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影响着企业、家庭组成和
生活方式,也对国家统一和发展前景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继续加强的重要原则。
首先,公有制保持着各类资源的社会公平分配。
各类财产以及收入成果应当在
公有制下公平分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最终落实“共同富裕”的目标。
例如:由于公有制的存在,使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分配得当,五十步笑百步这种现象被彻底消除。
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一个国家的发展。
其次,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改善社会结构。
公有制下的主体负责金融
管理,建立了良好的信用体系,使资金在市场中有序地流通,鼓励企业投资创业,積極参与經濟發展,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再如,由于公有制的存在,可以使市场规律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有效地运转,有助于改善社会结构,从而倒逼企业发展更多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和全民福祉。
综上,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只有推行良好的公有制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的公平分配,平衡社会的结构,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使其能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
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的必然。
马XX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取代,一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更表明资本扬弃正日益深入和发展。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而且也增强了社会主义以和平嬗变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可能性。
马XX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
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
”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力总是自发地要求人们承认它的社会性质,并把它作为全社会的生产力来对待。
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可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这一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规律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也是马XX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虽然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但是,不论历史发展进程如何曲折、复杂,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后消亡,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最后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设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设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例摘要2020年修订版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指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教学要求。
从本质上来说,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议题、真实场景、真实学习而达到真实效果的教学方法,指向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彰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
采用议题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往日思政课教学”空中楼阁”的现象,使之成为一门学生喜欢听、愿意上、主动学的课程。
关键词: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议题式教学是承担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每位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具备创设议题的能力。
当前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正在实施中,我围绕着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的第一框内容进行了议题式教学设计,对开展议题式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
一、全方位本课分析,实现优化课堂效果1、课标分析要求掌握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地位、作用,阐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教材分析选自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阐述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以及主体地位的必然性和重要体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以及坚持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并且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初步接触并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但是学习深度不够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4、落实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能够坚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一方面能够区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会区分两种所有制经济形,把握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设置应用性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良好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案
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难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 识记:⑴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⑵“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运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说明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
【重点及解决办法】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所以,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⑴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⑵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⑶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前两个方面是从理论上说明我国需要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但这种经济制度是否真正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必须由实践来检验。
所以,第3点论证是必要的。
【难点及解决办法】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提法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但事实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会广泛存在,并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因此,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本教材缎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这样,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难点。
??复习提问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2.??? 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划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2册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经济制度 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1 公有制的地位、主要形式及其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公有制经 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它们是在国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 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探究与分享四
1997年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12年
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结合材料,谈谈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是如何促进该村生产 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的。
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2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 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 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 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
政治理论简答题积累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 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C.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为三个“新”: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简述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1)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上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上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预习导航【学习目标】【资料卡片】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继续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形成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主体补充论”。
在所有制结构中,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求纯而又纯,一方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要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把它们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第二阶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共同发展论”。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这个阶段的认识,不仅保留了“主体”与“补充”,而且提出了“长期共同发展”的概念,是认识的一大进步。
第三阶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基本经济制度论”。
党的十五大不仅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也作了新的界定,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再就是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另外,对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有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对我国所有制结构认识过程的简略回顾告诉我们:一项正确认识,尤其是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认识过程才能形成;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如“公有制为腐朽”这一认识)都会保留下来,同时又被赋予新的内容。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的代替是历史的必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一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是社会主流的经济组织形式,曾经在历史巨变中具
有宏伟影响力。
今天,我们仍然应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让
它继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社会起到引领作用。
首先,公有制能够促进均衡的经济发展。
而另一些经济组
织形式(比如私营企业经济)会使经济发展出现其他不均衡的
情况,如极端的个体和集团称霸局面,或是贫富悬殊的极端分化。
因此,只有将公有制作为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才能促使
资源的均衡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繁荣。
其次,公有制有利于实现全民参与社会管理。
公有制完备
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参与社会管理必要的
权利。
例如,可以通过民主评议使政府行政决策受到民众监督,而不会在私营企业经济里诸如资产阶级垄断与控制造成的垄断
与干扰。
此外,公有制还有助于改善社会上的社会问题。
公有制的
可持续发展让社会的改善长期保持均衡,而不会因为私营企业
经济而造成的把一个整体的社会分割成若干私营封闭的集团而
受到破坏。
这种方式的健康的社会维护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从而达到改善、完善社会的目的。
归根结底,公有制作为社会主流经济形式仍然起到了积极
引领作用,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将它的积极力量发
挥到极致,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目标。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认清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性质与作用;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实现和调节。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内容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4、贯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内容2、贯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教学方法:讲叙法、举例法、启发法、提问法教学课时:4个学时教学内容:第四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将使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一)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经济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当时并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对自身否定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必然在以下两个方面创造出对自身否定的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条件;2、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阶级条件。
试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
试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是一种生产关系,多种所有制经济就是多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所有制经济的形式存在。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关系。
生产力包括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智能型要素(科学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生产力的变化。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要变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
一是高科技的生产力、现代化的大生产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二是以普通机器为主进行生产的生产力即传统生产力;三是以手工劳动力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代表的落后生产力。
不同形式的生产力必然要求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及所有制形式同它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建立高科技的生产力上的现代化大生产毕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既然是高科技的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有物质关系和它相适应。
私有制经济配合的又是小农经济,因而必须要有公有制生产关系来配合现代化的大生产,因此以公有制关系作为主体。
而传统和落后生产力就需要配合非公有制经济,所以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需要不同生产关系相适合。
这样一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原因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这一制度安排的原因。
1.历史文化传统。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农抑商、尊重劳动、崇尚平等的传统观念。
公有制经济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平等分配原则,符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念。
由于历史原因,私有制在我国长期以来受到限制和约束,公有制自然成为主导形式。
2.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补,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3.社会公平和稳定。
公有制经济体制在分配上更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有利于减少财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与此多种所有制经济也为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了广泛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
4.国家安全和控制。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安全,有效控制关键产业和资源的安全。
保障国家在重要领域的利益不受外部控制,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5.政策和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措施,明确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一政策导向有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各类所有制的合法权益。
6.国际环境和外部压力。
在国际环境中,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保持国际竞争力。
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经济对外开放,更好地借鉴外部经验和资源。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充分考虑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这一体制安排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将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三个自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又令人痛心的过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备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欺凌,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作为被压迫民族,在历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运动热潮,一次次的渴望解放独立的热潮,使得国民在精神上真正地觉醒,大量的爱国志士不断地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方式,不断地探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发展道路,面对各种各样的对中国近代发展的阻挠和杀戮,无数的爱国志士为此献出生命,期间各式各样的设想和实践,但最终尚不能适应中国的目前国情,更抵挡不住帝国列强的阻挠和破坏。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民承受着来自封建主义、官僚地主阶级、帝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近代中国人民有着极大的斗争性和压迫性,这使得中国人民在重度压迫下不断地寻求人身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机会,面对外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压迫,近代中国人民处在极其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之中,中国人民寻求自由独立的欲望愈加强烈,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改革,一次次地农民斗争虽然多次打退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局部统治,但来自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仍不能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此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多次掀起了改革热潮,“洋务运动”曾效仿西方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中国,虽然使得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最终仍被封建君王制度和西方帝国主义给抹杀,使得资本主义道路亦未能解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地主资产阶级进行了彻底的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地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最终因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建立起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未能继续延续并实现中国的完全独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四版)课后习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四版)课后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资源配置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类不得不在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与满足不同的需要之间进行选择。
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区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两种。
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
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2、比较计划配置方式与市场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
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配置的手段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的计划指标,产品稀缺程度的显示信号是计划平衡决算的差额或缺口。
为了保证资源的计划配置的实行,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供销、劳动工资、投资、物资、统计、商业、技改、福利、医疗等机构。
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方式有三大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资源所有者收入的多少由要素的供求决定)。
3、简述价格机制及其作用。
价格机制是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价格机制有四大作用:第一,传递信息功能。
价格的变化是对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反映。
商品短缺则价格上涨,商品过剩则价格上升。
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
资源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节,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提供生产动力和促进企业竞争的功能。
每个生产和和生产要素供给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供给对价格做出的这种反应表明价格能提供生产动力并促进企业竞争。
论文: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中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956年,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
这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时,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但是,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党也经历过挫折,发生过失误。
然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来者继续探索提供了借鉴。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对共和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它是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开端。
它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这已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新中国建立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建设,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急于进入社会主义,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因此,这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就其社会性质来说,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而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就其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来说,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个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特殊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说课稿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说课稿第一篇: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说课稿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这就突破了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误区,标志着在公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
)三.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P187L2)四.原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毫不动摇: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P187L3-6)五.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适合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P187 第二段 L2)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内涵: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一直和需要。
外延:长期以来,对公有制的理解局限为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成分,这种理解是同改革开放以前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地位的原因
坚持公有制地位的原因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社会主义制度。
②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支柱它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③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你注意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应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