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度土地沙漠化问题的思考
中国沙漠化
![中国沙漠化](https://img.taocdn.com/s3/m/975f1fe4aeaad1f346933f93.png)
畅想中国沙漠的未来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资源开发而利用,人们对沙漠的保护和治疗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管是人力还是资金,国家都毫不犹豫的支持。
但是,由于过去我们对沙漠地区索取得太多太多,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
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不但影响土地质量和农作物生长,随着地表形态慢慢发生改变,也迫使土地利用方向发生改变,而且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环境。
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从沙漠形成的人为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中国土地沙漠的改善一定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中国土地荒漠化治理奇思妙想正文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和干旱给中国的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中国60%以上的贫困县都集中在这里,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尽管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
我国现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耕作方式和过度放牧,砍伐,垦殖,以及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植被退化消失,再加上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干旱、多风、土壤疏松等,都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曾经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已不复存在,沦为沙地。
近几十年来,由于沙漠化土地面积的迅速蔓延,造成了不小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以及粮食问题等连带效应,并引发了局部地区政局的动荡和安全等严重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
造成沙漠化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两种: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力条件,干旱多风,尤其是季风性气候风季和旱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同步;二是物质条件,大部分植被覆盖少,具有较为深厚的疏松沙质。
其中,我们的人为因素更重。
沙漠化使土地质量下降,饮用水被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水平难以提高,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文化水平落后,一代比一代生活质量差,一代比一代穷。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e4523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7.png)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 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
促进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治理对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荒漠化定义及现状
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 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现状
全球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到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 是在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移民增加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许多荒漠化地区的居民被迫进行生态 移民。
区域经济发展受限
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损,进而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例如,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
04
土地荒漠化治理技术与措 施
工程治理技术
水利工程技术
通过修建水库、水渠等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分配,为荒漠化地 区提供稳定的水源,促进植被恢复。
农业生产受损
耕地面积减少
荒漠化导致大量耕地沙化、 盐碱化,使得可耕地面积 大幅减少。
农作物产量降低
土壤质量下降和水资源短 缺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 产量大幅降低。
畜牧业发展受限
荒漠化地区牧草生长受限, 草场退化,影响畜牧业发 展。
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贫困问题加剧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f0665dc850ad02de80416d.png)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产生的根源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因此沙漠化的治理应该从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沙漠化治理却是采用间接迂回的方法。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要素组合条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粮食产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发生跃升,从而减缓或消除人口压力。与此同时,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应用沙地造林和农田防护林带技术,初步建立起防沙体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种树种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载力的跃升应同步进行。前者离开了后者,沙漠化的治理由于没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后者离开了前者,在强烈风蚀下不可能实现。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6e8f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6.png)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基于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
在荒漠化土地现状分析中,发现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通过分析荒漠土地的原因,发现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在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对比中,对比了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技术,并探讨了各技术的优缺点。
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对策方面,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等措施。
最后通过荒漠化土地治理效果评估,评估了各种治理措施的效果。
通过本文研究,总结了现状及对策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土地、沙漠化、治理、现状、原因、技术对比、对策、效果评估、成果、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土地治理是一项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长期以来,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等因素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还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对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可以逐步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的指导下,我们将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技术和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及原因,探讨不同的治理技术,进而提出可行的对策方案。
通过研究,旨在为有效治理荒漠化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的恢复和改善。
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
![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fe2802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4.png)
㊀第3卷㊀第2期2023年6月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JournalofForestryandGrasslandPolicyVol 3㊀No 2Jun 2023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胡元辉㊀翟洪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太森林网络管理中心㊀北京㊀100102)㊀收稿日期:2023-05-22㊀第一作者:胡元辉(1967-)ꎬ男ꎬ硕士ꎬ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林草生态和管理ꎮE-mail:huyuanhui@apfnet cn㊀通信作者:翟洪波(1971-)ꎬ男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林业规划及林草国际合作ꎮE-mail:zhaihongbo@㊀㊀㊀㊀㊀㊀apfnet cn摘要:防沙治沙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ꎮ文中总结了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ꎬ分析了中国防沙治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ꎮ在此基础上ꎬ提出了5条可供中国未来防沙治沙工作参考的建议:1)科学防治㊁分类施策ꎻ2)依法防治㊁综合治理ꎻ3)保护优先ꎬ适度利用ꎻ4)多元投入ꎬ全民参与ꎻ5)国际合作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ꎮ关键词:防沙治沙ꎻ模式和技术ꎻ对策建议ꎻ中国中图分类号:S728 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9546(2023)02-0027-06DOI:10.12344.lczcyj.2023.05.22.0006胡元辉ꎬ翟洪波.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林草政策研究ꎬ2023ꎬ3(2):27-32.ReflectionsonSandificationControlinChinaHuYuanhui㊀ZhaiHongbo(AsiaPacificForestNetworkManagementCenterꎬ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ꎬBeijing100102ꎬChina)Abstract:Sandificationcontrol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moteChina secologicalcivilizationdevelopmentandrealizethemodernizationof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manandnature.ThispapersummarizestheachievementsandmainproblemsofChina ssandificationcontrolꎬandanalyzes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hesandificationcontrolisfacinginChina.Onthisbasisꎬ5recommendationsareputforwardwithaviewtoprovidingreferencesforfuturesandificationcontrolinChinaꎬincluding:1)Science ̄basedcontrolofsandificationwithappropriatedecision ̄makingforspecificissuesꎻ2)Controllingsandificationinaccordancewithlawstoachieveintegratedgovernanceꎻ3)Protectionprioritizationwithafocusonproperutilizationꎻ4)Multi ̄sourcedinvestmentthroughparticipationofallpeopleꎻand5)Internationalcooperationforconstructingthecommunityofhumandestiny.Keywords:sandificationcontrolꎻmodelandtechnologyꎻcountermeasureꎻChina㊀㊀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ꎬ地球形成后大约24亿年有了大片沙漠[1-3]ꎬ森林最早约形成于3 6亿年前ꎬ直立人约在2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ꎮ原生沙漠的形成与人类无关ꎬ是地球气候和地质变迁的产物ꎮ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ꎬ目前全球超过25%的土地出现荒漠化与退化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㊁15亿人口长年饱受沙害之苦ꎮ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㊀㊀㊀㊀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㊀第3卷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ꎬ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ꎮ经过70多年的生态建设ꎬ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ꎮ防沙治沙的目的是把人类文明形成以来ꎬ原本是森林㊁草原的区域恢复成植被ꎻ而对于那些早于人类出现的原生沙漠ꎬ则更强调科学防治及其与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ꎬ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ꎮ本文将梳理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ꎬ并提出相关建议ꎬ以期为中国未来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论参考ꎬ助力生态文明建设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ꎮ1㊀中国防沙治沙的主要成就20世纪50年代ꎬ中国开启全民造林治沙行动ꎻ1978年ꎬ启动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ꎻ1998年后ꎬ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ꎻ2002年ꎬ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ꎻ2008年ꎬ全面启动并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ꎮ特别是在2002年ꎬ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ꎬ明确提出要预防土地沙化㊁治理沙化土地㊁维护生态安全㊁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ꎮ70多年来ꎬ中国已总结出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技术ꎬ这些技术在亚非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推广应用ꎮ中国为防沙治沙推出依法治沙㊁政府主导㊁科技支撑㊁工程带动和榜样激励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防沙治沙制度和经验ꎬ总结并推广了一大批生物治沙㊁工程治沙㊁化学治沙㊁综合治沙和机械化治沙的实用技术ꎬ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5]ꎮ当前ꎬ比较成熟的典型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包括科尔沁沙地生物经济圈技术模式㊁浑善达克沙地樟子松造林治沙技术模式㊁翁牛特旗道路分割治沙技术模式㊁低覆盖造林治沙技术模式㊁黄河凌汛水治沙生态模式㊁穿沙公路沙害防治技术模式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模式㊁沙漠锁边林带治沙模式等ꎮ自1994年开始ꎬ中国已连续组织开展了6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ꎮ根据第6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ꎬ截至2019年ꎬ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 37万km2ꎬ占国土面积的26 81%ꎻ沙化土地面积168 78万km2ꎬ占国土面积的17 58%ꎻ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7 92万km2ꎬ占国土面积的2 91%ꎮ调查结果表明ꎬ中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双逆转 ꎬ面积持续 双缩减 ꎬ程度持续 双减轻 ꎬ沙漠㊁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 双提高 ꎬ沙区生态状况呈现 整体好转㊁改善加速 态势ꎬ荒漠生态系统呈现 功能增强㊁稳中向好 ꎮ在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下ꎬ中国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荒漠化防治道路ꎬ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6-8]ꎮ2017年ꎬ中国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ꎮ从习近平主席宣布愿同蒙方(蒙古国)探讨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ꎬ到宣布愿同阿方(阿拉伯国家联盟)设立中阿干旱㊁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ꎬ一系列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已成为中国外交的绿色名片ꎮ防沙治沙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㊁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㊁建设美丽中国㊁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 双碳 目标ꎬ推动绿色 一带一路 建设和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ꎮ2㊀中国防沙治沙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中国防沙治沙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ꎬ但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道远ꎮ中国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1 05亿hm2ꎬ林草植被低于30%的沙化土地1 10亿hm2ꎬ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0 28亿hm2ꎬ这些土地均需进行保护与修复ꎮ在已治理的0 25亿hm2沙化土地中ꎬ初步和中等治理的面积占比为93%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局部仍在扩展ꎬ腾格里㊁乌兰布和的流动沙丘侵入黄河ꎬ西北许多工矿企业㊁交通道路㊁居民点等周边的沙化危害仍然82㊀第2期㊀胡元辉㊀翟洪波: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㊀㊀较重[9]ꎮ目前ꎬ中国防沙治沙工作中还存在用钱用水用地等要素保障不足ꎬ国家补助标准低㊁林草部门统筹协调难度大㊁工程项目管理不尽完善㊁生态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ꎮ此外ꎬ对防沙治沙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ꎬ具体体现在以下3方面:1)混淆沙地与沙漠ꎮ长期以来ꎬ大部分从业人员误将沙漠与沙地混为一谈ꎬ对其采取相同的防治措施ꎮ实际上ꎬ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表1)ꎮ中国有8大沙漠ꎬ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㊁巴丹吉林沙漠㊁腾格里沙漠㊁柴达木沙漠㊁库姆塔格沙漠㊁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ꎮ沙漠多分布于干旱㊁极干旱的地区ꎬ其年均降水量一般在200mm以下ꎬ主要是由于自然而非人为因素形成ꎮ中国有4大沙地ꎬ分别是呼伦贝尔沙地㊁浑善达克沙地㊁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ꎮ这些沙地并非原生沙漠ꎬ多分布于湿润㊁半湿润㊁半干旱地区ꎬ历史上多为草原或森林草原植被ꎬ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导致沙化ꎮ沙地多为干旱和半旱区ꎬ防治措施主要是生物措施ꎬ植被应以灌木为主ꎬ植被盖度不能过高ꎬ要确保植被靠天然降水能稳定生长ꎮ沙漠多为极端干旱区ꎬ有植被的区域需要灌溉ꎬ应主要在河流㊁绿洲㊁公路㊁居住区周围等重点区域进行针对性防治ꎬ采用生物㊁物理㊁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ꎬ防治重点是阻止 沙进人退 ꎮ表1 沙地和沙漠的主要区别表类别形成原因分布区域社会和经济特征沙漠自然因素对沙漠形成起根本㊁主要㊁决定性作用ꎬ人为因素对沙漠形成起从属㊁辅助㊁推动作用多分布于干旱㊁极干旱区域ꎻ一般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ꎬ干燥度大于2 0大多地广人稀㊁交通不便㊁经济落后㊁科技不发达㊁少数民族聚集沙地人为因素对沙地形成起首要㊁主导作用ꎬ自然因素对沙地形成起从属㊁辅助作用多分布于湿润㊁半湿润㊁半干旱区域ꎻ一般年降水量200~500mmꎬ干燥度1 5~2 0大多人口较稠密㊁交通相对便利㊁经济比较繁荣㊁现代化程度较高㊀㊀2)试图征服或改造沙漠ꎮ有些人认为沙漠是地球的癌症ꎬ必须去除ꎬ甚至誓言将全球的沙漠都变成绿洲ꎮ实际上ꎬ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与森林㊁草原㊁湿地一样ꎬ共同构成了地球上多彩多姿的生态系统ꎮ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ꎬ约1 49亿km2ꎻ而沙漠面积3100多万km2ꎬ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1%[10-12]ꎮ人类彻底改造或征服沙漠的行动不仅代价高昂ꎬ而且得不偿失ꎬ是典型的违背自然规律且生态上不合理㊁经济上不可行的非理性行为ꎬ绝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ꎮ同时ꎬ沙漠中生存着很多耐旱生物ꎬ如骆驼㊁鸵鸟㊁蜥蜴㊁沙鼠㊁胡杨㊁仙人掌㊁沙枣㊁骆驼刺等ꎬ它们适应沙漠的气候和环境ꎬ成为沙漠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ꎮ如果沙漠全部被绿化改造ꎬ一些耐旱的生物基因将因栖息地的丧失而彻底消失ꎮ保护荒漠中独特的生物基因ꎬ避免其永久丢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义不容辞的责任ꎮ3)在沙地甚至沙漠中盲目大面积植树造林ꎮ植树造林是防沙治沙的措施之一ꎬ但防沙治沙的目的不是把沙地或沙漠都变成森林ꎮ特别是在4大沙地ꎬ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 固沙 ꎬ就是在沙地中种植那些需水不多的原生植物ꎬ用这些原生植物防止沙地蔓延ꎬ防止沙尘暴㊁防范水土流失ꎮ科学治沙的关键是 量水而行㊁以水定绿㊁绿水平衡 ꎮ超越沙地的水分承载力ꎬ大面积营造乔木林㊁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造林㊁大面积破坏原生植被造林甚至引进外来树种大面积造林㊁在原本的草地上造林㊁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流沙上造林ꎬ这些都是不科学的㊁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ꎮ92㊀㊀㊀㊀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㊀第3卷3㊀中国防沙治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 1㊀机遇3 1 1㊀防沙治沙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防沙治沙工作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ꎮ特别是2023年6月6日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 三北 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ꎬ并发表重要讲话ꎬ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ꎬ深入推进 三北 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ꎬ事关中国生态安全㊁事关强国建设㊁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ꎬ是一项功在当代㊁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ꎻ还强调要勇担使命㊁不畏艰辛㊁久久为功ꎬ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ꎬ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ꎬ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取得更大成就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打好 三北 工程攻坚战ꎬ特别是全力打好黄河 几字弯 攻坚战ꎬ打好科尔沁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ꎬ打好河西走廊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科学决策ꎬ明确了新时代 三北 工程的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ꎮ这三大区域是未来中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ꎬ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脊梁ꎮ中共中央对防沙治沙工作空前重视ꎬ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防沙治沙事业擘画了宏伟蓝图ꎬ这是中国防沙治沙工作最大的历史性机遇ꎮ3 1 2㊀已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㊀㊀1978年ꎬ为解决 三北 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ꎬ中共中央决定启动实施 三北 防护林工程ꎬ开启了中国大规模治理风沙㊁改善生态的先河ꎮ45年来ꎬ中国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ꎬ多管齐下㊁综合治理ꎬ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ꎬ打造了一系列亮丽的 绿色名片 ꎮ中国严格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ꎬ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和防沙治沙责任机制作用ꎬ通过规划先行㊁工程带动㊁全民参与㊁示范引领㊁深化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举措ꎬ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㊁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ꎬ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ꎮ3 1 3㊀全社会已基本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㊀㊀中共十八大以来ꎬ中国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ꎬ全方位㊁全地域㊁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ꎬ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㊁转折性㊁全局性变化ꎬ中华大地天更蓝㊁山更绿㊁水更清ꎮ长期以来ꎬ广大沙区干部锻造了艰苦奋斗㊁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ꎬ涌现出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㊁牛玉琴㊁王有德㊁石述柱㊁殷玉珍ꎬ及 时代楷模 八步沙 六老汉 三代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ꎬ培育了河北塞罕坝㊁山西右玉㊁新疆柯柯牙㊁内蒙古库布齐㊁陕西延安㊁甘肃民勤等一大批绿色典型ꎬ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ꎬ在全社会已基本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ꎮ3 2㊀挑战3 2 1㊀气候变化风险日益加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ꎬ1951 2020年ꎬ中国地表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ꎬ平均每10年升温0 26ħ[9]ꎬ升温趋势明显ꎮ气温不断升高ꎬ造成干旱㊁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趋势ꎻ冰川萎缩会导致内陆河流径流减少ꎬ对绿洲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ꎮ3 2 2㊀自然地理环境特殊中国秋冬季节盛行西北风ꎬ但由于中国北临沙漠㊁沙尘多发的蒙古国ꎬ干旱严重的中亚五国中有3国与中国接壤㊁有2国与中国距离较近ꎬ致使跨国境沙源点多面广ꎮ同时ꎬ中国北方多为高原盆地ꎬ地势开阔ꎬ冷空气长驱直入ꎬ极易形成风蚀环境ꎻ400mm等降雨线以西以北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ꎬ干旱少雨㊁蒸发量大ꎬ水资源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ꎬ植被覆盖率低ꎬ土壤质地疏松ꎬ容易形成沙漠或沙地ꎮ3 2 3㊀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大中国人口多㊁密度大ꎬ经济社会发展压力03㊀第2期㊀胡元辉㊀翟洪波: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㊀㊀巨大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ꎬ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ꎬ受经济利益驱动ꎬ乱垦过牧屡禁不止ꎬ局部沙化耕地面积增加㊁草原退化ꎮ目前ꎬ中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仍高于10%ꎬ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高于15%ꎬ草原保护压力较大ꎮ沙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管不到位ꎬ向沙漠排污㊁毁草毁湿等破坏生态行为仍时有发生ꎮ4㊀对未来防沙治沙工作的建议4 1㊀科学防治㊁分类施策为实现科学防治ꎬ建议将中国的防沙治沙划分为6大类型ꎬ分类施策ꎮ1)防止扩张型ꎮ为了阻止沙漠或沙地扩张ꎬ对于入侵绿洲㊁城市㊁乡镇㊁村庄㊁交通线路的ꎬ应在沙漠或沙地边缘至其纵深的一定范围内ꎬ采取生态系统保育措施ꎬ禁止无序扰动和植被破坏ꎻ在沙地㊁沙漠边缘或绿洲外围ꎬ采用必要的工程和植被建设措施ꎬ建设草灌乔㊁带片网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林草带ꎬ阻止风沙入侵ꎮ同时ꎬ在人口聚集区内部进行适度绿化美化ꎬ改善人居环境ꎮ2)防止恶化型ꎮ对于部分草地轻度㊁中度退化地区ꎬ可通过人工促进生态修复的方式ꎬ努力提高灌草植被盖度ꎬ并采取轮牧㊁休牧㊁以草定畜㊁舍饲圈养等措施ꎬ防止草地进一步退化㊁沙化ꎮ对于扩张趋势不明显㊁人为干扰不严重的沙地ꎬ可采取封禁措施ꎬ以自然修复为主防止环境恶化ꎮ3)生态利用型ꎮ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沙区ꎬ特别是具备一定水资源条件的东部沙地ꎬ可借鉴以色列等国家的模式ꎬ将沙地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ꎬ建成高标准节水农田㊁牧草地㊁蔬菜水果基地等人工生态系统ꎬ发展绿色设施农业ꎬ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沙化土地防治ꎮ4)统筹保护利用型ꎮ在农田㊁林地㊁草地等生态系统普遍受到沙化威胁的地区ꎬ应采取大面积保护㊁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等措施ꎬ恢复自然生态系统ꎮ如条件具备ꎬ应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ꎮ同时ꎬ在局部条件较好的地方ꎬ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ꎬ在小面积土地上集约经营ꎬ缓解保护压力ꎮ5)河流水资源合理调配型ꎮ对于因上㊁中㊁下游水资源调配不合理ꎬ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植被衰退㊁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的情况ꎬ如黄河㊁塔里木河㊁石羊河等ꎬ应由主管部门牵头ꎬ对较大河流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ꎬ以行政手段或生态补偿等方式解决下游区域的土地沙化问题ꎮ6)其他类型ꎮ随着人口持续增长ꎬ部分沙区人口承载能力已过饱和ꎬ为减轻人口承载压力ꎬ应采取适度移民措施ꎮ对于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水资源增加的地区ꎬ可适度拓展绿洲面积和规模ꎻ同时ꎬ应重视水资源高效利用ꎬ实现可持续发展ꎮ4 2㊀依法防治㊁综合治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ꎬ不断完善防沙治沙法规㊁标准体系ꎬ加大执法力度ꎬ保护沙区生态ꎬ巩固建设成果ꎮ尊重自然规律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ꎬ突出强调综合治理ꎮ针对沙区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特点ꎬ因地制宜ꎬ因害设防ꎬ宜林则林㊁宜灌则灌㊁宜草则草㊁宜封则封ꎮ坚持治理与保护相结合㊁治沙与防贫相融合ꎮ大力推进国家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和区域性防沙治沙项目ꎬ多点发力共同治理沙化土地ꎮ相关行业㊁部门各负其责ꎬ密切配合ꎬ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种草㊁沙地植被培育和保育㊁沙地植被更新㊁工程固沙㊁封禁保护等多种措施ꎬ进行综合治理ꎮ协调好生产㊁生活和生态用水关系ꎬ坚持以水定绿ꎬ科学修复沙地生态系统ꎻ鼓励科技创新ꎬ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治理模式ꎬ提高治理成效ꎮ4 3㊀保护优先ꎬ适度利用以自然修复为主ꎬ重点保护好青藏高原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荒漠生态系统ꎬ以及具有重要水文调节功能的绿洲周边环状山前戈壁ꎻ继续执行封育保护等立足长远的生态保护修复政策ꎻ加强沙区植被管护ꎬ确保已治理区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ꎮ在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ꎬ要13㊀㊀㊀㊀林㊀草㊀政㊀策㊀研㊀究㊀第3卷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ꎬ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ꎮ同时ꎬ将防沙治沙与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ꎬ在保护改善生态的前提下ꎬ大力发展沙区特色产业ꎬ提高沙区群众经济收入ꎮ对于部分中㊁轻度退化的沙区生态系统ꎬ可通过以草定畜的方式进行合理利用ꎻ对于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生物㊁景观资源ꎬ应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ꎬ适度扶持沙漠旅游㊁沙漠康养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ꎮ4 4㊀多元投入ꎬ全民参与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对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ꎬ同时制定优惠政策ꎬ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ꎮ巩固完善 谁治理㊁谁投资㊁谁受益 的利益分配政策ꎬ保障治理者合法权益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ꎬ多渠道筹集资金ꎮ加大宣传力度ꎬ提高全社会对防沙治沙重要性的认识ꎬ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ꎻ依靠群众㊁发动群众投身防沙治沙事业ꎮ4 5㊀国际合作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绿色 一带一路 建设为依托ꎬ加强与大中亚㊁西亚㊁非洲等地区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ꎬ搭建全球防沙治沙信息交流共享平台ꎬ组建全球荒漠化监测网络ꎮ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框架下ꎬ加强国际合作ꎬ并积极引领全球沙化土地防治ꎬ为世界贡献防沙治沙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ꎬ用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同共体ꎮ参考文献[1]丁国栋.沙漠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ꎬ2002. [2]赵哈林.沙漠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2. [3]屈建军ꎬ凌裕泉ꎬ刘宝军ꎬ等.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ꎬ2019ꎬ34(3):225-231. [4]赵媛媛ꎬ高广磊ꎬ秦树高ꎬ等.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研究进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9ꎬ33(5):81-87. [5]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项目组.荒漠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与服务价值研究[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6.[6]李冰ꎬ张宇清ꎬ张志涛ꎬ等.我国北方沙区荒漠化防治工作思考与建议[J].林草政策研究ꎬ2021ꎬ1(1):20-27. [7]杨维西.中国防沙治沙60年[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ꎬ2009ꎬ7(5):14-18.[8]包岩峰ꎬ杨柳ꎬ龙超ꎬ等.中国防沙治沙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ꎬ2018ꎬ16(2):144-150.[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六部委局.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 2030年)[R].北京ꎬ2022.[10]丁国栋ꎬ赵廷宁ꎬ范建友ꎬ等.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ꎬ2004ꎬ26(1):92-96. [11]陈亚宁.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与可持续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09.[12]中国黑戈壁地区生态本底科学考察队.中国黑戈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4.23。
中国土地沙漠化研究现状及问题讨论
![中国土地沙漠化研究现状及问题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d147f83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9.png)
中国土地沙漠化研究现状及问题讨论
苏志珠;董光荣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2002(9)3
【摘要】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 ,对其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沙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也是制定有效防沙治沙措施的科学依据。
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几种沙漠化概念作了介绍、评述和综合分析 ,为使其概念表达简洁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和便于推广使用 ,建议应把沙漠化定义中的时间、地点和成因等限定条件全部去掉 ,认为沙漠化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以及原系沙漠地区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
并对土地沙漠化等级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空间分布特点和面积做了讨论。
【总页数】4页(P133-135)
【关键词】沙漠化;土地退化;环境变化过程;类似沙漠景观;分类指标
【作者】苏志珠;董光荣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88
【相关文献】
1.防治土地沙漠化要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关于我国防治土地沙漠化问题的一点思考 [J], 沈茂成
2.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驱动因素定量研究——以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为例 [J], 周雷;才吉
3.中国和地球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浸蚀及濒危野生生物问题 [J], 李湖
4.中国和地球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浸蚀及濒危野生生物问题 [J], 李湖
5.长江上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力的研究 [J], 董玉祥;陈克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b25ec27375a417876f8f71.png)
对治理沙漠化的再思考吕稚摘要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
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
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招致连年饥荒。
本文重点研究了沙漠化现象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对策土地沙漠化,简单地说土地沙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
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
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招致连年饥荒。
一、沙漠化现象的成因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
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
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竭不适合耕种。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 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 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浅析防沙治沙建设经验与治理思路
![浅析防沙治沙建设经验与治理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bb992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1.png)
浅析防沙治沙建设经验与治理思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沙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开展防沙治沙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旨在浅析防沙治沙建设的经验与治理思路,为更好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参考。
一、防沙治沙建设经验1. 造林植树造林植树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减少风沙侵蚀,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沙漠治理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有效地阻止了沙漠化的扩展,恢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2. 沙漠绿化沙漠绿化是指在沙漠地区进行绿化工程,通过种植耐旱、耐盐碱的树木和草本植物,改善土壤条件,抑制沙漠扩张的过程。
中国在沙漠地区积极开展沙漠绿化工程,例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地,通过种植适宜的植被,有效地减缓了沙漠化的速度,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 土地治理土地治理是指对沙漠化地区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通过合理的农业种植、畜牧业开发等措施,改善土地条件,防止土地沙化。
中国政府在沙漠化地区开展了土地治理工作,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质量,减少了土地的沙化程度。
1. 科学规划在开展防沙治沙建设工作时,需要科学规划,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确定合理的防沙治沙方案。
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统筹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2. 综合治理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包括植物恢复、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治理体系。
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促进防沙治沙工作的顺利推进。
3. 加强科技支撑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需要加强科技支撑,推动科技创新,提高防沙治沙技术水平。
关于沙漠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沙漠化问题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b92f1fef90f76c661371a51.png)
蒋
瑛 曹广 超 蒋
辉2
J I ANG Yi n g ’ CAO Gu a n g — c h a o ’ J I ANG Hu i 。
( 1 . 青海师 范 大学 生命 与 地理 科学 学院 , 青海 西 宁 8 1 0 0 0 8 ; 2 . 中国石油 集 团 东方地球 物 理勘探 有 限责任 公 司 , 中国 天 津 3 0 0 2 8 0 )
0 引言
在我 国西北 内陆 的干旱 地区 . 沙漠广布 . 沙漠 的存在 不仅仅为人 类 的生存 环境带来许多危害 . 也带来许多深 远的影响 . 许 久以来沙漠 化 问题一直 限制着我 国西北 内陆的各项发展 。以沙漠化为 中心 , 可以 探讨黄 土高原形成 的原 因。 青藏高原隆升对沙漠化形成的影响 以及对 黄 土高原形成 的影响 . 沙漠化 的治理 , 农牧交错带与沙漠化的关系 . 目 前有几种防沙治沙 的措施 . 利弊都有哪些 . 在荒漠化治 理过程 中水资 源的影 响与利用 . 干旱 区中沙漠 的地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 问题 。沙 漠存在 的利与弊 . 沙漠化进程如何得到控制早 已成为学术界一个不能
a c c e l e r a t e d c e a s e l e s s l y . As t h e wo r l d o n e o f t h e c o u n t ie r s wi t h d e s e t r a r e a i s l a r g e  ̄ wi d e r d i s t ib r u t i o n, s e io r u s d e s e r t i ic f a t i o n h a z a r d ,C h i n a d e s e r t re a a h a s r e a c h e d 2 6 2 0 0 0 0 k m o c c u p y t h e 2 7 % o f l a n d a r e a .An d i t c o n t i n u e s t o e x p nd a .Th i s p a p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d e s e t r a n d d e s e r t i ic f a t i o n r e li a z e d d e s e ti r ic f a t i o n d i f u s i o n c a u s e d b y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l,e a c o n o mi c a n d o t h e r pr o b l e ms ,t h e d e s e t r i i f c a t i o n r e s e rc a h p u t or f w rd a s o me t h i n k i n g a n d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fb67e2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a.png)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对土地沙漠化的看法
![对土地沙漠化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6dc50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e.png)
对土地沙漠化的看法
土地沙漠化是一种自然环境退化现象,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土地沙漠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如干旱、土地资源的丧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开采等,来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土地沙漠化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行动,不仅是政府应该加大投入,还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让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健康、美好。
- 1 -。
中国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如何面对
![中国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如何面对](https://img.taocdn.com/s3/m/a9bf6b284b35eefdc8d33379.png)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
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的速度扩展。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
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人均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1fbd5c0bd64783e08122b47.png)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
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措施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
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气候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的沙化发展区。
而且,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浅析我国土地沙漠化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土地沙漠化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e7574e0551810a6f5248680.png)
维普资讯
2 8— 06— 15 00
3 5
维普资讯
李 大 勇 .浅 析 我 国 土 地 沙 漠 化 及 治 理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口] .陕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2 0 , () . 08 2
沙漠 化成 因是 沙漠 化研 究治 理 中最核 心 的问题 之一 ,对该 问题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但 在沙 漠化 成 因的观 点 上 争论 较大 ,大体上 可 归纳 为 自然成 因和人 为成 因两 种观 点 。前 者 以沙漠 学 专家董 光 荣为 代表 ,认 为 沙 漠 化 是一 种 “ 境变 化过程 ” 环 ,是 沙漠 的演变 过程 ,发 生 在整 个第 四纪 ,人类 历 史 时 期 只是 最 近 的一个 阶
陕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S HAANXI RTVU J OURNAL
Jn5 08 u 1 ,2 0
Vo . O No 2 11 .
第 1 0卷
第 2 期
【 民 ・ 村 ・ 业】 农 农 农 浅析我 源自土地沙漠化及治理 中存在 的 问题
李 大 勇
( 西 广 播 电视 大学 成 人 教 育学 院 ,陕西 陕 西 安 70 6 ) 1 0 8
[ 关键 词] 环境 问题 ;沙漠化 ;土地利用 ;治理 [ 中图分类号] F 2. 4 [ 3 3 2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0 ̄4 4 {0 8 2 0 5 3 0 8 6 9 2 0 )0 —0 3 —0
土壤沙漠化与防治:探讨土壤沙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土壤沙漠化与防治:探讨土壤沙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8aceb3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0.png)
土壤沙漠化防治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成功经验:政府重视、科学防治、群众参与
• 政府制定防治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 群众参与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教训:防治工作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
• 防治工作滞后,导致土地沙漠化加剧 •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 管理不善,导致防治效果不明显
• 分享土壤沙漠化防治经验和技术, 提高防治效果 • 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轻土 壤沙漠化影响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4
土壤沙漠化防治的实践案例
国内外土壤沙漠化防治案例分析
国外案例:非洲撒哈拉沙漠治理项目
• 通过种植耐旱植物、建设风沙防护林等措施,减缓沙漠化进程 •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
国内案例: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
•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减轻风沙侵害 • 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05
结论与展望
土壤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土壤沙漠化防 治关系到国家 生态安全和经
济发展
01
• 保护和恢复土地生产力,提 高农业生产水平 • 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生 存和发展
土壤沙漠化防 治任务繁重, 需要加大防治
力度
02
• 面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多重压力 •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 治效果
• 选择合适的树种,提高防护 效果 • 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保证 造林成活率
农业措施:合 理安排农业生 产,减轻土地
压力
03
•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 资源利用效率 • 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保护 土壤结构
土壤沙漠化防治的管理措施
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
![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ce610d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d.png)
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形成原因及历史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资源的治理保护矛盾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结合,治沙造林的支持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沙漠化原因,多数人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畜牧,导致土地枯竭不适合耕种。
为预防土地沙漠化,治理沙漠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特殊性和重要性,实现区域生态效益主要对策与建议。
标签:沙漠化;治理对策1、概述土地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再此所指的土地沙漠化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和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土地沙漠化气候。
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2、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地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封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要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
沙漠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
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倒塌地利用水资源等。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a229ef5e87101f69f31955c.png)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摘要: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不仅限制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会对人的日常生活、身體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单位要充分认识沙区生态环境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治理措施,以求实现治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本文对土地沙漠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林业防沙治沙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原因;林业防沙治沙措施近年来,我国开展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这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分析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问题治理工作,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问题。
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推进,本文就林业防沙治沙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土地沙漠化原因1.自然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大部分领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
由于降水资源相对缺乏,蒸发量大,土地逐渐趋于干旱。
此外,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对我国气候影响较大,影响水资源供应,河水也逐渐干涸。
结果,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大面积植被死亡,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特别是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大风天气一直很普遍。
严重的土壤荒漠化导致了地表沙土的肆意蔓延,侵蚀了大量地表植被,导致植被覆盖度逐渐降低,加剧了土壤荒漠化。
2.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
在长时间不合理开发行为的影响下,榆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由此也出现草地生产能力下降、草场退化等生态问题。
另外,在土地沙漠化逐渐严重的影响下,该区土地类型异质化日益加剧,这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说极为不利。
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利用需要相对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当前差异显著的土地状况显然不能为开发活动提供支持。
由于缺乏有序的开发管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便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也会加剧土地资源的破坏,进而诱发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3.资源分布不均,林业发展不平衡。
充分认识资源分布状况和林业发展水平是开展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在充分认识沙漠化地区植被后,才能有效调整治理方案。
关于中国荒漠化问题的思考_张志国
![关于中国荒漠化问题的思考_张志国](https://img.taocdn.com/s3/m/f1ad3ad008a1284ac8504397.png)
水土保持 , 土地退化 。 加之这些地区 自然气候本身就干旱 少雨 。追求富裕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在这 个动力的驱动 下 ,人们的活动能力更强了 , 对一些具有药有价值 的沙生
作者简介 张志 国 , 工程硕士 , 高级 工程 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区域地质矿产勘查 和灾害地质学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志国等 关于中国荒澳化 问班的思考
必
美元 。 年农业出口超过了 亿美元 , 主要 出口市
场为欧洲 , 成为欧洲的 ` 冬季厨房 ” ' 。从世界上及我 国荒 漠化治理成功的案中 , 可以看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要依靠 科技这个有利武器 。通过科技把荒漠化的 “有限 ”资源转
路 , 视阳光为富国强民之宝库 ,依靠出卖阳光 ,构筑了农业 的商机之 国 。 使其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人每月为
〔 江泽平 , 马文元 略论 中国荒漠化的原因和 防治对 策 〔
探索 ,
大 自然
【 王金波 浅谈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 防治措施 〔
甘肃农业 , 以 抖
【 潘悉 ,李铁锋 灾害地质学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荒漠化的危害
年 月 日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 亿人在短
公报川指出 当前 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
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 ,其 中有 期内有失去土地 的危险 。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 生态环境问题 , 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 问题 ,它给人 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 到 的土地已达到 年为止 , 全球荒漠化 万 扩 , 占到整个地球 陆地 面积的 多个 , 尽管各国人民都
沙漠化与中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沙漠化与中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6f514d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e.png)
沙漠化与中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沙漠化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全球性问题,而中亚地区作为一个被沙漠化威胁的地区,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对于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沙漠化是指土壤逐渐失去湿润度,植被逐渐退化,甚至最终演变为不适合居住和耕种的沙漠地区。
沙漠化的形成往往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过度的放牧、过度的农业开发、非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等。
中亚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被沙漠化威胁的地区,其干旱气候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沙漠化进程加剧。
为了保护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加强沙漠化监测与预警。
通过使用遥感技术、气象数据和土壤采样,可以准确地监测和预测沙漠化的发生和加剧。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大。
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开展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以共同应对这个全球性的问题。
其次,中亚地区需要加强土地治理,特别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放牧是造成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亚地区应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行可持续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模式。
通过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并且加强畜牧业的管理,避免过度放牧,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
此外,中亚地区还应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
植被对于抵御沙漠化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中亚地区应加强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缓沙漠化的速度。
最后,国际社会在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中亚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国家所能解决的,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国可以在技术、经济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同时,国际社会也应加强对中亚地区的能力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援助,帮助中亚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沙漠化是中亚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但保护生态环境与抵御沙漠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亚地区应加强沙漠化监测与预警、推行可持续的农牧业发展、植被恢复和国际合作,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沙漠化更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进入90年代后,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形势更为严峻。据报载,我国土地沙漠化现今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相当于每年被沙漠吞并一个县。纵观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可将其主要归于两大类:即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干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的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恢复。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人为原因: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再加上长期缺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过度樵采、乱砍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土壤成分破坏,使土质恶化,进而引起土壤沙化。例如,使用持续性时间长的农药或其有毒有机化学物,工业有毒废物向土壤排放等等,最终使土壤毒化,不能耕种,而土壤结构的破坏和人为废弃就有可能导致土壤沙化。
(1)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生产要素组合条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粮食产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发生跃升,从而减缓或消除人口压力。实行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应用沙地造林和农田防护林带技术,初步建立起防沙体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可调节水肥因子在技术上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沙漠化治理开发中新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3)保护、恢复与重建荒漠生态系统。(4)工程建设:防风固沙,设置沙障,学习以色列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降水量不稳定,主要可以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当然做到这些远远还不够,我们还要加强预防沙漠化的进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现代科技发展较快,利用遥感技术建立和完善土壤沙化监测体系,认真搞好风沙动态监测,全面了解土壤沙化现状,为防治风沙提出科学依据;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依法治沙。加大执法力度,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坚决打击毁林、开荒、开垦草原等破坏植被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认真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科学利用现有草原,要有计划采草,科学轮牧、放牧、加强草原鼠害管理;要对重点草原区域周边产量低的耕地退耕还草,对沙化极其严重的草原实行禁牧;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加快现有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工作,要积极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并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做到防沙科学化;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作,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点带片,构建防沙治沙发展的新格局;减少环境的人口容量,减轻人口压力,实施必要的移民政策,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迁移出来,转移至小城镇。
(2)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荒漠化土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65.4%。它是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郑重申明,此乃本人该学期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期中作业,一不小心被我上传了上去,仅供参考,切勿抄袭!当然如果有老师看到,不要误会我的论文是抄袭这份论文啊!一不小心坐了没大脑的事!唉
对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是受土地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土地沙漠化仍然呈增加趋势.全篇综述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发展成因、现状、分布范围、产生的危害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防风固沙和解决水资源是沙漠治理的两个关键问题,其技术措施有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灌溉等。
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沙漠化要预防、要治理、要恢复。这是一项浩大而艰辛的过程,属于全民性的活动。我们生活在这个共同的大家园里,每个人都该尽自己该进的一份力、一份心,共同去维护这个脆弱的家园!
参考文献:刘拓《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第一版2006年中国林业
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分布范围很广,其荒漠化土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中国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3000km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9%。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关键词:荒漠化形成原因严重危害治理方法
什么是土地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事实上,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地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化的景观。
(3)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0.7%。其特点是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河流变迁、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及绿洲边缘过度樵柴活动有关。
沙漠化的扩张进程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现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及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沙漠化国家遭致连年饥荒。整个地区逐渐变成不毛之地。随着中国经济的日趋发展,中国的可耕地资源越来越少,沙漠化的进程增加了农业负担,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越少,粮食类作物产量锐减受风沙危害,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们的生活负担将越加严重。沙漠化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目前全国有13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数以千计的水库和5万多公里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区。其中和沙漠化有直接关系的沙尘暴天气是一种强灾性天气,它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近百年来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沙漠化现象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发展尤为迅速。近100年内,自然条件的变化很小,不足以造成大的环境改变。因此在同期内人口压力的激增和大量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才是造成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对沙漠化的人为成因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那就是由于人口压力的持续增长和滥垦、滥牧、滥樵等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植被破坏、沙漠化迅速发展。事实上从20世纪中期我国就已开始重视土地沙漠化问题,然而沙漠化速度在90年代不见减缓反而有加快的趋势,同时与土地沙漠化有直接关系的沙尘暴现象相对比以往更加活跃,这都是环境恶化的征兆。实际上这是大自然对人类以前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而实施的报复。那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种沙漠化进程呢?
虽然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却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从经济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相结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沙漠化治理应该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