民歌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民俗、民情。
大学大学音乐欣赏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音乐欣赏课程类型:欣赏课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材:《音乐欣赏》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节奏、和声。
2. 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流派。
3. 音乐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音乐的美。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节奏、和声。
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流派。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和风格特点。
四、音乐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和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音乐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欣赏音乐。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音乐作品进行欣赏。
2. 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四、音乐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基本元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音乐作品风格和流派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音乐欣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音乐的基本元素、风格和流派,以及欣赏方法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音乐欣赏教学大纲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美妙与无限魅力,培养情感和审美的情趣。
本文将根据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音乐欣赏教学大纲,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欣赏音乐作品,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鉴赏、欣赏音乐作品,体验音乐的美。
2. 发展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所传递的各种情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情感共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作品,增加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知识: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风格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的基本概念框架。
2. 不同音乐类型的欣赏:选择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3. 音乐作曲家和作品的欣赏:介绍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的风格和音乐时代背景。
4. 音乐欣赏技巧:教授常用的音乐欣赏技巧,如音乐形式分析、乐器分析、歌词理解等,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欣赏的技能和水平。
三、教学方法1. 听音乐欣赏:通过听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音乐作曲家介绍:通过介绍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背景、音乐特点和所代表的音乐流派,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兴趣。
3. 组织音乐欣赏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音乐剧等音乐演出,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表演和感染力,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和热爱。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选择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大学一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大学一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大学一年级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通过多种音乐形式的呈现和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水平和音乐素养。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欣赏的主动性;2.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辨识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够增进对文化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音乐基本常识:音乐的定义、音乐要素、音乐的功能等;2. 古典音乐欣赏:对古典音乐的历史背景、作曲家及其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3. 流行音乐欣赏:对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进行学习和欣赏,分析流行音乐特点及对当代音乐的影响;4. 世界音乐欣赏: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传统音乐进行学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音乐的影响;5. 电影音乐欣赏:对不同类型电影音乐进行欣赏,探讨音乐如何与电影情节相结合;6. 现代音乐欣赏:对当代独立音乐、流行音乐等进行学习和欣赏,了解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音乐欣赏实践:通过实际听音乐、观看音乐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2. 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音乐背景和兴趣特点,对不同音乐进行重点讲解和学习;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拓展视野;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像、视频等形式,提供更直观的音乐欣赏体验;5. 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
四、评价方式为了评价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测试学生对音乐欣赏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布置音乐欣赏相关的书面作业,包括听音乐并撰写感受、写作和研究报告等;3.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主动提问和讨论等;4. 项目作品:鼓励学生制作音乐欣赏项目作品,如音乐视频、音乐评论等。
大学音乐欣赏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音乐欣赏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共16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音乐风格、流派和音乐家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史概述2. 古典音乐欣赏3. 浪漫主义音乐欣赏4. 现代音乐欣赏5. 中国音乐欣赏6. 音乐与情感表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音乐史概述1. 介绍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分析音乐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代表人物。
3.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
第二课时:古典音乐欣赏1. 介绍古典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分析古典音乐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曲家。
3. 欣赏古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第三课时:浪漫主义音乐欣赏1. 介绍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分析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曲家。
3. 欣赏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舒曼的《曼弗雷德》等。
第四课时:现代音乐欣赏1. 介绍现代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分析现代音乐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曲家。
3. 欣赏现代音乐作品,如约翰·凯奇《4分33秒》、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等。
第五课时:中国音乐欣赏1.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曲家。
3. 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京剧《贵妃醉酒》等。
第六课时:音乐与情感表达1. 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寻找情感共鸣。
3. 通过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第七课时:音乐与生活1. 探讨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分析音乐对人们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音乐作品、音乐史资料等。
2. 视频欣赏: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
大学音乐欣赏教案
《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5:《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张老三和王老七为代表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儿女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
大学音乐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大学一年级授课班级:音乐欣赏班任课教师:张晓华课时: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 古典音乐概述2. 古典音乐发展历程3. 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4. 古典音乐欣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音乐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古典音乐欣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为什么?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
(二)古典音乐概述1. 介绍古典音乐的概念、起源和发展。
2. 强调古典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的地位。
(三)古典音乐发展历程1. 古典音乐分为几个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现代时期。
2. 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点。
(四)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1. 巴洛克时期:介绍巴赫、亨德尔等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2. 古典时期:介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3. 浪漫时期:介绍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4. 现代时期:介绍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五)古典音乐欣赏方法1. 介绍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
2. 讲解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从音乐的结构、形式、内涵等方面入手。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古典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七)课后作业1. 观看一部古典音乐纪录片或电影。
2. 撰写一篇关于古典音乐欣赏的感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大学音乐欣赏电子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音乐欣赏授课年级:2019级授课班级:艺术与传媒学院2019级全体学生任课教师:张伟教学时间:2023年9月教学地点:艺术楼401教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掌握不同音乐风格、流派和时期的特点。
- 熟悉国内外著名作曲家和音乐作品。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增强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内容1. 音乐欣赏概述:- 音乐欣赏的定义和重要性- 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西方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音乐- 古典时期音乐- 浪漫时期音乐- 现代音乐3. 中国民族音乐:- 古代音乐- 近现代音乐- 当代音乐4. 音乐作品赏析:- 著名作曲家作品赏析- 著名音乐作品赏析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讲授新课:- 讲解音乐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分析不同音乐风格、流派和时期的特点。
- 介绍国内外著名作曲家和音乐作品。
3. 案例分析:- 以具体音乐作品为例,分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4. 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音乐欣赏心得。
-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音乐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5.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 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播放器等设备,展示音乐作品、图片、文字等信息。
2. 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
3. 课外实践:- 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音乐欣赏/Appreciation of Music课程类型:公共课课程性质:通选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学时数:3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无学分数:2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结业论文预修课程:无教学参考书:1、王和芳、陈自明:《中外音乐与名曲赏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刘可希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课程简介:《音乐欣赏》课程不以音乐知识的掌握为最终目的,而是以审美为主旨,以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媒介,内容涉及不同音乐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结合与审美相关的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知识展开教学,以期达到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宗旨。
本课程注重个性化教学并因材施教,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把中外音乐作品作为一扇了解世界文化的独特窗口。
第一章声乐理论概述(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声乐理论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声乐作品地分类、演唱风格。
教学内容:一、声乐概述1.声乐作品的分类2.三种演唱风格二、音乐会欣赏第二章民族唱法(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对于民族唱法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族唱法的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一、民族唱法概述1.概念2.演唱曲目3.表演风格4.声音特点二、音乐欣赏的相关美学知识三、如何欣赏民族唱法的声乐作品四、作品赏析(略)第三章跨界唱法(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对于跨界唱法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跨界唱法的美学内涵。
教学内容:一、“跨界”综述1、“跨界”的概念2、跨界唱法3、“唱法的跨界”的指向二、关于对“跨界”的讨论,及其引发的思考三、音乐欣赏的相关美学知识四、作品赏析1.美声与通俗融合的作品(上、下)2.“中西合璧”——美声与民族的融合3.“中国特色”——民族与通俗的融合第四章通俗唱法(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对于通俗唱法声乐作品的音乐特征、表演风格、及其作品有所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及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英语系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音乐综合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导课,从音乐语言、民歌、器乐、声乐等方面进行一般性介绍,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配合大量音乐课外活动,包括欣赏音乐电影、以及民歌竞赛等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本课程起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和培养高尚品德、开发智力、提高欣赏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和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初步解决学生对音乐欣赏困难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音乐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提高人文素质,提高自身对真善美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名合格公民。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音乐语言的内部结构
第二节音乐语言的特殊性
第三节怎样欣赏音乐
重点: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
难点:语言。
第二章声乐艺术
了解声乐艺术的发展原理及西方声乐艺术,掌握声乐作品体裁。
重点:声乐作品的表演。
难点: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民歌(12学时)
理解民歌的概念,了解民歌的形式,掌握民歌的体裁。
第一节中国民歌
第二节外国民歌
重点:民歌的基本特征,民歌的体裁及欣赏。
难点:欣赏。
第三章中国曲艺和戏曲
第一节曲艺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
第二节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
重点;大鼓和弹词的特征风格、京剧的欣赏
难点:曲艺和戏曲曲种的辨析
第四章中外乐器介绍及器乐作品欣赏
了解中外乐器,区分各种乐器音色,掌握中国乐器的色彩。
第一节中国民族乐器
第二节西洋乐器
第三节管弦乐欣赏及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拉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打击乐器
、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弓弦乐器、弹弦乐器、键盘乐器。
难点:实际操作、弓弦乐器。
第五章中外流行音乐欣赏
第一节流行音乐概括
一、流行音乐的概况
二、流行音乐的起源
第二节流行音乐的流派及特点
一、19世纪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二、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三、5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第三节流行音乐对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现代通俗名曲欣赏
(二)教学体系
(一)课堂讲授:
音乐欣赏是一门抽象思维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对音乐语言要进行必要的讲授
、分析和示范。
因此,要求学生注意文学语言、美术语言的运用,通过形象语言,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加强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课堂讲授中,采用音响设备和投影设备,必要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音乐中的术语用原文标注。
再者,当今的音乐发展速度很快,需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注视当今音乐新动向,达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自学安排:自学部分占全部内容的30%,包括民歌、西方音乐史、音乐基础乐理、民族乐器。
(四)作业形式:阅读书籍和欣赏曲目。
(三)课外教学活动的安排
序号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目的
1欣赏音乐
名片
10、16周
音乐剧《猫》的欣赏
刘欢2004演唱会欣
赏
加强学生对音乐的
认识和理解,提高审
美能力。
2民歌知识
与演唱比
赛
第5周
组织教学班级民歌比
赛
加强学生对本民族
音乐的热爱。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每周2学时,分为18个教学周,共计36学时。
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并配合学生讨论。
详细分配见下表:
第二节声乐作品的体裁
第三节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
第一节中国民歌
第二节外国民歌
第五章中外乐器介绍及
器乐作品欣赏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项。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参加活动情况和完成作业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配合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占总成绩的30%。
期末成绩即期末考试的成绩,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为《大学生音乐知识与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艺术教研室主编)
教学参考书为以下书目:
《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建欣主编《大学音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江柏安主编《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人民音乐出版社金兆钧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