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及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1(1)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2、五脏之气: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
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 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 自然界之清气 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
3、脉管(道)滑利通畅。
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2、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 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广义之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
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
心理活动和性格倾向;
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二者的关系: 1、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神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在窍为舌: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 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 其理论依据: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 (2)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
故舌色能灵敏的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5、与秋气相通应,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 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 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
现代研究
1、肺主通调水道的研究 2、肺阳的研究 3、肺主治节的研究 4、肺朝百脉的研究 5、肺主气的研究 6、他脏病从肺论治的研究
脾
一、概述: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他形如镰刀 扁平椭圆,是弯曲状的器官。脾与胃以膜相连。
b、帮助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潘毅
生理:“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痫病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心主宰功能失调)
四肢抽搐—肝
口中如作猪羊叫 --肺
二便失禁—肾
口吐涎沫—脾
(2)心主宰人体的(心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五脏:心、肝、 脾、肺、肾
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脏腑
奇恒之腑:脑、 髓、骨、脉、胆、 女子胞
象: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是指以五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 理系统与外在自物环境的事物与现 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的解 剖学认识
长期生活 实践的观 察
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 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病理学概念。--大大超 越了解剖学的脏腑范围。
一、心系统
概述
【形态位置认识】
《类经图翼·经络》“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 上,……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 是为心包络”。
心的现代解解剖图(参考)
【心与内外环境的联系】
脏阴—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阳—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中医脏象 生理病理结合 具有解剖印记的功能 系统 与外环境密切相关
边界模糊 宏观、外延 动态、灵活
体系性
西医脏器 生理病理独立
解剖系统
边界清楚 微观、深入 定态、确定
单一性
中医藏象的本质
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归纳各种生理病理信息 的功能系统。
第二章 藏 象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主血脉;主藏神 主疏泄;主藏血 主运化;主统血 主气,司呼吸;主行 水;朝百脉,主治节 主藏精;主水液;主 纳气
为阳脏,而通神明 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华盖;娇脏,不耐寒 热;主宣发肃降 肾性潜藏;固摄之本
PART
05
五脏系统表
五 脏
心 肝 脾
其 充
脉 筋 肌
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以反映脏腑生理功能。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心藏神功能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PART
06
五脏之心—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 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心与夏气相通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与南方、
肝主疏泄的作用: 1、调畅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 2、调节情志—情志指情感、情绪 3、助脾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4、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PART
03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气机条畅,血、津 液运行正常 肝气郁结,詾肋、 两乳及少腹胀痛或 詾肋刺痛 肝气上逆、头目胀 痛,面红耳赤
PART
02
藏象学说的形成
形成:
1、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学的区别: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
腑不单纯是指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
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PART
03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脏
藏象概论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5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2020年9月28日
16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2020年9月28日
3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2020年9月28日
4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020年9月28日
9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17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象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鼻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肺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基础理论:04-藏象学说-概说心肺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同“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 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藏”不仅是一个解 剖学概念,而更重要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 功能单位的概念。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心主血:
意义: 生理: 心行血:心气充沛,阴阳协调,
血行正常,濡养全身
心生血:化生血液,血液充足
病理: 心行血:心搏异常,血行失常
心生血:心火虚衰,生血障碍
l.心主血脉:
(2)心主脉:
概念: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l.心主血脉: (2)主脉: 原理:
心脉相连,心气推动,血行脉中 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密闭系统,心脏在其中起主 导作用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 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 血行正常,濡养全身
肺位最高,脏之长,水之上源
2.肺为娇脏
指肺清虚娇嫩,易受邪袭的生理特性。 外感内伤,皆易及肺, 而发咳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
治宜轻清、宣散
4.肺喜润恶燥
★(三) 系统联系
1.肺藏魄 2.肺在志为忧(悲):悲则气消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主一身之表 4.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病变:金实不鸣,金破(碎)不鸣 5.肺在液为涕 6.肺应秋
(2)心主脉:
生理: 阴阳协调,血脉调畅,
意义:
血行有度,脏腑得养
病理: 阴阳失调,经脉壅塞,
血行失度,失于濡养
★心主血脉的常见生理病理之象:
★面色 舌色 生理:
藏象学说
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症,在治疗上
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 成与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 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藏,是 指藏于躯体 内的脏腑组 织器官 ; 象,是 指表现于外 部的生理病 理现象与比 象。
现象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体内,但其 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均 有征象表现 于外。
比象
注意和现代医学概念 相区分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 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 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 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 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 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 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 面色 • 舌色 • 脉象 • 胸部的感觉 • 神志活动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黄雅光1,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熟悉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6.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8.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论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概述第二节五脏一、心(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二、肺(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宣发与肃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一)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第三节六腑简述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二、胃: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六、三焦:六腑之三焦:概念、功能。
(二)部位之三焦:1.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2.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四节奇恒之腑一、脑: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
中医学:藏象学说
内容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精 气 血 津液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脏腑
脏腑分类
五脏 奇恒之腑 六腑
何谓脏?
名 称:心 肝 脾 肺 肾 形态特征:实质性脏器 功能特点:化生 贮藏精
何谓腑?
名 称: 胆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三焦
形态特征:空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受纳 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
肺 宣降
肝疏泄
胃 受纳 脾 传输
脾与胃
上焦 三
中焦 焦通道
肾 气化 膀胱开合
决 下焦 渎
脾与胃
运化赖以脾气作用 饮食水谷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来源
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管运化水谷和水液,分而不离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与胃
脾气健运
“食”消化良好、肌肉丰富、精力充沛 “水”转运、输布、排泄正常
无水肿或脱水
脾失健运
✓脾气虚弱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消瘦、水肿 精神不振、气血生成不足
脾与胃
脾气(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湿停留--水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2 主升清
升 上升 升举 清 水谷精微
脾与胃
脾升清--升精 精微上输肺 经肺转心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眩晕泄泻
脾失健运:气化生不足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出血)
血溢脉外:尿血 肌衄 流出体外:崩漏 鼻衄 便血
“脾不统血”
4 窍---口 华---唇 《灵枢》“脾气通于口 脾气正常:口唇红润
脾与胃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辨五味
脾气异常
• 脾气虚弱:口淡无味 唇色无华 • 湿热蕴脾:口粘腻或糜烂 唇红肿
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藏象学说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心的气、血、阴、阳概念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 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 是心阴心阳的基础 。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 厥逆,脉沉迟弦紧。诊为胸痹(胸阳不振 ,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 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三剂 药痛止,此后加减调理而愈)
心藏神
(一)心藏神的概念 (二)心藏神的机理 (三)心藏神的生理病理表现 (四)关于“脑主藏神”与“心主藏神” (五)关于“五脏藏神”与“心主藏神” (六)“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 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 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 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 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 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 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 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中医基础6藏象概论
化
精
分
化
心精
化
肺精
化
肝精
化
脾精
化
肾精
2020/2/16
气分
分
分
心气
分
肺气
分
肝气
分
脾气
分
肾气
中医基础理论
阴气
分
心阴 肺阴 肝阴 脾阴 肾阴
阳气
分
心阳 肺阳 肝阳 脾阳 肾阳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自Biblioteka 界清气一身 之气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2020/2/16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 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 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了解你的五脏(1)
舌有瘀斑
舌尖深红
口舌生疮
舌红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
3、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
五脏与自然环境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
奇恒之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脉管通畅
心气 充沛
血液充盈
A.
B.
C.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 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 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 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四)肝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 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 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常协调。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 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 为积。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
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 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 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狭义: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
促进生殖繁育: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故称肾主生殖。
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性命之根。
女子月经量少、闭经、无排卵、男子、精少、不能排精
太过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耳赤
肝阳上亢、烦躁易怒
犯脾克胃、作痛作胀、气逆上呕、两肋痛胀、口苦、纳食不化
女子经期紊乱、月经多、经期长、男子性欲亢奋、阳强、梦遗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PART 04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贮藏血液:血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又可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 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肺主治节,是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功能
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PART 06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六淫外邪侵犯人体,易于犯肺而致病。
肝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02
PEPORT ON WORK
PART 01
五脏之肝—简介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在五行属木,罢极之本,为阴中之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肝与四时之春相应。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8课程重点《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秘密(2)
8课程重点《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
秘密(2)
二、藏象学说以什么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藏象学说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
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三、什么是藏?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四、什么是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什么是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
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
六、五体?
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
七、五官七窍?
(耳、目、口、舌、鼻)合称五官;
(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合称七窍。
八、五脏包括哪五个脏?
心,肺,脾,肝,肾,
九、六腑包括哪六个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十、奇恒之腑有哪些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十一、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
共同的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十二、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
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 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分
肺气
分
肝气
分
脾气
分
肾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阴气
分
心阴 肺阴 肝阴 脾阴 肾阴
阳气
分
心阳 肺阳 肝阳 脾阳 肾阳
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心精、心血
先天 之精
肺精、肺津
精
肝精、肝血
后天
之精
脾精
肾精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 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 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 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 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 论体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 │ 内脏的部分功能源于其形态学的认识 藏象学说─┤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 的形成 │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 └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 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 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 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 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 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 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 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或 虚性亢奋的病证。如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 脾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都有低热、烦躁 等虚热或虚性亢奋的表现。
•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 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或 迟滞性病证。如心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脾 阳虚、胃阳虚、肾阳虚等,都有畏寒、肢冷等 虚寒或抑制性表现。
藏象学说及五 脏精气阴阳理 论体系概论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 及精神的化生;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 呼吸和输布水液;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 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情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 的不同表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分为五 脏之阴和五脏之阳。
五脏 化 之精
五脏 之气
五脏之阴气
分
五脏之阳气
五脏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
化
精
分
化
心精
化
肺精
化
肝精
化
脾精
化
肾精
气分
分
分
心气
│
└ 奇恒之府
藏象─┤
│
┌内脏的生理病理征象
└ 象──内脏的外现表象─┤
└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
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