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作家及其创作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边城》
• 创作历程: •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 南凤凰,其实不然。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 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 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图就 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当你 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 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 城”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 茶峒镇,不过2008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 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第三节 京派文化和京派作家
• “京海”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它 的一个主导层面是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 京派作家的学院背景,又赋予了京派文化以新的内质,及 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去对抗和融化西方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 • 就京派作家的具体创作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独 立的风格,彼此之间很难混淆。其中以小说著称的,除沈 从文、废名之外,重要的小说家有萧乾、芦焚、林徽因等。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 无意之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之间的争论,看似偶然,确从根本 上反映了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 体现。
“京派”作家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 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学 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朱光潜,萧乾,林徽因,卞之琳等人
第二节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第十四讲京派小说

第十四讲京派小说

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桃园》、《桥》 以现代文明未冲击的农村为背景,展示的大 都是农村的老翁、妇人、小儿女的天真善良, 隐逸出世的色彩,淡淡的忧郁与悲哀。 《竹林的故事》依稀存留着当时乡土文学的 现实主义痕迹,农民的苦难依稀可见:老程 夫妇种菜捕鱼,可“盐鉢里的盐怕还够不上 一餐饭”,两个女儿相继夭亡,后来老程贫 穷而死,剩下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 本是悲惨凄凉的故事,但作者似乎是不愿直 面人生,有意避免悲愤激越,把生活诗化。

2、“人性美”颂歌。
沈从文虽然也描写上层社会的虚伪腐朽,知 识分子的心理,可最出色的,是对湘西下层 人民的刻画。作者是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对 劳动者的同情,来表现这些人物的。 作者说过:‚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 有些方面及其伟大,有些方面又及其平凡, 性格有些方面及其美丽,有些方面又及其琐 碎。‛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到河里赛龙船。青年 男性赛完船,胜利者挂上大红布条,引得 追求的姑娘跟着跑。未婚女性则穿着新油 过的尖尖头钉鞋。妇人小孩都用雄黄蘸酒 在前额画一个“王”字。老汉们腰里揣着 酒葫芦,见人就喝,无论生人或朋友,喝 光为止。赛完船后,河里丢满了缚着红布 条的鸭子,谁抢着就归谁。 再加上富有地方色彩的自然风景的描绘, 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

周作人是京派的理论前驱和创作示范。他在 20年代短暂的时髦激越之后,很快脱离浮躁 凌厉的启蒙审美,转向追求宽容隐逸、平和 冲淡。他褒扬废名的田园小说。并从文学史 上寻找渊源,反对载道文学,主张疏离政治、 艺术独立。他的小品文从题材、文体到美感, 都是典型的守成风格。 朱光潜从审美心理学上为京派文学铺设理论 基石,认为艺术与生活应有距离,推崇“静 穆”境界,主张以“纯粹美感”的态度关照 实际人生。“诗神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 却常如作甜蜜梦”。

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

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

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

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

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30年代伊始。

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人物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创作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创作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

创作倾向: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废名与芦焚等其它京派小说作家(1)废名主要作品,特色和贡献及其影响(2)芦焚主要作品与艺术个性。

(3)萧乾、林微因、李健吾(4)“京派”的历史变迁一、京派及其主要作家“京派”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

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授与大学生。

这是不同于在上海商业文化中生存的文人,而是一群学者型的非职业化作家。

他们既反对左翼文学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又反对海派将文学商业化的功利主义,是维护文学纯艺术性立场的理想主义者。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人,另外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朱光潜、李健吾。

京派文学的主要文艺阵地有:1930年5月创刊于北平的《骆驼草》,接续《语丝》的余续;天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由沈从文主编,成为京派文学开展期的重要文艺刊物,其1936年颁发的大公报文艺奖获奖人多为京派文学代表;1934年靳以、卞之琳与巴金、郑振铎合办《文学季刊》、《水星》等;1937年5月京派刊物《文学杂志》创刊,由朱光潜主编,一如既往的标榜京派文学“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原则。

二、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三、京派小说的特征1,首先是独立的文学立场,文化保守主义色彩2,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注意挖掘出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是女性的纯良。

主张个人自由,情绪内敛,理性节制。

3,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小说体式抒情体小说讽刺体小说文化小说:探索民族性格心理。

四、京派主要作家及其创作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读书期间开始创作。

京派作家及其创作

京派作家及其创作

在戏剧方面,力量最弱, 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 在理论方面,人数不 多,但影响不小,主要有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著名 评论家李健吾(刘西渭) 等。
废名
• 第一,是关于“易读与不易读” • 第二,是关于"平和与讽刺"
京派的鼻祖
废名的作品并不容易 读,里边总有某种玄学意 味,又有‘理趣’和‘禅 趣’,阅读时只有放慢速 度,才能慢慢体会那有意 为之的“涩味”的境界, 看作家如何将艺术和哲学 两相调和。
第七章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 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在30年代,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北京转移 到上海后,北京守旧的文化氛围和上海 新潮的商业氛围和激进的革命氛围,对 这两个地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 的影响。无论是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 私人关系,都与新月派十分接近。
• "京派"可以看作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 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 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 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趋向农村或少数受教育分子或劳力劳动者 的生活描写”,而“城市的重要还在题材的 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之上”。 •(林徽音《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的《题 记》)
“在他的书里,没有什么戏剧的气氛,却只使 人意味道醇朴的人生,他的文章也没有什么戏 剧的气氛,却有着素朴的诗的静美”(《画廊 集》)
梁实秋 《骂人的艺术》
《雅舍小品》
当他们以 “乡土中国” 的眼光审视 都市生活时, 常写世态批 评的讽刺小 说"。废名的 《莫须有先 生传》如此, 沈从文的 《八骏图》 也是如此。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京派小说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编辑本段文化背景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

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京派小说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

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一、本文概述“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一流派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北京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老舍,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创作的文化品格更是充分体现了“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老舍的创作入手,深入探讨“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概述“京派”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以明确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将重点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品格,探讨其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北京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生活,展现“京派”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还将对老舍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京派”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老舍创作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全面揭示“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对“京派”文学的研究和理解。

也希望借此引发对现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老舍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满族家庭。

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这种经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背景,使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视角。

老舍的创作背景深受北京文化的影响。

他熟悉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了解北京人的语言、习俗,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京味,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笔下,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寄托。

同时,老舍的创作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价值,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传承传统文化,而是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期达到文化更新的目的。

老舍的创作还受到了现代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老舍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转变的影响。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一、现代重要文学团体及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最早的纯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

阵地刊物《小说月报》,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孟超等人,思想明显左倾,提倡革命文学。

3、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多登载杂文、散文,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写得尖锐、泼辣,形成独特的“语丝文体”。

4、新月社:1924年夏成立于北京,得名于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主要成员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

最初主要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新诗和剧本,开始形成新月诗派,提出“三美”理论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5、象征诗派:是指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受西方象征派影响,诗歌内容颓废悲观,艺术上注重主观感受的抒发,强调象征、暗示,风格显得朦胧晦涩。

如李金发《弃妇》。

6、湖畔诗派:1922年4月,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在杭州成立,因出版合集《湖畔》而得名,致力于爱情诗的创作,代表作汪静之《蕙的风》。

7、问题小说:最早出现于1918-1920年间,而后形成一股潮流,得益于周作人在理论上的倡导及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实践。

是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体现了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对人生的思考,题材广泛,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等。

8、乡土文学:20年代中期,以北京为中心,出现了以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描写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大多是在生活的挤压下被故乡抛出的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考点名词解释:1、京派: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中国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

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作家还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等九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向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5、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第四讲:京派及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第四讲:京派及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沈从文城乡对立的文化品格

沈从文是一个始终怀有单纯明晰而又坚定执著 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的作家;
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由,向往真善美的人生境 界; 带有原始意味的湘西文化,培养了他独特的文 化观念,一种以“人与自然契合”为核心的文 化观念; 他认为,自然是人性的本体,只有合乎自然与 自然浑然同一的人性,才是健康、健全优美活 泼自由自在的人性,这种人性只存在于湘西乡 土文化形态之中。


京派作家的创作在美学上表现为追求一种“和谐” 的审美理想,这种“和谐”的审美理想在很大程度 上承受了东西方古典美学精神,这与他们不偏不倚 的人生态度、笃厚通达的文化性格及人性美、人情 美的文化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既可以从容地以文学介入社会人生的改造,也 可以潜心地把玩文学艺术; 这种美学意识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 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愿受束缚,这 使他们的小说多具抒情性、淡化故事情节、趋向散 文化、生活化,京派小说有时有人物无故事,有时 甚至连人物也没有,近似随笔或散文,信笔写来, 不事雕琢。
群体特色群体特色京派作家大都为文人学者他们共处于北平文化古城和京派作家大都为文人学者他们共处于北平文化古城和校校园文化园文化氛围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心态表现为与时代氛围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心态表现为与时代政治保持较远距离强调文学独立品格追求文学的纯正趣政治保持较远距离强调文学独立品格追求文学的纯正趣强调文学的非现实功利既不趋新求奇亦不迎俗媚众在强调文学的非现实功利既不趋新求奇亦不迎俗媚众在时代变革中始终持从容矜持的学人风范和对艺术虔诚的文时代变革中始终持从容矜持的学人风范和对艺术虔诚的文人风度





相反,堕落的现代都市文明只会滋养病态人性;

沈从文作品总结

沈从文作品总结

沈从文沈从文——京派代表作家,原名沈岳焕,特殊的气质多彩幻想和少数民族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作品残酷愚昧的写入无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形成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对民间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30年代起写出湘西主题的代表作走上独特创作道路,成为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之一。

沈从文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用湘西人主题来叙述关照特异的湘西世界,他的文化立场拥有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的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

丰富了30年代多样多元的特征。

80多部作品成书最多,早期《蜜柚》《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基本主题显现,但城乡两条线索不清晰,两性关系描写浅文字纯净度较差。

30年代后创作成熟小说《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

完成了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他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充满湘西精神抒情的文学(关切俗世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这就是抒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大量渗入情感情绪童年记忆的记述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1928年后表现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小说成熟了。

他对故乡各种下层人物怀有同情关注。

《萧萧》中童养媳悲凉命运在于人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柏子》妓女与水手蛮强的性爱闻名哀婉的艺术效果《丈夫》对其坚韧生活能力的赞美和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

京派文学代表作家及其对文坛的影响(1)

京派文学代表作家及其对文坛的影响(1)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 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 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 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 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 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 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 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 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 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二、语言风格
1.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2.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 “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3.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4.运用北京口语词汇,透露着独京韵,生活气息,民情风俗真实感人。用地道 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 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 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 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 “《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 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 “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 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 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三、语言上,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既能吸收欧 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 民族语言。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文学派别,包括有一大批的作家、诗人及理论批评家,就小说家而言,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芦焚(师陀)和萧乾等人。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和表现历经磨难的底层人民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边城》、《三三》、《丈夫》等;二是讽刺绅士阶级和某些知识者以表现和批判人性沉沦的,如《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等。

废名这一时期写有小说《莫须有先生传》。

老向的小说有《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等。

萧乾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

芦焚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和《落日光》等,《谷》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现代文学史 简答题

现代文学史  简答题

简答题:1.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在《狂人日记》中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

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摹,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

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

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

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2.简析《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与《野草》大致相同,写作时间也有所重叠衔接。

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

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叙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鲁迅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朝花夕拾》虽然没有直接去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却是以个人遭遇抒写时代风云。

虽然是一些生活片段,但经过作者对往事的回味、咀嚼和总结,连缀起来,却构成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生活的风俗画。

3.简析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分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第十三章 小说(二)“京派”作家群

第十三章  小说(二)“京派”作家群

“京派”作家群 从不做出显山露水和左冲右突的姿态, 远离各种带有戏剧意味的生活命运的转 折点,也远离惨痛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 折磨,以及大起大落的悲欢,他们也许 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政治和社会实在方 面的背景或支撑,有的只是退回到心灵 独处幽居之中的寂寞劳作。他们的存在, 表明了精致的精神世界和令他们失望的 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分离。
“京派”作家群 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范畴上,也许可以 把它们划归为温和沉静的自由主义和个 人主义的一群,但更主要的,他们是尊 重知识、相信智慧的一群人,他们自身 就是学养厚实和天赋很高的精神智慧的 拥有者和提供者,读一读这些人的名字, 就足以令人神往的了:
“京派”作家群 朱光潜独步一时的美学视界,沈从文小 说中的湘西世界,卞之琳对汇通中西古 今诗学的沉湎,李健吾带着生命灵气和 温热的含英咀华式的评论,丁西林的机 敏,梁遇春的睿智,李长之的思辩,还 有芦焚、废名、冯至,以及一代才女林 徽因,“未带地图的旅人”肖乾……他们 大致共同拥有的文学景观是,心灵在纷 乱多难的现代世界中的平静独步,
“京派”作家群 悲悯人生: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
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 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 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 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 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 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 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 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 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 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 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答:(1)“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如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开始涌现一批创作以抗日为主题的小说家。

他们是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白朗、罗锋、骆宾基等人,时称为“东北作家群”。

(2)“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如下:1932年1月,李辉英发表以反日爱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长篇小说《万宝山》;不欠(久),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丰年》、《人间集》,集子中的小说太多描写东北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抗日武装斗争。

1933年,萧军、萧红在哈尔滨出版短篇小说合集《跋涉》,受到东北文坛重视。

1934年,萧军创作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0月,他们到达上海。

次年,这两部小说由鲁迅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

同年,舒群、罗烽和白朗也先后流亡到上海,着手创作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战地》和中篇小说《秘密的故事》,罗烽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七个坑》,白朗创作了短篇小说《生与死》,这些小说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精神。

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

他于1936年初到上海,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并发表了《紫鹭湖的优郁》、《浑河的急流》等短篇小说。

骆宾基于1936年5月到上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于是,1936年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东北作家群体。

同年,上海的《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文学刊物,比较集中地刊载了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东北作家的作品。

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为东北作家群出版了《东北作家近作集》,收有李辉英、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人的作品。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东北作家相继离沪。

他们除创作反映内地生活的作品外,仍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骆宾基的长篇小说《混沌》等,保持了东北作家创作上的特有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