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伤寒论太阳病概论9(伤寒条文重要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解读太阳病

解读太阳病

二 怎样判定太阳病
①以太阳病提纲为主 古人经过长期临床用药治病经验观察,总结出太阳病的症
状特点,即太阳病提纲,这就是《伤寒论》中的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判定太阳病,即表阳证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 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 一般常见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 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提纲高度概括而准确。 提纲在现代更有重大意义,人们往往以“相当于西医什么病” 去思维,而这里强调了不是指具体的病,既不是西医的什么病, 也不是中医的个别的病如感冒),而是指各种病患病后症状反 应在表的阳证,是独特的经方概念。
属张冠李戴,不应当再墨守下去……因风性疏泄,所以自汗脉缓 名为中风。寒性凝敛,所以无汗脉紧,名为伤寒。仍是用病因解释
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 朱肱: 躁者。用大青龙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也。大抵
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 则伤营。
熊 : 寒邪侵袭太阳经脉……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肺气失宣。
结果: 8时服药一煎后汗出,未再出现寒战。微热,37.6摄氏
度,继服麻杏苡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
案4:皮肤病 王某,女,13岁 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
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 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
倪海夏: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也可 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经方原旨:症状反应于表的阳证。
误读传统2:中风是中于风:以病因解释
成无己: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 风者,卫中风。程郊倩、章虚谷类同;错误认为:桂枝汤治伤风?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一句,说的是太阳病如果想好的时候,一般都在巳时至未时之间。

巳时,上午9点到11点。

午时,上午11点到1点。

未时,下午1点到3点。

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巳午未这三个时辰,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

这个时间段,在一天当中,是阳气升发的状态,过了下午3点,阳气就退出了主导地位,阴气则开始占主导地位。

按阴阳来分,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一天之中如果分成四等份,是这样的。

上午为阳中之阳。

下午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上午一大早,阳气开始逐渐升发,9点以后,阳气基本上就算是比较足了,而且还在一直升发。

到了中午12点,阳气升发至最高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夏至。

过了中午12点,阳气开始减少,阴气开始增加,到了大约下午3点以后,阴阳二气基本上就平衡了,再往后就是阴气主导了。

把一天的24小时和一年的24节气对应起来,他们是这样的关系。

立春 03:00雨水 04:00惊蛰 05:00春分 06:00清明 07:00谷雨 08:00立夏 09:00小满 10:00芒种 11:00夏至 12:00小暑 13:00大暑 14:00立秋 15:00处暑 16:00白露 17:00秋分 18:00寒露 19:00霜降 20:00立冬 21:00小雪 22:00大雪 23:00冬至 24:00小寒 01:00大寒 02:00 上午9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立夏,中午12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夏至,下午3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立秋。

我们知道,立夏到立秋,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也是阳气最旺的季节。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想要好的时候,一般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也就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间段,有没有这样的道理呢?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只能是约略之词,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说,影响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只能影响,不能决定。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过程中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其有各自不同的病理变化和证候特性,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八卦天干等相互联系对应,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所以称为六经。

2. 脉浮:脉象轻按即得,主表,亦主虚。

脉浮而紧者为弦,古人称紧脉。

3. 脉沉:脉象重按始得,主里,亦主实。

4. 阳证:凡热性、实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阳证范畴。

5. 阴证:凡寒性、虚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阴证范畴。

6. 伤寒:外感寒邪引起的热性病,统称伤寒。

7. 温病:外感温热邪气引起的热性病,统称温病。

8. 热入营分:温热病邪内传营分后,症见高热、口渴、心烦不寐、舌绛苔黄燥等。

9. 气分:温热病邪内传气分后,症见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红苔黄等。

10. 卫分:温热病邪侵犯卫分后,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淡苔白等。

11. 湿温: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症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等。

12. 风湿:风湿病是感受风湿之邪所致的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 表证:疾病初起,病位在肌表,临床表现以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为主。

14. 里证:疾病深入,病位在脏腑,临床表现以大便或小便异常、饮食减少、心胸满闷等为主。

15. 半表半里证:疾病发展至中期,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临床表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为主。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和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打下基础。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桂枝汤主之。

(12)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阳浮即卫阳浮盛于表,阴弱即营阴不能内守相对不足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本证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舒的证治。

反字是本条的辨证关键,因为项背强几几多见于无汗的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此即阴阳两伤表未解,主要为表阳虚。

漏不止为不间断小量出汗,不同于大汗淋漓。

治敛汗。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临床特点证治。

第一句说明太阳病日久不愈未传少阳阳明。

第三句为夹叙法身必痒应接在面反有热色后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25)此汤证表现和桂麻各半汤一样,唯寒热次数减少,也应伴有身痒面红。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阳明里热盛气阴两伤证,大烦渴不解为辨证关键,也具有四大证,故应还伴有身热汗自等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此即表郁兼里热轻证,应还有口渴心烦等里热表现。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人体肌表受邪,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称为太阳病。

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而言。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按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下行至足。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循臂至肩,前行人缺盆,下行络心属小肠;其分支上循面颊,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脉从头至足,循行路线最长,覆盖面积最大,故可主一身之表。

足太阳经行于背,而督脉亦行于背,两脉连于风府,交于百会。

背为阳,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太阳得督脉阳气之资,故阳气充感,而能卫护体表。

《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正是指此而言。

足太阳经外居体表,内属于膀胱之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于下焦,内藏津液,与肾互为表里。

太阳之气依赖于肾中阳气的资助,蒸化膀胱所藏之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行于其经,称为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具有温煦肌表、司汗孔之开合、防御外邪之功,《灵枢·营卫生会》“太阳主外”,《灵枢·本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腾理毫毛其应”,均系指太阳之气的卫外功能而言。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者,隶属于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卫出于下焦。

”卫气生化于肾中之元阳,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卫气首先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

卫气之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肥腾理、温分肉、司开合、卫外固表、抵御外邪之功,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

卫气虽出于下焦,但其功能的发挥,必依赖于中焦的资助,上焦的开发,其中重要的是依赖于肺气的宣发与输布,才能发挥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的作用。

因此太阳主表与肺主表的作用是相互协调的,二者并不矛盾。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撰写的一部针对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的医学著作。

伤寒病是指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是高热、重度头痛和出血,病程为数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病情恶化速度快。

《伤寒论》对这种疾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伤寒病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一些《伤寒论》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1. 伤寒:本质为人体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症状特点是高热、重度头痛和出血等。

2. 伤寒杆菌:也叫志贺氏菌,是导致伤寒病的病原体,属于革兰阴性菌。

3.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病。

4.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因素,例如感染伤寒杆菌等。

5. 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和规律。

6. 诊断:通过对患者的询问、观察、体格检查等手段,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7. 治疗:通过采取中医药治疗的手段,纠正病机,促进病情好转并最终康复。

8. 激转法: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治疗方法,即通过用药来刺激疾病转化,达到治疗目的。

9. 重剂法:即治疗伤寒病时使用较大剂量的药物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0. 重汗法:即采用较强的药物或方法来诱导患者出大量的汗液以达到治疗目的。

以上是对《伤寒论》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的理解对于理解《伤寒论》的内容和中医诊断与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经典著作,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运用中医学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伤寒病。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此条文出自伤寒论阳病篇,廖廖数语,却玄机无数。

下面分三步拆解学习。

一、条文描述的是什么症状,如何理解?本条文描述的症状还是体表的问题,有项背的情况,有出汗情况,有对风、热、寒感觉的情况。

一般叫上述这种症状统称为葛根汤方证。

1、几几是什么意思?其中,条文中“几几”是一个重点症状,也是一个现在不好理解的形容词,是对项背强的形容。

“几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各个医家表述不一,不尽相同。

伤寒学派主要代表医家之一的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则认为:”几“就是指颈的意思。

他说,所谓几者,本是指短羽的鸟,而短羽之鸟是不能飞腾的,想要飞起来时,就会先唯伸颈部,项背强几几的症状与短羽之鸟要起飞时努力伸颈的样子一样,简单来说,成无已想说明的是,几几就是颈部不舒服的样子。

看来医家想像力太丰富,见识也太广,这样的状态被他用鸟伸颈的样子联想出来。

清初医家程应旄生平精研《伤寒论》,他认为”几几者,俯仰不自如之貌”,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低头弯腰不行,抬头反仰也不行,总之就不能活动自如。

日本汉医和久田认为是形容不便反顾伸舒的意思,因其非常强直,所以用几几来形容。

不过,说这么多,好像上面几位大医好像没说出什么更直白的东西。

倒是咱们祖国医学《黄帝内经》说出了个具体,其中《素问‧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至于头,几几然。

几几之义,可见矣”!另外《素问》又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颈项痛,腰背强是也。

”看来,上面这些人还只是理解了个大概,不如老祖宗说得实在。

果然,日本汉医浅田氏附和了一下内经所说,指出这都是邪气屯于太阳(体表)惹的祸,所以项背几几然而强,不仅是指颈强直,腰背一样。

最后,汤本求真本(《皇汉医学》的整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将这个情况说了个详细,他说项背强几几之意,按照上面医学家的说法,有点隔靴搔痒之弊。

他结合多年研究,指出知项背强几几的人,就是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头结节处上走之肌肉群强直性痉挛意思,如果病人自己说肩凝紧或腰背挛痛,就可以考虑“几几”的症状了。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太阳病篇总结1、太阳本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2、太阳变证:3、太阳类似证分述如下:1、太阳病症(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

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1)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抵当汤(丸)(破血逐瘀)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a.【热证】——病位不同《上焦热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用栀子豉汤类。

邪热壅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中焦热证》热入阳明,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下焦热证》热迫肠道用葛根芩连汤。

b.【虚寒证】——所伤脏腑不同,病情轻重兼挟不同《心阳虚证》心阳虚心悸用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论》名词解释2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伤寒论》太阳病篇部分文字古今析义

《伤寒论》太阳病篇部分文字古今析义

《伤寒论》太阳病篇部分文字古今析义《伤寒论》是医籍中的经典著作,出于后汉张机之手,距现在1700年余,词简义奥。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此书推广范围的扩展,古今多少学者对其中的文字都有诸多不同的理解。

虽然迄今为止,研究古书的脚步从未停歇,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能且必须做的是明确古代与现代用语的区别,避免发生望文生义、以今测古的错误。

在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将语言文字带入彼时彼地,联系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找到文字的延续和演变。

故笔者针对《伤寒论》太阳病篇易混淆古今意义的个别字词做出分析,以解决初学混沌之境。

通过各方考证,学术界确认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其著作《伤寒论》的大致成书年代为东汉末年。

由于战国时代楚国的强国地位,导致汉代文化的主流实际上是楚文化,其虽与中原地区的语音差异甚大,但实际影响深远。

[1]條文字词举例如下:(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颇《说文解字》(后简称《说文》):“颇,头偏也。

”颇,本义头偏。

后《说文解字注》(后简称《说文注》):“引申为凡偏之称。

”《书·洪范》有云:“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如现代用语之偏颇,言倾斜、不平正之意。

后词义变化,转变为今所用稍、略微(如颇识几字、颇为有用),更有颇多、颇少、颇为得体所表很、甚之意。

(6)自汗出,身重,多眠睡……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逆《说文》:“逆,迎也。

”文中所用可理解为治疗与病情发展相违背。

后《广雅》又有:“逆,乱也。

”《说文注》:“乱,不治也。

”广义可指国家秩序治理有失,狭义即指错误的治疗,也就是误治。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了《说文注》:“(了)尦也。

……亦即许之了尦也。

假借为憭悟字。

”而《方言》:“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憭。

”于条文中“了了”可为愈、痊愈之意。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篇: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変证,与温病不同。

时瘛瘲:瘛:收缩,瘲:松弛。

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

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

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

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変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変证。

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

(五苓散)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

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

中医经典学习——《伤寒论》名词解释2

中医经典学习——《伤寒论》名词解释2

中医经典学习——《伤寒论》名词解释2《伤寒论》名词解释2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临诊碎玉】《伤寒论》---太阳病总论

【临诊碎玉】《伤寒论》---太阳病总论

【临诊碎玉】《伤寒论》---太阳病总论太阳为表中之表,阳中之阳,其经气内温脏腑,外卫皮毛,可出可入,其经为寒水之经,《内经·六经六气》云:“太阳之上,寒水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又曰:“太阳从本从标,以标本之气不同故也。

”根据上段文章说明,太阳病一从本经病变来说,从本则多见寒化,从标则多见热化。

但是临床上以寒化多见,热化少见。

所以仲景以麻黄汤、桂枝汤辛温解表得方剂为主方治疗疾病。

两个方剂加减治疗涉及条文将近100多条条文,方剂变化二十多首,占据整篇内容得一般左右。

二从《伤寒论》整篇而言,实证是太阳,虚证是太阴。

因此太阳病以发热恶寒为主,太阴病以无热恶寒为主。

麻黄汤和桂枝汤因其药物组成不同,一方属伤寒证,后方属中风证。

古代认为机体发病大体分为三类原因,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太阳病主要是由于太阳主表,为表中之表,首当其冲。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中,故其见证也,无论伤寒中风,皆有头痛项强恶寒发热脉浮诸症状,但无汗脉浮而紧者,为伤寒,病在肤表;有汗脉浮而缓者,为中风,病在肌腠。

伤寒为表实,主以麻黄汤之辛温,直开毛窍以大汗者;中风为表虚,主以桂枝汤之甘温,固卫气,和阴阳,使微似汗出以和之。

二方用之得当,一剂而愈。

一般最多三剂。

热退身凉。

若余邪未尽,出现发热恶寒,面有热色,而身痒的,是荣卫俱有邪,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如果服桂枝汤汗不如法,邪气未尽去,出现寒热如疟,日再发,肌病多,表病少,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如果疾病还未愈,出现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而烦躁口渴者,用大青龙汤表里两解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太阳表未解,水气内郁,其人或咳、或呕、或哕、或利、或小水不利者,用小青龙汤,外则解表,内则引水下行。

另外就是太阳不开,其邪内陷于至阴,热多寒少,脉反微弱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从里阴以外越之。

越婢汤即麻黄石膏甘草三味,取名越婢者,以太阴土性柔和,如婢妾之柔顺也,其用意是使麻黄外越脾机,石膏清里热,仍用桂枝领邪外出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5月14日鹰飞天(986679928) 10:07:21李克邵伤寒论解惑继续上周学习的内容,继续贴一些要在伤寒条文中出现的名词解释。

和、和之:和即无病。

如“口中和”即口中清爽不燥不渴,“表和里实”是无表症而里已成实。

“荣气和”是荣无病。

“表未和”“里未和”、“卫气不和”是表里卫气处于病理状态。

和之是指用小剂量的药物治之使和,如“桂枝汤小和之”、“微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比常规汗下为轻故称和之。

口不仁即口不和。

是黏腻不清爽,但尚未至于燥渴,旧注解释为口不知味,不够理想。

脏:若与腑对举是指五脏,若不与腑对举便是包括六腑在内的体内全部脏器。

如“诸病在脏”(金匮要略)、“脏无他病”、“脏有寒”、“脏结”、“脏厥”、“脏寒”等都是,这和《内经》“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和“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的脏字,都是广义的是统指所有的脏腑而言。

鹰飞天(986679928) 10:12:41胃:《伤寒论》中的胃,是指整个消化管道说的。

譬如“胃家实”胃而称家,显然不是仅仅指仓廪之官的胃。

又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这显然是指的大肠。

心下、心中:这是单指的胃或胃的周围,不包括大肠、小肠。

如“烦躁心下硬”,“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硬”等都是。

血室:即子宫,有的注家指为肝经,有的注家指为冲脉,都是错误的。

强:亢进的意思,是病理现象。

如“荣弱卫强”、“浮则胃气强”都是。

少气:《灵枢●五味篇》“故谷不欲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气息微弱不是短气。

鹰飞天(986679928) 10:15:18短气(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似喘而非喘,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

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

《金匮》云∶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能食:对不能食而言,是食欲正常,如“下痢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颇能食:是较能食、略能食、食欲尚可的意思。

如“到后经中颇能食”。

消谷善饥:即食欲亢进,是病理现象,如“合热则消谷善饥”。

不能食:有二意,一是指食欲减退,如“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

一是指厌食,如“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鹰飞天(986679928) 10:17:23小便利:即小便正常,与小便难、小便少相区别。

如“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小便利者,大便当硬”。

大便硬:即较坚硬的大便。

有时是对大便溏而言,即大便正常,不溏不薄能够成条,如“下痢后当便硬”就是。

初头硬:即大便头尚能成硬。

而后则都是溏粪。

燥屎:是坚结干硬的粪块,极易致成肠梗阻,导致自身中毒等危症。

如“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下利、下利清谷:下利即腹泻。

虚寒性腹泻,并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叫下利清谷。

热利下重:即里急后重的痢疾。

鹰飞天(986679928) 10:21:38(里急后重"是医学术语,形容拉肚子时的一种症状,一般病人患细菌性痢疾时都有"里急后重"的感觉."里急"是指肚子里面的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拉完了.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但是病人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拉,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

)鹰飞天(986679928) 10:23:55(仲景曰。

下利。

欲饮水者。

以有热故也。

白头翁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主之。

)经、到经、过经、再经、行其经尽:见前《伤寒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一文。

寒:指寒痰、水饮。

如“此本有寒分也”、“膈上有寒饮”、“此寒去欲解也”等都是。

噫气、:噫同嗳即嗳气。

太阳病如(上病字旁下倒山字)状:指发热恶寒之间歇发做者,是表邪已衰而未尽的现象,欲寒时不热、热时不寒的往来寒热不同。

鹰飞天(986679928) 10:25:59(噫气乃口反食气之病。

又名嗳气,为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而由口排出之气体。

是脾胃疾病之一。

《灵枢。

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谓噫”。

)二读于无字处和语法上的一些问题读于无字处,就是说要从原文的简略处下功夫、找问题。

因为古人的著作,有时略去人所共知的一面,而只写人们所不知的一面,有时只写突出的一面,而略去普通的一面,有时只写其中的某一面,而那一面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例如阳明篇三急下症和少阴篇三急下症,有几条都略去了腹满、腹痛等大承气汤的主症,却突出的描述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下利清水”、“发热汗多”、“口燥咽干”等症状,就是因为:既然说大承气汤主之,那么大承气汤的主症腹满、腹痛必然在内,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略而不提。

但是大承气汤症的腹满、腹痛等症,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急症,急在哪里?急就急在“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因为这已是自身中毒。

急就急在“发热汗多、“下利清水色纯青”、“口燥咽干,”因为这将导致严重脱水,或已接近脱水。

至于“发汗不解”更加“腹满痛”,和“腹胀”极重而仍“不大便”更是肠梗阻的危急症状,所以必须急下,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忽视了条文中所略去的腹满、腹痛,而只从文字的表面找问题,就会对于“发汗热多”和“口燥咽干”这样的症状竟用峻剂大承气汤表示怀疑。

陈修园著《伤寒论浅注》就曾怀疑过,并且强解为这是下的水谷之“悍气”,悍气这一名词,见于《灵枢●动输篇》和《灵枢●邪客篇》,本来用以形容卫气性质的剽悍,以与荣气性质的冲和相区别,并不是卫气、荣气之外,还另有一种什么“悍气”。

陈氏由于不明白大承气汤的主症就在于无字处,所以不能正确的理解原文,而且为强使原文符合自己的意见,就又曲解了“悍气。

”鹰飞天(986679928) 10:31:54(讲的真好真好,受教无穷)再举一例:187条(条文号数是根据宋治平年间本和明代赵开美复刻本,下同)“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读这样的条文,从“若小便自利者,……七八日大便硬者”应当想到“是为系在太阴”句之前,是略去了“小便不利,大便不硬”这两个症状,只有把略去的这两个症状,同“脉浮缓、手足自温”结合起来,才能对于伤寒系在太阴的病理认识更清楚,”对于“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和278条“至七八日,虽烦下利十余行,必自止。

”这同一疾病的两种不同机转,就更容易理解了。

又如论中有好多变症,是由于太阳病之后出现的,太阳病为什么竟采用下法,?这可能是在太阳病未解的同时,又出现了可下的里症,或者出现了容易误诊为可下的其他症状。

(如28条的“心下满、微痛”、少阳中风的“胸中满而烦”、太阴病的“腹满”……等)也应当根据下后变症的轻重和特点,来推测其未下之前的具体症状,这也是读于无字处的方法之一。

鹰飞天(986679928) 10:37:41还有一些问题,也是由于不能正确理解伤寒论的语法而产生的,兹举两例如下。

(一)不注重句法的简化所引起的错误例如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医宗金鉴》认为“得汤反剧,非中焦阳明之胃寒,乃上焦太阳之表热。

吴茱萸气味俱热,药病不合,故反剧也,”程郊清则认为得汤反剧者是上焦寒盛格阳,以致药不能下达中焦之阳明。

这样都把上焦和阳明分割开来,其实呢,阳明是指整个胃肠道而言,胃肠道本身就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焦,譬如《难经》就说,上焦当胃上口,中焦当胃中脘,下焦当胃下口。

《金贵要略》云“上焦有寒,其口多莚”就是胃上口。

《伤寒论》中也有“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就是指的大肠。

本条的“得汤反剧”明明是寒莚聚在胃上口,未服药之前食谷欲呕,是寒延(三点水的延)得热欲散的缘故。

服吴茱萸汤之后,辛燥之性使邪从上溃,所以反而吐剧。

这也是药已中病的好现象,如果寒延不在上焦胃上口,而在中焦胃中脘,那么服药后寒延就会温散下降,不至于呕吐,病也会好的,所以属上焦也好,属中焦也好,都未离开阳明。

可见六经不是三焦,而又离不开三焦。

“属上焦也”是“属阳明之上焦也”的简化语。

注者不知是简去了“阳明”二字,强把阳明和三焦分家,就造成了上述错误。

鹰飞天(986679928) 10:39:43(莚:读音:yán释义:用于“莚蔓”,意即蔓延。

按:“莚蔓”即蔓延,莚与蔓属偏旁同化。

示例:《文绚左思》:“蘪芜布濩于中阿,风连莚蔓于兰皋。

”张铣注:“莚蔓,相连属貌。

”)鹰飞天(986679928) 10:43:02二)分不清句法中的宾和主所引起的错误例如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舒驰远认为,病发于阳,阳指风伤卫,病发于阴,阴指寒伤荣。

柯韵伯谓“阳者指外而言,形躯是也,阴者指内而言,胸中、心下是也”,论中第七条,已经明白指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注家们为什么偏偏避开这一前提而却另作猜测呢?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把“发于阴”、“发于阳”指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话,那么发于阳下之成结胸,是说得通的,但是发于阴下之因作痞,在他们看来就存在问题。

因为五泻心汤症,都是在发热的基础上误治而成,没有一个是在无热恶寒的情况下出现的。

因此只好把“发于阳”、“发于阴”另作解释,以求与“作痞”相适应。

其实本条的“成结胸”和“因作痞”二者,并不是相提并论的。

其重点是阐明“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突出的关键是“热入”。

至于“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只是陪衬句法。

是说如果不是病发于阳,而是病发于阴的话,即使下之也无热可入,充其量只能作痞而已,是决不能成结胸的。

这在古代语法上,叫做“借宾定主。

”鹰飞天(986679928) 10:49:42正是由于上句是主,下句是宾,所以下文接着说:“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接着又提出结胸的症状和治法是:“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而没有再提痞的治法。

痞虽然不是本来的主题,但总还需要说明一下,在无热恶寒的情况下,下后能不能作痞,才能证实“发于阳”“发于阴”是指发热和无热的可靠性。

无热恶寒,而反下之,能不能作痞呢?成五泻心汤症那样的热痞,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痞的种类太多了,除了热陷致痞之外,还有停水之痞,痰壅之痞,胃寒之痞,胃虚气逆之痞。

《金贵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云:“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这类的话,难道其作痞之前,还必须发热恶寒吗?其实病发于阳,下之并不仅限于成结胸,痞、虚烦、挟热利、发黄等症,都有出现的可能。

痞的成因,也不一定是下后所促成,发汗、催吐或未经治疗,都能成痞。

论中149条就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