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知识点(2)
第四章注意(⼆)(重点章节) 第⼀节选择性注意:近期的研究 1、当N次试验中的⼲扰项成为N+1次试验中的靶⼦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这种现象称之为负启动。
P76 2、Tipper提出了⼀种类似于扩散激活的扩散抑制机制。
P77 3、Neill(197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
P78 4、分⼼信息抑制,主要包括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
P80 特性抑制主要是在识别任务中发现的,这种任务要求被试对⽬标是什么做出反应。
位置抑制主要是在定位任务中发现的,该任务要求被试对⽬标所出现的位置⽽不是⽬标是什么做出反应。
5、返回抑制:对空间某⼀位置进⾏线索化时,如果线索与靶⼦之间的SOA⼩于300ms,被试对线索化位置反应快于⾮线索化位置,出现易化效应。
如果线索与靶⼦之间的SOA长于300ms,被试对线索化位置慢于⾮线索化位置,易化反应转为抑制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返回抑制(IOR)。
这种抑制能够保证⾼效的视觉搜索。
P80 ★Neill(1977)的⾊词实验。
P76 ⼀、实验⽬的: 在选择性注意中,没有被选择的分⼼信息对后续的加⼯产⽣什么样的影响。
⼆、实验程序: Neill使⽤Stroop⾊词任务的变式,进⾏实验。
⼀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
例如,被试先看到⽤红⾊墨⽔印刷的“GREEN(绿)”,紧接着看到⽤绿⾊墨⽔印刷的“BLUE(蓝)”。
另⼀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
这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
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
三、实验结果: 前⼀种条件下,被试的颜⾊命名显得特别困难。
Neill认为,⼀定是起⼲扰作⽤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墨⽔印刷的“GREEN(绿)”,受到了抑制。
四、讨论与结论: 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例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绿⾊墨⽔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进⾏命名,要相对困难。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问题:模板说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方面仍然有许多缺陷。①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一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解释是不需要100%的匹配,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模板;②由于观察距离和角度的差别,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有大小和方向的差异,解释是大脑会对图像进行操作,包括心理旋转和大小调节。
最有名的是基于部件的识别(RBC):决定模式识别的关键在于一些基本的几何离子(部件,geon)以及这些几何离子之间的关系。
部件识别理论:Biederman提出模式识别的部件识别理论,他认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成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部件形状被称作“几何离子(Geons)”,如方块、圆柱、球面、圆弧和楔子等(大约有36种),人们获得了足够的形状信息就能觉察出“几何离子”,由几何离子再构成一个复杂对象(物体),这样就识别了对象。当给予我们的信息呈现方式不能让人觉察出个别的原始离子,就不能识别对象(物体)。
缺点: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实验视觉搜索实验(特征整合论)Treisman特雷斯曼,1980
结构描述理论
物体表征为抽象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识别就是一个对输入结构进行编码的结构,然后将其与记忆中的结构进行比较的过程。不同的结构描述理论对于基本的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见解。
知觉者的运动为物体知觉提供线索:从各个角度知觉,看到物体全貌。
2.知觉指导运动
手眼协调:视觉加工和运动之间的配合,对物体的视觉加工指导运动。视觉加工包括大小、形状、距离、方向等,指导的运动有方向、速度、角度向等。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内容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
前七章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5.侧向扩散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10 鸡尾酒会效应11 自由回忆实验12 人工代理13 问题空间14 模式识别15 追随程序16 范畴大小效应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19 探测刺激的实验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理论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知觉产生的理论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
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
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2、认知心理学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展。
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潮。
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开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
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
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学科。
这是狭义的理解。
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
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展研究所依赖的根本观点。
〔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
根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展的。
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展,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根本上是有界限的。
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
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
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展类比。
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根底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
《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1、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
(最早)P42、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人有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P73、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
P7第二节当前的认知心理学1、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2、认知神经科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3-P15(1)脑损伤病人的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3)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4)事件相关电位(ERP)(5 )单细胞记录技术:单细胞记录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模式识别1、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二者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
P252、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P263、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P29(1)Gibson(1969)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要花更长的时间。
(2)G arner(1979)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判断的速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
(3)D 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
4、视知觉近期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
P30①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
②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这样,为了识别外界环境中的物体和所发生的事件,特征信息至少要输送到两个不同的系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1.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将人比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计算机),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与运用。
2.Newell和Simon的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觉器、效应器、经历和加工器组成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3、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同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怎么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对象是内部心理机制咨询题4、斯滕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要紧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时期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Donders 将反应分为三类:A为简单反应(基线时刻),B为挑选反应(既有刺激的辨不,又有反应的挑选),C为辨不反应(仅有刺激的辨不)5、开窗实验的特点直截了当地测量每个加工时期的时刻6、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以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7、认知心理学兴起的缘故(一)内部缘故1. 继承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2.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妨碍3. 格式塔心理学的妨碍4. 行为主义的失败(最重要的缘故)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妨碍。
(二)外部缘故操纵论思想的渗透信息论思想的渗透语言学研究的进展计算机科学的启示: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的外部缘故8、认知心理学的妨碍(一)对一般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妨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
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不差异和个案研究。
(二)对研究范式的妨碍主张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力图以解释的观点来讲明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研究应在多层次基础而别应在同一水平或层次举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第⼀章绪论⼀、信息加⼯的⼀般原理感受器→加⼯器→记忆系统→加⼯器→效应器⼆、对认知⼼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理过程看作信息加⼯的过程。
认知⼼理学关⼼的是⼈脑的⼼理功能、⽽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理学的核⼼是:以信息加⼯的观点揭⽰认知过程的内部⼼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和使⽤的。
三、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过程)(⼀)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者在其他⽅⾯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确定某个⼼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的。
2. 在认知⼼理学研究中的应⽤⽐较⼴泛。
3. 对于⼀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阶段还存在⼀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这些因素进⾏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某⼀个特定的加⼯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那么这两个因素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
应⽤: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的。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一、认知研究的各种影响1.结构主义①19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学研究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
②产生于19c后叶的德国,该流派的出现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③冯特在1979年《生理心理学原理》中对整个学科领域如何系统地改变刺激以影响或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做了描述。
④冯特及其学生进行了数以百计的研究,其中许多都运用了内省的研究方法。
⑤研究内容:结构主义学派致力于发现能够理解我们的直接意识经验的定律和原理,不研究心理活动的功能,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是找到心灵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结合起来产生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的。
⑥冯特着重关注的是心里的基本成分构成方面,而不是侧重于回答人的心理为什么会去他所发生的那样运作。
2.机能主义①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使命是要对我们的经验加以解释,同冯特一样,詹姆斯也对意识经验感兴趣,然而于冯特不同的是,他并不关心意识的基本单元,而关心为什么思维会如此运作。
②机能主义学派强调在自然环境下研究心理现象,研究方法包括内省法、实验法、和比较法。
3.行为主义产生于20c30s 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4.格式塔心理学(从整体出发,又叫完形学派)马克斯·韦特海默、科特·考夫卡、沃尔夫冈·科勒,这些心理学家的核心假设是心理现象不能还原成简单的元素,而是应该将他们进行整体的研究和分析。
5.个体差异研究高尔顿6.发生认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进一步拓展认知研究视野,从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给认知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随着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发生变化。
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在许多方面与儿童的智力发展特点相吻合。
两种都是某种适应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是从平衡——不平衡——平衡发展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和准实验被试间设计:即将不同的实验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研究者从中寻找两组被试表现上的差异。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点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4.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5.近因效应现象:在一个长的刺激系列中,最后的项目回忆的最准确。
简答论述1.试分析认知心理学简史答:①19世纪:内省法(冯特):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的客观的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特别指出,像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威廉•詹姆斯的记忆理论②20世纪:行为主义: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她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之一者很少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①脑损伤病人研究:脑损伤研究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对大脑组织的理解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像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③磁共振成像(乂印):研究者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
这种技术为脑解刨学提供了详细的图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只需5秒钟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要90秒。
认知心理学的重点知识1-8章
18、知觉的选择模型:㈠过滤器模型:(单通道模型)输入通道的数量较多,而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体现出过滤器的选择作用,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
追随程序是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的只注意到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㈡衰减模型:衰减模型不同于过滤器模型主要在于将过滤器的“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将单通道模型改成双通道模型。
这两个模型有着基本的共同点:1、这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2、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3、这种过滤器的作用又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19、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的比较: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
他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他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称晚期选择模型。
20、中枢能量理论:能量分散模型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他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时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也起作用。
遵循能量和资源分配的观点,Norman和Bobrow还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是指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就能顺利进行。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讲义资料
认知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概述认知: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认知心理学:其实质是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反应时法(1)减法反应时(2)相加因素法(3)开窗实验2、口语报告法3、计算机模拟与人类认知4、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2 催生了新的心理学分支社会认知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3 对实践领域有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第二章知觉2. 总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总体特征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支持实验:Navon(纳冯)的两个实验(大字母和小字母)3. 词优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支持实验:Reicher(赖克特)实验4.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支持实验:Weisstein(韦斯坦)&Harris(哈里斯)5. 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以及它们的关系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
关系:自下而上的加工与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有关;自上而下的加工与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有关6. 模式识别的理论(1)模板说(2)原型说(3)特征说支持证据:1)Neisser(奈塞尔)(1964)视觉扫描实验2)生理学证据:a.动物具有特征觉察器b. what和where通路c. 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膜实验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北京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总结
北京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总结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对于准备参加北京市考研心理学的考生来说,熟悉认知心理学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认知心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知觉1. 知觉的定义和作用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感受外界刺激并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它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的基础。
2. 知觉的基本原理- 底层加工:感知和辨别刺激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 顶层加工:通过对底层特征的整合和解释,形成对物体和场景的高级认知。
- 注意和注意机制:我们的知觉能力是有限的,注意能帮助我们在众多刺激中选择和聚焦。
3. 知觉的错觉- 空间错觉:如近大远小、同心圆等。
- 形状错觉:如图形的边缘造成的错觉。
- 运动错觉:如幻觉运动等。
- 其他错觉:如颜色错觉、大小错觉等。
二、注意与记忆1. 注意的特点和类型注意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和集中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分为外部和内部注意。
外部注意是对外界刺激的关注,内部注意是对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关注,如思考。
2. 注意的模型- 被动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被动选择的结果。
- 主动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个体根据任务需求自主选择注意的对象和范围。
3. 记忆的分类和过程记忆分为感性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
4. 记忆的忘却- 竞争性忘却理论:新旧记忆互相干扰,导致某些记忆被遗忘。
- 信息理论:遗忘是由于原有记忆的信息量被新的信息覆盖。
- 重塑理论:记忆会因新的经验和环境改变而重塑。
三、语言与思维1. 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具有规范性、传递性、产生性和交互性等基本特征。
2. 语言的层次结构语言的层次结构包括音位、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次。
3. 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的结构和能力是基因决定的,具有普遍性和先天性。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
前七章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5.侧向扩散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10 鸡尾酒会效应11 自由回忆实验12 人工代理13 问题空间14 模式识别15 追随程序16 范畴大小效应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19 探测刺激的实验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理论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知觉产生的理论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
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
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
1、 表象: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 表象特点
① 模拟性:表象模拟真实事物或事件。会保存物体的知觉特性,对表象的加 工类似于对真实物体的加工。 心理扫描:要求被试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加以审视,如同用眼睛扫描,以 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点,记录所需的事件; 距离效应/大小效应 表象的干扰
2、 产品设计准则 ① 产品对用户而言,概念模型应该尽可能简单 ② 产品的操作要保持一致性 ③ 使用的词汇要贴合用户的概念系统 ④ 专用词汇应保持一致
3、 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4、 Bruner 人工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
① 基本观点:概念形成是提出和检验假设的过程
② 概念形成的策略 a) 形成假设的策略 ⚫ 整体策略:将第一个正例的全部属性当成自己的第一个假设 ⚫ 部分策略:将第一个正例的部分属性当成一个假设 b) 策略应用 ⚫ 聚焦策略(对应整体策略):保守性聚焦(每次比对改变一个属性)、冒险 性聚焦(每次比对改变两个以上属性) ⚫ 扫描策略(对应部分策略):同时扫描(对所有对象比对假定的部分属性, 全部符合再换其他属性)、相继扫描(对单一对象比对假定的部分属性,直 到完全符合再换下一对象)
② 抽象性 ③ 可操作性 ④ 认知地图:个体关于环境的空间布局的内部表征;性质:环境的综合知识
(界标、程序、测量)、模拟性和命题性(以概念形式表征);影响因素: 个体特征、作业特点、参照方位;系统失真:距离、角度、校直和旋转
十、 概念
1、 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作用:归类新事物、预期新物体的性质、提供解释、互相沟通
早期,视觉系统对图形的拓扑性质更敏感。
五、 面部识别
1、 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在神经机制上是分离的 2、 面孔识别主要是整体加工 3、 倒置效应:正常人对倒置面孔的识别不仅差于对正立面孔的识别,也差于对倒置房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
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觉察识别出。
仅有特定的、有特殊意义的由于其阈限值低才能被激活识辨出来。
反应选择模型原理:刺激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层次,得到全部知觉,然而,在记忆加工的过程中,注意发挥了作用,表现为对重要的信息作出反应,反之,则不作出反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志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须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4.记忆结构两种记忆说: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因而又称为永久记忆。
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长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一个完整的记忆系统不仅包含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且还要包含感觉记忆。
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三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的功能;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三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或层次。
5.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比特或刺激的物理单位如字母、字词等来计算的,而是以组块来计算的。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听觉代码与A VL单元就记忆系统来说,所谓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
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
视觉代码:短时记忆可有视觉代码,字母的视觉代码至少存在于短时记忆保持过程的初期,然后才出现字母的听觉代码。
而对于大量的非语言材料,视觉代码也许更为重要,因为视觉信息转换为声音,就会丢失一些信息。
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不带有任何一个感觉道的特性。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范式)为了查明信息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Sternberg在这个实验中,将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
他应用1—6个数字,将识记项目的数量分为相应的6种。
识记项目得到贮存即成为记忆集。
因此,每次试验中的记忆集大小可以不同。
需要注意,每次的识记项目也是要更换的,但这不是实验变量。
通过系统地改变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大小,就可掌握被试的反应时随之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内部过程。
平行扫描: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系列扫描: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诸项目一个个地相继进行比较。
从头至尾的扫描是指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顺序检查一遍,看识记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自我停止的扫描是指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即停止比较。
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6.长时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
层次网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是说明另一些概念的,有关概念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
集理论模型:Meyer(1970)提出,在这个模型中,基本的主义单元仍为概念。
每个概念都由一集(set)信息或要素来表征。
这些信息集可分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
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
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
这样来看,语义记忆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
然而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
特征比较模型:由Smith, Shoben和Rips(1974)提出,它认为,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是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的,集理论模型没有对一个概念的诸属性或特征没有按照其重要性加以区分,实际上将它们看成对这个概念是同等重要的。
特征比较模型则将一个概念的诸语义特征分成两类,一类为定义性特征,即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的特征。
另一类为特异性特征,它们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HAM模型就是“人的联想记忆”模型,Anderson和Bower(1973)提出。
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念本身。
ELINOR模型,同样是网络模型,由结点和连线组成。
结点代表概念、事件等,连线表示两者之间的意义联系。
7.表象McCollough效应实验: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试看两种颜色,而要求他们相应地想象横竖线条,那么应用通常的测试就可以得到McCollough效应。
然而,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试看横竖线条,但需表象出两种颜色,那么就不会出现McCollough效应。
因而可以说,表象过程是一种中枢过程,它类似高级水平的知觉过程,而不是周边的过程。
心理旋转:Shepard等指出,被试对两个图形作比较进,是在头脑里将一个图形转动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作出判定。
想象的转动或心理旋转成为这类比较的基础。
并且这种旋转的速率是相对稳定的,每秒53。
所以两个图形的方位差愈大,心理旋转所需的时间也愈多,表现为反应时是两个图形方位差的线性函数。
心理扫描:Kosslyn及其同事在70年代初开始对表象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
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是可以被扫描的。
Kosslyn做的心理扫描实验主要涉及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表象的功能: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当所要识别的字母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相一致时,识别所需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一致的字母。
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Paivio及其同事(1968)作的成对联想实验表明,表象对一些字词的识记也有重要作用。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视觉思维具有整体的和类比的性质,而与逻辑思维有明显的区别。
Huttenlocher(1968)的研究表明,空间表象在线性三段论推理中起重要作用。
8.概念概念形成: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假设考验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同时性扫描:被试可以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多个部分假设。
他可以记住这几个假设,在依照其中一个假设选取卡片以后,将主试给予的反馈与这几个假设进行对照,看究竟哪一个假设是正确的,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继时性扫描:如果被试现在运用的假设被证实为正确的,就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再对它进行考验。
空白实验法:基本思想是让被试在主试不给予反馈的条件下,对一系列的刺激作出反应,如果被试能对这些刺激作出系统的反应,那么就可能确定这种反应的基础即假设。
策略类型:通过对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确定三个假设考验的策略:假设检验、维量检验、总体聚焦。
特征表说: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