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 范围
传播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
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
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文化传播学》第五章媒介文化传播

Page 23
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上,不仅有《西游降魔篇》、 《十二生肖》等国产“大片”,也涌现出了《北京遇 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一系列 “以小博大”的中等成本影片。持续平稳产生的高票 房不断让中国电影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
Page 24
业内人士认为,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第二个10年的开 端,我国电影市场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产影片整体质量的提高是近期电影市场空前繁荣 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电影 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Page 22
2013年开年以来,国产电影市场不断创造新纪录。来 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 12日,今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 其中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达63%,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 仅为34%,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实现了大逆转。与此同 时,全国单日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及国产影片 首日票房等纪录均在今年以来被屡屡刷新。
Page 4
二、报纸文化的历史
从社会发展角度,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报纸 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在古代,报纸主要 发布皇帝的起居言 行和命令、官吏的 升黜和褒奖贬斥、 大臣和各地官吏的 部分奏章疏表等。
Page 5
中国明清两代的 京报在内容、形 式、发行、读者 对象等方面,是 封建社会最完备 的古代报纸。京 报在相当程度上 已成为一种面向 全社会、以商品 形式存在于社会 的传播媒介。
Page 36
4.信息量大,内容广泛,受众面广。电视节目几乎 无所不包,除新闻、广告、电视剧外,还有各式各 样的栏目,内容涉及教学、文艺、体育、生活服务、 娱乐等等,五花八门,不可胜数。
Page 37
电视传播的劣势:
1.保存性差,稍纵即逝。 2.针对性弱,受众层面差异大。 3.制作成本极高。 4.门槛低,成为娱乐和快餐文化的推助器。
文化传播学(DOC)

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 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 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 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 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 传播技术和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 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 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 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 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 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和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和进化功 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 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 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 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文化传播学(子)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 观点』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 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 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 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一、传播的定义:二、信息的定义信息与讯息的区别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验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传播的主要类型(一)人内传播:1、定义2、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的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二)人际传播1、主要特点:(1)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适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5)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愿的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人际传播的功能镜中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1)、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人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b)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3、组织传播(1)、组织内传播①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纵向传播②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四、大众传播1、定义2、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窜博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传播第三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形态1、一般性的文化传播2、专门性的文化传播3、系统间的文化传播二、文化传播学及其研究范畴(一)、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二)、文化传承问题(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媒介文化问题第二章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一、文化传播的特征二、文化传播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行为环境(宏观、微观)与心理环境三、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1、文化传播的高技术化2、文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3、文化传播力量的实力化第三节文化传播的途径与规律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迁徙传播一般迁徙活动:由征服引起的迁徙活动自发的流动迁徙,政府的组织迁徙(鼓励或强制)2、商贸活动传播3、战争与扩张传播4、宗教传播5、教育传播6、使节互访7、和亲通婚8、大众传媒传播9、探险、旅游观光、举行学术会议、图书交流和翻译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规律1、扩散律2、趋低律3、双向律4、层次律5、选择律6、激发律第五节、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第二节文化传播原理一、文化维模原理二、文化适应原理三、文化圈层原理四、文化融合原理五、文化增殖原理: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
传播学内容

传播学内容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传媒等方面,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信息传播、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播等,它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
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是指信息在社会中的传递、交流和传播过程。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播学通过研究信息传播的特点、规律和效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传播学还研究意识形态传播。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社会现象、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等的总称,它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人们进行灌输和影响。
传播学研究意识形态传播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分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现象,揭示意识形态传播的规律和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社会中的意识形态。
传播学还研究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信息在社会中的传递和交流。
传播学关注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播的过程和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优秀的文化。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样。
实证研究是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验证假设和推断。
文献研究是传播学的另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来获取研究材料和信息。
调查研究是传播学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它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方式来获取研究数据和信息。
案例研究是传播学的一种常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特定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来揭示案例背后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它不仅关注信息传播、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问题,还探讨了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也非常多样,有实证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
通过传播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文化传播学 要点整理

文化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强调信息的传递;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与物质、能量共同形成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广义的信息,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他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有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①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②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社会传播具有系统性,其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文化传播专业学什么

文化传播专业学什么文化传播专业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它涉及到了文化、传媒、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那么,究竟文化传播专业学什么?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性。
一、学习内容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理论与分析:学生将学习各种文化理论,如文化传播、文化产业、文化认同等,并运用这些理论进行文化现象的分析与解读。
2.传媒与新技术:学生将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运作原理,包括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并学习使用相关技术进行信息传播与管理。
3.媒体与社会:学生将学习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媒体的作用,了解媒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研究媒体在公共舆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作用。
4.创意与策划:学生将培养创意思维和策划能力,学习如何进行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如展览、演出、节目制作等。
5.传播与公关:学生将学习传播理论和技巧,包括传播策略、媒体关系、公关活动策划等,提高组织与执行传播活动的能力。
6.跨文化交流:学生将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理解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重要性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将接触不同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保护。
2.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将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3.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将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培养学生在文化创意、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4.提高媒体素养: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媒体行业的运作,提高对媒体报道的素养和判断能力,培养媒体职业人才。
5.塑造社会意识: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将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传播和呼吁,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文化传播学课件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传播

(2)伯明翰学 派(文化研 究):R·威廉 斯、S·霍尔, 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
28
(3)意识形态 “霸权理论”
29
(4)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综 合的合理性
30
文化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 1、理论:网络、思想、影视、
大众 2、应用:政治、经济、文化、
区域
2
第一节 文化
一、界定 1、定义:余英时——160多种 (1)广义: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3
(2)狭义: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机构。
2、属性: (1)整体性(社
会生活模式)
4
(2)阶级性(阶 层)
(3)民族性 (4)区域性:大
河、海岸、森林
5
(5)稳定性 (6)流动性 (7)历史连续性 3、构成 (1)物质文化:前
提、基础,最活 跃,最易变动
6
(2)制度文化: 协调、保证,中 介环节,最敏感 最具弹性
7
(3)精神文化: 核心与根本,最 核心最稳定、最 不易变动
三、文化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161、定义: (1)文化传播:人
们社会交往过程 产生于社区、群 体及所有人与人 之间共存关系之 内的一种文化互 动现象。
17
(2)文化 传播学: 研究社会 文化信息 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 的科学。
18
2、特征 (1)社会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19
(4 )互动性 (5)永恒性 (6)开放性 (7)多元性 (8)融合性
8
4、功能 (1)传播 (2)认知 (3)教化 (4)协调
9
(5)创新 二、分类 1、内容: (1)高雅文化—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子)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传播技术和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和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和进化功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观点: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第一章 文化传播学导论
01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02 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 03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英文为“communication”,有传播、交流等多种含义。一般我们在使 用这个概念时,多指“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渠道到达“信宿”。早期,传 播概念强调的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和意义再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词汇,“传播”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事实上,除了单向度的传播与分享之外,传播的另外一层 含义就是,“双向的或共同的互动交流机制”。就实践层面而言,“传播”就是人 类运用符号并经由媒介来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和交流意义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链接
• 初级群体-广场舞大妈 :
“Dama”,又称“广场舞大妈”、“中国大妈”,本意是指那些 热情冲动、精力充沛,但有时也会盲从算计的离退休女性群体。 她们形成文化体公共体的方式,比较特殊。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 初级群体,“Dama”有某种非组织关联,其成员间情感色彩浓厚。 在演变过程中,这一初级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准组织结构形态。 “领舞者”在这样的群体中起着结构形塑的重要作用,“口信约定” 是广场舞大妈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一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甚 至国际认知度都在增强。2013年4至6月,国际金价下跌,许多中 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中国大妈”这个特殊的社会 群体。她们甚至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不 过,《华尔街日报》在专门创造并推广“dama”这个概念时带有 一定的贬义。他们认为,“中国大妈”是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 力眼光的社会群体。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文化传播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1,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化传播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规律,了解和研究文还传播的重大现实课题,对文化传播的趋势和人类文化前景有一深刻、清醒的认识,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作出应有贡献。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吴格言《文化传播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版2.参考书目邵培仁《传播学》,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内容,文化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教学难点:文化传播的原理,文化传播的模式(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材为主,采取“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学习基本原理与掌握实践知识相结合;课堂专业教学与开展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指导与教学双边互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侧重于重点、难点的讲授,简易章节让学生自学。
重要内容可用作业方式完成。
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编一些与教学配合的录像片。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宜选择较合适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准备地进行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
考试学期,按本课程的考核大纲执行,考试采用闭卷方法,用百分制计分,试题以试卷库或试题库为准。
考查采用5级计分,方式多样,如以课程论文等作业为主则适当增加平时作业量或作业难度。
平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课堂作业:重点抽查学生通过学习对本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课外作业:全面检查学生学习情况,适当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化传播学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文化传播学基础知识要点总结文化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传播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知识要点,从文化的概念、传播的方式、传播效果以及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精神财富。
它包括语言、艺术、宗教、价值观念、习俗等方面。
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创造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多样性指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传承性指文化通过教育和传统的方式传承给后代;创造性指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适应性指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和发展。
二、传播的方式与过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等。
其中,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书面传播则是通过文字和印刷媒介传播;视觉传播则是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媒介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则是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传递。
文化传播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传输和解码三个阶段。
编码是指信息的制作和组织过程,传输是指信息在媒介中的传递过程,解码则是指接受者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噪音和反馈等因素,噪音会干扰信息的传递,而反馈则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的过程。
三、传播效果与文化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可以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评估。
认知层面指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和知识的获取;情感层面指接受者对信息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行为层面指接受者对信息所做出的行为反应。
文化传播的效果还受到接受者的特征、媒介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传播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社会认同和凝聚力;同时,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
文化传播还能够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四、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文本分析等。
传播学相关文化概念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与文化相关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学相关文化概念:
1. 文化:指一定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和知识等精神和物质文化形式的总称。
2. 文化认同:指个人或群体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是个体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3. 文化传播:指通过各种媒介和交流方式传递文化内容,包括语言、符号、图像等,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4. 跨文化传播: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涉及到跨越语言、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差异的沟通过程。
5. 文化产业:指以文化创意产品、文化艺术表演、文化旅游等为基础的经济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商业运作。
6. 文化霸权:指某一文化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主导地位,影响其他文化并强调其优越性的现象。
7. 文化冲突:指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而引发的社会、
政治或经济上的争议和对立。
8. 文化符号:指在特定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图像、符号或语言等,用来传递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意义。
9. 文化消费:指个人或群体对文化产品和体验的需求和获取过程,涵盖了对文化产品的购买、欣赏和参与等行为。
10. 文化创意:指通过创新的方式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艺术、设计、媒体和创意产业中,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以上是一些传播学相关的文化概念,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文化传播学 范围

文化传播学范围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自然而言的,由人类的活动和意向影响,改造的、创造的存在,是人类精神、意识、心灵的本质,外化和内化的历史运动结果,它是人类生存的模式,即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支配下的行为系统,不同的生存模式(如民族、地域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模式。
文化的表现形态:(1)物质形态文化:只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2)非物质形态文化:a、语言与符号b、规范与行为模式c、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构成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 d、精神形态文化的特征:创造性、象征性、传递性、共享性、稳定性1、a、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B、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反馈、媒介。
C、过程:(媒介)→传达信息→(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反馈信息←(媒介)2、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同构、兼容互渗的,两者始终处在互动中。
一方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进文化的整合、增值、积淀、分层和变迁;另一方面,文化对传播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播者对受传者的文化意义。
3、文化传播: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个社会群体散布,并使一定的受传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4、文化传播学:是文化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社会文化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最大特点是学科的交叉性,传播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5、人类文化传播模式的演变史前无文字传播→手写文化传播(相对于印刷而言)→印刷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特点:高技术性、高时效性、语言的开放性6、传播的规律a、文化传播取决于文化价值特性(文化本身的价值);b、文化传播走势上,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渗透、辐射、扩散传播。
强国文化往往被更多的关注;c、文化本身的层次性,器文化往往比道文化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d、信仰文化更容易被接受;e、文化传播与文化本身的风格具有密切的关系;f、文化载体对文化传播具有重大影响。
文化传播专业学什么

文化传播专业学什么
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内容包括广告学、思政课程、传播学概论、外国新闻史、摄影、公共关系学、广播电视新闻、品牌营销学、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大学英语、新闻评论。
文化传播专业学什么?一、基础课程1、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一门语言类课程。
它既是一门语言技能基础课程,又是一门跨文化能力培养课程,在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思政课程
大学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还能转变学生的思想,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
二、专业课程1、主要课程
文化传播专业的学习内容包括广告学、传播学概论、外国新闻史、摄影、公共关系学、广播电视新闻、品牌营销学、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新闻评论。
2、课程特色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新媒体的策划、设计和运营的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一技之长,能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互联网相关单位、文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等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产品开发、新媒体管理和运营的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自然而言的,由人类的活动和意向影响,改造的、创造的存在,是人类精神、意识、心灵的本质,外化和内化的历史运动结果,它是人类生存的模式,即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支配下的行为系统,不同的生存模式(如民族、地域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模式。
文化的表现形态:(1)物质形态文化:只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2)非物质形态文化:a、语言与符号b、规范与行为模式c、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构成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d、精神形态文化的特征:创造性、象征性、传递性、共享性、稳定性1、a、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B、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反馈、媒介。
C、过程:(媒介)→传达信息→(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反馈信息←(媒介)2、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同构、兼容互渗的,两者始终处在互动中。
一方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进文化的整合、增值、积淀、分层和变迁;另一方面,文化对传播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播者对受传者的文化意义。
3、文化传播: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个社会群体散布,并使一定的受传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4、文化传播学:是文化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社会文化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最大特点是学科的交叉性,传播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5、人类文化传播模式的演变史前无文字传播→手写文化传播(相对于印刷而言)→印刷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特点:高技术性、高时效性、语言的开放性6、传播的规律a、文化传播取决于文化价值特性(文化本身的价值);b、文化传播走势上,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渗透、辐射、扩散传播。
强国文化往往被更多的关注;c、文化本身的层次性,器文化往往比道文化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d、信仰文化更容易被接受;e、文化传播与文化本身的风格具有密切的关系;f、文化载体对文化传播具有重大影响。
7、当代文化传播的对策(两星辨析题)a、根本立足点是保卫民族文化,不断发展,构建自己的文化,积极面对竞争的精神,一种公平则优的原则;b、建立健全文化传播机制,促进我国媒介的良性健康发展;1)通过立法加强对媒介运作进行监控;2)加强媒体(文化传播者)自律,提升责任感,以实现传播文化的精神品格追求;3) 媒体在传播文化时,必须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关键在于是以丑为刺激为乐,以满足受众低卑的欲望,还是通过揭露和批判丑恶,从而表达崇高的审美情操;4)传媒文化和消费性体现人文关怀。
8、物质文化传播的原则a、物质性原则b、地域性原则c、开放性原则d、时代性原则1)物质文化内容和形式具有时代性2)人的认识具有时代性3)人的行为具有时代性e、多样性原则9、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1)物质的、有行的 1)非物质的、无形的2)静态的、固态的 2)动态的、活态的↘↙联系1)产生并依赖2)推动或限制3)两者往往交织10、非物质文化传播的含义指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以非物质形态表现的传播形式。
价值标准是非物质文化的核心,即人类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用处大小的判断,它是决定非物质文化传播的原动力。
11、非物质文化的传播途径媒介传播—商道传播—战争传播—移民传播—宗教传播(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a、唤醒国内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b、合理适度地进行商业化开发c、合理规划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d、加大法律保护力度13、跨文化传播的含义指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
14、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应对(☆☆)障碍:a、“文化误读”(或“文化理解错位”),是主要障碍之一b、“定型”(或“刻板印象”),是重要障碍c、封闭陈旧的信息主权观念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阻碍因素应对策略:a、理解认同1)双方共同认可或约定某种语言学表达2)对彼此文化模式之间的某种共同性达成认可3)在彼此认可的共同性规范的背景上使自己的意向被对方所理解4)在彼此理解中创造出新的意义境界b、应了解和尊重受众本土文化,采取合适受众本土文化特点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同时要加强“标准化”信息传播。
1)卓越的传播模式应保持“本土化传播”与“标准化传播”的平衡(文化整合新的发展方向)2)“本土化”以重视并理解文化差异为基础3)“标准化”以全球化的共通性和文化融合为依据15、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局势(☆☆)a、文化冲突1)强势文化在全球扩张必然带来另外一些弱势文化的萎缩,弱势文化可能丧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丧失文化传统,丧失民族自信;2)强势文化的冲突,也催生和强化了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保守的宗教思想),文化霸权正在威胁着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b、文化交流c、“双刃剑”1)既有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构成挑战,又有可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拓展文化创造的空间;2)需要一种更积极的文化心态,其核心是各民族或民族文化平等参与世界性对话体系,跨文化传播须成为其共同参与构成的公共论坛,每一个特定文化都是一个文化主体,都有权利对全球性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3)应变革当前跨文化传播中信息单向流动和单一控制下的传播体制,逐步建立开放、自由、平衡、多元的跨文化传播的新秩序,同时,资本逻辑下的娱乐化、消费性跨文化应为知识的、专业的、审美的跨文化传播留下空间。
16、出版文化传播的特征a、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b、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2)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3)商品流通生产阶段的劳动c、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d、具有经济性和产业性17、我国出版文化的方针原则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想结合(社会效益在先,相互兼顾)d、质量第一e、坚持改革开放之路18、广播文化的界定及其内容a、是一种以广播节目为核心的文化现象b、内容:物质文化层面:包括录音机、录音磁带、发射机、接收机等直接作用于广播节目的物质,也包括电话、电脑、汽车、图书资料等间接与广播节目相关的物质;制度文化层面:包括广播事业的体制,各种办事规程,管理制度和广播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层面:广播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
19、数字化技术和影视文化传播a、数字化与影视艺术的发展数字电视: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播、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用数字电视信号或该系统所有信号传播,都是通过有0,1数字锁构成的数字。
其含义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数字电影:指电影制作的数字化,即计算机技术对包括前期制作、实际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在内的完整工艺过程。
核心:将以胶片为载体记录的影像转换为数字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制作方式:1)计算机生成2)用高清晰摄像机拍摄3)将胶片拍摄的影片扫描转为数字格式b、DV与影视文化传播是影视文化传播后起之秀,是影视文化传播的一支生力军,也是影视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次变革:民营影视公司使影视公司,使影视文化产业走向多元化,打破了影视禁闭、电视台等垄断局面;二次变革:DV使影视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20、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a、引起传播要素的变化1)传授方式—获取、传播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变化2)媒介—网络信息站点3)受众—使用互联网的人,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加工者、创造者、发布者或交流者、传授者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平等交互关系b、与大众传媒的区别1)大众传媒:必然拥有数量巨大的受众,采用某种机器复制信息,并将信息发送给受众。
2)网络传播:1>受众的“量”:就某个网络媒体而言,可能有大量的“受众”或只有“小众”2>传受的平等互助: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传播3>受众将信息“拉回来”享用:主客体之间本质的变化4>复杂的综合性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
3)因特网是一种多层面的综合性媒介,融合传统媒介(单向)和网络(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成为一种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统一体。
c、传播方式1)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如电子邮件)2)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如网络论坛)3)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人的同步传播(如多人游戏,在线聊天) 4)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一部传播(双向交流系统)d、网络传播的功能多媒体功能、超文本功能(快捷、方便、信息量大)、同步异步传播功能、及时交互功能。
e、网络传播的特征与技术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权力机构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加个人化f、发展趋势1)广告必然成为支撑因特网运营成本的主要部分2)方向式的变革:大众市场—向受众提供定位明确的信息3)政府在因特网发展的直接作用最终会消失4)媒介发展的向心动力将使网络企业步入一个整合过程21、传统媒体的出路何在(☆☆)a、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碰撞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之路,是一条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发展之道。
b、融合发展的媒体新特征及时性、大容量、全球化、超文本、互动性22、网络文化a、含义:由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进行人际交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
b、网络文化的形成c、时空特点:1)时间观:同步传播(光速传播),同步交互传播成为网络文化的一大特征2)空间上:全球化、多元化、虚拟化d、“双刃剑”(☆☆)负面影响:1)殖民化的侵略2)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离心力3)不良文化通过网络也容易扩大其影响范围4)网络信息病毒5)网路在线犯罪6)网络垃圾23、网络传达与文化冲突(☆☆)a、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性文化民族性: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中,作为其基本内核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指定民族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
主要表现:1)沟通民族全体成员的心灵2)与民族共存亡的超时代性b、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保护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实质:两方统治阶级通过对他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系统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他们服从帝国主义阶级利益目的。
特点:1)不平等的文化交流2)大众传播的渗透3)传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24、网络传播与中国化(☆☆)a、文化网络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形成开放的民族文化心理2)促进人的现代化3)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并出现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的格局b、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必然c、面临严重挑战的中国化1)文化帝国主义侵略2)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3)网民低龄化,对文化侵蚀和恶俗文化的侵害抵抗力不强d、中国文化面对网络文化挑战的积极回应1)在实体和虚拟社会中,加强对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文化传统教育2)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及文化传统在网络文化中的生长点,以多种形式促进其在网络中的根植3)建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法规4)加强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平等的文化交流5)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抵制西方网络文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