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一、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4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二、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分期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音乐、舞蹈、绘画、歌谣以及雕塑艺术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这和后来有文字记载的对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局面,为多种文艺思想派别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成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两派,分别从文艺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方面,为后来两千多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一)文学的起源1.最初的文艺的产生是与人们为取得生活资料的努力奋斗和丰硕收获分不开的,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
彭玉平老师的笔记
第一讲、概说一、中山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术传统1927年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出版),我国最早的这科目的书。
1925年到1926年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34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高峰期,三部著作同时发表。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版,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方孝岳是中山大学学者,他这部书是三部书中最全的,是当时唯一的一本通史。
解放初期,黄海章。
邱世友(黄海章学生),中大学者,著《文心雕龙探源》、《词论史》,中山大学的学报有对邱世友先生的学术进行研究。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长江学者(全国每个学科只评一个人)。
文体学最优秀的学者。
孙丽,二、学科特性中国文学批评史,这是正式规定的说法,但实际普遍上的叫法很混乱,原因是对这学科的特性缺乏了解。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个字,可以表示三种意思,第一、指的是一个学科,一个三级学科。
第二、可以指一个研究的方向,第三、可以是一种研究对象。
第一、学科意义上的(广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材料等。
*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这里又包括批评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如司空图的味、王国维的境界,王渔洋的神韵。
就属于批评的理论,而根据这些理论结历代诗词进行批评,就是批评实践)。
(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什么功用等。
文学的分论,如创作论,技艺论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包括文学思潮、文艺论证。
文学思潮,如魏晋南北朝的宫体诗,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即影响很多人的创作倾向的,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过时的,是一种流行的东西。
文学论证,如明代汤显祖的临川派,沈耿的?派两者(音律与内容之争)。
(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如概念的模糊性,摇摆性,流动性。
古代文学理论体系问题。
*研究手段(或者说侧重点)可分三个方面:(一)、资料的整理,比如原注的校点,注释,翻译,索引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得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就是赞美,刺就是讽刺,当时得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与歌颂两大功能,尤其就是认识到文学得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得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就是与诗言志说与美刺说紧密相连得,就是从统治者得角度对前两种学说得解释。
观志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得思想感情;观风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得说法. 原文就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就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与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得),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得“赋诗言志”得内涵: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诗言志得意思就是:诗歌得本质就是人得思想感情得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得观点与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得“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得时候,往往不管原诗得内容,只取其某一点得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得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她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与周政得盛衰,(《周南》、《召南》).她提倡“中与之美”,这种中与之美得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得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得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得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认识:诗就是人民思想感情得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得作用。
这就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得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得传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诗言志《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指诗歌表现出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表现。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最好的手段。
1.文艺与思想道德修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以仁为中心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2.文艺与外交活动《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能灵活引申运用诗的意义,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就无法听懂别人的意图,也无法委婉表达自己的要求,善于熟练运用“赋诗”的方法,则能比较顺利取得政治外交的胜利。
3.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河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之名。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5.文学内容与形式《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内容为主导,内容与形式并重,言有物,言有序。
公开课笔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公开课笔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郑州大学·徐正英一、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批史)---古人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评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文学的理论原则;科学叫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1.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评价;2.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学说的讲解和阐释;3.对重要文学观念演进轨迹的勾勒;如文学观念的演变:孔子--兴观群怨说,屈原--诗可以怨(离,别也,骚,愁也);荀子--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韩愈--不平则鸣4.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篇章和专著的导读;5.介绍古人对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的评介情况。
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用:1.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及理论从来不讲形象,中国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讲究的是声色之美,抒情写景)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文学史(如《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家兼理论家·宋代是产生文化巨人的时代: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奖、散文家、词人、诗人、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湖州竹派的创立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在理论指导之下完成的,搞清了他的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如韩愈的文学理论:文从从字顺各识职;唯陈言之勿去,导致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3.有助于我们阅读鉴赏古代文学的作品(古代的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如钟嵘《诗品》对曹植作品的评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苏轼的文学理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四节
“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诗谱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从宗法社会的伦理关系来看,“美”和“刺”都是自下而上 的,必当遵循宗法伦理中尊卑之別的规范。为此《序》对 “刺”提出了“主文而谲谏”的要求。也就是用配乐的诗规 劝君上,而不是直言君上的过失。
继承者。他们用了“发愤”这同一个语词来诠释他们如何以 同样不幸的人生创造出同样不朽的作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将郁结胸臆的悲愁与绝望, 化而为诗篇中反复回荡的旋 律。
▪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 情”——屈原《惜诵》
屈原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司马迁看来,古来的大著 作,都是人生不幸的产物。
▪ “可以怨”,孔安国解释为“刺上政也”,是着眼于《诗》 的政治功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美刺”与“发愤抒情”
▪ “诗教”观念一直紧紧地维系着 诗歌与政治的关系,汉儒把这个 功能进一步具体化为“美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一)“美刺”说的基本内涵 ▪ 《诗大序》释《颂》:“美盛德之形容。”郑玄解释“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美刺”说的积极意义在于突出了文学的政治批判功能,增 强了文学家干预现实政治的意识。但是它过于强调文学的政 治性,并且用中和原则去约束文学批判现实的功能,对古代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二)从《诗》的“刺”到屈原、司马迁的“发愤”说 ▪ 在《诗三百》之后,屈原和司马迁都是这种怨刺精神的伟大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 第二节 “诗言志” ▪ 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 ▪ 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 ▪ 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文学理论批评史专题讲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讲义概论一、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围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揭示文学历时性的变化。
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文学理论: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即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分期:(两条主线——儒、道文艺观的发展)1、先时期:萌芽和产生期只有一些零碎的文学观念,尚无系统的理论如“诗言志”的提出;儒、道两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发展路径;儒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有一些零星的论述;道家中的老子、庄子思想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2、汉六朝时期:发展和成熟期经学的独尊导致儒家正统文学观在两汉出现,《毛诗大序》是其主要代表。
晋道家、玄学兴盛,为突破儒家文学观提供了契机。
勰《文心雕龙》(最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钟荣《诗品》。
3、唐宋金元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拓展唐代殷璠的“兴象”论,王昌龄等人有关“意境”的理论。
白居易、、柳、司空图等人的理论建树。
轼、诗派的理论;严羽与《沧浪诗话》。
4、明清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明代:贽的“童心说”及其影响;公安三袁“性灵”说;小说、戏曲理论的发展;叶燮《原诗》。
清代:王夫之、叶燮;王士禛主“神韵”、德潜主“格调”、袁枚主“性灵”、翁方纲主“肌理”;另外还有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浙派朱彝尊“雅正”说,词派惠言、周济“寄托”说。
5、近代:中西文学理论批评的交汇期(转型期)传统理论家:莹、方东树、熙载、廷焯、况周颐等。
受西学影响的理论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王国维等。
第一讲: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诗经》中流露出的朦胧文学观《诗经》中的一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写诗的态度和目的。
如:1、“维是褊(biǎn狭小)心,是以为刺(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第一讲本讲重点:1、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2、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3、“文学”、“文章”及两者之关系一、前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史。
当下,西化之风日炽,对于传统理论则有忘本之虞。
在此情形下,我们很容易一味附和某些专家的“失语说”(曹顺庆等)。
这显然是一个话语陷阱,它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完成了对学术资源的有效征用。
在我看来,“忘本”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完成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而不能简单归咎于少建了几所国学院。
传统理论的活力最终体现在阐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一个纯粹用于摆设的古董。
面对层出不穷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传统文论如何有效融入理论话语之中,并发挥其理论活力,显然是其完成现代转换的必由之路。
李泽厚、汪晖等学者是成功地完成这种转换的典型。
正如我们教材的扉页上所说的,“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真正的学者大多学贯中西,但如何“学贯中西”则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点毋庸置疑:要有效征用古代文论资源,必须先熟悉它,完全了解它。
这就需要我们沉入其中,下一番苦功夫。
在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谈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商务印书馆1934)的自序和总论中,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提出如下看法:“自周秦以迄南北朝,为文学观念演进期。
自隋唐以迄北宋,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南宋金元以后直至现代,庶几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
”显然,郭先生将文学批评史划分为演进、复古、完成三个时期。
他认为:“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二时期,恰恰成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
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而后一时期则偏于质。
前一时期重在形式,而后一时期则重在内容。
所以这正是文学批评之分途发展期。
至于以后,进而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则一方面完成一种极端偏向的理论,一方面又能善于调剂融合种种不同的理论而汇于一以集其大成。
由质言,较以前为精确,为完备;由量言,亦较以前为丰富为普遍。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为明代是阳明学派流行的时代。阳明学派从理学转变为心学,正和南宋蹈常习故
的风气绝不相同。理学精神是传统的,所以当时象薛这样,甚至谓“自朱子后
斯道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心学精神是反抗传统的,所以当时象李贽这
样,甚至以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由于这种
清人说来无不求其着实,求其切实,决不是无根据的游谈,无内容的浮谈。
而清代的文学批评,其成就也正在于是。对于文集诗集等等的序跋,决不肯
泛述交情以资点缀,或徒贡谀辞作为敷衍,于是必根据理论作为批评的标准,或
找寻例证作为说明的材料。尽管他所根据的理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所找寻的例证
也可能是不全面的,但是他的方法他的态度总是比较切实而着实的。至于论诗论
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复古期。这两个时期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
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又
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因此,这两个时期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是跟
着它对于文学的认识而改变它的主张的。至于以后,从南宋一直到清代,才以文
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而文学观念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假使
这样讲,是说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相当发展之后,才能产生,才能发展,才
能完成。可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文学批评和文学又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
这两种都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生的。所以文学批评的产生虽在文学之后,但
是只须文学在发展中有一点缺点,自然会有人看到而指出、而纠正。同时,也只
须文学在社会中发生了一些作用或影响,也自然会有人肯定它的成绩的作用。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第一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一)主讲人:徐正英教授郑州大学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名称约定俗成的两个: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批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讲者认为不太全面:1、文学批评讲古人对古代作家作品的评介;文学理论讲文学的理论原则。
2、我们所学习的则既有理论原则,又有作家作品。
例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的作用)“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学的本质,文学理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齐气:女人味)(作家评点)“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评介作品)因此,讲者认为应该称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1、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评介。
2、对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学说的讲解与阐释。
3、对古代重要文学观念演进轨迹的勾勒。
4、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篇章和专著的导读。
5、介绍古人对古代重要作家作品以及文体等的评介情况。
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用1、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从不讲形象的,而讲语言美:声色之美;抒情写景)2、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史。
3、有助于我们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4、能提高我们的写作修养和写作技能。
5、提高民族自信心。
四、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阶段分期法:1、第一种观点:郭绍虞“三分法”从先秦到南北朝———文学观念的演进期限从隋唐到北宋————文学观念的复古期(讲者存疑,认为不全面)从南宋到现代————文学观念的完成期2、第二种观点:张少康“五分法”先秦时期———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入开掘期明清时期———繁荣鼎盛期(讲者存疑)近代———中西结合期3、第三种观点:王运熙“四分法”(最为讲者推崇)(1)先秦两汉时期———萌芽发展期特点:①文论资料多是片断言论,多数散见在先秦诸子之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绪言概说
(13)八音:《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这里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音 祝,形如漆桶)、(音语,形如伏虎),大抵都属体鸣器;革指 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葫芦之属,古代制笙的材料)指笙, 属气乐器;土指埙(音勋,陶哨),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 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后来因乐器所用的材料逐渐复杂,分类 也好生变化。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 克谐??达到和谐。 (14)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 无,毋。 (15)神人以和:原书以为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 而能协调和谐。 (16)於:音乌,叹词。 (17)击石拊石二句:石,磬。拊,小击。二句旧注谓击附石磬, 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按:百兽率舞疑为原始社会的图腾舞。 百兽指各种化装的动物图腾。
参考书目
1.1927年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2.1934-193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下册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一册.列为高 校文科教材 3.1934年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人文 书店 4.1944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大纲》由开明书店出版;
孟子主要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 乐”,实行“仁政”。
“言不尽意”
《庄子· 秋水篇》云: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 致者,不期精粗焉。
郭象注云:“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焉。”所谓言意之表,所谓无言无 意之域,均不是故作玄妙之谈。因为他所讲的 道本是要离言说相与文字相的。但是离开了言 说相、文字相之后,如何能将道的本体诏示于 人呢?所以作者不得不寄之于言,而读者却不 可徒求之于言。我们且看老子所说的道,说得 惶惶惚惚,加上许多不定的形容辞以强为之容, 亦无非使人不要认真,不要拘泥而已。(郭绍 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郑州大学·徐正英一、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批史)---古人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评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文学的理论原则;科学叫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1.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评价;2.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学说的讲解和阐释;3.对重要文学观念演进轨迹的勾勒;如文学观念的演变:孔子--兴观群怨说,屈原--诗可以怨(离,别也,骚,愁也);荀子--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韩愈--不平则鸣4.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篇章和专著的导读;5.介绍古人对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的评介情况。
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用:1.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及理论从来不讲形象,中国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讲究的是声色之美,抒情写景)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文学史(如《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家兼理论家·宋代是产生文化巨人的时代: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奖、散文家、词人、诗人、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湖州竹派的创立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在理论指导之下完成的,搞清了他的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如韩愈的文学理论:文从从字顺各识职;唯陈言之勿去,导致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3.有助于我们阅读鉴赏古代文学的作品(古代的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如钟嵘《诗品》对曹植作品的评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苏轼的文学理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4.能提高我们的写作修养和写作技能(如《水浒传》,《红楼梦》,《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吸收借鉴经验)·《水浒传》写人:同中见异武松:城市小市民家庭出身;从小没爹没娘;寄人篱下;有着市民的虚荣。
鲁智深:下等军官出身;跟三教九流打交道,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了解下层昏暗的现实。
李逵:一个流氓无产者;做事不计后果。
·《红楼梦》结构--网状结构;人物出场--人物展览式;同中见异和对比法;虚写法、实写法。
5.提高民族自信心(中国古代文论外散内连、形散神聚)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阶段·三种观点(一)郭绍虞先生:三分法1.从先秦到南北朝(文学观念的演进期)2.从隋唐到北宋(文学观念的复古期)这个有待商榷。
散文确实是复古,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文道关系——文以载道诗歌《二十四诗歌》很先进没有复古3.从南宋到现代(文学批评的完成期)(二)张少康:五分法1.先秦时期——萌芽产生期2.汉魏六朝时期——发展成熟期3.唐宋金元——深入开掘期(诗歌理论、戏剧戏曲理论)4.明清——繁荣鼎盛期(老师不同意,因为没创造性,量大,总结性强、继承性强)5.近代——中西结合(三)王运熙先生(四分法)1.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理论的萌芽发展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论资料都是片段言论,多数散见在先秦诸子之中(突然想起和现在微博的对比);2)先秦时期的文论、艺术论、诗论、乐论,往往是混同并结合在一起的;3)先秦时期的文论以儒道两家的理论最突出;4)汉代出现了若干单篇论文,但是论述范围比较窄,大概是就一部书、一篇作品、一种文体、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从先秦的片段言论,到汉代的单篇论文,这是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发展、进步),指导思想保守·到汉朝由碎片发展到单篇(后在魏晋南北朝又发展为体系完整的名著,三部曲)`《毛诗序》;《两都赋序》;《太史公自序》;《楚辞章句序》·汉代文学理论的特色:依经立论2.魏晋南北朝---发展繁荣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不仅产生了著名的文学理论的批评的单篇论文(《典论·论文》、《文赋》),而且还产生了体大思精、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诗品》)2)研究范围扩大,不仅讨论了作家,还讨论了文体等问题·举例曹丕《典论论文》·建安七子得名于此·四科八体提出了各种文体的分类和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3)指导思想比汉朝解放,比较重视日常生活的抒情写景·汉代强调教化,“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而魏晋南北朝不反对,也不强调。
4)南朝骈文理论大发展·骈文特点:对仗,辞藻华丽,主张用典。
完全就是追求声色之美,追求抒情·骈文理论大发展的标准这种标准,和今人对部分作品的评价大不同。
陶渊明的诗没有收入《文心雕龙》,只字未提。
《昭明文选》选了几首诗,钟嵘的《诗品》评为中品,曹操则在下品,古质,太古朴。
因为陶渊明是大白话,而当时则以声色之美的骈俪文标准来判断。
·这涉及到时代的标准和艺术——艺术和时代的关系·乐府的歌以前都是民歌,魏晋南北朝是市民的歌,比较艳丽,都不被文艺理论家说评论,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是徐陵《玉台诗咏》给收的4.唐宋---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开掘期特点一:量大,超过以往各代文论资料的总和。
1)诗话、词话等著作大量产生2)唐宋人自选的诗词选本(加评点)大量产生(这种评选就存在标准,而这种选择标准就是文学理论)特点二:·指导思想:儒家思想重新抬头,比汉代解放,比魏晋南北朝保守;重新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同时也不排斥文学作品的日常抒情写景;特点三:唐宋时期(尤其宋代)艺术趣味及审美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普遍崇尚恬淡闲远之美·宋代的文学理论:1、文学家的文学理论(文学的审美、独立性)2、理学家的文学理论3、政治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不同,但审美趣味惊人的一致。
文艺理论家:梅尧臣宛陵先生: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轼: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政治家:王安石,坚决主张文学一元化;看似平淡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理学家:程颐:天工生出一枝花(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朱熹:文章要平淡不费力;北宋·包恢:诗家者流,以汪洋澹泊为高。
·正好和六朝的追求声色之美、艳丽美形成对比·唐诗气势已经达到一种高度,宋诗多评论,之间的变化可能是时代的必然性,和民族内在的精神生长成熟有关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何不放在匣中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4.元明清时期——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期;新兴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期特点一:传统的诗文理论继续发展,但诗文创作及理论模仿性强,创造性差,继承性强,总结性强,独创性差特点二:文学理论资料多,超过以往所有时代文论资料总和的数十倍特点三:小说戏曲创作和理论因为接近下层,市民意识和封建意识都很浓烈,并表现出浓厚的市民意识与浓厚的封建意识相交叉的复杂现象·因为元朝废除科举制,文人都待业了,只好搞娱乐。
自编自演,迎合农民意识,市民意识·章回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举例:《三言二拍》:《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市民意识——人的本性的一种体现,比如说一夜暴富的发家心理,伦理意识淡薄;封建意识——比如李逵杀奸夫淫妇,刘备吃自己老婆的肉(官逼民反、女逼官反)什么观念都有,进步和落后特点四:晚晴时期,由于时代变化,文学理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
(社会性质的变化,受到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中方的材料,理论观点是尼采的理论框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划时代的巨著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表现形式(七个)·第一,片言只语(片段言论)——语录式·第二,论文形式单篇论文(书信和序跋)·第三,论诗绝句·论诗律诗比较少,论诗绝句的开创者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代表作是——评初唐四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到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苏轼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重神似而轻形似。
诗贵韵味,画重情趣)·李贽《诗画》: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
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神似要通过形似来表现,“形神兼备”·第四,专著形式(《文心雕龙》,宋代随笔、诗话词话等)·第五,资料汇编.何文焕《历代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六,诗文词选评(标准即文学眼光,选录标准,本身就是文学理论;有的唐人诗选里没杜甫的诗)`毛坤《唐宋八大家文抄》`第七,小说戏曲评点整部选,评点比如金圣叹,李贽,脂砚斋、毛宗岗父子等六、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一)理论和创作紧密结合(二)形式多样,但成体系的少(三)概念术语含混不清(模糊性、不确定性,靠体验、靠感悟)中国是表现文学——感受,比如李白飘逸,杜甫沉郁顿挫——不好解释,解释不清才对西方是再现文学以“体”为例,文体,又可以表示风格七、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展望·三个阶段(一)第一段:五四之前,研究的准备阶段·《文心雕龙》本身,虽然体系严密,但谈不上分类。
·目录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分法:六分法--六艺略(儒家),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隋书·经籍志》四分:经史子集;经史子集一直沿用,《四库全书》·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经史子集(总集、别集)的别集诗文评《文心雕龙》、《诗品》。
四库全书更细(二)第二段: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建立阶段)·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191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最权威)1914;·唐圭璋《全宋词》,许文雨《文论讲疏》—专论·陈钟凡1927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建立标志,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正式开始·1934年,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建立一套体系,以人为核心;材料丰富见解独特重。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册》材料更丰富但见解稍次,体系以问题为纲。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横向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