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教案教案主题:认识米教学目标:1. 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米的种类和用途。
3. 培养学生对米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米的种类和用途。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
2. 有关米的图片或实物。
3. 米饭或米制品的样品。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米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米”。
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平时吃过哪些含有米的食物?”学生回答“米饭、米粉、米粥等”。
教师解释:“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食物之一。
”Step 2:认识米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白板向学生介绍米的概念和特点,包括:- 米是一种谷类作物,是稻谷的果实。
- 米的外观呈白色或黄色,形状为长粒或短粒。
- 米的质地柔软,口感糯或松软,易于消化。
Step 3:认识米的种类和用途(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米的种类和用途,包括:- 大米:主要用于煮饭、做米饭、炒饭等。
- 糯米:主要用于制作糯米饭、糯米团等甜品。
- 糙米:保留了米的外壳和胚芽,比大米更加营养丰富。
- 粳米:米粒较长,适合煮粥、做寿司等。
- 黄米:米粒呈黄色,口感稍硬,适合煮粥、做米饭等。
Step 4:米的欣赏和品尝(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米饭或米制品样品,让学生观察和品尝。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米饭的外观、口感和味道,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欣赏和评价。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们的饮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米为什么被称为‘粮食之王’?”学生回答“因为米是我们的主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样化地使用米,尝试不同种类的米饭和米制品。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米的作文,包括对米的认识、喜爱的米饭或米制品以及对米的价值和作用的思考。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建立对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在认知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米的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体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绳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如米尺、绳子、直尺等。
3.教学课件: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如教室的长度、书桌的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衡量它们的长度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需要有一个长度单位来衡量物体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了解米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尺子、卷尺测量长度。
3.熟练掌握米的换算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测量长度并进行换算。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法3.游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尺子,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解:(1)让学生对尺子测量误差有一个认识。
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手指指一下桌子长度,另一名学生估计长度看看,不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接着,再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与前面的估计进行比较,看看误差有多少。
(2)让学生了解基本长度单位——米。
逐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常会涉及到长度测量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些情境:掌握米的基本概念:“我门”这个单词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我们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当然,不同的地方,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你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面包,它距离你有多远呢?如果在英国,你可能需要知道其距离你有多少“码”或者“英尺”;如果在法国,你就需要知道距离你多少“公尺”。
而在中国,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是“米”。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米作为单位长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将其填入表格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米来表示这样的长度,如何进行换算。
(4)学生游戏互动,加深对于米作为单位长度的了解。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步骤,看看哪组用时最短,答案最准确。
3.巩固练习:(1)练习1:长100米的田径赛道,你耗时20秒走完了一圈,那么你一分钟可以走多少圈?(2)练习2:你买了一卷卷尺,长度为20米,现在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度,你需要卷几圈?(3)练习3:你观察了一下,房间的长度大概是8米,宽度是5米,请你算一下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五、课堂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逐渐认识了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同步备课】第2课时 认识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2课时认识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米的符号“m”和读音“mi”,并能正确地快速写出这个符号。
2.能够将物品按照“1米”、“半米”和“一米多少厘米”来测量,并能够用米和厘米两个单位互相转换。
3.了解米的使用范围,了解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认识米的符号“m”,并掌握读音“mi”。
2.能够将物品按照“1米”、“半米”和“一米多少厘米”来测量,并能够用米和厘米两个单位互相转换。
教学难点:1.米和厘米的互相转换。
2.对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解,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课件:录像资料、PPT课件、计量器具演示图、米的实物、测量长度的实物。
2.教具: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引入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度吗?2.举个例子:“我们身体的高度就是我们的长度。
”3.询问“长度”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学生举例)二、新知讲解(10分钟)1.通过视频或PPT,介绍米的符号“m”及读音“mi”。
2.演示不同长度物品的测量方法,如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等,让学生了解长度计量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一米”、“半米”、“一米多少厘米”这几个单位的含义和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在黑板上形象地绘制长度模型和米的比较模型,巩固学生对米的认识和理解。
三、双向互动(15分钟)1.提出问题:请学生举例,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米的实际应用。
这里老师提供一下可以讨论的话题: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1米长的围栏,需要多少根1米长的木棍?多少厘米的钢管?2.工具演示:让学生互相使用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等工具测量教室内某些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汇总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对比和讨论。
四、练习(15分钟)1.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将不同长度的线段和带有刻度的木板、卷尺等几种测量工具配合活动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操作,加深他们对米和长度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我们学习了教材的第一章节,认识长度单位——米。
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到米是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并且能够识别生活中的米制单位,如尺子、卷尺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米制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米,以及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与米制单位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米尺、卷尺、厘米标尺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彩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把米尺,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把尺子的长度。
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
3. 实例演示:我利用教具米尺和厘米标尺,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演示。
我让学生们观察并理解米尺上的刻度,以及如何用厘米标尺进行测量。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了几道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5.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
题目是:请用米尺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张简洁的板书,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包括长度的基本单位米,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实际测量演示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米尺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份长度测量工具,或者组织一次校园内的长度测量比赛,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
一、教内容
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设计。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认识米: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2.米的符号:掌握米的国际单位制符号“m”。
3.米的换算:学习1米等于100厘米,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4.实际应用:能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和描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长度测量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可以使用米尺来测量,了解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米的概念和米尺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米与厘米的换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掌握使用米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发展沟通与协作能力。
这些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很不错,但我注意到个别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组内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在组内多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围绕“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这个环节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主题还不够熟悉。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思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人教版数学上册(2024年新编)教学反思一在《认识米》的教学中,我通过实物展示和实地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米的长度。
然而,部分学生在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进行换算时仍存在困难。
未来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换算练习,特别是结合实际情境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二本节课我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以及自己身高等。
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测量时未能准确对齐起点或终点,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测量步骤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然而,我也发现小组内部分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理解上存在障碍,或者对测量活动不感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测量任务,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教学反思四在教授米的实际应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制作海报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米这一长度单位。
这种方法虽然生动有趣,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灵活性。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米这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五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记笔记时存在困难,无法准确捕捉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板书形式,如思维导图、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六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想象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教室的长度、操场的宽度等),帮助他们建立对米的直观认识。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存在困难。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章:认识米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米,了解米的外观特征。
2. 培养幼儿对米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米的欲望。
教学内容:1. 米的外观特征:颜色、形状、质地等。
2. 米的大小、重量单位。
教学活动:1. 展示米粒,让幼儿观察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 讲解米的大小、重量单位,如斤、两、克等。
3.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米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米的外观特征的认知情况。
2. 检查幼儿对米的大小、重量单位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米的来源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米的来源,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
2. 培养幼儿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内容:1. 米是从稻谷中来的,稻谷的生长过程。
2. 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稻谷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米是从稻谷中来的。
2. 讲解农民伯伯种植稻谷、收割稻谷的辛勤劳动。
3.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农民伯伯的感激之情。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米来源的认知情况。
2. 检查幼儿对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米的营养价值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米的营养价值,知道米对身体的好处。
教学内容:1. 米中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
2. 吃米对身体的好处,如提供能量、促进生长发育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米中的营养成分,让幼儿了解吃米对身体的好处。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良好饮食习惯的认识。
3. 制作米制食品,让幼儿品尝,感受米的营养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米营养价值的认知情况。
2. 检查幼儿对良好饮食习惯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米的烹饪方法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米的烹饪方法,学会自己煮饭。
2.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内容:1. 米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炒等。
2. 安全注意事项,如用电、用火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米的烹饪方法,让幼儿了解如何煮饭。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烹饪方法的认知。
幼儿园中班主题《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课程背景幼儿期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健全的饮食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小米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之一,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小米,因此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小米及其营养价值,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
本教学设计针对幼儿园中班设计,目标是让3-4岁的幼儿能够认识小米,了解小米的来源、营养价值及吃小米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品尝、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小米和小米的营养价值,介绍小米的来源和吃小米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认知小米:幼儿了解小米的来源、颜色和形状,并通过观察、品尝的方式感受小米的味道和口感。
2.小米的营养价值:教师介绍小米的营养成分和功效,引导幼儿了解小米对健康的好处。
3.吃小米的方法:教师向幼儿演示如何煮小米饭,让幼儿了解小米煮熟后的样子和味道。
教学方法1.呈现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呈现小米的来源、形状、颜色等信息,让幼儿更好地认知小米。
2.游戏法:通过互动游戏,引导幼儿品尝和感受小米的味道和口感,培养他们的品尝、观察和感受能力。
3.讲解法: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小米的营养成分和功效,引导幼儿意识到小米对身体的好处。
教学步骤整体设计根据幼儿儿童的认知特性和年龄特点,本教学设计包括自由游戏、小组活动和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约20分钟。
具体步骤第一阶段:自由游戏(10分钟)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在教室的指定区域放置各种米种子或小米饼干,让幼儿感受小米的形态、颜色和口感,在自由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第二阶段:小组活动(20分钟)1.分组: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5-6人。
2.观察识别:把不同种类的小米放在盘子里,让幼儿通过观察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来识别不同种类的小米。
3.品尝小米饼干:让幼儿尝试小米饼干,感受小米的味道和口感,并描述小米饼干的特点。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100 厘米。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理解 1 米的实际长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要想知道教室的长度,我们需要用一个长度单位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二)讲授新课认识米(1)教师拿出一把米尺,向学生介绍米尺的长度是 1 米。
(2)让学生观察米尺,了解米尺上的刻度和数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 1 米的线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1 米的长度。
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1)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感受 1 米的长度。
(2)让学生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感受 1 米的长度。
(3)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感受 1 米的长度。
了解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1)教师拿出 1 厘米的小棒,让学生观察 1 厘米的长度。
(2)让学生用米尺测量 1 厘米的小棒,看看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 米=100 厘米。
1. 2. 3. 1. 2. 1. 2. 3. 1. 1. 1.(三)巩固练习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书桌的长度和宽度。
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
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跳绳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师强调 1 米的长度观念和 1 米=100 厘米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米尺测量自己家的客厅的长度和宽度。
让学生回家后用米尺测量自己家的床的长度和宽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建立了 1 米的长度观念,了解了 1 米和1 厘米的关系。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一、教学内容:1、认识米的定义和意义。
2、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掌握米的基本计量方法。
3、练习读写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4、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米的定义和解释米的意义。
2、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3、能够准确地读写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
4、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米的定义和意义,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掌握米的基本计量方法。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卷尺、米尺。
2、教学材料:学生练习用的活页纸。
五、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长度,然后介绍米的定义和意义。
2、实践:让学生用卷尺和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然后让他们解释他们的结果。
3、练习:让学生练习读写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可以通过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
4、总结:让学生把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5、延伸: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六、教学方式: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安排小组并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和共同学习,这样可以促使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2、观察与实践:老师通过实践和示范,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课堂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思维和互动。
七、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认识米的定义和意义。
2、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我们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3、对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能力进行评价,我们要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读写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4、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我们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八、教学心得:这次小学数学教学让我深切地认识到了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概念,更是一种方式,一种思维,一种生活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快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有更好的表现。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章:认识米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大米,了解大米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对食物的感恩之心。
教学内容:1. 大米的生长过程:水稻种植、收割、脱粒、晾晒、加工成米。
2. 大米的作用:提供营养、能量,有益身体健康。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让幼儿观察大米的形状、颜色。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解大米的生长过程。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制作大米贴画,加深幼儿对大米的认识。
第二章:米的加工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加工的过程,知道米的不同形态。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大米的加工过程:晾晒、脱粒、磨成米粉。
2. 米的不同形态:大米、小米、糯米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加工的工具和设备。
2.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米加工的过程。
3. 教师让幼儿品尝不同形态的米,让幼儿感受米的口感差异。
第三章:米的烹饪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可以煮成各种美食,激发幼儿的食欲。
2. 培养幼儿的烹饪兴趣。
教学内容:1. 大米的烹饪方法:煮米饭、糯米饭、八宝饭等。
2. 烹饪工具和食材的认识。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烹饪的工具和食材。
2.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大米烹饪的过程。
3. 教师让幼儿品尝自己动手烹饪的美食,培养幼儿的成就感。
第四章:米的文化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大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比如“米的来历”、“米芾的故事”等。
2. 有关大米的儿歌、诗词。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讲述大米在传统文化中的故事。
2. 教师教幼儿唱有关大米的儿歌、诗词。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大米的故事。
第五章:米的安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在保存、食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幼儿的食品安全意识。
2.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认识米》教学反思-(2)
《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展示一些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麻烦的物体,如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等,引发学生对新的长度单位的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直观教学,建立观念利用米尺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刻度和数字等特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 1 米的长度、找身边大约 1 米长的物体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1 米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掌握方法在教学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掌握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
4. 联系生活,感受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认识 1 米和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充分发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作用。
3. 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
三、改进措施1.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节奏。
在重点和难点内容上,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在简单内容上,可以加快教学速度,提高教学效率。
《认识米》课件PPT课件
米的历史背景
详细描述
米这一单位起源于法国,1790年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 一作为长度单位,即定义为1米。
03
米的测量
使用米尺测量
总结词
传统测量工具
详细描述
使用米尺进行测量是最常见的方法,米尺通常由塑料、金属或木材 制成,刻度精确到厘米或毫米。
建筑行业中的米
总结词
米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在建筑行业中,米经常被用作测量单位,例如建筑的长度、 宽度和高度等参数常常用米作为单位。此外,米的长度也常 常被用于确定建筑物的尺寸和比例。
科学实验中的米
总结词
米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在科学实验中,米常常被用作长度测 量单位,用于测量各种物理量,如距 离、位移、速度等。此外,米的长度 也常常被用于确定光学仪器、电磁波 的波长等参数。
总结词
01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方法
详细描述
02
通过GPS定位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高
度等信息。
注意事项
03
使用GPS定位测量时,要确保设备信号良好,同时注意保护个
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04
米的应用
生活中的米
总结词
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米可以煮成米饭、熬成粥,也 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糕点、糖果等食品。
注意事项
使用米尺时,要确保尺子与测量表面垂直,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
总结词
现代科技测量工具
详细描述
激光测距仪利用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来计算距离, 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认识米》说课稿
《认识米》说课稿一、说教材《认识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计量单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先前学习的计量单位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米”的概念、运用以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进行展开。
(1)作用与地位《认识米》一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简单的数概念、加减运算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长度计量单位的起点。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对“米”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计量单位的认识。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 米的定义: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衡量物体长度的标准。
2. 米的运用:介绍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使学生掌握米与厘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计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米的定义,理解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2. 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掌握米与厘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计量单位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准确计量的习惯。
2.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米的定义及运用。
2.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1. 学生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四、说教法在教学《认识米》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和我的教学亮点。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
本节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米的概念、米的单位换算以及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米有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米,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长度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习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米作为单位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测量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另一部分是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米课件(共20张PPT)
随堂练习
2 拿一根绳子,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巩固拓展
把两根5米长的木棍接起来,捆在一起的部分 长1米,接好后的木棍长多少米?
1米
5+5-1=9(米) 答:接好后的木棍长9米。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 作单位。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课后动手测量自己的卧室,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易错举例
96厘米 <> 1米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正确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只比 较数的大小,而忽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不同。
温馨提示:
在比较长度时,一定要结合数据和长度单位两方面 考虑。长度单位不相同时,先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
巩固拓展
填空。
1米=(100 )厘米 8米+7米=(15米 )
35厘米+10厘米=(45厘米) 55厘米-20厘米=(35厘米)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1.长度单位—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新知导入
试一试
我是这样量的,用直尺量。
用米尺试试吧!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 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有多长?
活动要求: 1.先猜一猜1米的长度,可用手势比划 2.拿出卷尺,同桌之间比一比。 3.各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 4.想一想,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上
填一填:
1米-10厘米=( 90)厘米。 20厘米+80厘米=( 1)米 2米-1米=(100)厘米 100厘米=( 1)米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活动背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主题活动,幼儿可以渗透到各个活动中,以特定的主题为出发点和核心,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提高幼儿对生活的敏感力,对未知事物的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主题活动以认识米为主题进行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幼儿了解米的种类、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米在饮食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对于所生活的环境的认知能力,同时锻炼幼儿的灵活运用能力。
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认识米的种类,学习区分白米和杂交稻米。
2.了解米的生长环境及特点,了解米在不同地域的生长习惯及对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的要求。
3.学习米的饮食价值及米的营养成分。
4.发现米的用途及不同的食品,培养幼儿的口味,增强其食品品尝和分辨能力。
活动流程第一天主题:认识米的种类和生长习惯活动形式:宣布主题,小组讨论、实地观察1.宣布本轮主题,让孩子们欢欣鼓舞地开始本轮活动。
2.教师与孩子们讨论、认识和了解米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外观和特点。
3.观察米芽,并了解大米的生长习惯和生长所需条件。
第二天主题:米的环境及营养成分活动形式:科学实验、互动问答1.教师与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水质、土壤和气候下的水稻生长情况,了解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
2.互动问答:教师对米的营养成分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发现米的饮食价值。
第三天主题:学习米的用途和饮食文化活动形式:饮食品尝、手工制作1.饮食品尝: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用途的米制品(如米饭、米粉、米线、米饼等),让孩子们全面感受米的多种食品形态,培养孩子们对食品的口味品尝和感受。
2.手工制作:教师为孩子们准备环保材料,通过实践动手制作米饼蛋糕,并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感受米的粘性、韧性和柔软性。
第四天主题:、展示及教学反思活动形式:互动讨论、展示活动成果、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3. 使学生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
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作单位。
1厘米大约有多长,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3.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如果要你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物体的长度,还用厘米作单位,你觉得怎样?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1米大约有多长呢?(出示贴在黑板上的米尺)它的长度正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回忆,指名回答
学生动手量一量
好是1米。
仔细观察米尺,你在上面看到了什么?
提问:米尺上这些数字是从几到几呢?
指出:从刻度0到刻度100之间的长就是1米。
引导:在你的米尺上指一指,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是1米,
谁来指一指?
说明: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知道,这根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用字母“m”来表示(板书:m),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1m)
(2)感知1米的长度
①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②用学生尺拼连。
教师对准黑板上的米尺一端贴一把学生尺,提问:你能估计一下,1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吗?
小朋友们估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用学生尺来拼一拼,连一连,验证一下。
请5名学生上黑板用学生尺在米尺下拼一拼,连一连。
③用身体比较。
引导: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米尺”呢?想不想找到它?
老师的身高是1米60厘米,你知道是从哪儿到哪儿吗?
那你知道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儿是1米吗?
用米尺验证学生猜想,贴上标签。
检验时,你想对老师提什么要求?(站直身体,米尺紧贴身体)你能像老师这样量一量,找到从地面到你的身体哪儿是1米高吗?同桌互相量一量,贴上标签。
学生观察米尺,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指名两人交流说明
学生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拉绳子比划
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指名说一说
其余学生观察黑板,明确1米有5把学生尺的长度
指名说一说
学生猜一猜
学生互相量一量,贴上标签后交流结
④比划1米。
引导:刚才,我们找到了竖在身上的“米尺”,其实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横着的“米尺”呢。
比划:两只手臂张开多大,两手之间的距离是1呢?请小朋友用手掌撑住米尺两端,看看两手之间1米有多长,再用双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2.举例反馈。
引导: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或高大约是1米。
比如:双人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饮水机的高度大约是1米。
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吗?
三、数一数、量一量。
1.教学1米=100厘米。
启发:你知道这把米尺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
小结:我们通过看、数,知道了1米=100厘米,我们一起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1)先估一估黑板有多长。
你是怎么估的?
(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②你认为他们俩量得对吧,在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③小结:量物体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想想做做”第3题的()里。
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追问:我们的教室长几米?宽几米?果
学生量一量后比划比划
学生找一找,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看米尺,从0数到100
学生读一读,再颠倒读一读
学生估一估,指名说说估计方法
指名到前面量一量,其余学生观察
学生估一估,填一填
指名量一量,其余学生观察,一起说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示范给一位学生量身高和一庹的长度,并说明先量出1米,接着量出还有多少厘米。
让学生合作互相量身高和一庹的长度,每人记住自己的测量结果。
引导:比一比你的身高和一庹的长度,你觉得有什么“巧合”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算式和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追问: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最短的路程能比85米少吗?
4. 一个桥洞高3米,一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 1m
1米 = 100厘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结果,填写()
学生互相量一量,并进行记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口答结果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再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