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第4课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所学,分析工业革命对西方 社会的消极影响(如阶级矛盾,环境问题,帝国 主义的贪婪与侵略、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重点分 析工业革命带来的精神危机:人的‘异化’,物 质主义的泛滥等),使学生对时代背景有更深入 的认识。
材料3:“难道法国没有太阳了吗?” “……要是没有太阳,艺术家的使命不就是创造太 阳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 材料4:“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 (译注:女先知)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问她, ‘西比尔 ,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平等、博 爱’的人道主义理想日益暗淡无光,越来越多的 思想家和艺术家怀疑它不过是一个幻影,…罗 曼·罗兰像一位站在20世纪门槛上的堂吉可德,战 斗到最后……”(《西方文学史》)
问题1:欧洲的“物质主义”的泛滥与哪些历史事 件有关?罗曼·罗兰所认为的“新鲜空气”指的是 什么?
材料1:在谈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初衷时, 他说: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古老的欧洲在重压
和腐烂的空气中麻木了,一种卑鄙的物质主义重 重地压在思想上面……世界在它的谨慎的和卑劣的 利己主义中窒息而死。世界就要窒息了,打开窗
子吧!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 气息!”(《贝多芬传》)
六、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思路: 以两条主线贯穿:明线——该时期文学作品的基 本知识和作品欣赏 暗线——作家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 求
在主线展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 基本方法。
导入:人物图片与故事:孙中山的弃医从政和鲁 迅的弃医从文
设问:当时他们面临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鲁迅认为文学能改变什么?
作家
代表作品
成 书 时 国别
间
《约翰·克利斯朵 1912 夫》
《老人与海》 1952
《吉檀迦利》 1910
《母亲》 《阿Q正传》
1906 1921
流派
荣誉
1913 年 获 诺 贝 尔 奖 文 学奖 1954 年 获 诺 贝 尔 奖 文 学奖 1913 年 获 诺 贝 尔 奖 文 学奖
1927 年 鲁 迅 出 于 民 族 自尊推掉诺贝尔文学 奖提名
第四课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说课课件
一、课标和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与《指导》解读 《课标》总论要求: 展现和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认识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感受艺术大师的精神。 具体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作品 ;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 ;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 表作品;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认识这些文 学艺术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探究,引导学 生探究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创设情境拉 近学生与作品的心灵距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体验 文学作品的魅力
本课共四目,时空跨度较大,涉及人物和概念较 多,内容也比较繁杂,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 定距离。
二、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储备:
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等;
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其他如影视作品、 小说等
但是对文学流派、创作方法较陌生 2、基本能力储备: 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一定的文学赏析能力 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欠缺 3、情感储备:思维活跃,主动性、积极性高,但 是认识较为感性,
问题: 3)你读过其中的一些作品吗?从这些文学作
品中,你能否感受到这些作家相同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同时 导入难点的突破)
难点突破
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及影响。(范例教学)
设计一:西方的“精神救赎者”——“欧洲的良 心”:罗曼·罗兰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 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 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内容,思想是一定时 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与必修一、二内容存在 一定联系。
本专题人民版教材打破了文学、音乐、美术的形 式区别,分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四节。总体上突出了时代 背景在文学艺术形式变化中的作用。本课在专题 八中处于第三节。应注意与前后流派的联系对比。
四、教法、学法 教法:范例教学;列表法;材料阅读教学 学法:课堂探究、讨论法;比较法;阅读交流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文学艺术的主 要成就及特点。认识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突破:列表方式
难点:认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及 影响。
依据:教材只笼统罗列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缺 乏对作品个体的深入剖析。学生很难加深认识, 只能记忆 突破:范例教学法;材料的深入解读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对比强调文学在改造人精神 方面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与本课情感主题(精神 救赎)吻合,导出情感主线。 图片与故事可以调
动高一学生兴趣;中国作家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灵 共鸣。学生对中国的时代背景比较熟悉
重点落实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文学艺术的 主要成就及特点。
设计及其意图: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知识 点庞杂,列表有助于记忆和抓住知识重点,补充 的“成书时间”和“荣誉”两列为设问铺垫。
《格而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7
世界巡回展览
问题:1)根据表格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 时间跨度、地域分布(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对 教材的整体把握;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根据材料,你认为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学作 品是孤立发展的吗?结合教材158页“材料阅读与 思考”概括泰戈尔作品的特点?分析他的作品为 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 据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这一时期作品的世界性的特点,简单了解工业革 命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死。’”(艾略特《荒原》)
问题2:这两则材料隐含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简 单对比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利用第四课注 解)
设计意图:突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产 生共鸣。使学生对文学流派有大概的了解。
材料3:“难道法国没有太阳了吗?” “……要是没有太阳,艺术家的使命不就是创造太 阳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 材料4:“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 (译注:女先知)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问她, ‘西比尔 ,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平等、博 爱’的人道主义理想日益暗淡无光,越来越多的 思想家和艺术家怀疑它不过是一个幻影,…罗 曼·罗兰像一位站在20世纪门槛上的堂吉可德,战 斗到最后……”(《西方文学史》)
问题1:欧洲的“物质主义”的泛滥与哪些历史事 件有关?罗曼·罗兰所认为的“新鲜空气”指的是 什么?
材料1:在谈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初衷时, 他说: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古老的欧洲在重压
和腐烂的空气中麻木了,一种卑鄙的物质主义重 重地压在思想上面……世界在它的谨慎的和卑劣的 利己主义中窒息而死。世界就要窒息了,打开窗
子吧!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 气息!”(《贝多芬传》)
六、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思路: 以两条主线贯穿:明线——该时期文学作品的基 本知识和作品欣赏 暗线——作家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 求
在主线展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 基本方法。
导入:人物图片与故事:孙中山的弃医从政和鲁 迅的弃医从文
设问:当时他们面临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鲁迅认为文学能改变什么?
作家
代表作品
成 书 时 国别
间
《约翰·克利斯朵 1912 夫》
《老人与海》 1952
《吉檀迦利》 1910
《母亲》 《阿Q正传》
1906 1921
流派
荣誉
1913 年 获 诺 贝 尔 奖 文 学奖 1954 年 获 诺 贝 尔 奖 文 学奖 1913 年 获 诺 贝 尔 奖 文 学奖
1927 年 鲁 迅 出 于 民 族 自尊推掉诺贝尔文学 奖提名
第四课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说课课件
一、课标和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与《指导》解读 《课标》总论要求: 展现和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认识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感受艺术大师的精神。 具体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作品 ;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 ;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 表作品;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认识这些文 学艺术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探究,引导学 生探究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创设情境拉 近学生与作品的心灵距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体验 文学作品的魅力
本课共四目,时空跨度较大,涉及人物和概念较 多,内容也比较繁杂,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 定距离。
二、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储备:
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等;
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其他如影视作品、 小说等
但是对文学流派、创作方法较陌生 2、基本能力储备: 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一定的文学赏析能力 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欠缺 3、情感储备:思维活跃,主动性、积极性高,但 是认识较为感性,
问题: 3)你读过其中的一些作品吗?从这些文学作
品中,你能否感受到这些作家相同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同时 导入难点的突破)
难点突破
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及影响。(范例教学)
设计一:西方的“精神救赎者”——“欧洲的良 心”:罗曼·罗兰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 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 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内容,思想是一定时 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与必修一、二内容存在 一定联系。
本专题人民版教材打破了文学、音乐、美术的形 式区别,分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四节。总体上突出了时代 背景在文学艺术形式变化中的作用。本课在专题 八中处于第三节。应注意与前后流派的联系对比。
四、教法、学法 教法:范例教学;列表法;材料阅读教学 学法:课堂探究、讨论法;比较法;阅读交流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文学艺术的主 要成就及特点。认识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突破:列表方式
难点:认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及 影响。
依据:教材只笼统罗列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缺 乏对作品个体的深入剖析。学生很难加深认识, 只能记忆 突破:范例教学法;材料的深入解读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对比强调文学在改造人精神 方面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与本课情感主题(精神 救赎)吻合,导出情感主线。 图片与故事可以调
动高一学生兴趣;中国作家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灵 共鸣。学生对中国的时代背景比较熟悉
重点落实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文学艺术的 主要成就及特点。
设计及其意图: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知识 点庞杂,列表有助于记忆和抓住知识重点,补充 的“成书时间”和“荣誉”两列为设问铺垫。
《格而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7
世界巡回展览
问题:1)根据表格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 时间跨度、地域分布(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对 教材的整体把握;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根据材料,你认为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学作 品是孤立发展的吗?结合教材158页“材料阅读与 思考”概括泰戈尔作品的特点?分析他的作品为 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 据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这一时期作品的世界性的特点,简单了解工业革 命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死。’”(艾略特《荒原》)
问题2:这两则材料隐含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简 单对比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利用第四课注 解)
设计意图:突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产 生共鸣。使学生对文学流派有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