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是两岸血脉情感之纽带
![闽南文化是两岸血脉情感之纽带](https://img.taocdn.com/s3/m/a36c492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4.png)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的特 征,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的爱国爱乡、慎终追远、 崇文重教、重礼尚义等优秀
完善闽南文化研究应用人才培养 机制
记者:学校在福建省“ 优秀闽南文 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方面,有哪 些好的做法?
林晓峰:目前,学校在福建省“ 优 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方 面,每年从文学院、历史系、艺术系等 五个院系大三学生中选拔30名本科生, 学习期限一年。聘请两岸教师联合授课, 实行小班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注重强化 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到漳、泉、厦及金 门、澎湖、台湾岛内等地开展田野调查, 至今编辑出版了9卷学生调研文集,得 到了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们的肯定。
61 访谈 FANGTAN
和育人资源,同时,注重把握闽南文化 的世界性与时代性特点,始终以高度的 文化自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 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主动为人才 培养注入闽南文化的优秀品格,形成了 鲜明的闽南文化办学特色,这是闽南文 化发展的选择,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 荣使命。
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闽南 文化研究院,现有专职人员24人,其中 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12人,有博 士学位的教师14人。该院立足于闽南文 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着眼于促进两岸文 化交流,致力于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 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社 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既是海内外开展 闽南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也是海内外 唯一一家培养“ 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 研究”博士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科研 机构。
闽南文化是怎样传播到台湾的
![闽南文化是怎样传播到台湾的](https://img.taocdn.com/s3/m/8c01be7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4a.png)
闽南文化是怎样传播到台湾的去过台湾的人常常说,台湾“无处不中国,无处不闽南”,有人还把台湾称作“第二个闽南”,这是有道理的。
台湾人的祖籍以闽南为主,“十个台湾人中,祖籍福建的就有七八个”。
闽南语在台湾十分通行,台湾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文艺、歌曲戏剧、建筑风格乃至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闽南极为相似,一首《爱拼才会赢》更是两岸乃至海外闽南人传唱的经典闽南语歌曲,以至于闽南和台湾两地的文化被称为“闽台区域文化”。
一、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由陈耕等人执笔的《闽南文化现状与发展初探》一文,将闽南文化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闽南文化孕育于晋至唐、五代;成熟于五代末至宋初,南宋时到达鼎盛;元代開始走向衰退;明清时期大规模播迁;至近代向现代化转型。
并认为“闽南文化的历程,是一部中原汉族开发闽南、台湾、南洋的移民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闽南文化是在中原人民不断移民闽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移民文化。
它主要衍生于晋、唐中原地区传播来的河洛文化,并同闽越海洋文化相碰撞、融合,之后又兼收并蓄地吸收了部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闽南人移民台湾葛剑雄在《简明中国移民史》指出:“我们对移民的界定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
”刘登翰认为:“移民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与动力,在迁移扩散中起了主导作用。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离不开闽南人在台湾的移民和开发。
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优势文化的扩散原理,即较先进地区的文化往往会向较落后地区辐射和传播。
唐宋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福建地区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台湾到明朝后期才开始得到较大开发。
因而,首先是中原文化向相对落后的福建地区辐射和延伸,促进了福建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接着,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闽文化又向发展相对迟缓的台湾地区传播,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闽台文化的名词解释
![闽台文化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b0961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c.png)
闽台文化的名词解释闽台文化是指中国福建省和台湾地区长期以来交流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福建与台湾之间紧密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似的语言和历史背景,促进了两地文化的密切交流与融合。
闽台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核心,福建方言和台湾闽南语是闽台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
福建方言富有韵味,各个地区的方言又有着细微的差别。
而台湾闽南语在夹杂了客家、原住民语言等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变体。
福建方言和台湾闽南语是福建人和台湾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两地文化连接的纽带。
二、建筑闽台文化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福建传统建筑以福建土楼为代表,而台湾的传统建筑则以庙宇和传统民居为主。
福建土楼是福建土著民族土家族的居住形式,其特点是结构独特、防御性强,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台湾庙宇是台湾人民虔诚信仰的象征,其建筑风格深受福建庙宇的影响,结合了中式建筑和日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
三、宗教信仰闽台文化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和儒教。
在福建和台湾,道教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的信徒众多,寺庙众多。
另外,福建和台湾的佛教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寺庙众多,佛教文化对于当地人民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寄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作为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教的影响也可以在闽台文化中明显地感受到。
四、民俗节日福建和台湾作为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的民俗节日。
福建的重要传统节日包括农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代表了当地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而台湾除了有农历春节等传统节日,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如中元节和妈祖诞辰等。
这些民俗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场合,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和弘扬民俗风情的重要机会。
五、饮食文化福建和台湾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
闽菜是福建传统饮食的代表,以清淡、鲜美的口味而闻名。
闽台文化: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
![闽台文化: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8ebdda53f01dc281e53af062.png)
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传统时期,台湾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白石红砖双翘脊加燕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居住建筑(参见“台湾典型传统民居鸟瞰图”),而为人们所熟识。
其实,无论是从建筑风格或样式、布局或构成的形式上看,或者是从建筑观念思想、风俗意识等的内涵上论,都是源于邻近的海峡对岸的大陆闽南,迄今的两岸民居建筑遗存,尚可找到这一脉络的传承关系。
或者简言之,台湾传统民居,就是传承于闽南传统民居的。
一、建筑形式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人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予认识。
一方面是自前而后、从总体平面布局上着眼,看其各部分构成空间的情况和特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从立面造型样式和构造上观察,分析其各个组成构件的形态和风格。
然后,来与闽南的传统民居作比较,人们或许会有惊讶的发现--难道这是一种巧合?1、平面布局由于台湾大部地区,地处约北纬22度—25.3度、东经120度-122度之间,刚好是躺在北回归线上而重心稍北,故其传统民居多取南北朝向而坐南朝北;民居总体通常呈南北稍长的矩形的院式建筑构成平面,有明确的纵中轴线,且基地的建筑总体规划也重心在北,以前(南)埕、后(北)厝为基本构成平面形式,先入前埕、再入后厝,后厝的入口大门朝前埕,这便构成为“前埕后厝”的总体基本联系。
“前埕”,一般也为矩形,由于前埕通常所占面积比例(与后厝面积之比)较小,故而其矩形却是东西稍长、南北稍短。
也一般是铺砌地产的长条凿平白石板的埕面,所铺石板有规则地纵横交错,与主体建筑呼应地也分成三个区,以中区的纵中轴线为对称的左右相同或相似的铺砌而成;然后围以周垣,留下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左右入口,或在南墙两侧,或分置东西墙,而南墙中轴线上的稍高的部分为“照壁”。
这便构成了一个围合的院式“埕”,也为整座民居建筑的前奏部分。
“后厝”,在前埕之北,一般与埕的东西向同宽,其包括纵中轴线上的“主厝”和通常是对称的东西两侧的“护厝”两部分。
台湾乡土中的闽南因素
![台湾乡土中的闽南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159454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3.png)
台湾乡土中的闽南因素第一篇:台湾乡土中的闽南因素台湾乡土中的闽南文化摘要:关键字:正文首先,我们对台湾乡土文学的总体形成发展进行一番了解。
在台湾乡土文学思潮的演变中,有关“乡土”的解释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这同台湾特殊的社会背景有关,可以这么说,台湾的乡土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对于“乡土文学”的界定是随时代的新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20年代初期的新旧文学论争时,已经开始触及到“乡土文学”的问题,1927年6月,郑坤五在《台湾艺苑》上尝试用台湾话写作,并且首次提出“乡土文学”的口号。
1930年黄石辉和郭秋生的大力提倡,台湾话文运动才正式展开,并引发乡土文学论争。
其后的日据高压时期,然后是光复后的50、60年代,当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到当代,其含义和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
并在70年代末引发更大一场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战前闽南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5%,客家人口约占13.5%,其余为南岛语族;战后因大量外省人移入,台湾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目前闽南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72%,外省人口约占13%,客家人口约占11%,原住民3%,新住民1%。
从台湾的人口结构我们可以看到闽南人口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在整个人口结构中的比例都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可见闽南人对于台湾的开发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样,闽南文化也必然会影响到台湾的文化、台湾的乡土文学,我们就对台湾乡土文学中闽南因素展开分析。
闽南文化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突出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反帝反殖民的民族意思和爱国精神。
台湾的历史是曲折的,自1604年到1662年沦为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在到后来的日本50年,长期受到外国势力的压迫,这就使台湾的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表达殖民地人民受奴役的痛苦心声。
然而,在一个受外国殖民者统治的时期,不仅在政治上是无权的,在文学上也是不自由的!以日本统治为例,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人民使用汉字和普通话,以达到泯灭民族意识的企图,乡土作家们认识到,殖民者力图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纽带,但是在处处受限制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闽南文化站出来了!闽南方言不仅在台湾人民中广泛通行,而且是古代中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77775f7941ea76e58fa0498.png)
(三)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 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 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 同感。这种认同感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 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推动着两岸关系朝着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谱写了抵御外侮、 维护统一、奋发图强的历史篇章。
(二)闽南文化对台湾同胞有着强 大的吸引作用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在荷兰 殖民者占领台湾的岁月里,还是在郑成功 收复台湾的年代里;不论是在清政府实行 “海禁”的岁月里,还是在清朝政府统一 台湾,实行“闽台一家”的年代里;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 了解
• 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第一 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2009年7月漳州市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建设规划(试行)》,提出分三阶段保护闽 南文化,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开设传统闽南民俗文 化课程,鼓励青少年学讲闽南话,提倡公务员学 习闽南话,联合高校培养闽南学学科方向的高层 次研究人才等。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 有一种精神,叫闽南文化。闽南文化 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重乡崇祖的生活哲 学、爱拼敢赢的价值观念、输赢笑笑的精 神气质和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 • 有一种血脉,叫闽南文化。闽南民系 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 并与当地闽越遗民逐渐融合而成的。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闽南文化
课程:毛概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 • • • • 一、什么是闽南文化 二、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67b81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8.png)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闽南文化是福建省南部、海南岛和台湾中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多样而又深厚的历史底蕴。
闽南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而闽南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闽南文化的传承闽南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在传统文学、音乐、戏曲、美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闽南文化特别强调家庭、社区、人情、信仰等人文关怀,深深植根于闽南地区的人们身心之中,成为其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但是,尽管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在今天还是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
首先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现实压力大,闽南文化的传承在学校中受到了较大的压抑,学生们很难真正理解、学习、体验这种文化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道德价值和精神底蕴,因此无法正确认识、理解和热爱这种文化。
其次,对于文化传承的具体形式,传统文化研究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口传方式,而这种方式在当今社会遇到的可塑性和传承方式不同的问题。
随着先进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和数字化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来传播闽南文化。
如何更好地传承闽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应该加强对闽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并了解其历史、发展、特征及其所表现的社会精神,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
其次,可以通过展览、讲座、讲解等途径,向公众普及闽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
此外,闽南文化也可以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数字化传播,以互联网互动、微视频、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更深入地接触这些文化。
闽南产业的发展随着各方面的经济推动,闽南地区的经济生活逐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农业、渔业、工业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可观的成果。
在这些产业中,与闽南文化相关的文化体验、文化娱乐、文化传媒等产业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在观光文化、美食文化等方面,闽南产业也发掘出了巨大的潜力。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9d622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9.png)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闽台两地的历史交往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始终以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基础。
闽台两地地理相邻,自古就有密切联系,而且交流频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地不仅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渊源,还建立了紧密的人文联系和经济合作,形成了多方位的互补和共生关系。
早在史前时期,闽台两地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闽台两地在史前时期就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表现在生活方式、工艺技术和社会组织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两地的文化交融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历史的演进,闽台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紧密的文化共同体。
在古代,闽台两地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成就不仅为闽台两地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两地的交往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古代的闽台两地之间往来频繁,不仅有政治上的交流,还有经济上的合作和文化上的交流。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在两地都有影响力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闽台两地的文化交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的闽台两地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闽台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入,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强。
特别是台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实体,为两地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与此两地在旅游、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活跃,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闽台两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始终是两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闽台两地应该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两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1257478a417866fb84a8e10.png)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11旅游管理符汉超1112000641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台湾,使其在台湾传承与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闽南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闽南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
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
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d549aa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a.png)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历史的见证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海峡两岸作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重要区域,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以福建省厦门市作为闽都民俗文化的样本,探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背景闽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是福建省宝库中璀璨的一部分。
厦门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节点,也是闽都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厦门的民俗文化融汇了汉、闽、海等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面貌和文化价值。
二、历史交流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海丝交流开始,福建作为海外贸易的中转站,与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海峡两岸的人们通过贸易往来,相互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信仰和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之间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了较高的相似性。
三、现状分析1.海峡两岸交流的活动增多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
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纷纷举行,涉及民俗展览、文化节庆、民族艺术演出等方面。
这些活动为海峡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海峡两岸都非常重视。
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得到了保护和弘扬,比如福建的庙会、渔民婚礼等。
同时,也有很多新型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创新形式出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这种融合和创新的做法,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闽都民俗文化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厦门的鼓浪屿、南普陀寺等景点成为闽都民俗文化的代表性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ce266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2.png)
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闽南地区作为福建省南部重要的文化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体育传统。
本文将探讨我国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闽南民俗体育的特点闽南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舞龙、踩高跷、踩板鞋等传统表演形式,还有一些传统体育比赛,如大众拳、斗鸡等。
这些民俗体育活动体现了闽南地区的民间生活特色,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1. 移民携带传统文化台湾是由闽南人移民而来的,他们携带着丰富的民俗体育传统来到台湾。
在移民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传承闽南民俗体育,将其延续至今。
2. 文化衍生与传统保护在台湾地区,闽南民俗体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各地区都设立了相应的民俗体育传承中心和博物馆,定期举办民俗体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闽南民俗体育传统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
三、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发展1. 创新与融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进行了创新和融合。
他们将传统的民俗体育与现代的运动方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新型的体育项目,如踩高跷比赛、舞龙队列等,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适应了现代人的需求。
2. 推广与传播台湾地区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闽南民俗体育的推广与传播。
除了定期举办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外,他们还将闽南民俗体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和社区的文化活动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同时,借助媒体、互联网等平台,将闽南民俗体育推向全国乃至全球。
四、影响与启示台湾地区对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感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使台湾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同和自豪感,也让其他地域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台湾的文化魅力。
2. 促进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繁荣闽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和旅游业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8c809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f.png)
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
闽南文化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深化,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闽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在语言、音乐、舞蹈、建筑、美食、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闽南音乐以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著称于世,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舞蹈形式多样,充满了地方特色,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闽南建筑以其精美的风格和独特的传统工艺闻名,而闽南美食更是享誉全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让人大饱口福。
二、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1. 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和挑战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闽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逐渐淡化。
在大城市化的背景下,闽南文化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也在逐渐减少,传统的传承方式和渠道也面临着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这也给闽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文化发展中的机遇和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传统的重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有利的机遇和趋势。
政府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传承的政策措施,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闽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到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一些民间组织和爱好者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参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432868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3.png)
一、两岸交流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体,不同地域的人民在交往交流中相互融合、互相影响。
其中,闽台地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二、闽台地区的历史沿革1. 闽台地区的历史渊源闽台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发达。
历史上,闽台地区属于我国的一个重要部分。
闽台地区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而后,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闽台地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周边各国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和殖民,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2. 闽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闽台地区一直是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闽台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古代,闽台地区经常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如印度、中东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都曾在此地区留下过痕迹,这对闽台地区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闽台地区文化交融的特点1. 语言文字的交融闽台地区的语言文字体系十分丰富,包括汉语、闽南语、闽北语、客家话等,其中闽南语是闽台地区最为流行的方言,而此地区的文字系统也因历史原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如泉州籍文人魏逢昌所创制的泉州字、台湾原住民的部分方言文字系统等。
2. 宗教信仰的交融在宗教信仰方面,闽台地区也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体系,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在这一地区都有着一定影响。
尤其是佛教的传播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寺庙和宗教活动,也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3. 习俗风情的交融闽台地区的习俗风情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闽南歌仔戏在交流交融中吸收了相当多的外来元素,如唱腔上的风格、剧本题材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台湾的传统习俗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琉球、荷兰、葡萄牙等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习俗文化。
闽南文化概述
![闽南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64d781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8.png)
闽南文化概述闽南文化概述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涵盖面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
闽南人艰苦的生存环境,铸造了闽南文化的精髓:“敢拼爱赢”的精神。
这种文化精髓的形成、升华和进一步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也是闽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其他闽系文化的一大特色。
首先,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
闽南聚居的核心地带,主要在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和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
后来,随着北方汉民的加速流动和不断地南迁扩展,促进并加快了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为了适应颠沛流离和长途跋涉的艰难环境,中原文化在南迁传播过程中,在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拼撞、社会变迁和自我扬弃后,虽然在闽南地区扎根并成长起来,但其完整程度受到了挑战,已较中原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其次,闽南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一方面,在汉民的不断南迁和聚合过程中,不同源流、不同历史阶段入迁的汉民之间,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在闽南地区显现出了交融性。
另一方面,在唐宋元间,泉州港的对外交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成为“涨潮声中万国商”的东方贸易大港。
吸引了亚洲、非洲乃至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前来贸易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
他们不仅在泉州地区经商并定居下来,而且还传播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
可见,闽南文化在多种族文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中,这种多元文化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对外开放性。
闽南文化的表象,深受外来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多重影响。
由此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闽南人的这种进取精神,在明清时期很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在封建政府强力压制下,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闽南一带地瘠民稠,丘陵山地众多,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拥有土地和农耕已不足以养家糊口,这种自然环境加之深受移民文化的熏陶,促使大量的闽南人挈妻携子移居海外和台湾地区,实现了“贷海为市”。
可以说,闽南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闽南人比较注重财富的追求和发展。
同源同根的闽台民间宗教传统
![同源同根的闽台民间宗教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793024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6.png)
同源同根的闽台民间宗教传统导言闽台地区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宗教传统。
这些宗教传统不仅源自相同的文化背景,还有着共同的宗教根基。
本文将重点介绍闽台地区同源同根的民间宗教传统,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闽台民间宗教的同源性1. 文化渊源:闽台地区文化渊源流长,同源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其宗教传统也源自中国古代宗教,如、儒教等。
2. 同根: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多以神灵崇拜为核心,包括妈祖、土地神等,这些都与自然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传承了同样的宗教根基。
闽台民间宗教传统的特点1. 崇拜妈祖:妈祖是福建和台湾地区广泛崇拜的女神,被视为渔民和海上航行者的守护神。
每年的妈祖节,信众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和游行,表达对妈祖的虔诚崇拜。
2. 尊崇土地神:闽台地区的民众对土地神十分和尊崇,认为土地神是保护家园和农田的灵性存在。
每年的土地神庙会上,人们会献祭和举行各种仪式,以祈求土地神的庇佑和丰收。
3. 多元融合: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融合了不同的,如、儒教、等。
信众们通常会在家中建立神龛,供奉不同的神灵,以求得各种福祇。
4. 社群凝聚力: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不仅是宗教,更是社群凝聚力的象征。
信众们在庙会上共同参与庆祝活动,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加强了社区和谐和团结。
闽台民间宗教传统的影响1. 文化传承: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通过庙会、神龛等方式,将宗教代代相传,并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闽台民俗文化。
2. 旅游资源:闽台地区的庙宇和庙会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宗教文化。
3. 社区和谐: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通过社区庙会等活动,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助,促进了社区和谐和稳定。
4. 文化交流: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也是两岸交流的桥梁,两岸人民通过共同的宗教,增进了互相了解和友好交往。
结语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传统以同源同根的特点融合了妈祖、土地神等,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
闽台区域文化整理资料
![闽台区域文化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15680f976eeaeaad1f330d0.png)
闽台区域文化第一章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
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347985fcf61fb7360b4c65cd.png)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林华东苏黎明2013-5-9 5:53:18 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9日 11 版)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古老的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
闽南文化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不仅深深影响着一代代闽南人,并且随着历史上闽南人成批外迁而辐射到他乡异域。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人口迁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大陆汉族移民向台湾迁移,唐宋即已开始。
不过,直至元代,人数均不多。
明代,移居者日渐增多。
这些移民,绝大多数为闽南人,闽南文化亦随之被带入台湾。
不过明末以前直至荷兰据台时期,闽南人徙居台湾数量仍十分有限。
根据施琅《靖海纪事·尽陈所见疏》和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等有关资料统计,这一时期的台湾人口不到14万,而以闽南为主的汉族人仅为五分之一。
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情况才发生根本性改变。
按施琅《尽陈所见疏》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带去军队及眷属3万余人。
随后清廷实行沿海迁界,不愿内迁的闽南人大量入台开垦。
据连横《台湾通史·户役志》统计,明郑政权治台20多年,台湾汉族人口迅速增至20万人,逐步演化为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社会,汉族移民以闽南文化为主体逐渐取代原住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究其缘由,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年)发挥了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
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虽然生于日本,但自7岁回家乡泉州后,毕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南度过,深受闽南文化的熏染陶冶。
收复台湾后,他依照明朝制度在台湾建立完整的行政机构,获得民众倾力支持,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闽南文化也获得广泛的认同。
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继承父志,积极鼓励和推动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这一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地将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戏曲艺术和典型的家族文化等带到这里,在全面开发和建设宝岛的过程中,彰显了闽南文化的先进性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那时,漳州和泉州沿海旱灾频繁,闽南人纷纷前往台湾,投奔颜、郑二人。
虽然,这种移民是没有组织的,但结伴而去的人有时多达数千人,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
这一时期闽南人以开发澎湖列岛和台湾北港为主,相应,闽南文化就在这些地区开始传播。
(二)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当上了明朝的官吏。
郑芝龙在当时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召集福建沿海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让他们定居下来,开垦荒地。
②这些移居台湾的闽南人,把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台湾,帮助台湾原住民发展生产,对台湾的早期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陆民众有组织地向台湾移居,也是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
(三)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1 6 4 4年明朝灭亡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屯兵厦门,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兵源以闽南人为主。
16 6 1年,清朝政府为了剿灭反清复明的力量,实行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所有沿海3 0 里以内不得住人,居民一律内迁,严禁船员出海,违者处死的野蛮的“迁界”政策。
闽南地区是清政府实行“迁界”的重点地区。
“迁界”③因此,被迫“迁界”的闽南人,除了一部分迁入内地和前往东南亚谋生外,更多的是投奔郑成功。
1661年4月,郑成功挥师东进,1662年1月,从荷兰殖民主义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屯垦开荒。
这一时期,大量闽南人前往台湾,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
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有20余万闽南人前往台湾,他们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地区。
④相应,闽南文化也在这些地区传播。
(四)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清政府之命收复台湾,郑氏在台湾的政权结束,大陆和台湾出现了政治上大统一的局面。
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将其划入福建省进行管理。
从1684 年到1 8 8 3年,是中国历史上长达2 0 0年之久的“闽台合治”时期。
这一时期,清政府先后开放了福建泉州、福州等地港口与台湾对口通航。
特别是由于地缘、血缘密切关系等原因,闽南人前往台湾持续不断,几乎遍布全岛。
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
据1 9 2 6年调查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台湾人口中的8 0%以上祖籍是泉州或漳州的,其中泉州籍约占4 5%,漳州籍约占3 5%。
⑤相应,闽南文化也在台湾全岛广为传播。
(五)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1893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之后的50年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闽台两地处于分离状态。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从日本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回台湾。
台湾回归祖国后,闽南人再次兴起移居台湾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从1 9 4 6年到1 9 4 9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就有17 7万大陆人移居台湾,其中大量是闽南人。
⑥这就形成了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
闽南文化也因此进一步在台湾传播。
二、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台湾,使其在台湾传承与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闽南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闽南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
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
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
福建闽南话在台湾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台湾式的闽南话,也就是近年来在台湾大众传媒中使用的所谓“台湾话”。
换句话说,台湾同胞所讲的所谓的“台湾话”,就是闽南地区闽南人所讲的闽南话。
尽管由于地域关系等原因,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相比,除了在特殊词汇上有一些细小的差异和语调上不象厦漳泉闽南话那么纯正外,其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是一脉相承的。
⑦这就是海峡两岸闽南话一直畅通交流、沟通无阻的根本原因。
(二)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对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繁多,主要有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关帝信仰、城隍信仰、陈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
这些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而带到了台湾予以传播,也就形成了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
其中,妈祖信仰在台湾传播最广,影响最大。
台湾同胞信仰、奉祀妈祖也最为虔诚。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台湾建起了台南天妃宫。
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认为“泉州神女天妃显灵,协助平台有功”。
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为“天后”;施琅在台湾的台南建造大天后宫;随后,又在台湾的台中、嘉义、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从泉州“天后宫”分灵出去的天后宫多座。
因为台湾是个海岛,妈祖又是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所以妈祖信仰遍及台湾各地。
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到处都建有妈祖庙。
据说,台湾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仰者达1100万人以上。
因此,数百年来,作为闽南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信仰,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的原动力。
(三)闽南民俗习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传统民俗习惯很多,如有春节拜年、元宵迎灯、清明扫墓、端午竞舟、中秋搏饼、重阳登高、冬至搓圆等民俗风情。
其中,最主要的是,闽南人为取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历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族聚居,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传统民俗习惯。
因此,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同时,不仅带去了宗族聚居的民俗,而且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祗。
特别是早期闽南人移居台湾,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土著居民的袭扰等困难,他们在不可预卜的未来环境中,为谋以生存并求得发展,必然要同族聚居,以祖先和神灵作为精神支柱,祈望祖先和神灵保佑他们未来一切平安顺利。
在聚居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宗族组织,随后,就要从事置族产、建祠堂、修祖墓、编族谱等宗族活动。
而祠堂往往是宗族、家族组织活动的中心,它不仅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议事、执行族规、族人宴饮活动的地点。
台湾各地种种宗族活动基本上与闽南相同。
迄今,这些场所在台湾的乡村仍然可以见到历史的痕迹。
对于家族来说,几乎在近亲居住的祖厝内都设有公厅,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他们逢年过节都将家族的现状及新鲜事,如男婚女嫁、添丁发财或金榜题名等大小喜事报告祖先,同时,也将天灾人祸、遭遇困难等报请祖先,以求庇佑,指点迷津,避难免灾。
这种传统民俗一直影响到现代。
这些民俗习惯的传承,都反映了移居台湾闽南人思乡恋祖的情怀。
(四)闽南宗教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宗教信仰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闽南人的足迹,闽南宗教信仰也在台湾广为传播。
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类型。
其中,闽南佛教信仰对台湾的影响最大。
我国现代著名高僧广钦和尚(1 8 9 2 - 1 9 8 6年)被台湾佛教界誉为“圣僧”、“一代高僧”。
他少年出家,1 9 4 7年以前在福建泉州清源山和承天寺弘扬佛法,专修念佛禅定法门,曾达到进入四个月不食不动的境界。
1 9 4 7年6月,他赴台湾。
在台湾的4 0年间,为了弘扬佛法,他致力于三件大事:一是建寺安僧,先后在台北、高雄、台中、台南、花莲等市县创建了广明寺、广照寺、日月洞寺、承天寺、广龙寺、广承岩寺、妙通寺等一系列庙宇,以安顿僧人。
二是讲授开示,以动人的辞藻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弟子。
三是传授三坛大戒,延续佛教文化命脉。
广钦和尚为闽南佛教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达到了“法雨普施台湾,甘露滋润大陆”的效果。
这一善举为台湾佛教界认同大陆佛教文化,形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五)闽南民间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艺术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戏剧(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音乐(南音等)两大类。
闽南艺术对台湾的影响很深远,闽台两地都有爱看戏、爱听曲的民风,几乎所有闽南的戏剧、音乐都传播到台湾。
梨园戏是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早在康熙时期就已传播到台湾,梨园戏传入台湾之后,成为台湾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
歌仔戏发源于漳州的锦歌,随着漳州人大量移居到台湾,发展为台湾的歌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