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课程名称: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号

1212

系别园林学院专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 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 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 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 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 米,南北向1900 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 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

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

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

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贝規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

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西堤分开大水面,使水面更有层次感。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

“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但是颐和

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颐和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

绮桥,形成一个漫长的螺旋形“景点环带”,犹如一幅连续展开的山水画长卷。

颐和园中有两组中轴对称,其一组即为万寿山上佛香阁,佛教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很重要的景观元素,用来供奉神明。黄瓦是突出的特点。上图景致采用了对景的手法,所谓对景即两个景致相隔一定的空间,彼此遥遥相对,可使有人观赏到对方景色。于湖心岛看万寿山倒映在昆明湖中,而万寿山上看到湖心岛与十七孔桥、知春亭。湖心岛与万寿山互为对景。

造园手法: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乾隆帝造园前对颐和园原地形做了改造,在翁山前挖湖,并堆土成万寿山。营造背峰向阳的小气候。

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建筑思想,皇权的尊贵。

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佛香阁为祝寿所建,于是大量松柏在万寿山上,意为长寿永固。

仁寿殿富丽堂皇, 严谨庄重, 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与前方的宫门、牌楼于一条轴线上,中轴对称格局。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和装饰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

仁寿殿建筑屋顶单檐歇山,斗拱上饰有彩绘,九开间。体现了黄权的至高无上。民用建筑不能有斗拱。

古代园林建筑分几个等级,民用,官用,皇家,各不相同。主要根据屋顶、台基、柱身立面分。等级最高的建筑为故宫太和殿,皇帝登基大典场所,十一开间,三层汉白玉台基。

手法:漏景是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以扩大视野,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的构景手法。颐和园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如四方、五边、六角、八角、圆形、菱形,扇面形、壶形、桃形、格形、双环形等等,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

外的美景。这种通过更小、更有局限性的景框观景,犹如从筛子的漏孔外望,视野更小,所取得的景观效果,称为漏景。

障景:在园中起到屏障作用的景观,为了满足园林主人各方面的行为需求,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障景的手法被成熟地运用于北京颐和园中。巨大的、秀美的太湖石被安置在仁寿门内,起到了障景的作用,使整个院落的景致显得富有层次感。在许多院落里,进入正门,就是一面屏风,是同样的道理。此外,园内的许多道路被蜿蜒曲折地布置在假山、草木之中,增加了曲径通幽的感觉,营造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八角重檐亭,寄澜亭是长廊中的第二座观景亭。长廊延至寄澜亭处,路面不

仅有了起伏变化,游廊的走向也由此亭南折。而游廊的北面经过养云轩、无尽意轩等土山、树木的有意屏掩,至寄澜亭后,忽觉眼界洞开,云天豁然。

渗水砖排云门

寓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