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品读: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一、教学目标1.了解焦距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利用特定工具进行测量焦距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测量,加深对焦距概念和测量方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焦距概念和意义的介绍;2.焦距的测量方法;3.焦距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拍摄的图片,或者通过物品的放大、缩小来引出焦距的概念。
2.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说明焦距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测量焦距。
3.焦距测量方法介绍三种测量方法:① 平行光法。
② 定点放大法。
③ 比例法。
并利用实验现场,进行对比测量,让学生亲自体验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试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如:利用定点放大法测量人眼镜头的焦距。
5.实验结果比较在完成以上实验后,同学可以拍摄照片或记录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汇总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6.教学总结在综合梳理容易混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后,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方法、测量精度等问题。
同时,做出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焦距对实际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1.焦距的概念和意义。
2.焦距测量方法。
3.实验数据和比较。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是简单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用实验数据证明理论上的正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特别注意实验的安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各种仪器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光学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光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探究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针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就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作详细介绍。
1.实验名称: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2.实验目的: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虫子的结构,并且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3.实验归纳:本实验的探究对于从积极主动动手制造、摸索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自行制作放大镜,并观察小虫子,可以训练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制造工具的快乐。
4.实验具体步骤:第一步:先让学生制作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例如:纸、盒子、泡沫板、水等等。
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学生制作完放大镜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手指,体验一下放大镜的作用。
第二步: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线的反射,通过一个凸透镜使光线聚焦到一点上,从而形成放大镜的效果。
老师可以适当地讲解光学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第三步:观察小虫子。
老师可以在学校附近的花坛或其他校园周围环境找一些小虫子,比如蚂蚁、蜗牛、蝌蚪等等,让学生选择并采集。
学生采集小虫子后,可以放置在小试管或其他类似的容器中。
接着,让学生把放大镜对准小虫子,并观察小虫子自身的细节和结构。
第四步:观察小虫子后,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事实,并询问他们对于小虫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和疑问。
老师可以就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活动。
5.实验效果:通过制作放大镜,让学生掌握了光学原理,鼓励他们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观察小虫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虫子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在自觉进行现象观察的同时,通过思考和研究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开启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思维活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3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功能。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或者中央厚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11、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人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休,直到图像大而清楚。
2、放人镜有什么特点?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越大,例如玻璃球,装满水的烧杯。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期末复习一 放大镜的使用教科版
放大镜的使用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至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照片中的图像被放大了,还会看到彩色照片是由许多彩色点组成的。
3、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4、放大镜是一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的装置,有镜柄和镜片组成。
其镜片是透明的,中间较厚,四周较薄。
5、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①当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一样时,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的倍数与放大镜镜片的大小无关②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6、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结构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的观察1、苍蝇可以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的原因苍蝇脚的特殊构造使它能自由地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
2、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节①蝇的复眼蝇的头部上方两侧各有一只复眼。
每只复眼都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②蟋蟀的耳朵蟋蟀的耳朵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外形为椭圆形或缝隙状,长在前足的内侧③昆虫的触角蟋蟀、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④蝴蝶的翅膀蝴蝶的翅膀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彩色的小鳞片。
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蝴蝶的翅膀,手上就会沾上鳞片粉末,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昆虫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眼睛分为复眼和单眼,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耳朵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触角的形状各不同;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小鳞片,那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蚜虫的大小和颜色:针眼大小,像小米一样密密麻麻的,有黄色、绿色和红色等蚜虫如何进食:用嘴刺入植物的嫩枝吸食汁液草蛉的幼虫怎样吃蚜虫:用嘴前的那对镰刀抓住蚜虫,然后用左右的上下颚刺入蚜虫体内吸食它的体液。
蚜虫个体小,在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口器是刺入式口器练习:1、放大镜的第一种使用方法:观察对象不懂,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和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但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方面的经验较少,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理解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成像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讨论:分组讨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相关知识,强调重点内容。
5.拓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放大镜的关键知识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 - 期末复习一 放大镜的使用 教科版(无答案)
放大镜的使用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至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照片中的图像被放大了,还会看到彩色照片是由许多彩色点组成的。
3、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4、放大镜是一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的装置,有镜柄和镜片组成。
其镜片是透明的,中间较厚,四周较薄。
5、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①当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一样时,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的倍数与放大镜镜片的大小无关②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6、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结构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的观察1、苍蝇可以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的原因苍蝇脚的特殊构造使它能自由地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
2、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节①蝇的复眼蝇的头部上方两侧各有一只复眼。
每只复眼都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②蟋蟀的耳朵蟋蟀的耳朵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外形为椭圆形或缝隙状,长在前足的内侧③昆虫的触角蟋蟀、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④蝴蝶的翅膀蝴蝶的翅膀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彩色的小鳞片。
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蝴蝶的翅膀,手上就会沾上鳞片粉末,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昆虫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眼睛分为复眼和单眼,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耳朵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触角的形状各不同;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小鳞片,那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蚜虫的大小和颜色:针眼大小,像小米一样密密麻麻的,有黄色、绿色和红色等蚜虫如何进食:用嘴刺入植物的嫩枝吸食汁液草蛉的幼虫怎样吃蚜虫:用嘴前的那对镰刀抓住蚜虫,然后用左右的上下颚刺入蚜虫体内吸食它的体液。
蚜虫个体小,在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口器是刺入式口器练习:1、放大镜的第一种使用方法:观察对象不懂,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和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1放大镜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1放大镜教科版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6:38〕师:大家都知道老师是从天台赶过来,对吧!今天也没有空着手来,带来了一份礼物,是一张纸条,可是这么小的字,怎么才能准确地获得上面的信息呢?生:可以利用放大镜的放大原理来看清上面的字迹。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关于放大镜的知识。
【板书】放大镜师:那给你一个放大镜,你会正确的使用它吗?会不会?生:会。
师:那试一下吧,如今请组长把信封里面的纸条拿出来,分给同学,还有每个同学一个放大镜,使用的时候你可一定要想好了,我是怎么用这个放大镜,开场。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小纸条〕师:看到什么了,怎么都站起来了,你过来,刚刚我看你站得最早,跟大家介绍,你为什么要站起来,其他同学请坐吧。
生:我用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看到纸条上的一些字。
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生:起立向老师和后面的老师挥挥手。
师:大家看到这个内容了吗?生:看到了。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使用这个放大镜的?生:将放大镜在眼睛和纸条之间调整。
师:怎么调整?生:向后就可以放大,越往后就越能放大。
师:那么为什么不再往后一点呢?生:再往后又看不见了,模糊了。
师:清楚吗?生:清楚。
师:那么放大镜刚刚我们主要可以看做是三个点,一个是被观察的对象把它称为物,还有放大镜,另外一个点就是眼睛。
我们用简单的3个字来概括,目,刚刚这位同学放大镜离眼睛怎么样?生:比拟远。
师:比拟远,我们把这个字写得远一点,他刚刚观察的时候挪动了的是谁啊?挪动了放大镜,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单地称为动镜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观察方法?【板书】目镜物生:右眼闭着,用左眼来观察。
师:上来示范一下,好吗?一只眼睛闭着了,对吧,其他方法一样,对吗?其实另外一只眼睛睁开观察我们方便记录。
其实呀,还有第二种方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试过上面小人这个方法,你试过吗?怎么观察的呀,将放大镜靠近哪里?生:眼睛。
师:这样子能观察清楚吗?试一下吧!能看清吗?生:能师:假如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方法2的话,放大镜靠近哪里?生:眼睛师:我们挪动的是什么呀?生:纸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1《放大镜》教学设计纹。
珠宝商用放大镜鉴定珠宝。
考古人员用放大镜鉴定古董。
技术人员修理精密仪器。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填写网状图。
温馨提示: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3、小结: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说明了使用的广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门都使用放大镜,说明使用放大镜的重要价值。
二、活动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明确:(1)观察方法一:镜动,眼、物不动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观察方法二:物动,眼、镜不动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对比观察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明确:我的新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3、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也是由讨论填写归纳回答观察回顾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温馨提示:先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
(1)我的假设与理由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验证现象注满水的器皿具有放大功能,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
水滴也具有放大功能。
(3)现象成因讨论:①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功能。
②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吗?(1)用直径大小不同的凸度一样的放大镜观察。
明确: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无关。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案3 (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学习情况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爱动脑,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行探究性学。
,通过分组实验,发挥他们的团队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接受知识,提升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孩子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插在水里的筷子弯折了;滴在字上的水珠和放大镜一样,能将物体放大,但对其中的道理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节课老师就将带领孩子们通过玩放大镜,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1、观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目的是使孩子们发现当水面为球形和弧形时,会象放大镜一样将物体放大。
2、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
目的是使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都是凸透镜。
3、研究放大镜有哪些作用。
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这三大作用。
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对成像作用了解较少,因此,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课探究的重点、难点。
4、研究凸透镜的应用。
凸透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本中分别列举了显微镜、照相机、和老花镜。
其中显微镜、照相机应用的还是凸透镜组。
5、研究凹透镜,并尝试做一个望远镜,这是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
透镜组合实验会让他们惊喜地发现远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望远镜。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凸透镜有关。
在设计过程中课件主要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科版
出了;
国外一位训练有素的侦察员在良好的视况条件下可以识别出2公里之外的一辆坦克上大小约32厘米的炮塔和瞭望孔。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放大镜镜面凸度越 ,放大的倍数就越 。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的共同特点是
用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同一个
物体,并记录下我们的发现。
放大镜凸 物体放大
度
程度
我们的发现
大
放大镜镜面凸度
中
越 ,放大的
倍数就越 。
小
●试一试下面的器具是否有放大作用 ,并记录下我们的发现。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的共同特点是
。
水滴放大镜
?
关于放大镜的发明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练一练: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人们把放大镜叫做 透镜。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 的 有关, 越大,放大 镜放大的倍数就越大。球形 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 。
谢谢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人眼最多可以看到多小的物体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 有关, 越大,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 有关, 越大,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2006年8月4日,在上海公安博物馆内,一批珍贵的中外藏品 引起许多参观者的好奇,图为华人神探、著名国际刑事鉴识专 家李昌钰的“放大镜”摆放在醒目的展位。
孔。
肉眼看苍蝇
肉眼下的蝇眼
放大镜下的蝇眼
放大镜下的蝇眼
肉眼看到的电视机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